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6:46:01
慢性咽炎_中医诊治
http://www.caract.org.cn/j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96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188 更新时间:2008-3-12 11:48:12
概  述
慢性咽炎是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口、鼻等部的慢性炎症,有害气体、粉尘等刺激,以及全身性疾病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为常见的致病因素。据国内统计,在城镇居民中,其发病率占咽科疾病的10%~20%,农村发病率较低。现代西医学对本病尚无特殊有效的疗法。
慢性咽炎,中医称为“虚火喉痹”、“帘珠喉痹”,归属喉痹范畴。《素问·阴阳别论》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是对本病的最早论述。历代医家有较多的发挥。首先对喉痹的病因病机从不同方面作了探讨,归纳为痰热、虚火、津不上承等。如《丹溪心法》认为“喉痹大概多是痰热”。《景岳全书·咽喉》云:“格阴喉痹,由火不归元,则元根之火客于咽喉而然,其证则上热下寒,全非火证。”《喉科心法》认为系“肾火真阴亏损故也”。《脾胃胜衰论》曰:“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医学人门》云:“色欲动肾火,火炎上攻,咽膈干痛。”在症候上,《伤寒论·少阳病》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医学纲目》有“盖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等描述。在本病的治疗中,也总结出了不少好的方药,如《伤寒论》中用甘草、桔梗治咽病,当为喉科名方甘桔汤之肇始。陈实功着《外科正宗》,其所载“噙化丸”是最早治疗咽部疾病的含药。
现代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最早的临床文章见于1959年。1962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工作者采用清热养阴、理气化痰的中药,结合针灸、气功、理疗等综合治疗本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经过30多年的临床治疗积累,在探索和总结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选方用药,以及对其他治疗手段,如推拿、食疗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统计的89篇报道中,累计病例已超过8千例,疗效在90%以上。
在取得比较满意疗效的基础上,近年来医家们还开展了多项实验研究,对慢性咽炎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本病阴虚组主要处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状态;阳虚组处于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状态,与健康人比较,均有显着差异。医家们认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是咽局部病变与全身阴阳失衡相互影响的中介之一。从现代医学角度进一步探明了本病的病变与脏腑阴阳盛衰病理变化上的联系和影响。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与感受邪毒、五志过极、先天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则可归纳为阴虚火旺、肝郁痰阻、气滞血瘀三方面。
阴虚火旺 反复感受外邪,或邻近器官邪毒染及;或热病之后致阴液耗损,肺肾阴亏,津不上承,咽失濡养;或因虚火内生,上灼于咽而生;或因烟酒过度,燥热内蕴,灼津烁液;房劳伤肾,水不济火;素体阴虚,郁而化火,循经上灼咽部,发为咽病。
肝郁痰阻 因情志抑郁,思虑过度,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津不行,聚湿成痰,壅阻咽嗌致成本病。
气滞血瘀 手少阴心经沿食道则滞于咽部;邪毒久留,气郁而滞,延宕不散,遏血而瘀,阻于咽内,气血瘀滞,郁而化热,发为喉痹。
辨证分型
1.阴虚火旺 咽干不舒,微痒微痛,咽部有异物感,恶心,干呕,咯痰不爽,口干善饮,大便干结。局部检查:咽部粘膜充血暗红,干涩少液,小血管扩张网布,咽后壁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苔少或光剥,舌质红,脉细数。
2.肝邪痰阻 咽部干燥隐痛,终日不舒,咽中梗梗不利,似有异物,颈部作胀,胸胁闷痛,痰液多而粘稠,恶心,情志不舒则加重。局部检查:咽壁滤泡增生呈颗粒状,高突成片。苔薄腻,脉弦滑。
3.气滞血瘀 咽部干痛或刺痛,干燥灼热,喉间梗塞感,但饮食吞咽如常。局部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肿胀,咽侧束肥厚,呈暗红色或淡红色。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沉涩。
除以上三型辨证外,尚有阳虚型、气虚型等辨证分型,但因临床报道甚少,并缺少临床病例疗效统计,故未予收人。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10天以内症状减轻,3个月以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1年以上无复发。
显效:半个月以内症状减轻,3个月以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1年以上无复发(若遇感冒,则咽部不适感时间不超过10天)。
