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三国两晋人物肖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9:58:00
班超
班超(东汉建武7年---永元14年,公元31---102年)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流传近两千年,脍炙人口,成为历代有志立功边疆之士学习的榜样。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和妹妹班昭是继司马迁著《汉书》有“三班”之誉的史学家。
东汉永平5年,明帝召班固为校书郎,班超和母亲随之来到洛阳,常受官府雇用抄写文书,很不得志,曾投笔感叹“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以后,班超参军来到西域,建功立业,封定远侯,实现了他的誓言。

班固
班固(32~92)东汉辞赋家、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年少时,就能属文,16岁入洛阳太学。又性情宽和谦让,因此深为当时儒者所钦重。其父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曾作《史记后传》65篇,补写《史记》以后西汉的历史。班彪死后,他想要补完全书,后有人告发他私改国史,捕入京兆狱。其弟班超上书辩解,获释,汉明帝很赞赏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自明帝永平中奉诏修史,经过多年努力,于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汉书》的写作。章帝时,班固任玄武司马。建初四年(79)帝诏诸王、诸儒集合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令班固撰集其事,纂成《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元年(89),随大将军窦宪征匈奴,为中护军。宪骄横获罪,班固被牵连入狱,死于狱中。

班昭
班昭(49-约120),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生于一个“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显贵人家。其父班彪,很有学问;长兄班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次兄班超,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将。家庭的熏陶,父兄的影响,加上自身的聪颖努力,使班昭成为一个博学广识的学者。她对祖国文化事业的突出贡献,是整理并续成重要的史学巨著《汉书》。
司马迁的《史记》记事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续补汉武帝以后所缺的部分。班彪去世后,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着手编写“包举一代”、囊括西汉历史的史书《汉书》。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班固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不料,公元92年,班固因受统治阶级内部政争的牵连,入狱而死。这样,班氏父子花费几十年心血编纂的《汉书》,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能写完,同时整个书稿面临着散佚的危险。班昭受汉和帝之命,毅然担起整理、续写《汉书》的重任。她补撰了八表,又在马续的协助下,写出《天文志》,终于最后全部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的编撰工作。
《汉书》多用古字,比较难读。班昭曾在皇家图书馆的东观藏书阁讲解《汉书》,当时奉诏跟随她学习的人不少,包括后来成为东汉经学大师的马融。班昭为《汉书》的传播和普及,起了重要作用。班昭除了在史学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外,在文学方面也有所建树。她写过赋、颂等文章十六篇,后由其儿媳丁氏辑成《大家集》三卷,可惜此书已经散佚,只有《东征赋》等八篇流传下来。
和帝非常赞赏班昭的学识,多次召她入宫,命皇后及妃嫔拜她为师,学习儒家经典。邓太后临朝执政时,班昭以师傅之尊,参议朝政。当时,人们把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妇女称为“大家(gu姑)”,班昭的丈夫姓曹,因而被尊称为“曹大家”。
班昭是我国第一位有著述的女学者。在妇女受歧视、受压迫的封建社会里,才学出众的班昭,真好似一株冲寒怒放的奇葩,她是古代妇女智慧的代表,也是古代妇女的骄傲!

