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华严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31:39

[编辑本段]
基本资料
作 者: 龙树菩萨释 著,迦色 编著
出 版 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
字 数: 160000
版 次: 1
页 数: 317
印刷时间: 2008/04/0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 : 9787561338247
包 装:平装
[编辑本段]
编辑推荐
读懂“经中之王”:佛陀悟道宣说的第一部经典,含摄其全部教法精义,是“经中之王”,更是“王中之王”。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历来被大乘佛教所推崇,誉为“经中之王”。由于其中直接彰显了佛陀广博无尽、圆融无碍的因行果德,加上“华严”是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因此其所展现的境界更是巍巍壮观,不可思议。本书经过高度精炼和整合,更配以数百张生动形象的图表,力求在三百页中尽现“华严”全貌。
·大:超越所有时间和空间羁绊的世界。
·方:法则和轨道,佛所看到的如理如法的实相世界。
·广:佛陀随顺众生意趣。于佛境中化现的无边世界。
·佛: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是修行之“果”。
·华:即“花”,比喻成佛之因,即菩萨的万种善行。
·严:以万行的因“花”,来庄严修饰“大方广佛”的万种德行。
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佛经之一,无数人深受其影响,从中获得智慧启示。
全新图解方式,用图像语言点破佛法奥义,令读经化繁为简。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陀悟道后只为菩萨宣说的第一部经典。公元2世纪,印度龙树菩萨在龙宫中读过此经,方知佛法的博大精深,于是将其中最短的下本背诵下来带到印度,这就是《华严经》最早的母本。
梵本《华严经》原藏于遮拘盘国(今印度境内),被视为传国之宝,严禁外流,直到东晋时期才从西域第一次传译到中国,共六十卷。至唐代,又陆续出现了八十卷本和四十卷本。《华严经》在中国赢得了上至帝王、下至僧俗的一致推崇。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华严宗也在此时兴起,影响绵延至今。
《华严经》译本共四万五千偈,内容摄持了佛陀住世时的全部教法,微妙精深,被喻为“经中之王”。本书在忠于原经的基础上,经过高度精炼和整合,将原经浓缩为三百余页精华,其中更有数百张生动形象的图表,令读经化繁为简,让您轻松契入佛法的妙智。
[编辑本段]
内容简介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现广为流传的一共有80卷,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这部佛经在汉传佛教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年来有“经中之王”的美誉。那么,它的特殊之处都有哪些呢?
第一,它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
第二,它义理丰富、逻辑严密、准确无误,用佛教的话说,便是“了义、圆融无碍”的经典。在《华严经》中,有一个妙喻贴切地表达了“圆融”的概念,这便是“帝释天之网”。它取材于印度神话,说天神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上,缀联着无数宝珠,每颗宝珠都映现出其他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摄,重叠不尽,映现出无穷无尽的法界,呈现出圆融谐和的绚丽景观。
第三,它直接导致了一个宗派的兴起。唐朝时,对《华严经》的传播和研究空前地兴盛起来。从杜顺和尚开始,“华严宗”开始倡导;而贤首大师,即法藏法师将其发扬光大,集“华严宗”之大成。从此,“华严宗”成为汉地八大宗派之一,绵延至今。
第四,从文学角度讲,《华严经》体系宏博,意蕴深刻,气势恢弘,妙喻纷呈,机语隽发。而在某些章节中,更是有着空灵美妙的语句,令人读之如嚼青榄,回味不尽。
