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做人的学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8:43:15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
诸位朋友:大家好!
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文化与人生”方面的一些体会。文化的整合力量非常重要,我常常将其比喻为“遗传基因”。我们都知道,在生物学上,是遗传基因规定和保持着一个物种的生物稳定性;在社会学上,则是传统文化规定和保持着一个民族的稳定性。转基因食品让人谈虎色变,因为由此引发的后果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做出结论的。“转基因的人”(抛弃自己文化的民族)也同样可怕,因为谁也不知道这样的民族最终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因此,保持我们的优良传统、继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已成为本世纪中国人必须要做的头等大事。一个国家经济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与传统的消亡。只要有文化在,国家亡了可以复国、民族衰了可以振兴;如果文化亡了,这个民族就永远没有翻身之日了。
海航的企业文化建设非常成功,海航的经验都成了哈佛大学的案例,我也有幸于五年前在海航学习、考察过一段时间。海航的“干部必修读本”我一直在读,特别是其中的十条“同仁共勉”,那是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总纲,真正做到的人一定成佛有余。
我今天讲演的题目是“人道做人的学问”。做人是一门大学问,“人道尽,天道返”。做人不成功,人生就失败了,此生的光阴也就虚度了。这门学问太大,我今天只能谈“人”这一个字,以及由此涉及到的几个关于“如何做人”的问题。这也是配合学习《精进人生》这本书,因为我所讲的只不过是对其中“做人与做事”一篇的展开。讲演稿将会发给大家,因此诸位不必做笔记。
一、对人的再认识
我们是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人道。圣人造字,人字有两撇。为什么是两撇?三撇不行吗?因为地球上的人道与动物道有重合,是“人兽混居”的环境,所以人字的字形是叉开两条腿,一腿站在人道,另一条腿站在动物道的形象,代表人有双重属性、两个面孔,首先人是动物的人,是地球上生物中的一种。生态学家将人分类在:脊索动物纲、脊椎动物目、哺乳类、猴科、猿属、人种,道家也早就称人是“裸虫”(没毛的大虫)。既是动物的人,人就有动物的属性,就受遗传基因的控制。现代遗传学证明,基因的本质就是“自私”,要尽可能多的占有一切资源,无休止地复制自己。英国人理查德•道金斯写了一本书叫做《自私的基因》,中国的荀子早就主张“性恶论”,这都是针对人的动物属性说的。其次,人还有社会属性,人不仅仅是动物的人,还是社会的人。人有天赋的良知与良能,有与同类交流互助的愿望,愿意为社会做点事、为他人做点事,所以孟子才说“人之初,性本善”。
认识到人有双重属性,就会正视人的双重需求:低层次的生存质量的需求与高层次的生命质量的需求,也就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孔子在《礼记》上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这是人的动物属性决定的,不解决就谈不到其他。但是,人的低层次的动物性需求满足之后,人类还要升华,要脱离开兽性,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做一个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尽职尽责的人。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人,儒家称为“贤人”、道家称为“真人”、佛家称为“菩萨”。
不顾人的动物属性,片面强调人的社会价值,人就会变得虚伪,说一套做一套。一味追求人的动物性需求,人就会堕落为禽兽,寡廉鲜耻,陷于动物道内不能自拔。如何能够正视自己的两种属性,不回避、不妥协、不自欺,真正做到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脱离开动物道,定位在人道,才应该是人类“进化”的基础。
