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养浩的散曲创作 作者:鲍延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7:59:48
摘要:张养浩是散曲创作数量较多的作家之一。综观张养浩的创作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大致分为归隐诗,山水田园诗,嘲讽官场,叹世以及关乎民生疾苦的曲作。他的散曲创作有独特的个性和深刻的见地,为元散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张养浩  散曲  内容  创作  意义
“元人散曲是在宋词片面地追求典雅,进入高堂华屋之后,逐渐在民间传唱的‘俗谣俚曲’中发展起来的”。[1]并且开辟出了不同于唐诗,宋词的风格,创造出了元散曲独特的面貌。散曲它以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为基础,广泛深刻的反映作家的生活背景,把作家人生经历及其社会的全貌涵盖在元散曲当中,这才使得元人散曲以它内容的真实性和影响性流传深远。
张养浩是元代有散曲存世的少数作家之一。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传世,还有小令161首,套数2套。观其一生,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
一、隐居期间的作品
独特的环境或处境往往能激发作家创作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张养浩不但是杰出的散曲作家,还是一位廉洁勤政,为百姓所爱戴的好官。在当时,官场黑暗,权势当道。武宗至大三年(1310)张养浩上奏《上时政疏》由于切中要害,指出了当时的弊病所在而被贬官,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贬官,也是他人生放光彩的时刻,宁可被贬,也绝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狼狈为奸。在次期间,它第一次进入隐居生活,也是这一次归隐带来了他散曲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一)归隐叹世之作
孔子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2]儒家思想中有类似思想,可见归隐是人生中无法面对现实时所采取的方法之一。也有人称归隐为“避世”、“逃避”,相当然,认为“归隐”就是“逃避”现实的说法是不妥的。不能以点盖面。也不能随心所欲而信口开河,而应当以作家自身境况或个人具体的现实处境而论。
元代社会是独特的社会,一向以汉民族统治的中原形成了共同的文化、政治、生活等背景。因此,大多文人也就形成比较一致的认同感。对人生的慨叹,社会的认识。然而,元王朝入主中原后,在相当长时间里对汉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巨大的冲击。于是元代文人人生失意,心理失衡。抱怨归抱怨,现实成现实,而且还不得不面对,于是他们对儒家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对以往祖先留下精华的东西开始怀疑,开始否定。最后因不满而绝望,只能最后带着满腹的牢骚和怨叹放纵于山水之间。自陶渊明之后,同时代的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乔吉等著名的元散曲就是作家在这样特定的社会现实中写出他们内心的郁闷,愤懑之情。而张养浩就是其中一个。执著的人生观和对官场中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决心,使得他被逼迫归隐山水之间也是无怨无悔。不同的是,张养浩的归隐与其他文人归隐有所不同,陶渊明是终身归隐,一心扑在山水的游乐玩赏之中,而忘乎所有。觉得天地间只有自己存在,尽情的放纵,饮酒作乐,逍遥于山水之间。而张养浩不同,他的隐居避世,是他对仕途险恶,功名虚妄的一种人生体悟,包含着对历史人生思索的感悟,从官场退居的人,他并没有因隐居而淡忘一切,而是脱离官场纷扰之后在幽静的山水之中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思索社会。感悟社会。在这样独特的环境中,他更加深刻地认识一切。这是他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非一般人所理解,所达到。试看他在此间的散曲创作:
人生于世,休行非议,谩过人也谩不过天公意。便攒些东西,得些衣食,他时终作儿孙累。本分世间为第一,休使见识,干图甚的。
休图官禄,休求金玉,随缘得过休多欲。富何如,贵何如,没来由若得人嫉妒,回首百年都做了土。人,皆笑汝;渠,干受苦。
无官何患,无钱何惮,休教无德人轻慢。你便列朝班,铸铜山,止不过只为衣和饭,腹内不饥身上暖。官,君莫想;钱,君莫想。
——[中吕·山坡羊]