蔡伦
蔡伦,字敬仲,桂阳郡宋阳(今湖南宋阳)人,生于东汉永平四年(公元61年),卒于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蔡伦从小随父辈种田,聪明伶俐,讨人喜欢。永乐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被选入宫,时约15岁。他读书识字,成绩优异,公元88年,侍幼帝(和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与九卿等同。中国历史上宦官干预国政,也正由此开始。在此期间,他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自尽而亡。
蔡伦一生为官46年,一度官尊九卿,地位显赫。在主管尚方期间,经常亲临现场做技术调查,极富创新精神,对发展当时的金属冶炼及加工、机械制造工艺等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被称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但他的最大贡献主要还在造纸方面,是造纸技术革新者。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曾“监作秘划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因此蔡伦成为促进东汉造纸术发展的关键人物。蔡伦利用职务便利观察、接触生产实践,加上自己的聪颖创新,对发展当时的金属冶炼、铸造、锻造及机械制造工艺以及手工业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父蔡邕,为著名学者。文姬博学有才辩,深谙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死无子,归居家中。献帝兴平年间,被南匈奴所掳,没入左贤王名下,在匈奴十二年,生二子。曹操惜友爱才,以金璧赎归,再嫁屯田都尉董祀。操令其补辑其父失散之著述,忆写四百余篇,据云文无遗漏。有《悲愤诗·五言体》及骚体各一首,载于《汉书》,诗倾述战乱之苦及归汉时母子别离之惨,哀怨激愤,感人至深。骚体的那首是否为她所作,后人已疑信参半。《胡笳十八拍》相传也是她的作品,但不可信。

蔡邕
蔡邕,(公元132一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据说石经立后,每天观看及摹写人坐的车,有100O多辆。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

曹参
曹参,(?~前190)中国西汉王朝开国功臣。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狱吏,秦二世元年(前209)随刘邦起兵反秦,为中涓。后在推翻秦王朝、楚汉战争以及汉初平定异姓王侯的战役中屡建战功。
刘邦即皇帝位后,迁齐相国;次年赐爵列侯,号曰平阳侯。惠帝即位后,为齐丞相。相齐九年,齐国政治安定,大受百姓称赞。
惠帝二年(前193),继萧何为相国后,举事无所变更,按照萧何制订的成法行事。有“萧规曹随”之称。他委任属官,总是选择郡国官吏中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还经常宴请卿大夫和部下、宾客。他任相国仅三年,就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汉初的安定局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经曹参的提倡,道家的无为之说遂成为汉初封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其后出现的文景之治,与此不无关系。

邓禹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禹少时敏慧,13岁便能诵诗,后游学长安。时刘秀也游学于长安,邓禹虽年幼,但见刘秀后,知其非常人,遂跟随刘秀,数年后方归家。
王莽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豪强纷纷拥兵自立。公元23年,刘玄称帝,年号更始,乡里豪杰多推邓禹起事,邓禹不肯从。更始帝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不久命刘秀往定河北镇抚州郡(参见刘秀统一河北之战)。邓禹闻讯,即杖策北渡,追至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地,始与刘秀相见。刘秀大喜,遂留邓禹同宿,做彻夜长谈。邓禹进言说:“更始虽都关西(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今山东(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髃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离析,形埶可见。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后汉书·邓禹列传》)。刘秀大悦,对邓禹深为敬重,令左右呼邓禹为邓将军,每遇大事,必与商讨。

东方朔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西汉辞赋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
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
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东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樊哙
樊哙(西汉)(?——公元前189),武康上柏人。少时失父,七岁时,随母李氏徙于江苏沛县。年轻时以屠狗为业,颇有臂力,与当地任泗水亭长的刘邦结交甚厚。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陈胜、吴广起义,樊哙随刘邦起兵响应,为刘部将,屡建战功,被封为贤成君。公元前206年,樊哙随刘邦率军攻占咸阳。同年,项羽击破函谷关,进军新丰、鸿门,刘邦带谋士张良、卫士樊哙等到鸿门与项羽相会。项听信亚父范增之计,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在席间,项派勇士项庄拔剑相舞,意欲伺机刺杀刘邦。樊哙得讯,佩剑拥盾闯入军门,并斥责项羽。从而消解了刘邦的杀身之祸。《史记》项羽本纪有此记载。
刘邦灭项羽建汉后,樊哙随高祖皇帝刘邦击败燕王臧荼和赵相国陈豨反叛。随后又随刘邦剿灭了图谋不轨的淮阴侯韩信。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樊哙带兵平定了燕王卢绾的叛乱。因樊哙功勋卓著,曾被授于左丞相之职,封舞阳侯。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樊哙病死,子伉袭父职。

