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道经》双一章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6:01:27
《老子·德道经》双一章解读(转载)
论德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 ◎ ◎
德:《說文》德,登升。桂馥《義證》:“古升、登、陟(zhì)、得、德五字義皆同。”亦釋“德”為一心為眾生做到十種善行,遵守四项准則即是德。仁:《說文》仁,親愛。由“人”、“二”會意。仁者兼愛,愛自己同時愛別人,故從二。忎,古文仁字,由“千”“心”會意。千心为仁,即取博爱之意。義(yí):《說文解字》义,自己的庄严的仪容举止。由“我”“羊”会意。禮:《說文解字》禮,履行,是用來祭神求福的事。智:《說文》智,表示聰慧的虛詞。由白、由亏、由知會意。亏炁。知為智。之:《解字》之,长出。象草枝和茎渐渐长大了,有滋长而出的样子。攘:推攘。此即推让之本字。揖让之让亦作此。攘臂,指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乃:通行本作“扔”。出詞很難。語氣出口困難的樣子。忠:《說文》忠,肅敬,而盡心盡意。未有盡心而不敬者。信:《說文》信,誠實。由人、由言會意。“亻囗”是古文信,從言省。“訁心”也是古文信。王筠《句讀》:言者,心之聲也。泊,不厚也。有淺淡之義;亦通“薄”。通行本作“薄”。首:通行本作“始”。首,既含有“始”之義,同時在性命之學中,心為神臟,腦為神腑。首含腦義,腦司意識,用腦不用心則愚。心主禮德火明,禮德喪失則陰意擅主腦中意識。故用“首”不用“始”較妥。愚:《說文解字》:從心從禺。禺,猴屬,獸之愚者。是:《說文》是,正直。。天下之物莫正以於日也。居:象人曲脛蹲踞形。居住,處於,當,占等義。居,蹲也。見《說文》。尸,《說文》:陳也,象臥之形。古文中尸不僅有屍(今簡體同尸)體之義,亦有神像、神主之義;古時祭禮中亦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通行本作“處”。華:(huā):《說文》崋,花朵。由艸,由“崋”會意。實:《說文》:實,富裕。由宀、由貫會意。貫,表示貨貝。從宀從貫:貨貝充滿屋內之意。桂馥《義證》:“貫盈于內,實之義也。皮:甲本缺,乙本爲“皮”。通行本作“彼”,作“皮”更接近原意的膚淺、表面、淺薄。
〖注音〗攘:rǎng音壤;乃:nǎi音奶;泊:bó音伯;愚:yú音娛。
本章是《德道经》中“德经”的纲领,是德经的首篇,也是《德道经》全经的基础,是进入《德道经》宝库的一把钥匙。学习和实践《德道经》必须首先全面细致地掌握好本章,才能顺利进入整部《德道经》中深入学习和实践。
本章分为八个自然段进行解读和修习。解读和实践德,首先必须明白德。“德”是道的载体和表现形态,德是道的外在体现,是道的运化和应用,是大道的天然流露。德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客观存在的高能量物质。她充满宇宙太空,人体内外。她养育滋润着天地人万物,一切万有生命物质,都是道德能量的充分体现,只是人类暂时还不能揭示而已。人类享受着道德的恩惠,却不知自然道德的真谛,更不去修德行德,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忘本,也是一种愚昧无明的自我摧残。只有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才是最符合自然本质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黄帝内经·本神》中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炁。”宇宙大道的能量,在我们的心身中所表现的形态是由德来显现的;大地自然的能量,在我们心身中所表现的形态,是由氣来显现的。道光德能在心身中的流动和自然大地之氣在心身中的布输,才使我们的生命具有活力生机。生命的本质就是这个炁。由此可见天德地慈之炁,就是生命的源动力,德就是人类生存和维持健康须臾不可离的最佳能量。同时,德对人类而言,又是道的人格化、伦理化。道,体现于人就是德;德是道的外显,是道之可见、可观、可言、可触及的具体表现形式。道虽然无形无象,但是可以通过德来表现。道是不可见的精微物质,德就是道的基础物质元素。天德就是做人之本,立命之根。做一个真正的好人,心身健康的人,寸步都离不开德。失德就是人类痛苦的根源,健康丧失的祸首。
