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第三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0:38:58
作者:普颖华、华名良 主编
重  刑
原文
吴起曰: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以声,
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
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译文
吴起说:“军队中敲击鼙鼓、金锋的目的,在于引起士卒在听觉方面的敏锐注意力,
听从指挥,挥舞旗帜,在于集中士卒在视觉方面的注意力,而各项法规、禁令及刑罚的
目的在于管理士卒,节制士卒的行动。”在军队中,用声音引起士卒的注意,要求士卒
听从指挥时,发声的器具必须音质清脆宏亮;用旗帜来指挥士兵作战时,旗帜的颜色要
鲜明、醒目;用刑罚、禁令来约束士卒的行动时,执法必须公正、严明。如果做不到上
述三点,军容就会紊乱,士卒就会涣散、懈怠。所以说,在指挥部队的问题上,应该达
到这样的程度:只要将帅的指挥旗帜挥舞摇动,部下就会英勇前进,只要将帅的命令一
下,所有的士卒就会同仇敌忾,拼死上前,报效国家。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从严治军问题,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题目。但诸葛亮在这个普通
的题目中有他的独到之处,一开
头就引用杰出的军事家吴起的话,提出“威耳、威目、威心”的见解,接着,从这
三个方面深入论述了由表及里从严治军的思想,这就不是人人都懂得的了。尤其对“威
耳”的论述,更表现了作者的高明;一支军队不但要求内在方面讲求军容严整,令行禁
止,赏罚分明;而且要讲求外在的“鼓鼙金锋”,军威雄壮,既振奋军心,又威镇敌胆。
这样的军队,
当然就能做到“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了。诸葛亮所论,实
在是治军的精髓。
拓例
严明赏罚奏奇效
春秋末期,鲁国国都北边的一个大柴荡着火,天刮北风,火势向南蔓延,快要危及
国都。国君鲁哀公亲自救火,但他旁边只有几名随从,许多人都去追赶被火逼出来的野
兽,却不去救火。鲁哀公很生气,把孔子召来,问他应该怎么办。孔子说:“那些追赶
野兽的人又快活又不受处罚,而救火的人又劳苦又没有奖赏,这就是救火的人少的原
因。”鲁哀公说:“你的意见很好,应该赏罚分明。”孔子说:“现在是危急时刻,来
不及去赏救火的人,再说,凡是救了火的人都要奖赏,国家的花费就很大,您只要用刑
罚就管事。”于是,鲁哀公下令说:“不救火的人,与战争中投降叛逃者同罪;追赶野
兽的,与擅入禁地的同罪。”这道命令颁布后,火很快就被扑灭了。
善  将
原文
古之善将者有四,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敌人知礼;重之以是非,
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禁、礼、劝、信,师之大径也,未有纲直而目不舒
也。故能战必胜,攻必取。庸将不然,退则不能止,进则不能禁,故与军同亡,无劝戒
则赏罚失度,人不知信,而贤良退伏,谄顽登用,是以战必败散也。
译文
从古至今,善于领兵打仗的将领用兵的原则有四点:令出如山,向部下讲明什么是
进,什么叫退,什么是不应该做的;用仁、义的思想教育部下,使士卒能知书达礼;告
诫部下明辨是非,使士卒能互相勉励,规过劝善;严格赏罚,使士卒不敢涣散,有信用,
上述四点基本的原则:禁、礼、劝、信是部队中的重要规范,如果彻底做到了这四点,
就好象主要的支架已经搭好,其它的细微末节也就自然地顺展开来,有了法规,具体的
内容也就明晰了,这样军队就能战必胜,攻伐时得其所需。无能的将领做不到这四点:
没有规制,一旦下令撤退,士卒不听指挥,抱头鼠窜;而下令进攻时,则没有节制,步
调不一,甚至纷纷逃避,怠慢拖延,全军也就难逃灭亡的下场;劝戒不明,赏罚无度,
失信于士卒,上下不能一心,贤德之人纷纷远走,谄媚狡猾的小人得势,这样的将领带
出的部队,一定会每战必败。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从正反两方面详尽论述了带兵的原则。他把这些原则归结为四项:
禁、礼、劝、信”,并且把这些原则称之为治军的“大经”。“大经”者,也就是最重
要的规范准则了。接着,他又从反正论述,说明违背这四项原则的严重危害,把不按四
项原则治军的将领称作“庸将”,指出他们必败的下场。这样正反结合的论述,说得十
分透彻、突出,引人警觉。
拓例
李自成汝州决战
1643年,孙传庭率明军主力部队进抵汝州,与李自成起义军进行决战。9月孙
传庭军队攻中宝丰,进抵郏县城下。李自成随机应变,他凭借郏县城下的深沟高垒,坚
守不战,把明军的主边部队拴在郏县,同时派遣一支精锐部队,一直向北,绕过嵩山,
从背后袭击离汝州仅几十里的白沙。由于白沙是从洛阳到汝州的必经之地,攻占白沙,
就断绝了明军的运输线,数万明军的粮食供应顿时成了大问题,军心动摇。汝州城下的
明军哗变。孙传庭见势不妙,决定自己先回洛阳筹运粮饷,而让总兵陈永福留下指挥大
军。本已军心不稳的明军,见主帅突然离去,更加混乱,许多士兵纷纷离去。农民军内
部又查获了向孙传庭暗送情报的奸细,清除了隐患。李自成抓住战机,集中兵力,积极
反攻,步兵与骑兵互相配合,使明军仓皇失措,不得不迅速撤退。
这时,天下大雨,道路泥泞,明军携带的大量战车无法前行,士兵们又不愿推车。
数千辆战车停在路上,挡住了明军的退路,车倒马翻。农民起义军趁机追上明军,明军
大乱,毫无斗志,却又无处藏身,死者达数千人之多。明军总兵高杰见大势已去,急忙
带领明军向西逃窜。农民军紧紧追击,不给明军喘息的机会,一昼夜追击二百里,终于
在孟津将明军全部阻截住,并将其围歼。明军死亡4万余人,战车也损失殆尽。仍然留
在郏县来不及撤退的陈永福所部明军,也被农民军包围,大部被消灭。先期返回洛阳的
明军主帅孙传庭,眼看全部覆没,自杀未遂,被手下的残兵拥入潼关。
汝州决战以后,明王朝用以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有生力量便几乎被全部消灭,再也无
力向农民军发起进攻。3个月后,李自成率军攻占陕西,随后进入山西、直隶(现河北