第五,从哲学角度讲,在《华严经》基础上形成的华严宗,构建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哲学体系——这成为华严宗最大的特色。
除此之外,《华严经》还有诸多特点,如脍炙人口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以及广大浩渺的“普贤行愿”,等等,但诸如此类的妙处实在难以在短短的篇幅中一一说尽。如果读者有兴趣,大可以搜寻原文来阅读,相信一定有极大收获。
正因为《华严经》是这样一部伟大的经典,在编著这本书的时候,如何能撷取其中的妙理而整理成通俗的文字以飨大众,就成为一个艰难的问题。因此,我们勉力去参照了许多资料,也参访了一些善知识,来虚心请他们指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梳理了12卷本《华严经》的内容,浓缩其中精华,形成了这本《图解华严经》的基本框架。
首先应该阐明的,自然是对这部佛经的来历,以及与此书相关的菩萨、论师以及论著等的介绍。其次,便是对《华严经》的原经文结构做一展示:七处九会三十九品。每个地方说了什么,主旨是什么,作了一个简略的介绍。
《华严经》中的世界,是毗卢遮那如来的“华藏世界”,这个世界由无数的莲花构成,重重叠叠,其中佛国无尽、刹海无尽。那么,《华严经》中的世界观就成为一个值得阐述的主题。
成佛之路,可以分作三个阶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这便是常说的“三主要道”。而《华严经》中,从文殊菩萨宣说四谛,再到菩萨十信、十住、十回向……最终到十地,乃至究竟成佛。这些便可分作三个部分:超世观、菩萨行、空性见。
最后,便是《华严经》中,最为大众津津乐道的“五十三参”故事以及“普贤行愿品”。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故事,既脍炙人口,又暗合东方的尊师文化;而普贤菩萨的广大行愿,则在一千多年中感动了无数人,甚至其中的偈颂被单独抽出来,成为汉地早晚课诵的念诵内容。
本书不仅在内容上作了如上整理,以求通俗易懂;更在编辑手法上,采用了当下最流行的图解手法,以丰富的精美手绘插图、简洁的图表来解读这部深奥的佛经,生动活泼,自然贴切。因此,这本《图解华严经》既不失经典的权威,又有崭新的装帧设计,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加舒适的阅读享受。
在这里,我们特别感谢辽宁的法称法师和曲世宇先生。这两位熟知佛法义理,在此书写作过程中,给予了耐心的阅读点评。
最后补充一点,《华严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对印度、汉地和藏地的佛教均产生过极大影响。希望读者若有闲暇,能再读一下《华严经》原文,相信一定会有更大收获!本书在附录中,摘录了部分佛经原文,以供大家欣赏。
[编辑本段]
目录列表
善财童子五十参示意图
释迦牟尼佛会
编者序:圆融和谐的绚丽世界
本书内容导航
第壹章 经中之王:《大方广佛华严经》
1.佛陀成道后宜说的第一部经典:《华严经》
2.“经中之王”:遍摄一切教法的圆教
3.大方广佛华严经:经名释义
4.报身佛的境界:教化无量净土
5.《华严经》的来历:从尤宫中取出的瑰宝
6.《华严经》的流传:从东南亚到东亚
7.华严经的译本:六十华严、八十华严与四十华严
6.《六十华严》的译者.佛陀跋陀罗
9.《八十华严》的译者:实叉难陀
10.《四十华严》的译者:般若三藏
11.为《华严经》作释:印度论师和汉地论师
12.《华严经》的影响:一代宗派的开启
第贰章 华严九会:七个光明处所的说法
1.《华严经》的结构:七处九会三十九品
2.菩提场:庄严殊胜的金刚座
3.普光明殿:龙王为佛陀所造的宫殿
4.忉利天:摩耶夫人的所在处
5.夜摩天:天上一天,人间两百年
6.兜率天:诸佛降生前的中转站
7.他化自在天:化他人之乐为自己之乐
8.再会普光明殿:第七八次的讲法
9.逝多林:圆满结束华严会
10.天龙八部:佛法的虔诚护卫者
第叁章 为众请法:和《华严经》有关的菩萨们
1.庄严端肃,利乐有清:解说菩萨的定义
2.层次叠进:每一会中说法的菩萨们
3.华严菩萨上首之一:文殊菩萨
4.华严菩萨上首之二.普贤菩萨
5.度一切苦厄:观世音菩萨
6.原力深广慈悲救世:地藏菩萨
7.即将成佛的法王子:弥勒菩萨
6.摧恶魔军之猛力者:金刚手菩萨
9.真言增长记忆力:虚空藏菩萨
10.除盖障院的主尊:除盖障菩萨
第肆章 华严经的世界观:华藏世界
1.华藏世界:毗卢遮那如来的佛国
2.时空观:佛教中的“世”与“界”
3.无边浩渺的世界海:不可不说的十种事
4.华藏世界结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5.海上生佛国:无限美妙的华藏世界海
