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续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8:15:21
2、贸易赤字和经常项目收支逆差迅速增加
战后,美国的对外贸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表15-17 1950-1986年美国进出口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
(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75    1980    1985   1986
项目
世界贸易总额     1212   2468   5949   16507   38432   36901  40553
%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出口总额          599   1206   2904    8129   18967   17954  19894
%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进口总额          613    1262   3045    8378    9464   18947   20654
%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国进出口总额   199.1  369.8  859.4  2140    4778    5747    6044
%                16.4   15.0   14.0    13.0    12.4    15.6     14.0
出口总额         102.8  260.0  432.4  1081    2208    2131    2173
%                17.2   17.1   14.9    13.3    11.3    11.9     10.9
进口总额          96.3  163.8  427.0  1059    2570    3616    3871
%                15.7   13.0   14.0    12.0    13.2    19.1     18.7
差额               6.5   62.5    5.4    22     -265   -1480  -1698
资料来源:《美国经济》,第29页。
从上表可知,(1)美国出口贸易不断减少,在世界出口贸易的地位逐渐下降,从1950年的17.2%下降到1986年的10.9%;(2)进口贸易不断上升,进口额在世界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1950年的15.7%上升到1986年的18.7%;(3)进出口贸易总额也有所下降,从1950年的16.4%下降到1986年的14.0%;(4)由于进口增加和出口减少,结果使美国的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并且呈激增之势,逆差额从70年代初的几十亿美元,猛增到1986年的1698亿美元,从而使贸易不平衡成为美国经济的一个严重问题。
在此期间,美国出口地位下降幅度最大:战后初期,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曾高达1/3,到1986年则下降到1/10。而德日则迅速赶上,尤以西德更加突出。1986年和1987年,西德的出口额分别为2433亿美元和2942亿美元,美国分别是2173亿美元和2504亿美元,西德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
在贸易赤字剧增的同时,美国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也迅速扩大。其实,美国经常项目收支逆差比贸易赤字出现得更早,始于50年代,70年代后迅速扩大:1984年超过1000亿美元,1984年增到1414美元。这说明美国的非贸易收支同贸易收支一样,均在恶化。
3、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
1971年8月,在接连发生美元危机的冲击下,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用黄金兑换美元,亦即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接着,又两次公开实行美元贬值;1974年又公开宣布废除黄金官价制。这样,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正式解体。
美元主导地位的丧失,使美元危机更加频繁。美元危机的发生和美元贬值的结果,使黄金价格迅速上升:1971年底,每盎司黄金官价为35美元,1980年则达到613美元的高度,以后有所下降,到1987年5月时超过470美元。
与美元危机密切相联系的是美国的国际储备资产在世界所占份额迅速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西德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储备资产国。
美元危机也使美元地位不断下降。从1985年9月美元的比价开始下跌,到80年代
末,美元对西德马克和日元的汇率均下跌了40%-50%。结果,美元债券在世界债券中所占比重,从1983年的53%下降到1987年44%;各国外汇储备也出现“脱离美元”的趋势。
在美元比价下跌以前,各国外汇储备中美元约占70%-80%,1985年以后下降到65%,1988年又下降到60%,而同期日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则从7%上升到9%,80年代末已占10%,西德马克的比重也增加了2-3个百分点。
4、从世界最大债权国变为最大债务国
