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关于病,阴阳失衡,百病始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38:15
,百病始生
《素问》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根本,阴阳失衡却是致病的源泉,它直接把保护我们身体健康的外衣撕裂,让我们的身体成为病毒的攻击对象。
一个人的身体若长期保持阴阳平衡,生命就会非常有活力,生理机能会很好,心理承受力会很强,能吃能睡,气色较好,心情会很愉快,精神也很旺盛。反之,如果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就会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衡又是臓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也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阴阳失衡又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失衡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盛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亡失等几个方面,其中阴阳盛衰则是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疾病性质的寒热而表现出来。阴阳盛衰,是阴和阳的偏盛或偏衰,而表现为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
何为阴阳偏盛呢?简单地说就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1.阴胜则寒
阴胜,是指阴邪致病,导致机体机能障碍,体内阴气绝对亢盛的病理变化。阴胜多由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阴以寒、静、湿为其特点,故阴偏盛产生的寒性病变以及湿、静之象,表现为形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苔白、脉迟等。所以说:“阴胜则寒”。由于阴的一方偏盛,常常耗伤阳气,会导致阳的一方偏衰,从而出现恶寒、腹痛、溲清便溏等。这种阳气偏衰的表现是由于阴胜所引起的,故称“阴胜则阳病”。
2.阳胜则热
阳胜,是指阳邪致病,导致机体机能亢奋,体内阳气绝对亢盛的病理变化。阳主动,主升而为热,所以阳偏盛时,多见机体的机能活动亢奋、代谢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来说,阳胜的病机,多指阳气亢盛而阴液未虚的实热证。
阳以热、动、燥为主要特点,故阳气偏盛产生热性病变以及燥、动之象,出现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同时还会出现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阳盛伤阴,阴液不足的症状,故称“阳胜则阴病”,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阳胜。
——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正所谓“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1.阴虚则热
阴虚在前面我们提到过,用专业术语讲,阴虚就是指体内的阴液不足,滋养、濡润作用明显不足的病理状态。阴虚多由于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现代人多阴虚。
阴虚则热表现为,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
2.阳虚则寒
阳虚,是指体内阳气不足,温煦、推动作用明显衰退的病理状态。阳虚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过劳,过度受寒、药物过量、久病失养、饮食不当等损伤阳气所致。
阳虚则寒,虽也可见到面色觥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但还有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表现。
先辈孔少华生前曾治疗样一位中年女患者:此前她曾患感冒,感冒好了后,头却疼得厉害。尤其是到了半夜头痛如裂,第二天清晨,又会稍轻一点。孔老为其把脉,见其脉象沉迟,尺脉尤甚,舌淡苔白。舌脉合诊,一派寒象。这时孔老考虑她每到半夜头痛如裂,可能是伤寒所致的厥阴头痛。
于是孔老为她开了3副吴茱萸汤方(吴茱萸10克,人参12克,大枣12克,生姜15克)为其祛寒气。这位女患者见只开了4味药,心中存有疑惑。孔老说,你可以先试一副,有效果了再来取后两副。第二天下午,这位女患者兴冲冲地找到孔老,说:真见效果,服完药后,头痛减轻很多了,现在只是稍稍有点麻。孔老接着把后两副药给了她,以巩固疗效。
中医治病讲究的是辨证施治,“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总之,尽管疾病的病理变化的非常复杂,但是总不外乎阴阳失衡所致。而阴阳的偏盛和偏衰是阴阳失衡中最基本的变化。
¹寻医记:
问:我知道,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可是由于每一个病的症状表现复杂,而且病情又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所以每个病所表现的症状也是不一样的。这时该怎么办呢?
答:在辨证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一点,要进行全面分析。一个病所表现的症状,往往是很多症状综合在一起,因而就不会表现出单纯的阳证或阴证,而且疾病的属阴属阳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转化,有因误治导致阳证转为阴证的,有初起阳证日久正虚而变为阴证的。
举例来说,有头疽(发生于肌肤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由于所发部位之不同,或形态之各异,而有许许多多之命名。如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初起属阳证,因病处脓血大泄而正虚不复,从而由阳证转为阴证;反之,因治之得法,病邪由里向外,正气渐复,阴证又转为阳证。
因此,在辨阴证阳证的过程中,应以动态的眼光去辨别病情。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辨证,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法。
问:在人体的阴阳失衡之前,最容易失衡的是身体中的寒热气。受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寒热变化非常多,而一天之中,夜间冷、早晨冷,中午热,温差变化每天不同,再加上风雨变化,寒和热随时会威胁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我们中国人的病中,因为受寒而生病的较多。因此,排除体内寒气对于身体健康显得至关重要。我想问一下,有没有一些简单的方法排除体内的寒气?
答:这里我强调一下,感受寒气只是致病的外因。而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个内因以现代都市人群普遍存在的情况来看,当以阴虚、内热和脾湿为主,所以我说并不是因为受寒,更重要的是因为自身的体质,极容易通过外来寒邪侵袭而获病。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中所遇见的大多数患者,基本上属于此类情况,治疗法则以清热、滋阴、化湿为主。
你刚才所说的寒气,我个人理解还是外来因素,可以通过一些简单动作,将体内寒气排出。比如说提肛运动就是一种很好的通过自身调节抵御外来寒气的方法。
提肛运动是一种自身调节的运动。夏天,吹空调时如果觉得冷,则可以深吸一口气;缓缓提肛,直到气息满时,然后吐气,并松肛,这样,在提气和提肛的同时,会有效抵御外来寒气。
还有一种抵御寒气的方法就是两手相对,摩擦大鱼际部位直至身体微微发热、似有汗出,这种方法,简便易学,疗效显著,甚至在感冒的初期都有很好的效果。经现代科学验证可以明显地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经常进行呼吸锻炼配合导引术也可以排除体内湿热。如八段锦等导引术,不仅可以协调体内平衡,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锻炼五脏的功能,使人体正气更加旺盛。
此外,通过运动,或是蒸桑拿,发出汗来,都有助于将湿热排出体外,但过度虚弱的人不能靠此来发汗,还是要向医生请教适合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