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改革全民大讨论 //求解收入分配改革困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47:01
求解收入分配改革困局
2010年01月30日 07:3021世纪经济报道【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9条
本报评论员周慧兰 曹理达 北京报道
2009年的中国经济可谓喜忧参半,有预测称2010年中国GDP将超日本、仅次于美国,但中国的人均收入仍居世界后列。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开始走上了它的转型之路,结构调整成为政府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诺,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直接影响着内需的变化和“调结构”的成败。
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报本期采访了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主任、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为民,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241期。
收入差距溯源
从制度安排看,社会保障、户籍、财税等制度设计存在某些缺陷,城乡基本公共产品的均等提供还未实现,由此限制了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能力的扩大。
《21世纪》:据称2010年中国GDP将超日本、仅次于美国;但人均GDP仍在100位之后。此外中国居民消费率由1981年的42.5%下降到2008年的35.3%。您认为导致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长期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迟福林:概括起来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分配结构,二是制度安排。从分配结构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人口内部的收入差距很大,都造成了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目前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三个结构性趋势是:政府财政收入增速远高于企业利润增速,企业利润增速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速,富人收入增速远高于穷人收入增速。从制度安排看,社会保障、户籍、财税等制度设计存在某些缺陷,城乡基本公共产品的均等提供还未实现,由此限制了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能力的扩大。
杨燕绥: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目的是打破平均主义,在短期内缩短自己和世界的距离。这种情况持续十年是正常的,但后二十年的持续状态是没有理由的,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应当开始治理收入分配问题。
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迟迟没有改善的主要原因是,长期采取经济发展优先、粗放发展模式。粗放意味着用最短的时间产生最高的收入,而忽略战略和绩效问题,其重要表现是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到市县,GDP是衡量政府业绩的唯一指标,与其相关的福利、环境保护等指标被忽略不计,由此形成急功近利的总体态势,并影响到政府价值观和社会文化。
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建立科学发展观,树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战略目标,制定长期、中期和近期发展规划,政治与经济、生产与消费同步发展;其次要调整经济结构,国有和民营企业,公司税和个人税,政府投资、公司投资和个人投资合理的比例安排;最后是调整产业结构,向服务业、三产方向发展。由于服务业的个性化和阶段性需求比较明显,计算机的替代功能较慢,就业弹性较高,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也关系到教育的宗旨和质量。
《21世纪》:近二十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在不断扩大,有调查显示,从1988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它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有何影响?
杨燕绥:首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机关和企业都靠政府的红头文件分配;改革开放以后,变为让企业自主分配,政府则引导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分配;但实际分配制度基本上是放任的,政府引导、检查、纠正功能缺位;直至近几年才开始建立工资调整参数机制。
其次,长期以来缺乏对分配理论的基础性研究。我们不知道应当如何评价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老总的贡献和确定分配要素,以及他们同大学校长、医院院长,乃至部长的薪酬比较。中国一直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薪酬制度。薪酬包括当期和延期收入,各自比例是多少?制度安排如何?我们一直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直到会计准则出台才开始正式使用“薪酬”这个词。如2009年底出台了关于对企业年金缴费征税的政策,就并未弄清延期收入和延期征税的理论和实务,对延期收入即期征税是不合理的。
理论研究和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导致微观领域薪酬分配失去原则和制约,宏观领域社会保障再分配失去民主和公平,这影响着社会风气、政府风格和国民士气,应尽快纠正。
周为民:对于民众来说,从而对于为政来说,真正的大患不在不均,而在不公,在由不公导致的不均。在一个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过程会造成收入和财产差距,会出一些巨富的大企业家,但一般来说民众并不会反感,反而会把他们视为榜样。而且,最有可能为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做大贡献的,往往也是这些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人。相反,在一个有诸多缺陷的市场体制下,收入最高的人群中更多的是靠垄断、特权等非市场和反市场因素来攫取社会财富或坐享超高收入的人。我们的主要问题在于这种不公的问题,这是最可能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
另外,与民众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不足密切相关的,有几个很棘手的民生难题:医疗、教育、住房。对这几个问题,很多人认为是市场化改革过度造成的,但这是误解,在垄断基础上自由收费,垄断土地搞招拍挂,不是市场化改革,反而会成为乱源。回想一下,计划经济体制下,严重短缺,民生艰困,老百姓吃穿用住行无一不难,而三十多年来,凡是市场化改革比较充分、市场机制作用比较充分的领域,短缺都消除了,都不难了。现在仍然很难的几个领域是什么情况?恰恰是垄断没有打破,仍然以国有经济为主,由政府支配、控制基本资源的领域。
要解决这些难题,同样需要真正推进市场化改革,首先要打破垄断,通过民间资本的进入,形成更多的市场主体;同时,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逻辑,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在这两个前提下,形成政府与市场、国有经济部分与非国有经济部分的合理分工,各自发挥不同功能,为不同对象服务。
迟福林:造成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基本公共服务的个人承担费用上涨太快,大大超过中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其次,初次分配是造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而财产性收入差距则是更突出的因素。对此,应通过税收政策,如开征物业税,来平衡居民在房产收益上的差距。
目前,政府针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制度安排方面,已经给予了低收入群体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优惠政策,但惠及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仍然缺位。无论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拉动消费,中等收入群体都至关重要,政府应采取政策支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人口中所占比例,使全社会的收入结构更趋合理。
财产性收入
和社会保障制度可为突破口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要实现按要素分配,有足够健全、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条件来确认、保障民众作为要素所有者的财产权利。
《21世纪》: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从城乡分割的二元收入分配格局,过渡到城乡统筹的一体化收入分配格局,须有众多的制度支撑,您认为首当其冲的改革是什么?