6.佛国之间的界限:碧波荡漾香水海
7.娑婆世界:巨大莲花中的一支蕊
8.华藏世界由来:微妙香洁处,皆为妙行感
第伍章 超世观:《华严经》中的第一级修行阶梯
1.四圣谛:佛陀的初转法轮
2.文殊菩萨说苦(1):三界六道皆苦
3.文殊菩萨说苦(2):苦果、苦相与苦谛四行相
4.文殊菩萨说集(1):无明与烦恼
5.文殊菩萨说集(2):业力与集谛四行相
6.文殊菩萨说灭(1):没有苦的境界
7.文殊菩萨说灭(2):两种涅盘与灭谛四行相
8.文殊菩萨说道(1):通向涅盘阶梯
9.文殊菩萨说道(2):见道后的圣人之路
10.文殊菩萨说道(3):八正道与道谛四行相
11.远离轮回:圣道三要之出离心
第陆章 菩萨行:《华严经》中的第二级修行阶梯
1.菩提心:人类最伟大的爱心
2.救己还是度众:划开小乘和大乘的界限
3.区别与共通:善心、慈心与菩提心
4.十信:趣入大乘门径的方式
5.净行品:《华严经》中的菩萨行为守则
6.十住:稳固菩提不散失
7.十行:广修博学菩萨行
6.十回向:以己功德报众生
9.十地品:影响广阔的华严核心
10.宛如摩尼宝:菩提心的功德
11.发起菩提心:点燃行者前方的引路明灯
第柒章 空性见:《华严经》中的第三级修行阶梯
1.世尊成佛后的感慨: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
2.观空:华严经的直理观
3.空性:斩断执著的利器
4.缘起与性空:需要破除之我及无我状态
5.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见
第拐章 当菩萨成为佛:圆满十地,即可成佛
1.佛的智德:十不思议法门
2.佛的庄严:十身相海
3 一大事因缘:诸佛降生说法的总目的
4.最后一步阶梯:佛与菩萨的区别
5.十一名称:对佛陀不同称呼的含义
6.不舍顽劣众生:和娑婆世界有缘的佛陀们
第玖章 访师之道:佛教及东方文化的尊师传统
1.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的拜师之旅
2.53 参中的小故事(1):参访比丘
3.53 参中的小故事(2):参访比丘尼
4.53 参中的小故事(3):参访优婆塞
5.53 参中的小故事(4):参访优婆夷
6.53 参中的小故事(5):参访夜神王妃等
7.53 参中的小故事(6):参访外道暴君淫女等
8.证入法界:善财童子参访的圆满结局
9.从佛经到世俗:尊师永远有其深意
10.师徒关系的建立:如何择师与如何为徒
第拾章 成就佛境的法门:普贤菩萨的广大行愿
1.大行普贤菩萨:励行善法,无有疲厌
2.十大行愿:证得华严境界的途径
第拾壹章 和华严有关:古往今来着华严
1.瑞鸟衔花、青童侍奉:持诵《华严经》的动人故事
2.信受奉持:武则天与《华严经》
3.千古传颂,各发华枝:《华严经》与中国文人
4.微尘、宇宙:《华严经》与科学的对应
附录一:华严金狮子章
附录二:普贤行愿品偈颂
附录三:大方广佛华严经《华藏世界品》原文
[编辑本段]
精彩书摘
第壹章 大经中之王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是由龙树菩萨从龙宫中携出的。据说当年释迦牟尼佛祖悟道后,所宣说的第一部教法就是《华严经》,分为上、中、下三本,文字浩繁,巍巍壮观。他只将其中篇幅最短的下本携出,竟然也有十万偈之宠大。《华严经》无所不包,其所展示的境界更是不可思议,因此历来被尊奉为“经中之王”。
佛陀成道后宣说的第一部经典 《华严经》
2500年前,乔达摩•悉达多夜睹明星悟道后,宣说了第一部经典 《华严经》。
佛陀诞生
佛陀,是梵文“Buddha”的音译,意为“觉者”。根据近代学者的考证,佛陀诞生于公元前560年,入灭于公元前480年。
他诞生于如今尼泊尔境内的毕拍罗婆,彼时国名为迦毗罗卫。国王名净饭王,是释迦族人(因此,当佛陀成道后,名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能仁),王妃名摩诃摩耶。经典记载佛陀化成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从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据当时风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园(今尼泊尔境内),于无忧树下诞下太子乔达摩-悉达多。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乃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这便是现在浴佛的由来。