1985年,美国从1914以来首次成为净债务国,而且是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1981年,美国在海外的资产超过外国在美国的资产(国外资产净额)的金额曾高达1407亿美元,1982年仍有1362亿美元,均为世界最大债权国。然而,1984年美国这一金额又猛降到只有44亿美元,1985年则转为出现1107亿美元净外债额,1986年又增到2623亿美元,超过拉美3个最大债务国巴西(1080亿美元)、墨西哥(1016亿美元)和阿根廷(510亿美元)所欠债务总额,从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二)主要原因
70-80年代,美国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产业结构升级最为重要。
70-80年代,美国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转变,因此制造业地位相对下降。
美国的工业自1894年超过英国而居世界第一后,长期保持了这一地位。强大的工业是美国经济实力的重要基础。战后初期,美国的工业优势达到顶峰。1948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占世界的54.6%,占西方发达国家的60.1%,而西欧各国和日本才分别占30%和3%,仅及美国的一半多。但是,随着它们从战争的损伤中逐渐恢复恢复过来,并且迅速崛起,力量对比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到1970年,西欧和日本的工业生产已占西方国家的40.9%,占西方发达国家的46.5%,已赶上和超过了过美国分别所占的40.3%和45.8%。
美国工业所占份额的逐渐下降,与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日益下降和科技优势的逐渐削弱有直接的关系。
从按人时计算的生产量来看,美国经济中生产率是逐渐下降的。
表15-18 1960-1984年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
年份   1960-1965 1965-1970 1970-1975 1975-1980 1980-1984
部门
企业部门     3.7        1.9       1.9      0.9        2.0
农业         7.0        4.9       6.2      4.7        2.3
非农业       3.3        1.5       1.8      0.7        1.9
制造业       4.5        1.2       3.3      1.7        3.2
资料来源:《美国经济的兴衰》,第216页。
虽然1980-1984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略有回升,但仍然低于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期。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是明显落后的。
表15-19 1970-1983年西方6国以工时产量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
国家      美国  日本  西德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年份
1970-1975     3.4   6.8   4.8   5.0    4.0     4.6
1975-1980     1.7   8.6   3.6   4.9    1.1     5.1
1980-1983     3.1   5.9   2.5   4.6    5.8     2.6
资料来源:同上,第217页。
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赶不上德日等国,在制造业尤为明显。1960-1984年,美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92.7%,而同期日本增长了大约8倍,西德大约3倍。1979-
1985年,制造业按工时产量计算的年均劳动生产率增长,日本为5.7%,英国4.2%,法国3.8%,西德3.2%,均高于美国的3.1%。
此外,虽然美国在相当一部分尖端技术领域内保持着优势,但这种优势也在逐渐削弱。例如,有的已被日本和西欧所取代,如半导体、光电子技术、工厂自动化技术和机器人等;有的受到日本和西欧的严重挑战,如生物工程技术和新材料研制;1980年,美国在高技术产品贸易方面曾有220亿美元的顺差,而到1983年,则猛降到仅1亿美元,1986年甚至出现20亿美元的逆差。
美国在科技领域优势减弱的原因是,用于研究和开发的开支在GNP中的比重,在60年代是日本、西德和法国的两倍,到1986年时,虽然仍为最高,占2.85%,但德日已非常接近,分别为2.72%和2.77%,而且美国用于军事方面的占了其中的31.7%,德日则分别占4.8%和0.7%,因此它们这方面的开支实际上要高于美国;美国的投资增长率也低于这两国,因此设备陈旧的程度比它们要高,结果导致其产品从设计、研制到成批生产的平均周期也比它们要长。美国为7.4年,西德5.6年,日本3.5年。
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和科技优势的削弱,美国工业产品的竞争优势因此不断下降。
一方面,美国工业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
表15-20  1962和1982年美国出口产品占世界市场比重(%)
产品  机动车辆   飞机   有机化学产品  电信设备  塑料原料   非电力机械   医疗及医药产品
年份
1962   22.6     70.9        20.5         28.5     27.8       27.9         27.6
1980   11.4     52.2        15.3         15.0     12.6       16.6         14.9
