话说长江(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6:30:17
    第十三回  荆州览古... 1
第十四回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来楼... 3
第十五回  从武赤壁到文赤壁... 6
第十六回  庐山独秀... 8
第十七回  瓷都景德镇... 10
第十八回  佛教圣地九华山... 12
第十九回  飞红滴翠记黄山... 15
第二十回  古城南京... 17
第二十二回  镇江三山... 21
第二十三回  太湖平原... 23
第二十四回  黄浦江畔... 26
第二十五回  走向大海... 28
荆州览古
李白青年时代西出夔门辞亲远游,当他随一叶扁舟由蜀入楚时,曾经这样写到“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显然啊,长江的景色之大变了。您看,长江是这样瀚漫开阔,长江是这样宁静安详,长江是这样舒缓柔和。人们把这里的长江又称作荆江,这是因为从湖北省的枝城到湖南省的城陵矶,在这全长423公里的长江流经的地段,正是古代的荆州地区,所以自古便称经为荆江了。
荆江两岸,一面是八百里的洞庭湖区,一面是辽阔的江汉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湖泊成群,物产丰富。人们常说“两湖熟,天下足”,可见荆江两岸地区的重要地位了。不过,在江汉平原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里的古迹传说,无论是飞扬着浪漫激情的楚汉文化,还是迷人的三国遗迹,处处都激起你历史的沉思,又处处都诱发你对今天、对未来的美好遐想。
这是著名的荆州古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历代封王置府的重镇,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荆州北据汉、沔(mia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他建议刘备跨居益州、荆州从而统一天下。后来,刘备果然占领了荆州,并且派大将关云长亲自镇守,更使荆州名扬后代。但是荆州作为一个古老的文化城市还不是为人了解的。还在春秋战国时代,荆州就是楚国郢都的官船码头和诸公的所在地了,因此在荆州附近形成了光辉而灿烂的楚文化。
这座古老的庙宇叫开元寺,它建于唐代,明代又重修。如今它是荆州地区博物馆,在这里收藏着极为珍贵而丰富的楚汉文物。您知道2000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吧,您可相信这把闪闪发光的青铜宝剑就是当年勾践亲自配带使用过的。你看这上面清清楚楚地镌刻着八个字“越王勾践  自作用剑”。这铮铮宝剑把我们带到历史的深处,带到古代的战场上,仿佛看到了那熊熊的战火,听到了战马的嘶鸣,而这青铜宝剑所凝聚的正是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要小看了这些不起眼的漆器,这是西汉时代的工艺品,它用红色、褐色、金黄色漆施而成的图案,色泽艳丽,线条流畅,富于浪漫气息。汉代的漆器、织锦、壁画都是无与伦比的珍品,正如埃及的金字塔不可仿效的一样,也是现在人们还不能达到和仿效的。如果说以上的稀世文物都是珍宝,那么,这具保存完好的西汉男尸更是难得的文物了。这具男尸距今已经有2140多年了,别看他现在其貌不扬,相当年他还是盛气凌人的官老爷呢,能保存至今,显示了西汉时代的防腐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
荆州城还不算古老,这个纪南城才是楚文化的中心,它是楚国的都城名叫郢。从公元前689年到公元前278年,楚国有20个国王在这里建都,长410年之久。如今,纪南城只留下断垣残墙,但是据史书记载,两千年前,这纪南城中繁华得很,车碰车、人挨人,异常拥挤,早晨穿新衣服进城到晚上就挤破了。当然,我样说未免有些夸张了,但说明那个时候的确是个非常繁华的城市。这纪南城,城内城外,地上地下,就是一个十分丰富的楚汉文化的宝库。仅凤凰山就有古墓180座,现在只发掘30座。前面说的那具西汉男尸也是从凤凰山墓群中发掘出来的。纪南城周围更是遍布楚墓,如离城不远的纪山、八岭山、雨台山等地方的墓葬规模庞大,不知有多少宝贵的珍藏深埋其中,可以说一座古墓就是一个博物馆,它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它等待着我们去研究。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想来你们会对三国的遗址发生兴趣吧,大概也想知道诸葛亮的茅庐今在何处,长坂坡遗址现在何方。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寻访它们的遗迹吧。古隆中是诸葛亮隐居过的地方,它在襄阳城西十五公里的隆中山上。从现在眼光看,诸葛亮隐居此地也是相当隐蔽的。在这里,他躬耕苦读,胸怀韬略,关心世事,被人称为“卧龙”。由于许庶的推荐,刘备思贤若渴,不顾天寒地冻,不管山村偏远,带着关公、张飞前往隆中察访卧龙先生,一访不见,再访又不见,三访始见诸葛亮。这个三顾茅庐的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建筑了这座三顾堂。自晋代以来,这里就有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从这些卧龙遗址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尊敬。人们敬仰诸葛亮除了他智慧过人,用兵如神之外,大概更重要的还在于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看过《三国演义》第77回的都该记得玉泉山关公险胜的故事,说的是关公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又不听王甫劝荐,最后为孙吴军队俘获残遭杀害。关公死后神魂不散来到玉泉山,经镇国寺长老普净指点才皈依而去。这个故事当然是不真实的,但这里面却饱含着人们对英雄的怜爱和惋惜。
现在我们又回到荆江上来了,别看荆江是这样舒缓柔和,可是,在历史上它却是一条不驯服的河流,说起来呀,也有一段令人深思的史话。这座万寿塔是明朝嘉靖皇帝为庆贺他母亲毛太后六十寿辰而建的,此塔屹立江畔,结构雄伟,造工精细,高达40余米。有人会问怎么把这样一座宝塔建在江边呢。据说这塔有镇江之意,有了这座塔在这里镇压,江水就不会泛滥成灾了。当然,这不过统治阶级欺瞒百姓的鬼话。
登塔眺望便可看到长江北崖横卧着一条长龙,这就是著名的荆江大堤。您看,这江堤高出地面10米左右,有的地方竟高出16米,既便枯水季节荆江水面也高于北岸地面,因此人们就描述这里是“船从楼顶过,人在水中行”,倘若这江堤决口,那就不堪设想。这奇特的景象是怎么形成的呢?人们都说长江万里险,险段在荆江,这是因为荆江河段开阔,水流到这里流速减低,这样由上游携带的泥沙便在这儿沉淀下来,日积月累,河床不断升高,加上荆江河道曲折,洪水宣泄不畅就很容易泛滥成灾了。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317年,古荆州一带的人们就在荆江边开始分段筑堤了。到明朝时,大堤已经逐渐连成一片。大堤虽有,却因官府不加维护整固,于是便一溃再溃,经常泛滥成灾,使沿岸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仅仅1931年的一场大水,就殃及江汉平原的9个县,淹没农田500万亩,受灾人口300多万,死伤人数无法统计,人民不胜疾苦,便用歌唱出自己痛苦的心声,“荆江水哟,好猖狂,荆江两岸遭祸殃,官家年年说治水,百姓岁岁望断肠。”现在大家看到的荆江大堤,是1952年,也就是全国解放不久国家财力物力不足的情况下加固的,它上起江陵枣林岗下至监利城南,全长182公里,它已经成为江汉平原的重要屏障。
在加固荆江大堤的同时还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这是长度为1054米54孔的太平口进洪闸;这是长度为337米32孔的黄山头节制闸。荆江分洪工程完成的第三年1954年,荆江出现罕见的特大洪水,当54孔的进洪闸打开后,很快便吞吸了荆江五分之一的洪水,有效地削减了洪峰,首次发挥了工程效益。这是新兴的轻工业城市沙市,可以这样说,没有这荆江大堤和荆江分洪工程,也就不可能有沙市的发展。沙市是江汉平原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新时代“人定胜天”的见证。
荆江啊荆江,我们怎忍得离去,你是这样的瀚漫开阔、宁静安详、舒缓柔和,你给了我们多少历史的深思,你又给了我们多少难忘的记忆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来楼
红日从洞庭湖中水淋淋地升起,夕阳在洞庭湖里火辣辣地落下。假如有两个村庄围着一个湖,对于城里人来说,这个湖已经够大的了,然而与洞庭湖相比,它实在不足挂齿,算不了什么。您知道吗,围绕着洞庭湖的是我们国家两个大的省份,北边叫湖北,南边叫湖南。洞庭湖南接湘江、资水,西纳沅江、澧水,北通长江。一条道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迷雾的远方。是啊,流经湖南湖北两省交界的长江,情形好象就是如此。
自古以来,每年汛期来到之际,长江的洪水就像脱缰的烈马。这时候洞庭湖就让洪水奔腾着闯入自己的怀抱,慢慢儿的安静下来。等到汛期过后呢,洞庭湖又让失去势头的洪水缓缓地回到长江。洞庭湖就这样在关键的时刻使规模巨大的矛盾趋于缓和以至得到平息。洞庭湖年复一年地调节着长江的水位,减轻了洪水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压力,但是也因此使大量的泥沙在湖里沉积了下来,因而逐年在缩小着自己的水面,正由于这个缘故,洞庭湖不得不让位给鄱阳湖降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然而这些泥沙冲积而成的沙泥田,土层深厚,通透性好,而且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十分肥活,很适宜作物的生长,史号称“八百里洞庭”,成了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每年盛夏,洞庭湖湖里湖外蛙声一片,稻花儿荷花儿满眼是花儿,处处飘香。面对烟波浩渺、人欢鱼跃的洞庭湖,诗人会诗性大发,浮想翩翩。但是不少对洞庭湖有所研究的人却另有一翻感慨。他们认为,假如任凭泥沙无节地在这湖中沉积,那么,要不了很少时间,在我们这块大地上,就有可能找不到洞庭湖了。这并非杞人忧天,因此,当今炎黄子孙们正在设法防止出现这样的局面。
遥想三国当年,洞庭湖比现在辽阔多了。相传东吴君主孙权曾经派大将鲁肃在洞庭湖东岸建造高高的阅兵台,鲁肃就在楼上检阅水师操练。所谓水师,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海军吧。到了公元716年,唐代的张说住守此地,他在鲁肃阅兵旧址修建了一栋楼阁定名为岳阳楼。张说是被贬到这里做官的,他经常在洞庭湖畔、岳阳楼上与怀才不遇的官吏、文人们聚会,吟诗作文,舒发忧怅骚绪。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禹锡等唐代著名诗人都曾先后登楼吟诗作赋,其中有很多诗句都成了千古绝唱。“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李白)。在这座怀甫亭里,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这里写下的名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春岸绿时连云梦,碧波红处见长安”(白居易)。据目前发掘和统计,仅仅唐代吟咏岳阳楼和洞庭湖的诗歌就有168首。
公元1044年,宋代腾子京也被贬住守岳阳,他对岳阳楼进行了修整和重建,并且请好友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范仲淹是太湖东边的苏州人,曾经做过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不但是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个才华超群的文学家。他因为主张改革遭到他人攻击被贬到河南南阳,《岳阳楼记》正是他被贬之后写的。《岳阳楼记》的正文只有360个字,它不但逼真地记述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而且还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胸怀,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警句格言,近千年来成了许多志士仁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座右铭。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只是根据腾子京提供的背景材料和一张图画就写成了不朽的《岳阳楼记》,这使人联想到养育范仲淹长大的太湖,它的风貌和性格跟洞庭湖一定有许多共同之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有趣的是,太湖里有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里的君山原先也叫洞庭山,洞庭湖就是因洞庭山而得名的。
唐代诗人刘禹锡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比作一个白色的银盘,而把峻秀的君山看作是银盘中的一枚青螺。他曾经写过这样一首美丽的诗歌:“湖光秋月两 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中一青螺。”君山虽小却有很多传说。相传在4000多年前,舜帝在南下视察的时候死去了,他的两个妃子闻讯赶去吊唁,没想到在君山水断去路凭吊无处,于是扶竹痛哭,悲痛欲绝,她们的血泪洒落在君山的竹子上,斑斑点点,点点斑斑,因此在人世界就出现了君山斑竹,真所谓“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上班”。二妃真的投水了,人们在君山造了坟墓,盖了庙宇,只是如今已经无处可寻了。
