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和:郎咸平教授是不是特别缺钱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0:34:31
2010年03月29日 10:22凤凰网财经【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0条
进入苏小和专栏主页>>
苏小和 财经作家 独立书评人
在新华书店里,郎咸平的书现在那可是门庭若市,而最火的一本,书名叫做《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事实上他的另外几乎书名都非常咋呼的图书,照样名列销售排行榜的前几名。作为一名具体的读书人,我对郎咸平在中国大陆全力倾销的所有作品,几乎是一概蔑视,原因在于,他这些年总是擅长挖出一些陈旧的意识形态词汇,试图催熟激活在每个中国人内心中的“狼奶”。前两年,他到处放言,反对企业制度改良,提醒国人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好像他才是真正维护经济公平的伟大学者。但稍微有点眼光的人,必然知道,中国经济多年以来最大的问题,还是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健全,诸如产权问题,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一直是国有企业的大患。即使是最保守的管理高层,也深知,只有让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公众化、国际化、资本市场化,中国的国有企业才有可能形成真正的效率。这事实上是对历史的一种纠正,对现实的一种重组。老百姓多年以来受制于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的熏陶,不注重自己本身的个人权利,有一些理解上的误区,尚在情理之中,但郎咸平,这个接受过最好的现代企业管理科学教育的教授,却在这里著书立说,迎合大众,分明就是为了卖书,而不是推广常识。
一名真正的读书人,或者说一名具有独立精神的读书人,既不能迎合权力,不迎合资本,也不能迎合大众。事实上,郎咸平不仅刻意迎合大众,他迎合权力的厚黑技巧,甚至超过了真正在大陆出生、长大的任何一名学者。最近这几本“声讨新帝国主义”的系列图书,算是郎咸平迎合权力的大好贡品。帝国主义,这个冷战时代的关键词,如今在郎咸平的笔下,似乎又火起来了。但问题在于,今天已经是一个全球贸易的时代,尤其是中国,甚至已经是一个对出口贸易有严重路径依赖的国家。可以这么说,在冷战时代,被人为隔离的贸易框架,可能的确带有意识形态的侵略性质,但在今天,当全球化成为一个经济学事实,郎咸平再次祭出帝国主义的陈旧词汇,就是一种对经济学分工理论和全球贸易理论的无知。
问题在于,鼎鼎大名如郎咸平教授,经济学家,他的专业是财务,是一个在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方面具有深厚学养的学者,竟然在与他有关系的经济学领域一知半解、瞎子摸象,这只能说明他为了谋求那一点点利益,丢掉了一个学者必须拥有的价值体系。
可能郎咸平惟一没有迎合的,是资本。中国大陆的老板们似乎都不太喜欢这名具有香港背景的学者。这是一种遗憾,要是有那么一部分企业愿意给郎咸平独立董事的地位,让他从公司治理、财务管理的层面介入中国企业建设,我相信这绝对是一件多方共赢的事情,企业因此获得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方法,郎咸平本人也能赚得大把的钱财。可惜得很,也许是中国内地的企业不需要深奥的企业管理理论,这让郎咸平深感怀才不遇,所以他不得不剑走偏锋,站在舆论的平台上,不断放出一些也许连他自己都不屑一顾的惊悚名言,害得大量本来就缺乏常识的读者在谬误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有时候我在想,郎咸平是不是特别缺钱花?以他的专业底蕴,应该不至于啊。我听几个国内的出版商说,出版郎教授的书,事实上是有风险的,因为教授名声在外,他的著作要价很高,而且是事先支付,起印数也高得吓人,所以,虽然他的书卖得风生水起,但出版商并没有赚大钱,大头都被郎教授拿走了。
好在我们的经济学阅读生活中,还有陈志武。这名耶鲁大学的终身教授,事实上他的专业,是金融,但这些年他发出的经济学声音,却牢牢扎根在自由市场这一基本的经济学命题之上。《陈志武说中国经济》一书谈的是中国经济,但通篇都涉及到关于自由的终极预设,陈志武不能强迫每个人都接受他的价值观,他所能做的是把每种选择的内在逻辑和后果清晰地梳理出来,摆在我们面前。中国最广泛的公民,和最有影响力的决策者,最终选择了什么样价值观,就会决定中国向何处去。
郎咸平和陈志武,一个看上去有些文革造反气质,总是挥舞着拳头大声嘶喊,一个却总是温文尔雅,言辞有度。感谢我们的读者,虽然有很多人跟着郎咸平起哄,但也有很多人跟着陈志武思考。这正是一个多样性的社会应该具备的阅读生态。想到这一点,我忽然也理解了郎咸平教授,生活是一副重担,我并没有权利干涉别人写什么书,或者是读什么书,所有人都在为生活奔忙,“长久看来,每个人都会死去,”大家都好自为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