产品   金属加工机械  农业机械    手工和机械机车  纺织、 制革机械  铁路机车  预制房屋
年份
1962    32.5          40.2         30.5            15.5             34.8     22.8
1980    24.0          24.9         13.5             7.2             12.2      7.8
资料来源:同上,第218页。
另一方面,则是外国部分产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
表15-21 1960和1980年美国重要工业产品在本国市场的占有率(%,按销售价格计算)
产品   汽车    钢铁    服装    电子元件   农用机械   工业用无机华工产品  家用电子产品
年份
1960   99.5   95.8    98.2     99.5       92.8         98.0             94.4
1980   72.9   83.4    90.1     78.9       80.7         76.2             53.1
产品   鞋类   金属切削机车   食品加工机械   金属成形机车   纺织机械   运输机械设备
年份
1960   97.7      96.7         97.0           96.8          93.4       95.0
1980   66.6      71.0         84.2           76.2          53.1       57.1
资料来源:同上,第219页。
在80年代,外国产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继续上升。例如,1981-1986年,计算机从7%上升到25%,机车从27%上升到45%,收音机从59%上升到665,鞋类从33%上升到63%。
美国的“失”则是德日的“得”。仅以日本为例。从1955-1973这18年中,日本总体经济规模扩大的速度是惊人的,而这种扩大则是以工业的迅速增长为基础的。这一时期,日本工矿业生产增长了9倍,制造业生产增长了10倍,远远超过同期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两个行业的增长速度。到此,日本的工业实力已位居世界前列。
表15-22 1973年日本主要工业产品在世界上所占的地位
主要工业产品             年产量  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比重 在世界上的地位
粗钢(万吨)             11932              17.4               3
电力(亿千瓦小时)        4695               7.8               3
水泥(万吨)              7812              11.5               2
橡胶(万吨)                96              15.3               2
纸浆(万吨)              1012               8.7               2
化肥(万吨)              2204               5.4               4
小轿车(万辆)             447              15.0               2
卡车和公共汽车(万辆)     262              29.7               2
造船(万总吨)            1573              49.7               1
收音机(万台)            2448              30.1               1
电视机(万台)            1441              27.9               1
合成纤维(万吨)           130              16.9               1
棉纱(万吨)                55              16.6               1
人造棉(万吨)              41              17.6               2
资料来源:《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第102页。
从上表可知,表中14类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日本已居世界前列,对美国的工业产品构成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由于庞大的军费开支和产业升级的影响,从70-80年代,美国经济实力严重削弱,经济地位大为下降,其集中表现是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急剧衰退,而制造业正是德日经济最优势的领域。以弱项比优项,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但是,必须指出,美国经济衰落只是暂时的,是产业调整或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一旦其经济实现由以制造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转变,其增长潜力将是巨大的,90年代的经济发展即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7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德日两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缓慢,仍然停留在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阶段,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期,从短期来看,它们是暂时领先了,但从长远来看则埋藏了落后的因素。