生命本身由性命两大系统构成,生命具有双重结构的特征,人类目前的科学暂时还只能研究这个双重结构中的“命体”形体系统,而对“性体”系统还暂时无法进入,不能进入并不能断言这个系统不存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深邃的慧观观察自然和人类,早已验证万物皆具阴阳双重结构的特性,是普遍规律,是客观存在。谷养身形,德养精神。这是人类生命的真理。人类长期只是片面地注意“谷”对生命健康的作用,追求营养保健对形体的生理作用,却忽视、忘却了德能对体内性体系统,对体内众生这些生命真主人的营养支撑作用。人类还远远没有接受和认识生命的阴阳双重结构原理,不能“知白守黑”全面认识道德、尊道贵德,单纯在阳性肉体上努力,从而忽视了德能就是滋养、支撑我们性命中性体系统的精神食粮。人类精神的食粮就是德能,没有德能的滋养补充,就没有人类真正的心身健康。离开德能对生命全系统的支撑,人就是一具没有灵魂或者劣质灵魂的空身壳。德能的缺乏,不仅使人的品格下降,也必然导致身体健康的丧失,疾病的丛生。德性的圆周、充实、淳厚,是人类心身两大系统真正健康的根本保证,是学习、工作、事业顺利的基础,是社会文明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
德能是道性的外显,它在以能量为表现形态时,分为五大形态元素,这就是木炁态的仁德、金炁态的义德、火炁态的礼德、水炁态的智德、土炁态的信德。木金火水土这五大光炁态元素,简称五行。五行之中又分阴阳,阳性的称之为阳五行、五清阳正炁。阴性的称之为阴五行、五浊阴邪(病)炁。
五种德能元素能量,分别支撑着人体五脏系统的生理功能,阳木性的仁德对应于肝脏;阳金性的义德对应于肺脏;阳火性的礼德对应于心脏;阳水性的智德对应于肾脏;阳土性的信德对应于脾脏。五种德能元素共同构成人体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五德对人体心理和体质的生理作用,对我们学习实践德道经,正确解读本章具有指导意义,必须首先掌握它们。
仁德能量充沛的人,必然仁慈柔容,至善无恶,宽容忍辱,柔和畅达,举止端正,慈怀虚心,博爱万物,主意合德,能立万物。体证表现必然:双目有神,慈眉善目,筋柔形舒。
而仁德能量缺失、不足、败丧的人,阳甲木的仁德不足,必然导致阴乙木的浊炁过盛,仁德缺失的人易過喜生悲,魂易游出体外,缺乏善良同情心,魂性易荡,元性蒙尘,貌无和炁,与人不善,学习、事业、工作等常败于狂燥,易于遭受各种磨难。在做人行事上常常无端呛人,自傲抗上,不服人管,怒气常生,白眼冷对。由于怒气内生,损己伤人。由于怒气伤肝,仁德缺失的人易造成体内气滞血瘀,头晕眼花,四肢麻木,胸闷腹胀,耳鸣牙痛,瘫痪中风等病变。
礼德能量充沛的人,必然明理识法,礼德明亮,光明圆通,秉规持范,明白道理,不争不躁,不惑不迷,知时达物,能化万物,不为物拘。体证表现必然:印堂明亮,神足少疲,行为端正。
而礼德能量缺失、不足、败丧的人,丙阳火的礼德能量不足,必然导致丁阴火的浊炁过盛,礼德缺失的人易過于乐逸而损心,阴我心神的意识主宰内境,阳我心的正觉思识难有立锥之地,贪欲追求心盛,魄易外游,元神狂傲,贪视邪物,学习、事业、工作上常败于忧豫,易遭受各种心灵的痛苦。在做人行事上常常无端仇恨别人,性情急躁,无理争胜,虚荣爱美,贪求华饰,逐美虚荣。记恨憎人,由于恨人伤心,礼德缺失的人易造成神志紊乱,失眠颠狂,五心烦热,忡悸健忘,上焦气滞,音哑疔疮等疾病。
信德能量充沛的人,必然诚信因果,信德无疑,忠信诚实,稳重厚道,宽宏敦实,笃信不疑,忠一不二,重视因果,能容能化,能生万物。体证表现必然:齿坚唇红,形无赘肉,身轻体健。