省)。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
朝的统治就此结束。
审  因
原文
夫因人之势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争威矣。因人之力以决胜,则汤、武不能与争功
矣。若能审因而加之威胜,则万夫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译文
如果能顺应百姓的心愿来征伐邪恶势力,就是黄帝也不能与这样的行为相比,如果
能借助百姓的力量,群策群力获得胜利,那么就是商汤、周武王也不能与这样的功劳相
比。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以德威服人,则在下的各路英雄都会屈服这样的将帅之下,
四海之内,各方豪杰则也会甘心受到节制。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用兵原则,提出出兵要“审因”和“威胜”。所谓“审因”,就是
要顺应时势,师出有名,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打正义的战争。师出有名,打正义战争,
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威胜”则要求为将之人,善于凭借这种群众拥护而形成的群众
力量的优势取胜。一员将领能达到“审因”和“威胜”的要求,就可以成为万夫莫当的
大将,征服四海的豪杰了。
拓例
姜子牙伐纣灭商
商朝最后一个君主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残酷暴虐、荒淫无度的庸君。他肆意杀害宗
室大臣,毒刑整人。他以残害百姓为乐。有的忠君大臣多次强谏,纣王竟不悔悟,反而
恼羞成怒,杀的杀,赶的赶。有的大臣没办法只好弃官愤然出走。像纣王手下的名臣姜
子牙就是其中的一个。
周武王决心发兵来灭商,推翻纣王的残暴统治。他先暗中派人到商,察看国情,了
解情况。不久,被派去的人捎信说:“商朝国势危殆,民心动乱。”武王认为伐商的时
机还未到。后来,武王又接到报告说:“商,现在是坏人当道,宗室离心离德,一场大
的暴动正在酝酿着。”武王还是按兵不动。最后,被派去的人又捎信说:“商朝的百姓
只是内心愤怒,闭口不敢说话,却咬牙切齿。”这时武王觉得伐商的时机已经成熟。于
是他联合八方诸侯国,向商朝发起总攻。昏庸的纣王自以为自己兵多士众,派出17万
大军迎战。可是他万万没想到,两军相遇后,商朝前军的奴隶兵突然阵前暴动起义,倒
戈反击,杀得商兵全军溃败。纣王逃奔鹿台自焚。
兵  势
原文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大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
孛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
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
则听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译文
大凡将帅领兵出征要注意三种情势: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
和条件。天时,就是指天气晴朗、气候温和适中,寒暑不烈,不旱不荒,天象正常,没
有不祥的征兆,这是有利于我方的自然因素。地利,就是指我方城墙高垒于险峻的地势
之上,有深沟、大河做天然屏障,地形复杂,深不可测,还有唯一的羊肠小路还曲折迂
回。人和,就是君主圣明将帅贤达,三军上下守礼守法,整齐统一,士卒个个都能效命
沙场,粮饷充足,武器坚利。卓越超群的将帅如果能凭借天时,就地利,依人和,就可
以所向无敌,大获全胜。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出兵打仗的战术原则。文章指出,必须善于顺应天时,善于利用地
利,充分发挥人和。为将之人能做到这三点,就能“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了。
拓例
洛涧挫敌锐气
公元四世纪,中国呈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南方,西晋皇族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政
权。在北方,许多少数民族都建立了政权,史称16国。公元357年,前秦的苻坚自
立为帝。经过多次战争,苻坚统一北方,积极准备南下灭晋。
公元383年5月,苻坚率几十万大军,号称百万,浩浩荡荡南下攻晋。东晋派出
谢石、谢玄、刘牢率军迎战,但东晋的军队只有8万人,前秦的军事力量处于绝对优势
地位。10月18日,前秦先头部队攻克寿阳,并派梁成率5万军队进到洛涧,以阻挡
从东面赶来援助的晋军。东晋的援军受阻,只好退守硖石。这时,苻坚得知在硖石的东
晋军队兵力很少,粮食也不足,便以为可以一举消灭东晋。于是,他把大军留在项城,
自带8千轻骑赶到寿阳,并派朱序前往晋军营中劝降。朱序本是东晋将领,战败被俘后
被迫投降。他到晋军营地见到谢石、谢玄后,不仅不劝降,反而告诉谢玄和谢石,前秦
的军队准备不足,各路兵力尚未集结完毕,并建议趁此良机,进攻前秦军队的前锋,挫
其锐气。谢石和谢玄接受朱序的意见。11月,晋军前锋刘牢率五千精兵强渡洛涧,夜
袭梁成的营寨,大败五万前秦军队,歼灭1万5千人,主将梁成也被晋军斩杀。与此同
时,谢石、谢玄率军水陆并进,一举推进到淝水东岸,与前秦军队隔河相对。
洛涧一仗,东晋军队打击了前秦军队的锐气,鼓舞了晋军将士的士气,坚定了以弱
胜强的信心。原来看不起东晋军队的苻坚,站在帮阳城头,看到河对岸的晋军阵营严整,
士兵的刀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心里非常慌乱,以至错把河对岸山上的草木也当成晋军
士兵。后人谓之“草木皆兵”。他再也不敢轻视晋军,下令严守淝水,不许晋军渡河。
晋军在洛涧之战中虽然没有与前秦主力交锋,但已为在不久后的淝水之战中大败前
秦军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胜  败
原文
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劝以刑