二、生存质量与生命质量
生存质量追求的是如何生活得更好,这是促使西方外向型自然科学发展的原动力;生命质量追求的是如何升华人类的心性,这是促使东方内省型人文文化发展的动力。传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韩愈《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了解做人之道。见闻觉知的知识传授是次要的,所谓“有余力则学文”,没有余力宁可不授业,也要先传道,先学做人。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以竞争为手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古人求学是“志在圣贤”,今人求学是“志在挣钱”。
现代教育什么都教,偏偏不教“德”,所以有人说现代教育是“缺德”的教育,学历越高越“缺德”。当然,生活质量不是不重要,它毕竟只是初步的,人不能总是满足于当一头“快乐的猪”。不断提高生命质量,使每一个人都能够转迷为悟、转识成智,最后达到转凡成圣,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首先要考虑几个基本问题:
一是谋生与人生要分清。谋生是人生的初级阶段,人生才是人的终极目标。谋生只是满足人的动物属性的生存质量的需求,谋生阶段实现以后就要向人生阶段转变,开发人的生命质量。否则人的一生都会局限在物质利益的圈子里,小房换大房、小车换大车,没完没了地在谋生阶段中打转,人生的价值就永远不能体现。
二是职业与事业要分清。职业是你的饭碗,可以喜欢可以不喜欢,它与你的事业并不矛盾。你的志向与追求、你一生奋斗的目标才是你的事业。事业在多数情况下是不赚钱的,古今中外的大家,无论是大艺术家还是大哲学家,都是死了以后才值钱的,活着的时候苦得很。职业与事业能一致当然好,如果不一致就要用职业来养事业。
三是知识与学问要分清。知识是通过“见闻觉知”逐渐积累起来的百科常识,学问是将知识具体运用到生活中去,用所学到的“文”去修正自己的行为,变化自己的气质。如此有“文”有“化”方为有“文化”,否则充其量只是个“文人”而非“文化人”。我的脑袋里就装的统统是有“文”没“化”的百科知识,真正的学问一点也没有,虽然有博士学位,结果还是没“文化”。
错误的认识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什么是人道。
三、什么是人道
“人道人道,做人行道”。如何做人、如何行道就是大课题、大学问了。宇宙中有六道,这是生命现象存在的不同维次空间,像海水中分层生活的鱼类一样。六道轮回的学说并非佛家创造的,早在释迦摩尼佛诞生前,古印度各派哲学中都有此说法,是修行人亲眼所见、亲自体会到的。六道各有法则,人道之上是天道,之下是“动物道”(畜牲道)。我们普通人能感受到的只有“人道”和“动物道”这两道。
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为了吃喝而来吗?人从哪里而来?是猴子变来的吗?人死后又要到哪里去?是人死如灯灭吗?不考虑这些人生的基本问题,仅仅是为了或着而活着,就是苏格拉底形容的“快乐的猪”。
天道的降格为人道,天道的规则是“道”,人道的规则是“德”,老子为此专门讲了一部“道德经”。道是体,德是用,“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天道的投影就是人道,人道行圆满了就能返回天道,天人本是一体,因此老子说:道大、天大,人亦大。海航文化中提出“三为一德”,三为是“君亲师”,一德就是人道的规则,是人格(做人的资格),缺了这一德,就丢了人格,人道就变成“畜牲道”,人也就变成动物了。如果我们的教育走这样一条路线,“仁义礼智信”统统不讲,做人的责任与义务统统不管,只教“弱肉强食”的竞争技巧与“末位淘汰”的丛林规则,人心就能变成“狼心”,人性就能变成“兽性”。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找回失去的“做人之道”,恢复人的“良知良能”。