可见为官作宦并不是作者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只是他借以施展才华,实现济世救民,政治理想的途径和手段。由此可见,张养浩的人生理想和境界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也无法理解的。他把做官只是当作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在仕途中,他只想把应有的才华尽情的施展出来,为社会做出贡献,为黎民百姓的生活着想,心中只有他物,却无自己。以上三首是他人生思索后的慨叹之作,人生在世。不要为是是非非而迷途了自己,最重要的是安宁自己的良心,保持心灵的一方净土,不为权势而争来拼去,即使你有多少荣华富贵,那又如何?在世担忧,遭人嫉妒,终究化为灰土,而赢来的是一片耻笑。官,钱,那只是有抱负之人施展才华的一种手段,如果当成目的,何来抱负之有?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但是应该懂得克制自己,懂得满足。更多的要为社会和人民的利益着想。作者有次种感悟和认识,确实难得,而且在当时与腐朽污浊的朝廷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冲击时,仍然保持清醒。甚至招来杀身之祸,但他丝毫没有采取“消极避世”或“明哲保身”,而是更加深刻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没有因为政治险恶而对政治缄口不言,而是以自己的创作更猛烈地抨击元王朝政治的黑暗与腐朽,大胆地揭露了官场的黑暗,仕途的险恶。如[中吕]朱履曲.警世:“才上马儿齐声喝到,只引到深坑里悟心焦,祸来也何处躲。无怨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中吕]朱履曲;鹦鹉杯从来就有味,凤凰池再也休提。荣与辱展转不相离。挂冠归山也喜,抬手舞月相随。却原来好光景都在这里。对功名利禄,容华富贵的决绝态度,可见张养浩的人生境界有多高,把天下的事与人民疾苦当成己任。历朝都有类似的好官。假如每个朝代更多地能出现像张养浩一样的勤官,那社会将是什么样子呢?
(二)山水田园之作
张养浩归隐期间,以诗酒为友,山水为伴,陶醉于隐逸间适的生活。朝廷连续七次召他出山,他都坚决推辞。他所选择的归隐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大彻大悟后进行的。也是对做官和闲居之间理性的选择。在他看来,在官场的一切纷纷扰扰,一切黑暗权势在山水之间都将化为虚有。一切无奈和烦心都不存在了,他放下一切,与山水为友。但是他选择的是一种忘乎官场的逐势追利但不忘记现实。采取了功未成而身先退的方式,采取一种暂时平静,平和的心态:
春来是绰然亭香雪梨花会,夏来时绰然亭云锦荷花会,秋来时绰然亭霜露黄花会,冬来时绰然风月梅花会。春夏与秋冬,四季皆佳会,主人次意谁能会。
——[正宫·塞鸿秋]
此首曲可以说是他淡泊官场而不忘现实的代表作。试想,一个在官场为官,眼前无论发生什么,都对作者来说是刻骨铭心,更何况对张养浩这样的一心只为社会和民生的就不同了。真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自己的慨叹又有谁能理解呢?
还有一类创作确实是消除了一切是非,忘却了一切。以心如湖面之清之静之平的心去描绘。如:
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喜沙鸥也解相恋。一个冲开锦川,一个啼残翠烟,一个飞上青天。诗句欲成时,满地云撩乱。
——[双调·庆东原]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野水于月,沙鸥闲似云,喜村深地偏人静。带烟霞半山斜照影,都变做满川诗兴。
——[双调·落梅引]
这些创作可谓是真真融入到山水中,把眼前所见到的一切如实记录,达到真真的放松,不带有生活中或仕途当中阴影的体现。除此之外,还有对农村生活的描写。[中吕·朝天曲]二、五是代表:
柳堤、竹溪、日影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农夫鱼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对着这般景致,坐的,更无酒也令人醉。
——其一
牧笛、酒旗社鼓喧天擂,田翁对客喜可知?醉舞头巾坠。老子年来,逢场作戏,趁欢娱数杯。醉归,月黑,尽踏得云烟碎。
——其五
作者随乡民之乐而乐。表现了他对农村淳朴民风的挚爱,以及与农村之间相知相亲的浓厚情意.。
(三)隐与仕之作
隐与仕途对隐居者尤其从官场退居下来的人说,矛盾显得更加突出,有时候也显得消极,愤懑之情。如:
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中吕·普天乐]
产生这种消极态度是与当时社会和作者处境有关,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出仕期间的作品
元文宗天历二(1329年),关中遭遇大旱,田地颗粒无收,民不聊生。这次朝廷又召他出仕。这次出仕是以黎民百姓的安危为任,他一口应承下来。《元史·张养浩》说他“既间命,即散其家所有与乡里贫乞者,登车就道。”他毅然以六十高龄出任中丞,主持赈灾。张养浩这一退一进,充分显现出他不私利,为民从政的高尚精神,还有他到任后“遇饥民赈之,死者则葬之”,特殊的情况,他写了许多著名的哀民,咏史怀古之作。然而他毕竟是年属花甲的人,过度的劳累,积劳成疾,竟然累死在所上。他的病死,使得百姓悲痛欲绝,史书记载:“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一)哀民散曲