伏生
伏生(生卒年不详)名胜,济南人,经学家。秦代朝廷设博士以备顾问,伏生即为博士。秦始皇焚书,伏生藏《尚书》于壁中。经过秦汉之交的战乱,其所藏《尚书》尚存二十九篇。汉初,伏生以二十九篇《尚书》教授于齐鲁之间。汉文帝听说伏生能传《尚书》,欲召其入朝。此时伏生已九十多岁,行动不便,汉文帝便让太常掌故晁错到济南伏生家中学习《尚书》。伏生口授《尚书》,相传因为他年老口齿不清,曾使其女羲娥代为解说。伏生所传《尚书》,即今《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伏生弟子根据伏生对《尚书》的解释,编成《尚书大传》。

耿弇
耿弇:(3—58)东汉初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伯昭。父況,新莽时为朔调边率(上谷太守)。更始时,率上谷郡兵归刘秀,任大将军,从定王郎,并镇压铜马、赤眉等农民起义军。刘秀即位后,他为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击平齐地割据势力张步,攻占城阳、琅邪等十二郡。

韩信
韩信 (?—前196)汉初大将。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初属项羽,继投刘邦,因萧何荐为大将。楚汉战争中,刘邦用其策定关中。刘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时,他领军袭魏攻赵,以数千人背水列阵,用“陷之死地而后生”之策,破赵军20万。遂后率军东进,攻打齐国,大败齐楚联军,自立为齐王。汉高祖元年(前202年),与刘邦合围项羽,设下十面埋伏,高唱楚歌,迫使项羽自杀于垓下。汉兴,改封楚王。人告其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又被告与陈豨谋反,为吕后所杀。善将兵,著有《兵法》三篇,佚。

汉初隐士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遵照开国大臣张良的主意,聘请商山四皓。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惠帝。

皇甫规
皇甫规(104-174),字威明,东汉安定人。出身于仕宦之家。祖父皇甫棱,汉和帝时为度辽将军,父亲皇甫旗曾为扶风都尉。汉顺帝永和五年(140),西北少数民族攻掠陇西,西征将军马贤及两个儿子战死,汉军大败,朝廷起用皇甫规出征,大获全胜。桓帝延烹三年(160),泰山叔孙无忌侵扰郡县,再拜皇甫规为泰山太守,平息事态。第二年,西北诸羌攻掠关中,皇甫规自愿上书请缨,朝廷以他为中郎将,持节统率关西兵讨羌获胜。同时,皇甫规注意政策安抚,对因处置不当,滥杀无辜羌族群众的安定太守、汉阳太守及其所属国都尉、督军御史、凉州刺史等人,皇甫规根据情况分别给以处置:有的杀头,有的免职。办事服众,就连他的父母官安定太守也不迁就。羌族人民听见皇甫规如此举动,有十余万人自愿降汉。
皇甫规在任数年,"北边威服"。永康元年(167),沼为尚书,后迁为弘农太守,封寿成亭侯,食邑二百户。同时,留下各种体裁的作品27篇。