赏,此必胜之征也。士卒惰慢,三军数惊,下无礼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敌,相语以利,
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征也。
译文
军队出师必胜的条件是:真正有才德的人担任着重要职务,没有才德的人被贬斥到
最低位置,三军将士情绪高昂,团结统一,上下关系和睦,士卒服从命令,勇敢善战,
军容威武雄壮,法纪严明。军队出师不利,必然伴随下列征兆:士兵懒惰、散漫,不遵
守军纪,全军将士非常畏惧对敌作战,兵卒不讲信义,不畏惧刑罚,对敌军实力估计过
高,内部不团结,彼此之间通常的话题是与利益有关的事情,喜欢猜测事情的吉凶祸福,
附会各种无稽之谈,军内流言蜚语盛行,军心涣散。
解析
本篇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谈论导致胜败的种种征兆,这是将领作出投入战斗判断的重
要参考。所谓不打无把握之仗,就是要判断出取胜的把握方能投入战斗嘛!在诸多征兆
中,诸葛亮特别强调“贤才居上”,把让贤德之人担任要职列为取胜的最根本条件。从
根本上说,这还是一个用人问题,只有任用贤德之人担任要职,军队才能团结一致,才
能军风端正,士气高昂,保证必胜。
拓例
诸葛亮说吴抗曹
赤壁大战之前,北方曹操力量最强大,处于攻势地位。而孙权、刘备则处于劣势、
守势地位。特别是刘备连吃败仗被曹军赶的直往南跑。曹操带领大军南下,孙权、刘备
面临曹操号称百万的大兵只好准备应战。两军决战需做各种工作,而廓清内外环境是很
重要的方面。就内部而言必须统一认识。刘备集团内部比较一致,决心抗击曹操。孙权
集团则战和不统一。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紧急,请派我去向孙权求援吧。”刘备同
意了他的请求,诸葛亮领命去了东吴。
当时孙权驻军在柴桑,正在观望刘备和曹操的龙争虎斗。诸葛亮来到这里,对孙权
说:“天下大乱以来,您起兵占据了江东,刘备也在汉水以南招募军队,和曹操争夺天
下。现在曹操已削平群雄,基本上平定了北方,最近又攻破了荆州,威名震动四海。刘
备没有安身之所,好似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才跑到夏口。将军您应估量自己的力量来
应付眼前的局面:如果您不能依靠吴、越的兵力与中原的曹操抗衡,不如早点儿放下武
器,捆起盔甲,向曹操称臣。现在您表面上装出服从曹操的样子,内心里却迟疑不决,
另有打算,在事情已危急到如此时刻还不能决断,大祸很快就要临头孙权问道:“如果
像您说的没力量抗衡就投降,刘备为什么不向曹操称臣投降呢?”
诸葛亮答道:“当年的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尚能守节而不屈辱投降,何况
刘备作为皇族的后代,有盖世无双的才能,许多贤士都仰慕他,投奔到他的门下,就好
像水流向大海一样,如果他的事业不成功,那是天意,怎么能因为暂时的挫折就投降曹
操称臣呢?”
孙权有些不高兴了,吼道:“我也不会投降曹操的!我怎么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和
十万将士去受别人控制呢?现在除了刘备,没人能够抵挡曹操,但刘备刚刚打了败仗,
怎么能再和曹操相抗衡呢?”
诸葛亮说:“刘备虽然在长坂打了败仗,但现在归队的战士加上关羽的水军,还有
精兵上万人,刘琦手下的将士也不少于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听说
追赶刘备的骑兵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里路,他们现在的情况,如同‘强弓发出的箭,到
射程末了时,它的力量连鲁地出产的薄绢也不能穿透’一样已经不堪一击了。这种做法
为兵法所忌。而且,北方人不习惯于水战,再加上荆州百姓是被逼着归附曹操的,这些
都是打败曹操的有利条件。现在将军您如果能够派出猛将统率几万大军,和刘备同心协
力,一定能打败曹操。曹操兵败,必然会退回北方,这样,刘备的荆州和您的东吴,势
力就会增强,三分天下,各据一方的局面就形成了。成功与失败,就在现在了。”
孙权听诸葛亮如此一说,茅塞顿开,非常高兴,便派周瑜、程普、鲁肃等带三万大
军,与刘备合力抵抗曹操。
孙刘这两大集团解决了内、外环境问题便为全心全力、集中精力与曹操决战扫道路,
创造了条件。最终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
假  权
原文
夫将者,人命之所县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赏罚,是犹
束猿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之目,而使之辨青黄,不可得也。若赏移在权臣,
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吕之谋,韩、白之功,而不能自卫也。故孙
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亚夫曰:“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有天子之诏”。
译文
将帅是军队中的关键。他悬系着千万士卒的性命,关系着战争的胜败结局,左右着
国家命运的盛衰兴亡。如果君主不把指挥军队的权力全部交给将帅,就好象用绳索捆住
猿猴的手足却斥令它快速地攀爬树木,跳跃飞奔,又好象用胶带粘贴人的双眼,却要求
他辨别各种颜色,这都是不可行的事情。如果赏罚大权被权贵所操纵,主将没有任何可
以自主的权力,上下必然会被私心、利力所笼罩,人苟且于私利,就没有人会为国家效
命,更没有旺盛的斗志。那么,就是有伊尹、吕不韦那样出类拔萃的才智,有韩信、白
起那样的功绩,也不能自保。所以,孙武说:“将帅一旦领兵作战,一概不从君命”。
亚夫也讲:“在军中,只有将帅的命令可听,没有听见君主的诏令”。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兵权问题。这个问题,诸葛亮在《将苑》的第一篇文章《兵权》中,
已有论述,不过侧重点不同:《兵权》论述的是统兵之权,是总的指挥权;《假权》一
文着重论述的是临阵指挥之权,强调“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要求保证将领临阵指
