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长江》第四集 四川盆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4:43:50
话 说 长 江
第四集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的边缘,是由巫山、大娄山、大凉山、邛莱山、岷山、米仓山兜圈子组结起来的。由于处在群山环抱之中,所以,自古以来,人们要出入四川就很艰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千古魂销蜀道难,畏途巉岩不可攀”的诗句,就是古人对四川交通的写照。
古时候,人们出入四川盆地,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长江,一条是栈道。出入四川盆地的这段长江,又叫川江。川江险滩密布、暗礁林立,而且水流很急。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我们的古人冒着生命危险,架着一叶扁舟在川江上穿行的时候,是何等地艰难!没有一点勇气,没有一点胆量,是不行的。
栈道是古人在悬崖陡壁上开凿出来、架设起来的路。人们先在峭壁上凿出了千千万万个洞,再把木桩打进石洞,然后在桩子上铺上木头,这才铺出来一条勉强供人行走的路。其实啊,这样的栈道,与其说是一条路,莫如说它是一座无与伦比的桥。只不过,这长而又长的桥,一头是插在岩石里,另一头是悬在半空中的。
这条栈道传说是诸葛亮下令修建的。它从陕西省的勉县开始,越过大巴山,横渡嘉陵江,经过剑阁进入四川,最后到达梓幢,全长770公里。以天下雄关著称的剑门关就是修建在这条栈道上。古书《三国志》和《水经》对剑门关的险要形式都有记述,说它是历代兵家的必争、必守之地。但是描述最生动的要数李白了。他在《蜀道难》一诗里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今天我们已经找不到完整的栈道,但是这些深深的石孔,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想象和理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实情和意境。
多少仁人志士和千万四川人民,多么希望能够建成一条铁路,以便沟通“天府之国”和外界的联系。可是,直到1949年,四川境内还是一寸铁路也没有啊!至于公路呢,也是了了无几。从成都到重庆的铁路,是在1950年开始铺设的。而后,又陆续建成了通向陕西、云南、贵州的铁路,通向西藏、青海的公路,使四川终于成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我们在前面说过了,四川盆地的周围都是山,所以,它的气候独具特色,冬季温暖,春天来得早,夏天比较热,秋天很凉爽,霜冻的时间非常短,雨水很充足。当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只靠老天爷的恩赐,只要不人为地乱折腾,那么,这个风调雨顺的好环境是有可能让这个盆地年年五谷丰登的。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经写过这样优美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我们不知道诗人写的是什么地方的小景。不过,这儿的景物就像这诗写得那样,呈现着自然界活跃的生命和美丽的灵魂。
如果说,春天首先是从水面上飘过来的话,那么,在四川盆地里,似乎是一年到都是美好的春天啊!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美的化身,春也是开始的象征。虽然同在长江流域,但是四川盆地的春耕、春播、春种要比下游的江苏一带提前了一个多月。每年二月,这里就开始了忙碌的耕耘。
良好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源,更有勤劳的人民,使四川盆地成了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在四川盆地的五谷中,水稻占一半以上,它的年产量在全国各省中首屈一指。到了夏天,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啊,简直是一片金黄色的世界。这儿油菜籽儿的产量,也是全国的冠军啊。
四川,也是我国的四大蚕区之一。蚕茧总产量在全国各省中名列第二。“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的本意虽然不是写蚕,但是它真实地揭示了春蚕的奉献精神。唐代诗人王建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这诗的后两句是说:虽然妇女们向来喜欢戴花,但是到了洗蚕茧的季节,大家都无心打扮,而让院子里的花儿自开自放。有些城里人可能要问,她们在做什么呢?哦,她们正在为春蚕吐丝做茧编制蚕筛。
在四川盆地里,比较辽阔的平地,只有成都平原那么一块。其余53%的地方都是丘陵地,所以,生活在这个盆地里的多数人家,都是“愚公之居”,就是说是开门见山的。不过,这些山都不高,一般都只有几百米。千百年来,人们就是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这无穷的山包上开创着步步高升的生活天地。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成都平原。这儿嘛,才是四川盆地真正的盆底。提到四川盆地,人们常常用“天府之国”来概括它的富庶。所谓“天府”,当然不是指神话里的天堂。汉代刘向在他著的《战国策》里是这样说的:“国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开便,此谓天府。”这样的描述对于成都平原来说是十分恰当、当之无愧的。
成都平原之所以能成为“天府之国”的核心,是和都江堰分不开的。都江堰是2200多年前建成的水利工程。2000多年来不知道更了多少朝,换了多少代,但是,都江堰经久不废。今天仍然造福于民,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威力。
都江堰工程是由鱼咀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组成。鱼嘴分水堤坝把岷江一分为二。外江呢是正流,用来排泄洪水;内江呢,引水灌溉农田。在正常的情况下,内江进水60%,碰到洪水到来的时候,这个比例就自然地颠倒了过来。飞雁溢洪道,是排泄洪水、泥沙和调节水量的,在汉季,它把岷江的水拦住,全部流入内江。在大雨季节,它又把内江容纳不了的水溢出,自动流入外江。宝瓶引水口,是内江的咽喉,它是把玉垒山凿开缺口而成。都江堰的水都是通过这个口子流向各个灌溉渠的。
都江堰虽然建于2200年之前,但是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任何专家也不能否认它的高度科学性。那个时候,人们用来跟大自然搏斗的工具还非常落后,很难想象,我们的祖先到底用什么方法,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把这个纯粹由岩石构成的山垒壁成了两半?这个引水的宝瓶口,大小深浅也很有学问,大了、小了、深了、浅了,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这个名副其实的宝瓶口,竟是如此精确!这又是谁算出来的?怎么算出来的呢?
都江堰工程的三个组成部分,部署得这样合理得当,它的数据从何而来?它的总工程师又是谁呢?还有,当时,究竟有多少人参加了施工?里面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呢?这一切,现在都难以考证了,而留给后人的,只是福利和自豪。
史书记载,这个伟大工程的领导人,是当时的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的功德,特地修建了这座二王庙。
经过近二、三十年的艰苦努力,都江堰的受益范围已经从平原扩展到干旱的丘陵地带,它的灌溉面积嘛,也从过去的300万亩增加到了800万亩。
关于四川盆地,我们在这一回里只介绍一个大概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