有效:半个月以内症状减轻,3个月以内临床症状和部分体征消失。
无效:用药后症状稍有减轻或未减轻,体征无明显改善。
分型治疗
(1)阴虚火旺
治法:养阴生津利咽。
处方:沙参10克,麦冬12克,生地20克,丹皮10克,贝母9克,白芍10克,薄荷6克,绿萼梅6克,甘草6克。
加减:咽干甚者加石斛、百合;腰膝酸软,虚烦失眠,加益智仁、狗脊、五味子、淮小麦;口因后壁有粘稠分泌物附着加天花粉、芦根、杞子;咳嗽加前胡、枇杷叶、杏仁、玄参;大便干结加麻仁、全瓜蒌、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2302例,临床痊愈716例,有效1401例,无效185例,总有效率为92%。
常用成方: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知柏地黄汤、一贯煎。
(2)肝邪痰阻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
处方:柴胡9克,枳壳9克,甘松9克,绿萼梅6克,白芍9克,薄荷6克,桔梗4.5克,射干4.5克,甘草6克。
加减:咳嗽痰多加紫菀、浙贝、瓜蒌皮;胁肋疼痛加当归、桃仁、丹参、郁金;咽部充血胀痛甚加赤芍、牛膝;暧气干呕加旋复花、代赭石、神曲、鸡内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431例,临床痊愈234例,有效18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6.9%。
常用成方: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半夏厚朴汤。
(3)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利咽。
处方:当归12克,生地12克,桃仁15克,穿山甲9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僵蚕9克,川芎10克,桔梗6克,柴胡6克。
加减:头晕头痛加石决明、珍珠母;咽喉灼痛加银花、玄参;大便秘结加大黄、全瓜蒌;咽壁暗红,侧束肥厚,加三棱、莪术;咽干渴加茅根、芦根、玄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491例,临床痊愈330例,有效140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95.7%。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
专方治疗
(1)利咽灵片
组成:穿山甲、地鳖虫、玄参、牡蛎、僵蚕等,每片含生药0.3克。
用法:每次服3~4片,1日3次,以餐前半小时服用为佳,5周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330例,临床痊愈237例,有效8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9%。
(2)清咽甘露丸
组成:生地100克,熟地50克,赤芍75克,白芍75克,天冬100克,黄芩1000克,玄参100克,枇杷叶50克,石斛75克,当归100克,甘草2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次服1丸,每日服3次,1个月为一疗程。适用于治疗阴虚喉痹。
疗效:上方共治疗124例,临床痊愈23例,有效9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2%。
(3)青梅丸
组成:青果10克,乌梅10克,牛蒡8克,僵蚕8克,木蝴蝶8克,玄参8克,麦冬8克,瓜蒌8克,海浮石8克,三棱8克,莪术8克,甘草8克。
用法:将上药粉碎,过100目筛,混匀,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袋10丸,分装密封。每次1丸,每日3次,咀嚼咽下或温开水送服,连服30天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512例,临床痊愈279例,显效114例,有效74例,无效45例,总有效率为91.2%。
(4)利咽茶
组成:银花、菊花、桔梗、麦冬、玄参、玉蝴蝶、甘草、胖大海等量。
用法:上药用冷水750~1000毫升,浸泡15分钟后,温火煎20丸30分钟为第一煎,第二煎加水500~750毫升,煎5分钟。二次煎汁混合分3~4次饭后温服,每日1剂,20天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560例,临床痊愈106例,显效302例,有效120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为94.3%。
(5)中药喷雾疗法(外用)
组成:连翘30克,菊花20克,板蓝根20克,防风15克,山豆根30克,射干10克,贯众10克,甘草20克,青礞石10克。
用法:将上药装人布袋,置于高压锅内加水8000~10000毫升,煮沸后,热蒸气透过橡皮管和玻璃喷嘴射出,喷口温度达85℃,距离喷嘴15~20厘米处温度为40℃~50℃。治疗时可先喷面部2分钟,再喷口腔15~2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上述中药量为20人的用量。
疗效:上方治疗184例,临床痊愈4例,显效30例,有效13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3.5%。
老中医经验
干祖望医案
胡××,男,47岁。患者原有慢性咽炎史,近月来因患鼻咽癌而作放疗,经检查癌肿已被控制,亦无鼻塞、血涕,唯口咽干燥明显,饮不能解,有时咽疼,吞咽唾液时尤甚,四肢疲乏,食欲不振。检查:咽粘膜充血、干燥,鼻咽部粘膜粗糙。舌苔薄腻,脉细弱。证属气阴两虚,虚火上炎。治宜健脾益气,滋阴降火。
处方: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山药、白扁豆、乌梅、玄参、石斛各10克,甘草3克。
