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原型、范式和模型(讨论综述)--冰风诺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5:20:54
一、引言
Ivor K.Davies写的这篇文章确实比较难读懂,这也可能是它被引用率低的一个原因,然而这篇文章把原型、方式和模型与教育技术的使命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读懂这篇文章,对于了解我们教育技术者所从事领域的全貌以及教育技术的使命,将有很大帮助。
二、文章内容提要
和教育一样,二十年来教育技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一些思想守旧的人依然为技术的存在而担心,特别当技术被狭义的理解的时候,然而技术的基本概念还是不断的引入到教育思想和实践中。由于受教学中的技能这种新的思想的帮助,想象和技术(Imagination and Technolgy)拓展了知识,行动以及道德行为规范的可能性。同时想象和技术也拓展了教育者可选择的可能性和范围,但是教育者很难预见做这些选择的后果将是怎样的。
技术没有必要仅仅被定义为教育者实现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技术还引发了对目的本质的一个思考,迫使我们对所从事职业的道德的一个思考,以及对做出选择的方式进行思考。换句话说,就是引发了我们对伦理价值的思考。教育技术的反思和任务是不可分割的,缺了任何一方另外一方就变得没有意义。
(一)面临的抉择
根据特定标准从很多种可选择的技术中进行选择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最好”不仅仅涉及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伦理问题。这样就会涉及教育的本质问题。不同的标准反映不同的价值,这些价值暗含在教育中。所以技术人员也应该不断的对所做的判断进行不断的质问。判断就是在对与错之间进行选择,但是在这些可选择之中,最好的情况就是在纯粹的对与错之间进行选择,可是同样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可选项都是模棱两可的,这样很难做出判断,这样取决的关键在于人。
教育技术专业中对于技术的选择问题还要涉及伦理问题,要考虑技术的选用的价值性,并且对此价值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教育本身潜在的观念就是教育一定是有意义的,或是有价值的,那么学生学习的内容也一定是要有意义的,因此教育技术就是要致力于促进学生有意义的经验。
(二)教育技术的本质
“技术”的原有含义关注于方法,直到1951年的大规模的展览,技术才与机器联系在一起。技术本身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有那么多的限制。
在现实意义上,已经存在教育的技术,这一术语可以从50年代盛行的四次革命中辨别出来。阿什比分辨了教育中的四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教育从家庭走向学校,第二此革命“就是采用书写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第四此革命是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如电影,唱片,电视,录音机,以及数字计算机。
前3次教育改革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智能领域方面的拓展,只是知识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已存在的传统的教育体制与实践;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第四次革命开始影响教学过程,并且使得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丰富了教学方法,使得人们更容易得到教育,减轻了教师的义务,并且以一种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方法进行课程学习。但是不幸的是,这种花费是比较高的,不仅在金钱上,而且在教育的集权上的问题。然而很多人只是关心教育的反人文问题,而很少人关注教育的集权化问题。
阿什比的四次革命还强调了教育技术的另外一些问题,就像被应用的问题。很多情况下,我们仅仅使用技术的成果来大规模复制传统的一些机构以及实践,而不是将教育技术作为更新教育实践的一个有力的时机。而仅仅将教育技术作为做事的一种方法。
(三)三种新的教育技术
1、第一类教育技术
这类教育技术实质上指“硬件”,强调辅助教学的重要性,源于物理科学以及工程学应用到教育问题中。技术的作用是使使用教学设备的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和自动化,这些教学设备的目的是为了传送,增强,分配,录制刺激材料,借此来增强教师的影响以及拓展教学对象的范围。
2、第二类教育技术
这类教育技术实际上是“软件”,强调辅助教学的重要性。这些主要源于行为科学在解决教育问题中的应用。这类的教育技术在目前的课程以及教学开发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类教育技术的信息设计的技术是有效学习的核心问题。