从根本上说,美国的经济衰落既不是政府赤字太高,也不是军费开支太多,而是传统工业处于嬗变之中,正在转向尖端工业的缘故。美国科学家杰基曲勒深刻地指出:“真正的原因是美国并不存在衰退,而正处于两个经济高潮期间的自然过渡期。美国的工业正像虫一样在蜕变,蜕了它旧技术的老皮,换上新技术的新皮。”或者“美国正在换羽,要蜕下一批旧毛,长出一层新羽。”这种“蜕变论”值得深思。
二、美国衰落是相对衰落
(一)真正含义
80年代,美国国内外曾就“美国是否会走英国1879年以后走的老路”这个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1987年5月2日,英国《经济学家》周刊上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在20世纪末期的情况,与英国在19世纪末期的情况,有许多相同之处”,指出“1870-1913年间,英国工业生产总产值在世界工业生产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从32%降到14%;而美国和德国的比重却不断上升。同样在1950-1980年期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40%降到21%;而日本的比重从2%上升到9%,西欧的比重从21%上升到30%”。有些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与教授也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建立的“美国统治下的和平”已经崩溃,就像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英国统治下的和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崩溃一样。
英国的这些看法,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在日本经济学界,认为美国已走上英国老路的意见更是不绝于耳。例如,日本一位教授在1987年新年号《东洋经济》上发表论文,
公开提出“美国世纪”结束后,将由日本取而代之的观点。该文认为,“20世纪前半期
是从‘英国世纪’向‘美国世纪’演变的大转折时期;但是,现在‘美国世纪’还没有彻底结束;但至21世纪就是‘日本世纪’”。
1988年1月1日,日本《产经新闻》发表题为“展望1988年”的评论,直言不讳地声称:“在新的一年里,美元将继续贬值,金融市场也将反复波动。世界上将由某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这个新的主角,就是日本和联邦德国。但眼下在世界上靠得住的只有日本。日本有责任应该主动地为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发挥最大的力量。”
与此同时,从80年代初到中后期,美国学术界“衰落论”派的影响日盛,其中以1987年保罗·肯尼迪发表的《大国的兴衰》最有代表性。但到80年代末,“强盛论”派的观点逐渐占据上风,其中以萨缪尔森·亨廷顿的观点最有说服力。1989年,他撰文全面批驳“衰落论”派的观点。他指出,“衰落论”派的核心论点有三个:一是同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主要是与日本、西欧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美国经济正在衰落;二是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中心因素,因此经济实力的衰退将影响国家实力的其他方面;三是美国经济衰落主要是用于军事目的的开支太多,“帝国的手伸得太长”的结果。
首先,他列表说明,与日欧相比,80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并不缓慢。
表15-23  1981-1987年美日欧实际GDP年均增长率(%)
国家      美国      日本    欧共体
年份
1981-1985      2.6      4.0      1.5
1986-1987      2.9      3.1      2.5
1982-1987      3.8      3.8      2.3
其次,他指出目前认为美国已经或正在衰落,未来世界将是5强争雄的说法,都存在一些基本的缺陷:日本是一个地区性大国,在亚洲有许多有利条件,又是一个缺少自然资源、人口老化、文化和政治方面孤立的岛国,充其量也只能是一支主要的商业和经济力量;西欧安于现状,缺乏领袖人物,即使在1992年建立统一市场也只能成为一个商业实体,而不能成为一个政治实体;苏联尽管能凭借其军事实力而居于世界强国之列,但是导弹和大炮不能代替经济实力,它经济落后,国内问题严重,无法与美国匹敌;中国有巨大潜力,在今后30年中可能会出现几个繁荣的地区,但从总体上说仍然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最后,他明确指出,美国的实力是多方面的,因为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在国家力量的一切主要来源方面都“名列前茅”:自然资源丰富,人口规模庞大,教育水平高,科技发达,经济基础雄厚,军事力量头号,社会凝聚力强大,以及外交联盟广泛等。因此,美国能够承受在任何一个领域遭受的损失,同时保持其来自其他力量来源的全部影响。
1988年,尼克松在其《1999年:不战而胜》一书中,也严厉批驳了“衰落论”的观点。他先归纳说:“一种新的否定主义今天正在使美国身受其苦。越来越多的学者、教授、政客众口一词地谈论美国经济力量和政治领导地位的衰落。他们声称我们已目睹了美国世纪的结束。他们振振有词地说美国文明已登峰造极,现在面临江河日下的颓势已难以挽回。”然后,他乐观地强调,事实上,“我们的潜力似乎是无限的。我们是世界最强最富有的国家。我们能在世界各地投放我们的力量,能对当代一切重大政治问题施加影响。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经济、政治制度在国际上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具有吸引力。”