君山南侧的柳毅井是后人根据唐代柳毅传说故事传说开凿的。柳毅是个落第书生,在回家乡的途中碰到了一个牧羊女,她自称是洞庭龙王的女儿因受丈夫虐待被赶出了龙宫,她拜托刘毅捎带书信给龙王,盼能早日得救回龙宫,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和善良的柳毅结为夫妻。这柳毅井中的水清洌甘美,用这用沏茶别有一翻沁心的清香味儿。君山不但有好水,而且有好茶。因为君山茶叶的白毫犹如银针,所以这里的茶叶也就叫君山银针了。
在洞庭湖东侧的这条江,论景色并非甲天下,然而龙舟竞渡却在此江发祥,它就是屈原怀沙自沉的汩罗江。“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在笯兮,鸡鹜翔舞。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两千多年前屈原满怀着对黑暗的憎恨,写完一生中的最后这首诗,告别人世,怀沙自沉了。当时秦、楚、齐三强都想争雄称霸,统一中国,屈原不但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而且通晓国际形势,他要求严明法纪,先贤任能,改良内政,同时主张“联齐抗秦”保全楚国的独立和安全,他遭到了腐败贵族们的反对和陷害,终于被赶出朝庭流放到洞庭湖畔。在艰苦的流放岁月中,屈原忧国忧民,写下了以《离骚》为代表的许多不朽之作。在《离骚》这首诗里,屈原将他的思想、感情、想象、人格融合为一,通过绮丽绚烂的文采和高度的艺术倾吐出自己的历史、理想,表达出对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愤恨,而流露出爱国家、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使我们体会到一个苦闷的灵魂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而感到幻灭的悲剧。楚怀王不纳屈原的忠言,自己做了秦国的俘虏,国都也失落了。面对国破家亡的悲惨结局,屈原彻底地绝望了,于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以身殉国,用死来鼓舞人民的爱国热情。屈原被埋在土坟之中,然而反动的贵族们对死了的屈原也不放过,妄图掘坟鞭尸。于是人们又垒了十一个土坟,以此来迷惑反动的贵族。
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传开,当地群众立即包了许多粽子抛入江中,吸引鱼虾,以使屈原的遗体免遭伤害。相传端午节包粽子的风俗就是这样开始的。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各地人民都在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的。传说屈原怀沙自沉以后,汩罗江的鱼民纷纷出动寻找,只求尽快把屈原的遗体打捞上来,他们有的击桨,有的有扁担和木板划水,数十人同舟共济争先恐后一直追寻到浩瀚的洞庭湖。龙舟竞渡在东南亚各国也都盛行,据说是从汩罗传出去的。日本朋友怀着对屈原的极其崇敬的心情,和汩罗人民一道参加龙舟竞渡。他们为能够在汩罗江参加这样一次龙舟盛会感到非常荣幸。你看,他们用这种特有的方式借汩罗江水在相互祝福。
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伟大的知识分子,两千多年来,屈原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为着理想,为着自由,为着真理,为着光明。
从武赤壁到文赤壁
长江告别了洞庭,略过了洪湖继续流向东北,在它流过蒲圻县境内的时候,从南岸立起了下座魏峨的石壁,两个醒目的大字告诉我们,这里就是赤壁。哦,三国时候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吧。是啊,不过,这还是个没有完全肯定的问题。那为什么呢?哦,因为赤壁不只一个,光是在武汉附近就有五个赤壁。哦……你看啊,蒲圻的是一个,第二个呢是在汉川,第三个是在汉阳,第四个在武昌,第五个呢在黄冈,也就是古代的典州。赤壁虽然有五个,但是,根据多方考证,比较一致的意见还是认为赤壁之战是在蒲圻的这个赤壁。
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以后,率领20多万人马号称80万大军逐鹿千里,旌旗蔽空,浩浩荡荡直逼江东。孙权、刘备结成了对抗曹操的联盟,周瑜和诸葛亮共同谋划进军赤壁,用火攻法打破曹兵。“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顿时,火光映红了石壁,血水染红了悬崖,使江边岩石变成一片赭赤。千百年过去了,江流时不转,赤壁成为这次战争的历史纪念碑。赤壁之战确立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
离开赤壁顺流而下就到了武汉,发源于秦岭南麓的汉水在这儿流入长江,两江汇合把武汉市分隔成三个部分,就是汉口、汉阳、武昌,一般称为武汉三镇。解放后修建的汉水桥和长江大桥又把武汉三镇连成一个整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京汉线、粤汉线也在这里连成了京广线。从首都北京开来火车,通过这里直达珠江之滨的广州。
武汉不但是交通要冲,也是长江中游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自古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屈原曾经在这里行吟,李白曾经在这里漫游。
这里是黄鹤楼的旧址,历史上的黄鹤楼已经毁坏,现在正在准备重新修建。诗人李白曾经在这儿送别他的好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楼虽然几建几毁,诗却像长江一样永世长流。
在江城武汉更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流传。龟山脚下有一个古琴台,传说战国里的俞伯牙在这里抚琴,琴声吸引了砍樵的仲子期,子期从琴声中听到了伯牙的心曲,领会出高山流水的意境,由此成为知音。后,子期死了,伯牙断弦毁琴以谢知音。他们坚贞的友谊一直被后人称颂。
武汉在近代史上占据着光辉的一页,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就是在这里发生的。现在,让我们通过纪录影片《辛亥风云》来重温一下这段历史。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面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武汉钢铁公司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长江流域兴建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哦,对了,你知道吗,我国近代最早的一座钢铁厂也是在武汉建立的。近代最早的?哦,你是说清朝末年张之洞做湖广总督时候建的那个汉阳铁厂吧!是啊,就是它。这座汉阳铁厂1894年开始出铁,这是当时东半球最大的一座钢铁厂,它比1901年开始投产的日本著名的八幡制铁所要早七年。当然,张之洞时候的汉阳铁厂同今天的武钢相比,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钢铁厂里人们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热,而武汉素来就有长江沿岸三大火炉之一的称号。到了夏天,气温常常高过人的正常体温。武汉周围有大片水网湖泊,这是大自然给武汉安排的天然气温调节器。啊,在东湖,人们可以找到火炉中的一片凉爽天地。
他们,这些杂技艺术的新苗却赶着热浪锻炼,“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样才能达到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境地。是啊,一枝杂技艺术之花开放,要用多少汗水来浇灌啊。
长江流域是东亚大陆南北冷暖气团交锋的地带,进入雨季,暴雨如注,顺着千沟万壑,大小支流一起涌入长江,引起水位猛涨。武汉地势低洼,历史经常遭受洪水威胁。1931年,洪水破堤上岸淹没了市区,这是当时在武汉关留下的洪水标记。那次洪水使78万人受灾,3万多人丧失生命。解放以来,我们兴建和加固了沿江的堤防,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1954年,武汉遇到了一次更大的洪水,但是留下来的不是洪水上岸的标记,而是一座人民战胜洪水的记功碑。
在汉水上也建立了许多水利设施兴利除害。这是在汉水上建立的丹江口水电站。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人民也成了长江的主人。
近几年,武汉又连续受到洪水的袭击,但是都没有造成严重灾害。1983年的一次洪水,最大洪峰接近1954年,大大超过了1931年洪水的水位。军民团结,众志成城,英雄的武汉人民正在战斗,历史将记载下他们的每一次胜利、每一个功勋。
当我们向江城告别的时候,洪水已经消退,长江从容地继续东流。舟行90公里就从武汉到过了古代的黄州,蒲圻赤壁因为赤壁之战而闻名,叫做武赤壁。黄州赤壁的出名却因为苏东坡的赤壁赋,所以叫做文赤壁,或者就叫做东坡赤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被贬谪到了黄州,在这里他得以接近人民,可以日夜亲近从家乡流过来的长江。天地变得开阔了,胸中充溢着激荡的豪情,他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等传颂千古的不朽诗篇。还记得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就是苏东坡在黄州留下的《赤壁怀古》里的名句。《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代表作,诗人把赤壁壮阔的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以此追颂古代英雄人物,抒发感慨,气势磅礴,流吐自然,有清旷之美,被称作古今绝唱。
庐山独秀
从东坡赤壁沿江而下,我们迎来了一座著名的古城——九江市。九江,古称九江口,又称江州浔阳,它位于鄱阳湖注入长江水道左侧。临江待湖,是江西省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九江市中心有个美丽的景心湖,唐朝江州刺史李渤把它改名为甘棠湖,湖中建有烟水亭等名胜。这口浪井相传是汉朝颖阴候灌婴所开凿的,后来被淹没。三国时期,孙权来九江又掘得这口井。有人说,这口井和长江水相通,长江起浪井内扬波。
能仁寺里的大胜古塔,鹤立鸡群,魏然屹立,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它也是古城的一个象征。
站在浔阳江畔遥放庐山,在家一定记得毛泽东同志登庐山时写下的豪迈诗句:“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有人也许会问,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怎么会单独耸立这样一座独秀灵山呢。古老的民间传说是这样回答的:有一天,秦始皇拣到一条神鞭,他猛然一抽,把陕西的骊山抽掉一只角,于是出现一座独立的子山。秦始皇把它驱赶到鄱阳湖畔的长江边,从此它就那里落了户,这就是今天见到的庐山。其实呢,庐山是大自然的产儿,按照地质学家的科学回答,庐山早在秦始皇之前的几千万年就已经形成了。那时候,地球上经历了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得位于淮阳山脉顶端的庐山,受到南北方向的挤压,断块不断上升,本来是一座小小的庐山,一跃成为海拔一千多米的雄伟大山了。到了几百万年前,庐山又受到第四季冰川的洗礼,由于冰山运动把庐山打扮得更加峻伟奇秀了。今天在庐山周围所看到的那些多姿多态的飞瀑流泉无不与冰川运动有关。许多冰川擦痕至今在庐山上还能看到。正是冰川这把锋利无比的刻刀,给庐山增添了无限的秀色。从这一点上讲,倒是应该感谢冰川的功劳的。可以说,冰川是大自然的杰出雕塑家和艺术大师。大雾漫漫,云海茫茫,更给庐山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一年之中差不多有190天是雾天了。自古以来,几乎历代名人都要登庐山,他们留下了大里诗文和遗迹。的确,庐山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名山,同时,它也是我国旅游和避暑的胜地。
你看,浩浩长江犹如一条银白色长龙,在眼前滚滚东流而去。唐朝大诗人李白大概是在这里触景生情,写下了壮丽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花径湖是解放后在庐山上修建的人工湖,您看,湖面的开状多像一把提琴啊,山泉注入,声若琴师拨弦,所以人们称它为“如琴湖”。花径有山中公园之称,园内巨石上刻有“花径”两个字,相传为白居易手书。他在江州任司马的时候,暮春四月上庐山,当他走过一条小径,突然看到一片桃花怒放,惊喜之余他写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在这条幽深的山谷里,奇花异草,四季飘香,特别是春季,满山满谷如披锦绣,所以叫它锦绣谷。您知道吗,明朝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当年在这里还采过药呢。
大自然莫非有一种什么魔力,你看,在两座峰岩陡峭的山顶上,凌空飞出一块巨石,就像一座断桥,人们称它为天桥,勇敢都总要到上面试试自己的胆量。
凡是到庐山来的人,仙从洞几乎是必游之地。这里环境优美,而且留有迷人的传说。据说,八仙这一的吕洞宾一眼就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他就在这个洞里修道成仙的。在岩洞深处有一个千年不涸的一滴泉,它的水质清凉甘冽,所以又称为洞天玉液。过去有人把它看作是能治百病的所谓仙水,那当然不足为信。不过,用泉水沏茶,却实别有一番风味呢!
