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中的教学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8:40:36
[转引自《中小学教师培训》英特尔 未来教育中国5周年专刊”]
某日和几个朋友闲聊谈到各国教育的异同,一位澳大利亚教师问道:"你们写信的地址为什么倒着写?"。我说:"是你们倒着写!"。我们两人都坚持自己的看法,最后相视而笑,各有所悟。在我看来,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从地址的书写方式上表现出来。东方人写地址,先大后小。西方人写地址,先小后大。西方人崇技术,在告之为什么做之后,还要告之如何做(NowHow);东方人尚思想,告诉你目的、意义之后,怎么做是你的事。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化和频繁,相互学习和融合,情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在教育领域中这种差异还依然存在,使东西方的教育显现出各自的特色。自2000年以来教育部师范司与英特尔.(中国)公司合作开展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教材编写体系与样式、合作与平等的教学方式,就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才使得文化与教育的交流更显现出魅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这个项目的经验,对我们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教学改革是大有裨益的。
水无常形,教无常法。"教无常法"是老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时经常提到的表述。这是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和条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的高度概括。老教师上课可能不拿教案和教材,那是因为"教材"、"教案"和"方法"都已经纯熟于他们头脑之中的缘故。对青年教师而言,过早地提"教无常法"则会引起他们更大的迷茫和慌乱。这一点从历年的继续教育反馈和调查中已经得到了证实。在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培训中,中小学教师经常迷茫的一点就是希望能给他们在"如何使用方面"给予指导和实践。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只有起步于"教有定法",经过自己的实践和体验、逐步积累,才能逐步过渡到"教无常法"的境界。孔夫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实践的积累,就不可能在教学方面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游刃有余"。如果青年教师能自觉的遵循这一规律,有意识地不断学习和反思,就会更快地成长。这也是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我国教育早日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以下简称"未来教育")在全球二十几个国家先后启动。她为我国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次学习、借鉴和了解美国和其他国家中小学教师是如何学习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情况的窗口。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第一次大规模的与国外教师使用同样的教材、采用同样的方法、在相同的时间"原汁原味"地参加培训。"未来教育"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入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教师自己体会、感受和思考教育理论如何指导自己的备课与教学。这个培训较好的解决了实践和理论、技术与教学从拼合、结合、整合,并逐步过渡到融合的问题。反思我国十多年来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要么专注于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通过考试即算达标;要么枯燥的理论表述过多,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反感。我国自80年代后期以来,各省市陆续出台了地方教师法,规定教师每5年期间要接受一定课时数的继续教育。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也规定教师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多年以来一线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学了没用"、"枯燥无味"的微词颇多。"未来教育"的教材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所设立的各种教学策略是其一大亮点,她的成功引入为我们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案例。
理论隐含策略与学习目标隐含策略
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在拿到教材后的感觉是与以往的教材不一样。这里安排的活动多、讨论记录多、练习多、交流多,例子多,惟独没有长篇的理论表述。随着学习的深入个别教师开始有所领悟,活动多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讨论记录多则遵循了教师的记忆力差,理解和综合能力强的成人学习规律,不同经验和学科的教师在一起讨论能更好的激发思想火花。通过这些活动安排来体现理论,而不是明确的表述出来。既节省了教材的篇幅,减少了教师的反感,又给教师提供了从深层次自己体会和感悟的机会。教师在讨论中会引用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学习阶段论、多元智能、建构主义和布鲁坶目标分类学等理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唤起已经学习过的理论来解释教学实践中现象的过程中,获得了满足,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
另外,这种培训的总学习目标也是隐含的,只在每个模块前给出了该模块的学习目标。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学习总结中普遍反映学习目标不明确。在经历了有趣、尝试、愉悦、迷茫和痛苦的过程之后,逐步地体会到了豁然开朗和顿悟的喜悦。一位教师给出的"心情"曲线很好的表达了这个过程。这个"曲线"虽然没有严格的量化数据,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参加学习教师的普遍感受。在进行教学研讨时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意见。一种意见是在开

图1. "心情"曲线
始教学时就明确地讲清学习目标,减少教师的迷茫。另一种意见是保持原状,正是这种"心情"过程才使得教师有更深的体会。从"体验"的角度和后续效果看,第二种意见更值得推荐。学习目标隐含策略是教师体验学习过程的向导。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策略适宜在成人学习中运用。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还是应在学习初始就明确的表达学习目标为好。
平等交流策略与思想碰撞策略