挥的全权。文章一开头就用了三个排句,突出说明这个指挥权关系重大。接着,文章又
用比喻加以论证,最后还引用孙武和周亚夫这样杰出的军事家的名言加以证明,可见诸
葛亮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也确实太重要了,诸葛亮自己就有切身之痛。当
他四出祁山,好不容易连胜司马懿,打出了大好形势时,后主刘禅却听信宦官的谗言,
下旨召回诸葛亮,意欲削权防变。诸葛亮无奈撤兵,结果功号一篑,白白葬送了大好形
势。最终诸葛亮没能征服中原,抱撼而死。授予将领全权,确实是用兵的根本。
拓例
审时度势破敌军
建安十六年,偏将军马超等人谋反,杀了凉州刺史韦康。建安十九年,韦康旧部赵
衢、尹奉、姜叙等人起兵征讨马超。姜叙在卤城,马超在冀城,赵衢等人诱使马超出城
攻姜叙,便冀城空虚,赵衢等人乘机攻入冀城,将马超的妻子杀死。马超攻卤城不下,
又回不了冀城,他只好逃奔汉中。姜叙等人兵少,不敢贸然去追。
姜叙派人找夏侯渊求援。夏侯渊与手下诸将商议此事,诸将都说没有曹操的命令不
便行动。夏侯渊却认为,将在外,应当审时度势,怎么有利就怎么干。他说:“曹操在
邺城,从这里去往返一趟就有四千里地,等命令来时,姜叙他们早就被马超打败了,非
赶快去救援不可。”
于是,夏侯渊命令部将张郃率五千步骑兵,从陈仓一条小路上去追击马超,他自己
在后面押运粮草督阵。马超如丧家之犬,战斗还没打响,他就跑了,丢下的大批军用物
资,成了张郃颌的战利品。夏侯渊赶到时,支持马超谋反的各县,都已献城投降。
和马超一起叛乱的韩遂,此时正在不远处的显亲,夏侯渊想袭击显亲,斩杀韩遂。
韩遂得到消息后,连夜逃走。夏侯渊与部将们商议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有的说应立即攻
击韩遂,有的说应去攻打兴国。夏侯渊认为,韩遂有精兵强将,兴国的城池很牢固,攻
击哪一个都不可能立即得手,不如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先去攻打长离的诸羌子弟,其中
有很多是在韩遂的部队中当兵。如果韩遂舍弃长离,羌人子弟就无家可归;如果韩遂去
救长离,就把韩遂诱出了城,可以和他在野外作战,则韩遂必败。众将官认为主帅说得
有理,遂按计划行动。
夏侯渊留下督将看守军需物资,亲率轻兵步骑去长离,攻烧羌屯,斩杀和抓获了很
多羌人。在韩遂军中的羌人将士,纷纷奔回自己的部落。韩遂也率兵出城去救长离,被
夏侯渊拦在半路。
夏侯渊手下的部将见韩遂的兵马很多,建议挖壕沟打持久战。夏侯渊却说:“我们
围战千里,现在挖沟扎营,士兵们会很疲惫的,不能坚持多久。韩遂兵马虽多,我看很
容易打败他。”于是夏侯渊下令擂起战鼓,手下将士神威大振,高喊着冲向韩遂的阵地,
韩遂的将士人心已散,毫无斗志,顿时乱了阵脚,四散奔逃。
夏侯渊得胜回图阳,稍事休整,又兵围兴国城。兴国五千人逃奔马超而去,其余的
人都投降了夏侯渊。夏侯渊又乘势扫荡了高平等地,缴获很多粮草和牛马。
夏侯渊审时度势,赶马超,追韩遂,破兴国,平高平,连战皆捷。仗都打完了,曹
操所派的节度使才拿着曹操的命令赶来。
哀  死
原文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注而
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
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译文
古代凡是优秀的将领,对待自己的部下就好象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当困难来临时,
身先士卒,首当其冲,站在最前面,在功劳荣誉面前,与部下谦让,把功劳、荣誉推给
部下,对待受伤的士卒,百般安慰和抚恤,当部下为国捐躯时,又能厚葬他们,并妥善
地安排好后事,在粮食不够吃时,主动地把自己的食物让给下级,在天气寒冷的时候,
把自己的衣服让给士卒穿用,对待有才智的人,以礼相待,并委之以高官,对待英勇擅
战的部下,他会给予恰当、及时的奖赏并勉励他再立新功。身为一名将帅,做到了上面
的几项内容,就会所向披靡,百战百胜。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养人如养已子”的论点,这和我国历代将领“爱兵如子”的说法
是一致的。诸葛亮是不是第一位提出这一主张的人,没有考证,不敢妄下断语,但他在
一千多年前就如此明确地提出这一论点,总是十分可贵的。更可贵之处还在于,诸葛亮
不但提出了主张,而且提出了这一系列爱兵的途径,总共达八项,相当详尽。作者说,
如能做到这些,就能造就一支所向无敌的军队。诸葛亮在前面论述过从严治军,这里又
专文论述爱兵如已子,可见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这个问题确实是领兵的要旨之一,得
军心者就能取得将士效命的结果,失军心者则会导至败亡丧身的后果。
拓例
平天下先兴礼仪
曹操成为北方霸主后,百废待兴。在他的兴邦强国的计划中,他首先考虑的是兴礼
仪。东汉建安七年春天,他率军进驻谯县。在谯县境内,他走了一天,也没遇见一个熟
人,这使他感慨万分。他对部将说:我起正义之师,为天下人铲除暴乱。故乡的人民很
支持我,父送子,妻送郎,跟我走的人很多都战死在沙场。这真让我悲痛欲绝。”
曹操安顿下来后,马上下令:“凡是跟我当兵的将士,因战死沙场而绝了后代的,
找他们的亲戚当他们的后裔,分给田地,由官府配给耕牛,设立学校,教育这些英雄的
后代。要建立祠庙,让活着的后代能够有地方祭祀自己的祖先。能够把死者的后代培养
成人,我死后见到我那些先去的将士,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第二年秋天,曹操又下令:“十五年战乱,使青年人没见过仁义礼仪的风尚,这使
我很忧伤。我命令所辖各郡都要提倡和重视古代圣贤们的典籍的研究,要建立学校,满
五百户的县要设立专门负责培养年青人的官员,选拔本地优秀子弟给以教育,使先王之
道不致废绝,从而兴天下。”
各郡县按照曹操的命令,大兴教育。教育兴而人才起,人才起而百废兴。曹操的教
育计划,为汉王朝崩溃后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  宾
原文
夫三军之行也,必有宾客,群议得失,以资将用。有词若县流,奇谋不测,博闻广
