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评论,谁也无法忽视的声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2:26:47
2006-12-20 09:03:41 来源:广州日报网友评论 9 条进入论坛
作者:陈学工 曾佳 刘平清
有一种力量正在涌动,有一种声音你无法忽视,它来自民间、媒体和社会,它的名字叫评论。
古人有《美芹十献》,今人有评论百辩。著名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评论的动因也与此相似,对个体的爱、对所生活的乡村或城市的爱,甚至对国家、对世界的爱,是评论发言的立足点,
也成就了评论发言的必要性。
在评论走过的地方,新闻曾经发生,民间的诉求曾经激情表达,变革中的社会曾经深切反思。
有人说,评论改变了世界。其实,评论只是促进世界向好的方面改变——在评论激辩中形成的共识成就了改变的可能。
类似的新闻重复发生,使得许多人开始怀疑评论的功用,从而产生失望情绪,高调的呐喊之后陷入低调的彷徨。其实,一劳永逸只是理想状态,不是现实法则。“知其不可而为之”,呐喊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持续的激情。
有人说,所谓和谐,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话说。人人有话说,还要有地方可以说。你说我说大家说,各种观点激荡,利益博弈才能达到最佳平衡状态——矛盾缓和、冲突减少、社会和谐。因此,评论是和谐进程的催化剂,其目的在于促进和谐的生成。
新闻再现事实,评论透过事实追问本质。曾几何时,媒体监督仅仅停留在对负面新闻事件的曝光上,时评热的兴起,大大丰富了舆论监督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质疑和批判,是建设的开始;而富有建设性的评论,是更深层次的新闻舆论监督。
我们早已从一个训民时代走到了咨民时代。服务型政府咨政于民,居庙堂之高者遵循的早已不再是个人意志,而是公民社会的集体智慧。从世界风云到国计民生,从制度变迁到规则制定,从群体利益到个体生存,从物质欲望到人文关怀,从动态热点到静态现象,民间有发言的权利,也应有发言的意识。
2006年,在新闻发生的地方,我们留下了自己的声音,一种声音或许无法改变什么,但千万种声音组成的混响却让社会在警醒中开始反思并且变革;2007年,在新闻发生的地方,我们依然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我们对于这种声音的期待,便是它能促进和谐的早日生成。
这,便是我们推出“2006年度焦点评论”(本系列共8篇,今天刊出5篇,余下3篇分别于明后天刊出)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