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案例及其写作的对话》(《教育时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0:03:21
发表日期:2009年3月26日          【编辑录入:lgq】
关于教育案例的对话
2008年4月,南京市教科所举办教育案例写作指导的大型公益性讲座,引起强烈反响。在接下来的教育案例征文评比中,教师参评热情异常高涨。这一现象说明,教育案例的研究与写作很受一线教师欢迎,是一线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的“支点”。但是,教育案例又是一个专家们没有说清的问题,教育案例的定义、内容、结构、特征、研究方法和写作定义还存在异议。最近,一位一线教师给南京市教科所刘永和所长一连写了三封邮件,询问案例的特征与写作,刘所长一一答复。现将这三次“对话”刊出,以期引起相关讨论。
一、关于案例的主题与结构
刘所长:您好。
向您请教三个问题,肯请您回答。
1.您说案例有三种结构:一是先叙后议的教育案例,二是先议后叙的教育案,三是边叙边议的教育案例。那么,请问在何处找到第二种和第三种结构的示例?能否发给我?
2.关于案例主题的确定:每篇案例都应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等等,可以说,主题就是案例的灵魂。而“主题的最佳表现形式就是文题直接体现主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例如:《全班集体“怀孕”》 案例主要体现两点:一是主体性教育,二是体验性教育。该“主题”怎么来体现文章的主要观点?
3 反思什么?反思的内容在案例中是否要重点突出来呢?
Ttgb2008
2008年8月12日
ttgb2008:
您好!
尝试回答您的三个问题:
1.关于案例的结构。案例的三种结构是从理论上说的,也就是理论上应该有三种结构,尽管三种结构使用频率肯定不一样。“先叙后议”清楚明了,因此最为常见。“边叙边议”容易造成主题分散,因此难以把握,案例也就不很常见;比如《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原文部分,叙一段议一段,属于这种结构。“先议后叙”开宗明义,缺乏悬念,要想写得生动非常困难,因此此类案例也是极为鲜见;而且,“先议后叙”往往不很典型,如《全班集体“怀孕”》开始就交待“体验母亲”,可以说是“主题先行”了。
我想,您可能是在怀疑“边叙边议”和“先议后叙”存在的价值和可能性,根据可能有两点:一是没有看见这样的示例,二是考虑写作难度很大。但是,要知道“没有看见”不等于“没有”,“难写作”不等于“不可写作”,套用一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
2.关于案例的主题。首先要区别文章主题和实例主题。教育案例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介于记叙文和议论文之间,或者是记叙文和议论文的结合。它的主题很容易和其中的实例的主题混淆起来。比如《全班集体“怀孕”》,实例表现“母爱”的主题,而案例则表达的是主体性和体验性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的主题。不能把实例的观点和整个案例的观点混淆起来,也就是不能把实例的主题和案例的主题混为一谈。
其次,主题出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文章开头,可以在文章中间,可以在文章的结尾,也可以出现在文章的题目上。当然,在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的文章很多,但是,观点在文章中间和文章结尾出现的文章也有,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发现就否定它的存在。教育案例具有故事性,讲究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所以,用文章观点作为文章题目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那样有可能影响文章的故事性。
3.关于教育反思。“教育反思”说法不一,但是,有四点是一致的:一是反思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二是反思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实例和体验,三是反思的范围一般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四是反思的方法是批判性分析。据此,教育反思可以这样定义:对自己亲历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进行批判性分析叫做教育反思。至于,反思体现在教育案例之中,反思的内容在案例中是否要重点突出来,这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其实,一个优秀的案例必然具有问题性,因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案例研究就是反思研究的一种。
您对教育案例的研究和思考是深入的,提出的问题也是比较尖锐的,对于教育案例的重视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人员认真学习。
以上仅供参考。
南京市教科所  刘永和2008年8月12日夜
二、关于“主题集中”与“主题涣散”
刘所长:您好!
再一次向您请教几个问题:
1.有关案的主题、案例中叙事的主题、案例的文题。
“主题出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文章开头,可以在文章中间,可以在文章的结尾,也可以出现在文章的题目上。”这是您上次对“案例的主题问题”的解释,请问这里的“主题”是指“案例的主题”还是案例“叙事的主题”?