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可引为上宾。有猛若熊虎,捷若腾猿,刚如铁石,利若龙
泉,此一时之雄,可以为中宾。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为下宾。
译文
凡是三军出征作战,将帅必须有各类幕僚人员为自己策划参谋,共同讨论利弊得失,
辅佐在将帅左右。有些人口若悬河,能提出奇妙的谋略,见闻广博,多才多艺,这是万
里挑一的出色人才,可以成为将帅的高级幕僚,有的人象熊虎一样勇猛,象猿猴一样敏
捷,性格则烈如铁石,作战如楚地龙泉般锐利无比,这些人是一代豪杰,可以成为将帅
的中级幕僚。有的人喜欢发表言论,但能力一般,只是普通之辈,可以成为将帅的下级
幕僚。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识人、用人问题,这也是带兵的根本。诸葛亮在前面的文章中已不
止一次论述了这个主题,不过各篇侧重点不同而已。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把人分为三
种,主张把有真才实学的能人引为“上宾”,而把只会花言巧语,哗众取宠的人引为
“下宾”。不过,这说起来容易,真正识人就难了,以诸葛亮这样精明的统帅,也错用
了只会夸夸其谈,死搬书本的马谡,导至街亭大败,连累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也只好行一
次险,唱了一回“空城计”,差点连命都保不住。看来,为将领兵之人,真得好好研读
诸葛亮的《知人性》一文,照他论述的那样,多方面考察人,彻底了解人的本性,从而
做到恰当用人。否则,一着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了!
拓例
毛遂自荐说楚王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几天工夫把个赵国的国都邯郸团团围住。赵王一面命令
将士坚守城池,一面派平原君到楚国请求救兵。平原君深感此次楚国之行,成败与赵国
生死存亡息息相关,于是决定从数千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双全的门客一道去楚国求救,
并讨论合纵抗秦之策。
平原君立刻在门客中挑选去楚的人,可是挑来挑去,选了又选,只挑选出19人,
还差一人,怎么也选不出来。
这时,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找到平原君,自荐道:“将军此次挑选的人,听说还
少一个,我向将军推荐我自己,请您也带上我吧!”平原君看看,此人其貌不扬,个子
不高,一脸凶相。平原君根本不记得这个人,就问他:“你到我这多年了?”毛遂回答
说:“已三年。”平原君不大高兴地说:“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把锥子放在袋子里,它
的尖会刺破袋子露出来,可是你在我这呆了三年,我从没听说过你的情况,可见你是没
有什么才能,所以你还是不要去了。”毛遂看了看平原君,请求说:“我今天要求的正
是像锥子一样被放进袋子,如果早能这样,早就刺破袋子显露锋芒了!”平原君佩服毛
遂的胆量和口才,于是就决定把毛遂带上,也正好凑够了数。
到了楚国,平原谷和楚王谈了整整一上午合纵抗秦的事,可楚王就是不肯出兵。毛
遂见事情如此不顺利有些不耐烦,他手按宝剑走到楚王面前慷慨陈词,楚王见毛遂持剑
站在自己面前,又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最后终于答应联合抗秦,派兵救赵。
邯郸解围,赵国得救后,平原君赞扬毛遂说:“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
师。”从此平原君把毛遂当为上宾。
后  应
原文
若乃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光动后用,刑于无刑。此用兵之智也。师徒已列,戎马
交驰,强弩才临,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敌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冲矢石,争胜一
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译文
如果能把危险的局面转换成容易的事情,在事情还没有转变成复杂之前就预先做了
准备,在事情还没有变得不可收拾时就采取了应对措施,在军中设立了严明的刑罚但不
以动用刑为最终目的,这是用兵的上策,这样的首领是智者。与敌人交战,将士已布列
阵形,双方兵马交错,短兵相接,这时将帅如果能乘机以种种威势扩大自己的影响,使
敌军混乱以致失索,这算得上是用兵的能者。在战场上,将帅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
但只是逞一时之能,双方损失极大但不分胜负,这是用兵中的下策。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用兵的战略思想。全文把用兵的水平分为三等,主张以智用兵,讲
求谋定而后动,不打无把握的仗。掇对仅凭血气之勇,猛冲蛮撞,将其列为用兵的下等。
这确是军事大家的见解,而非一介武夫的主张。“诸葛一生唯谨慎”,所以他能百战百
胜,在极其不利的形势下也能转危为安。
综观这四篇文章,诸葛亮详尽地论述了用兵的战略思想和基本原则,道出了用兵的
真谛。这些论述是其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其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拓例
狡兔三窟留后路
战国时期,齐国宰相孟尝君的家里,养了很多的食客。其中有个名叫冯谖的,没有
什么特殊的本领,所以来了很长时间也没引起孟尝君的注意。
有一次,家里正赶上没人,孟尝君就派冯谖到孟尝君的封地薛地去收债。临走的时
候冯谖很有礼貌地问孟尝君是否带些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随便,你看着办吧,
你觉得应该带些什么回来就带些什么吧。”
冯谖来到薛地,召集了所有的债户,把债契收上来,又当众把所有的债契烧掉,然
后对大家说:“孟尝君让我把你们的债全免啦,今后你们可以安居乐业,过好日子了!”