迟福林:目前,城乡名义收入差距为3.3∶1,若把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已达5~6∶1。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改革30年来,城乡的社会保障仍未实现一体化,农民工进城务工仍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保待遇。公共服务因素在城乡收入差距中的影响为30%~40%左右。进一步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城镇居民所获得的各种隐性补贴中,比重最大的是社会保障收入,占隐性补贴总量的40%左右。若能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周为民:城市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而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还是要素市场的问题,也就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土地财产权问题,而土地财产权和任何财产权一样,其核心是交换权利。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交换权,这就使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也得不到保证。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稀缺的生产要素,在城市化、市场化进程中不断升值,但由于农民缺乏对土地的财产权特别是交换的权利,就造成一个现象:土地越是增值,农民就越是面临土地被剥夺的危险。
所以,要素市场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对待民众的财产权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要实现按要素分配,有足够健全、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条件来确认、保障民众作为要素所有者的财产权利,例如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当前仍然很突出的问题是行政权任意侵犯财产权,公权任意侵犯私权,这是现在不完善的市场体制的致命缺陷,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会带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后果的问题。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论证过,财产权是生命权的结果、表现和延伸,实际就是生命权,因此侵犯、剥夺一个人的财产,应当被理解为企图侵犯、剥夺一个人的生命,由此导致的冲突一定是一种战争状态。在征地、拆迁、城管等方面发生的事件中,由于任意侵犯财产权所造成的生命死伤触目惊心,足以说明这一点。
所以,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最终都绕不过一个根本,就是要将土地的财产权还给农民,一方面使得农民作为土地要素的所有者,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获益,并具有能进入城市的财产条件;另一方面,仍然作为农民的,也需要有土地的交换权才能真正保障自己对土地的使用权。
杨燕绥:城镇化和城市化是两回事。城镇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路径,这个过程并不是要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让农村和城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产和生活链条。乡镇不是大城市,而是从农村到城市的中间地带,即农村城市化的结果,它可以大量地吸纳农业富余人口,融合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养育生产和居住的群体。
中国的城市一律追求大规模,是不科学的,负效应太强;有规划地建立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和产业区是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去城市化”,大力发展乡镇和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农村、乡镇和城市。
《21世纪》:社会保障制度缺失是城乡收入分配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您认为造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缺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杨燕绥:首先,共识不足。社会保障不是扶贫和简单再分配,是国家抵御公民社会风险的制度体系,属于国家行为、执政纲领和政府责任,其内涵是政治民主、国家理财与社会和谐的集合。具有克服贫困(公平)和体面生活(效率)两级目标。建国初期,劳动保险制度很成功,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非常高,这个体系在十年动乱中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由于粗放发展模式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对于社会保障始终没能正确定位,人们几乎说不清什么是社会保障基金,将社会保险统筹和滚存资金、乃至企业年金称为社会保障基金。直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后,情况有所好转。
其次,制度安排不科学。以养老保险改革为例,始终没有明确的目标与合理的结构,财政不对老人负债承担责任,转嫁转制成本缺乏长远规划,造成企业缴纳高费率(工资总额的20%)和个人账户空账(数万亿元)等问题。这不仅难以统一城乡居民的养老金制度,也加重了中国的老龄化危机。我们需要社会统筹国民化和个人账户全民化(含职业年金和个人储蓄)的制度安排。
最后,体系建设不到位。近年来政府让农民享有了医疗保障和养老金,使这个体系有所改善;但同时出现政策不统一、立法假定不够科学、执行机构多头臃肿、信息系统重复建设等问题。社会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具有公共治理能力的服务型政府主导建设。
收入分配折射改革难题
中国改革的重要经验是,改革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富民的目标,不能脱离市场经济的逻辑。
《21世纪》:收入分配改革关系到效率与公平、关系到今年发展经济背景下“调节构”成败,您认为应当如何处理立足长远的收入分配改革与短期经济目标的关系?