服药5剂,口咽干燥明显减轻,食欲亦增。仍以原方调治30余剂,直至放疗结束。
按:鼻咽癌放疗后的咽喉干燥,古书虽无记载,但根据有些患者的临床证候,可按慢性咽炎辨证治疗。此患者阴虚津亏无可置疑,而脾虚气弱亦属主证,故用生脉散气阴双补。方中重用乌梅,亦是干老独运之匠心。《本草经疏》谓:“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化津液。”故在此用之,既能配合健脾益气之品以酸甘化阴,补而不燥,又可襄助滋阴生津之药敛火生津,润而不寒,故能获显效。
用药规律
根据明确用中药治疗慢性咽炎的文献报道共52篇统计,使用方剂共46首,总共用药120味,使用比较频繁,治疗在200例以上的共62味,共计治疗患者7565例。现将其中应用频度在200例以上(含200例)的药物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3001~3550
25~31
甘草、桔梗。
2001~3000
16~18
玄参、麦冬。
1001~2000
5~10
茯苓、玉蝴蝶、沙参、菊花、半夏、银花、熟地。
501~1000
1~10
射干、山药、泽泻、萸肉、胖大海、丹皮、黄柏、知母、花粉、薄荷、僵蚕、玉竹、枳实、柴胡、板蓝根、生地、扁豆、桑叶、厚扑、白芍、生姜。
200~500
1~6
苏梗、当归、桃仁、牛蒡子、赤芍、防风、青果、荆芥、牡蛎、穿山甲、山豆根、杏仁、贝母、陈皮、红花、川芎、麻黄、石斛、乌梅、瓜蒌仁、连翘、青磺石、贯众、附子、枇杷叶、紫菀、丹参、柿霜、络石藤、地丁草。
从上表可知,频率出现最高者为甘草、桔梗,其治疗病例数及被使用率,均较处第二位的二味药多,二药均为利咽清热化痰之品,证实《伤寒论》所载甘草桔梗汤在咽科治疗疾病中确有重要作用。同样,处第二、第三位的其余九味药,均有养阴清热、化痰利咽的作用,则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临床上最多见的虚火旺型的辨证意义。其余绝大部分药大都具有滋阴补肝肾,或滋阴泻火等功效。从表中亦可知活血化瘀利咽药物的临床运用病例尚不多,但已被临床医师所注意,当然也有如干祖望老中医等用酸甘化阴、补而不燥之法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所致咽喉干燥的药物,如乌梅。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咽炎穴、人迎(双侧)、廉泉。
咽炎穴位置:甲状软骨上缘,正中旁开1.5寸,人迎穴上1寸。
操作:先针咽炎穴,用左手拇指轻推甲状软骨,并以指切法将颈动脉推向外方,用1.5毫针向咽后壁刺入1.5寸,使整个咽部有肿胀感或异物感之后,轻轻退针5~8分;针刺人迎穴时,应以左手食指或拇指将颈动脉推向外方,取穴手法同咽炎穴;廉泉穴直刺3分左右为宜,留针20~30分钟,留针时不提插、不捻转,以免损伤颈部大血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上法治疗800例,痊愈312例,显效480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100%。
②耳穴压丸
取穴:主穴:耳、咽喉、下屏尖、缘中。配穴:肺阴不足加肺、对屏尖;肾阴亏损加肾、神门;胃腑积热加胃、脾。
操作:以常用穴为主,随症加配穴。按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子置于0.7×0.7方厘米见方大的麝香止痛膏贴于穴位上,用拇、食指按压,至患者产生疼痛感及耳廓充血发热,并嘱患者每日按压2~3遍。隔日1次,每次1侧,两侧轮换,10次为一疗程。
疗效:上法治疗275例,临床痊愈214例,显效5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5%。
③刺血
取穴:上耳背。
操作:在耳背上方寻得三条较显露的血管,常规消毒后,用手术刀片刺破第一条血管,使其流出0.5~2毫升的血液后,用酒精棉球按压,并以胶布固定。半月刺治1次,共3次。按顺序每次刺1条血管。忌酸、辣、烟、酒。
疗效:上法共治疗210例,临床痊愈98例,显效76例,有效2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5.2%。
(2)单方验方
①咽炎乐
组成:制半夏(砸碎)500克。
用法:上药加食醋2500毫升,浸泡24小时后,加热三、四沸,捞出半夏,加苯甲醇(按药量的0.5%)过滤,分装10个瓶内备用。
用法:每次服100毫升(加白开水适量),每日服2~3次,8~25天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564例,临床痊愈342例,有效170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为90.8%。
②鼻咽灵
组成:山豆根、麦冬、半枝莲、石上柏、白花蛇舌草等九味药物。
用法:上药制成片剂。每日口服4次,每次5片,7~15天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111例,显效35例,有效59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84.7%。
(3)推拿
取穴:夹喉、天突、膻中、风池、风府、曲池、合谷。
操作:患者正坐,医者用右手拇指与食、中二指相对轻柔着力,拿推夹喉穴,自上而下往返拿推10~20分钟,再用一指禅手法推天突、膻中各2分钟,最后医者站立于患者背后用右手拿推双侧风池穴2分钟,用拇指点按风府10次。咽部疼痛者,双拇指分别按双侧曲池、合谷各10次。每周推拿3次,6次为一个疗程。
疗效:上法共治疗13例,临床治愈9例,有效4例,有效率达100%。
(4)食疗
①冰糖麦冬炖白莲
组成:麦冬、白莲各12克,冰糖和水适量。
用法:上述物品隔水炖后饮汁食莲。
②鸭蛋冰糖豆浆饮
组成:豆浆200毫升,鸭蛋1枚,冰糖适量。
用法:豆浆煮沸后,冲蛋加冰糖饮用。
其他措施
重视病因治疗及预防,积极消除环境中的有害气体污染,预防累发急性咽炎,戒烟酒,治疗鼻及鼻窦疾病。同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