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9:10:22
<道德经>含译注1
上篇·道经
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上篇·道经

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
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都不是永恒的名称。
无任何名称,正是天地的元始。
有最初的命名,乃是生育万物的神母。
所以:
从永恒普遍的虚无,可以理解道的消隐。
从永恒的存有,可以观察道的连续。
两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
它们竟是如此玄奥。玄奥呵,玄奥!
这正是洞察宇宙间一切神秘的大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
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
所以:
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成就,
长与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
音节与旋律互相配和,前与后互相追随。
[这是永恒普遍之理。]
所以:圣者作无形迹之事,传言无声的教诲。
让万物自行发生而并不创始。任其生长而不培育,
任其自为而绝不把持,任其成熟而并不割刿,
正是由于从不占有,所以才永远不丢失。
三章(47)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不崇尚奸诈,
使老百姓不去竞争。
不贵重难得的宝货,
使老百姓不去偷盗。
不激发人们的欲望,
使人心不被搅乱。
所以圣者的统治之道是:
空虚人们的心灵,
填饱人们的肚子,
削弱他们的抱负,
强健他们的筋骨。
永远使老百姓无知识无欲望,
即使聪明人也不敢有所作为。
--有为者都不敢作为,
则天下就不可能不易治理。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看起来很是空洞,但使用起来却永不穷尽。
深远呵,好似万物之总根源。
神奇呵,似不存在而又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但它似乎是上帝的祖先。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并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如同对待稻草狗。
圣人并不仁慈,它对待百姓如同对待稻草狗。
天地之间,难道不正象那种风箱吗--
空虚但并不匮乏,风涌涌而冒出。
讲话太多就会窘困,不如将一切深藏于内心。
六章(50)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月神不死,所以被称作"太阴之神母"。
阴母生育之门,就是天地化育之根。
绵密而如长席,永远也不会穷尽。
七章(51)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永恒而地无垠。天地之所以永恒无垠;
因为它们并非存在于自身,因此才能得到永恒。
所以:圣人藏于后反而彰显,置身于外反而存在。
正由于他无私,所以反而能成就他的自我。
八章(5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之善仿佛水,水容纳于一切容器而没有固定之形。
能存在于人们所厌恶之地,那就接近于懂得"道"了。
居处适应于任何之地,心灵沉静有如深渊。
交往善于择人,立言善于守信,执政谋求治平,作事善有耐性,举动善择时机。
他总是不与人争,所以永远不招怨恨。
九章(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与其把持而经营,还不如放弃。
以锻打而使之尖锐,也不能永保其锋利。
满堂金玉,没有人能长久保守。
富贵而骄傲,会为身家招来灾祸。
功成而身退,这才合于天道。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修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灵魂与形体相合一,能永不分离吗?
团缩气息使之轻柔,能够象一个婴儿吗?
荡除杂虑而观见深幽,能够无所遗漏吗?
怀爱百姓而治理国家,能够不用计谋吗?
如同天门一张一合,能够象一个母性吗?
内心明白而通达,能够表现得如同一无所知吗?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一
三十根辐条拱起一个空壳。
正是由于它是空壳,所以才有车的用处。
团和粘土作成一个空壳。
正是由于它中心是空的,所以才有容器的用处。
凿开门窗作成一个居室。
正由于中间是空的,所以才有房屋的用处。
总之,事物之所以有用而有利,就是由于善于利用空无。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二
色彩缤纷令人眼花,声音喧嚣令人耳聋,五味错乱令人败口。奔驰游猎令人心狂,宝货稀有诱人盗窃。
所以,圣者只求饱腹不求悦目。
有所放弃从而才有所获取。
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三
爱和恨使人困扰,人们常把大害当作自身。
人为什么被爱与恨所困扰?追求爱,躲避恨,得到它困扰,失去它也困扰。所以说爱与恨都使人困扰。
什么叫把大害当作自我?为什么我们会有忧患呢?因为我们爱顾自我。如果我们没有自我,我们还有什么忧患?
所以,难能的是化自我于天下,那就可以寄托于天下。真正善爱自我是以自身化及化天,那才可以将自我托付于天下。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微;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夷。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四
看见了又看不见,它名叫"夷"(隐)。
听到了又听不到,它名叫"希"(暗)。
捉住了却捉摸不到,它名叫"微"(无)。
这三者难以穷究,却混然而一体。
它出现也不明亮,消失也不暗昧。
绵绵不断不可名状;来来去去归于虚无。
所以它是无形态之形态,无现象之现象,
它的名称就是"恍惚"。
迎上去见不到它的头,追上去见不到它的尾,
人们只能从它的过去,而把握它的现有。
必须了解古初的历史,这也就是道的纪录。
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五
古代那善于运用天道的人,见解微妙而能洞察幽隐,
其心灵深不可测。
由于深不可测,所以只能勉强为之作个形容--
他谨慎小心,仿佛在严冬跋涉冰河;他犹犹豫豫
仿佛提防所有的邻人;他在重严肃,仿佛在做客;
他散漫无形,仿佛一块涣解的冰。
敦厚象一块顽石,空旷像一座山谷,混沌仿佛一道浊流。
谁能由混浊中,而静静地得到澄清?
