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背政治,法国孩子啃哲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5:49:02
法国各个电视台每天都有现场直播的清谈节目,请来的不论是政界要人,明星大腕还是平民百姓,也不管讨论题目是谈天还是说地,嘉宾们都争相发言,而且个个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话匣子一打开就再也收不住,急得主持人频频作手势要他们适时打住。法国人为什么这么能“侃”呢?法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上曾产生过像迪卡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萨特这样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学家。耳濡目染,很多法国人都不知不觉地沾上了几分学究气。再者,他们人人都在中学时代都有上哲学课和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
在法国,哲学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科、经济科或者理工科。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科的学生每周要上7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理科的学生也分别要上4个和3个小时的哲学课。法国每年六月份举行全国性的中学毕业会考,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只要拿到中学毕业文凭就可以上大学。按十九世纪以来形成的惯例,中学毕业会考的第一门也是考生们最怵的考试科目就是哲学。每年大考之前,法国市场上虽然见不到“脑黄金”、“忘不了”之类的健脑补品,但书店里各类哲学参考书、哲学概念记忆卡片还是相当热销。近年来因特网上也出现了不少面对高中毕业生的网站,用多媒体和动态的方式辅导哲学,更受考生青睐。有一个自命为“我爱哲学 ”的网站,出了这样一个模拟考题:“一个巴掌会弄出什么声音来?”按该网站的指导,考生见了这样的题目,千万别慌,更不能凭直觉回答“一个巴掌拍不响”。先不妨引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话,老实承认“我知道我不知道”,然后把问题中的几个看似简单的关键词如“一个”、“巴掌”、“声音”等逐一分析一遍,从中发现玄机,再引经据典,展开论述,至少写上十几页纸。最后下结论时一般要有意闪烁其辞,切忌把话说死:一个巴掌虽然拍不响,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此时无声胜有声”,自会有其深刻的内涵。平时多做几道这样刁钻古怪的题,到真上考场的时候就踏实多了。有一年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哲学考试包括这样几道题目:“哲学是否可以独立于自然科学?”“人的自由是否受劳动的必要性所局限?”“我们能否说服他人接受一件艺术品是美的?”
法国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气力学习哲学呢?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另一方面,学得满腹哲学经纶出口成章的法国人,如果平日里没有地方发挥也着实难受。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哲学咖啡馆”在法国大行其道。所谓“哲学咖啡馆”就是街头普通咖啡馆,每周固定开辟专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小时),聘请一至两位文化名流当主持人,组织咖啡馆的客人探讨哲学问题。经常组织哲学讨论的咖啡馆在巴黎有三十多家,在法国全国有二百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在巴黎第四区巴士底狱广场的“灯塔咖啡馆”。这里是“法国哲学咖啡馆协会”的总部,定期出版“哲学咖啡馆月刊 ”,报道各地哲学咖啡馆的活动情况。各个哲学咖啡馆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在活动方式上又大致相仿。每次参加讨论的咖啡客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这里面既有教师和大学生这样的知识分子,有来自企业的职员和工人,也有刚从菜市场出来的家庭主妇。每次讨论开始之前,主持人首先征求参加者的意见,确定一个讨论题目。题目可大可小,有虚有实,比如“我们愉快吗?”、“你认识自己吗?”、“人们必须永远说真话吗?”“寂静是否是灵魂的音乐?”等等。客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着选定的题目自由发表看法。主持人适时幽上一默或者引用一句名言警句,起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讨论到兴致勃勃之处,客人们往往不是叫一杯咖啡,而是大声招呼跑堂倌“伙计,拿纸笔来!”,以便记下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也许有人会觉得法国人如此热衷于哲学话题,活得未免有点太累。其实正相反,哲学的思考使法国人对人生采取超然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境。正如一位哲学咖啡馆的参加者在讨论关于“愉快”的题目时所言:“能在生活中当个重要的人固然是愉快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当个愉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