人们非常高兴,纷纷欢呼、磕头。
冯谖回来,孟尝君问他带了什么回来?债收完了没有?冯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
“您说让我看着办,如果我觉得应该带
些什么回来就带什么,我觉得最应该给您带回来的是‘德政’,所以我就给您带回
来个‘德’。因此我就把薛地的全部债契烧掉,债免了。”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可一
想,木已成舟,也没说什么,就算了。
一年后,孟尝君被齐王免去了宰相的职务,他只好回到薛地。当地百姓听到这一消
息,扶老携幼到大路上欢迎他,孟尝君对百姓如此热烈地欢迎他,感到很奇怪。冯谖就
对他说:“这就是我给您带回‘德’的验证。”孟尝君这才恍然大悟,真正体会到冯谖
的用意,非常感谢他。冯谖接着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保住性命,现在你只
不过才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睡安稳觉,万一齐王对你再有不利,还得有另外的
存身之处,因此我们还得再凿两个洞才行。”于是冯谖向孟尝君请求,让他到魏国去游
说。
冯谖来到魏国,对魏王说:“孟尝君名扬各国,您如果能请他到魏国来做您的宰相,
魏国定会国富民强。”魏王正好空着相位,找不到合适的人,于是派人带着重金来聘请
孟尝君。冯谖临走时早就告诉过孟尝君这样做只是给齐王看,并不要接受聘请。所以魏
王连请了三次都被拒绝了。
果然齐王听说魏国要请孟尝君做宰相,吓得连忙叫人带着黄金、彩车,用很隆重的
礼节把孟尝君请了回去,恢复了原职。
齐王为了表示诚意,特意问孟尝君还需要什么。冯谖就偷偷告诉孟尝君说:“请求
齐王在薛地建立祠庙,再赐份先王留下的祭器,以保薛地的安全。”
齐王答应了孟尝君的请求。祠庙建成那天,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已经挖
好了,你可以高枕无忧,安安稳稳睡觉了。”
便  利
原文
夫草木丛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无隐,利以潜伏;以少击众,
利以日莫;以众击寡,利以清晨;强弩长兵,利以捷次,遇渊隔水,风大暗昧,利以搏
前击后。
译文
在草木茂密的地区作战可以采用游击战略;有浓密的山林地带作战可以用突击的办
法,出敌不意;在平原作战没有任何隐蔽物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壕堑战术;在敌众我寡
的情况下,我方应在黄昏时候攻击敌人;在我众敌寡的时候,则应在清晨向敌人进攻;
如果武器装备精良,兵力强盛,则应速战速决;如果隔岸对峙,又有风沙,视线不清,
就应采取前后夹击的战术。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基本战术策略。详细说明在各种条件下宜于使用的战术,启发将领
按照客观条件灵活运用战术,而不可主观臆断瞎指挥。
拓例
主观臆断失街亭
三国时,诸葛亮得报司马懿领兵二十万前来,立即布置镇守街亭,诸葛亮说:“这
是我军的咽喉要道,关系重大。如果失了街亭,我们大军就完了。”马谡自愿前去守卫,
诸葛亮告诫:“这里没有城郭,又没有险阻,防守非常困难。”马谡却说:“我自幼熟
读兵书,懂得兵法。难道连一个街亭都守不住吗?”
马谡到达街亭,看了地势,就笑诸葛亮多心,料定魏兵不敢来,把诸葛亮的谆谆嘱
咐全抛到一边。王平要在五路总口当道下寨,他却要上土山屯军。王平说:“如果魏军
来围住怎么办?”马谡却大笑说:“你真是女子的见解!兵法说:‘居高临下,势如破
竹’。魏兵如来,我让他片甲不回!”王平又说:“我多次随丞相出征,每到一处,丞
相都尽心指教。我看这座山是个绝地。如果魏兵切断我军水道,我军就会不战自乱了。”
马谡说:“你不要乱说!孙子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如魏兵断我水道,蜀兵岂不死
战?可以以一当百。我一向多读兵书,丞相还事事问计于我,你为什么拦阻我呢!”王
平又请求分兵在山下扎一个小寨,成为犄角之势,可以呼应。马谡连这也不答应,这时,
百姓成群结队逃来,说魏兵已到。王平要辞去,马谡才分兵五千让他去自己下寨。探路
回报,街亭有守军,司马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人!我不如他。”听说蜀军屯兵山上,
司马懿才放心。然后,亲自去察看,马谡还在山上大笑说:“他们如果要命,就不来围
山!”