谁能由安祥运动中,而徐徐地化生?
保持这种道术的人从不会自满。
正由于不自满,所以总能不断地从陈旧中创新!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十六
进人虚无之境,安守于深静厚重。
让万物自由动作,我只观察它们的归复。
万物品类芸芸总总,但都要落叶归根。
归了根就会安静下来,这就叫归复其命运。
命运是不变的,名字叫作"恒常。"
能识知这种恒常者,就是聪明人。
不能识知恒常之道,胡乱来者就会遭遇凶险!
识知恒常之道者是宽容的,宽容就会公平,
公平就能做王者。
王者顺于天,天顺于道。
顺于道则能长久,就永远不会失败。
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七
最高的统治之道--是使老百姓不觉察其存在。
其次之道是让人民热爱他。
再次是让人民赞美他。
再其次是让人民畏惧他。
再其次是让人民轻侮他。
诚信是靠不住的,难免总有人失信呵!
悠然而慎于出言,一切举措成就,
要让百姓感到仿佛出于自然和自愿。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
自然之大道废失了,于是而要讲仁义。
由于有了智慧,所以才有大骗。
正是由于六亲间不和睦,才需要推崇孝道。
正是由于国政混乱,所以才需要有忠臣。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
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福利会增加百倍。
放弃讲仁和义--让百姓回到天伦之爱。
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
仅仅写成文字,还不够。
让我再嘱告人们:要坚守于朴素,
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游学从而减少困扰。
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
顺从与违逆,相去有多远?美善与丑恶,相去又多远?
众人所畏惧的,我们不能不畏惧。荒唐啊看不到止境!
世人都在嬉乐,好像在分享祭牛,好像春日登临春台。
我则惧怕那些未出现的预兆。
好像未出生的婴孩。惶惶呵,仿佛找不到归宿。
众人都满足,而我却好像有所遗失。
难道我的心灵是傻瓜吗?愚蠢呵!
世俗之人都聪明,只有我糊涂。
世俗之人都明察,只有我昏昧。
荡漾有如沧海,飘扬而没有归宿。
众人都有图谋,只有我冥顽不化。
我处处与人不同,只贵于葆养我的元气。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一
大德的用处,只有跟从于道。
道这种东西,恍恍惚惚。但虽然恍惚,其中却有万物。
虽然恍惚,其中却有万象。
昏昏暗暗,其中却有精神。这精神是真实的--其中有信息。
从古代到今天,它的名称不变,却观照着万物。
我怎样认知万物的必然呢?就是根据道。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二
曲线能成为圆,弯弧能成为直,
凹陷能成为满盈,破旧能成为崭新。
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则会迷惑。
所以圣人所抱持的只是一个原则
不注视自身才能明察万物,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见是非,
不自我夸耀才能得到成功,不自我封闭才能有所进取。
正由于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无人能与他争。
古人常说委曲求全这个道理,难道是空话吗?
这是真理呵!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三
要少说话而听从于自然—
狂飙不会刮一整天,暴雨不会下一整天。
风雨来自于谁?天地。
天地都不能令其长久,何况人事呢?
所以顺从于道的归化于道,
追随于德的归化于德,追随于亡失的则必得到亡失。
归化于德的,他的道就是德。
追随于亡失,他的道也就是亡失。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二十四
翘脚站立不住,跨脚走不得路。
只看自己的人眼光不明亮,自以为是的人不会强大。
自夸的人得不到承认,自我满足的人不会长进。
这些对干道来说,是废物、是恶物,
所以有道的人不会以此自处。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
有一种东西浑然一团。它先于天地而生,静静而默默,
傲然独立而不变,反复运行而不止,
可以看作是生育天地的母亲。
我不知道它名字叫什么,只能把它记作为"道"。
勉强命名称之为"大"。而大就会消逝,
消逝就会疏远,疏远又会归返。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君王也大。
世界上有此四大,而君王只是其中之一呵!
君王要效法于大地,大地要效法于上天,
上无效法于道,道则效法于自然。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二十六
重物是轻物的基础,宁静是运动的主宰。
所以,圣人终日在外旅行,离不开辎重。
虽然居处在高耸的楼观,也沉静超然。
那身率万乘的君主,怎能自轻于天下?
轻率会丧失根基,暴躁则会丧失主动。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神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二十七
善于行动就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讲话就不会留下瑕疵。
善于计算者不须借助策筹。
善于封闭,无须锁也打不开。
善于捆绑,无须绳索也解不开。
所以圣人善于救助人,而不会放弃任何人。
善于利用一切物,而没有丢弃的事物。
这就叫暗中之明。
所以善人是不善之人的导师,
而不善之人是善人利用的材料。
不尊重其导师,不爱护其资材,
即使是聪明人也会迷惑。这就是奥妙之所在。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二十八
明知自身的雄强,却坚守自身的雌弱。宁作天下的疑海。
宁作天下的谿海,坚守正德而不离,复归于婴儿形态。
了解自身的清白,却坚守自身的昧墨。
甘于做天下的低谷。
甘于做天下的低谷,才能永操内德的充实,
而回归于浑朴。
浑朴而塑成为器物。圣者利用之作为官长,
善于制作者不会生硬地切割。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二十九
想要夺取天下而据有它,我可以肯定他不成功。
天下乃是神所创造的器物,不可以夺取它,
[也不可占有它。]
硬要这样作的必败!据有它的必会丧失!