其实,“衰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保罗·肯尼迪在其书中一方面指出美国正在衰落,另一方面也强调美国与英国完全不同,其根本区别在于“规模不同”。他说:“因此,就广义而言,对于公众一直争论的问题——美国是否能保持它现有的地位——惟一的回答是‘否’;——因为从来没有一个社会能永远领先于其他社会,否则,就意味着自古以来存
在的具有差异的各种模式的增长速度、技术进步以及军事发展都凝固冻结,停滞不前了。另一方面,提及历史事例并非暗示美国注定衰落到领先大国西班牙或荷兰那么默默无闻的地步,或者像罗马和奥匈帝国那样地崩溃;这两种情况之所以都不会降临美国,既因为美国太大,不可能步前者的后尘;又因为美国统一,不可能重蹈复辄。目前有些政治教科书籍甚至喜欢把英美也作这样的类比,由于忽视了规模的区别,比拟就不恰当了。换句话说,根据不列颠的地理面积、人口和自然资源,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假定英国应占有大约世界财富和实力的3%或4%;但因为‘其他情况’永不相同,一系列特殊的历史和技术条件使不列颠得以扩展并在全盛时期掌握了世界财富和实力的25%;后来由于那些有利条件消失;英国逐渐恢复到它‘本来的’规模。同样,可以设想根据美国的地理面积、人口和自然资源,也许应占有世界财富和实力的16%或18%,但由于历史和技术的客观条件有利于美国,1945年美国的份额高达40%或更多;而我们亲眼目睹的只不过是它从极高的数值下降到比较‘正常’的数字的早期阶段而已。”
无疑,自70年代以后,与战后初期相比,美国是衰落了,其衰落程度也是严重的。对此,肯尼迪表示,“需要强调的是,在对美国领导地位衰落的一切探讨中,所谓衰落,是指相对衰落,而不是绝对衰落,因此是完全正常的。”他也进一步在多处对美国“正常相对衰落”的真正含义进行了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美国空前的鼎盛状况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不会持续太久。“当然,要了解美国的相对衰落最重要的就是应提到1945年。正如所述,在那个开始关头,美国优越的经济地位是空前的,也是人为的。它之所以处于世界之巅,原因在于它本身的生产激增,但也是由于其他国家还处于虚弱状态。随着欧洲和日本恢复到战前的生产水平,这种局势就会转而对美国不利。”同时,美国从顶峰上滑落下来,是向其“本来的”实力和正常状态的回归。
2、由于美国经济规模庞大和多样化,因此笼统地说衰落并不准确。“鉴于美国经济规模庞大,多样化,一些部门和地区衰落的同时,另一些部门和地区都在发展,因此要把全部情况归结为‘危机’或‘景气’是不恰当的。”
3、极而言之,即使美国衰落到最低点——本应有的经济实力时,也仍将是举足轻重的大国。“甚至当美国衰落到仅占它‘本来的’一份世界财富和实力的时候,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它仍将是多极世界中举足轻重的大国。”
4、更何况,虽然美国继续衰落,德日紧追不舍,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真正取而代之的,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强国。“现在还没有一个明显的‘后继国家’像40年代美国取代英国的角色那样,可以接替美国的全球重担。”“无论如何它具有很大的实力,它还是西方联盟体系的关键和目前全球经济的中心,它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事关重大,是任何一个大国的行动所不能比拟的。”
(二)具体表现
美国不是英国,英国经济今非昔比,已无可挽回地衰落了。比较起来,美国经济则并非如此。60-80年代,虽然美国经济在某些方面呈下降和衰落趋势,但那只是暂时现象,到90年代情况已有所好转。
1、从GDP的绝对额来看
日本GDP的增长速度快于美国,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说明美国经济相对削弱了;但美国与日本GDP的绝对差额则有扩大之势。
表15-24 1970-1992年美日GDP总量比较(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70     1980       1989      1992
国家
美国               10116    26137      52340     59202
日本                2037    10410      30000     36710
日本为美国的%            20.1%    39.6%      57.3%     62.0%
美日GDP的绝对差额       8079    15907      22000     22492
1992年与1970年相比,美国与日本的GDP差额扩大了1.6倍。
此外,美国与西德的GDP差额也呈现同样的趋势: 1970年,差额为10121亿美元,1992年增大到41309亿美元,扩大了3倍多。
由此可见,美国GDP份额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总量仍然遥遥领先,而且与德日之间的差距呈扩大之势。
2、从科技水平来看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加大了对研究和开发的投入。例如,1989-1992年,美国用于研究的投资年均为1574亿美元,大大高于日本的944亿美元和西德的436亿美元。90年代,美国仍然保持着当代世界科技最发达国家的地位。根据1995年美国总统科学技术办公室发表的一份报告,通过对1990-1994年美日西欧的比较,美国在信息和通讯领域大大领先;在生物、医学、农业和食品领域占有优势;在工业制造和能源领域也已与其他国家持平;在环境保护领域与日本和西欧的“超前距离”正在缩小。从总体上说,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内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具体而言,与日本相比,在这27个“关键技术”领域中,美国在10个领域里大大领先,在11个领域里暂居优势,在6个领域里大致相当;与西欧相比,在1个领域里大大领先,在19个领域里暂居优势,在9个领域里不分高低。
