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及其与行为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06:05
十九世纪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曾经说过:“现代的学者们经常使用‘本能’和‘本能的’这类词,但用得很不严格,几乎为迎合科学的目的而损害这些术语。”[1,P18]后现代的学者何尝不是如此,“本能”与“本能的行为”经常混用。本能是什么?本能与行为有什么关系仍需继续探讨。
一:本能概念的回顾及其评价
本能概念的文献描述最早可见于古希腊。当时学者们认为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动物的行为是本能的。很明显,该本能是给行为定性的,是形容词。他们在此把本能当作已经明确的概念,目的只是为了从行为上把人与动物区别开。至达尔文消除了人与动物的这种对立,认为人的活动同样也可以是本能的;同时,他也完成了方法论上的本体论转向,追问本能是什么:“我们自己需要经验才能完成的一种活动,而被一种没有经验的动物、特别是被幼小动物所完成时,并且许多个体并不知道为了什么目的却按照同一方式去完成时,一般就被称为本能。”[2,274]在此,他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本能定义,只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他也是从活动或者说行为来界定本能的。本能被认为是与理性行为对立的那部分行为,后来被延伸为具有某种固定模式或潜意识的那部分行为。可以说,这种本能观一直到现在还存在重大的影响。如马斯洛在批评前人的基础上总结认为:“为什么不能有残存的本能,不能有似本能的某种尚属行为的东西?”[3,P182]我国学者也转述了这种本能观:“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而由遗传固定下来,对个体和种族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复杂的无条件反射活动。”[4,P62]”“动物在进化过程形成而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不学而能的行为。”[5,P12]
然而,许多学者总是感觉本能并不属于行为范畴,如麦独孤认为“本能是所有人类活动最首要的直接或间接的动力”,把“本能视为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理——物理意向,它影响主体感知、注意某类客体的过程,影响在感知时体验到的特定的情绪兴奋程度,以及对感知到的刺激作出的特定动作或者神经冲动。”[1,P24]弗洛伊德认为:“我们肯定会不加思索地把‘本能’概念归并到‘刺激’这一大概念中,认为本能只不过是对心理的一种刺激。……当食道上的分泌粘膜因为干渴而变得干燥时,或是胃部因为饥饿而开始疼痛时,这种刺激便成为本能的。……凡是来自本能的刺激都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而是来自机体自身”[6,P313,]等等。荣格虽把本能定义为“行为”,但它不得不另引进一个“原型”来。显然,上述大家都认为本能只不过是行为的动力与诱因部分,绝不能与行为等同。
在此,我们暂不分析其修饰词语——固定模式的、潜意识的等等合适与否,就其中心词来看,把本能界定为行为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逻辑错误:
(一)本能是先天的,而行为是后天的。如果说本能的概念现在仍未达成共识的话,但本能是“通过遗传获得的”这一点是能够被所有学者所认同;而行为却是具体的事件,具有特定的动机、地点与时间的多重规定性,是后天的。如果缺乏必要的性伙伴,其特定意义上的性行为或性活动是不可能发生的,而性本能则时时存在。可见,任何具体的行为都不可能是遗传得来的。
(二)行为是反应,本能是反应的基础。把本能界定为能力、动机或其它什么如果至今尚缺乏确切的证据的话,我们暂用反应的前提部分是有来由的,无论是麦独孤的“行为倾向”,还是弗洛伊德的“内源刺激”,本能都被认为是行为的动力,是行为的前提;而行为即便不需要学习,但它也必须通过内在或外在的刺激来引发。哺乳本能被认为是最基本的本能,如果婴儿根本没有饥饿的感觉,那么,哺乳行为就根本不可能发生。
以上两点就是华生等行为主义者反本能的主要依据,其实,华生反对的不是本能,反对的是本能的行为。
在人们把本能界定为行为的过程中,对本能行为说持不同意见的部分学者则另辟泾溪,认为本能是“不学而能的先天固有的行为能力。”[7,P117]“通过遗传获得的能力。”[8,P269]“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由遗传固定下来的生来就具有的能力。”[9,P64]。其实,麦独孤的“心理——物理意向”,弗洛伊德的“内源刺激”何尝不是人的具体的能力表现?梁漱溟的“工具”,荣格“事先具有的决定性因素”的“原型”,马斯洛等人本主义所谓的“潜能”等等,也具有这方面的意义。正如昆虫学家科拜和斯宾瑟所说:“我们可以把动物的本能看成是造物主赋予它们的技能”。[1,P33]
本能,固名思义,就是本来的能力。也就是先天的,通过遗传获得的体力与智力总和。在以下的论述过程中,我们将以事实为基础,以传统概念的归纳类比为线索。对本能概念的论证逐步展开。
二:本能的存在形式与分类
本能,我们可以通过分类来加深认识。在对本能分类的过程中,我们抛弃传统的分类方法,不再简单地罗列一些具体的本能,而是对全部本能从存在形式或语义上给予归纳分类,这更有利于我们把握本能的本质。
1.高级本能与低级本能:    相当部分学者认为动物的行为缘于本能。而人“随着人的智力和理性能力的发展,人的本能不断退化,如今仅成了现代文明人身上一个麻烦的前人类特征的遗迹,就像一截蠕虫大小的阑尾,如果可能最好用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将它切去。”[1,20]其实,人和动物是近亲,科学家研究发现:“黑猩猩和人类基因组的DNA序列相似性达到99%;即使考虑到DNA序列插入或删除,两者的相似性也有96%;人类与黑猩猩有29%的共同基因编码生成同样的蛋白质。”[13,P13]可见,人只不过是一种高级动物。如果认为动物的行为缘于本能,人从猿进化到人,其本能怎么突然就成了“前人类特征的遗迹”了呢?
