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大奇闻--希特勒最恨他的将军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7:52:23
在纳粹魔头希特勒临死的时候,这个野心勃勃的恶棍,到底在想些什么呢,透过荣格小姐的回忆,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最令恶魔愤恨的,竟然是他的将军们。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希特勒在军事策略上经常和他的将军们发生冲突,此间夹杂着彼此的厌恶和不满,特别是曼斯坦因的把希特勒贬损得几乎一文不值,透过曼帅的回忆录,我们看到了一个浅薄,无耻,贪婪,暴戾,顽固的领导人,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失去的胜利”主要是由于希特勒造成的,而古德里安将军的回忆录,则更加深了人们的这一印象。
每当读史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句俾斯麦的名言:历史不是产生的,历史是胜利者造出来的.而回忆录就是:当事人把自己该做的好事写上去,把自己做过的坏事藏起来,做给别人看的日记.
今天当我们只看这些所谓的辩护一般的书,能保证自己会对历史有个清晰的认识吗?帝王素好聪明,都容易听信一面之词,而对一个人做出错误的评价,况且是我们这些庸人.所以,我不得不多看一些书,以使自己对于某些问题和历史人物的看法更加客观.
希特勒的军事才能:根据资料,希特勒在就任总理和之前,曾自学过几乎所有军事课程,并经常与手下的将军们探讨军事问题,也常参观指挥演习,而且其还熟悉任何一种常用武器的相关参数,与墨索里尼,斯大林和丘吉尔相比,绝对算不上军盲。
1934年,当希特勒决定与波兰签订时,国防军大部分将领表示反对,而这仅仅是因为无法放弃对于波兰的仇恨,"总理府中客厅再一次响起了元首愤怒的声音!""终于,将军们屈服了,尽管还不能理解."被将军们不能理解的德国对波兰的友好,却换来了1935--1938年失去东方伙伴的法国对于德国的软弱,为德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1940年初,希特勒命令他的军队向西进攻法国,,但是陆军将领们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德军无法突破英法的防务,战则必败,一位叫奥斯特的军人甚至和英国取得联系,想暗杀希特勒,布劳希契将军对西线进攻计划则阳奉阴违,他向希特勒报告说:"军队无法作战,很多联队在波兰战役中出现了逃兵."希望以此打消希特勒进攻的念头,但希特勒反过来问他,"哪支部队,为什么不处理?"陆军司令顿时哑口。从年初到五月,大部分时间希特勒都在为他的将军们打气,希特勒不明白将军们为什么总是被敌人过去的辉煌吓倒,他对将军们吼道:”英国连11个师都征集不起就仓促应战,法国在两个月内仅仅能动员100个师,而我们轻易出动170个最精锐的师,难道这个都不能说服你们进攻吗?”对于希特勒(希特勒也曾构想过和曼帅类似的行动方案)修改过的曼斯坦因的黄色方案,除了古德里安和希特勒,没有一个人抱有信心,因为只有熟悉武器参数的希特勒和古德里安知道坦克的发动机能提供足够的动力使坦克通过阿登山脉。
在攻打列日要塞的战斗中,希特勒亲自策划了方案,富有独创精神的他精于繁琐的数学计算和种类庞多多各种参数,他构想出了用滑翔机攻击的方案,尽管遭到反对,但还是实施了,预计一个星期才能攻克的要塞,2个小时就拿下了。
法国受降时,将军们要求灭亡法国,彻底占领,但是希特勒立即拒绝,他将法国变成一个傀儡,大大降低了英帝国手里自由法国的利用价值。“他就像一个下棋的绝世高手,往往走出敌人最害怕的那一步。”(王牌飞行员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戳进梦想的匕首Dolchstoeoder Legende"(Daggerthrust or Legend)》)