见苦出家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后七天去世,由姨母摩诃波阇淘波提夫人即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养育成人。太子天资聪颖,从小通达五明、四吠陀(记载古印度传统思想的书籍),并且相貌英伟。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眼罗。虽然太子的贵族生活优裕而舒适,但他因观察到社会贫富悬殊,四姓阶级的不平等,又有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尤其有感于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无常,于是生起出家求解脱的志愿与悲心。据汉传佛教说法,佛陀于十九岁时的二月初八,夜出宫门,出家修道。
睹明星成道
净饭王得知太子出家,只得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懦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伴随他。出家后,太子经过6年苦行,形体枯瘦,仍未见道。后来体会到真正的修行是离开苦乐二边的中道修行,于是舍弃无谓的苦行,走过尼连禅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复健康后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于金刚座上,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在树下静坐49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时年35岁。
初次宣说的经典
当世尊成道后,大地震动,金刚座璀璨光明,无数菩萨以及化现为天龙八部、内在实为菩萨的天人鬼王一时间悉皆聚集到金刚座边。于是,释迦牟尼佛在十四天内,为他们宣说了《华严经》。这是佛陀得道后所宣说的第一部经典。
佛陀说法的比喻
华严宗初祖、法藏贤首国师,把佛陀所说的一代时教,用太阳照物的比喻,分了三个时候:第一时为日出初照时,譬如太阳刚刚上升,先照高山,比喻如来最初证悟,先以无碍智慧光明,照诸大菩萨,所说的经典就是《华严经》与《梵网经》。
第二时为日升转照时,因为光线的照射角度不同,所照的地层面也不同,所以这个第二时又分有初、中、后三转,接引了不同根性的众生。初转是接引凡夫外道,使他们转凡成圣,如太阳出来,透过高山,射及幽谷之处,就是凡夫外道的比喻,佛陀对他们说的教义是三皈五戒、四圣谛、十二因缘,也就是阿含等经典;其次是中转,为了接引小乘进入大乘,及摄化大乘根性的菩萨,阳光透过幽谷,然后普及高原,比喻众生心量已较宽广,可学菩萨道了,佛陀此时为他们说《解深密经》、《圆觉经》、《维摩经》、《大宝积经》、《楞伽经》等;太阳一直上升,到了日正当中,普照大地平原,如同佛光正照利根菩萨,佛陀为他们开示般若性空的经典,例如《金刚经》、《大品般若经》等,此为后转。
第三时是日没还照时,这是转摄末归本的法轮。无限美好的夕阳,即将下落,却又还照高山,表示佛陀将入涅盘,开示圆满的妙法,所谓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所谓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此时所说的就是《法华经》与《涅盘经》。
“经中之王”遍摄一切教法的圆教
在汉地,《华严经》往往被称作“经中之王”。而“不读诵《华严经》,不知佛家富贵”的俗语也广为流传。
真正的“经中之王”
汉地佛教界常常把《华严经》称作“经中之王”;另一部也被称作“经中之王”的,是《妙法莲华经》(即《法华经》),但是,《华严经》还有一个不二的名号,叫“王中之王”。这个名号的得来,是因古时一帝王问国师:“一大藏教,何部最大?”国师答:“《华严经》。”帝王疑惑,问般若部的经典就有六百卷,而《华严经》仅八十卷,为什么反而说《华严经》最大?国师说,般若虽多,但只诠释般若义理;华严卷少,但却包含了释迦牟尼佛住世时的全部教法,所以最大。
了义与不了义
一切经典均是由佛陀亲口所说,具备圣者的智慧和真实观察,并不分高低大小。然而,却因当时听法的众生根器以及场所、机缘的不同,而具备了义与不了义之分。
了义,最彻底、究竟地述尽了佛法道理的教法,就称为了义;而为了顺应众生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一时说的方便教法,就称为不了义。用现在的话讲,了义是“绝对真理”,而不了义则是“相对真理”。像财富、相貌、屋宅房舍等等各种概念就是世俗谛,表达世俗谛的经典,即是不了义的经典;说一切法都是缘起有、自性空,告诉我们事物真相的经典,就是了义经典。