所以万物,有前行则必有后随。
有吸入则必有呼出。有强盛则必有衰弱。
有上升则必有跌落。
所以圣者放弃过分,放弃奢侈,放弃安泰。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
要以道义辅佐王者,不要以炫耀兵威而称雄于天下,
其政事才会有好结果。
军队所过之处,就会遍生荆棘。大战之后--必有大灾!
故善于用兵者达到战略目的立即罢手,
决不敢长久地霸逞雄强。
有战果而不敢得意,有战果而不敢炫耀,
有战果而不敢骄傲,有战果而示人以不得已,
有战果而不敢逞强。
凡事物发展强大就会衰老,因为这违背了道,
违背道则接近于灭亡!
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三十一
一切兵器都是不祥之器,不要希求而且应当厌恶它,
所以有道义的人不使用它。
武器是不祥之器,不是君子使用之器,
君子只有不得已才会使用它。
使用它也恬淡处之。
取得胜利也不赞美它,赞美它就是以杀人为乐事。
以杀人为乐事,是不会实现其志向于天下的。
吉祥之事以左方为上,凶险之事以右方为上。
君子安居以左方为上。战争则以右方为上。
让副将军坐在左方,大将军则坐在右方,
就像在丧礼上那样。
杀人众多怎能不满怀悲哀?
所以即使取得胜利也要以丧礼来对待。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三十二
道是无名无形之物。即使小,天下却无人能征服它。
作王侯的若能掌握它,一切事物将自然地归化。
天地会交合而化育甘露,人民不需要命令,
而会自动运行。
开始建制需要立名分。但既然有了名分,
就要知道它的界限。知道界限就不会失败。
好比道被放之于天下,就像江河之流入大海。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三十三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
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四
大道无所不在,可以在左,可以在右。
万物依赖它生存而它并不讲什么。
事情作成功它也并不显名,养育万物却不做主人,
可以称作"极小"。
万物归依于它而它不做主人,又可名为"极大"。
正由于它不自居为大,所以它才是真正的至大。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三十五
执大道之象,可以走遍天下。
到任何地方不会遭遇祸害,从而安全、平和、顺达。
音乐美食,会令过客止步。道进入口中,却淡而无味。
看起来看不见,听起来听不见,但用起来却用不完。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
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将欲废之,必故兴之;
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六
将封闭它,就先让它打开。
将削弱它,就先让它强大。
将废贬它,就先让它升华。
将夺取它,就先授予它。
这就叫黑暗中的光明!
柔弱能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水源,
统治国家的利器不可传示于人。
三十七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三十七
道永远什么都不作,但却无所不在。
如果王侯能把握它,万物都会自然生化。
如果在生化中有所兴作,我就以"无名"的方法来治理它。
用"无名"之法去治理它,就可以消除贪欲。
无贪欲则入静,入静则天下自然安定。
下篇·德经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下篇·德经
三十八
上品德性看不出德性,才是真正有德性。
下品德性不能失离于德性,所以本质是无德性。
上品德性不作什么,但无所不能,
下品德性什么都作,但作不成什么。
崇尚仁者什么都要作,但作不成什么
崇尚义者什么都作,结果什么都要作。
崇尚礼推行而不得回应,只好扬臂而扔出去。
所以丧失大道而后才讲德性,丧失德性而后才讲仁爱,
丧失仁爱而后才讲教义,丧失教义而后才讲礼制。
所以利制只是忠信的一张表皮,是乱世之开端!
自以为有先见之明,那不过是玩弄道的虚华,
而实际正是愚蠢之至。
所以男子汉,选择厚重而不选择轻薄,
选择朴实而不选择虚华,不要后者而要前者。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
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三十九
自古以来成功靠统一。天得一统则澄清,
地得一统则安宁,[神得一统则灵验。
泉谷得到一统则盈满,万物得到一统则生存。
侯王得到一统,才能主持天下之大政。]
所以必须致力于统一。
天不清明怕会分裂,地不安宁怕会爆震,
泉谷不充盈怕会干涸,万物不能生存怕会消灭。
神灵不灵就无人信仰,君主失政就会颠覆。
所以贵者要以贱者为根本,高者要以下者为基石。
所以君王自称孤、寡人、不足--这不正是以贱为本吗?
不是吗?
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无荣誉。
不希求明亮而如玉,却宁可落落如顽石。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
向反面发展就是道的运动,
弱小的东西正是为道所利用,
天下万物的生存形态是"存有",
但是存有的生存形态却是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