当南斯拉夫西莫维奇发动反对德国的政变后,希特勒果断命令军队趁南斯拉夫混乱之际立即进攻,将军们虽然反对而且不理解,但还是按照命令发动了行动,几天内,在损失了120多名士兵之后,南斯拉夫被征服,在缴获的南斯拉夫文件中,德军知道了西莫维奇和丘吉尔的可怕计划,丘吉尔要西莫维奇先向德国显示出无害的友善,然后,当他的英军在希腊大规模集结后,就联合土耳其、苏联(斯大林与西莫维奇签订了同盟条约)发动对德国的战争。这时候,将军们才不得不佩服他们元首的远见。
1941年11月,尽管已经造出了大量冬衣,但是由于绵延的持续的降雨使得道路状况极其恶化,冬衣无法到达前线部队手中,(而冬衣无法到达,也与波兰地方军人和后勤部门的利益纠纷有关。)到了12月初,气温大幅下降,德军处于崩溃边缘。博克、布劳希契和古德里安(正是这三位将军极力主张进攻莫斯科,否定了希特勒原先的向两翼进攻中间防守的计划。)纷纷向希特勒请求撤退,为了稳定恶化的局势,身患严重胃病(此时已经得了帕金森)的希特勒亲临前线。
“在那年冬天的几个阴郁的月份里,希特勒显示出了钢铁一般的决心和使人不得不服从的领导才能。我们将看到,这些气质和德国士兵的传奇般忍受艰苦的能力,是怎样使德国的东方军队在那年冬天免遭惨败的。在他的将军们认为只有蒙受撤退之辱才有活路的地方,希特勒让他们固守勿失,直到春天冰雪消融,在他们表示异议、争论乃至拒绝服从时,希特勒就撤他们的职,贬他们的官,乃至他自己接任了德国陆军的指挥,直至东方前线渐渐呈现出一种新气象。
希特勒的感染力是非凡的。当有报告说一个师正在撤退,希特勒就给这个师的指挥官打电话。他听见了这位将军的沮丧的声音,这是从几百英里以外的冰天雪地的荒野传来的微弱得近乎耳语的声音。希特勒呵斥了他:‘你完全知道再后退三十英里也是一样冷!德国人民的眼睛在瞧着你。”他的三言两语给这位将军注入了新的意志,结果,这个师坚守原地未动。不久,久经锻炼的指挥官们郑重其事地说,他们在战斗最严酷时看见了希特勒——“我们以为一切都完了,可是这时元首视察了我们战区,号召我们再拿出最后一份力量,于是我们就转危为安!”其实,希特勒冒险离开大本营,还是好几个月之后的事。
“我不得不采取冷酷无情之举。我甚至不得不把我最亲密的将军们撵走。比如,两位陆军将军,他们已是智穷力竭……冬天,他们中的一位来我这里声称:“我的元首,我们再也坚守不住了,我们该撤退了。”我问他,“先生,你到底想往那里撤退呀?撤多远哪?”“啊,”他回答,“说真的,我也不知道!”——“你打算后退三十英里?你以为那里就不那么冷了吗?你想过你的运输和供应问题到那里能有所改善吗?还有,如果你撤退,你想把重型武器带上吗?”这个人回答,“不带,这不可能。”——“那么你是想把它们留给俄国人了。你要是没有一点儿重型武器,将来反攻时,你认为该怎么打呢?”他回答说:“我的元首,即使武器损失很大,也该抢救军队吧。”于是我问道:“你是打算马上撤到德国边境,还是什么别的地方?你打算在什么地方喊停住?”“晤,我的元首,”他回答说:“我们大概不会有选择余地。”我只对这些将军们说:“你们自己尽快回到德国去——但是留下军队,由我来管。军队就在前线停住了””(千年帝国,戴维欧文)
其实,在莫斯科战役德军最艰难的时刻,勃劳希契却出于对最高统帅部的怠慢和推卸责任的动机,向希特勒(此举知命后果是使希特勒误以为战事顺利,于是对美宣战)隐瞒了前线司令们发来的紧急的重要情报,毫无理由地扣压了包克在13日的险情报告。为此12月下旬,希特勒向德军务指挥部颁发了一项“基本命令”,提醒他们必须重视这类报告,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领导手段——“真实地报告未完成命令的情况和本人的错误,是每个战士的职责”,而且报告时不许渲染夸张或大事润色文字,以免贻误战事。