您在有关案例的结构时说:《全班集体“怀孕”》开始就交待“体验母亲”,可以说是“主题先行”了。这两处的回答是否一致?
“①主题涣散。有的案例像记流水账,没有根据需要进行恰当地取舍,看不出作者要反映、探讨什么问题,缺乏指导性、创新性和参考性;”这是教科所对2008年教育案例评比的一个总结,请问“主题涣散”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主题”是“案例的主题”还是“叙事的主题”?
在案例的分类中,主题式教育案例(主题引领下案例的展示)中的“主题”具体是指的什么?
2.有关教育反思的问题。
案例实质就是:叙事加上反思,而叙事是反思的基础,反思是叙事的升华,是案例的重点部分,那么怎么才能说是把反思“重点”突出了?(除了您说的“理性分析”)在篇幅上是否要有所体现?
Ttgb2008
2008年8月22
“Ttgb2008”:您好。
首先感谢您的祝福!然后依你提问的顺序逐一回答你的问题。希望能够让你基本满意。
1.关于“主题”的理解。所谓“主题”一般是指文学作品中表现的中心思想,而在议论文中,这种中心思想又往往是中心论点。教育案例往往既有叙事,又有议论,究竟称“主题”,还是称“中心”,还是称“观点”“论点”等,到现在没有专家给一个明确的答复,学界也比较模糊。但是,我以为,这些都是“中心思想”,说法不同,实质一致,都是指代文章思想的中心、作者的主要观点或者情感。于是,我们在讨论关于“主题”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主题”是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不要把自己也“绕”了进去。
2.关于两个“主题”的问题。原本我也不想弄出两个“主题”来,是因为阁下洞察概念之间的区别,提出一个案例中“实例”有“主题”,整个案例又有“主题”,“主题”之间存在区别,因此,我也认为有必要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之所以要把案例的主题分为“实例”主题和“案例”主题,是因为“实例”本身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或者是一个意义片段,具有自己的主题,而“案例”的后面的理性分析则一般是议论文,议论文也有观点;议论的观点可能与“实例”的主题相吻合,可能与“实例”的主题部分吻合,也可能与“实例”的主题相分离。“实例”的主题往往侧重于思想内容,而案例的主题则可以是思想内容的,也可以是表现形式的。
3.关于“主题”出现方式。关于“主题”可以出现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是回答你上次的关于“主题的最佳表现形式就是文题直接体现主题”的疑问,从理论上说应该有这样四种情况,在开头,在中间,在结尾,在题目上。其实,案例的主要观点出现在结尾的比较多,而在题目和开头的比较少,在中间的更少。而所说的“主题”,既可以是“实例”的主题,也可以是“案例”的中心思想。
4.关于“主题先行”的移用。“主题先行”是老早就被批判了的文艺理论的一种观点,是说写作文艺作品,先有“主题”,然后进行构思写出文艺作品来,现在看来还是有相当的合理性的。这里说的“主题先行”则是说先交代“主题”,然后叙事,用以说明主题。是另一个意义上的“主题先行”,可以算作一种移用。《全班集体“怀孕”》的主题表达在先,是说“实例”的主题表达在先,且与“主题”出现的四种方式没有矛盾。
5.关于“主题涣散”的理解。“主题涣散”是我所其他研究人员提出的,应该是指主题不够集中,说法不一而已。文章主题需要明确而集中,否则就是主题涣散。这个“主题”既可以是“实例”的主题,也可以是“案例”的主题。“主题式教育案例”的提出,是因为有专家提出了“意外式教育案例”,这是从主题的表现方式对教育案例进行分类的。这里的“主题”可以是“实例”主题,也可以是“案例”主题。
6.关于“反思”怎样突出的问题。“反思”,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自己做过的事情、或者已经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等进行批判性分析。教育案例需要教育叙事,更需要教育反思。教育案例如果没有反思,没有理性分析,就成为教育叙事,就不是教育案例了。至于用篇幅来限制教育案例写作,肯定不是一个好办法。难道我们还需要规定“反思”的篇幅一定要达到百分之多少吗?有一点是肯定的,“反思”必须深刻和全面,具有教育意义。
7.关于“请教问题”的方式。用“请教”二字,说明你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但是,“请教”问题应该有真实的疑惑的问题;然而细读你的“问题”,似乎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无疑而问,似乎是一种设问,或者是一种反问,那就应该是一种“商榷”,或者是质疑。上次“请教”问题也有这样的倾向。如果,你对于我们的说法有不同意见,应该直接商榷,提出质疑,也可以提出批评,并摆出理由。这样,你把自己的理由直接说出来,我们也好反思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否则,在并不理解你的“请教”的用意的情况下回答问题,很难切中肯綮,因此很难让你满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拘一格,这是教育科研繁荣的基础。有话直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南京市教科所一贯的做法。