庐山植物园是亚热带高山植物科研基地,也是著名的游览区。植物园占地面积有4400多亩,按照植物的自然群落分成11个不同生态的自然展区。在这个高山植物王国里,您能看到我国的水杉、日本的冷杉、英国的云杉、北美的池杉和美国的花旗松、欧洲的落叶松等名贵树种。庐山植物园着重于植物引种驯化工作,在一些名山盛地建立植物园,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对于保持生态平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庐山瀑布首推三叠,三叠泉又称三级泉,在将近100米的距离上泉水要跳跃三个台级,这有点像运动员的三级跳远,不过水流的弹跳能力大得惊人。水流把五老峰、大月山等地的溪流汇集一起经过层层台级,形成一股巨流,然后从山崖处凌空飞泻,形成一幅多么壮观的水帘图。泉流在第一级上如飘雪脱链,是何等地潇洒多姿;泉流在第二级上如碎玉吹冰,是何等地飞扬激烈;泉流在第三级上如玉龙走潭,又是何等地神奇壮观。
唐朝大诗人李白只见到过庐山香炉峰瀑布,他留下了这样不朽的名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庐山云雾使多少诗人为之倾倒,它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它时而像薄纱慢舞若隐若现,它时而似大海扬波气势磅礴,而最为壮观的是瀑布云。每当春秋时节,雨过天晴,假如你从谷岭碣向东北方向瞭望,常常能看到大片大片如波涛滚滚的云雾越过山顶泄入山北。云流连绵不断,真所谓“扯不断,理还乱”。此情此景,你才能更深入领会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代名人游历庐山各自抱有不同的目的,但是到山里来办教育传授知识的教育家也不乏其人,而最著名的要算宋朝的朱熹了。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的最高学府之一,这里原先是唐朝李渤读书隐居的地方。据说,李渤养了一头白鹿朝夕相随,而且鹿很通人情,主人要买的东西,只要把钱挂在鹿角上,白鹿就能进城把所需要的东西买回来。李渤成名以后,白鹿就飞升了。当然这近乎神话了。
到了南唐,这里正式建立庐山国学。到宋初扩大为书院,朱熹对这个书院的振兴做过很大的贡献。白鹿洞书院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它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天四大书院。而今,书院碑廊上翰墨云集,石刻如林,有朱熹等人的碑刻,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紫霞道人的游白鹿洞歌,风格跌宕不拘,笔调飘逸有致,称为书中珍品啊。
晋朝著名诗人陶渊明是道地的本地人,庐山脚下的栗里村便是他的故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奋然辞去彭泽县令归居田园,在《移居》一诗中他写道:“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诗中的南村就是今天的栗,传说这座清风桥就是诗人归居田园以后,早出晚归,荷锄耕做的必经之地。横卧在濯缨池中的这块偌大的石块,相传是陶渊名酒醉后高卧的地方,石上刻有《归去来馆》。陶渊明晚年居住在这样一座无比灵秀的深山翠谷之中,过着与世隔绝,怡然自乐的恬静生活。大自然美景给诗人以激情,也给他提供了想象理想社会的环境。哦,这也许是构成著名散文《桃花源记》独特意境的生活基础吧。
在两峰这间形成一个大豁口,前方正对着远方的鄱阳湖,这就是著名的含鄱口,含鄱口居高临下,大有一口吞进鄱阳水之势。你如果在此登临远眺,湖天奇景便可一览无余了。哦,从庐山上下来,你可得好好看一看鄱阳湖,它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古称彭蠡又名彭泽,当你站在湖畔,只见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这哪里是湖啊,简直是海,一眼望不到边啊。鄱阳湖的外形很像是一只巨大的葫芦,紧紧地系在长江这根腰带上。沿湖区是江西省最为富庶的鱼米之乡。
在鄱阳湖和长江的汇流处,一座孤山耸立水中,它就是著名的石钟山,它地势险要,有江湖锁钥之称。山上怪石林立,江边石洞甚多,微风抚浪,水石相击,能发出洪钟般响声。当你站在江天一览亭,就可以望到长江与鄱阳湖两水汇合的壮丽景色。
鄱阳湖注入长江以后,长江水面陡然增加了三分之一,江面也显得更加开阔了。从湖口开始,长江便进入了下游航程。
瓷都景德镇
这个通过鄱阳湖和长江接连的小城镇,并没有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令人留连的名胜,但是千百年来它却在平凡之中显出不极不平凡的异彩,这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瓷都景德镇。我们很少听说用朝代年号命名的城镇,可是距离现在900多年前,就是宋朝的景德年间却使用了年号,把这个原来叫做昌南镇的地方改名为景德镇。把年号作为地名,这说明从唐朝盛世以来,由于瓷器广泛地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引起了巨大变革,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在这里耳闻是瓷,目睹还是瓷。人们把景德镇称为瓷都,这对景德镇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让我们从这里开始追述一下景德镇的历史吧。千万别以为这是一条普通的石路,不,这是被车轮轧成的一条深深的沟,它就是当年景德镇瓷业发达、商业繁盛,客商不绝,车水马龙的遗迹,它是景德镇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使我们不得不缅怀这历代瓷都的盛衰,使我们不能不回想世代陶瓷工的血泪和制瓷技术发展的艰辛道路。
据考证,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当地人民就发现了陶土,并且开始筑窑烧瓷了。漫长的历史告诉我们,瓷都有今天的成就是付了巨大的代价和劳动的。在景德镇,历代遗留下来的旧瓷窑已经破烂不堪。这个古窑是宋代遗留下来的湖田古窑,在这里,它足足沉睡了900多年,被称为地下博物馆。从这里发现的大量遗迹证明,隋唐以来就发明了高火度烧制瓷器的技术,独创了举世闻名的青花瓷。它造型多样,花纹装饰十分丰富,有“假玉器”之称,并受到了帝王的重视。宋代的景德年间,把昌南镇改为景德镇,并在瓷器上印有“景德镇制”的字样,从此,景德镇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青花瓷的出现使我国进入了白瓷彩绘的新时期,形成了中国瓷的特色,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景德镇瓷器艺术的不断发展对世界影响很大,像欧洲等地的一些外国商人纷纷络绎不绝的前来购买。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又把大量的青瓷传到了外国。中国瓷的大量出口,使许多外国人不仅从丝绸之路认识了我们中国,而且从瓷器认识了我们中国。在英语里面,瓷器和中国发音都是“china”,它们的拼写也一样,就是从这里,外国人把我们中国又叫做“东方瓷国”。
这个昌江码头使我们联想起当年景德镇瓷业兴旺的历史,那时候,国内外商人就是通过这里顺流而下,跨过鄱阳湖进入长江把景德镇瓷运往各地的。到了元明清三代,是景德镇瓷业史上的最鼎盛时期,专门烧造官瓷的镇窑就达50多座,民窑更是星罗棋布。白昼窑烟蔽日,夜间烟火烧天,真是终岁烟火相旺啊。由于这个时期烧造的白瓷达到了空前水平,品种繁多,色彩艳丽,《景德镇陶录》中称:“陶至今日工则良巧,色则精全,器则美备,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
景德镇瓷业一直延续2000多年不衰,这是和它优越的自然条件与丰富的矿产分不开的。这里有挖不完的高岭优质瓷土矿,它可塑性强,耐火度高,世界上把这种出产最优质瓷土的高岭已经作为陶瓷原料的通用术语了。此外,这里有挑不完的昌江水,人们让它推动着水轮带动着水碓就变成了无穷的动力,它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它永不疲倦地为陶瓷工人敲打着陶瓷历史的交响乐。更重要的是,世代窑工用血汗在漫长的劳动中充分利用了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不断摸索积累了整套瓷器制作的技术和智慧,终于赢得和发扬了景德镇2000多年瓷都的地位和荣誉。
这个古老的制瓷作坊不就是古代的镇窑吗?对了,这是为研究和发展我国传统的景瓷制作艺术,恢复起来的明清时期瓷都古貌博览馆。它完全是按照烧造仿宫庭瓷的明代制作作坊而复原的,它的一切制作工艺都是按照明清时代的制作方法进行的。陶工们使瓷土降服在他们的脚下,这是美的旋转、力和旋转、智慧的旋转,手工艺,土办法,棍棒拨动着转舟飞动地旋转,这可真是一种创造啊。
时代的缩影,历史的长河,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创造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灿烂历史,夺得了瓷都的荣誉。
建国以来,随着时代的飞跃前进,景德镇瓷也日新月异。今天在20万人口的景德镇市有五分之一的人口从事瓷业生产,全市有20多个大中型现代化瓷厂。哦,各厂有各厂的生产品种和花样,它的年产量为我国瓷器年产量的五分之一。新的设备和技术的改进,新的人才的培养,使古老的瓷都更加青春焕发。
窑火是瓷器制作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窑火过度或者不足,都会使全窑瓷器报废,前功尽弃,可见在这里守候炉火是多么地关键。难道守看炉火的窑工,他们只是在观察火色,判断火候吗?不,他们是在用双眼攀蹬火窑陶瓷的艺术高峰,他们是在维护景德镇的信誉。唉呀,真可惜。不过要赢得用户的信誉,一切不合格的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今天,悠久文明的薄胎瓷、各色釉彩瓷获得了新的生命,放出异样的光彩。这些釉彩鲜丽,丰富多姿的各种瓷器,使你不得不停步不前,留连难返。薄胎真是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瓷的厚度不到0.5毫米。哦,许多第一次看到它的外国人还以为它是用鸡蛋壳做成的。在薄瓷上描画风景,如云中望明月,雾中看青天,只恐风吹去,还愁日久锁,令人爱不释手啊。这些巧夺天工的各种瓷器,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不朽的艺术之宫。
面对这些震憾世界的中国景德镇瓷器,我们不能简单地只是惊讶赞叹它的制作技术鬼斧神工,因为美好的艺术总是令人思索,给人以联想,从美的享受中得到启示和力量,而又令人长久怀念,陷入沉思的。我们应该感谢终年劳动在景德镇瓷业战线上的工人们和科学技术人员,感谢他们为世界艺术之林制做了这么多的光辉灿烂的瑰宝。
现在让我们回到塑形车间和彩绘车间,再看一看陶瓷工人这不平凡的手,这绝不只是一个窑工的双手,而是千万世代为振兴瓷业生产而奋斗的瓷工们的双手。两千多年来,历代窑工们的双手在持续不停地描画着、旋转着、创造着,于是这双手才如此自信,如此沉着,如此神奇妙化,使泥土在他们的手中获得了生命。这双手,不只是在描画陶瓷,而是在描画着他们那优美的心灵,美化着亿万人民的生活,净化出美的精神世界。
瓷都景德镇,它以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艺术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美,然而,更值得赞美的是那些古往今来为发现瓷土和发展瓷业艺术而奋斗而献身的景德镇劳动者。
中国景德镇瓷将永远接受着人们的爱戴和崇敬的眼光,中国景德镇瓷将永远为美的艺术世界不断地创造奇迹、大放光彩!