----------从1933年到1945年希特勒死去,由于纳粹党和普鲁士军人之间权力纠纷,希特勒与他将军们的恩怨不断,往往互相指责,这对德军的指挥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无法知道谁对谁错,因为历史没有假设。但我记得在希特勒一名卫士的回忆录中,他写下了这么一段话,“突然听到了会议厅里的咆哮声,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进去,等了一会儿,将军们走了,他(希特勒)则独坐在椅子上,听着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似乎无限痛苦地沉思,见我进来了,他颓然惨笑着对我说:‘看来即使瓦格纳也无法让我安静的休息啊。’”
后记:
1939年开战后,希特勒“希特勒把林格叫到餐室内,令他此后为他准备更简朴的饮食。“请你注意”,他说,“普通德国人能有什么吃的,你就给我吃什么。我有责任作出典范。”” 他只要一穿上军服,生活方式便大大改观。他俨然是大战中的前线的老兵,把“元首司令部”搞得简朴到有点苛刻。他的新座右铭是“司令与士兵同甘共苦”。每天早晨,在向施洛德小姐口述当天的命令后,他便带上手枪和皮鞭向战地出发。只要天气许可,他便坐敞篷车,好让仆人和副官向士兵们扔纸烟,也好让士兵们认识他是谁。使随行人员目瞪口呆的是,他竟孜孜不倦地研究各次战斗的教训。例如,他会花上几个小时去视察伙房和饭厅,强令军官吃士兵的伙食。对于战场上的一切事务他仍兴趣盎然——只有一件事例外。当施蒙特将军要他给第一列车伤员讲讲话时,他拒绝了。他承认,他们受苦的惨象他受不了。”(乞丐到元首)
在另一位秘书克里斯塔•施罗德的回忆录中,“希特勒简直就是修道士,身患帕金森和严重肠胃病的他住着一个没有炉火,只有一条光板床黑暗的小屋子里,一天中,他都在为焦头烂额的问题繁忙,为了将领们的阳奉阴违而烦恼,一天睡眠不到3个小时,毫无疑问,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今天,当我们看到战后将领们的自传时,我们看到了什么?一种对战争失败责任的推卸,或是对已故领袖的愤怒。克里木半岛的战役中,曼帅要求增兵,是希特勒不顾大多数人的反对,立即增兵,使得曼帅赢得胜利;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曼帅和希特勒都负有责任,但是在《失去的胜利》中,我无法看到这些东西,有的知识曼斯坦因的天才和纳粹头子的无能。在古德里安将军的回忆录中,古德里安丝毫不提自己在莫斯科的失误和畏怯以及军人们在执行命令上的怠慢,而是全力指责希特勒的愚昧。不错,人性即如此,这就是历史,这就是自传。
结尾时,讲一个故事,意大利要求德国派一名将领统帅军队去非洲挽回北非的局势,陆军部推荐曼斯坦因,但希特勒选定了当时名气还不大的隆美尔。
在意大利防御战中,陆军部推荐隆美尔,但希特勒任命了凯塞林(空军元帅)。
德国的将领在二战中,几乎没有不称职的,现代的人们往往乐道之,但是很少有人记得,这些将领们是谁把他们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兵中提拔起来的。(曼帅1940年二流军的军长,1942年南方军群总司令;隆美尔1940任师长,1941年,非洲军总司令;古德里安1940年装甲师师长,1943年装甲兵总监)
德军是一支优秀的军队,但他们绝不伟大。(强烈谴责希特勒匪帮的无耻野心,和平万岁)
施佩尔《第三帝国内幕》,到了1944年,穿甲弹的填药中不得不再添加1/5的盐类(具体不记得了),从而影响到了炮弹的实际威力。而希特勒下达的所有坚守令的建议开头,全部写着:“不能失去。。。这样我们就会失去锰。。。失去镍。。失去。。。”因为德国本土完全不具备这些东西,甚至铜矿。。。
德军将领主张放弃这些土地,缩小战线,你们认为谁有道理,也许我们也无法做出判断吧,那为什么因为一面之词,随意下结论呢?
希特勒的政治手腕很强,兄弟你不反对吧?