《华严经》为报身佛所说,而报身佛所说经典均为了义,因此《华严经》中全是毫无疑问的绝对真理。
最为圆满的教法
北魏时候的僧人慧光,将佛经按照不同的内容分为了三个体系,即圆教、顿教和渐教。大乘圆融无碍、圆满无缺的法门被称为圆教;从浅显内容逐步说到深奥内容的,就是渐教;而一开始就说幽深内容的教法,则是顿教。在慧光的归纳下,《华严经》被纳入“圆教”。
可见,内容摄持了诸多法门,广博无量;同时又是宣说绝对真理的了义,以及圆融无碍,这便是《华严经》被称作“经中之王”的缘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 经名释义
《华严经》的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和佛经中的一句一偈都有其深意、不可删改一样,《华严经》全名的每个字都蕴含了深刻的义理。
诠释经题的传统
“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七个字是华严大经的总题。接下来就是一般佛经常用的开头:“如是我闻”。然而,从“大”到“如”,中间却需要解释很长的时间。
古人解释经题,有一定规矩:
天台宗用五重玄义: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
华严宗用十门悬谈: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乃至第九总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清凉国师(华严宗四祖)写过一本《华严悬谈》,单是诠释经题,就要十天半个月。无独有偶,古代智者大师用九十天来诠释“法华经”三字。而民国时著名的圆瑛法师,在上海讲《金刚经》时,第三十六天晚上,才说到“如是我闻”。
古德的这种深入和严谨,不得不令惯于快餐文化的现代人叹服。
七字即指南
《大方广佛华严经》的题号,包含了佛法、譬喻、因和果。
佛陀证得的法境之妙,是难以用语言来诠释的,勉强形容法的体相,就是“大方广”;而“佛”这个名号,是修法之人证得的“果”;果的原因是盛开的鲜花,而成佛的因则是菩萨的万种善行。古汉语中“华”字通“花”,这便是“华”的由来;“严”,则是以万行的因花,来庄严修饰“大方广佛”的万种德行。
短短七个字,所一一对应的正是八十卷《华严经》中从发心修行,到成佛的行动指南。
大、方、广的内涵
大:并非是体积或范围的“大”,而是描述一个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可是又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世界。这个实相世界,超越了所有时间和空间的羁绊。
报身佛的境界 教化无量净土
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而《华严经》中讲的,却是报身佛的境界。佛陀的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各有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身佛
“三身佛”和“三世佛”是寺院中经常出现的塑像主题。“三世佛”,顾名思义,指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陀,一般以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为代表;而“三身佛”,指的就是法身佛、报身佛和化身佛了,一般以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为代表。
法身没有形体,佛教真理(佛法)的凝聚,和虚空一样无边无际,也不会损坏毁灭。
报身享有重重无尽的法界境界,显现庄严的相貌,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可以看见,所说均是了义法。
化身佛则是佛陀为了度化众生,而在人间示现降生、修道、成佛的全套过程,有时还会应化为不同身形。化身佛则一切众生都可以见到,所说法有了义,也有不了义。
《华严经》中的报身境界
《华严经》的“主场”是华藏世界,而华藏世界的主尊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的意思是“光明遍照”。真理之光永不熄灭,具备无穷能源,充盈虚空。
