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 半个世纪前的青春“代言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48:23



谢芳近照



谢芳和老伴儿张目


1961年访问日本


电影《早春二月》剧照

《青春之歌》扮演林道静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美的回忆系列报道(四)
关于谢芳
谢芳原名谢怀复,因当时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父母为其取名怀复,取怀念并收复国土之意。谢芳自幼受父母的教育和熏陶,天资聪敏,喜读诗书,酷爱文艺。1959年起,因先后主演被称为青春三部曲的《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而轰动中外影坛,之后又因《泪痕》、《第二次握手》、《女经理的一天》、《最后一位市长》等电影电视作品,逐渐成为中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谢芳的表演细腻含蓄,优雅大方,对人物心灵的刻画质朴无华,尤其擅长扮演知识分子,塑造了新中国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知识女性形象。特别是她那一双善于传情的被人称为"会说话"的大而聪慧的眼睛,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50年前,电影《青春之歌》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其中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扮演者谢芳,也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女性的银幕代言人。素雅的蓝旗袍配白色纱巾的知识女性形象尽管朴素,却早已深入人心,因为她有着时代清晰的烙印,映着新中国一抹靓丽的色彩。50年过去了,年逾古稀的谢芳谈起往事,依然精神饱满,记忆清晰,娓娓道来。
也许是颇受时代的影响,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简朴情怀尽在谢芳身上体现,尽管绚丽的舞台装让谢芳神采奕奕,生活中的她却衣履朴素,不事打扮,处处体现了她文静持重的性格。谢芳坦言,尽管这几十年在数十部影视剧中,她的服装在颜色和款式上变化的连她自己都数不过来,但在生活中,自己却是一个不怎么讲究穿着的人,不会刻意追求什么,简单素色的衣服最适合自己。
将朴素进行到底
和许多成长在1950年代的人一样,灰黑的调子、补丁套补丁的列宁装、翻领衬衫占据了谢芳少年时期对服装的记忆。生于1935年的谢芳在新中国成立时已经出落成花季的少女了,除了政治色彩下的普遍风格外,谢芳对于成立伊始的新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记忆。谢芳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由于家庭的原因曾于解放前在香港居住过两年。1950年,谢芳从香港回到大陆,跟随她一起回来的还有那后来被崔嵬导演笑称的“港味”着装,当然这是当时的谢芳没有意识到。新中国刚成立,大家的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尽管香港较内地与西方接触的多些,但在穿衣上谢芳并没有感受到太大的不同,反倒是一双高邦系带的球鞋让谢芳记忆犹心。“那个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买鞋都要买大一号的,为的是能多穿一年。”谢芳回忆道。当时这种球鞋在香港很流行,看似简单,但是和不起眼的高领衬衫、学生裤配起来还真有那么一种说不出的洋气劲儿。在盼了很久之后,谢芳终于穿上了心爱的球鞋,尽管千小心万小心,但是因为尺码实在不合适,大一号的球鞋还是逃脱不了被穿歪的命运。
1951年毕业后,天资聪敏、酷爱文艺的谢芳被中南文工团吸收为演员,(后来的武汉歌剧院).正直二八年华又是演员,谢芳自然不甘被文工团里千人一面的灰色列宁装和掐腰的马裤所束缚,正赶上1957年前后有一个到上海出差的机会,谢芳可是让自己在穿衣上小满足了一回。在上海的商场里左挑右选,看看这个,比比那个,鲜艳的颜色和简单大方的款式让谢芳爱不释手,终于挑了一件白色红格边的衬衣和一条当时风行上海的黄裙子。说到这,谢芳还得意地告诉记者她买这两件衣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那件衣服我是花十块钱买的,你知道吗,当时就算做一件一样的还要十二块呢。”
