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力:把握趋势和重点的思维机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3:32:59
一、判断力的定义
“判断”一词,古而有之。“判”字为“刀分之为半”的意思,这是字面上的理解;而如何分,则需要有观察认知的能力,这是字面下的理解。“断”字为以丝相连,又以“斤”(刀斧)切之,这是字面上的理解;而要切齐乱丝,又需要相当的辨识能力,这是字面下的理解。判断是连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只有透过判断,我们才能与他人积极互动,对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是非善恶做出准确的割舍。
判断力是一种智慧,是一个人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或者说判断力就是做选择的能力。判断力是把特殊包含在普遍之下来思维的机能,是为了能够把握趋势和把握重点的思维机能,通俗点说,判断力就是寻找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把握事物主要矛盾的能力。就领导者而言,判断力是一种不带情绪的、冷静的面对现实和洞察现实的能力。在真正的政治家身上,体现着将炽烈的激情与冷静的判断力协调地结合在一起的特征。
在判断力这个问题上,领导者的评价标准是多方面的,但大体有如下几点:一是正确性,它的评价、分析也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结果,还包括判断的依据、判断的思想、判断的侧重点以及判断的过程与判断的分析方法等。二是有效性,即指判断是否产生了作用或产生作用的大小,一个好的判断或拥有好的判断力的人不仅要求的是判断的正确性,而且要求判断能够产生一定的作用。三是及时性,即指判断在时间上体现的能力。判断大部分是对未来进行的预测,而这种预测就必须在时间上有所把握,及时与否本身也就决定了判断的有效性。
二、判断力对领导者至关重要
判断力是领导者人格魅力三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有激情者可做好一般的人,有责任感者可做好从业者,有判断力者才能够做好领导者。因此,不是什么人都具有判断力的。领导者要保持敏锐的判断力,这样才可以看清格局,把握方略,调整活动。
(一)把握趋势的能力
领导者与管理者是有区别的。可以这样说明他们之间的不同:领导者是做正确的事情的人,而管理者是将事情做正确的人。领导者关注的是方向、前景、目标、意图、目的和效果这类正确的事情,而管理者则致力于效率、方式和短期的效应。因此,领导者必须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要善于及时地发现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要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我们这样一个利益格局发生较大变化,人们的期望值发生较大变化的时代,更要防微杜渐,见微知著,善于把事情解决在萌芽之中,千里之地毁于蚁穴。总之,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主流,防止表面性和片面性。如此,才能审时度势,驾驭全局,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坚持用宽阔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这是党中央在《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的要求。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我们每一个领导者都要用心体会中央的要求,这是因为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也是中华民族追求全面复兴的时代。我们要看到,一方面,作为一个在政治上、经济上迅速崛起的大国,我们的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一个和平、稳定和繁荣的世界,这既是我们发展的外部环境,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句话,在一个相互竞争和相互依存,我们彼此都不能忽视对方的存在。
抓趋势,就是抓基本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固有的内在联系,只要有事物的地方,都有其运行的规律。毛主席认为,规律是在事物运动中反复出现的东西,不是偶然出现的东西,事物反复出现才称为规律,才能被人认识。规律中有些带着全局性、长远性的基本规律。基本规律是领导者认识事物和判断事物的一个准绳。领导者可以认识基本规律、把握基本规律,但不能改变基本规律、超越基本规律,换言之,基本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而且,对于基本规律的掌握是很难的,往往是在吃了亏后才琢磨明白的。所以,高明的领导者往往是善于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之至胜利。那种自认为是先知先觉的人,那种通常是马后炮的人,都不足为训。1962年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说:“如果有人说,有哪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比如说我自己,对于这个革命的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
(二)把握重点的能力
重点一般是制约全局、影响发展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抓重点就是要抓主要矛盾,抓那种“起着主要的、领导的,决定的作用”的矛盾。抓重点就是要抓中心工作,找到主攻目标,在弹钢琴时找到“主旋律”。抓重点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抓重点还要抓那些现在看来不是重点,但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重点的事情。要做到明察秋毫,从微弱的信息变化中判断未来,以达到“一叶落知天下秋”。