据《华严经》称,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也是华藏世界中极渺小的一部分,犹如沧海一粟。又据《梵网经》称,毗卢遮那佛住在莲花台藏世界。莲花台周围有一千叶,每一叶世界,又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即南赡部洲),而有十百亿无量数释迦正在说法。这无量数释迦的本原,就是毗卢遮那佛。
化身佛只在一处出现,而法身无相空寂。只有报身佛,才能有这样繁复美丽、无穷无尽的庄严国土。因此,华严境界被认定为报身境界。
迦牟尼佛和毗卢遮那佛的关系
我们看到的只有一个世尊在印度诞生、出家修行和成道说法。但事实上,还有难以用数字来统计的世尊,在我们看不到的世界一一践行着以上的一切。释迦牟尼佛就好像毗卢遮那佛的无数影子一般,重叠在无量的世界中。
《华严经》的来历 从龙宫中取出的瑰宝
《华严经》结集后,为龙王藏于龙宫。六百年后,龙树菩萨取出了这部经典的下本。
龙树菩萨生平
龙树菩萨,又名龙猛。梵名Nagarjuna,佛灭度后约七百年(公元150-250年)时,出生于南印度案达罗王朝的婆罗门家庭;因其母树下生之,而龙族成全了他的修行,故名龙树;寿二百余岁。有关佛陀授记龙树菩萨在佛法趋于衰落的生死存亡之际,出世并广弘佛法的经过,在许多经续中都有记载。
龙树出生后,家人欣喜若狂,但相士却预言说,他最多活到七岁。龙树快七岁时,他的父母实在不能忍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不得已将年幼的他和仆人一起逐出家门。在一座寺院外歇息时,悲哀的龙树唱起了吠陀经,这令人心碎的声音打动了寺内的罗眼罗。出门询问后,罗喉罗出人意料地表示:只要能出家,便能免此劫难。山穷水尽的龙树连忙答应了。出家后不久,他便对一切世间学科,以及大小乘的所有经典通达无碍。之后又向罗眠罗求取了吉祥密集等众多密法。随后,龙树在那烂陀寺圆满地听受了三藏四续的所有传承,并成为寺院安居执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境内失毁戒律的行为日益猖獗,并开始遍布各地,佛教内部的律藏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龙树将失坏戒律的数千僧人毫不容情地予以摈除,并彰扬律藏。又有人撰写大量污蔑诋毁大乘佛法的论典,龙树力挽狂澜,使荒谬邪见遭到了致命的迎头痛击。
传说,因龙树菩萨事业广大、辩才无碍,龙王心生敬仰,将他延请到龙宫。在那里,龙树菩萨看到了上中下三本《华严经》,并将“十万颂”的下本华严带回人间。另有一种说法是,龙宫其实是西域一个叫“龙地”的地区,《华严经》原是藏在那里。
大乘体系的奠基人
龙树菩萨为使一切众生得正法益,在以前马鸣菩萨广弘大乘的基础上,将大乘秘密法义整理成完整系统的大乘修法体系,从而使世界上所有众生都能听闻、思维和修行大乘佛法。自此,大乘体系终于重现人间。除此之外,他还有“千部论主”之称,共造122种大论著,如《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中论》等。他开创的“中观”学说使汉传大乘八宗以及藏传佛教,都一致尊奉龙树菩萨为共同祖师。
为什么龙宫中藏有经典
龙宫是龙族住处。根据《海龙王经》卷三《请神品》记载,龙王曾到灵鹫山听佛陀说法,对佛陀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和欢喜,所以用神力化作宫殿,想要把佛陀请到海中龙宫供养;又发愿于现世佛法隐没时,龙王将护持经卷所在的地方,成为佛法的守护神。《大方等大集经》中记载,世界各地中,各有龙王,于龙宫中护持地、水、风、树、花、果等诸物。
龙王分为两种,一种是世界守护者,称为“法行龙王”;一种是世界破坏者,称为“非法行龙王”。
上中下本《华严经》
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佛法曾三度衰微。第一次是由比丘为首的众多人等鼓吹不守戒律;第二次是声闻乘十八部的分裂。这两次衰微,均被印度境内的两次结集佛经力挽狂澜。而第三次,则是大乘佛教被人攻击为非佛所说,呈现徒有虚名、日薄西山之势。据说,因世上缺乏大乘根器的缘故,《华严经》才隐而不传六百余年,直到龙树菩萨前去龙宫后,才重见天日。目前的《华严经》已算是佛经中的大部头,卷数和颂数均令人咋舌。然而它却只隶属于上中下本《华严经》中的下本,而且仅占一半。据说,去到龙宫后,龙树见那里经藏无量无边,仅《大方广佛华严经》便分了上中下三本。