自然史上有一句名言“自然界里没有飞跃”[2,P311],因此,“人的本能至少与动物一样多”[1,P20],或远远多于低级动物。人及其动物的本能同生命的进化一样,也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渐演化而来的。不同物种由于其进化的级进不同,其本能的级别也不相同,越高级的动物往往越具有更多更高级的本能。不同物种的动物本能以及同种动物的不同本能都有差别。原生类和灵长类的本能无法比拟,它们存在着高级与低级的区别,灵长类动物要比原生类动物具有更多更高级的本能;同是灵长类动物,其逃跑本能与繁殖本能也不是同一级进的本能。人作为动物的最高级,为什么就不能够进化出更高级的本能来呢?其实,人的“认识本能”,“学习本能”、“理性本能”、“道德本能”等等都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长河中进化来的,也是在前人类基础上进化的更高级本能。
因此,用低级本能来表述本能是狭隘的,即便是动物,本能也不全部是低级本能,部分高级动物也具有相对高级的“理性本能”,只不过是比人低级罢了。如达尔文所谓,“在自然系统中是低级的那些动物里,小量的判断或理性也常发生作用。”[2,P274-275]人们也常用“复杂本能”、“单纯本能”、“低级本能”等等表述不同级进的本能。
2.自然本能与社会本能:
人们最常应用的分类形式就是自然本能和社会本能。从发生学角度来理解,社会本能自身也是一种自然本能。如果从存在形式上,我们必须找出与人们所谓的社会本能相对的另外的那部分本能的话,自然本能这个词是最合适不过了,因此,自然本能也就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自然本能是指所有的自然发生的本能,而狭义的自然本能则是指与社会本能相对的那部分本能,如不加以说明,本文中自然本能都是指狭义的自然本能。分类是人为的,目的是为了我们易于把握,但现实确实是,人的本能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如人的性本能与爱本能有明确的相关性,而需要本能则明显的二者兼有。
自然本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特别是一些较低级的动物本能,如公鸡报晓,母鸡下蛋等,完全是一些低级的自然本能。在人类则表现为简单的无条件反射,如吮吸本能,逃跑本能,食色本能等等。
社会本能概念提出较晚,但在亚里斯多德时代也已被应用,“人从孩提的时候就有模仿的本能,人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这里”[14,P21];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考察动物与人的心理差异时提出了社会本能概念,认为最高的社会本能是道德、良心;无政府主义者克鲁包特金把互助作为人的社会本能。社会心理学创始人麦独孤进一步归纳了十几种社会本能,认为社会本能是人活动的动力及根源。恩格斯则从功能角度说明了人社会本能的存在:“社会本能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14,P21]。
3.隐性本能与显性本能:
人自身先天固有的能力其实很强大,只有小部分能够随出生而显现出来,如吸吮本能、人维持生命所具有的呼吸、消化本能等等,但绝大部分都需要后天的开发才能够表达。我们把未经开发或已经开发从而显现出来的本能称之为显性本能。而能够开发但尚未开发出来的本能我们称之为隐性本能,又被人们称之为潜能。
一般来看,不经开发都存在的显性本能都是原始的、低级的本能,而高级本能都必须经过后天开发才能够显现。潜能在人本心理学中有较多的论述,他们认为人存在较多的潜能。“本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提出假设: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百分之十。稍后又有学者玛格丽特·米德撰文,认为不是百分之十,而是百分之六。”而据美国心理学家奥托估计“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百分之四。”[3,P385]
4.理性本能、非理性本能与理性
把人的能力分为本来的能力和习得能力是恰当和全面的,因为人的能力不来自于先天,就必须是后天习得的,他不可能既不是这又不是那。本来的能力人们称之为本能,比较容易理解;习得能力人们称之为理性,理解稍微有点困难,因为此处的理性既不能理解为合逻辑性,也不能够理解为人的知性,它只不过是人们后天习得的知识或经验的总和,是人们后天获得的一种能力。由于语言习惯,我们仍沿用理性。