政治手腕强的人不一定是军事家,但他至少很聪明,有了成为军事家的基本前提。
而在具体到希特勒。闪击法国大家都清楚。曼施坦因的计划在统帅部无人喝彩,但希特勒认同。结果成功了。这是一个证据。但统帅部的老爷们把它归咎于曼施坦因的奇才。
43年堡垒计划,曼施坦因踌躇满志,虽然希特勒否定了他后退的主张,但他依然斗志高昂,南线的进攻尽全力却瞒报损失而且战略失误不少。等到防守的时候南线一溃千里。倒是北方的莫德尔量力而行,保证了德军在北方的稳定。
而到了45年,匈牙利的春醒计划统帅部的老爷们却很赞同,赞同的理由是:“早就该把阿登战役的资源用在春醒计划中。”但是,作战却很快失败了。于是统帅部的老爷们都说这是希特勒干的。他们不是也没反对吗?即使在私人日记里。。。。。。
希特勒是很不耐烦这些老爷的,:“你们伤过军事学校而我没有,但我读得克劳塞韦茨并不比你们少”这一半是军事会议希特勒的开场白。
而且,施佩尔《第三帝国内幕》虽然对于自己的问题说了很多慌,但他说到希特勒的军事才能的时候“。。。。到了43年。。似乎大家开始对元首的军事才能有所怀疑了。。。。”
也就是说之前的年代里面没几个人表示怀疑,甚至包括那些军界的“反纳粹分子”
怀疑到抵触。。。也就是说从43年开始,到了44年7月20日才有了“女武神计划”的爆发。不过施陶芬贝格们的想法也不过只是“结束和西方的对抗,全力应付苏联”痴人说梦而已。
总体战是由鲁登道夫在一战末期和1920年代详细阐述过的以发动国家整体的所有潜力答应战争的理论。
而希特勒本人的军事造诣是非常高的,他了解从菲特列大帝、克劳塞韦茨到鲁登道夫所有这些人的军事著作。而且他也从沙赫特、戈林、戈培尔、托特那里完整地了解到德国的战争潜力非常薄弱。
所以他深知,如果不先进行总体战,而且在1941年不能解决雕苏联的话,那么他赢得胜利的机会将越来越渺小。这就是他为什么对于在42年初对于德军被迫退出罗斯托克表现得非常沮丧,甚至超过了对莫斯科的沮丧。
而他始终没有发动“总体战”。一方面,对于苏联的蔑视蒙蔽了他的双眼,施佩尔的《第三帝国内幕》中准确描写了这点:“与苏联战争进行得越久,元首越对苏联人表示敬畏。。。。未来的欧洲属于东方的鞑靼人。”(关于1943年以后的描述中)
施佩尔本人是在1942年接任托特职位进入中枢机关的,也就是说,在1942年中希特勒仍然保持着侥幸心态,认为苏联人块坚持不住了。而在这种普遍乐观的心态名单中还包括:戈林、凯特尔、约德尔、托特、曼施坦因、克莱斯特。而在怀疑者名单中直有:戈培尔,也许还包括莫德尔。普遍乐观的情绪组织了总体战的实施。
更深层次上,希特勒是民选元首,虽然在今天听起来有点刺耳,但事实上的确如此。民众的力量将这个失业青年推到了德国权力的巅峰。而希特勒本人对于民众的力量始终保持着警惕和不安。总体战的要诀之一就是一切为军事服务,公共卫生、营养等等民生部门都将降到理论上可以忍受的最低限度。那么民众会不会暴动,就向1918年从基尔开始的那样?希特勒对此没有底。所以他不敢使用。
而坚持总体战必须实行的戈培尔从1939年战争一开始就始终坚持。并最终在1943年掌握部分实际执行总体战的权力。从此,德国的军事机器才算是全力运转,最终在1944年2月达到了军工生产的最高水平,从而使德国战争机器能够正常运转到1945年阿登战役。
我之所以说1941年德国错过了机会,是因为德国人的轻视,在进攻苏联开始的时候,不用说德国坦克在已经意识到落后时代的时候儿不急于更新。就连普通的装甲车,当时据说有22种之多,一年的产量只有几百辆。德军的大部分运输需要依靠骡马!弹药、火炮、合成燃料的生产也十分有限。
可以说1941年德国的军事生产甚至还是保持在战前水平,并未有多大提高。多种型号的车辆都在实验性生产,军工部门仍然不是国家最主要最紧迫需要重视的部门。
德国人错过了机会!如果德国人能在1941年坐到1943年施佩尔主管军工时期的4种型号装甲车、4种型号坦克,并能够做到1943年那样月生产100辆虎式坦克的能力(虎式坦克的工艺比4号坦克复杂得多)。那么德国人当然能够打下莫斯科、列宁格勒。俄国将有理由崩溃。
1943年对于德国人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战略储备已经行将枯竭。顿巴斯的矿物无法被舍弃。希特勒下达坚守令之前往往要先召施佩尔询问矿产的储备,而回答往往是:“还能坚持。。月。。月”德国的战争机器运转已经不良了。这不是几十万人能够带回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