杨燕绥:公共政策需要科学规划、长远的战略目标和绩效评估。2035年中国将面临真正的老龄危机的峰值点,那时候中国8.1亿劳动人口将面对2.94亿65岁人口,这8.1亿劳动人口从14岁算起,去掉上学的、失业的、低收入的,已经不足三个纳税人养两个老人的水平,那是何等的老龄危机。所以,养老金、税收政策、养老产业和养老公共服务政策均应具有战略意义、科学目标与合理结构,化解老龄危机。制定公共政策应当把眼光放到2035年,对届时负债进行折现,要求今天的政府承担负债责任。党要从长计议统揽一些,抑制政府的短期行为;人民代表大会要敦促和监督政府科学执政。
《21世纪》: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您认为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内的诸多改革,需要攻克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周为民:中国改革的重要经验是,改革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富民的目标,不能脱离市场经济的逻辑。这两者实际是完全统一的。中国改革在初期阶段成效显著,就是因为改革坚持了市场导向和富民目标,所以得到了人民的普遍拥护,进展得也比较顺利。
但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改革措施脱离甚至背离了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而带有机会主义倾向,如对一些实质性的改革,由于难度大,往往试图回避,想用其它招数绕过去;另外,有些改革仅仅从财政目的出发,只是为了减轻财政负担,甩掉财政包袱;再有,在渐进改革过程中,旧体制下的垄断、管制等行政权力的控制方式进入正在形成的市场体制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特殊利益群体,这样的群体利用行政权力主导、支配的市场体制,最为方便地谋取特殊利益。这些问题往往直接损害民众的利益,也造成改革的动力衰减,改革的共识趋于断裂,而反市场化的因素和趋势也因此逐步增强。
其中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那些特殊利益群体出于自身利益,重新与一些旧的原已被破除的意识形态观念相结合。包括为什么要推进市场化改革,为什么要调整国有经济,为什么要充分发展民间经济,等等,本是早已有正确回答的问题,但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现在与改革方向相反的一些观念却在不断蔓延。
这种反市场化倾向的深刻根源,在于中国缺乏市场经济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大多数人而言,要想深刻理解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基础、条件、功能,是很困难的事。人们对市场总是有很深的疑虑,实质是对民众自主的经济活动充满疑虑,相反更习惯于迷信行政权力的作用。所以一遇问题,一有可能,总是要走重新强化垄断和行政控制的路子。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的条件和机会可能正在失去,要重启市场化改革,的确已经很困难了,也许要等到再付出巨大代价以后才能重新开始。
相关专题:
收入分配改革全民大讨论
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数据显示,内地基尼系数已激增至0.48,大大超出0.4的警戒线。中国必须对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说“不”。[网友有话]
财政部研究开征社保税 剑指收入差距
社保基金迄今都是以“费”的方式,由国家、企业和个人缴纳。社保税的征收对象和方式,官员称仍在研究。[详细]
学者:巨额灰色收入已固化为既得利益
王小鲁认为,推动灰色收入问题的解决是中国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问题,不能仅仅因为对“规范”一词有不同理解而影响了战略性问题的推进。[详细]
社科院专家:国民收入1/4都给政府花
09年地方政府能获取的收入达8-9万亿,相当于国民收入的1/4。但是,正常的民生保障还是严重不足。[详细]
温家宝:老百姓最关心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和房价等问题
2010年02月02日 20:13中广网【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16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源:资料图)
中广网北京2月2日消息(记者 刘乐)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18时32分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陪同下,来到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社区,同群众座谈。
31号是星期天,一大早温家宝总理就乘车从中南海来到了北京朝阳区枣营北里社区。在社区活动中心的会议室,总理和社区群众们围坐在一起。温总理说,这次来主要是想就政府工作报告听一下大家的意见。
温家宝:我想跟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来进一步说明政府的考虑。也希望听听各位同志的意见。你们关心的问题都不是小事情,都是政府应该关注、解决的事情。