而信德能量缺失、不足、败丧的人,阳土的信德能量不足,阴土的己土浊炁过盛,信德不足使私心贪欲过盛,头脑中妄意贪念频生,神易狂,元炁不足,意邪想,易被外表现象所蒙蔽,学习、事业、工作常败于乱作为,自寻受累。在做人行事上心无诚信,常欺骗别人,妄语生业。心理上猜忌多疑,蠢笨蛮横,疑神疑鬼,埋怨人非,责备他人。由于怨人伤脾胃,信德缺失的人容易造成消化系统的病变,胸闷腹胀,嗳气吞酸,胃肠溃疡,腹痛吐泻,虚弱气短。
义德能量充沛的人,必然善待万物,义德道情,济安拔危,助人为乐,处善聚缘,助弱扶危,果断有力,利生舍己,排忧解难,扶生万物。体证表现必然:气无促喘,中岳黄明,肤泽柔润。
而义德能量缺失、不足、败丧的人,阳庚金的义德不足,阴辛金浊炁必然过盛,这种人易生无名怒炁,鬼魄困绕,容易犯下恶行胡为,志向容易退转,元情缺乏,待人常言不衷,僭越犯过失,学习、工作、事业常败于恶行。易终生受贫困制约。义德缺乏的人常伤人于无形,心理上常表现为残忍妒忌,虚伪好辩,口舌是非,恼人自贡,吝啬小气,贪占便宜。由于恼人伤肺,义德缺乏的人常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口舌溃疡,咽喉疾病,气喘咳嗽,肺痨咳血,皮肤毛发等疾病。
智德能量充沛的人,必然谦恭处下,智德变通,虚怀若谷,处下不争,声色不迷,欲淡不贪,谦虚柔和,不凝不滞,通达调变,能养万物。体证表现必然:精足无淫,骨筋强壮,耳聪血清。
而智德能量缺失、不足、败丧的人,由于阳壬水的智德能量不足,必然导致阴癸水的浊炁过盛,这种人易于哀伤自悲,贪恋吃喝,追逐口欲,乱性败气,浊精败丧,听信妄言,痴迷自困,意志易衰,元精耗失。学习、工作、事业常败于急燥失误,常受气生怨,常厌烦别人。心理上常表现为愚鲁迟钝,多愁善感,忧虑自生,自寻烦恼。由于烦人伤肾,智德能量缺失的人容易患泌尿系统疾病,生殖障碍,骨质病变,腰腿病痛,阳萎遗精,耳聋耳鸣等等病患。
我们掌握好道光德能的以上基本原理以后,再来解读德经的第一章,也就易于掌握和理解老子的思想慧智,在自我实践道德修养的全过程中,也就更容易有的放矢地全面进行。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纯清与道合真。上德是自然合于道的淳德,已经不受后天的、显态的阴五行的制约,上德者的德能是完整周全的阳五行能量态,是甲木庚金丙火壬水戊土德能状态。能量的阴阳属性,已经回归于道性之中。上德是以道的能量全面规范和统驭了心身,也就不用和不必拘泥于德的存在与否而自然具备淳厚的德性。上德者的德性周全圆成,故有德而无为于德性的存在,不被德所拘而自然融合于大道之中。
下德是德性并不完善、有所欠缺的不周的状态,下德还处于阴五行的制约之中,受乙木辛金丁火癸水巳土阴浊能量的制约,没有摆脱后天的禁锢。在这种状态下,就得时时注意不要丧失德性成分,人为地、后天地主动注意维护德性,不让德性损失,同时注重修养,培补缺失的德性成份,转化体内五德阴阳属性,提升德能排浊转化阴浊能量,所以还处在没有全部进入上乘德性的状态。五德的不周全,就使人不能摆脱后天的制约而进入先天无为环境中,仍然受后天有为的制约,所以还是只能称之为无德状态。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
上德的人处于无为状态之中,所具备的圆满的德性处于自然合道的状态,能够无为而无不为。上德的人圣心真我主宰身国的生命活动,圣心牢牢地直接驾驭着阳我思识和阴我意识以及眼耳鼻舌身。后天意识的阴我的本质已经阳性转化归一,上德的行为,没有阴我私心欲念的参与而自然地行其德善,不留阴我意识的点尘癍痕。因而在没有任何阴浊性后天主观意识和思维以及表现的情况下,进行不求回报、毫不利己的道德能量布施。布施道德能量给众生和社会,无所挂碍,自然而然。
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
