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令我们更危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7:45:08
消费者处在危险百倍的境地中,谁敢低估那些暴利刺激下的发明创造能力呢
最近因丰田车召回事件,我就有机会进入一个了解消费者权益的细节。结果发现,一个汽车消费者,其实面前有一堆陷阱。只要遇到偶发、不可复制的质量事故(这正是丰田这次召回的毛病特征),你基本就完了。除非厂家自己宣布“问题”,你得到一个召回的援救机会,你面对自己刹不住的车只能干瞪眼。因为它“偶发”,进车行可能正好不发。当然,你更无法证明不是自己操作失误。小陷阱还有很多:例如车子被其他车行修过,厂家完全有理由质疑:那不是质量问题,是被别家拆坏了。所以遇到问题,消费者只能被动等待车厂的召回眷顾。这是一个无奈现实。现在中国的车辆和高速公路都在突飞猛进,已是挡不住的诱惑。要论安全,看看车里车外,看着都悬。
我确实觉得汽车消费者维权特殊,因为它不是牛奶。你自己在开车在参与,只要问题不可复制,你就百口莫辩。我转过来想,难道牛奶消费者就容易维权?毒奶受害儿童,要积累到多少例个案,医生才能顺藤乱摸瓜,从儿童肾结石一路摸到三聚氰胺?回顾一下毒奶事件过程,平心而论,政府的立法逻辑很通顺。当时国家标准委有个说明,为什么三聚氰胺不在牛奶检测标准中?理由是:1.食品卫生法已经规定了不准在食品中加入非食品的化学物质。2.在法律明令禁止下,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
这没什么错。你不可能拿到一个食品,对世界上成千上万种化学品都规定作检查。汽车厂家也没什么错,你不能复制质量问题,凭什么要它承认。可是,消费者怎么办?虽然在事件之后的2008年10月7日,国家也发布新规定,增加对牛奶中三聚氰胺的检测。可是,大家并没有安全感,消费者仍然处于四面楚歌的危险中。因为大家感觉这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再有毒蔬菜毒豇豆出来,没人奇怪吧?
这个世界的确比以前危险。美国也面临世界变化带来的危险,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安全饮水法》在1974年通过,列举91种污染物,可今天化学工业已提供了6万多种化学品,其中几百种只要用上一点点,就可能致癌或导致其他疾病。《纽约时报》也报道了企业游说者和联邦立法的博弈。显然,就算出台新饮水法,也不可能在检测中穷尽天天在产生的新物质,各国消费者都在新世纪的挣扎中。就这次丰田事件而言,虽然美国国会和司法在努力调查,并不说明美国汽车消费者利益全能得到保护。确实,这是个很无奈的世界。
可是回到中国,局面更悲观,不要说丰田车的中国消费者没有得到类似美国国会和司法的救援,许多可以避免的事情都无法避免。举个简单例子,美联社报道,中国出口玩具的铅超标有过多起,可现在出现毒性大得多的镉,这是美国CDC列出的275种有毒物质排列的第7位。受采访的“资深中国玩具业者说,中国内销玩具使用镉已有多年,至于外销美国的玩具,则用比较稳定的锌来替代镉与铅”。读来确实惊悚:镉大概是误入美国。这种内外有别,显示了消费者保障制度的两国差别,假如说在一个技术飞速变化的时代,美国消费者也有维权困难,只能说中国消费者更是处在危险百倍的境地中。
危险来自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法律不健全,执法不严,媒体的作用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一个写评论的人,不断重复一个结论,我都感觉显得弱智。可是怎么办?几十年了问题还在那里。许多人认为,只要经济在发展,这些我们可以慢慢来。结果是,饮水、土地、食物、用品、药品都被毒化和继续毒化,其中一些无法挽回。我看到过中国有关土壤问题的报道,印象深刻。记得专家说,假如知道怎么处理,污染土壤的处理过程至少需要一百年,而现在还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我加一个问题:不要说处理,土地的污染面积还在扩大、毒性还在加深吧?
只要执法不严,媒体监督功能不全,政府的完美立法逻辑,只是漂亮的纸上作品,在执行中,逻辑在现实面前断裂。不要忘记,中国儿童还是必须喝牛奶,我们还是在吃蔬菜,还是要在车辆越来越多的道路上穿行。不错,三聚氰胺是加在检测法规上了,可是,谁敢低估那些暴利刺激下的发明创造能力呢?
(作者为旅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