温总理说,最近许多新闻单位对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进行调查。其中有三件事情是群众最为关注和关心的。
温家宝:第一件事情是反腐败。政府要做到清廉,一心为人民,这依然是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群众关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现在虽然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是收入分配差距还是越来越大。群众反映的第三个比较强烈的问题,就是住房和房价的问题。
温总理随后,就这三个问题分别向大家做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他说,群众关心的事情还有很多,所以,今天我就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来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陈宏伟医生在发言中提到了病人的医疗信息应该共享的问题,温总理对他说,这是个好建议。
温总相关报道:
温家宝: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期 有望迎来新增长
温家宝主持召开座谈会 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意见
温家宝: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 促进楼市健康发展
相关专题:
收入分配改革全民大讨论

返回凤凰网财经首页
最新报道 |分析评论 |网友有话 |更多专题
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数据显示,内地基尼系数已激增至0.48,大大超出0.4的警戒线。中国必须对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说“不”。[网友有话]
财政部研究开征社保税 剑指收入差距
社保基金迄今都是以“费”的方式,由国家、企业和个人缴纳。社保税的征收对象和方式,官员称仍在研究。[详细]
学者:巨额灰色收入已固化为既得利益
王小鲁认为,推动灰色收入问题的解决是中国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问题,不能仅仅因为对“规范”一词有不同理解而影响了战略性问题的推进。[详细]
社科院专家:国民收入1/4都给政府花
09年地方政府能获取的收入达8-9万亿,相当于国民收入的1/4。但是,正常的民生保障还是严重不足。[详细]
反对声:
外国机构调查称中国贫富差距缩小经合组织:中国贫富差距缩小 农民进城收入大涨
',1)">
',2)">
官媒晒各地收入 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
网评:调节收入分配 应从垄断行业开刀 人民日报建议调整收入分配 改变干多挣少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老百姓干得多挣得少
分析评论
中国基尼系数逼近危机线 富人太富政府太大穷人多
金融危机之后使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当前的经济走势。
王小鲁:高低阶层收入差距达55倍 灰色收入是主因
非市场因素的灰色收入问题显著扩大了收入差距。
李实:低收入阶层超70% 收入分配不公加剧贫困
收入分配不公不仅使收入两极分化。
薛涌:贫富差距达23倍 中国必须对贫富分化说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丛亚平:中国财富集中度超美 贫富差距已成世界之最
中国经济就可能面临二次探底的危险。
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基尼系数超越警戒线
内地基尼系数大大超出警戒线 收入分配严重不均
一些普通工人“干多挣少”的抱怨,反映出的是收入差距的拉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基尼系数(收入分配差异指标)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20激增至现在的0.48,大大超出0.4的警戒线。[详细]
数据显示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限度
基尼系数值在0~1之间。数值越高,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越高。按照国际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危险状态。[详细]
宋桂芳:基尼系数突破国际警戒线 我们的橄榄在哪里
蓝领或白领群体的形成,是中国橄榄萌芽的喜讯,遗憾的是,伴随着“干得多挣得少”的现实,是劳动力价值的低估,以及生活重压对新兴中间阶层的削弱――结果导致我国基尼系数与经济总量一起上升。[详细]
胡德平:中国基尼系数还大大超过日本和西欧诸国 应警钟长鸣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生活水平大大改观。农村中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一去不复返了。这使我国有更强大的物力、财力解决贫富悬殊问题。我们的基尼系数还大大超过日本。[详细]
收入分配失衡:谁搅动了民众的“蛋糕”?