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青春之歌》,谢芳被著名导演崔嵬选中,因为扮演女主角林道静而一举成名,且不说她细腻含蓄的表演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光是影片中谢芳的十几套衣服就足为当时的人们津津乐道许久。包括了旗袍、衬衫、过膝裙、分身裙装的十几套衣服在颜色上都比较淡雅,以白、淡蓝等清新的颜色为主,既清纯又不失干练。因为是塑造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形象,衣服的款式也都相对简单,契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就这样,谢芳塑造的身穿蓝布旗袍、肩围白纱巾的新青年一代的形象在荧屏中脱颖而出。在当时,演员的服装还没有赞助,所有服装都是由美工师进行设计制作,拍摄结束后谢芳又将本可以留下服装如数还给了剧组。不过,那身质朴的淡蓝色旗袍却影响了谢芳此后近50年的穿衣喜好。
此后不久的1963年,谢芳参加了自己第二部青春题材的电影《早春二月》的拍摄,这次经历谢芳向来朴实的着装观中带来了“精致考究”的新概念。时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的汪洋提出要用“精致考究”这四个字来拍这部影片,因为这毕竟是改编自著名作家柔石的小说(《二月》)的影片,拍不好是要引起很多麻烦的。片中女主角陶岚的性格是不羁而奔放的,和之前谢芳所扮演的林道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能不能演好这个角色谢芳的心里还真是没有底,为了给她增加信心,《早春二月》剧组的工作人员全都忙了起来,为谢芳打造出陶岚的造型。他们特意画出了陶岚的服装,还按照这些服装的样式去购买和定做。林道静是短头发,而发型师为陶岚设计了一根大辫子;林道静经常穿旗袍,而陶岚要穿小花棉袄;林道静的鞋子是布鞋,而陶岚穿的是系带子的小皮靴;就连陶岚那条大围巾也是服装师跑了很多地方才找到的。
即便这样,谢芳简朴的着装观念也丝毫没有被动摇,随后不久的文化大革命更是让她把自己随性、朴实的穿衣理念贯彻到底。甚至在接见外宾的时候,也没有改变对黑色毛料裤子的偏爱。
“追赶”朴素的时髦
喜欢西式的翻领,喜欢有形的夹克,喜欢宽松的衬衫,这些在现在看来时尚而中性的装扮,偏偏是外表温婉优雅的谢芳穿衣喜好。有时候还会“抢”老伴儿的衣服穿,穿上后自己还会镜子前颇有感慨地说:“怎么觉得比我自己的衣服还合适呀”。
不喜欢花色的衣服,不喜欢收藏衣服,不喜欢礼服,不喜欢走“红地毯”。其实谢芳并不时髦,她甚至坦言自己的穿衣风格在当时的女演员中是“落伍”的。确切地说,帮谢芳追赶时髦的是她的老伴儿、歌唱家张目。张目可谓谢芳生活中的“造型师”,别看谢芳平日的打扮悠闲随性,不过,在出席各种电影节、颁奖礼或者其他公众场合时所穿的服装可都要受到老伴儿“严格”的把关。同为演艺界前辈的张目在服装造型和色彩上的心得可比谢芳时尚大胆的多。
1980年代,服装款式和颜色的多变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开启,一下子涌进了人们的生活。谢芳在张目的鼓励下也逐渐为自己添置了亮片长裙、红色的西服,绿色的套装。1981年谢芳去美国参加中国电影周的宣传活动,因为出去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谢芳临行前征求了老伴儿等人的意见,考虑再三,最终决定带藏青、深蓝、绛红的三件旗袍赴美,庄重又不失民族特色。当时,在美国人眼中,谢芳可谓代表了“雍容端庄的东方女性”形象。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的思想和眼界也被前所未有的解放了,对欧美流行风潮迫不及待的追赶,免不了犯了“拿来主义” 的“错误”,也因此弄了许多不大不小的笑话。比如牛仔裤吧,随着美国电影的引进,年轻人对喇叭裤的狂热达到了恨不能人手一条的程度,而年纪稍大的人也从开始的嗤之以鼻转变到后来尝试着穿穿。谢芳就给记者讲了个“喇叭裤事件”,这个小插曲令谢芳现在回忆起来仍能开怀大笑。还是1981年那次去美国,谢芳心想既然牛仔裤是从美国学来的,这次能亲眼见见,学学人家是怎么穿的也好呀。因为之前是参加中国电影周的宣传,在各种接待和晚会的场合见不到牛仔裤也是正常的,谢芳心里这样寻思着。可出乎她意料的是,后来和朋友会面甚至是在大街上闲逛,留心观察了很久的谢芳仍没能看到牛仔裤在美国大街“轰轰烈烈”的场景。实在有些不解的谢芳,最终只能向美国朋友求助,而朋友的回答更是让她不知道是该恍然大悟,还是只能尴尬地笑笑,“他笑着告诉我,其实牛仔裤在美国不是不流行,而是在美国农村特别流行,农民干活方便呀,喇叭裤都是一些小青年喜欢的,实用性不那么强了。”谢芳笑着打趣到。回国后,谢芳看看自己的几条喇叭裤真是哭笑不得,心想,其实中国人是走在时尚前面了,可自己到底还应不应该再穿了呀。
到了1990年代,尽管外面的服装世界已经变换万千,谢芳却依然执着于自己朴素的“时髦”。自1990年《正大综艺》开播后,谢芳曾先后五次受邀参加节目的录制,而她居然每次都穿着白色或是蓝色的衬衫,之后也有观众写信直言不讳地告诉她“谢老师的穿着太随便了,款式也不新颖啊。”谢芳对此却淡然地回复,“我觉得这是一个知识类的节目,穿的没必要太花哨的,衣服的料子好,样子大方,自己穿的舒服就可以了。”
和现在的演员动辄成百上千件的服装相比,谢芳的衣柜里没有太多可以展示的衣服,穿了20年的衣服倒是有不少,尤其是一件两面服——黑白格和红白格的风衣深得谢芳喜爱。还有一件米色的外衣,也是二十年前著名的相声演员杨少华为了鼓励谢芳“时髦点”而送给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