佛教圣地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长江南岸的青阳县境内,在汉代叫陵阳山,梁代叫做帻山,后来呢又叫九子山,唐朝天宝年间,李白游秋蒲的时候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名句,从此九子山更名为九华山。
安徽的九华山和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组成了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这四座山虽然都是佛教圣地,但是又各有不同。峨眉山供奉着普贤菩萨、五台山供奉文殊菩萨、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而九华山呢是供奉地藏菩萨的。地藏菩萨又叫大愿地藏菩萨,他曾经发誓:众生度尽,方正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把这段话翻译出来就是说啊,不把地狱中受苦受难的人全部解脱出来,他就永不升天成佛。当然,这只是他的一种愿望,因为无论何时他都不可能普渡众生,解脱人们的苦难。说来也怪,在我国数以万计的群山之中,为什么偏偏九华山能得到佛教的青垂,成为有名的四大佛山之一呢?
相传九华山是地藏菩萨修身成道的地方。佛经中的地藏菩萨是否来过九华山这无从考证,但九华山在众多的群山这中能够脱颖而出、名列前茅却是和另外一个分不开,这就是金地藏。早在1300多年前,朝鲜国王族的近亲当中有一个自幼出家法名叫乔觉的和尚,他二十四岁的时候渡海来到中国,见九华山的风景非同一般,于是隐修此间,苦心修行。传说乔觉和尚就是骑着这个独角兽由朝鲜渡海来中国的。独角兽有其独特之处,和其它的动物相比,它不是有血有肉的躯体,而是由青铜浇铸成的重500多斤。
金乔觉和尚虽然是朝鲜人,但是他却是一位对汉族文化造诣很深的佛门高僧,在《全唐诗》里收有他的《送童子下山》一诗: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阑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乔觉和尚在诗里的对忍受不了出家人的清苦中途退出佛门的年轻弟子,充满了谆谆教诲之情意。公元728年,苦心修行75年的乔觉和尚年值99岁时,趺座而逝。世人看到金乔觉死后的肉身与佛经中的地藏菩萨容貌相同,认为他是佛经中地藏菩萨的化身,于是称他为金地藏。当地的居士僧众在他的葬地建立地藏塔以供人朝拜。从那儿以后,九华山的香火日趋旺盛,九华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这是盛时的情景。现在九华山上尚有寺庙78处,僧尼300多人。九华山的寺庙主要集中在九华街和闵园两处。佛教徒都把九华街称为“莲花佛国”。九华山寺庙众多,当推化城寺为首,它既是九华山的开山寺,又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名声远震东南,成为九华山的主寺。化城寺建在芙蓉岭下,雕刻有莲花古钱的石板小道直通寺庙门口,每年农历7月30地藏王的诞辰日,络驿不绝的香客和游人来这里朝圣拜佛。化城寺中的各种佛像在十年浩劫中已经荡然无存了,唯一幸存的是一口高一丈有余的大钟。化城寺是全山百寺之首,它的钟声便是全山佛客的号令。
每当红日西坠,蒲牢一击,九华百寺之中纷纷击发,其钟声响彻山谷。数百名僧尼随着钟声开始了晚课。僧尼在念经拜佛或者进行其它佛事活动的时候,皆需要撞钟击鼓,以求神灵保佑。菩萨保佑过什么人呢?神灵又解脱过谁呢?这并非什么高深不解的数学难题。有人宁可信其有不愿讲其无,这只不过是想从中得到一点自我安慰罢了。当然了,在外行人看来,所有的佛事活动都是这么一套,其实并非如此。佛事活动的规模有多大,由谁主持,念什么经,进行多长时间,这些都有一定之规。换句话说,就是要根据香客的要求以及所献香火费的多少来定。
九华山的寺庙以甘露寺、东岩寺、万年寺、祗园寺的规模最大,号称“九华四大丛林”,凡称丛林的寺庙都能单独开坛传戒,举办各种佛事活动。祗园禅寺,在东岩脚下,大雄宝殿高耸于台地之上,向着肉身宝殿,而它的山门却迎向九华街面朝人流的来向,中间是金刚殿转折过渡,显得雄伟活泼。在一所寺庙中,大雄宝殿是禅寺的主殿,各种重要的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进行,这里供放着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公元前5、6世纪中尼泊尔净饭王的儿子,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徒们给他称号,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者。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大体与我国的孔子同时,他29岁的时候放弃了王宫舒适的生活进雪山修道,最后在菩提迦耶树下悟道成佛。在大雄宝殿里的两侧,默默地站立着18位罗汉,除了常随释迦传教的十六个弟子外,一个是为这十六个徒弟写传记、法住记的作家——斯里兰卡的庆有尊者,另一个就是法住记的中文译者——人们比较熟悉的到西天取经的唐玄奘。
万年寺又叫百岁宫,建在东岩之边。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名叫无瑕的和尚云游天下,来到九华山,就在伏虎洞栖居,吃野果饮泉水,苦修苦练了100多年。无瑕和尚一直活到了126岁,最后在这个石洞里坐化,死后三年才被他人发现。山上的和尚认为他是活佛转世,所以将其尸体装金供奉,崇祯皇帝封他应身菩萨,在百岁宫的肉身殿里供奉着无瑕和尚的装金肉身。这尊肉身虽然只有350多年的历史,比不上马王堆出土的女尸那样历史悠久,但是,它却是常年置于空气之中而不腐。无瑕和尚的肉身在10年浩劫中被一位老和尚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现在是九华山唯一的一尊肉身。
九华山的寺庙大到有数百间房屋,小到一家两三间房子就是一个庵堂。九华山的尼姑庵大都散布在三十平方公里的闵园山坡中。这些名叫安乐堂、九华莲社、心愿茅篷的尼姑庵与山区的民房夹杂在绿阴之中,石板小径时隐时现,组成了恬静、别致、秀丽的山区景色。九华山的尼姑大都在四、五十岁以上,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解放前家庭生活困难而削发为尼的,师徒二三人组成一家也是一个庵堂的全部成员。尼姑们念经拜佛之余,有的喜欢养花种草,有的善于飞针走线,有的精于医道。目前,她们除了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一部分收入外,国家对每个僧尼都定期配给一定的粮食和生活费用。这些尼庵都不很大,除了正堂设有几尊菩萨像外,其它都是生活用房,是典型的庵堂合一。有人讲,出家人的生活是舒适清静的。其实不然,佛教的戒律规定已经正式受戒的僧人有25条戒律,至于已经正式受戒的尼姑则有348条戒律,若有触犯清规戒律者,视情节轻重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我们从现在尚存的、通向全山各处的24万余级石板山路,仍可想象当年来此取经布道的僧尼和朝拜施舍的香客,三步一拜五步一扣的情景。
由闵园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径继续上行就直通古拜经台和天台正顶了。古拜经台是一座始建于唐,重建于清的大寺庙,相传这里是地藏菩萨拜经之地。由古拜经台再涉级而上就到了九华山的最高峰——天台正顶了。山顶上建有一座五层楼高的万佛寺,所谓万佛寺,是因为殿内的木梁上雕有一万个栩栩如生的佛像而得名。站在万佛寺的捧日亭上,九华群峰尽收眼底。古人说:山之骨在石,山之趣在水,山之态在树。我们没有对九华山的石、水、树进行专门的介绍,这并不是说它们不美。九华山之所以称为九华山,除了石、水、树这些山的共性以外,庙宇、尼庵,还有各式各样的佛事活动,这些才是真正能够反映九华山特色的个性,我们姑且把它们称作为九华山的山魂。
飞红滴翠记黄山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他把黄山列为我国名山之冠。而黄山确实兼有各个名山的特点,如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桓山之云烟、庐山之飞瀑、峨眉之清凉。黄山一直成为历代人们所向往的旅游胜地,不管是到过黄山和没有到过黄山的人,都对黄山充满梦幻般的依恋之情,更是历代骚人墨客留连难返之地。在这一片万绿丛中,山水相间的所在,郁郁葱葱,飞红滴翠,谁能料想到,这座黄山是亿万年之前从地壳中喷出的岩石凝固后形成了今天的花岗岩石群呢?其中大大小小的群峰不计其数,闻名于世的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高的莲花峰,海拔1860米。
美丽的黄山在秦代叫黟山,到唐朝天宝六年才改名黄山,相传是轩辕黄帝在此山采药炼丹才取名黄山。黄是钱塘江与长江的分水岭,位于安徽南部歙县西北,全山面积大约1200平方公里,成为我国大地上一块绮丽的瑰宝。
巍峨黄山,群峰挺拔,这是有名的天都峰,高1810米,鹤立于万峰之中,以它的高和险使游览它的人望而生畏,好像是天国的都会,所以取名天都峰。七百年前,明代一位旅游家望山兴叹,写下了“何年白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的诗句。看来能够蹬上这天都峰顶的人是很少的,因为爬上那悬崖陡壁要冒生命的危险。可是来到黄山的人,如果不蹬天都峰那简直是白来了,就千方百计要爬上去。如今,从下到上,虽然都有蹬山的石阶,还安上了防护的栏杆,系上了铁链,但是,这蹬山的小道太险、太陡了。在斧劈刀削的岩壁上凿石成级,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手里抓着摇晃的铁索如同是抓着一根垂直的绳梯,望着身后两侧的悬岩陡壁,万丈深渊,真是不能不叫人心惊胆颤。我们从远处遥望,蹬山的男女老少一个接一个,鱼贯上升,如同一条悬空的彩带飘动在万绿丛中。
这条惊险的小路,全长约三里,坡度都在70度以上,最险处在85度以上,那是有名的鲫鱼背,它在快要到达山顶的地方只能通过一个人,人们来到这进而互相扶持,互相照应,互相鼓励。这蹬山的险路不也令我们想起人生的道路吗?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敢于把困难艰险踩在脚下的人,他在攀蹬人生的道路中才能达到他理想的境地。而更令我们感叹的是几百年前在这艰险的石坡上为我们开创出这条道路的石工们,他们在极恶劣和条件下,历尽艰辛,风餐露宿,用他们顽强的意志,用他们不可阻挠的理想,为我们后人铺下了这条前进的、攀蹬到理想顶峰的道路。现在,当我们幸福地蹬上天都峰顶的时候,正同我们经过一翻搏斗之后获得成功一样,眼前景色给了我们极为难得的惊奇和满足。放眼看去,群峰起伏,云海翻涌,山峰若隐若现,就像航船、岛屿飘浮在汪洋大海,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穿过一线天,再过 篷莱三岛直上玉屏楼。玉屏峰文殊洞顶上,有一颗破石而长寿遇千年的古松,仿佛在向我们招手致意,这就是黄山驰名中外的迎客松。黄山素有无石不松之称,黄山松多生长在海拔800米到1750米的高山这上,还有不少就长在峭壁岩缝之中,针叶短粗稠密,顶平如削,杆曲枝酋,苍翠奇特,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立、有卧、有挺拔、有仰、有俯。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长青的生命力。它们不怕长年的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岩危石之上,昂首苍穹,这是何等的气派。啊,美丽的黄山松啊,你是和大自然斗争的胜利者,你向我们唱出了生命的最强音。