抓重点就要做到心中有数。从领导学上讲“心中有数”,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数量分析,掌握事物的数量关系,提高思维的精确性。就领导者而言,出台一项政策,有多少人支持,有多少人反对;有多大的受益面,有多大的盲区,应该从一开始就明了。毛主席曾告诫我们党的各级领导者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虽然领导者要心中有数,但不是数量大的东西都是重。何为重,石头虽小,可以砸缸,对泥土做的缸而言,石头就是重。可见,重与不重是相对的,过犹不及。还是十七大政治报告中的一句话好: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三、判断力的培养
判断力是人类极重要的一种心灵能力,领导者的判断力主要是在政治判断上。政治判断是主观意见的交换、沟通、说服,而不像科学真理那样强迫人非接受不可。领导者要保持敏锐的判断力,这样才可以看清政治格局,把握政策方略,调整自己的政治活动。政治判断对政治家来说即为审时度势,对整体格局的把握尤为重要。政治判断按照反省判断的方式来运作。
——要胸襟开阔。领导者要学会海纳百川。虽然,反省判断不需要先验性的普遍规则,但也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坚持自己独特的品味与意见,视之为唯一有效的判准。只有当我们扩大思考范围,将其它人的想法也纳入考量,所谓的“批判”才有可能。一个公平的批判必须尽量设身处地,从众多他者的立场来了解争议中的问题,如此尽管我们最后并未接受他人之见,却能使自己的判断更近乎公正。判断所诉求于众人的正是一种共同体意识。唯有透过此诉求,判断才获得其特有之效度。“追求”、“博取”所蕴含的说服层面,足以使判断成为“人类心灵活动中最具政治性的活动”。缺乏判断能力以分辨特定行为的是非善恶,人们将失去行动的准绳,变得凡事无所不可。而良好的政治行动必须出自良好的政治判断。
——要开拓思维。领导者要善用其“想象力”。想象力能够“使不在眼前的东西浮现于眼前,使客观知觉的对象转变成内在知觉所体验的对象”。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那么即使我们外表上是独自在进行批判思考,实质上却能神游于众人共处的空间。我们考虑的观点越多,判断的普遍性就越大,同时我们从一个特殊现象所要抽绎出来的规则也越有效力。开拓思维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善于做比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总之,判断力要求一个人善用其“想象力”。想象力能够“使不在眼前的东西浮现于眼前,使客观知觉的对象转变成内在知觉所体验的对象。”
——要勤于学习。判断力是一个学习的函数,判断力还是一个年龄的函数。领导者要向书本学习,向经验学习。所谓阅百科之书,历天下千景,只有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积累一定的经验,并将这些理论、经验相结合运用于事实问题,才能又快又准地作出理性的判断,顺利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缺少足够的学识,就会导致“短视”、“短气”、“短寿”。短视者是为政治上的盲人,短气者是政治上的废人,短寿者是政治上的死人。为此,我们必须把努力学习、增长学识培养成一种习惯、当作一种追求、视为一种境界常抓不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判断力的养成,还要懂得世故人情。影响判断力的客观因素在于信息是否完全、时间是否充足,往往要等待一定的时机,那些前因后果才会暂露头角,我们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的面目。也只有这个时候,与作出判断即下定论作决策相关的信息才算比较完全。
四、一个现实的经典案例
判断力是一个领导应该具有的基本的能力。作为一个领导,应该具有战略的眼光,做正确的事情,把握事情的发展方向,更多的关注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到运筹帷幄。是否具有敏捷的判断力,并能够保持和提高判断力,将对是否做正确的事情起根本性的作用。以深刻而敏锐的判断力去掌握时机,才是领导者的本质。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就反映了我们党“顶层设计小组”的判断力,即他们把握趋势和把握重点的能力。从领导科学与艺术的角度,我读十七大政治报告最喜欢的是“第二章、第三章”,我是读起来爱不释手。
思路关系成败,心态决定状态。在十七大之前,总是有各种人希望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表态,借以影响国家发展的大的走向。对此,帮忙者有之,添乱者亦有之。其中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最大的问题,这几十年是搞对了,还是搞错了;是“糟”的很,还是“好”的很。对这些关系到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开拓奋进的大问题,十七大政治报告给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政治报告还斩钉截铁地说:“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当然,我们也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者,问题是明摆在那里的。要真正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还是要有点办法才行。新的时期要有新的工作重点,对此,党中央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的实践的思路。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党中央始终认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