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女短裤事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8:04:07
南女短裤事件 反压迫也是艺术
2010-03-22 中国时报 【何明修】
日前,台南女中的同学为了争取穿着运动服的自由,透过手机简讯与因特网进行串连,在学校的升旗典礼中,她们集体穿出运动短裤,抗议教官的不当管制。事后校方决定正面响应,尊重学生所要求人性与身体自主权。「南女短裤帮」事件呈现了一件常被忽略的事实,争取正当的权益并不见得需要悲愤激情,街头决战也不是逼使对手让步的唯一途径。抵抗压迫也可以是一种别具巧思,用最小成本带来最大冲击效果的艺术。
耶鲁大学政治学家James Scott指出,任何一种压迫情境都是具有公开与私底的两个面向。大家都看得见的公开场合是强势者的天下,他们设定了一套「宫庙堂仪」,要求弱势者按照官方的剧本演出,周而复始地表演出恭敬从命的姿态。按道理来说,学校应该是个可容许学生犯错以及从错误中学习的场所,能够自主负责的毕业生应该是每位老师最感到欣慰的成果。不幸的是,我们的教育仍没有完全摆脱长期威权统治的余毒,学校依旧不断地用各种外在的规矩来约束学生,彷佛管得越严,就是越好的教育。
在南女的个案中,如果高中生都不能决定自己运动外套拉炼的高度,以及什么时候可以穿短裤,那么我们能期待这一群学生毕业后,能够为自己真正独立负责吗?女学生是性别上的弱势者,「校园观瞻」、「人身安全」等各种似是而非的理由都是家父长主义者所喜欢援用的说法,这样一来,女生就可以被「合理的」剥夺了做决定的权利。
任何熟悉教育的人都知道,越是管教森严的学校,越是会激发出学生的抵抗行为。在各个教官巡逻时容易忽略的角落,或是没有办法监控的下课时间,学生会采取各种特意挑战校规的行径。Scott将这一类现象称为「日常抵抗」,弱势者没有机会脱离所置身的情境,他们被迫要直接与压迫者不断周旋。因此,在校方面前,学生必须隐藏自己的不满,表现出家父长主义者所喜欢看到的卑躬屈膝,才能确保学生能够在隐蔽的空间中,以自己的方式来讨回局部的公道。为什么越禁止在体育课以外的时候穿短裤,学生越是喜欢如此呢?因为只有透过这一种的日常抵抗,学生才能证明自己是个独立而有个性的人,她们试图讨回在正式场合中所丧失的自我尊严。
无所不在的日常抵抗即是社会运动的预演,一种没有经过协调的彩排。一旦时机变得有利了,被压迫者会运用他们累积的相互信任与团结,将私底下的抵抗转化为公然的反抗。事实上,南女短裤帮的成功抗议,不外乎只是将学生私底下的行为搬到台面上。一旦大家不配合官方剧本演出了,所宣称的神圣性被公然亵渎了,再怎么无理的权威也无法维持下去了。(作者为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短裤事件 校园民主的一课 2010/03/23 20:25
中国时报  2010.03.23毕恒达、苏芊玲
台南女中的短裤事件引起社会关注,这则对抗校方制服规定的颇具创意与胆识的集体行动,让许多教育界人士振奋、感动。在媒体报导与网络讨论下,学校也迅速召开班联会议,以所谓民主方式,达成五项共识。此项事件,看似愉快落幕,但制服争议并未因此平息。
首先,何谓民主程序?过去攸关学生制服的规范,都单方面由校方行政人员严格执行,当然不民主;如今由学生代表参与决议,是否就是真民主呢?民主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信息与讨论,但在校园性别意识仍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对于性别少数者如同志或跨性别学生的经验与需求,是否有可能出现,并获得聆听与尊重呢?
这次的决议是仍然要穿着校服进学校,短裤只能在校园内穿,为的是要维护校誉。显然校方仍赋予短裤一个关乎校誉的价值判断。台南女中的夏季校服是白衣黑裙,从媒体照片看出,裙子和短裤的长度其实也差不多,但是在校方眼里,裙子代表端庄,而短裤代表暴露,因而不够礼貌。然而事实是,裙子本身相较于短裤必然对于身体动作带来更大的限制。裙子的价值优于短裤,而且形成规范,正显示背后以制服限缩女性行动的期待。
校方最早的思维是,短裤是体育服,因此除了体育课,不可以穿着短裤。新规定已经放宽,学生在校园内的穿著可以混搭(穿短裤)。也就是说,短裤已经从体育服解放出来,而是广义的校服了。既若如此,又为何有进校门时必须穿制服(不包括短裤)的规定。依此规定,短裤似乎又回归体育服,而不是校服了。这其中显然有逻辑矛盾之处。
还令人不解的是,男学生的制服,无论长短裤或体育服,从来不曾如此紧密地与校誉连结;有些男性政治人物穿着超级短裤在公共空间跑步也不是个问题,南女的学生在校门外穿短裤(也是制服)为何就有碍观瞻?
台南女中的短裤事件,给校园民主上了一课,也在校园性别运动史留下一页篇章。可惜仍然有媒体与网络乡民渲染女学生「脱裤」,将严肃的性别运动情欲化、琐碎化。而经由新的民主程序所达致的结论,成效也有限。我们期待校园内能够跳脱长裤与短裤的论辩,进而对于「制服」的必要性本身展开更根本的对话与讨论。
这个事件所同时凸显出的教官存在校园的尴尬处境,则是另一个亦须严肃面对的校园民主课题。学校有学务人员,有辅导老师,有保全,为何台湾军/训政时期遗留的制度却始终无法终结?
(毕恒达为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苏芊玲为台湾性别平等教育协会监事、铭传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