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他是永恒的国学大师 (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5:39:03
著名国大师季羡林于今晨八时五十分左右在北京301医院病逝。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家、历史家、东方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季羡林的辞世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重大损失。
我国国学发展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著作。内容涵盖之广,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也是我们骄傲的根本之所在。《论语》《道德经》《佐传》……等等史著一代又一代的影响着我们国人的品尚与情操。
但是在文革时期,我国的国学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同时有很大一部分学者去了台湾,从而导致了我国中华文化的丧失,虽然有季羡林大师等人的极力挽救,但对于文革已经从根本上对国学造成破坏的事实来看,季羡林大师所做的成绩对于浩瀚的国学来说,也仅仅只是沧海一粟罢了。我们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同时也阉割掉了我国的文化。
有人对季羡林的“国学大师”称号并不大认同。曾经有人质疑,季羡林的专业是印度语,会七八门外语,他就怎么成了“国学大师”呢,他对国学了解多少?
而季羡林在《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的“编者前言”时也不止一次的说过:“不要提什么‘国宝’、‘大师’,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
而在前年出版的《病榻杂记》中,他也曾多次表示要摘掉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等等头衔的意愿。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季羡林表示要拿掉这些称号,难道是高处不胜寒吗?幸或是压力太大,大到让季羡林承受不了?
我想不是,那是季羡林认为自己做得不够,他认为自己还够不上号称大师的封号。
对于国学的博大精深,光靠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大陆的国学研究为什么比不了台湾,甚至比不了非正统的日本、韩国呢?那是因为现在有些的所谓学者专家,对国学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拿着一部被人篡改了不知道多少遍的史书,土旮旯里翻出来的旧书,发表了几句惊世骇俗的评论后,就开始以专家学者自居。
而更有甚者,纯粹是拿古人开涮,有部分人更是拿着一知半解的知识,加上自己一些妄自臆测的东西,用一种近乎扭曲的想法来阐述国学,这些个文学巨盗的厚颜无耻,在文坛里到处游说,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了他人,在博得了偌大的名声后,反过来就以正统来粉饰自己的无知。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很有可能扼杀了国学的持续发展,也有可能拖了国学研究的后腿,造成了国学的沦落。
那么,季羡林到底算不算是“大师”呢?搞拐说是!
如果非要在当下的中国找出几个“泰斗”不可,那么搞拐认为季羡林算上一个;
如果有人非要说季羡林配不上“大师”的称号话,那么我国就没有什么“大师”了,有的也只有一些欺世盗名的伪大师罢了。

著名国大师季羡林于2009年7月11日早晨八时五十分左右在北京301医院病逝。选取10张照片图说国大师季羡林的世纪生平,以示悼念!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家、历史家、东方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今天突然得知,著名者季羡林去世了,心中不免有些许伤感,但是转念一想,季先生的离去对他自己而言也未必不是一种解脱,同时对我们则是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什么是国大家?季羡林先生当之无愧。在术研究,特别是在东方研究上,国内无人敢超。这是一种高度,也是一种沉稳的灵动。
实事求是的说,一个者,其最珍重的就是自己的术研究,季先生也不例外。我们不苛求季老在迟暮之年能有什么重大成果,因为季老的确累了,他需要休息,更重要的是要能培养出合格的研究后继者~~~~~~
事实上,我们却看到的是另一种情景,我们仍然再重复着先生的理论,具有延拓能力的青年研究者普遍青黄不接,这不能说是一种深深的遗憾。
没有办法,如今的教育体制就是如此残酷,真正的人才并非是能考出好成绩的,季老当年数仅得4分说明,分数不是说明问题的一切~~~~
博览广闻,识体纵深,没有长久的积累是无法在自己的天地翱翔的,这点对于文科基础研究领域尤为重要,可是看看现今的教育,只能苦笑,学生被繁重的课业压得在考试中来回奔波,而我们的教育部门却只能想出一个又一个够脑残的办法,很多情况下都无果而终,多属于临时的救急办法,基本没有系统性和长远性,严重缺乏可执行性。
改革中国教育的根本在于改革考试制度,特别是高考招生制度。多少人奔走呼喊,到现在丝毫未见变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时而血淋淋的的惨祸,时而呼天抢地的悲剧,更多的是孩子们脸上的无奈。
为何如此?说到底无非“利益”二字,我们的教育部门始终缺乏勇气,不敢和那些既得利益者争夺教育上的权益。我们只有叹息,无奈。于一个国家而言,教育是万万不能耽误的,全才固然应该培养,偏才就一定要“纠正”?再说中国教育至今的“全面发展”又成效几何?
巴金走了,季羡林走了,我们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终于解脱了,他们的成就也将永远被铭记。而我们,更多的是应该有一种“还看今朝”的勇气和魄力,这样先生的遗憾才有可能得到些许安慰。
斯人已逝,只望前辈的指导,我们就永远长不大.......
再次为季老祈福,祝在天堂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