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怒濤下的悲劇 朴正熙遇刺事件淺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3:01:51
来源于http://bbs.koeicn.com/viewthread.php?tid=122841
編者按:當代大經濟學家之一的Jacob Viner 曾說:「經濟學家有義務去認清,經濟的改善並非僅僅是更多的資本、更多的耕地、或更多地下煤炭的問題,而且也是透過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健康、更好的刺激,以及更好的政治與社會組織所獲致的管理與體力勞動的效果之成長的問題,並且加以宣揚。……」開發中國家在快速成長的大目標下,為要累積資本,常採用所謂「加工出口」的經濟發展策略,大膽地犧牲農業和都巿勞工的利益,並為貫徹這一類政策而建立獨裁政治體系,而造成很多社會、政治問題。可是,由於加工出口的發展只是殖民主義經濟的翻版,一切生產都只為了出口,產品由外輸入,然後由內輸出,與國家的經濟發展並沒有很大的直接關係。所以,其代價是昂貴的!朴政權十八年維新只是這樣的一個例子。此次政變有其深遠的經濟層面因素,它或可引導我們去想:開發中國家在獨裁與工業化之間有沒有其他的選擇?
1 遇剌過程.撲朔迷離
統治韓國達十八年之久的朴正熙,於十月二十六日晚上七點多,在漢城北區距離總統官邸青瓦台不遠的一棟屬於韓國中央情報部的建築物裏,被該部部長金載圭開槍射殺。
二十七日清晨四點,韓國政府宣佈:除觀光勝地濟州島外,全國實施戒嚴。戒嚴司令陸軍參謀長鄭昇和將軍隨即發佈第一號戒嚴命令,規定一切新聞出版、採訪報導都必須先經過新聞檢查。就這樣,韓國軍方在朴正熙死後不久便有效地控制了所有的傳播媒體。
戒嚴司令部並成立一佰「調查總部」,負責調查朴正熙遇刺的「真相」。此後,關於刺朴案的詳盡資料,便主要來自該「調查總部」所發佈的調查報告 。該部前後總共發表三份比較完整的調查報告。這三份報告的內容大致如下:
(一)十月二十七日:意外事件。十月二十六日夜,朴正熙、總統府秘書長金桂元、總統侍衛長車智澈、數名總統侍衛,以及金載圭在現場。在晚宴進行當中,金載圭和車智澈發生嚴重爭執。車智澈及其也數名侍衛均被金載圭槍殺。朴正熙即於此時遭誤殺。
(二)十二月十八日:金載圭謀殺朴正熙。金載圭因為覺得自己已不再獲得朴正熙的信任,加以車智澈多次攔截、扣押他的報告和建議,使他擔心會丟官,因而和五名手下密謀刺殺朴正熙。一齊赴宴的總統府祕書長金桂元未遭殺害,也將朴正熙遇害的消息告訴戒嚴司令鄭昇和。鄭昇和立即下令逮捕金載圭,進行調查。
(三)十一月六日:金載圭圖發動政變。金載圭從六月起便策劃要發動政變。事件發生當晚,他除宴邀朴正熙外,還在同一建築物中的另一餐廳裏招待鄭昇和及中情部副部長金正 。朴正熙死後,金載圭立即前往該餐廳,與鄭、金兩人會談,想誘勸或脅迫鄭昇和參加他的政變計劃。鄭昇和非但拒絕,還設法逮捕金載圭。在這次流產政變中,金桂元是金載圭的共謀。
軍方發佈的這三份調查有其一貫之處,亦有其矛盾之處。一貫之處為,兇嫌自始至終都是中情部長金載圭。矛盾之處則為,軍方實力派人物鄭昇和將軍在這三份報告中,份量一次比一次重,尤其是到了第三份報告發表時,已經令人覺得有「呼之欲出」之感。軍方的調查卻就此戛然而止,只留給報紙讀者們一個「宮廷政變」的強烈印象。
韓國中央情報部及韓國陸軍為朴政權的兩大礎石。兩者均有極為雄厚的實力。可是,不管在人員或武力上,中情部均遠遜於軍隊。而且,自從十月中旬釜山、馬山相繼發生暴動之後,軍方在實權方面已經掌握了絕對的優勢,因此,像金載圭這樣一個精明幹練的人,實在不太可能愚妄到自認為有能力擺平軍方。
基於這點理由,我們不禁要懷疑:金載圭背後是否有人在支持呢?關於這方面的猜測,最常見的有下列三種:
(一)美國在撐腰:這種猜測的根據是:今年以來美國對韓國的人權狀況極為關切。韓國的人權問題很可能會在明年美國的總統大選中,成為兩位候選人攻防的武器。
此外,美國駐韓大使來天惠在釜山暴動後,對韓國內部暴亂情勢所表現的積極關切態度,更使敏感者感覺到美國參與刺朴案的可能性。
(二)大家都想幹掉車智澈。車智澈和朴正熙都是強硬派。車智澈在朴正熙面前愈來愈有影響力的情況,使得溫和派的金載圭和鄭昇和深覺不安。此外,車智澈常挾朴正熙的寵溺,攔截、扣押金、鄭兩人的報告與建議,或甚至破壞軍令體制擅自傳令師長級的將領,而使得雙方的怨隙更為加深。金、鄭因而密謀除掉車智澈,沒想到金載圭卻在執行計劃時,把朴正熙也一起殺掉。鄭昇和見事情嚴重,遂立即背棄了他。
(三)借刀殺人的軍事政變。這種猜測是這麼說的:金載圭和鄭昇和認為朴正熙的強硬態度無法解決當前韓國的各種問題。所以密謀發動政變,而由金載圭執行刺殺的行動。事成之後,軍方突然翻臉,並趁此良機大事整肅中情部。於是金載圭遂成為朴正熙的陪葬者。
就這三種推測而言,似以最後一種最合情理。不過,此一事件的真相是絕不可能於短期內水落石出的。我們甚至可以根據歷史的教訓,大膽地說;這件事情根本就不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不過,大致說來我們已經可以確定:(1)這是一種「宮廷政變」;(2)朴正熙的死是因為他手下的特務和軍隊認為當前韓國社會的動盪不安,已不再是軍事鎮壓所能消弭的。
在朴正熙掌權的十八年中,韓國向以「經濟高速成長」名揚國際。在「漢江奇蹟」一詞的掩飾下,高度個人獨裁的政治體制被解釋為「獲致經濟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而在GNP(國民生產總毛額)的掩飾下,貧富懸殊的問題並不存在。可是,這些問題事實上是存在的,而且,因為這些問題的產生牽涉到經濟體制、經濟發展的價值觀等開發中國家必然面臨的問題,若不去解決它,甚至從經濟體制、經濟發展的價值觀等根本癥結所在作澈底的反省,則它不僅不會消失,還會惡化,甚至會反過來吞噬既有的快速成長成果。一個極權的政府固然可以運用高度的統治藝術,有效地要求人民、控制人民「為了明天、犧牲今天」,卻不能要求他們長期作「無效的犧牲」。此外,人的期望是會不斷昇高的,因此,在經濟問題逐漸改善之際,人們在政治、社會等其他方面的期望,將會相對的逐漸提高。不過,許多開發中的政府卻認為:當經濟問題逐漸改善之際,人們將會在「感恩」之餘,容許政治方面的逐漸極權化。而這種「養豬式」的統治,實際上卻是一種自取滅亡的作法。朴正熙的猝死正是因為他沒有看清這一點。
關於這樁發生在「兄弟之邦」的重大事件,此間的報刊大都以「金載圭大逆不道弒其君」之類的字眼,很輕巧地將朴正熙之死歸因於奪權鬥爭。事實上,當前韓國所面臨的種種問題,都是我們亟當瞭解的。以下就外交、經濟、政治三方面分別討論之。
2 美國對韓國有兩點要求
今天七月底,美國總統卡特在東京開完七國經濟高峰會議後,立即飛往漢城訪問,並與朴正熙發表一項聯合公報。這項公報隱隱透露出,美國對韓國有兩點要求。第一點要求是,韓國將來必須能獨自對抗北韓的侵略。第二點要求是,韓國應維持國內的安定。
就這兩點要求而言,卡特其實只是在重申他於就職之後所發表的自韓撤軍計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卡特這項使韓國朝野大為驚懼的撤軍計劃絕不是突發的,它是美國全球戰略中的一環,要瞭解美韓關係的演變,唯一的途徑是從美國全球性戰略觀觀的演變著手。
美國全球性戰略觀演變的方向,大致說來是從圍堵政策走向多角化、多元化政策。而促使美國採取這兩項政策的關鍵,則分別為韓戰與越戰。
一、 圍堵時期
二次大戰後,世局大變,終於形成自由與共產兩大陣營對抗的局面。這時,美國將戰略的重點放在西歐,對亞洲對不重視,正因此故,所以才有艾奇遜宣言的出現。該宣言發表一九五○年初,大致內容為:美國在台灣與韓國沒有利益,美國在太平洋的第一道防線為日本與菲律賓。這一宣言發表六個月之後,北韓便在蘇聯的全力支持下,大舉南侵。
