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保险办医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1:05:08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集团”)大举杀进医疗领域。
本报记者获悉,平安集团透过旗下平安信托,在2008年4月份,与中大控股投资成立了广州宜康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宜康),双方分别持有其80%和20%股权。在管理上,宜康聘请香港康健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作为管理顾问,并委任主要管理团队负责日常运营。
8月5日,记者在宜康总经理李植悦的办公室,李指着墙上的营业执照跟记者说,“我们今天刚把换了名字的营业执照拿回来了。”
从原“广州宜康连锁诊所有限公司”到现在的“广州宜康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即使是中国平安这样的资本大鳄,进入资源垄断的医疗领域,也不得不将步子放慢了下来。
保险办医院:宜康模式
实际上,在中国保监会于今年6月出台《关于保险业深入贯彻医改意见,积极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之前,保险公司不能直接参与管理医疗机构,所以平安集团决定透过平安信托来参股、管理宜康。而对于另一方——中大控股,则是由中山大学设立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
本报了解到,宜康首期投资为2亿元,目标投资额最高为5亿元。平安信托将视项目的进展情况逐步投入。
平安不仅仅是宜康的投资者,也是其业务合作者。
曾在平安健康保险广东分公司任职、后被委派到宜康的销售负责人宋予津告诉本报记者,在宜康的角色中,平安方面主要负责客户、销售和渠道的开拓管理。
具体来说,平安将提供客户资源——利用平安的销售支持、广泛的客户资源和品牌影响力来为宜康开拓市场。比如,宜康与平安集团的客户资源共享,为平安健康险、寿险等客户提供体检服务,或者把宜康的服务以折扣价优惠打包给平安,转而销售给客户,或者作为平安客户的一种优惠服务。
对于平安来说,“商业保险应该要有自己的医疗服务平台。”宋予津说。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拥有自己的医疗平台,也是出于控制风险、降低赔付率的考虑。在医疗机构拥有“话事权”,就可以更加有效地评估病人和实施健康管理,也能够控制治疗过程中的各种误诊的问题。
宜康总经理李植悦对记者表示,“从国外的经验看,商业保险进入医疗行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香港医疗开支为例,其中有45%的比例来自于私人出资,而这部分比重很大程度上是和医疗保险结合在一起的。“这样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医改过成中‘谁买单’的问题。”
今年4月份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改意见》提到,将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作为落实新医改精神,中国保监会于今年6月出台《关于保险业深入贯彻医改意见 积极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支持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先行探索,投资医疗机构,“促进保险业与医疗服务产业优势互补”。
在宜康总经理李植悦看来,宜康就是“在当前医改背景下保险业和医疗服务产业探索优势互补的一个尝试”。
事实上,之前平安已经有了相关探索——2008年投资北京慈铭健康体检连锁机构,就是希望可以更好地掌握投保人的健康情况,从而减少骗保事件降低赔付成本,同时为日后进入高端健康管理市场打下基础。
另外,为了弥补门诊在治疗能力方面的不足,宜康将和医院合作建立医疗资源共享的平台。李植悦告诉记者,目前宜康医疗已经和中山六院建立了VIP病房试点:宜康出资装修,并提供管理和医护服务培训,相应的病房则优先接待由宜康转过来的病患。此外,亦与多家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签定了双向转诊、会诊以及其他技术扶植协议。
对于宜康模式——平安、中大控股和康健国际,广州市卫生局一官员曾这样评价:平安是国内保险巨头,中大控股有着良好的医疗资源,而康健国际则有着20多年的业内管理水平,这在国内是很难复制的。
对此问题,李植悦则回应记者说:“只有整合资源,才能够快速布局。”
“鲇鱼”的困境:不差钱,就差牌照
然而,踌躇满志宜康和李植悦,很快就遭遇了制度上的障碍。“最大的问题,在于申请牌照。”李植悦笑称。
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县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人口、医疗资源、医疗需求和现有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这意味着,一定人口的地区需要多少数量的医疗机构、对于人员和配备的要求等等,都在规划统管的范畴内。
这样的规划,是在假设所有医疗机构都由政府投建的基础上制定的。但是,在国家政策不断调低民资准入门槛、民营医疗机构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严密的规划,会把医疗服务机构统得太死,也滞后于市场的需求。”李植悦说。
目前来说,对民间资本开放的医疗机构主要有医院、门诊部和诊所三种。其他如社区服务中心则主要还是由卫生局自己操作。无论哪种机构都需要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即通常所指的牌照。
但是,由于上述医疗机构的区域规划,相关部门严格限制了牌照的申请。
“很多地方,基本申请不了牌照。”李植悦说,特别是市中心高度发展人口密集的地区,比如广州的中山一路、天河等,已经多年没有发放过新的医疗诊所牌照了。
另外,宜康定位为连锁医疗机构,需要一个关于连锁医疗的牌照。但是“连锁医疗”的概念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并无相关规定。
一开始,宜康曾设想由具有国资背景的投资方之一——中大控股出面,希望能批量拿下诊所的许可证。但是没有成功。
综合权衡后,宜康董事层不得不决定调整规划——按照原先规划,宜康要用3-5年的时间,在广东省内发展800家-1000家门诊部和诊所,进而建立覆盖广泛的连锁门诊医疗网络。
规划调整后,宜康放弃诊所,转而申请难度相似的综合门诊部网点。
门诊部与诊所的区别在于:门诊部的规模比较大,按规定至少要设定5个科室、必须开设化验室、配备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建筑面积也需要大于诊所,在法律上不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而诊所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但是没有上述门诊部相应的要求。
按李植悦的计算,从服务量上看,门诊部的服务容量为诊所的7-8倍。这样就可以保证原计划中服务能力的同时,减少所需申请的网点。“我们争取实现在年底前建立10个网点的目标。”李植悦说。
“申请一个牌照,就可能得花个一年半载的时间。如果一个一个地去申请,绝对无法如期实现目标。”李植悦说。而在香港,成立一个私人诊所不需要申请牌照,只需要申请者持有注册医师资格即可。
此外,作为赢利性机构,原本卫生局批给宜康的名字是“广州宜康连锁诊所有限公司”。但是李植悦拿着这个名字去工商局申请营业执照的时候,卫生局强调,各种医疗机构一定要有相应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由于卫生制度法规中没有连锁医疗机构这个概念,拿到相应的执业许可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宜康本身也不是医疗机构,只是作为管理机构运营。最后李植悦不得不将公司名字改为“广州宜康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我们资本雄厚,自然不用担心资金链问题。我们更期待的是体制层面的突破。”李植悦告诉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