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用哲学”提升自我与企业管理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7:35:49
曾经和一些事业有成、饱经沧桑的人士交流,他们提到了哲学对他们的影响;看了一些堪称“大家”的人写的文章,如科学家冯长根(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北理工博士生导师)、政治家毛泽东等,他们的作品和讲话里面无不闪耀着哲学思想的光辉。加之最近李瑞环同志出版《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特意买来充分拜读,有些感想,也想把与我们普通人有关的哲学思想总结提炼一些,用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1哲学本身
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能算是社会科学,它研究的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普遍规律,研究的是一种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它不能独立发挥作用,但它通过对其他科学的指导意义来实现其价值。举个通俗例子来讲,中学无机化学的实验中经常用一种叫“催化剂”的东西,催化剂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但加入了它,化学反应就很容易进行,反应会更充分。哲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就类似于催化剂。在它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成果会大幅度提升,它可以改善我们的工作方法,开拓我们考虑问题的思路。
2学哲学首先需要克服的问题
学哲学首先要信哲学,如果不能接受第一条关于哲学作用的观点,那哲学就不必学了。有一次乘火车去川蜀,同行的一位白马寺的僧人,路上大家就和他神侃关于“佛”,有些人对他的信仰质疑,问他佛经能有什么用,研究那些东西也不能创造价值等等,僧人的态度是对这些一概不予作答,淡淡处之。后来我和他请教了几个问题,“佛祖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悟出的是什么?”等,交流得很好,在谈这些问题的时候他提到了一点,他的老师教给他的,对不信佛的人不必多讲,那是与佛无缘之人,只对信佛不懂佛的人予以教化,他之所以不理那些人的原因是那些问题明显表现出来的是根本不懂佛,上态度也不信佛,我觉得可能我属于信佛不懂佛的,所以他愿意教化,那些人就是“冥顽不化”了。
李瑞环同志在他的《学哲学 用哲学》书中的序言也提到了这一点,“不信哲学则不能学好哲学,不能用好哲学”,从佛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两个方向都反映了信才能学,学才能用,用才能好,所以说,研究哲学先说服自己信哲学,相信哲学能带给我们力量,用之不疑,疑之不用,这是学好用好哲学的基础。
3发现哲学思想的方法
学习哲学本身也是需要方法论的,其首要理论是“大道至俗、大理至简”。不要把名词、成语挂在嘴上,冒充哲学,《读者》杂志上经常会有一些带有哲理性的文章,这些道理经常被一些朋友在谈天说地的时候引用,这些也算是哲学,但它是较低层次的思想,是具体操作层面的方法,不具有普遍意义。理解了“大道至俗、大理至简”,学习和掌握哲学思想就不难了,哲学就散布我们的乡间民俗民谚中,日常事物的简单规律里。“一年之际在于春”、“粗理不算细里算”、“不劳动者不得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等都是哲学思想的总结。
4在工作中要研究形势
经常阅读文章,见到一句话“…形势一片大好…”,一直没搞明白形势的含义,后来真去查了一下,术语上这样定义的:形是运动的物质,势是物质的运动。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要研究物质,也一定要研究它的运动。人力资源管理中,形是薪酬、办公场地、工作内容、职位、培训等物质性内容。势是如何妥善利用和组合配备物质的问题,比如同等的条件在8月份招人就比较费劲,但在年底就比较顺利,年底跳槽的人多,这就是时间上的势;下象棋时,红“车”杀黑“马”,黑“车”看黑“马”,等于是一个红车牵制了黑马和黑车,这是空间上的势。经常搞招投标或大客户公关的人对此会有深刻的同感。在客户公关时,感情攻势、报价、评委公关、邀请参观等等措施都是形和势的具体设计,通过形势的设计促进结果的形成。
5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对管理的意义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会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在管理上,生产关系对应组织结构、权力关系,生产力对应企业规模,包括销售规模、产品线构成、人员场地规模等。所以随着企业的发展,组织结构要随之变化,以确保不会因为内部关系影响公司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张瑞敏执掌海尔20年,大大小小的组织结构变化40多次,平均半年一次,这个道理是在2002年的1月下旬在一位前辈的无意提示,醍醐灌顶,顿悟而透彻理解的。