教育理论和学习规律告诉我们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效果最好。这是因为学生共同的学习体验和相近的学习阶段所决定的。在"未来教育"的培训中特别强调这一点。学生互相学习、并且鼓励学生教老师。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即便是一个常用的软件,谁也不敢说已经掌握了它的所有功能和技巧。根据某调查公司所做的一项调查:几乎90%以上的固定电话用户,只会用电话全部功能的10%。何况当前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一般都比较复杂。一般的用户大都能熟练的使用常用功能,有些特别的功能和技巧并不熟悉。有的教师因为自己的爱好或者工作需要对某些功能和技巧比较熟悉就不足为奇了。培训中如果需要,就请这些教师展示或者传授这方面的知识是一个活跃气氛,体现教学民主的好时机。即便教师能做的、知道的,也不妨让参加学习的教师来进行。他们会特别乐意这样做。回想当年八路军为什么那么有战斗力?"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自有他内在的魅力。
在培训中还有一个令所有老师都感兴趣的活动就是头脑风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诸葛亮会"或如谚语所说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问题是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词来表达它。只好暂时还用西方的说法,叫它"头脑风暴"。教师在学习中难免碰到一些问题,一时又想不清楚。如果能小组或全班一起讨论就会有一些思想火花碰撞出来。特别是在设计培养中小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问题和选择题目、设计框架问题时,"头脑风暴"的效果尤其明显。动员所有教师讨论一个真实的问题,作出他们每一个人的思想贡献,这就是思想碰撞策略。表1给出了讨论和交流的用时统计。系统论中有一个原理,一个没有与外界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系统,一定是个衰亡的系统。一个人,一个学校也一样,要多与其他人交流。只有有了交流,这个人、这个学校的学术氛围才能活跃起来,有生气。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的伸展解乏活动、护眼活动、随时鼓励学习者的表现和展示等活动,都体现了作者的"动手参与"和"认同"策略。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些活动的设计遵循了成人的学习规律。

注:模块4为免修。
表1. 教材设计的讨论交流活动用时统计
小步子学习策略与循环上升策略
作为培训者理论联系实际的师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遗憾的是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我们总认为要多给教师一些知识,讲的过多。最近,这种状况有所好转,培训中设计了一些讨论活动、案例分析等。这是一个好的动向。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在"未来教育"培训中的小步骤学习降低了学习难度,任务驱动式学习则激发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在开始学习的中许多教师都会觉得并不难,而且有分组、有讨论、有游戏,还挺有趣。规定的20分钟的任务他们可能5分钟就完成了。后来他们才发现后面的任务一个比一个重,有些任务要求学习者重复使用相同软件中的不同功能,从而达到熟练使用它。这种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化难为易,重复出现;螺旋上升的设计,充分显示了教材编写者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把握、对课程论的深入理解。表2中对列出的12项教师应掌握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能力。从对每一种能力的学习活动安排上,可以看到作者"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等理念的具体体现。这些理论不是"写"在"纸"上,而是渗透在活动中,体现在学习任务的合理安排上。从教学效果来看,许多信息技术能力弱的教师通过学习也能比较顺利地按照要求完成学习。看到自己亲自动手完成的各种作业和学习成果,他们获得了辛勤后的愉悦。
告之策略与及时反馈策略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谙熟于教学过程的各种活动。但是根据我们的教师培训经验,当教师在自己学习的时候,由于又要设计教学,又要掌握技术往往会陷入忙乱之中。如果控制或引导不利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见图1所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材在一开篇就设计了"作品集自查表"。自查表里列出了12项学习任务(还有两项是后加上去的一个是2000字学习总结,另一个是"一句话"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完成一项就在该项上打一个记号。随着学习的进程,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消除了焦虑,会更增加学习的信心。6.0版还新增了一个"学习日志"。这就把原来的对学习后的总结以日志的形式"小步子"化了。每天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设计的变化、技术难题的解决都可以简单的描述记录下来,有利于教师的随时反思并形成习惯。教师在写学习总结时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减少了写学习总结的难度。
支架提供策略与学以致用策略
作为教师或家长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在独立学习时还需要某种文字或示意图形式的引导和帮助。例如,孩子开始写日记时,不知道先要记录那些基本要点。所以日记本在印刷时就水印好了一些日期、天气、气温等常规要点。它时时提醒孩子们这些是要记录的。即便是成年人,我们用的日记本也还是如此。这就是最常见的"学习支架"。在"未来教育"教材中"学习支架"随处可见,而又很自然地融会于学习任务之中,体现了教材作者的深厚教育学理论功底。这些学习支架有"培训日志"、"单元计划(即教案)"、"框架问题设计"、"评价量规(即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标准量表)"、"教案实施计划"、"上网搜索资料"、"对网站信息的鉴别"等等。
"未来教育"培训在一开始时就强调"原汁原味",培训骨干和主讲教师在备课和实施过程中也不断地重温和强调。现在看来,它是这个培训的一个亮点。这样就使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不但能体会到该教材的特点,还能通过具体的活动体会、感悟到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多样性的魅力。在具体的选题、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身份制作网页等学习活动中,教师一直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用这个教案。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回想一下以前我们的此类培训的教训,那一个不是培训结束后就考试,考试结束后很少真正用于教学之中?
经过5年参加"未来教育"培训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我深深感到要开阔思路、要有胸怀,要有学习世界上一切合理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方法。以上这些教学策略不但对我做好项目培训工作大有帮助,也已经融入、借鉴到其他的教学工作之中,我感到受益匪浅。(作者:北京教育学院孟宪凯)
参考文献:
1.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反馈表统计。未发表。
2. 英特尔.未来教育,中文6.0版,Intel Corporation,2004年6月。
3.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4.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约翰 D 布兰斯福特,安 L 布朗,罗得尼R科金等编著。程可拉 孙亚玲 王旭卿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教育心理学》林崇德主编,冯忠良 伍新春 姚梅林 王健敏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