人人都想好,都求好。但是为什么想好的人多,得好的人少呢?因为我们将天理丢了,道理迷了,情理亏了,所以才得不到好。人道是“性心身”三界合一,三位一体的。天赋人以性,地赋人以命(心),父母给的人身。三界必须合一,才有人道存在。在群体言“人道”,在个体就是“人生”。人生只是个过程,没有结果,因为人一出生就走向死亡,哪里有结果呢?我们对人生过程中相遇的一切资源都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例如,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就没有所有权,如果真的能够拥有,谁还愿意生老病死呢?所以要学会享受过程,精彩人生的每一天。人生的内容就是“命”,人生的过程就是“运”,内容丰富、过程精彩,人的命运就好;内容不足、过程乏味,人的命运就差。可见,人的命运并非天定,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所谓“命自我立,德自我行”。
性心身三界既是人的来踪,也是人道做人的学问。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性,二是性命,三就是行心身三界。三界行圆满了,才能够由人道返回天道,道家称之为“超出三界外”。性为天,天赋人的性,故称天性。心为地,地赋人的命,故称心地。父母给的肉身,故称身体。天性纯善无恶,心地半阴半阳,肉身纯恶无善。天性是良知,心地有良能,人身能够建功立业。良知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是天德;开发出来就是良能,良能就是“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五伦之道,是人德;表现出来就是人人各安本位、恪尽职守、敦品立德的事功,是做人的根本。三界必须分清,性界清叫天清,天清有福;心界清叫地宁,地宁有禄;身界清叫人和,人和有寿。性心身三界一清,就是“福禄寿”三星高照,人生才能精彩。
三界如何才能清呢?性界本来是清明的,曾子称之为“明德”。但明德为什么不明了?因为我们的性子里面有“怒恨怨恼烦”五鬼在作祟。这五鬼是与生俱来的,是无始劫以来人类的劣根性,是人的动物属性的遗传。不将这五鬼连根拔除,人的天性就永远不会清明,所以曾子才提出“明明德”,让本来清明的性德重放光明。
人的心地本是端正善良的,为什么不端正了呢?因为我们的心中有“贪嗔痴慢疑”五毒在污染。不将这五种污染去掉,人的心地永远不会安宁,故此曾子说,要“亲民”,要生起爱人爱物之心,也就是海航人常说的“存善心、发善念、做善事”,只有如此,人心才能重归于善。
人的身体本来是清静平和的,为什么变成躁动不安了呢?因为我们身上有“吃喝嫖赌抽”的恶习,令人伤身败德。心理学上认为:动作重复多次会形成习惯,习惯的惯性力量形成习气,习气不断加深会形成习性,习性是遗传的,所以人类才有越积越深的劣根性。这五种恶习不除,心中的五毒就断不了,性子里的五鬼就无法拔除,就无法做一个合格的人。因为习气重一分,心地就被污染一分,天性就被遮蔽一分;相反地,身上减一分习气,心地就少一分污染,就恢复一分天性。所以各家各派的修行都是从这三界开始入手的。
道家从修身开始,儒家从正心开始,佛家从悟性开始;道家称“精气神”三华,儒家称“天地人”三才,佛家称“欲色无色”三界。修身有成的是罗汉,修心有成的是菩萨,修性成就的是佛。曾子在《大学》中提出的“明明德”是修性,“亲民”是修心,“止于致善”是修身。《庄子》中的“养生主”说的是修身,“逍遥游”说的是修心,“德充符”说的是修性。自性清就是皈依佛,自心正就是皈依法,自身和就是皈依僧。可见,儒释道三家本无二致,只是修行的方法有别而已。
性是人的根,心如树干,身是枝叶。人能正心修身,立志牺牲自己造福人群,躬行实践,天下为公,才能当体成真。性界清就没有脾气,心界清就没有私欲,身界清就没有不良嗜好。人要想提高生命质量就要会“挪界”。“挪界”就是通过行道做德,使人类从身界挪到心界,再从心界挪到性界,最后脱出性界,就是“超出三界外”。怎么样才能挪界呢?
四、三界挪移
人的生命体是由肉体与神识(哲学上叫做“身心”)两部分组成的。肉体是物质的,是由父精母血遗传来的,受遗传基因的控制和支配。由父母的血脉遗传下来叫做“传”,你的神识与受精卵结合就叫“统”。所以“传统”就是你自己,父母不传、自己不统,就没有这个生命体。人的肉身并不是自己的真面目,它只是接受了父母遗传信息之后形成的胎生物,是神识暂且居住的房舍。人要依靠这个肉体来立身处世、行道做德。没有这个肉身,神识就没有了依托;不认识神识,只知道有个肉身,这个物质的肉身就要当家作主了。
人的肉体是动物属性的,损人利己是它的本质。况且身体是由纯阴的物质组成,物与物和,最容易沾染不良习气。人之所以“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管不住自己,就是因为肉身做了神识的主。这个肉身要吃、要喝、要享福,它指使得你每天都要为它忙碌,让你去争、去贪、去造罪业,但是你对它还没有所有权,最后它该老老,该死死。人这样过一辈子糊涂不糊涂?冤枉不冤枉?
