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善举的践行如鱼得水(南方周末 2005-10-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0:33:43


2005年10月27日
让善举的践行如鱼得水
南方周末    2005-10-27 12:04:32
□大林
57岁的医学博士赵华琼,靠卖房和借贷筹款,2004年12月在杭州市西湖区文一西路,开设一家名为“崇一”的医疗门诊,媒体称之为“全国第一个民工门诊部”。该院药品价格低廉,一般低于国家指导价格30%,有些甚至达到50%以上;挂号费、皮试、打针、理疗、诊疗、量血压、试体温,从来不收钱;所有的人进来先看病,看了病以后再付钱。你买1块钱的药我给你看,你买5毛钱的我也给你看(见10月12日《新京报》)。
在看病难、看病贵的背景下,这家医院对民工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对社会而言,这是一大善举,它让经济窘迫的民工,不至于因大医院普遍昂贵的医药费而有病不医,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只有等死。对赵博士来说,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以所学专业面向最困难群体解除病痛,实在体现出一种难得的奉献精神。
社会有需要,也有人愿意担当,愿意为此奉献力所能及的一切,这样的医院应该生存得很好才对。可惜实情却不是这样,这家“全国第一个民工门诊部”竟然越来越举步维艰,赵博士自己也有心力交瘁之感,只是为了一种不忍割舍的良知而竭力支撑着。“既然有那么多民工喜欢我,我不能倒”。可想而知,如果她退却了,她主持的“民工门诊部”关门,每天100-200名受惠廉价医疗的民工恐怕又只好望大医院而兴叹了。“民工门诊部”困境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难以为继。开业近一年后,因为借贷压力、高昂的房租、人力成本以及长期对民工病人的优惠和资助,这家医院面临严重的财务和生存危机,已累计亏损30余万。二是行业挤兑。赵华琼说:我压力很大。有人举报我,还有恐吓电话、短信。电话说:你什么时候回来?你日子不会长了,马上就要死掉了;短信说:你等着,我们要举报你,不会让你好好开下去的。三是职能部门的旁观态度。这样一个为政府排忧解难的民工医院,应该纳入而没有纳入政策支持系统,似乎执意要让它自生自灭,,有时候医管部门还要显示一下毫不通融的权威,对民工门诊部某个轻微的违规之举(因未设儿科为民工患儿治疗),罚款没商量。
我们承认,目前国家尚无足够的财力完全解决民工的看病难,针对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一时半会还不可能到位。但是我们应该也绝对不难做到,为善举的践行提供如鱼得水的环境。简而言之,当有一个赵博士以个人的力量挺身而出为民工的治疗切实行善之时,社会对其应该是倍加呵护的,政府对其应该是真诚地施以援手的。社会存在暂时的贫困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种向善的爱心之举,不经意间被轻慢、被扼杀了,将使善意的萌芽变得十分艰难,将使本就匮乏的慈善资源进一步蜕化枯竭,将使渴望善举扶助的贫困者失去仅存的希望。
赵博士开办的“民工门诊部”要生存下去,其实并不需要多大的帮助,政府给她一点资助,让她不亏损、能够正常运转就行了。我觉得,我们花了许多拨款,搞了许多改革,多次实行药品降价,都没能很好解决的当下百姓看病贵、穷人看不起病的问题,而在“民工门诊部”却能不声不响得到解决,我们何不从天文数字的医疗拨款中拿出一丁点儿资助赵博士,让她把这个天大的好事做下去?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