在回海散花雾里有一石峰向一枝粗壮的毛笔,奇妙的笔尖上又有奇峰从石缝中盘旋而出,宛如一束盛开的鲜花。就在这散花雾一带还盛开着素雅纯洁的天女花和杜鹃花,使黄山一派雄伟气魄更增添了一翻无穷的妩媚。
黄山的主峰是莲花峰,它独出群峰之上,仿佛是只含苞欲放的新莲。蹬上峰顶,放眼天外,真是令人心往心驰啊。
沿百步云梯而下,翘首远望,鳌鱼峰上有一巧石,如同一只螺丝,好像鳌鱼一口要吞掉螺丝。可是你从另一个方向望去,它又好像鳌鱼驮着一只金龟。
西海中的飞来峰,从侧面看像一块巨大的石峰从远方飞来悬置在别的石峰上。可是,你从正面看呢,它又像一只桃子,人们又称它为仙桃峰。
相传,游人来到峻秀的始秀峰才叹服黄山之美,始信黄山之奇,因此取名始信峰。这“始信”二字,用得真是千载叫绝。不信,您从峰顶向下看,下面尽是峭壁深谷,无路可通。而四周围,奇峰林立,形成一片峰之海。
这是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海,但是这次拍摄的时候,空中没有去海,猴子在遥望远处太平线境内一派田野风光,所以呀,它又变成猴子观太平了。
在黄山大大小小的群峰中,起伏不平,相争崛起的巧石千姿百态,有人像人,有的像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在这里会使你结识下许多神奇不朽的旅伴儿,有时又仿佛使你游览一座奇特的动物园儿。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丰富的想像力的美化,经过人们精心的智慧的点化,使它们从大自然的宁静中充满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的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然而,黄山的这一切,只有在华光照耀的时候显得格外妖娆。
清晨,当一轮红日从东方刚刚升起,在黄山高峰上看日出更是激动人心。这样的日出美景并不是很多人轻易有机会能遇到的。人们对于太阳这光华的巨轮、这普生万物的主宰历来对它是神奇莫测、充满幻想。太阳代表永恒、代表未来、代表光明,代表至高无上的圣洁和威力。既使人类科学文明发展到今天,虽然摆脱了对它的愚昧膜拜,却仍然无法摆脱对它的依赖和顺从。人们对太阳的感情在自然界中,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过它的。人们喜爱它,于是便想窥视它的神奇和奥秘,并且认为在日出和日落的时刻是最好的时机。初升的红日和即将消逝的落日,都是红融融的巨大的火轮,披着五光十色、千瞬万变的彩霞,给天下万物以无限生机和柔美的抚爱。面对这温柔悦目令人振奋的光轮,人们就像看到了美好的生活,看见的未来,顿时,全身便充满了为一切美好事物而奋斗的活力,那活力如同光一般的闪耀,如同火一般的燃烧,在这样的时刻里,我们便会忘掉一切哀愁和困难而奋起去搏斗。既使落日给我们留下夜晚的黑暗,那也没有什么可怕,那闪光的星星,不是太阳在黑暗中留下的火烛吗。星星是光明的化身、是未来的化身、是希望的化身。星星守卫在天幕上,也守卫在人们的心灵中,为迎接明天一个更美丽的日出,给那些勇于在困难中奋斗的人们以新的启迪。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吧,人们在日出和日落中才得到了如此沉醉的美的享受,才赞美火和光明中诞生的一切吧。
黄山的云烟,是黄山的一绝奇观,峰是云之家,云是峰之衣,轻盈的云雾乎东乎西,一上一下,若即若离,仿佛是山峦峰石的恋人难舍难分。黄山一年之中竟有200多天是沉浸在云雾的怀抱里,浩浩云雾澜翻絮涌,扑海千里,使黄山的千条泉流万道山谷沉浸在虚幻的意境之中。云雾的矫捷、云雾的柔美,特别是云雾的飘舞使整个黄山呈现出一片静寂中动的美感,使自然界中的静与动揉合在一起,这才造化出黄山的山峰、巨石、古峰的千姿百态的美的魅力。云雾使黄山成了梦幻的艺术之宫,想像的美的展览会。我们置身于此,抚今追昔畅想未来,有多少个大大小小的希望和理想在我们的心中升起,有多少充满生机的信息在我们的四周飞翔,有多少鼓舞人们前进的信息在我们的四周传播啊。大自然无声的景色可以教会一个人勇敢、豪迈、智慧。祖国壮丽的河山啊,我们多么爱你!
古城南京
您也许还会记得,长江在发源处的涓涓细流和它穿越横断山脉时的狭窄激流。可是到了下游,长江江面就越来越宽,渐渐成为一个身广体胖的大汉了。在南京,江面最宽的地方有5里,最窄的地方也有3里。
南京东北是钟山的群峰,西南是绵蜒起伏的丘陵,长江自西南流向东北。当年诸葛亮曾经赞叹说“钟山龙盘,石头虎居,真乃帝王之宅也。”
南京古称金陵,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虽然早在春秋战国吴越相争时,这里就有了冶炼和筑城历史记载,但是第一个在南京建都的却是三国的东吴。东吴孙权在楚国金陵邑旧址濒临大江建筑了石头城。这块小鬼脸一样的岩石就是当年石头城的遗迹。东吴以后,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也相继在南京建都,因此南京被称作“六朝古都”。六朝,处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文化最发达的朝代也就是汉朝和唐朝的中间,因此,六朝文化在历史上就起到了继汉开唐的作用。这些石雕的辟邪,就是六朝遗留下来的,虽然经过了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依然保有着生动的艺术光彩。六朝佛教盛行,栖霞山上的千佛岩最初就开凿于六朝。
六朝之后,南唐也在南京建都,这座舍利塔就是南唐的旧物。南唐后主李煜在政治上是个无所作为的亡国之君,在文学史上,他却占居着不可忽视的位置,历史上有人评论说他是风流才子误做人主,认为他做皇帝是历史的误会,真是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六朝和南唐都是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偏安一隅的小朝庭,直到14世纪后期明朝在这里建都,南京才第一次成为一个强盛的、统一的封建王朝的首都。现在的南京城就是明朝初年建成的,它傍山依水,把龙盘虎居长江天险的山川形盛连成一气,城墙周围长37公里,是世界上至今还保存着的一座罕见的大城。中华门是南京城的南门,它由四道墙垣构成三道瓮城,可以层层设防,城墙上下有20多个藏兵洞,能够住兵三千,这座城实际是一座军事要塞。
南京的明故宫,现在只能看到残缺不全的遗址了。明太祖朱无璋起初打算把自己的家乡凤阳作为首都,后来他统一了天下就决定了建都南京,在南京建造皇宫,以后明成祖迁都北京又仿造南京明故宫的样式建起了北京的紫禁城,因此,我们只要看看今天北京的故宫,就能想象到当年南京明故宫的宏伟气势了。明太祖刚盖好了自己的宫殿就来经营自己的陵墓了。明孝陵就是明朝这位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
现在南京还可以见到不少明朝的建筑物,南京的鼓楼最初就建于明代,鼓楼旁边有座大钟亭,大钟重46000斤,钟声一响,半个南京城都可以听到。无梁殿不但无梁也没有一根木住,采用砖石结构有用一颗铁钉一根木材。
南京不但是古代的帝王之都也是近代的革命之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就是于1853年定都南京的。天王府的遗迹、西花园的石坊,让人联想起太平天国的许多兴衰往事。太平天国十余年的光辉斗争深深振憾了清代王朝的封建统治,为民主革命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孙中山先生中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是当时临时大总统的办公室。中山先生热爱南京的山山水水,有一次,他站在中山山麓环顾四周,感慨地说:我将来逝世,当向国民祈求这一块土地来安置我的躯体。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愿把灵柩迁葬南京。中山陵长眠着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南京的山川河岳也为之增添光彩。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共谈判,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就住在南京梅园新村,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当时都曾经在这里工作。在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岁月里,多少革命先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鲜血浸透了雨花台的每一寸土地,凝结成雨花石上磨洗不掉的鲜花般的图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解放了南京。古城南京像巨人一般高举血染的红旗屹立在大江之滨,迎接了全国的解放,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新的南京的历史出就从这里开始了。
六代豪华,天国春秋,都化作了长江的滔滔流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晋朝大画家顾恺之生活过的城市里,钱松岩在描绘着新的河山。在唐代大书法家颜鲁公(颜真卿)居住过的地方,林散之在奋笔挥毫。韦钰,中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她是戴着红领巾在这里长大的,如今,她从西德带回了博士的桂冠,依然离不开这个生她养她的城市。名震世界的中国女排的队长孙晋芳也是喝长江的水长大的。女排是祖国的骄傲,孙晋芳是南京的骄傲。
这里是紫金山天文台,到了这里,你会感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从这里,抬头可以看见湛蓝天空里的银河,俯首可以看到绿色大地上的滚滚长江。天上人间尽收眼底。
南京,正在起飞,正在前进!