当人们身国中离道失德,阴我心的意识开始“仆僭主职”,既夺取真我自性的圣君司职,同时也压抑阳我心的思识以后,后天有为也就开始取代先天无为,道化所化生出的上德状态就不能维持,德性就不会稳定,必然会出现分化和缺失,德性就会化生出五个子系统,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上仁是指真正充足圆满的仁德,它虽然在阴我心的意识影响下,不能完全摆脱有为的制约,处于后天“为之”的状态比较明显。但是,由于仁德是五德之首,内藏元性,元性是生命体元、质元、物元三元系统中的体元属性,元性这一体元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活力。元性的仁如果充足,就是体元的元性与质元的仁德能量完美的结合,在生命中能够自主地显现和表达。因而具备上仁的人,不用任何后天主观意识的思维和欲念来表现,也能显现出自然的仁慈博爱。上仁的慈爱是本性善的自然流露,不会严重地受到后天阴我心的意识制约。
但是义德却不同,义德在先天五元子系统中只是元情能量,在生命的三元分系统中属于质元,质元物质被具有阴阳属性的体元所使用。肺属金炁之脏,七魄居之,义德能量必须藉魄而显。所以,人们即使具备完整的义德,心身还是处于后天有为的内环境状态中,难以摆脱有为的状态的制约。因而必须在后天有为状态中显现义德,缺失时必须在有为中进行修养、培补。道德修养者必须掌握《道德经》的系统论而进行解读,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上礼即在心中,在阳五行之中为真火、阳火、丙火能量,属于心中的阳我思识主理,属于大脑质层内的潜意识区。修养上礼就是修心,观心得道。上礼状态是最接近道性状态中的上德、上仁、上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人类的道德下滑到上礼也要有为而作的“为之”状态时,对体内和社会而言,都是难以取得大道的感应和响应的阶段了。这种离道失德的状态,所反应的是人们心中的阴我心意识,已经在心中三个我的主次位置上“篡权夺位”成功,阴我心的意识已经全面地屏蔽阳我心的思识和真我圣心的无为识,进而大权独揽,欲念私心的无明占据心身的主导地位,不明道德真谛。
心性修持大道生,重德修心本应是做人的一个根本前提,当上礼需要禀持规范地通过教化去提倡、去有为而为时,人们心中也就已经被无明所屏蔽,与道难以相应了。此时则需要振臂疾呼,大力强调修心、修上礼,保持住心与道相印,保持心灵与自然的同频共率。维护上义和上仁在体内或社会的存留。这样,我们仍然还有复归人体道德境界或社会道德环境的可能。上礼是维护心身之道境“无欲”的最后一道底线,一旦丧失,人的内环境或者社会环境将失去与先天自然规律联系的最后通道,完全跌入“有欲”的后天状态之中,也就是将性命完全交给阴我心神的意识所主宰,而全面地丧失真道、真德,心中智慧之门将闭塞不通,阳我心的思识慧性被阻隔,真我圣心被尘封,愚昧无明的人生或者时代也就来临了,生老病死苦的灾难也就永远难以摆脱。所以要振臂疾呼:修持心德,将礼德转化成自觉的行为,复归于上礼,让心灵中充满道德的光明,才能进行全面地修持五德,复归于上德以合道。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所以、人类心性的无明,心的离道失德,不能明白自然真理,丧失先天纯真,是逐步地下滑而丧失的。心为身君,心中道德的离失、败丧,是人们和社会道德滑坡甚至沦丧的根本原因。人心中失却礼德的规范制约和礼德能量的支撑,阳我心神的思识和慧性必然凿丧,阴我心神的意识的后天智识必然张扬,欲念私欲也就必然发展致登峰造极而没有止熄之时。人体内的道和社会的道丢失以后,就进入了德治状态或者时期;当人类完整的德性状态也出现缺失状态以后,就进入了五德之首的仁德主宰人体内环境或者社会治理的状态中;当仁德也丧失以后,就进入了义德主持内环境或者社会治理的状态;当义德也丢失以后,就进入了人身内环境或社会治理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礼德状态。上礼状态是人心和社会亲近道德的最后防线。这里所讲的仁义礼,都是指的上仁上义上礼。也就是真仁、真义、真礼;元性、元情、元神;阳木、阳金、阳火。
历史上三皇时代的道治社会状态,五帝时代的德治社会状态,五帝时代以后的较短时期的仁治状态,没有维持多久,就进入了文功武治时期的“人治”社会环境,开始离开了道德治世。“大道治世”演变成了“霸道治世”。由先天无为全面转入了后天有为的时期。完全丧失了大道,五德的状态也就支离破碎,若即若离。由于缺乏对道德观的正确认识,人类以阴我心识解释道德,各取所需,唯己唯欲,也就难以复归于道德。不能保持上仁、上义、上礼的内环境状态,人们也就难以摆脱愚昧无明,难以摆脱阴我心意识的智障。愚转智、智转慧、慧转无为也就显得遥遥无期,难以修证出真实不虚的德性内环境和社会环境,更不易返朴归真合道。我们的体内和社会也同样难以真正地安定祥和。