这种技术被看成设计新的学习经验或者更新学习经验提供程序,机器仅仅是呈现或者传送学习经验的工具。
3、第三类教育技术
用系统方法将以上两类教育技术结合起来,不仅仅关注于教与学的效果,而且关注于教与学的过程。第三类教育技术认为环境与教学过程的其他因素一样都比较重要。教育者使用第三类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教育价值。第一类教育技术关注于传送和接收,第二类教育技术关注于有目的的行为,第三类教育技术关注的是教育对于人类的价值,目的是为了确定一种问题解决方法。第一类教育技术和第二类教育技术的应用并没有思考这样应用的价值问题。另外第三类教育技术要求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分配,根据结果来合理安排时间,而不仅仅根据活动来安排时间。
(四)教育技术的原型、范式以及模型
像其他的学科研究一样,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经验基础、假设以及专业观点为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同样也给合适的策略的应用提供了建议。影响教育技术学理论生产的因素有很多,然而,我们在讨论教育技术学理论的时候,却并没有完全的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比如简洁、优雅以及复杂化等问题。教育技术的学者们通常拥有的理论要么是原始的,要么就是高度抽象的。既然在目前学术文献中几乎没有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过讨论,因此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才是重要的。我们通过收集的学术论文试图探讨教育技术学理论形成中起重要影响的若干因素 。
在学科探究过程中经常用到三个术语,就是原型、范式以及模型。这也是读懂这篇文章的关键。有一种观点认为:原型、范式和模型在逻辑上是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过程,原型包含范式,范式包含模型,但我认为,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具体见下文。
1、原型
荣格在比较早的时候就使用过“原型”一词,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见到,比如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原型”。
本文作者认为,在学科探究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观点就是原型。原型是一种比较松散的理论框架,这些原型在专业的文献中经常出现,在刚出现的时候这些原型被认为是思想和行动的普遍原理。
“原型”这一术语1965年第一次在英国开始使用,成为了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心理学家们词汇的一个部分。这一术语能够将一些专业人士联系起来,提供一个共同信仰的语言,提供一系列共同的行动或假想,在教育技术领域中也是如此。
2、范式
一个原型可以为一系列不同的范式服务,通常仅仅包括一个范式,虽然这个范式可能是以不同程度的复杂度展现出来。实质上,范式是观点、理论、定义、陈述以及这些陈述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比较概念化的表示。范式从本质上说是定性的,可以用语言、数字以及其他类型的视觉形式来呈现,范式通常使用带有箭头以及方框的图表来描述概念之间的重要关系。范式一般用于在问题没有解释清楚之前帮助解释问题。
与原型不同,范式很少代表一个戏剧性的定位,范式也不企图给现实世界的实质提供一个非常大的观点。再教育技术中,一个特定的范式具有下面两个特点:
?如果有一伙人一起工作,带有共同的价值观与关注焦点,这就可能是一个共有的范式。
?同一个范式中不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存在。
教育技术范式的作用:(1)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以吸引先前范式的追随者来支持、应用;(2)具有开放性,使其追随者能够以一定的方法去探索基本范式的各种问题,进行提炼和定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本范式进而吸引更多的追随者。然而,教育技术现有的范式很有限,虽然也有几个基本范式并产生许多子范式,但这些都是范式都缺乏创新性。
3、模型
课程以及教学开发中有很多模型,普遍认为模型是一种机械化的范式。一个模型通常具有数量化的量度,是现实的具体详细的表现。
模型的观点已经不是一个比较时新的观点,可是目前对模型的新的认识以及模型目前被认为时智力活动的一个根基的观点时比较新的。
建立范式的目的在于证实虚假,因此能用更准确的描述来代替;范式的重要价值在于它的启示性;
模型的目的在于开发和利用模型去解决特定问题;模型的重要价值在于建立模型的方法,怎样确定相连系的假设并去证明它。
在教育技术中,很少的模型已经被测试过,除了能倾交互处理的互动模型,这样产生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结果,领域产生了很多小型的独立的研究,这些研究很难被融入一个能为将来的行动做出指导的一个整合的框架中,各自之间没有联系。