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华严经》中认为世界有1000的4次方再乘以10这么多,而世界里面所有微尘加起来,才是上本的偈颂数。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这些多到不可思议的偈颂,正是释迦牟尼佛在二七日中、三七日中所说的。《华严经》上讲的一念可以展开为无量劫,无量劫的时间可以浓缩成一刹那,是我们无法想象、却又真实存在的。因上本、中本颂数、品数浩大,非凡力所能受持,所以龙树菩萨并未将其带出。至于下本,龙树在龙宫以九十天的时间将十万偈全数背下,临行前对龙王说:“我在你处受持的,已是阎浮提十倍。”回到印度后,他将《华严经》默写下来,广为流传,并著了十七卷的《十住毗婆沙
论》来注解,即现今《华严经》中初地和二地的释文。
《华严经》的流传 从东南亚到东亚
龙树菩萨从龙宫中回到印度后,凭借惊人的记忆力默写出了《华严经》下本。几百年后,这部伟大的经典流传到了汉地,然后又流布到了毗邻的新罗和日本。而奉《华严经》为根本经典的华严宗,也在中、日、韩三国兴起。
《华严经》在印度本土的流播
公元1世纪中叶,被匈奴赶出新疆的大月氏人卷兵南下,在恒河流域建立了贵霜王朝。此时在印度,除上座部和大众部外,一批大乘经典如《法华经》、《般若经》和《无量寿经》在印度南部集结。佛教中心也在贵霜王朝时期,从北印度转到南印度。至此,大乘佛教略具雏形。
当龙树菩萨回到南印度安达罗国后,他开始传播《华严经》。这部伟大经典和所有大乘经典一起,于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约2世纪中期)在位时期广泛流布到印度西北和印度中部。
结集的经典,加上龙树、者婆等著名论师的论著,大乘体系于此正式建立。
流传到中国
贵霜帝国的中心是横贯中亚细亚的“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因此,毗邻的安息、于阗和龟兹等西域诸国的佛教,也因此得到迅猛的发展。《华严经》亦因此流入西域等国。
东晋时,《华严经》从西域第一次传译到中国,当时只有六十卷,又称《晋经》;唐武则天时,从于阗国迎请来梵文《华严经》,第二次传译,为《八十华严》;唐德宗时,乌茶国进贡的礼品中,含全部《入法界品》,译后为《四十华严》。
《华严经》第一次传入后,唐朝的僧人杜顺(传系文殊菩萨转世)悟入华严法界,始倡华严宗。杜顺著有《法界观》《五教止观》,开始发扬华严法门。杜顺的衣钵传给了僧人智俨,智俨写作《华严经搜玄记》十卷。
武则天时期,实叉难陀重译《华严经》后,贤首大师著有《探玄记》、《游心法界记》、《一乘教义分齐章》等,将佛陀的一代教化判为五时八教,集华严宗之大成。之后,清凉大师澄观作《华严经大疏钞》。
至此,华严宗兴盛起来,成为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流传到新罗
统一新罗时期,佛教僧人的大批来华,使得中国的各大佛教宗派纷纷传入新罗(今韩国)。而俗姓朴(一说姓金)的僧人义湘于公元662年入唐求法,跟随终南山至相寺的智俨法师学习《华严》义要,后干公元671年归国。
义湘与贤首大师是同学,两人情谊很深。后来贤首的弟子、新罗僧人胜诠归国,贤首让胜诠将《华严探玄记》等书稿送给义湘。义湘即据此在新罗弘布华严教法,使新罗的华严宗也进入了成熟阶段。新罗的太白山因此成为以新罗华严宗为核心的佛教圣地,义湘也成为新罗佛教“十圣”之一。
另有新罗僧元晓,虽未入唐求法,但他也以宣传华严教义为主,并且开创了华严的海东宗。元晓著有《华严经疏》、《大乘起信论疏》、《十门和诤论》等。
流传到日本
公元740年左右,洛阳大福先寺僧人道睿,应在中国学习华严学的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他先为奈良东大寺新建的大佛主持开光,后在大安寺宣讲戒律,因此成为日本华严学的初传。因道睿的缘故,东大寺也成为日本华严宗的祖庭。
而贤首大师的新罗弟子中,还有一位就是审详法师。后来审详法师前去日本,住于大安寺,于公元740年应请在金钟道场宣讲《华严经》,从那以后,《华严经》的讲习日益兴盛。审详法师因此成为日本华严宗的初祖。良辨(曾受学道培)为二祖,良辨弟子实忠为三祖,等定为四祖。
由于信众的大力宣扬,华严思想逐渐盛行,并影响到朝廷。圣武天皇以华严思想实现政教合一的理想,明显表现在东大寺及国分寺的兴建上。并给寺院封户和土地。因此,当时的华严宗大有“帝王宗教”之势。
……

扩展阅读: 1.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202981扩展阅读:1.《华严经》完整电子版阅读http://www.fomen123.com/fo/jingdian/huayanjing/Index.html2.更多佛教经典:http://www.fomen123.com/fo/jingdian/Index.html3.http://hi.baidu.com/zhangxu183/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