综观元人散曲,写到哀民,或关乎民生疾苦的曲作不多见,而到张养浩手中便有很多关乎民生的创作,这也说明文人创作心态和取向的不同。哀民散曲主要是张养浩在赈灾中的所见所闻,如:
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 ,只落的白发满头新。
——[中吕·喜春来]
还有[中吕·喜雨来]的套数。写他为了解救灾情祈祷上苍,居然降下甘霖,他为了解救万民灾民,盼望大雨不止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如果不为百姓的安危着想,没有与百姓痛痒相关的真切感情,是断然写不出这样动人的诗篇。在救灾中,他发现广大灾民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地方官吏和奸商却乘机打发横财,盘剥百姓。张养浩知道后,严厉处理,使得奸商不敢刁难,官吏不敢作弊,百姓生活有了保障。[中吕·喜春来]其四就表现了这一实情:“乡村良善全生命,廛市顽凶破胆心。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未戮乱朝臣。”作者的是非爱憎态度是何其鲜明,而且他还从救灾中联想到现实的种种弊端。希望能“未戮乱朝臣”使天下的民众都不受贪官暴吏的压榨,其爱民之心何其深厚。
(二)、咏史怀古
回顾历史上的文人的创作,对咏史,怀古的创作是屡屡不鲜,数量惊人,而且大多都相似,包括歌咏历史,赞颂历史,怀念过去等创作。在元散曲中,咏史怀古之作数量不多。而且主题也极为狭隘,思想缺乏高度和深度。一般都是直抒现象而已,而无多大影响,而张养浩怀古之作,是对以往文人创作咏史怀古提出了一个挑战,也对历代文人提出了一种榜样,一个高度,也打破了元散曲借历史虚幻以抒情作家内心的现实、虚幻这种窠臼。九首[山坡羊]怀古曲,高瞻远瞩,见解卓异,立意深远,表现出人民的深切的关爱和同情。其中[山坡羊.潼关怀古]可以说是元散曲中的绝唱: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见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中国文学史不乏忧国忧民之作,也有感慨时世变迁之意。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如寻常百姓家” [3]的兴衰之感哪有张养浩的感慨更关乎民生呢?历朝历代,或兴或衰,或成或败,平民百姓一样是受害者。这一深刻命题在距张养浩六百年后的鲁迅先生笔下有了更为精湛的概括。“过去的历史,对百姓来说,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颠来倒去而已。”[4]不过,在张养浩之前,封建士大夫虽也有不乏悲天悯人之作,却似乎还不曾有如张养浩那样的质朴、明快,深刻地表达对这一命题的论述,一个小小官吏,居然有如此见地,确实是耐人寻味的。
三、张养浩散曲的意义
文人创作与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张养浩的散曲,几乎是他一生的轨迹。从他的创作就可以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写散曲也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了张养浩时代的情景。而且,张养浩散曲内容的深刻性也是无法取代的,很大程度上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进步的思想意识。在历史与现实,个人与民众,权利与公议,人与自然等方面均有自己深刻的理性思考,独到的认识体验。而且在创作时那种真诚的投入与反映,深刻的揭露是张养浩散曲在元散曲中高标卓立,占据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综上所述,张养浩的人生经历和做人的品格,决定着他的散曲创造的基调——憎恶朝政的腐败和险恶,宁可弃官清白归隐而决不与之同流合污。然而为了拯民于灾难之中,却又毅然抛家弃园地奔赴灾区,以实现其济世安民的心愿。简言之,即清清白白地做人和忧国忧民地任官,这一清高的人生哲学和创作基调,也就决定了他的散曲始终闪耀着不与暴虐统治合作却又兼济天下的思想光辉。
注释:
[1]龙榆生.散曲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2]顾建华.中国全史.元代文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3]刘禹锡.乌衣巷.
[4]鲁迅.灯下漫笔.
参考文献:
[1]叶桂刚 主编.中国古代散曲精品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王季思 主编.元散曲选注.北京出版社.
[3]杨义 主编.元曲选评.岳麓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