8.关于正确书写的习惯。正确写字,正确标点,绝不是一件小事。“在一次”应该是“再一次”,序号“1”的后面应该有“.”号,而不是“:”,更不能没有号,而且,句子后面有句号,哪怕这个小标题独立成行。
南京市教科所   刘永和
2008年8月23日晚
三、关于“格格的故事”的主题
刘所长:您好!
有关“案例”方面,最后一次向您请教问题,恳请您回答:
案例《用心灵赢得心灵――一个“格格”的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不是故事的主题)
文中的三点反思(1.“格格”需要温暖和关爱。2.关注孩子性成熟的提前。3.敏感事件需要冷静教育。)是如何来“集中”反映出案例的主题的?
另外我向刘所长解释一下,我所说的“请教”绝不是您指的那层意思。我的真实想法只是想解决一些疑惑,印证自己的一些想法,因此在提问的方式、书写方面未做太多的考虑,请刘所长能理解。
Ttgb2008
2008年8月24
“ttgb2008”:
您好。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尖锐又非常棘手的问题。问题的提出体现了你严谨的科学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说明你确实对于教育案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反思。教育案例的主题是不是一定需要“集中”,怎样才能使教育案例的主题“集中”,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既然“实例”的主题和“案例”的中心思想具有不吻合或者不完全吻合的现象,既然案例的中心思想可以分条陈述或多样表达,那么,“主题集中”就是一个教育案例写作的更高的要求。案例的中心思想应该和“实例”的主题相一致,至少不能相违背,相脱离;而且,案例的中心思想应该也必须相对集中,这样才能够鲜明和突出。因此,案例的写作,特别是案例的“理性分析”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进行整体设计,使之重点突出鲜明,而不是罗列看法,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用心灵赢得心灵——一个“格格”的故事》是我们推荐的一篇优秀教育案例。就此案例的主题的表达看,作者对于“实例”的描述、对于“实例”的理性分析具有主题意识。一是表现在“实例”的主题和“案例”的中心思想是吻合的,“实例”格格的故事的主题就是案例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实例”描述是理性分析的基础,理性分析是“实例”描述的升华。二是表现在案例的中心思想集中而明确:“用心灵赢得心灵”是“实例”表现的主题,也是理性分析的重点。“用心灵赢得心灵”就是这则德育案例要表达的以生为本的思想,它包括爱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细心教育等,都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然,“集中”也是相对的,三点看法相对独立,也可以认为不够“集中”,但是,三点看法都属于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做相对“集中”。
至于“解释一下”我觉得没有必要。“那种意思”(指质疑、商榷)不仅需要,而且应该。我和南京市教科所欢迎大家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真正的教育科研。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认真做好国家级课题(教育部基础教育重点课题全国8项,南京市占3项)、省级规划课题(第一批立项119项,滚动立项83项,稳居全省第一)、南京市招标课题(重大课题10项、重点课题10项)等的同时,正致力于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方式的改革和教师教育理论的建构,试图为一线教师开辟专业成长的通道,搭建教育反思的平台。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更加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而你就是积极参与的一个。为此,我代表南京市教科所欢迎你,感谢你!
开学在即,愿你顺心!
刘永和
2008年8月25日
(《教育时报》2008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