6如何选干部
孙子兵法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智指聪明的头脑和层出不穷的创新思维;信指守信用,言必行、行必果;仁指对下属、同仁是否有关爱之心;勇指用于面对困难并勇于面对和承担责任、压力和风险,甚至付出代价;严指对己严、对事严,要求严格不放松,不是粗暴。
符合以上条件的人最适合做领导者,不具备以上做人素质的领导最好快点提升自己,否则会被属下看不起的,这就是人格魅力的基本要素。
7理论
“一个长期稳定的系统,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会逐渐变得不稳定,而这种不稳定往往是不受控的,是破坏性的”。为了保证系统不出现破坏性的不稳定,要人为干预,通过干预把破坏性后果逐步分解,有控制地释放破坏性能量,避免崩溃性的失控结果。这个理论适用于生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办公室关系处理、甚至于家庭婆媳关系的经营。我一般在一段时间的平静生活后,一个突出的反映就是生理上感觉燥热,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调节,最后的结果会出现发烧、浮躁,思考问题出现失误。所以我经常采用的一个方法就是一旦有类似症状出现,就采取熬夜会友或泡吧,骑车长途郊游,劳累身心,破坏原有的平衡,然后休息好后建立好新的平衡,又能稳定一段时间。在家庭中如果出现一段时间的稳定,我一般采取变化的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甚至给自己找事加码,老婆学车,自学英语,甚至写博客都是这个理论指导下的行动。
这个理论用于管理学的方法是在管理中,要经常地制造变化,这种变化包括轮岗、人事变动、竞争、办公环境的变化、举办活动、制造阶段性危机等等都是通过外力破坏内部一个不稳定系统的具体做法。我在工作中实施的这一点,通过一年的对比,结果还是比较明显的,离职的比例大幅度下降,这个理论功不可没。“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算是颇具有鲁迅先生特色的关于此理论的通俗化阐述。
8研究和学习哲学思想的途径
哲学来源于自然界,又服务于自然界。哲学不应该脱离现实世界,它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就是从现实中发现规律,并用规律指导后续的工作和生活。飞机的出现来源于鸟,雷达的设计思想来源于蜻蜓,锯的思想来源于草叶,现代科学的很多成果来自于自然界的客观存在的规律。
“格物致知”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有一个故事,明清八大家的某一位(我不记得了),在小的时候,为了搞明白如何实现格物致知,和一个小伙伴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吃完饭俩人就躲在后院的园林中,对着竹丛静坐、静思、冥想,期望通过细致的研究事物,达到对事物的深刻了解的境界,最后的结局是空手而归。这个问题的原因在78年邓小平同志给出了答案,就是那场大辩论的主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发现哲学思想,只有实践才能用好哲学思想,脱离了实践活动的哲学思想,就成了那位对着竹丛静坐的小朋友了。这样也能避免理论过于枯燥丧失兴趣,用中学,学中用,进展会快。总结为一句就是:实践是研究哲学的唯一方法、唯一目的。
9悟性
西游记上的三个和尚分别叫悟空、悟能、悟净,“悟”在佛教中是一个很常见的字,也是佛教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悟分两种,顿悟和渐悟,渐悟是在对事物逐步认知的状态下,逐渐达到彻底理解的境界的;顿悟是从始至终都没想明白,但在某一时刻的霎那间,在某个外界事物的刺激下,突然什么都明白了,佛语上叫“桶底子脱”,就像一个水桶装满了东西,突然桶底子脱落了,可以想见能发生什么现象,顿悟就是类似“醍醐灌顶”的过程。
悟性是带有天生成分的,但凡能成就事业的人,无论哪一方面的星级人物,都是在他所从事领域里面具有极强悟性的人,“人和人没什么差别”的论调只是一种安慰人的手段和方法,在悟性上人和人绝对是有差别的,但也有一个观点是对它的补充,就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悟性所在,大部分的人是没有发掘出来而已,不过人和人的悟性点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在肢体和运动的协调性上,他们成了体育明星;有的是在韵律上,他们成了音乐家或歌手;有人是在语言上,他们成了翻译家或外交人才;有人是在揣摩他人心理上,他们成了销售精英或心理咨询师;有人善于在复杂关系中找到解决办法,他们进了政府当办公室主任正好;等等的人们,但凡是在某行某业做得好的,其职业岗位内容都较好的使其悟性得到了发挥。可悲得是,在朦胧无知的时候,我们选择了读大学的专业,在清醒的时候,参加了工作,又没有办法或不愿意放弃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职业岗位与自己的悟性没有在同一个方向,职业发展自然不能形成知识+悟性的最大合力,难成大器也就成了必然。
 