但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因为人们后天获得的只是知识与经验,而获得知识和经验的学习、认识甚至简单的分析能力,则是先天具有的,黑格尔称之为“理性本能”,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具体本能,而其它本能我们称之为非理性本能。很显然,人的理性本能不等于人的理性,人的理性本能是人们后天理性获得的基础,而后天理性则是人们后天获得的一种能力,是理性本能行为的结果。
5.广义和狭义的本能:    现实中,有的学者把本能理解为“无条件反射活动”。如:“动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无意识的反应。”[10,P7]“遗传的、具有保存个体和种族生存的生物学意义的复杂反射活动。”[11,P4-5]“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而由遗传固定下来,对个体和种族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复杂的无条件反射活动。”[4,P62]如上所述,活动本身虽然不可能是本能,而作为决定无条件反射活动的本体能力则完全可以是本能,而且是可以归为一类的本能,即能够完成条件反射的那部分本能。这部分本能我们称之为狭义的本能。
其实。“仅仅用刺激——反应概念是不能解释任何重要的人类完整品质或完整活动的。……把反射与标准的低等动物本能混淆起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前者是纯粹运动神经的动作,后者除此以外还有更多的特点,例如,先定的冲动,表达性行为,应对性行为对目的物的追求,以及情感色彩。”[3,P182]“以我们自己的经验类推,我们可以确信,指向目标的持续努力作为心理过程的特征,把本能行为与单纯的反射行为彻底地区分开来了,它意味着存在某些我们称之为意动的经验模式。”[1,P23]我国学者梁漱溟先生也认为:“从与生俱来而言,理智亦本能也”[12,P600]。因此,包括所有本能的本能概念我们则可以称之为广义本能。
可见,狭义的本能只不过是本能的一部分,而广义的本能则是包括狭义本能在内的所有本能。
三:本能的属性与特点
1.本能来源于先天,是先天固有的,这是本能最本质的特性。最明显的是一些动物本能,如狗看家的本能,雄鸡报晓的本能等等,生来就有,猪、羊我们无论如何努力也培养不出看家与报晓的本领的。其实,人的一些具体本能也很典型:如人的饮食本能、性本能、需要本能等等无不是先天获得的。从上述形形色色的本能定义也可以看出:“遗传的或先天的”,“生来就具有的”等等无不是说明人的本能的先天性。
2.相对稳定性,本能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除病理状态或身体全面退化,一般情况下都具有相对稳定性。狗看家的本能,雄鸡报晓的本能如果不是狗或鸡处于病理状态或老化将死状态,其一般不会丧失的;人的饮食本能、性本能、需要本能等等无不如此。梁漱溟所谓“本能是个体生命受种族遗传而与生俱来的生活能力(或其动向),既不能从个体生命中除去之,亦非可于其一生中而获得。”[12,P562]麦独孤则认为它“是心理构成的先天要素,既不能被消除,也不能从个体的日常生活中习得。”[1,P19]
3.可替代性。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一些本能已经显现,但却总是很少发挥作用,原因就在于具有相同功能的本能能力,低级的总是被高级的所替代,甚至为后天学到的知识所替代。比如,手指遇到针刺会本能的缩回,但如果手指上扎上了刺需要剥掉或长了疮需要手术,人的缩回本能就会被理性所替代;爬是人的本能,但当人学会走时,爬的本能就会替代。但这并不是人的本能丧失,而是被更高级的本能所替代。郭任远猫与老鼠的例子,就是因为郭任远忽视了同类功能中低级本能能够被高级本能或理性替代的原因,从而否定本能的存在。
4.倾向性或目的性。麦独孤在其论述本能时开篇即谓:“人的心理有一定的天生或遗传的倾向,它们是个体或群体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源泉和推动力量。”[1,P17]本能就是一种内驱力,他总是伺机支配人的行为。如果说目的性存在着主观性的话,用麦独孤所说的倾向性再合适不过了。能量需要释放,潜能需要发挥出来,这是自然的倾向。正像“一棵橡树籽可以说‘迫切要求’成长为一棵橡树”一样。特别是人的显性本能,这种倾向性更加明显。
5.中性。中性并不是没有倾向性,而是指不具有善恶。传统本能理论“将我们的内在本性解释为恶的动物性”,基督教把它称做原罪,也有人称之为魔鬼。而马斯洛对此给出了强有力的质疑,为什么把“我们的动物性看成与狼、老虎、猪、秃鹫,或蛇的本性一样,而不是用稍好些或至少温顺些的动物,如鹿、象、狗、或猩猩来比较。……如果必须从动物类推到人的话,我们最好选择那些与我们最接近的动物,例如类人猿。”[3,P184]其实,本能作为人的一种能力,本身就不存在善恶之说,比如,人的创造力、想像力是善的还是恶的?