韓戰使美國的東亞戰略觀發生了重大的轉變。美國從此開始積極介入亞洲事務,並將早先運用在西歐的馬歇爾計劃及圍堵政策延展到亞洲。
圍堵期間,韓國在美國防禦承諾的保障下,全力發展經濟。
二、 轉型時期
進入七○年代之後,美國開始尋求新的戰略。而促成這項轉變的關鍵便是越戰。美國因為長期陷在越戰的泥淖中,而使得自己國內各方面都出現重大的危機。此外,這時候世局也有相當大的變化,如蘇聯軍力迅速擴張、共產集團內部鬧分裂,以及美國在第三世界中逐漸喪失影響力等等,迫使美國不得不修正其全球性的戰略。於是美國開始和蘇聯低盪、和中共接觸。
在這種情況下,朴正熙也開始了他的應變措施。一九七二年,他派當時的中央情報部長李厚洛前往平壤,與北韓勞工黨組織指導部長金英柱共同發表聲明,宣佈雙方政府將緩和緊張、消除武裝對峙、尋求和平統一的方案。同年,他趁此良機宣佈戒嚴,進行所謂的「十月維新」,為他的個人獨裁作舖路的工作。
三、 多角化、多元化時期
從尼古森時代起,季辛吉苦心建構的這套新政策,便一直是美國外交的主要方向。這項政策除了是美國為了要適應世界新局勢採取的措施,同時也是美國用來從亞洲撤退的一個錦囊妙計。根據季辛吉的亞洲戰略觀,東亞安定的礎石為美、蘇、日、中共四者的勢力均衡,以及朝鮮半島緊張對峙局面的緩和。
這項政策一經確定之後,美國便一方面開始積極尋求與中共關係正常化的可能途徑,一方面開始從亞洲撤退。
美軍從亞洲撤退的第一個後果便是越南與高棉的迅速赤化。
從亞洲撤退,並再度將戰略重點放在西歐,雖然是美國既定的政策,可是鑒於越、高迅速赤化的例子,以及一九五○年韓戰的教訓,美國在「自韓撤軍」的決策上,遂採取較為審慎的態度。所以卡特雖在就任時宣佈要於四至五年內,將駐韓的美國地面部隊全部撤走,可是在執行上卻一再修正原訂的計劃。卡特更於今年七月訪韓時,要求朴正熙大幅提高軍費,以減少將來美國勢力撤退後,南、北韓軍力上的差距。
每當美韓關係有所變動時,朴正熙便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加緊他對國內的高壓控制。於是,在「朴政權愈是高壓,反對勢力就愈擴張」的連鎖循環之下,韓國內部的政治危機達到相當嚴重的地步。而朴正熙的這種強人姿態也非常令美國不滿,因為美國基於自身的利益,非常希望韓國能有一個穩定的政局。
今年韓國的經濟衰退問題,使得原已十分尖銳的政治危機更形惡化。而朴正熙的一連串的鎮壓措施,卻又適得其反地造成更大的社會不安。於是,卡特政府雖然這段時間內,不斷重申美國對韓國的防禦承諾,可是,鑒於巴勒維、蘇慕薩等反共獨裁者相繼垮台的教訓,美國所支持的已不再是朴政權,而是美國自身在韓國的戰略利益。
3「漢江經濟奇蹟」真相
朴政權統治下的韓國向以所謂的「漢江奇蹟」見稱於世。然而,這一「開發中國家的楷模」今年卻遭遇到許多嚴重的問題:成長鈍化、通貨膨脹、工商不振,以及大量失業等等。當這些經濟上的問題和反對勢力要求民主化運動的挫折匯集在一起時,整個社會便顯得無比的緊張、無比的不安。朴正熙不肯去化解這種緊張、不安,而想繼續高壓下去,因此,他被幹掉了。「經濟奇蹟」和「經權穩固」這兩個形象蒙蔽了他的眼睛。他顯然沒有看出:他那套但求成長不計代價的經濟發展策略並不是最好的策略。他更沒有看出:唯有建立在健全經濟制度上的民主政權才是穩固的政權。
一、 高度成長的經濟發展策略
在一九六一年朴正熙軍事政變成功前,社會的貧窮與動盪始終是韓國最根本的兩個問題。因此,在掌權之後,朴正熙馬上就設立了經濟企劃院,並於翌年開始推動第一次五年經濟發展計劃,鼓勵開礦、扶植製造業,使韓國經濟從此步上了持續成長的路子。