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上礼的丧失,心灵先天无为状态的迷失,心中熄灭了光明磊落,必然使人下滑至形式型的“有意”为礼而礼状态。心中的善性封闭在后天有为的状态之中,人心也就处于阴火之性的能量和心神主事,上礼是阳火,丢失了就是阴火心君主宰,人体内环境就会是一遍阴气的天下。心灵意识也就居于后天有为礼教的状态环境中,此时人的苦难也就全面开始了,人类社会的苦难也就全面开始了,内环境的阴炁弥漫,必然导致内乱自耗,社会的犯罪和战争也就永难熄灭。因为离失了礼德,必然心中阴我主事,后天智识用事,智德也就必然凿丧,从而导致轻视和丧失忠信,最终将会抛弃信德这个善土,忠信之泊(薄),信德阳土能量的淡漠浅薄,必然产生不信因果,不信自然法则,恣意妄为,戒律难束,法律难制,导致心身内乱和社会产生动乱。忠信,忠是忠诚、忠实。信,是信德,是真土、阳土,属脾。是后天之本。人无信则不立,信于仁则能仁,信于义则能义,信于礼则能礼,信于智则能智。信德一立,则仁义礼智无不顺心变化。变化之道,即后天返先天之道,也就是洛书中错中有综,三五合一之象。信德是做人的最后一道底线,也是社会安宁的最后一道防线。礼德的火能生土,上礼一失,不能生真土,而心中的阴火生脾的阴土,人的信德也就丧失先天成份,堕入不符合道德真常的“自信”和“妄信”之中不能自拔,必然出现忠信之薄,必然乱之于内而祸之于外。礼即是心,心为身君,心失道性和德性,必然导致信德的沦丧。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前识就是心场神宅中居表层,大脑神腑居浅层的阴我心识,是后天有为的主观意识,大脑表层意识。在太极图中离开了中央,偏执于阳侧的理数模式,只“知白”而弃“守黑”就是前识。当人类完全将心身的领导权交给阴我心控制,放任后天的意识活动主宰心身,跌落进入后天的意识状态中,这种状态就是道生化阴阳中的表象。“华”即花,外在的、短暂的美。此时人为的礼教和刑律制约,不足以开启心灵的愚昧,只有上礼的心灵才能促使人明白道德。当人类抛弃了阳我心神的思识正觉,而以阴我心神的后天意识、智识主宰心灵以后,也就是愚昧的开始,社会也就进入了看似聪明但实际愚昧无明的时代。首,头脑。用意识取代心的思识,用智识蒙蔽慧性,就是愚昧的开端。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所以大丈夫、烈女子,应当确立弘愿大志,顶天立地。崇尚和实践心身道德的回归,实践生命真理的再造和自然大道的返朴归真。脚踏实地地修心炼己,立足于修证淳厚的德性,步入上德境界。摆脱浮华,表面的有为、后天、有欲的制约和封闭,实践淳厚的无为、无欲、无私的上德,复归淳德合道。
人人心中皆有道和德,只是被“泊”和“华”的阴我心神意识所屏蔽封锁,无法透发出来产生作用。厚和实,是指心场的深层和大脑的深层。心场的质层是阳我心神之宅(宿舍),大脑质层是阳我心神之腑(办公室);心场的核心区是真我自性之宅(宿舍),大脑核质区是真我自性的之腑(办公室)。我们每个人内在的道德和与宇宙道德场相连接的系统,都在这个“厚”和“实”之中。道德修养和修心炼己的关键,就在于洗涤改造、阳性转化心场中阴我心神和大脑皮质层这个“皮”,而取阳我心、真我心和开发大脑质层、核心层的这个“此”。就在于用德性去掉阴我心神所主宰的意识之“皮”,让阳我、真我的厚和实:思识(阳我)、藏识、真我全面发挥道德的功用,引领心身复归于道德真境。
观眇章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衆眇之門。
◎ ◎ ◎
釋字意:
道,完全通達無歧叫作道。古文道字,由首寸會意。由陰爻和陽爻以及“自”構成首字,此即自性真我掌握陰陽,在心中方寸之地明白本來即為道。後變為走之旁,也是指正覺之路徑才能合道。恒,長久,常也。古文恒從月,由心由舟在天之間上下往返而會其意。心以舟施。人的心念象月(舟)在天地間一刻也不停歇地運動之意。漢代因避皇諱而將經中“恆”字改為“常”。也,《說文》:“也,女陰也。”“也”此一字篆體形似女陰,生生不息之義也。通行本省略其有失原義。名,夜晚彼此不看見,所以用口自己呼己名而避嫌。故,使它成為這樣。欲:貪求的意念。眇,通妙,一目小也。垂簾或閉目反觀內視的方法為眇。通“妙”,美好;年少,幼小;神妙,精微、奧妙,巧妙。通“渺”遼遠,遙遠,高遠;高,高於;《荀子·王制》:“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管子·水地》:“察於微眇”。噭,《禮記·曲禮》毋噭應。噭應,高聲呼應。在此則指微妙如呼喊聲,一現即逝,應及時把握它的稍縱即逝。玄:《說文》:玄,隱蔽而深遠。黑而帶有赤色叫玄。象幽暗而有物覆蓋著。玄指多維高維空間的現象,突破太極双重弦线才能觀察到的现象统称之为玄象。眾:《說文》:眾,多。眾多的意思。徼, 《史记》徼,边界,边境如:徼人(边民);缴外(边界外;国外)。《说文》徼,巡察。这里是指太极弦线的边沿,包括阳鱼弦线之边和阴鱼弦线之边上的微妙和玄妙现象。
〖注音〗恒:héng音橫;欲yù音玉;噭:jiào音叫;眇:miào 音妙;欲: yù音玉;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状的物质、能量和环境。她诞生并长养宇宙自然万物与人类。道,可以用语言、文字和其它方法作出部分表述和阐释,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方法进行实践,进入道的境界之中。可道,是指能够阐释、能够实践,达到和实现道的境界。依照传统的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进行生命再造,不离道经师三宝进行实践,就能实现“可道”。太上天元金丹方法论的慧观科学和智观科学系统方法论,是归复于道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这里所讲的道,并不是一般已经离道失德又未进行证道实践的人所能理解的理念。恒(常)道,一般泛指后天的、意识理念的、世俗的、普通的道理。所以称之为“非常道”。非恒道,这个“恒”字则更形象地指明这里所要阐释的道,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至道。是超越人们思识、意识所能认知境界的真道。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对道的定名、定义,虽然可以用后天的、意识能够掌握的理念,强名称其为道。但是,道是超越人类后天意识范畴的科学。不可以望文生义,而被强名所局限,失去道的博大精深、不所不包。不可因为有其名,而被名相所局限封闭在后天有为的思识或者意识之中。
道的定名,是强名,而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定名。
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道处于无名状态之时,是宇宙诞生之前的初始状态,浑沌形态,这种状态强名曰道,是一种先天的、无极的,不可名状的,无法用意识充分表述的状态。无名,即是宇宙万物还未诞生出现前的状态。可以用象、数、理、炁中的“○”无极象图表达这种形态。这种“无名”的初始无极状态,只有在心识(阴我)完全退位,处在没有后天意识和障碍的状态下,先天潜意识(阳我)或者真我自性,真正主宰心身的前提下,才能感知她初始的真谛。天地也属于万物。
道诞生宇宙万物以后,进入有名状态,成为万物生化长养的根源,生成之慈母。在有名状态中,道形成“无形”和“有形”,“炁”与“器”两种形态共存。这种阴阳形态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互根。我们用太极图的阴鱼表达无形之象,阳鱼表达有形之象,表述炁和器的阴阳属性之象。对于“万物之母”的研究,只能运用慧观科学和智观科相结合,透过万物的阴阳属性,同步研究实践,才能通达“有名”而掌握“无名”的本质。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所以要达到知道与合道,逆返复归于道的状态,就应当经常保持无欲状态的实践。无欲,就是没有阴我心的意识活动状态,意、眼、耳、鼻、舌、身这六识(六根)不妄动,听命于阳我心的慧觉思识。主动进入没有后天意识、欲念妄意等心理活动的状态中。心和大脑都处于无极,先天、无为的心身状态,处在无欲的内环境之中。