政府挤占说
国研中心: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向政府企业集中 改革将由公转私
学者都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作为扩大和重启内需的重要途径,其中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更多的国资收入转化为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甚至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成为了共同的呼声。[详细]
国家行政学院学者:政府权力过大 收入分配体制已经改不动了
国家行政学院决研究员王小广表示,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初次分配的结构难以调整。只要经济增长依赖于投资驱动,政府的权力过大,企业的增长不跟就业挂钩,收入分配问题就没法调整。[详细]
劳动所得偏低说
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占比逐年下降 提高劳动所得势在必行
劳动所得与资本所得之间存在差距也正常,但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发很多问题。在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且这种差距有逐渐拉大之势。[详细]
郑功成称劳动所得严重偏低 主张提高工资收入
郑功成:我一贯主张提高工资收入。在目前的情形下,工资的上涨也是必须坚持的,因为我们的劳动所得严重偏低。我不赞成降低工资,现在不是降工资的时候。订单不足时,根据减少的工时来调整工资。[详细]
垄断行业收入畸高说
内地不同行业收入差最高达10倍 电力电信烟草业工资畸高
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详细]
中国能源报:石化双雄平均工资是国人4倍 人力成本4倍于美国
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详细]
税制不健全说
税收政策无法做到对高低收入阶层事实上的公平对待
个人所得税税收政策变化应当是改变初次收入分配调节机制非常重要的一环。一直以来,我国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的税制方式,对于工薪、劳务报酬、资本利得等分科目分别核定收入额和所得税率进行征收。[详细]
专家:税制不健全加剧收入分配不公 企业主非常容易逃税
培养一个强大中产阶层、让中国人能够积极消费起来,不仅要完善医疗和养老体制,更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并完善税收体制,而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开征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详细]
城乡二元结构说
社科院专家:国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衡 城乡收入差距正扩大
在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城乡收入增长率差异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按照不变价计算,两者之间比值从1985年的1.53∶1上升到2008年的2.64∶1,说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了较严重失衡现象。[详细]
社科院: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7年增加12倍
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详细]
富人阻碍改革说
茅于轼:内地富人有大部分收入没交税 很不合理
在我国,由于财产性收入很难征到税,所得税征收的对象主要是工资所得,而财产所得是富人的主要收入来源。结果是富人收入中有较大部分没有交税。不过这一现象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是一个老问题。[详细]
收入分配改革意见起草人:收入分配改革最大阻力在于富人
阻力非常复杂,它涉及全民和所有经济体,比如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想法就不同,国税和地税也有矛盾,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胃口也不一样,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态度也不一致。[详细]
警世钟:贫富差距过大将带来问题重重
社会断裂:
王福重:收入分配是2010年中国最大挑战
30多年来,改革基本方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回过头看,效率优先,我们成绩十分出色,而另一个目标公平,却越来越远离了我们。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对于中国来说,不是未雨绸缪,而是势在必行。[详细]
孙立平:不怕贫富差距大 怕的是穷人失去向上流动的希望
现今社会,如何来保护,甚至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生态,已显得非常重要。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就业问题。而更重要在于要优化社会结构。通过社会流动,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即你可能贫困但不至于绝望。[详细]
水皮:贫富差距过大会引来一系列问题 裂口不能越扯越大
穷人没有钱消费,更不用说买房了。大多数财富在少部分人手里面,销售基本上没有增长,因为这些有钱人用不着,何况人也少,所以消费供给始终是上不去的。本质上是贫富差距过大造成。[详细]
钟伟:权贵和底层之间开始凝结 底层经济诉求缺乏表达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迁,经济繁荣的同时伴随精神世界的贫瘠,就有可能导致富足而不幸福的生活。到了在经济发展高歌猛进时,平静地思考改革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的时候了。[详细]
中国“均贫富”进行时
胡锦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
胡锦涛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要加快完善税收制度,坚持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详细]
温家宝:要把蛋糕分好 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温家宝强调,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详细]
发改委:中国将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
中国将加快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积极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继续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推进垄断行业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详细]
成思危:须让群众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 工资随CPI而提高
成思危认为,关键是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提高工资性收入。为此,他建议要建立三个制度:一是让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二是要有随着企业效益增加提高工资的制度;第三是建立工资随着CPI增加而提高的机制。[详细]