當時的韓國還停留在一種相當落後的農業經濟型態,國民所得每年不到一百美元。此外,韓國的天然條件也不很有利於工業化:礦藏稀少、人口密度高、山地多於平地,可耕作面積只及全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在這樣的情況下,朴正熙及經濟企劃院決定以「最速成長」為韓國經濟發展的最高目標。可是,要成長就必須先有資金,而資金正是當時韓國所極度缺乏的。他們認要資本累積唯有靠外匯,而要賺外匯,則唯有靠外銷。於是,全力發展外銷工業遂成了韓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策略。
為了要克服資金缺乏的困難,韓國經濟企劃當局所採取的對策是:用低工資作號召,吸引國外資金。由於韓國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所以這個辦法收效極大,尤其是在一九六五年韓國與日本關係正常化之後。於一九六○年至六九年間流入韓國的外資總額,竟然高達該一時期全面總投資額的百分之五十四。
於是,製造業遂以驚人的速度在韓國發展起來。不過,由於當時韓國還相當缺乏技術人才,因此,在韓國發展起來的工業,主要都是進口代替品工業和勞力密集工業,如紡織業、電子業等等。
低工資政策使得韓國的外銷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極強的競爭力,於是韓國的外銷額遂逐年急遽上昇,竟從一九六二年的五千七百萬美元上昇到一九七八年的一百三十億美元。
隨著經濟的成長,韓國國內的儲蓄不斷增加,因此,本國資金在全國總投資額中所佔的比例也就愈來愈大。這時,為了要維持韓國外銷產品的競爭力,以確保經濟成長能夠持續上昇,韓國經濟企劃當局除了維持其一貫的低工資政策外,還傾全力培養本國的大財團。
正當外銷工業呈現出一片空前好景時,韓國的農業逐漸的萎縮了。為了要維持低工資政策,韓國政府也就不得不盡力壓低糧價。谷賤傷農,因此,當農村再無法負荷那麼多人口時,部份農村人口遂流向都市,成為廉價的勞工。
「低工資、低糧價、大財團」三位一體的經濟政策固然十分有利於韓國經濟的成長,可是卻造成了貧富懸殊的嚴重問題。
韓國經濟企劃當局經濟發展計劃的第二個重點為基礎工業的建立。建立基礎工業(如大煉鋼廠、水泥廠、肥料廠、煉油廠等)需要相當龐大的資金。韓國政府籌措這些資金的方式有二:(1)與外國大廠商合作投資;(2)國外貸款。韓國政府所以急於建立基礎工業,主要是基於國防上的考慮。
為了要配合外銷工廠和基礎工業的發展,韓國政府在電力、交通及通訊等方面作了非常鉅大的投資。而這些資金主要也是來自國外貸款。
在這樣的情況下,韓國成了一個外債負擔非常重的國家,到一九七八年為止約為八十五億美元。
在「外銷工業與基礎工業雙管齊下」的經濟發展策略下,韓國經濟呈現出下列四個特質:(1)成長率極高;(2)產業結構不平衡;(3)對外依賴太深;(4)通貨膨脹率高。這四個特質是瞭解今年韓國經濟問題的關鍵,所以有詳加探討的必要。
(一) 成長率極高
從一九六二年起,韓國的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九.三,國民的年平均所得則從一九六一年的一百美元以下,達到今年預期的一千五百美元左右。這完全是「外銷至上」政策的結果。韓國經濟企劃當局為要積聚外匯,所以除了扶植外銷工業外,更壓抑國內消費工業。這種政策非常有效地使資金集中在外銷工業上,因而造成驚人的成長率。
(二) 產業結構不平衡
在「低工資、低糧價、大財團」三位一體的經濟政策下,外銷工業高度發展,農業卻日益萎縮。備受政府呵護的大財團構成韓國經濟的主體,中小企業遂相對的顯得不蓬勃。國內消費工業受到壓制,加以貧富懸殊問題嚴重,因而未能建立起一個具有潛力的國內消費市場。基礎工業固然有助於國內消費市場的建立,但卻無法在短期內發揮顯著的效益。
(三) 對外倚賴太深
韓國天然資源相當貧乏,原料必須仰賴進口,產品的市場也多在國外,因此,根本上說來,韓國是一個鉅型的加工廠。除了這點外,韓國經濟對外的依賴性所以會那麼深,和該國缺乏健全的國內消費市場也有莫大的關係。國內消費市場是國際經濟變動時的避風港。韓國正因為缺乏國內消費市場,以致在七○年代的幾次能源危機中受到非常嚴重的打擊。