以上的观念早就形成,后来偶然在《读者》一书中读到一篇文章,提到了一个词“Common Sense”,意思是建立在常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直觉,看来洋人在主的影响下,得出的道理和东方人在佛的影响下得出的道理事不谋而合的。
有了对悟性的看法,自然就会产生对应的做事方法,至于如何去做,全凭个人的悟性了。
10相随心转
“相随心转”是很好理解的,就是外表是随着人内心世界表现的,贼眉鼠眼的人内心也是阴暗不光明正大的,军人表现出来的正气和干净利落的举止也是其内心经过了军旅生活的熏陶之后自然形成的一种内在状态,表现的胸有城府的人一般他就是有城府。
这个观点可以用于两个用途,一是识人,观察其细节的举止看是否有某些特征,就可以判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举个例子,我见到过两个研究生,哪个学校的就不说了,他们在实验室里玩游戏,一位60岁的老教授在登着凳子往高处放东西,两位研究生都没动,没帮老师一把,但他俩的状态表现也不完全一样,甲同学就看他打游戏的手似乎迟疑了一下,速度比原来有所减缓,并且时不时也用眼的余光瞟一眼,乙同学抬头看了一下,继续兴高采烈的玩游戏,速度没变。这个表象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两个学生的心理是不一样的,甲虽然也在玩,但他是有负疚心理的,他认为该帮老师一下,但比较怯不愿出头的那种,即使玩也有所顾忌,乙则不然,他是根本不认为该帮,或者帮与不帮无所谓。所以对他俩的教育方式也不应该一样,一个是需要鼓励其不受其他人的眼光左右,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就要主动去做,另一个则是缺少修养了,需要的是教化。
“相随心转”的另一个作用“炼己”,潜心修炼“心”,达到“相”的完善。毕竟别人感受到的“相”。这里面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别想装,通过伪装蒙蔽别人,被骗的只能是没有研究过“相如何反映心”的人,但这个世界上懂得“相如何反映心”的人还是很多的,尤其是比较有本事的人,所以有本事的人被骗一次,基本上骗子就要倒霉了;二是别刻意追求“相”的演练,把重心放在“心”上面,与人为善,真正做到做事“实”和为人“诚”。
11慧宁心生
慧宁心生的意思是大智慧来源于宁静的内心。要做成大事,没有大智慧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但太多追求物质的时候,人的内心是会浮躁的,不是我不追求物质,我也是人,也是凡人。也要养家糊口,但要想成就就必须压制自己对物质的直接的、赤裸裸的需求欲望,内心平和,才能产生智慧,才能成功。就像大禹治水,挖个渠,水自动往低处流,水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物质,挖渠是我们的做事方式,推着水走往往还不好使了。
1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里面最古朴的观点,也不难理解,但问题是现实中能把它用好的时候不多。开车斗气,你抢道我别你你再别我,这个过程的人就没掌握这条理论,行车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赶路,是回家,不是出口气;我前几天在京西无意中拐弯时抢了一辆军牌越野车的道,结果是军车立马反超,并在我车前停车30s之久,不惜压着道路分界线,我还以为他车出了毛病呢,大概看我30秒内没反应,该车风驰电掣旁若无人地驶入了军区大院,他开起来后我才恍然大悟,哦,闹半天是报复我的。我也无意犯了一个错误,就想追上去记下其车牌号,终于在他开进军区大院大门的霎那看清了车牌号,不过后来想想,虽然是无意,但毕竟是我并道在先,我的主要矛盾是回家,也就说服自己算了。这也是我在这里不提该车牌号的原因,也是没有写那封举报信的原因(当然我也明白军队领导的主要矛盾是在其他方面,我也不该拿这些次要矛盾打扰军队领导)。不过也希望那位子弟兵能抓主要矛盾,确保实现保障有力军事过硬。
13否定自己
自然界和社会是通过否定之否定实现螺旋式的上升,否定自己是自己继续进步的前提条件;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老年人常思以往,少年人常思将来”,这就是老年人进步不如年轻人的原因,常思将来更多地是考虑自己所没有的,所不具备的能力,所不具备的知识,所不具备的一切,所以他希望未来能得到;老年人更多地是喜欢回忆,而且往往是会议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经历,由此带来的就是固执,“阻碍社会进步的不是少年人的无知,而是老年人的固执”,固执就是不愿意否定自己,总觉得自己的对,那是自己的经验,那是自己的见解,别人是不对的。
所以否定自己是进步的基础,凡事先问问自己,“我的不完善的地方在哪里?”、“他讲得得东西与我不一致的是不是我的不对?”所以如果一个人拼命和你讲他的辉煌的时候,你就可以基本判定这个人有多大出息了;如果一个人在你面前理性地剖析自己的不足,那你要精神起来了,他是你的朋友的话,好好和他交往,它可能成为有成就的人,如果是你的潜在对手的话,你要谨慎和小心了,这个敌人有些厉害,但绝对是值得交手的对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