贺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成为经济工作重要问题
贺铿表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应该成为经济工作中重要问题。收入分配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健康地增长,许多社会问题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不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一个什么精神,都应该成为经济工作一个中心问题,一个大家应该关心的问题。[详细]
郑新立:须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让中低收入者能充分消费
郑新立表示,要采取措施来扩大商品的销售,比如说销售信贷、改善销售环境等等,要根据现阶段消费升级的特点,从生存型向消费型转变,改善社会各方面条件,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环境等,让老百姓更好的享受公共服务,过上更好的生活。[详细]
官媒聚焦:
人民日报:晒不同地区行业民众收入
记者深入基层,分头采访了几位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状况的普通人,请他们晒晒钱袋子,算算收支账。
人民日报:提高劳动所得势在必行
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占比不到百分之四十二,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资本回报比重却节节上扬。
新华社晒寻常百姓家庭收支账
经济下行、物价上涨、就业锐减……2009年,中国经济经受了严峻考验,给普通百姓的家庭收支带来了影响。
求是杂志: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
在扩内需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大调整,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如何破解收入分配不均难题
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须瞄准七寸精准推进
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初次分配中非市场因素侵扰市场因素,和再分配中政府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补偿性干预制度不足。新一轮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须瞄准“七寸”,精准推进。[详细]
政协委员潘庆林:开征奢侈税可以调节收入分配
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通过开征奢侈税,可以强化税收的调节作用,通过调整政策和制度安排,综合运用税收、财政等手段,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是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详细]
推行三次分配、调控畸高收入
社科院学者:城乡收入差距正越拉越大 应推行三次分配
与城镇居民相比,当前我国农民收入明显偏低。城乡人均收入比是3.33:1,如果加上隐性收入,实际比例比这还要高许多。人均收入差距的绝对值越拉越大,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详细]
商寅泉:收入分配改革重在调控畸高收入体现社会公平
对越来越悬殊的社会贫富差距,调节收入分配机制已经喊了几年,但有关这方面的改革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改革方案总是只有意向而无实际,收入分配也就继续着它的差距。[详细]
增加工人报酬、减少企业垄断
学者:居民收入占GDP比例低 应增加工人报酬减少企业垄断
目前居民收入占GDP比例低,从1995年到现在,这一比例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要改变这样的状态,应增加工人劳动报酬,减少企业垄断。”目前内地服务业税负偏重,准入限制门槛高,不利于其快速发展。[详细]
赵晓谛:收入调节政府失灵 公平分配取决于产权改革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但继续深化产权制度的改革,避免非对称性交易所导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仍是当务之急,而重中之重,便是改革农地产权制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详细]
改革户籍制度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新华社评论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详细]
一号文件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把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
建立一个更为公平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系,这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才有可能形成。按照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的、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详细]
网友献计献策:如何破解分配改革困局
有预测称2010年中国GDP将超日本、仅次于美国,但中国的人均收入仍居世界后列。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开始走上了它的转型之路,结构调整成为政府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诺,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直接影响着内需的变化和“调结构”的成败。如何应对分配改革困局,欢迎网友献计献策。
 [江苏省南京市网友 wdbwrt] 将公务员与老百姓的工资差距缩小
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真是很简单,将公务员与老百姓的工资差距缩小,不能再盲目的疯涨公务员的工资,通货膨胀的关键问题在于,公务员工资是居高不下,社会的物价也随着全面上涨,老百姓就这点微薄之薪哪能承受这么高的物价呢?[更多]
 [湖北省鄂州市网友 老-道] 机制不公平 人为因素制造差距
收入差距并不能说明社会不公平,相对于大锅饭而言,差距反而是推动力,几乎可以认为,没有差距就没有动力。很多西方理论,不一定适合中国。在西方正确的理论,如果照搬可能在中国就是错误。就差距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差距不可怕,可怕的是机制不公平,人为因素制造差距。[更多]
 [陕西省西安市网友 常被忽悠] 收入不公 关键在抑制物价
中央的政策都是好的,关键在基层的落实啊。良好的动机,希望最终能“等到”良好的结果。但愿老百姓的收入不要又“被提高”了。千万不要员工收入增涨8%,物价上涨15%。对于贫富差距,也将越来越大,因为明显有钱人和赤贫者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越是有钱就越容易获取有利的投资信息,以便获取更多的利润回报。[更多]
 [江苏省苏州市网友 拭目以待] 分配不公 应该用税收进行调节
只强调发展却忽略了民生结果是国家富了民众生活却越来越不好过,我们的税收有多少用于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改革不是把所有人推向社会就完事,我们的初级阶段的任务不是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吗?我们的房子要花高价买,医疗要接受市场的高价,教育也要靠自己的微薄收入来支撑;我们纳的税去了哪里?只是做了一些表面亮丽的东西和楼堂馆所?我们基本的福利在哪里?[更多]