(四) 通貨膨脹率高
通貨膨脹在韓國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長期的貿易順差以及國內消費市場的闕如,乃是通貨膨脹問題嚴重的主因。此外,韓國經濟企劃當局的高成長政策,如貨幣供給量的年增加率保持高位等等,對於通貨膨脹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二、 今年什麼問題都發生了
過去三年來,韓國的經濟成長率一直都保持在兩位數(一九七六年百分之十四.二,一九七七年百分之一○.五,一九七八年百分之十一.六)。如果純就數字而言,這是非常可驚的數字。可是,今年韓國卻遭遇到幾個連鎖性的嚴重問題:(1)通貨膨脹;(2)成長鈍化;(3)失業問題。這些問題因為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緊緊糾結在一起,所以已經不再是可以孤立起來解決的問題了。
(一) 通貨膨脹
一九七六到一九七八年間的高速成長,造成了貨幣供給量增加率不斷上昇的現象。加上在阿拉伯國家從事工程建設的韓國人每年都匯回大約十億美元左右,使得這三年的通貨膨脹率始終停留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之間。
更嚴重的是,今年七月,韓國的油價上漲百分之五十九,電力價格也平均調整百分之三十五。這次大幅度漲價的結果,引起了全面性的物價波動,使得通貨膨脹的問題更加令人觸目驚心。
(二) 成長鈍化
今天韓國的外銷總額預計會較去年下降百分之三。這是朴正熙掌權以來的第一次下降。今年的成長率則預計會從去年的百分之十一點六降至百分之九以下。這種成長鈍化的現象,主要是由於生產成本的提高。這可分成兩點來說。第一、在七月油電漲價以前,輸入的原料、材料便已經大幅上漲過了。第二、由於通貨膨脹的緣故,從一九七六年以來,韓國工資平均每年都調整百分之三十左右,現在韓國的工資已經不算低了。這兩點使得韓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大為降低。
今年四月,韓國經濟企劃當局為了要應付輸出環境的惡化,並緩和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而採取了一項通貨緊縮的政策。這項通貨緊縮政策和生產成本的上揚,使得幾家大企業因而倒閉。不過,受打擊最重的還是中小企業。截至今年八月底為止,倒閉或歇業的廠商佔中小企業總數的百分之三.八,而被迫減產的則多達百分之十八。
有鑒於投資環境的惡化,日本大廠商在鄭重考慮要撤回他們在韓國的投資。這對韓國而言,將是另一個沈重的打擊。因為這將使韓國原已十分嚴重的失業問題,變得更加棘手。
(三) 失業問題
在企業一片不景氣的情況下,韓國的失業問題變更非常嚴重。截至六月底為止,韓國的失業人口約為五十三萬七千人,大約較去年年底多出十萬六千人。
要瞭解韓國的失業問題,須從三個角度去看:一、韓國幾乎沒有社會保險及失業救濟的措施,因此,失業問題是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二、韓國的農村已經相當凋敝,無法負荷從都市倒流回去的人口。三、失業者除了包括被解僱或被遣散的人,也包括找不到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的多半都是各級學校的應屆畢業生。在有悠久學生運動傳統的韓國,青年的失業往往很容易從單純的社會問題演變成政治問題。
4朴正熙的政治遺產
嚴重的經濟衰退問題,終於引爆了社會各階層長久以來在政治上的不滿。然而,這次的政治危機具有兩個特質:(1)它像一座冰山露頭的部份,隱藏在底下的還有經濟問題與社會問題;(2)這次政治危機的焦點人物金泳三主導著群眾運動與學生運動的方向,反對黨因而獲得足夠的實力和朴正熙對抗,使政治衝突節節昇高。