人的本来面目是自己的本性,儒家称良知,道家称“性我”,表现出来就是良能。我们有时候明明知道事情不对,还是做了,但事后自己有惭愧之心。庄子把它叫做“心兵”,内心里的“性我”与“肉我”在对抗,看谁能战胜谁。那个能知道善恶、知道惭愧的本性才是真正的“性我”,甚至当你失眠的时候,那个能知道失眠的始终没有变过,它才是真正的“我”。要时时把握住这个“真我”,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多少年来我们把它迷失了,家里面主客颠倒了,现在要把它再颠倒回来,让我们的本性重新当家作主,道家的功夫叫做“颠倒颠”。
肉身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要让它乖乖地听命,否则它就会造反了。古代修苦行的人很多,为什么要自找苦头吃?就是因为这个肉体不听话,要驯服它。为什么释迦摩尼佛要自己托钵乞食,那么多的弟子代劳不可以吗?释迦在表演给我们看,不能让这个肉体养成享受的习气,它只能为我所用,去建功立业、成道立德。能够如此,身界才算挪出去了,人的动物属性才算彻底超越了。
人心是半阴半阳、半善半恶的两界关,是上通天堂、下接地狱的阴阳板。要升华还是要堕落,全在自己的一心之中。什么是心?心在哪里?不知道心在哪里,如何能挪出心界呢?人的念头就是心。答案非常平凡,但不下苦功夫是参悟不出来的。当然这个心,还不是《楞严经》中“七处征心”的心,那个心说的是人的本性,叫做“心性”。心性之心是哲学上说的宇宙的本体,是形而上的道。形而下的心是人的心理活动,是念头,是心念的生灭。“人心险恶”是说人的心念凶险,恶念不断;“人心贪婪”是说人的贪欲之念不绝。佛法说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说的统统都是念头。有念头就现出这个物质世界,这是有为法;停止了这个念头,物质世界就消失了,进入无为法。总之,念头就是人心,统称为心念。所以中国文化中所说的心,既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而是人的念头,它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要素。念头忽生忽灭,如梦幻泡影,学静坐的人上来就学空杂念一定上当。因为念头本身就是空的,没有实体,它忽生忽灭,不去理睬它反而没有了。
人的性是管命的,心是管身的。人的性是管命的,心是管身的。心是身的主,心不累身不累,心累身才会累。同样地,心不病身不病,心病身才会病。人得了病要知道病因在哪里,性影响心,心又影响身,心病一定引起身病,身病又一定加重心病,从而影响到性。心性两界的病,非用圣贤之道治不好,打针吃药是不解决问题的。
如何才能挪出心界呢?就要时时看住自己的念头,时时“发善念、存善心、与人为善”。俗话说:“乐一乐,天堂有个座;愁一愁,地狱游一游”。要去天堂游还是地狱游,全在人的一念之间,哪里要等到死了以后才有呢?人生之所以宝贵,是因为有这个可以上天入地的心。动物的行为则完全受本能的支配,自己做不了主,无法造业。动物都想脱生人道,好修行;我们生在人道不好好修行,却干些畜牲道的事,还能不轮回吗?
挪到性界的人,本性一定是如如不动,悲天悯人,半点火气也没有。你骂、你打、就是杀了头,也不动性。像孔子被困于陈蔡,仍是坦荡自如;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还说“我为世人赎罪”;释迦佛做忍辱仙人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肢体,还说“我成佛,先度你”。他们都是以心净为净土,以身清为道场,以性定聚万灵,是超出三界外的圣人。
五、做人与行道
既然做人行道才能挪界,我们就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做人行道呢?我们的教育中缺少这一课,所以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不仅仅我们这一代人,我们的父辈也不知道,圣贤之学断档至少有三代人的时间了。我父亲早已经退休了,他曾经说过:“我退休以后才开始学做人”。可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补上这人生第一课。“人道人道,做人行道”,做人也要从性心身三界入手。
1、性存五常之德
德是人的性德,人性中含有五常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是天德,是天赋与人的天性。这里的天,指的是宇宙中那股冥冥中无法抗拒的力量。常是恒常、永远存在、不能改变的意思。五常之中仁德是根本,仁慈就是仁德。仁是体,慈是用,表现出来就是爱。能够不讲条件地的博爱就是慈,慈的本体就是仁,它们是一体三面,同出而异名。仁是五德之首,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论语》二十篇中有“里仁”一篇,专门谈仁的体和用。仁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不能离开具体的事项空对空地讨论,所以孔子举了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例如“仁者爱人”,有爱心,能够爱人、爱物就是仁。这是孔子不得已的说法,因为爱毕竟还不是仁的全部境界和内容。普通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喜欢就爱,不喜欢就不爱,所以爱字里面有心(简化字的爱连心也没有了)。慈则是爱的升华,是没有条件的爱。母亲疼爱儿女是无条件的,这种爱就是慈。
五常之德的根本在仁,有了“仁”才有“义礼智信”四德,所以仁为五德之首。日本人五德中做到了四个,偏偏缺少仁德,所以日本这个民族虽然传统继承得好,“义礼智信”都做到了,但始终都不能执世界文化之首,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仁”。所以,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才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君子在吃一餐饭这样短的时间里,也不能离开五常之德,于造次颠沛之间,更是如此。
2、心明三界之理
理是规律、规则和秩序。人能明理守分,安于自己的本位,就能减少妄念,就能正心。人道有三理,就是:性界的天理、心界的道理、身界的情理,人都要明了,才能立住命。
什么是天理?宇宙的因果律就是天理。种什么因得什么果,造什么业受什么报,就是天理。人将天理丢了,不信因果,任性而为,所以才受苦受罪。要知道天生能人是帮助笨人的,能人不帮笨人,能人变笨。天生富人是帮助穷人的,富人不帮穷人,富人变穷。天生贵人是帮助贱人的,贵人不帮贱人,贵人变贱人。仔细看看身边的例子吧,这就是天理!