第二十一回  扬州漫话
扬州开始建立于春秋战国时期,先后用过邗城、广陵、江都等名称,6世纪末的隋代正式定名为扬州。扬州地处江淮要冲,自东汉后便成为我国东南地区政治、军事重地,全为全国粮、盐、铁主要集散地之一,隋唐后更是我国对外文化联络和贸易的主要港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李白和杜牧的这些诗句,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扬州的兴盛,给后人留下了充满幻想的诗情画意。扬州,自古以来闻名中外。唐代鉴真大师就是从扬州东渡日本,世界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代任扬州总管,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第16世孙普哈丁于南宋来扬州传教经商,隋炀帝、清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几下扬州,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东坡曾先后任扬州太守,所有这些都为古城扬州增添了不少人间佳话。
人们称道扬州景色优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随着时光的流逝,扬州虽然几经盛衰,但是它的园林建筑,仍然保持着秀丽、雅静、清瘦、优美,扬州景色一步一景,忽放忽收,“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扬州景色具有南方之秀、北方之雄的独特风格。这个瘦西湖中有名的建筑白塔,建于乾隆年间,整下造型是模仿北京北海公园喇嘛塔的形式建造的。传说当时乾隆来扬州,召见当地官吏询问扬州有无北海那样的白塔,官商随口奉承说“有”。其实扬州并无白塔,欺君之罪必定斩首,官商急中生智,便连夜用盐包堆了一座白塔让乾隆观赏,随后又在盐塔的旧址修了这座白塔。直到今天还有乾隆皇帝当年登岸时的御码头。
秀丽可餐的扬州,它以古老的运河印证了它几经沧桑的悠久历史。这里是穿城运河古道。当年吴王夫差北上伐齐北霸中原,在这里挖邗沟,筑邗城。这邗沟就是历史上形成大运河的早期工程。据说这是当年隋炀帝和乾隆游扬州的时候乘坐龙舟走过的地方。现在的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四省二市,沟通五大水系,全1794公里,是隋代和元代两次大规模扩展疏通自然河道连接而成的。大运河的南北沟通为扬州的日趋繁荣奠定了基础。
这个被绿荫披裹的高墙便是唐代古城遗址。据传,骄奢一时的隋炀帝完成了大运河的开凿,觉得扬州最合自己的心意,不愿回北方去,便在这唐城旧址上大修楼台亭阁。隋炀帝陵位于雷堂,民间传说炀帝荒诞无耻,鱼肉百姓,死后天神不饶,将他的陵墓炸了个大堂,因此这个地方就叫做雷堂。这是老百姓用地名表达对隋炀帝的愤恨。要不是他和开挖大运河有点关系的话,恐怕连这块小小的碑石也不会给他留下的。
大运河的汹涌波涛流传千古,它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它是人民开发的功绩,是人民群众劳动的结晶,它将永远焕发出无穷无尽的青春活力。
沿着运河往前行,看到岸上的这座阿拉伯式的建筑是普哈丁墓。普哈丁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16世孙,南宋末年来到中国传教病死在扬州,按照他的遗嘱埋葬在此。
大明寺是1500多年前建于扬州,大明寺的住持是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鉴真,扬州人,唐天宝二年,他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准备东渡日本,由于航海条件差,在十年中五次东渡失败。因为海上漂流倍尝艰辛,鉴真双目失明了,但是他决心不变,于唐天宝十二年,在双目失明以后,做第六次大海东渡终于到达日本,时年66岁。这座鉴真纪念堂是人们怀念他坚忍不拔、勇于攀蹬、刚毅不屈的精神而建立的。鉴真大师像是干漆造像,它塑造的是一个在恶劣条件下,敢于征服汪洋大海的伟大的灵魂、一个敢于实现自己理想创造未来的灵魂。
扬州历史悠久,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历史上独树一帜,震憾中国画坛的扬州八怪对中国画的革新起了很大的震动作用,直到今天,“扬州三菊”——扬州名家的画菊花、老艺人的剪纸菊花和用通草制做的菊花,被人们称赞为扬州四季盛开不败的菊花。扬州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扬州剪菊以形态优美逼真而闻名。闻名全国的工艺美术家张永寿,他剪的菊花更是以线条纤细、流畅、飘浮、自然、真切细腻的造形艺术而负盛名。诗人郭沫若曾经题诗称赞说:“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这些并无灵性的无色通草,开放在他们的手中简直就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地。
流传至今的扬州木板线装古书,刻工精细,装潢精美。现在广陵古籍刻印社的工人们在梨树板上雕刻汉字,雕刻艺术高超,印出的古籍线装书深受中外读者欢迎。这些从清代保留至今的刻板据说有20000多块呢。
瓜州古渡历史上是进出扬州的咽喉,古运河、新运河都从这里汇入长江。唐大师鉴真和尚第一次东渡日本就在这里起航。“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口”,这是历史上人们对瓜州古渡的哀歌。然而今天的瓜州古渡已经不是那种惨淡凄凉的景象了。就是在这附近一带兴建了宏伟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瓜州古渡的碑现在只能给人留下对历史的遐想和怀念。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是一个可灌溉、可防涝、可发电、可通航的多用水利设施。以四所抽水机站为主体的工程牵动着它周围的12个节制闸和5个船闸,形成了宏伟壮观的水利枢纽新水系。全位外国水利专家称赞说:“中国水利史上有两个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四川的都江堰是历史工程,而扬州的江都水利工程是今天中国,甚至可以说是今天东南亚的当代奇观。”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以江都为起点的南水北调的宏伟蓝图必然而且正在变为现实。
让川流不息的江水,翻腾跳跃的江水带着民族的骄傲、人民的理想去浇灌干旱的田土,美化我们祖国的大地;让滔滔的江水带着人民的欢笑,跨过黄河,从南到北开遍社会主义希望之花!
镇江三山
镇江古时候叫京口,与扬州隔江相望,这一带的长江又称为扬子江。据资料记载,镇江已经有2500多岁的高龄了,但是如果跟长江的历史相比又显得是那样的年轻。是的,大约是在6000多年前,镇江尚未出世,这里是天苍苍水茫茫,长江就在这儿和大海融为一体。如今,这宽阔的水面和浮现在江中的绿洲,似乎还在向人们证明,这里曾经是大海,曾受到过海浪的洗礼。
慷慨的长江一路欢歌头也不回地奔向大海,把肥美的土地留给了炎黄子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长江三角洲平原,而镇江就得以有了立足之地。从春秋战国时候起,我们的先人就是在这块土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用自己的双手描绘出了秀丽的江南美景。风景的优美秀丽或得之于天工,或依赖于人力,而镇江则二者兼而有之。它拥有三山五泉之胜,而且又和白蛇传中水漫金山的传说,以及三国时期刘备招亲的故事相联系,因此,岁岁年年不知吸引了多少游人的到来。
如果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那么这就应当是镇江的象征了。金山位于镇江市区西北角,濒临大江,高只有60来米,严格的来说,它不能叫山,只是个大土堆。但是千百年来却一直被人们称做山而且赐名为金山。古代的金山原来是屹立于长江里的一个小岛,那时候是“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到了清代道光年间,由于江里泥沙的淤积,金山才开始跟陆地相连,这个千载江心寺呢便成了由市区可以打马上金山的游览胜地了。金山寺,是国内闻名的古刹,据说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的寺庙依山而建,远远望去,只见树影中庙宇阁楼参差,几乎看不到一点山貌。所以很早以来就有着金山似裹山的说法。金山寺是以白蛇传里水漫金山的民间传说而久负盛名的,如今在金山寺的宝塔下还有法海洞和白龙洞,来这里游览的人按照戏里的故事情节在山上对号入座,又根据这里的实地风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去演绎戏里的情节。于是,传说呢越传越神,金山寺的名气呢也越来越大。
看见这座塔,您可能会脱口而出这是金山宝塔,其实呢它真正的名字叫金山慈寿塔。慈寿塔建于宋代,原为双塔,明代万历二年改建为单塔,现在我们看到的塔是清代末年重建的。砖木结构的塔身高耸于金山之上,与寺庙群组成了一幅和谐别致的立体画图。慈寿塔在这里伴随着滔滔东去的长江,告别了无数个秋冬春夏,它像一个早起的老者第一个迎接从江中跃出的红日;他像一位热情的主人最先向来往的游客表示欢迎。
在镇江比较有名的塔除了金山的慈寿塔以外,还有小码头街观音洞前的昭关石塔。广檐舒层呈圆筒形的僧伽砖塔耸立在鼎石山上。甘露寺铁塔原为九层,目前仅残存了五层,如今这座五短三粗的唐代铁塔就坐落在北固山甘露寺的入口处。北固山高不到50米,位于镇江市北面的江边,因为山势陡峭,形势险固故而得名北固山。北固山分前峰、中峰和后峰,赫赫有名的甘露寺就建造在北固山的后峰上。高高的墙,深深的院,幽幽的通道,袅的琴声,哦,组成了一个别致的环境。
请不要苛求唱腔行韵的准确,也不要挑剔伴奏人的技艺,这不是正规剧团的演出,这是京剧的业余爱好者们自愿在此聚集,借以抒发各自的怀古之情。在当年发生三国故事的地方唱上一段凭吊一翻,似乎把人们带到了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相传三国时期周瑜劝孙权用美人计诓骗刘备过江招亲,借机逼他放弃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得美人计假戏真唱,演出了一幕历史政治的悲喜剧。这段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就是发生在北固山的甘露寺里。哦,不要小看这间房子,据说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就是在这里看中了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的刘备,决定把女儿孙上香嫁给他,于是这间房子也就有了相亲楼的佳名。
羊本来是温顺善良的,可人们却偏偏把这个石头羊叫做狠石。传说当年孙权骑在这个石羊的背上和刘备共商抗曹大计,赤壁之战的决策就在这里酝酿成熟。狠石的“狠”字可能由此演绎而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东吴和蜀国的抗曹联合刚刚开始就孕育着分裂了。孙权和刘备都想自己一统天下,不愿意和对方共分江山,于是不约而同挥剑劈石,暗卜成败,这就是传说中的试剑石。
位于山下的走马涧,据说也与孙刘联盟有关,也有着引人入胜的三国故事。一国之君也并非都能事事如意啊,由于国家间政治和军事上的勾心斗角,刘备虽为一国之主也被迫与夫人两地分居。“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何日能相会?位于北固山后峰最高处的凌云亭,据说是刘备夫上孙上香翘首望夫君,遥寄思托之情的地方。
北固山的风光和历史传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给我们留下了千古名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焦山位于镇江市区东北的大江之中,虽然高只有150米左右,但比起金山和北固山来可称得上是巨人了。焦山满山苍翠,恰似碧玉浮在江面,又名浮绿山。远远望去,寺庙若隐若现,所以这里又流传着焦山山裹寺的说法。相传东汉末年有个叫焦光的人隐居在山里,皇帝三次下召书,让他出山当官都遭到了拒绝。据说这里就是焦光隐居的地方,焦山呢也因此而名。焦山现存有各种碑刻263方,这是著名的南朝石刻碑,书法家黄庭坚把它称作为“大字之祖”。遗憾的是这块珍贵的碑刻已经残缺不全,失去了年青时的风采。焦山西麓的山崖上留有唐宋以来200多位名人的摩崖题铭石刻,其中以米芾、陆游等人的题铭最引人注目。焦山东麓的古炮台是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近代炮堡遗址之一。它记录着1842年镇江军民抵抗英国侵略者的英勇斗争史,透过这一个个炮位,我们似乎还能听到当年射向英国侵略军的隆隆炮声;透过这倒塌的炮台,我们似乎还能看见当年炮台军民为保卫祖国的而浴血奋战到最后一人的壮烈场面。
定慧寺在焦山的绿荫环抱之中,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这位出家人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忠于职守。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比那些当了和尚不撞钟的出家人要令人钦佩得多。浑厚而低沉的钟声冲出了寺院,传遍了焦山,飘洒在宽阔的江面上,给这大自然的美景又增添了一点古色古香的情趣。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置身于这醉人的景色之中,有人会即兴吟诗作赋,有人会当场泼墨洒彩,有人会放声高歌,当然有人也可能用其它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为大自然的美景会使人产生创作上的激情,大自然的美给人以活力,使人感到年轻!