在進一步討論這項政治危機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五月底以來韓國所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1) 五月底,金泳三在金大中強烈支持下,險勝李哲承,當選新民黨總裁。
(2) 七月底,美國總統卡特訪韓,會晤朴正熙,要求釋放政治犯,並重申美對韓防禦承諾。卡特並會晤金泳三。
(3) 八月十日,約兩百名工廠女工在漢城新民黨總部內靜坐示威,抗議工廠主人於關閉後捲款逃走,並要求廠方清償拖欠工資及復工。
(4) 八月十一日,五百名鎮暴****衝入新民黨總部,逮捕一百七十二名示威女工及二十六名新民黨員。有一名女工在警方行動中喪生。金泳三隨即召開記者會,嚴厲譴責警方之殘酷行為。
(5) 十月四日,韓國會一百五十九名親政府議員投票,以「叛國」理由將七度當選國會議員之金泳三逐出國會。美國表示為韓國民主前途感到悲痛。
(6) 十月五日,韓政府就金泳三案駁斥美國。
(7) 十月六日,美國因金泳三案,召駐韓大使來天惠回國「磋商」。漢城地方法院民事庭判決金泳三當選新民黨總裁無效。韓政府重申;決追求「韓式民主」。
(8) 十月九日,韓內政部揭發新民黨為「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反國家團體,企圖顛覆國家」。
(9) 十月十日,韓政府宣佈破獲「共黨地下革命組織」,成員多為高級知識份子。
(10) 十月十二日,反對黨六十九名國會議員集體辭職。
(11) 十月十六日,釜山大學一千名學生示威。美國防部長布朗率團抵漢城,參加第十二屆美韓軍事安全咨商年會。
(12) 十月十七日,釜山市東亞大學兩千名學生示威。釜山戒嚴。韓召開緊急內閣會議。
(13) 十月十八日,釜山以西四十公里的馬山發生示威暴動。
(14) 十月十九日,五千名學生及工廠工人在馬山街頭暴動。
(15) 十月二十日,馬山、長淵實施衛戍法。韓政府及執政黨開咨商會議,討論內政問題。
(16) 十月廿三日,美駐韓大使晤韓外長朴東鎮、國會議員太完善。韓政府宣佈將以嚴厲措施,對付暴亂。
(17) 十月廿三日,韓警方宣佈,四天內共捕四千兩百零七名示威暴動者。美駐韓大使晤執政黨主席朴浚生。
(18) 十月廿四日,美駐韓大使晤金泳三。
(19) 十月廿六日,朴正熙遇刺。
韓國的政治衝突為什麼會這樣節節昇高呢?主要的原因有三個:(1)朴正熙政治權力不斷擴張的結果,使整個政權趨於僵化,無法因應時勢作合理的變革;(2)反對黨的路線、作風於今年發生重大的改變;(3)知識份子與工人的不滿。
一、 高度僵化的個人獨裁體制
一九六一年五月十六日,朴正熙少將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張勉內閣,開始了他長達十八年的統治。統治期間內,他在經濟方面採取高成長的發展策略,在政治方面則走個人獨裁的路線,在朴正熙逐步擴張其個人政治權力的過程中,有四個重要的里程碑:
(一)毀誓當總統:朴正熙於軍事政變成功後,曾公開宣誓要「還政於民」,可是卻於一九六二年命金鍾泌組民主共和黨。他於一九六三年被該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而在是年的大選中當選總統。
(二)為第三度出馬而修憲:一九六九年,朴正熙為了要繼續競選總統,竟下令修憲,因為當時的憲法規定,總統最多只能連任一次。
(三)維新憲法:在一九七一年的大選中,朴正熙遭遇新民黨的總統候選人金大中,而陷於苦戰之中。這年新民黨雖未贏得總統大選,可是在國會議員的選舉中;卻有豐碩的斬獲:八十九席(執政黨一百一十三席)。反對黨所表現出來的力量令朴熙大感不安。因此,為了要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政治勢力,朴正熙遂於一九七二年大肆修憲。修改過後憲法便是所謂的「維新憲法」。靠著這部憲法,朴正熙於那年及一九七八年順利當選總統。
