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靠什么推动了医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6:41:30
xilei 发布于 2010-3-29 9:29:00
美国当地时间3月21日晚10时47分,美国众议院经过近10个小时的讨论和投票,最终以219票对21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历史性的医改法案,只待奥巴马签字,即生效成为法律。(《中国青年报》3月23日)
说它是历史性法案并不为过,美国人把17%的GDP用在医疗卫生上面,可仍然有近4700万人没有医保,这在发达国家中绝无仅有。20世纪60年代约翰逊担任总统时,美国就启动过全民医保议题,一直到克林顿担任总统时希拉里挂帅医改,都以失败而告终。
如果把这几十年来的美国医改做个对比就会发现,奥巴马所面临的状况其实并不好——金融危机余波未平,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相比之下,倒是前任们拥有更好的改革良机——约翰逊在建设“伟大的社会”口号下,推动包括医改在内的一系列改革,顺理成章;克林顿执政时期是美国经济最红火的阶段,政府也财力雄厚,更有资本和实力推动改革。由此,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是:奥巴马究竟凭借什么成功推动了医改?
首先,这里面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技术因素,即民主党在众议院占据多数席位,这让法案的通过有了基本的条件。本次投票,共和党人无一支持改革,民主党人33人“叛变”,但终究因为两党实力对比的不均衡,医改法案得以涉险过关。
两党实力对比只是原因之一,奥巴马得以过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民意。因为每个众议员都代表有自己的选区,他可以违背奥巴马意愿自由投票,但他一般不能违背自己选区选民的意志。也就是说,奥巴马要取得议员的支持,不能命令他们如何如何,而必须让选民们支持医保改革,即争取民意支持。
在美国推行医改的阻力相当大,美国人一向不喜欢政府管得太多,保险业、医疗业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抓住这一点游说、反击,大造舆论,把医改前景描绘得一片黑暗,说医改后中产阶级的医疗水平将严重下降,公共医疗机构效率低下,压制竞争降低服务水平,这些言辞一度颇有市场。既得利益集团的优势在于,他们影响媒体的手段多样,能够利用“专家”或从业者的身份现身说法,摆出一副为公众利益考虑的样子反对改革,一时间很难让人分清是非曲直。
对此,奥巴马可以有两个选择:第一,凭借本党的优势,笼络住党内力量,再拉几个共和党人过来,内部协商解决,做一个向医疗保险业全面妥协的大杂烩方案;第二,把被既得利益集团“说服”的民意拉回来,让医改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妥协,保证改革的力度。
奥巴马选择了后者。他把普通百姓、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保险业人士请进白宫,宣传医改方案;他到费城、匹兹堡、加州发表演讲,向民众诉说医保给美国带来的好处,给美国人民带来的好处。他的演讲简洁、明快、通俗易懂,通过视频、微博传播,争取到了民意的支持。
可以这样打个比方,既得利益集团在医保改革和民众之间,立起了一道厚厚的屏蔽墙,让民众看不清改革到底是什么样子,而奥巴马政府所做的,就是有效地传递改革的信息,绕开这道既得利益者的围墙,实现和民众的直接沟通。
有了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改革者便有了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原始力量,而民意对医疗保险业以及相关政客的压力,也使得他们不敢太肆意妄为。更重要的是,这争取到了那些举棋不定的左右摇摆者。在美国,铁杆共和党和铁杆民主党的观念是难以撼动的,正是那些受民意影响的中间分子,决定了一些关键事务的走向。
反观约翰逊时期,总统和民众的沟通渠道远没有今天畅通,医改也未成为全民热点;克林顿时期,总统派“夫人”出马负责此事,把改革局限在内部的修修补补,也没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因此很难撼动既得利益者。而奥巴马通过沟通取得了社会中间阶层的支持,突破了既得利益者的阻击,从而赢得医改的顺利推进。表面上看,奥巴马是医保的胜利者,实际上,赢得胜利的是他背后的民意。
作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民意是一种强大的无形的支持,如果当政者有决心推动有利于大部分民众的改革,并且善于解释、沟通,让民众理解改革的途径和目的,从而取得民意的支持,便有足够的力量对付那些貌似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