(五)教育技术中客观以及主观的范式
教育技术的概念暗含者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促进学习的系统方法,在这种系统方法为了开发完成特定目标的方法,并且持续不断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最普遍的原型都是工程化的,而范式大多都偏向了客观性。这样导致教育者们怀疑客观性是教育技术中唯一可能的范式,特别在课程于教学开发领域中。由于客观范式中也有先验假设的存在,并且在问题解决、数据搜集、分析评价过程中都有人的参与,所以客观范式并不是纯粹客观的。所以主观范式的存在是合理的,教育中的主观范式引起了对道德伦理问题的关注。而在客观范式中并没有提及伦理问题,教条主义于怀疑论在客观范式和主观范式两种范式中都没有提及,然而技术学家们仍然面临对技术作出判断并且提出一系列决策。
(六)教育技术的三种原型以及三种范式
确定教育技术的三种原型,分别为视听原型、工程学原型以及问题解决原型。视听原型是在30年代在媒体领域中发展来的,二战之后视听原型比较流行,第二类是工程学原型,60年代由于程序教学的引入使得工程学原型开始流行,第三类是问题解决原型,这种原型于创造性过程密切联系,创造性过程是课程与教学开发的焦点问题。
每一个原型都引发了若干范式,虽然每一个原型有若干范式,但是这些范式之间只有细节的差别,在本质问题上没有差别。用范式来标识原型中隐含的一些方法。
1、视听原型
视听原型主要用来解释视听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更准确的说,视听硬件主要用来:辅助教室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体验平常不能体验的经历,帮助解决逻辑问题。
2、工程学原型
60年代斯金纳引入了程序教学、行为主义应用到教学导致工程学原型的产生。操作性条件反射以及行为塑造引入教育成为教育中新技术的一部分,对教育技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是教育技术人员对此喜忧参半。对教育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效果,采用对照试验的形式来测验。
教育技术的范式采用方框图以及箭头的形式来表示,并且有反馈流程,展现了达到目标的每一个步骤,在每一个范式中都有目标分析以及目标评估。关于范式的机械特点以及将活动的每一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存在争论,然而争论的结果是一小部分技术专家设计更为复杂和细致化的范式,反馈流程等。
3、问题解决原型
1973-1974年间引入了问题解决原型,虽然还没有成为大多数教育技术专家的日常活动的显著特点。高度关注、能够预测将来的结果、灵活性以及获得技能以及学习经验已经成为成功的必要因素,对于教育技术也是如此。在问题解决原型中问题依赖与情境以及技能。
小结:第一种原型是将机器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第二种原型是将通过用动物做测试的行为主义应用到教学中,这两种应用都没有考虑到教育中人的因素。只有第三类问题解决原型考虑到人的因素问题。
(七)四种类型的问题
教育技术者们也认同四种类型的问题,每一种的问题都有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这四种问题分别是:校正问题;改进问题;预测问题以及推广问题。
校正问题:通常在某一按照某一标准进行衡量的时候存在差距,这个差距要进行正确的修订。
改进问题,可能是对以前的经验也可能是即将完成的经历,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可能也要进行相应的修订,这是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使命。
预测问题,预测培训目的,成为一个必须的操作,所以在事件执行之前必须进行任务分析。这也是任何基础理论都具有的功能。
推广问题:观点的传播和接受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问题。
这四类问题说明了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特殊性,这也正是教育技术不可替代性的体现。
三、结论
现有的范式并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同为比较好的。批判或评价正在变成教育技术的一个基本理论,而不只是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技术者们应该具有批判、评价或反省的观念,并将教育技术放在核心的位置而不是次要或边缘的位置来考虑,依靠我们的能力开发出有效的行为模式。
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对教育技术的一个深刻反思,读完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所处的领域,并紧紧抓住教育技术要解决的四类问题,结合技术学know-how的特性,更好地为教育技术领域服务。
- 作者:冰风诺若 2005年05月15日, 星期日 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