(四)總統緊急命令第九號:一九七五年五月十三日,朴正熙發布「總統緊急命令第九號」,禁止任何人批評維新憲法及總統的施政措施。這道命令頒佈後,朴正熙「鞏固政權」的工作遂大功告成。
在朴正熙穩固個人政治權力的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項是維新憲法的制訂。而維新憲法所以遭反對者猛烈抨擊,主要是因為這那憲法裡頭,有下列四點:
第一,新設「統一主體國民會議」為主權的受任機關,其「代議員」二千至五千名,由國民直接選舉之,任期六年,統一主體國民會議並選舉大統領及大統領推薦三分之一的國會議員。
第二,大統領的任期從四年延長為六年,並取消連選連任次數的限制。
第三,新增加大統領對國家重要政策得交付國民投票,採取緊急措施及解散國會的權限。
第四,國會由人民直接選舉之國會議員三分之二,及大統領推薦經統一主體國民會議整體投票選舉之國會議員三分之一構成之,前者之任期從四年延長為六年,後者之任期為三年。
所謂的「統一主體國民會議」完全是由親朴政權的「代議員」所組成的。「代議員」的條件資格都是朴正熙特意設計出來的,極為苛細。反對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絕不可能爭取到他們的支持。因此,這部憲法實際上是在保障朴正熙「終身總統」的地位。另外,這部憲法更壓制立法權,而使總統的權力膨脹到無法復加的地步。在這樣的情況下,儘管有「總統緊急措施第九號」的存在,反對黨還是不斷抗議,要求廢止這部惡法。
二、 反對黨態度、作風大轉變
在去年十二月的國會議員選舉中,新民黨獲得總票數的三十七.二%,比執政黨的三十六.一%多出一.一%。反對黨的這次勝利再度令朴正熙感到寢食難安,因此便對反對黨採取種種壓迫。朴正熙並沒有想到,對反對黨施加壓力,不僅使各反對黨間趨於團結,更使聲勢壯大的新民黨從前任總裁李哲承「相忍為國」的中間路線,走向金泳三要求「修改憲法、恢復民主」的對抗路線。
金泳三領導下的新民黨充滿了鬥志,聲勢非常浩大。新民黨和「都市產業宣教會」、「天主教勞工青年會」,以及「天主教農民會」等團體間的關係相當密切。而新民黨便是透過這些組織來瞭解並結合青年、工人與農民。
金泳三是朴正熙掌權以來最敢言的一位反對黨領袖。他經常公開發表一些令朴正熙痛恨到極點的言論。因此,瞭解金泳三對韓國問題的看法,當可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瞭解韓國當前的政治危機。(見本文附錄)
三、 知識份子與勞工的不滿
朴政權對學術界及文化界的嚴密控制,早已引起知識份子的不滿。最近一連串的高壓措施,以及經濟環境的惡化,更令他們為韓國的前途感到憂慮。不過,經濟環境惡化的最直接的受害者,主要還是工人。一年來,大廠商都紛紛減產。中小企業的情況更是嚴重。拖欠工資的現象到處可見。不過,最嚴重卻是失業的問題。這些情況使得朴政權無法再以「經濟成就」來作為「政治獨裁」的藉口。於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便糾結在一起。終於引發了十月十六至十九三天釜山、馬山學生與工人的街頭暴動事件。
對於這樁十五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暴動事件,韓國政府雖於事後承認「群眾對政府普遍不滿,政府應重新檢討某些不受歡迎的政策,如稅法等等」,而實際上卻以「戒嚴」、「大肆搜捕」等高壓的手段來鎮壓不滿的群眾。
壓力愈大,反抗也就愈強。朴正熙到死都沒有領悟出這個簡單的道理。他信任的特務和他的軍隊,他認為特務和軍隊能夠抵擋得住群眾的怨怒。可是他的特務和軍隊卻不這麼認為。這是一個該當合理解決問題的時刻,而不是一個鎮壓的時刻。於是,高度僵化的朴正熙個人獨裁政權終於崩潰了!