在无欲的状态中,通过体感心悟、慧眼视觉和心观神运,垂帘而观或者闭目需观,观察自然万物其中内蕴的玄眇(妙)、解读造化的本来面目,进行对道和德的全面体悟与实践。
经常在后天意识、欲念思维处于活动的有为状态中,在保持正觉正念的前提下,注意观察和捕捉最接近道的本质的微妙现象、稍纵即逝的噭妙现象,透过表相进行参悟,称之观噭(徼)。噭和徼,都是指微妙,属于后天意识处于活动状态中所能感知、发现和捕捉到的道性边缘和稍纵即逝的现象。这些微妙具有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用太极图的象,可以准确地表述妙和徼。太极图中间具有一条阴阳双波线,它是由阳鱼的弦线和阴鱼的弦线共同组成。其中阳鱼的弦线边沿称之为徼,阴鱼的弦线边缘称之为妙。阳鱼的阴眼称之为徼,阴鱼的阳眼称之为妙。
对于内证道德的人而言,体之于身而知“炁”的过程是徼,体之于炁而知“道”的过程是妙。在太极图的象中,太极图中央一点上的阳侧是徼,阴侧是妙。阳鱼眼内是徼,阴鱼眼内是妙。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衆眇之門。
眇与噭(徼)这两种现象,共同诞生于道的生化之中。两者都是道在无极状态下化生成太极状态过程中所产生。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它们都是阴阳属性中最接近道性的现象。这两者由于都具有层级性地接近道境的作用力,所以都称之为玄象、玄态。
同时把握住噭(徼)妙和玄妙,时时心感体悟噭(徼)和妙,及时进入慧观、心观徼和妙,进行道德回归的实践,就是实践玄之又玄。噭(徼)虽然是后天意识处于活动状态中的微妙,但它却是进入先天无欲状态下获得妙的基础和阶梯。噭(徼)是洞穿人欲识障的突破口,也是进入无欲观妙的通道,只有将这两者同时掌握好并且进行长期的实践,才能迈入众妙之门。
众眇,在古代修真界中分为微妙、玄妙、奇妙、神妙和仙妙五种不同的层次和能量级别。仙妙是全面复归大道状态的能量级和深层次。噭(徼)也称微妙,是众妙的基础。不同层次妙的能量与级别,对大道具有各不相同的体验和心身质量变化。
众眇的门户,就在无欲和有欲的中间,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就在起心动念之间,就在身边点点滴滴之中。心为身内的君王,主宰内环境的变化,当人欲超过道德生理允许阈值的上限之时,众眇之门深闭,微眇这个众眇的基础被屏蔽,它的显现也就非常困难。人们心中的三个“我”,真我心、阳我心、阴我心中,阴我心是把握微眇进入众眇的最大障碍,只有用礼德再造阴我心,使它阳性转化,才能跨越意识障,阳我心的思识慧性,是掌握众眇最佳心识。所以应当修心增阳涤阴,由智转慧,将三心二意转化成一心一意,就能较好进入众妙之门,当进入无心无意境界后,就能牢立于众妙之门内,进而登堂入室。如果不从修心入手,不把握阴我心意识的转化,则终生都难以进入玄妙之中实践道德的真理。所以修心、修德、修中,是观眇进道的前提,是找到众眇门户的基础。
以太极图的象解释这个门户,它就在太极图的中央。既要整体地把握阳鱼阴鱼中间弦线这个太极的“中”,更重要的是太极图整体圆的中心,这一中心最稳定,最容易突破,实现自由穿越阴阳状态。偏于阳波者所知障过重,常易形成为法执之心;偏于阴波者常易沦落为神迷状态。门户通道的安全捷径只在正中央,修中众妙通,离中枉费工。道德修养者、证道者可以经过用中、体中、重中、尊中、悟中、大中、修中、贯中、证中、观中、合中、通中、解中、法中而逆转太极,回复为相对静态的两仪,进而逆变为旋极。当旋极的中黄扩大与边缘重合时,也就自然复归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