司马懿派人打听到是马谡守卫,就笑着说:“只有虚名,实际是个庸才!孔明用这
种人,怎么能不误事!”随后带大军把土山四面围住,蜀兵一见魏兵漫山遍野,十分严
整,全都丧胆,哪里还敢下山。马谡连连摇动红旗,蜀将谁敢去冲杀呀!马谡大怒,亲
自杀了二员将领,众军害怕,才奋力下山冲击魏兵;但哪里冲得动,蜀军又退回山上。
马谡这才知道事情不妙,让军士紧守寨口,等待外援。蜀兵被困一天,山上没有水,众
军吃不上饭,嚷到半夜,山南蜀兵就打开寨门,下山投降魏军去了。司马懿又命人沿山
放火,蜀军更是大乱。马谡一看守不住了,就驱赶残兵杀下山,往西逃跑了。
应  机
原文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见机之道,莫先于不
意。故猛兽失险,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虿发毒,壮夫彷徨而失色,以其祸出不图,变速
非虑也。
译文
必胜的要诀及掌握情势变化以指挥调动部队的方法是出其不意。如果不是智者,谁
又能把握时机当机立断呢?掌握时机的秘诀在于出其不意。如果猛兽离开山区,失去了
险峻的山势做依托,就是个孩子手持长戟也可以吓退它,而小小的毒蜂只凭借自己一根
毒刺,就可使强壮的大汉不敢靠近,对敌人来说,让灾祸突然出现,防不胜防,无法预
料,是最好的制胜办法。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基本战术策略。侧重于论述捕捉战机。文章强调指出抓住战机的重
要,文章说,小孩抓住了战机,可以制服猛兽;小小的毒蜂,如出击得当,可以让壮士
大惊失色。文章特别强调抓住战机,出其不意,打击敌人,可收到意外的效果。
拓例
曹操北伐出奇兵
东汉末年,北方的少数民族经常进犯,其中辽西的单于蹋顿势力最强。公元207
年,曹操亲自率兵讨伐,以稳定北疆。
由于曹军人马众多,粮草无数,所以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河间的易城(今河北省雄
县西北)。谋士郭嘉对此状况很焦急,便对曹操说:“兵贵神速。行军千里去打人家,
又带这么多的东西,是很难取胜的。如果敌人知道我们来了,必然会有所准备,不如留
下辎重,派出轻兵日夜兼程,打他个措手不及,这样才能获胜。”曹操觉得郭嘉言之有
理,亲自点出数千精兵,轻装前进。在白狼山,曹军与蹋顿的数万骑兵相遇了。曹操登
上山头,见敌军虽人数众多,但队形不整,于是下令先锋张辽率领部队冲杀上去。将士
们以一当十,奋勇杀敌,结果蹋顿军队大败,许多将领都死于乱刀之下。
揣  能
原文
古人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胜负。主孰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粮饷孰丰
也?士卒孰练也?军客孰整也?我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智也?邻国孰惧也?
财货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之形,可以决矣。
译文
古代善于用兵的将领,往往能在掌握了敌我双方实力的虚实后就对双方交战的结果
有了基本的认识。将帅在预料胜负的结果时需要了解的内容有:双方的君主哪一个比较
圣明?双方的将领哪一个更为贤明有能力?双方的官吏哪一方更有能力?双方哪一方的
粮草更为充足?双方中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双方的军容哪一方更为严整?双方的战
马哪一方跑的快?双方哪一方占据的地势更为险要?双方哪一方的幕僚更有计谋?双方
各有哪些可以畏惧的邻国?双方哪一方的国力更富有?双方哪一方的百姓生活更安定?
通过比较上述几个方面,双方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做出判断了。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知已知彼的问题。这是我国军事家们都十分重视的临战指挥的基本
问题,孙子兵法也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诸葛亮十分强调开战之前深入分
析敌我力量对比,不打无把握之仗。这再一次显示了诸葛亮谨慎用兵的指导思想。
拓例
诸葛亮两全遣兵
三国时期,曹操谋杀马腾之后,又想趁周瑜新死之际进攻东吴。而这时刘备正在积
极准备攻取西川。曹操认为既攻东吴又防止刘备的势力扩大,似不可能。另一方面如果
放纵刘备入川,也有有利的一面,可使孙权处于无援的地位。于是决定举兵攻吴。孙权
得到消息大惊,忙向刘备求救。刘备、诸葛亮认真分析当时形势,认为如果孙权被灭刘
备则成为更孤单的力量。如果援助孙权,则失去进兵西川的好时机。诸葛亮经过认真思
考,他认为不动用江南之兵,也不必动用荆州之兵,曹操不会真的举兵东吴。只要修书
一封给马超即可。原来诸葛亮想到,曹操杀了马腾;其子马超必有报仇之心。这时如果
表示与马超结好,马超必定更加放心地考虑攻打曹操。果然,马超见到刘备的书信后,
马上决定攻打曹操,并连下长安、潼关。曹澡得知马超由西入关,只好率军调头舍东吴
而顾马超。
这一实例充分说明诸葛亮根据当时几方力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找到了
变两难为两全的对策。
轻  战
原文
螫虫之触,负其毒也;战士能勇,恃其备也。所以锋锐甲坚,则人轻战。故甲不坚
密,与肉袒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探候不谨,与无目同;将
帅不勇,与无将同。
译文
蜜蜂等有毒刺的小虫子就是凭着令人生畏的毒刺来保护自己,使人不敢轻易地招惹
它,士兵在战场上能勇敢作战,是因为他有精良的武器作依靠。所以,只要有了锋利的
武器,坚实的铠甲,那么所有的将士都可以勇猛善战。如果铠甲不够坚实,就好象赤身
裸体与敌人拼杀;如果弓箭射不中敌人,就好象没有弓箭一般;如果射中了目标,但因
为力量不够没有射进去,就好象弓箭没有箭头一样;如果战前的侦察工作做得不仔细,
不周详,就好象一个盲人在准备作战;如果将帅不能英勇更不善战,就好象没有将帅一