6.本能无意识。人们常把无意识行为或潜意识行为称之为本能行为,因此,总认为本能无意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本能自身是一种能力,无所谓有意识,无意识,只不过是人们总走不出行为本能的误区。人们日常所谓的本能无意识,其实就是人们的行为无意识。
四:本能、理性与行为
传统心理学的本能论者,包括弗洛伊德和麦独孤的本能论,没有一个能把本能与行为从概念的内涵上彻底分开。本能论学者与其说研究本能,还不如说其研究本能行为。这说明,本能与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纵览本能理论的历史文献,本能理论研究最多的就是本能行为,而不是本能。
本能对于行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麦独孤认为:“本能是所有人类活动最首要的直接或间接的动力。……如果离开了具有强烈冲动的本能意向,有机体将不能够进行任何活动;就会像一台被拆去了发条的时钟,或灭了火的蒸气机一样停滞不动。本能冲动是维持和塑造所有个体和社会生活的心理动力,”[1,P32]达尔文写道:“人的一些社会性本能,来源虽必然是很早,早到他的原始的时代,甚至更早地追溯到猿猴难以分辨的他的远祖的时代,却到今天还对他的一些行为提供最好的动力。”[15,P165]人的本能虽然对人的行为有着强大的主导作用,但如果认为只有本能才能够支配人的行为则是完全错误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宗教信仰对人的支配就完全摆脱了人的本能。
而反本能论者则认为:人的行为除少数简单的反射外,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塑造和决定的。华生说过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以及我可以用以培育他们的特殊的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其中任何一个,不问他们的才能、倾向、本领、父母的职业和种族,而可以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比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小偷。”[16,P263-264]确实,人们后天获得的理性对人的行为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但完全否定本能的作用也是不全面的,跟着感觉走,只追求一些低级需要的满足,其实,这都是本能在做怪。
很显然,单纯强调本能或单纯强调理性对行为的影响都是片面的,人的行为既有本能的影响,也存在理性的主导,正如马斯洛所言:“一整套复杂的反应,怎么能够说要么完全是由遗传决定的,要么完全不是由遗传决定的呢?任何一个结构无论怎样简单,不可能是只具有基因的决定因素,更不用说任何完整的反应了。”[3,P183]因此,任何人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是由本能决定或完全由理性决定。
一个人的行为究竟取决于本能还是取决于理性,关键在于两种力量何者起主导作用,关键在于这两种力量在人身上的强弱较量。在本能力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人的行为究竟是本能支配还是理性支配,关键就要看人的理性能力,如果一个人的理性能力较弱,那么,其理性能力就很难战胜本能起主导作用,如果人的理性能力较强,那么,他就可能超越本能从而对人的行为起作用,理性能力是一种更高级的行为驱动力。
理性虽然对本能具有超越作用,但并不是说理性就是反本能的,相反,从理性产生之日起,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能,更好地、更理性地满足本能的需要。比如,饥饿是人的一种本能,满足饥饿同样也是人的本能,如何满足饥饿,抢夺别人的食物是一种方式,可能是比较本能的方式,但劳动则是比较理性的满足方式。但无论是抢夺还是劳动其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本能需要,而低级本能往往被高级本能或理性所替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的本能。正如马斯洛所言:“本能和理性的相互对抗是一种定义的错误。……作为今天来定义的健康的理性与健康的类似本能的冲动,在健康人那里并不互相排斥,而是指向同一个方向……我们断言类似本能的需要和理性是合作的而非敌对的。”[3,P186]
附:
[1]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
[2]达尔文:物种起源
[3]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
[4]费穗宇:社会心理学词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02
[5]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09
[6]弗洛伊德:文明与缺憾-本能及其蝉变
[7]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08
[8]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第二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9]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
[10]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
[11]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
[1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
[13]奇云:黑猩猩与人类基因相似度达96%以上,生物学通报,2006,02
[14]社会本能概念及理论的历史演变-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15]达尔文:人类的由来
[16]心理学通史-第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