3、从世界贸易来看
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进口国,以进出口绝对额衡量,德日远远落后于美国。例如,1992年,美国进口总额为5516亿美元,日本仅为2310亿美元,高出其1.4倍;1994年,美国进口总额为8142亿美元,德国4768亿美元,日本3844亿美元,美国的进口总额相当于两国的总和还多470亿美元。
4、从世界货币来看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虽然美元的国际地位受到日元和马克的挑战,但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其地位是日元和马克在短期内难以取代的。例如,1980年,在各国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币种构成中,美元占68.6%,马克14.9%,日元4.4%。此后,美元比重虽有所下降,但到1994年,仍占57.1%,虽然日元比重有较大幅度上升,但仍不足以与美元分庭抗礼,它们的比重分别是,日元8.1%,马克14.8%。
表15-25 国际贷款货币构成(%)
年份   1980-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货币
美元          68.4      65.1    69.9    75.0   64.6    84.5   75.4    81.0   78.6
马克           1.9       2.4     2.2     2.9    5.7     2.1    1.8     3.2    1.2
日元          10.2      10.8     5.6     4.7    1.8     1.1    1.4     0.7    0.3
ECU            2.1       2.6     3.7    4.9     8.7    3.9    19.6     6.0    4.4
资料来源:转引自《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第239页。
表15-26  国际债券货币构成(%)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货币
美元          33.3      29.7     36.9    35.9    37.3
日元          13.5      12.6     11.2     9.6    13.4
马克           8.7       7.1     10.4    11.8     7.8
ECU            8.1      11.1      6.8     1.6     2.0
资料来源:同上。
表15-27  国际储备货币构成(%)
年份     1975     1980     1985    1988    1990    1994
货币
美元         79.4     68.6     64.2    63.3    64.6    57.1
马克          6.3     14.9     14.9    16.2    16.6    14.8
日元          0.5      4.3      7.8     7.2     7.7     8.1
英镑          3.9      2.9      3.1     3.1     3.0    ——
资料来源:同上。
5、从世界金融来看
战后初期,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有一半以上是美国资本。直到80年代初,美国仍然处于突出的优势地位。这一时期,西欧和日本的对外投资,无论在投资存量(累积投资额)还是流量(当年投资额)方面,都无法与美国匹敌。
到90年代初,这种投资不平衡的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美国对外投资增长相对缓慢,日本对外投资急剧增长,西欧在发达国家对外投资中名列榜首。例如,1994年,欧盟对外投资存量已达3700亿美元,接近美国的3734美元,占世界投资的16.8%,其中英国投资达2130亿美元,超过一半以上。1985-1989年,日本对外投资共计2393.7亿美元,到1991年3月底,其海外直接投资累计金额达3108亿美元,相当于美国1990年底海外投资的73.7%。
从对外投资的规模来看,虽然日欧与美国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到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美国仍是世界上对外投资金额最多的国家。例如,60年代以前,美国在世界总投资中所占比重达一半以上,到1991年下降到大约为1/4;1989年,美国对外投资存量为3734亿美元,相当于英国对外投资额的1.75倍,日本的2.4倍,西德的3.1倍。到1993年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7161亿美元,吸引外资5160亿美元;日本的这两个数字分别2589亿美元和169亿美元,后者还不到美国的1/30。
此外,美国的货币金融市场和政策动向在全世界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它还控制着重要的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对国际货币金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都是德日所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