霍光
霍光(?~公元前68年),字子孟,霍去病的异母兄弟,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中期的权臣。霍去病死后,他升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做事持重,深得汉武帝赏识,在公元前87年病危时立八岁弗陵为太子时,汉武帝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与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辅佐少主。
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主持朝政,于公元前85年封博陆侯。他的女儿和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结婚。后来上官安的女儿通过盖长公主的关系,进宫做了婕妤,后来立为皇后。上官安得以加封桑乐侯。上官桀为感谢盖长公主,多次为公主亲信求官,都被霍光拒绝。霍光以皇后外祖父的身份把持朝政,致使双方矛盾日益紧张。桑弘羊在盐铁官营等事务方面和霍光意见相左。公元前80年,上官父子、桑弘羊、谋取帝位的燕王刘旦、盖长公主共同密谋,企图杀霍光,废昭帝,立燕王为天子。最后事情败露,上官父子、桑弘羊被族诛,燕王和盖长公主自杀。此后,不但霍光权倾朝野,其儿子、女婿、弟弟也纷纷担任要职,霍氏势力达到高峰。
在辅佐昭帝期间,霍光继续执行武帝末年的“与民休息”政策,经济继续发展,国内富足。同时也重新恢复了和匈奴的和亲关系。这些措施对于稳定武帝后期以来动荡不安的局势,恢复社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74年,昭帝病逝,因为他没有儿子,霍光拥立武帝的孙子刘贺即位。但刘贺因为荒淫无道被废,霍光又立武帝之孙刘询,这就是汉宣帝。宣帝即位后,霍光继续执掌朝政,并得到宣帝很多赏赐。在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
霍光死后,霍氏家族的权势依然强盛。但后来霍光夫人毒杀宣帝许皇后的事被揭发,宣帝削夺霍家权力。霍家人谋划废宣帝立自家人。最后失败,霍家多人自杀、被杀,霍氏家族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

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一说前145~前117),西汉著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青外甥。善骑射。初为武帝侍中,元朔六年(前 123),随大将军卫青参加漠南之战,以票姚校尉率800轻骑远离大军数百里寻歼匈奴,斩获2000余人,战绩卓著,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前121)三月,为骠骑将军,率万余骑兵出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转战六日,深入千余里,斩获近9000人。
夏,领数万骑兵出北地郡(治马领,今庆阳西北),迂回至祁连山(今南山)、鱳得(今张掖西北)一带,袭破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两部,斩获3万余人(见河西之战),以功益封5400户。自此恩宠有加,与大将军卫青地位相等。秋, 以果断行动促使浑邪王率4万人归汉。
元狩四年(前119)春,率5万骑为东路军,由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出塞2000余里,重创匈奴左部,斩获7万余人,封狼居胥山(约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一说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临瀚海(今内蒙古高原东北呼伦湖与贝尔湖,一说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而还。此战与卫青西路作战合璧而称漠北大捷,是西汉王朝对匈奴作战的丰碑(见漠北之战)。与卫青同为大司马。属下校、尉以至吏卒亦多受封赏。一生以除边患为己任,有“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之壮言。前后六次出击匈奴,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作战勇猛,果敢深入。但少年得志,不恤士卒。

李广
李广(?----前119年),西汉著名将领.以骁勇善战著称,擅长骑射.公元前125年,李广奉命率兵出塞寻歼匈奴,遇上匈奴主力,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李广奋力拼杀,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击败,李广受伤被匈奴活捉.凭借自己的机智果敢,李广从匈奴部队中逃脱,匈奴士兵数万人蜂拥追赶,李广且战且退,终于逃过了匈奴的追杀返回汉营.然而兵败的事实使得李广被免去官职,贬为庶民.不久,匈奴兵马进攻辽西,边疆军情惊动朝廷.朝中选将无人,于是李广又被起用,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得知李广到此,不敢到右北平抢掠.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他所到之处,皆令匈奴丧胆。

马援
马援(前14—49),东汉名将。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曾为新莽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依附陇西隗嚣,终归刘秀。建武十一年(35年)任陇西太守,破先零羌。后任贲中郎将、伏波将军等。十七年(41年),任伏波将军,镇压交趾征侧、征贰起义,封新息候。在进击西北羌人、北方匈奴、乌桓、南方蛮夷及交趾等战争中建立威名。建武二十四年(48年),病死于南征五溪蛮的军中。 精于相马术,著有《铜马相法》。

司马迁

卫青

萧何

许慎

扬雄

张衡
 

张良

赵充国

郑玄
 

周亚夫

邓艾

杜预

关羽

华佗

嵇康

刘伶

阮籍

阮咸

山涛

陶弘景

陶渊明

王猛

王戎

王羲之
王羲之

向秀

谢安

谢玄

羊祜

张飞

钟繇

周瑜

诸葛亮

司马懿

曹操

宋武帝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