样。可见,这些都是在战备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用兵准备问题。文章论述战前要充分准备,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
是前一篇的补充。文章用了四组句子,以排比的句式,论述了没有准备的危害,论述十
分突出,发人深思。这三篇文章从不同侧面论述了指挥作战的基本战术原则,主要是临
战决策。在把兵力投入战斗前,作为指挥作战的将领必须认真处理这些问题,真正做到
情况清楚,准备充分,战术运用得当,才有必胜的把握。
拓例
诸葛亮反兵法用兵
曹操在赤壁遭到大败后,仓皇逃命,行至华容,见前面有两条通路。一条是小路,
山险道窄,坎坷难行,但却近50里;另一条是大路,宽畅平坦,但却远50里。诸葛
亮认为曹操深谙兵法,多谋善断,故用反兵法原则而用兵。他在华容小道上预先设点埋
伏,并故意暴露若干目标,让曹操看出有兵马埋伏。
曹操犹豫了,究竟走哪条路好呢?前面探路的军士跑回向曹操请示:“前面有大小
两条路,都通南郡。大路平坦,远50里;小路经过华容道,窄狭难行,却近50里。
请问丞相走哪一条?”曹操下令两条路都去探一下。
军士探路回来报告:“大路上看不到什么动静,小路的山口子上,有几处在冒烟。”
众将认为:烽烟起处,必有伏兵,不宜走小路。曹操想了一会说:“不,还是走小路。”
大家惶惑不解,曹操说:“你们哪里懂得,兵法上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诸葛亮派人于小路烧烟,诱我走大道中其埋伏。我会上当么?”于是,他领着部下走向
华容道。结果,恰恰中了诸葛亮的圈套。
原来诸葛亮针对曹操深知兵法,多谋善算的特点,算敌之算,因敌施谋,将兵力设
伏于华容道,并故意暴露出此处有兵马的真情,使曹操反以为假,误入歧途。
后来,幸亏奉命在华容道伏击曹操的关羽重信义,心肠软,受不了曹操的哭求,网
开一面,曹操才得以死里逃生。
地  势
原文
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此步
兵之地。土高山狭,蔓衍相属,此车骑之地。依山附涧,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草浅
土平,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芦苇相参,竹树交映,此枪矛之地也。
译文
好的地势对军队作战取胜是最好的帮助,身为将帅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地势地形特
点就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高山峻岭、森林险川的地形,适合用步兵作战。山
势高陡、蔓草杂生的地形,适合用战车、骑兵作战。在依山临水、狭涧谷深的战场上,
可以用弓箭手作战。在平坦宽阔、可以自由活动的战场上,可以用长戟与敌交战。在草
木交错的地带,又可以充分发挥长枪、长矛的优势。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善于利用地形地物。文章指出,不会利用地形地物的将领,无法取
得胜利。文章还具体说明了在各种地形地物条件下,该用什么战术,甚至该用什么兵种、
兵器,都讲得十分详尽。这篇文章对临阵指挥的将领大有用处。
拓例
韩信背水破敌军
公元前205年,汉将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魏国。10月汉王又派他与张耳率几
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20万重
兵,严密防守。
赵国谋士李左车对陈余说:“韩信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胜仗,可谓是一路威
风,现在他又乘胜远征企图攻下赵国,其势锐不可挡。不过,他们运送粮草需经过千里
之遥,长途跋涉。现在我们井陉山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进,汉军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
这样你暂时给我3万人,从小道出击,拦截他们的武器粮草,断绝他们的供给,汉军不
战死也会饿得半死。你再在这里坚守要塞,不与他们交战,他们前不能战,后不能退,
用不了几天我们就可活捉韩信。”
陈余是个迂腐之人,又自以为是,他不听李左车的话,还说:“韩信的兵力很少,
长途千里赶到这里又精疲力尽,像这样的敌人我们都不敢打,别国会怎么看我们,不是
更瞧不起我们了吗?”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探听到这种情况,很高兴,庆幸自己碰上这样一个迂腐将领。于是就将军队安
营扎寨在井陉口30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韩信又派精锐骑兵2000人,每人拿一
面汉军红旗,从小路爬上附近山头,埋伏起来。然后韩信又派出1万人沿着河岸背水摆
开阵势。背水历来是兵家绝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陈余得知消息,大笑韩信不懂兵
法,不留退路,自取灭亡。
天亮后,韩信竖起帅旗,大张旗鼓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刻迎击,两军激战很久。
韩信、张耳假装败退,丢盔弃旗向河岸阵地靠拢。陈余则指挥赵军拼命追击。汉军背水
而战,非常勇敢。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飞奔驰入赵
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换上汉军的红旗。
赵军久战不能取胜,也抓不住韩信,想收兵回营,回头一看军营里已全部插起了汉
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俘虏,于是顿时军心动摇,纷纷逃跑。这时汉军两面夹击,赵
军大败。士兵们杀死了陈余,抓获了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