什么是道理?五伦、十义就是道理。做人就要恪守五伦之道,否则就失去了人格(做人的资格)。五常是天道,五伦是人道;在天言五德,在人道就表现为五种伦常关系。例如,父子之间讲仁,仁德是父子之道。夫妻之间讲智,智慧是夫妻之道。朋友之间讲信,诚信是友道。君臣之间讲义,义者宜也。能将事情做得恰到好处、适度适宜就是义,就是君臣之道。兄弟之间要讲礼,礼是社会秩序的总称,知道长先幼后,互助互爱,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人的天性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的伦常秩序,如果不明五伦之道,颠倒伦常关系,社会怎么能不乱呢!
什么是情理呢?公众利益、公共秩序、推己及人的人之常情就是情理。知恩报恩、恤寡怜贫、尊老爱幼、不欺辱弱者,都是情理。做人不可以不明天理、不讲道理、不顾情理。不信因果,任意而为,天理就没了;不守本分,伦常定不住位,道理就失了;做事奸诈,专为自己打算,情理沦丧了。人人都如此,世界还能不乱吗?
天理没了就有灾,属天曹管;道理没了就生病,属地曹管;情理没了就有罪,属人曹管。因为三曹不清,才有天下大乱,所以丢天理的伤福,亏道理的伤禄,亏情理的伤寿。福禄寿俱损,做人哪里能有好结果呢?
3、身行五论之道
“行道”就是笃行“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君臣”,五种伦常之道。五伦之道是人与人之间的五种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
五伦之中每一伦都是一体两面(两个角色),五对十个角色就是“十义”(十个道义)。父子一体占一个恩字,父要念子之恩,子女是祖先的遗德,是自己的分身,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同样,子女要报父母之恩,父母有养育之恩,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的再造。父子双方都能知恩报恩,果报就是父慈子孝。
夫妇之间是一体占一个从字,两人不背逆谓之从,也就是《论语》里面说的“夫唱妇随,妇唱夫随”。夫妻之间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丈夫倡导的妻子一定要拥护,妻子倡导的丈夫也同样要拥护,特别是当着第三者(当着孩子或外人),夫妻一定要一致对外。有分歧、有意见可以回去再讨论,但当着外人夫妻之间不能拆台,这是夫妻合和的基本原则。夫妻本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着外人贬低自己的配偶,别人一定看不起你。相反如果你能处处维护自己配偶的荣誉,别人一定尊敬你。
兄弟之间是一体,在五常之中属于礼德,原则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悲伤的是父母,所以《弟子规》中才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古人有一首叙述兄弟之情的诗,讲得很有味道。诗中说:“兄弟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兄弟不和,总是因为“争、贪”而起的争端,其中各自的妻室往往没有起到好作用。想想古人的兄弟之情、姊妹之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见贤思齐,处处约束自己,为兄弟姐妹提供方便。兄弟本是同气连枝,一母所生,各自的后代又都叶茂枝繁,成为新一伦的弟兄。父一辈如果能做出“兄友弟恭”的好样板,后代的兄弟姊妹以至于堂兄弟、堂姊妹之间也一定会效法。这是比遗财给子孙重要得多,所以孔子才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朋友之间是一体,原则是“朋义友信”,朋友之道讲究信与义二字,彼此推心置腹,诚信有义,才是真朋友。但是朋友相处切记要知止,要恰到好处,要保持距离。距离才能产生美,所以孔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朋友之间是一体,是指理体而言,不是在事项上两个人穿一条裤子都嫌肥,物极必反,这就快臭了。现代社会是工商时代,凡事都是利字当头,无利不早起。这是交易之道,与交友之道有天壤之别。
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你交的朋友讲直话、能原谅人、知识渊博,就是益友;反之,你的朋友性格怪异、个性软弱、专门说你爱听的话,就是损友。
君臣之间是一体,原则是“君敬臣忠”。做领导的要尊重你的部下,做属下的要忠于自己的本位,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敬在内心,忠在行为,二者都不在嘴上,花言巧语没有用。你假装为老板干活儿,老板就假装给你发薪水,反过来也一样。孟子在《离娄篇》中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天理本就是一报还一报的。
六、行道与立命