太湖平原
告别了镇江,正飞行在无锡的上空,在我们的脚下,便是令人向往的太湖平原了。多美的太湖啊!从空中俯看太湖,就觉得它更美!你看,它烟波浩渺、千顷碧波、万里云帆,它不像西湖那样玲珑,也没有西湖那般清秀,可是它却有它的气魄。宋代词人张孝祥这样形容它“舣舟太湖岸,天与水相连”。太湖平原也是美的,它没有三峡那样峻拔的峰林,也没有川江两岸那么起伏的丘陵,它有的是纵横交织的河渠,有的是星罗棋布的湖泊,到处都有水。从这张卫星照片,您就可以看出,难怪人们把它称作是“水乡泽国”。
这里的水不但带来了交通的便利、农业的丰收,更带来了明媚的风光、秀丽的景色,那么宁静,那么柔和。多美的太湖平原啊!可是,观众朋友们,您可曾知道,在600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寞而广阔的大海湾呢。那么它又怎么样变成陆地的呢?还得从大自然的苍桑说起啊!
当年,长江入海的河口,不在今天的上海而在镇江扬州一带,在它以下的广大地区还是一个大体三角形的海湾群。由于长江和钱塘江从上游夹带的大量泥沙,在此沉积下来,使这里的海湾被长江南岸沙堤和钱塘江北岸沙堤包围堵塞,于是海湾与海洋便隔绝了开来,逐渐形成了泻湖群。以后随着岁月的流逝,使这里的大小湖泊变成了陆地,这就是长江三角注洲,也可以说是太湖平原形成的历史,地理学上便称它为冲积平原,这样的湖泊就叫海迹湖。如果我们从文学角度加以形容,可以说太湖和太湖平原是长江和大海共同遗留在陆地上的婴儿,也可以说是长江之骄子啊。
太湖800里,看上去它像一个巨形大瓜,横跨江浙两省,波及七个县3个市。它北临无锡,南涉湖州,西接宜兴,东近苏州,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排行第四。但就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富饶的物产和秀丽的自然风光来说,可称起五湖之冠啊。
如果说是大自然的运动造成了太湖和太湖平原,那么,真正使它变得像今天这般富饶、这样秀丽的却是历代劳动者的开发。请看看这些鱼塘吧,您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吗?多像一面面闪闪发光的镜子啊!每一个鱼塘都有着劳动的汗水,每一面镜子都闪烁着劳动的光辉。劳动创造着历史,劳动也创造着美。
太湖不但是美的,而且是富饶的。太湖湖面开阔,饵料丰富,是一座天然的大鱼库。据查有各种鱼类近百种,经济鱼类达30多种。喏,银鱼,这是太湖的特产,营养价值非常高。不食银鱼鲜,怎知太湖真滋味儿。太湖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又是我国商品粮的主要产区,人称它是富饶的“鱼米之乡”。这些出土的古稻米,据科学鉴定它已经有6000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这些古稻米同太湖平原的历史一样长久,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在这里创造了发达的原始农业,而且也创造了长江的文明史。
太湖3600倾,却让无锡占了山水之美。无锡是个古老的城市,相传啊,西周周太王的儿子季历、周文王曾在这里建都,至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这蠡园是因范蠡而得名,这里流传着范蠡和西施的传说。当年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知道越王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欢乐的人,便带上西施深夜离开了吴都来到这里。历史的传说当然也就成了今天人们渴慕一游的胜地了。
无锡又是座依山傍水的城市,山清水秀,是个旅游胜地。这个伸向湖中的小岛看上去么很像个鼋头,因此被人称为鼋头渚。是啊,从这里欣赏太湖风光,那是最理想的地方。诗人郭沫若曾经这样写到:“太湖佳绝处,必竟在鼋头”。无锡真美啊,可惜我们不能在这里停留过久,还是让我们沿着江南大运河去游览一下苏州吧。
江南大运河,它并没有因为它的古老而失去它的风华。它把我国东部的水系连成一体,至今还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发挥着长江的助手作用。噢,多么繁忙的运河啊!这儿就像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京大街那么拥挤,真是一个船的世界啊!哦,还是让我们到船上进行翻访问吧。
这里呀,每一只船就是一户人家,他们祖祖辈辈都住在船上,在船上安家,这就叫水上人家。一年到头,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他们就这样行驶在千里运河线上。也许生活在陆地上的人觉得:哎呀,成年在船上生活,那多单调呀。其实呀,这是误解。热爱生活的人,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都会找到生活的情趣儿。喏,我们再到船舱里参观一下他们的宿舍。哦,虽然这里说不上十分讲究,但是也算是窗明几净、井然有序了。可不是嘛。蛮干净噢!哟,他们倒是很会找地方啊。他们躲到这里来独享清闲了。你看看,你看看,睡得多香啊!啊,尽管这里不时鸣笛声声啊,也丝毫打不断他们甜甜的梦乡。哦,这大概是儿媳妇吧,她像是在看孩子,呵,其实啊,不用看也放心,用绳子系住孩子是不用担心他掉到水里去的。嗯,对了,这个办法好,值得向陆地上住高层建筑的人推广。你说得真有意思。
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就是以天堂而著称于世的苏州了。江浙许多地方都养蚕,这里更以传统的养蚕业闻名。你看,这些养蚕姑娘,她们的动作是多么地敏捷。今天,她们是不会犯愁有茧卖不出的,再不像作家矛盾笔下的老通宝那样养蚕又为养蚕愁了。这里不只是养蚕,拿手的绝技还是利用蚕丝发展起来的苏绣。对,过去呀都是在家里绣,如今呢,苏绣成为国家经营的手工艺了。这些心灵手巧的姑娘正在绣织人间最生动的艺术品。一双聪灵的慧眼,一双七夺天工的圣手,哦,这些手就像通着灵犀一样。哎呀,三只小猫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可谓呼之欲出了。哎,这鱼真是绣活了,我们似乎看到他们在游动。就是,您看!
苏州啊,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据说苏州园林甲天下,有园林风景上百处呢。不过我们姑且割爱吧,还是请大家同我们乘船去游览苏州的水和桥吧。
人们说“山不在高,有仙则明”,我们说呀“城不在大,有水则神”。苏州的别致处就在于它到处是水。在这里呀,大河连着小河,小河能着沟渠,河便是苏州的大街小巷,它沟通了小城的各个角落,它流到了万户千家,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人们在这儿洗衣洗菜,外地人看了还怪有趣儿的。我想起来呀,古人曾经这样描写苏州:“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前泊舟船(航)”,还有“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哎呀,这河道也真够拥挤的了。可不是嘛。呃,是不是也应该设立交通港呢,或者安上红绿灯。苏州啊,确实是东方的威尼斯,可以说威尼斯是西方的苏州。说得对。它们都因为水城而扬名,但是到过威尼斯的人说,苏州自有它东方的风韵。哎,你看,这大概就像到了北京偏僻的小胡同里了。哟,可不是嘛。菜农亲自把新鲜的疏菜送到了市民手是里,使这幽静的小胡同啊也热闹起来了。
俗话说有水就有桥,可是苏州的桥太多了,多得惊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楼三百九十桥”。现在人们还按照白居易的说法说苏州有桥三百九十座。而据朱自清的散文《威尼斯》中的统计,威尼斯有桥378座。你看,苏州的桥要比威尼斯还多呢。苏州的桥都有它的历史和传说,苏州的桥也曾激起历代诗人们的灵感,为它写出动人的诗篇。这里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风桥夜泊》的风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今天苏州城西的寒山寺仍然在,但是那种“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境却是不会找到了。这座桥叫做宝带桥,也是很古老的。在它旁边又飞架一座现代化的桥梁,它使我们看到了苏州前进的历史脚步。我们不能不佩服古人造桥的艺术,你看,把城门和桥结合一体,建筑起别具一格的水门桥。
这里桥套着桥,桥连看桥,这种设计也是独出心裁的哟。是啊,这些桥啊,不但是历史的标记,更是艺术的花朵,每一座桥都吐露着智慧的芳香啊。桥因水而得造,水因桥而生姿,如果说水是龙的身体,那么桥就是龙的眼睛。水上有了桥,犹为画龙点睛而生出游龙变化。只是有水而没有桥是不可想象的。
苏州啊,我们永远忘不了你的水和你的桥!