 [广东省江门市网友 快人一步] 垄断企业红利 向所有平民百姓进行分配
解决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了较严重失衡现象,只有以下两个办法:1、将公务员、事业性单位、国有垄断企业等的工资收入、补贴费、住房公积金等等统统下调下来;2、将国有垄断企业的红利向全国除公务员、事业性单位、国有垄断企业员工(这些人已经享受了国民收入的分配,不需再重复分配)外的所有平民百姓进行分配。[更多]
专家百姓共支招
房价下跌是改善收入分配佳径
  一旦房价下跌或者政府货币收紧产生的资金周转问题将导致他们会将这些住房“供”出来。[详细]
要相信下一代人
  我们所面临的腐败和贫富差距的问题,虽然会带来很多恶的影响,但是也不能太为夸大,要相信下一代[详细]
一个公民对收入分配改革的建议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降低服务收费,扩大免费范围,增公共产品种类与数量。增强百姓抵御风险能力。[详细]
中国收入分配政策30年流变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收入分配政策30年流变。[详细]
最新报道
更多
[04-02 08:16]财政部研究开征社保税 剑指收入分配巨大差距 [04-02 07:26]温家宝撰文谈收入分配改革 中低收入者税负有望降低 [04-01 10:52]温家宝撰文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提4大原则6方面措施 [04-01 10:01]温家宝撰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03-26 21:19]8部委会商收入分配方案 下半年集中讨论 [03-26 20:13]发改委官员:收入分配改革年内难有突破 不可期望过高 [03-25 07:43]发改委:收入分配优化方案正在制定 十二五收入望倍增 [03-19 22:40]发改委称收入分配方案回炉修改 个税按家庭征收 [03-15 03:00]学者:巨额灰色收入已固化为既得利益 严重扩大收入差距 [03-04 02:09]政协关注收入差距 力促公平正义
分析评论
更多
[03-29 08:30]官媒: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回避矛盾 绕开既得利益集团 [03-25 07:25]周俊生:改革收入分配要“削高”更要“提低” [03-15 09:26]莫泰山: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专业机构使命重大 [03-03 00:32]苏海南:收入分配改革要冲破利益集团阻挠 [02-23 17:31]社科院副院长:目前收入差距在增大 长期影响社会稳定 [02-23 03:04]收入分配问题的症结和出路在哪里 [01-30 07:30]求解收入分配改革困局 [01-25 10:59]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须瞄准七寸精准推进 [01-02 17:17]求是杂志: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 [12-30 16:35]网友:必须改变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
相关专题
更多
中国房价泡沫破解之道
华商国际化生存困境大讨论
专题策划制作:韩锋年
温家宝:六大措施促进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郭爱娣
2010年04月02日08:39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今天的中华民族,在经济上能够创造奇迹,在文化上同样能够再创辉煌。
“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昨天出版的《求是》杂志上撰文做上述表示。在这篇题为《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的文章中,温家宝总理用较大篇幅提出了六大措施,在促进居民收入和分配制度改革方面,释放了重要信号。
改革进度
分配改革渐行渐近
这篇文章是温总理在今年2月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他系统地论述了就业、收入分配、医疗等八大问题。
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收入分配问题再次被总理详细地分解为六项措施阐述。
“从这些措施中,我们可以读到中央政府对居民收入分配问题不仅停留在高度重视的阶段,而是有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办法。”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收入分配改革的脚步正渐行渐近。
全国两会前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经密集出现在官方表达和民间热议中。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就将“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放在了首位。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后,有令人振奋的消息称,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即将出台。但随即又有消息流传称,“《实施细则》被国务院退回修改”。汪玉凯认为,如果退回属实,那说明方案一定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还保持在小步前行的阶段,因此没有获得中央认可。
【1】 【2】 【3】 【4】 【5】 

更多关于 经济收入分配 的新闻
·评论:富豪数量进前四 收入分配更需调
·收入分配调整要改善激励
·国民收入分配优化方案现端倪 国民收入有望倍增
·收入分配优化方案现端倪 "十二五"收入有望倍增
·中国将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十二五更多惠民
·温家宝:通胀加收入分配不公足以影响社会稳定
·工资条例将在年内出台 明确规定同工同酬
·消费形势商家学者各执一词 关键在改变收入分配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保障劳动者基本经济权益
·中国收入分配三大失衡 发行万亿民生国债可期
收入分配改革箭在弦上 公众期待突破改革难点
2010年04月02日 09:55:34  来源: 新华网综合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政府力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今年全国“两会”,温家宝总理在中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进一步具体指出:
———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
———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先富起来,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人财产。二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四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第二,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第三,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四,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第五,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第六,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