5結語
瞭解朴正熙遇刺的這場「宮廷政變」的近因與遠因之後,我們當不難看出:朴正熙的「十八年維新」終於失敗了。他失敗在「貧窮問題」與「社會動盪」上,正是當年他推翻張勉內閣的兩大原因。這實在是一大諷刺。朴正熙的「十八年維新」其實只是對張勉內閣的一項反動。他只是把問題加以改頭換面而已。問題依然存在。
張勉時代,韓國社會貧窮,政局混亂。社會貧窮固與該國天然條件有關,受當時的經濟型態的影響,亦不可謂不大。政局混亂則因派系鬥爭熾烈,箝制政府行政效能,致使張勉的一系列改革計劃,無法澈底執行。
朴正熙以一介軍人的身份發動政變之後,為革除積弊,竟採下猛藥治 疾的非常手段。雖然使韓國在政治上、經濟上分別出現了「政治安定」及「漢江奇蹟」的假象。可是,隱藏在這些假象下的真相,卻相當令人為韓國的前途而擔憂。朴正熙所遺留下來的矯枉過正的政治、經濟體制,絕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改正過來的。朴正熙既然在「高成長的經濟體制」及「個人獨裁的政治體制」的建立上,花了那麼長的時間,那麼,要想糾正這些體系的弊病勢必也需要一段相當的時間。
不過,更重要的一點是,不管將來韓國由誰掌政,他都必須照單接收朴正熙所遺留下來的龐大而嚴密的政治、經濟體系。此時的韓國和張勉時代最大的不同是:此時的韓國已經在朴正熙長達十八年的引導下,走上了一條單行道,要回首已是不可能。因此,韓國的未來仍然是險阻重重。
朴正熙的政治體制本來就是專為個人獨裁而設計的。因此,它的存在對一位具有強人性格的掌政者而言,是一項莫大的誘惑,而對一位有心民主化的執政者而言,卻是一個沈重的包袱。不過,就目前的情勢看來,韓國不太可能於短期內出現一個真正三權分立的政府,因此,另一位強人崛起的危險性還是相當大的。
朴正熙所遺留下來的經濟體制,是韓國未來的掌政者所必須審慎處理的問題。韓國經濟發展的方向是不太可能會改變的。不過,韓國未來的掌政者若無法有效地解決朴正熙高成長政策所帶來的各種後遺症的話,那麼,他必然會重蹈朴正熙的覆轍。
就以貧窮問題為例。由於「貧富懸殊」、「通貨膨脹」、「產業結構不均衡」等因素,現階段韓國的貧窮問題要比張勉時代複雜得多、棘手得多。而這個問題也絕不是用激烈的手段能解決的。
因此,韓國未來的前途仍然有待於長期的努力,而努力的兩個重點是:如何防止強人的崛起,以及如何用溫和的手段來進行重新分配及社會保險的工作。若無法達成這兩點,則政治衝突及社會不安將會不斷延續下去,而像刺朴案之類的事件也就會不斷重演,那時候,真正得利的恐怕就是北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