黄浦江畔
这里挤满着中国和外国的万吨海轮,以及大大小小的船只。黄浦江上的薄雾,笼罩着两岸高大的现代化的建筑群和工业区,使这里显得如此妩媚,然而,黄浦江上的风风雨雨又使这儿的一切显得如此严峻,这一切使得黄浦江充满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不管你到这儿来过多少次,而每次来到这里,这种魅力就会强烈吸引着你,这就使许多没有到过黄浦江的人对他十分向往的原因。
黄浦江导源于太湖,在青浦县的淀山湖汇集了浙江省北部诸水,在上海市区和苏州河相会,和流到乌松口,流入长江,全长大约140多公里。就在这黄浦江和苏州河汇合的地方,大约在6000多年前,由于淤沙积成陆地,开始形成了这里最早的城镇——上海,到了宋朝中叶乌松江下游由于泥沙淤积而越来越浅,外来船只停泊在乌松江的一条枝流上海浦上。上海这个名称就是由上海浦这条河流而得其名。
人们喜欢从现代回溯历史,又喜欢从历史了解现代。古老的上海给我们今天留下的龙华塔和龙华寺,相传是三国时东吴兴建的。现在的龙华宝塔是清末重建的,它高40米,八角形,共有七层。解放前有许许多多革命烈士在这里牺牲,使得这座古塔更加巍峨苍劲,龙华烈士的鲜血浇灌了中国革命之花,中国共产党是在这座英雄城市诞生的。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始,半个世纪以来,上海人民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培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
这是座落在上海南市的一个明代私人花园,名叫豫园。园内布局曲折,分内园和外园,具有鲜明的明清两代南方建筑艺术和以小见大的特色。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军的指挥部就设在这座园林里,这是一支反抗压迫的农民起义军,他们的英勇和威武不屈使这座秀美的园林增添了悲壮的色彩。凡是到上海来的人都要逛城隍庙,因为这里还保留着上海这座现代化大城市古老有趣的童年情调。几百年前的别致的建筑已作为古迹成为城市的稀有点缀,而更吸引人的是这里还是个有一百多家商店的市场,它们专门销售上海传统的小吃、土特产、花鸟和手工艺品,凡是在别处买不到的、别具一格的上海的小商品,在这里都可以买到。就是这些玲珑的鸟笼和各种小鸟、金鱼,过惯城市生活的人也都偏爱在这种杂乱和人流的拥挤中来寻找这种乐趣。
上海发展成东方最大的城市,被誉为亚洲的宝石,这是近百年来的事。这些毗连一片的摩天大厦,英国式的屋顶、美国式的、日本和西德式的高楼,是帝国主义分子在上海这个冒险家的乐园兴建起来的。1860年,帝国主义者强占农田400多亩,就在上海中心地带兴建了一个专门用来赌博的跑马厅,现在这一切归人民所有了。人民广场开阔明亮,人民公园中一片林荫,它们和四周无数的高楼遥遥呼应,又和繁华的南京路紧紧相连,真是闹中取静,极为难得的风光啊。
南京路是上海商业的中心,南京路通向全国也通向全世界。哦,不知道有多少人来过这里,又留下过多少人的脚印呢?呵,真是数也数不清啊。南京路有全国最大的百货商店,这儿是全国商品最丰富的地方。据统计,每天有近50万人到这里来采购,真是万头攒动,热闹非凡。
中国过去有几次技术革命,连同正在兴起的新的技术革命,上海都是领先的。上海的产品从半导体、计算机到服装、食品都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信誉,从而对上海产品有一种习惯性的热爱。用上海话来说叫做“娇贵且些”,就是非常吃香,不仅是上海产品非常吃香,在全国各个行业当中,上海人的高超技术也非常吃香。上海真是一个人才辈出,技术力量雄厚,技术基础悠久的大城市。
夜幕升起了,黄浦江和上海城被一种明亮的、烧红半个天的光霞笼罩着,这真是少见的奇景,各种彩色闪动的灯光是夜上海的眼睛,这个东方最大的不夜城,这条充满幻觉优美的人民大道,散步的人们是在月光中还是在不夜的光雾中行走呢。有多少上海青年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爱情幸福行程里留下了多少永生怀念的夜晚。这些通宵达旦营业的商店、食品店,它们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为这座不夜城增添了光彩。当然,不夜城永远跳动的脉搏是那些轻工业、重工业的千万个工厂,千千万万台的机器,它们日夜不停地运转轰鸣,还有,在深夜仍辛勤劳动着的那数十万上海工人。
当深夜的末班电车和清晨第一辆驶出的电车衔接起来了,也就把上海的黑夜和黎明连接起来了。这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的跳动的主动脉,也是上海为什么如此繁华又如此富有的真正原因。上海人民用惊人的日夜不息的劳动照亮了这个不夜的上海,也磨练了他们的智慧和他们日新月异的技术,因而也赢得了中外人民对上海的尊重和爱戴。
黄浦江上有我国吞吐量最大的不动港,港内航道从乌松江导堤到黄浦江大桥,全长80公里。上海港在鸦片战争以后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的缩影,今天的港口是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大门。它现拥有95个码头泊位和84个伏特泊位,还建有300多座仓库,全港同时可以停泊100多艘船装卸货物。港口作为基本上实现的机械化,改建的外贸集装箱码头与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开辟了班轮航线,这是科学和智慧美化了劳动,唱出了最新的赞歌。在黄浦江两岸又兴建了各种专业码头,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宝山钢铁公司的了。看多么雄伟的工程啊,这雄伟的工程正在继续兴建中。宝山钢铁公司是在全国支援下引建国外设备兴建的最大钢铁联合企业之一。
黄浦江畔有著名的造船工业。既然生活中有汗水、有痛苦和失败,那就一定有鲜花、彩带和胜利的欢呼,当一艘艘万吨海轮举行下水奠礼的时候,我们造船工人举起鲜花和彩带,敲锣打鼓庆贺他们每一次的胜利。他们把万吨海轮打扮得像新娘似的,向五大洲传送我们上海人民的深情厚谊。
是海,它已经和全世界十多个国家的城市结成友好城市,让一切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和幸福的人们世世代代友好地来往吧!
啊,美丽的黄浦江,生活在美丽黄浦江畔的上海人民啊,我们直到现在还感到无法将你仔细描绘,正如同黄浦江的激流如此难以捉摸一样,上海人民生活的激流节奏是如此地迅速、敏捷,是如此分秒必争地夺取那激流中的浪花,随后又去追赶前面的另一簇浪花,永不停息地追赶,不停地前进。啊奔腾不息的黄浦江啊,当您刚走完了自己的航程又在乌松口同浩浩荡荡的中华民族大河——长江汇合,聚集了巨大的冲击力,在我们心中掀起了万丈波涛,激发我们携起手来奔向大海,奔向光明,奔向充满希望的理想世界。
走向大海
“一叶飘摇扬子江,白云尽处是苏洋”,这是南宋文天祥写的两句诗,所谓苏洋就是指的长江口的江面。七百年过去了,长江口还是这样水天一色,烟波浩渺。我们离开黄浦江来到长江口。哎呀,长江的胸怀如此开阔,长江的气量如此宏广。有时候长江口的景色会让人产生一种奇特的幻觉,好像朵朵白云在水里漂浮流动,而条条船儿在天上竞渡、远航。
好,让我们先从上海说起吧。上海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上海港,但是没有黄浦江,也就没有近代的、现代的上海港。黄浦江上停泊着这么多的轮船,它们就像一幢幢别墅,又好比一座座厂房。可在这些建筑群里竟然没有一座高楼大厦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黄浦江的出口是长江,长江口呢堆积了横七竖八的明洲和暗沙,大轮船被它们挡住了进出的航道,哪还能进得了黄浦江呢。是啊,这不奇怪。当1200多年前,杜甫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的时候,别说没有上海这个城市恐怕也没有黄浦江。据记载,那时候,上海还在海里呢。正是长江从上游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泥沙,在古代长江口沉淀堆积才使上海这块土地从大海里冒了出来,但是长江孕育土地的能力并没有因此而衰竭而休止。喏,这里是黄浦江和长江的汇合处名叫吴淞口,吴淞口外就是极目皆水,水外围天的长江。
长江每年从上游夹带着大约5亿吨泥沙奔向东海,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跑到长江口内外就停止不前了。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把长江和黄河做个比较吧。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青海省流入太平洋,可它们在中下游的水面落差相距甚远。黄河从郑州到入海口600公里落差是92米,长江从武汉到入海口1200公里,落差只有12米。这样以来海潮对长江水流的顶托作用就比黄河大得多了,以至于远在600公里之外的安徽境内还能感觉到它的影响。这样以来,长江下游尤其是长江的河口段水流的速度就大大的降了下来,因此大里的泥沙入不了海,就在江水和海潮、淡水和咸水互相推来推去、进行着旷日持久拉锯战的地段沉淀了下。来。哦,泥沙日积月累,终于在长江口辽阔的水域里形成了一片片沙洲,一个个岛屿。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数崇明了。
远在1200年前,崇明岛的前身只有寥寥几户人家,有的打鱼,有的晒盐。如今,谁能说这里的大地比不上苏州和杭州的田园呢。1949年前,崇明岛的面积只有600平方公里,而现在它已经扩大到1083平方公里,在短短的30多年里将近翻了一翻,增加了一倍。崇明岛上居住着76万勤劳勇敢的人民,他们耕耘着的这块土地仅亚于台湾和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三大岛。崇明岛的老百姓把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概括为一句话叫做:东部棉花西部稻。至于岛上的特产那就多了,比如陈镇的西瓜、虹桥的枇杷、万安的水蜜桃,还有那水仙花、蝴喋花。在崇明岛的河流里还有名气不小的石鱼、面鱼、鲫鱼和白毛、金爪蟹。崇明岛是长江水造就的,但是崇明岛也最怕长江水,长江水不但驱赶着崇明岛转移,长江水还常常在岛上泛滥成灾。不过,眼前这四通八达的河渠水网告诉人们,这里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只要人们坚持奋斗下去,那么水患也只是记忆中的噩梦罢了。我们如果把崇明岛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他还是一个正在发育中的小伙子,大量事实表明,它正在茁壮地长大呢。崇明岛正在向东延伸、向北靠拢,过不了多少年,它将同北面的大陆连成一片,但是不等它和陆地合而为一,别的岛屿早已经一个又一个的诞生了。崇明岛和它兄弟们的发展变迁生动地说明了什么叫苍海桑田。
崇明岛的出现把长江口的水域分成了南支和北支,而在崇明岛以南的白茆沙、长兴岛、横沙岛又把南支水域分隔成为南港和北港。再往东去,就是潜在水下的沙群了,它们又把南港分成了南槽和北槽。你看这70公里宽170公里长的长江口,口里有岛,岛外有支,支里有港,港里有槽,暗的是沙群,明的是群岛,在那水底下还不知道有多少串沟和叉道呢。正因为如些,所以长江口的航道和水流情形就十分复杂。许多轮船就只好等涨潮的时候慢慢儿往里开,而再大一点的船只呢就进不来了。由于不能按计划进港卸货装货,因而无谓地造成了不少经济损失。长江口不仅是上海的门户,而且也是长江沿途和省的咽喉。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上海以及其它省份运输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考虑江流和水潮、淡水和咸水、水流和沙洲、涨潮和落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又面对如此辽阔的江面和从上游滚滚而来的泥沙,一位很有经验的外国专家深有感慨地说:“先别谈什么时候动手治理长江口,就是寻找一个综合治理的规划设想方案,没有20年时间恐怕是找不到的。”我们暂且不去评论这位外国专家的见解是夸大了难度还是实事求是的老实话,反正我们早就开始在长江挖泥疏道了。
在当今的世界上,这样巨大的挖泥船全世界只有五条,中国就有两条。正在长江口工作的就是其中的一条。它们的辛勤劳动的确为一些船只进出上海港提供了方便,但是从根本上说,不论它们具有何等磅礴的气势,对于如海似洋的长江口来说,它们的劳动啊就像小朋友上海滩上掏沙挖沟,就像小娃娃拿着小鸡毛弹子给乐山大佛去尘弹土啊。有一位对长江有着几十年研究的老人说得好,他说:“这是月亮里的吴刚砍树枝,砍掉一枝长出一枝。”当然了,方案还有很多,可是常言到:大也有大的难处。长江水量很大,长江夹带的泥沙也很大,长江的江口很大,长江里长出的岛屿也大得出奇。自然了,我们也因此面临着治理长江口的巨大任务。但是,这一切加在一起只能印证和说明一个结论:长江啊,你是苍海桑田的动力,你是辽阔土地母亲,你不仅孕育着一片片沙洲,而且早就缔造了被世人称为天堂的、以你自己名字命名的三角洲。
长江滋润着九州大地,长江和黄河一道培育着中华文化。长江造就的土地,不论过去、现在还是久远的未来,都长满着金灿灿的稻谷、香喷喷的鲜花。长江啊,伟大的长江,你以浩瀚而甜蜜的乳汁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儿女啊,伟大的中华儿女,必将以非凡的聪明才智制定并实施治理长江的最佳规划!不废江河万古流,不愧为世界巨川的长江必将永远托举着一对又一对名副其实的巨轮驶向世界五大洲、四大洋。长江,伟大的长江,你流经神圣的中华大地,你永远奔流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