五伦之首是父子之道,原则是父慈子孝。父母道叫慈道,严就是慈,爱即是害。传统家教中父母教子严格得很,父亲偏重于一个严字,母亲偏重于一个慈字,所以古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父母下面对应的子道就是孝道。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千经万论都是这个字的发挥,都是对这个字的解释而已。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孝是个上老下子的会意字,老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从自己这一代算起,向上追无穷,向下推也无穷,这个直贯天地、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就叫孝。祖先积累的福德,就是依靠这条“孝”的管道遗传给子孙后代。不讲孝、不尽孝的人,是自断祖先遗德的通道。这个损失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情,子孙万代都会因为你的不孝而被断了这条血脉传承的根,这个罪责就背得太大了。将孝道的仁爱之心向外面一层一层地展开,就是兄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懂了孝,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忠臣必出于孝子”的道理。
五伦十义,是做人的十条大道,也是支撑一个人命运的十根柱子。明道才能行道,行道才能立命,命轮竖立起来了才能运转。不明道、不行道,一辈子演了十个角色全部都演砸了,十根命柱都倒了,你的命运会是什么结局,就不言而喻了。要立命就要行道,就是要把人生的十个角色演好。
我们学道不成,病在哪里呢?病在好高恶低,不知道高处有险,低处安然,就象打井一样,越低才越有水,人做事也得这样,要在下边兜底补漏。别人不要的你捡起来,别人不干的你去干,别人厌恶的你别嫌,象水的就下把一切东西全都托起来,就是德,就是“上善若水”,所以老子才说:“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人的心理都是爱高、爱好,哪知道事全糟在高上、坏在好上。高处哪里有道呢?高处不胜寒。我们是正眼没开把道看错了,所以离道远了。
孔子说过:“命者名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民不从”。有的人听了,就给自己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现代有起名公司,还打着孔子的旗号。孔子所说的名,指的是人的名分、本分,也就是人所处的本位空间。本分就是人的命,守住本分就能立住天命。什么是天命?子思在《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天命就是天赋予人的性,守住本分就立住了天命,立住天命就是挪到了性界。做人行道,会做几个人就得着几条道。若是不尽职、不尽力、喜虚荣、做假事、有名无实,就立不住命。
例如我是公司的职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立命。如果超越自己的本分越俎代庖,指手画脚地瞎指挥,别人一定不服气。这就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民不从”,结果是好心不得好报。你一定觉得很委屈,受累不讨好,但责任完全在你,因为你不守本分越位而行,不但劳而无功,反而有过。
七、行道的要诀
因此,行道的要诀,第一是“素位而行”。人要“素位而行”,做事不出本位,说话不出本位,思想不出本位,才能当体成真。若是生为女身羡慕男人,贫穷人妄想富贵,做这个想那个,全是出位、丢命,是没有办法成道的。第二是“道找一面”,就是只问自己,不要管对方。借用交通规则上的一句话就是“车行车道,人行人道,各行其道。”如此,交通秩序才能正常。伦常中人互爱互敬、各尽其道,也是自发的,出自于至诚。简单说:“道是尽的,不是要的”。父母尽慈,子女尽孝,兄弟姊妹尽悌,属于自动的,才叫尽道。若是互相要道,那就错了。自动尽道才是善,互相要道就变成恶了。今天多数家庭都不和睦,就是因为要道的人多,尽道的人少,好象讨债的人多,还债的人少一样,哪能不争吵呢?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在对面、在对方身上,在自己身上的是本,本立道自然就生出来了。像做领导的只问自己敬不敬,不管部下忠不忠。当丈夫的只问自己义不义,不管妻子顺不顺,这才是“立本”,本立道自然就生出来了。道找一面,就是克己,自己要认不是,不找别人的不对。不管父母慈不慈,只问自己孝没孝;不管兄弟义不义,只问自己悌没悌;不管别人好不好,只问自己诚不诚。要将会行道的人当现身说法的“法师”,向他学习;把不会行道的人当引以为戒的“戒师”,不要那样去做,人人就都能成道了把会行道的当法师,向他去学;把不会行道的当‘戒师’,不要那样去做。
会做人的,人与自然之间产生向心力,形成互动,可以聚万灵。不会做人的,产生离心力,形成反方向的互背,可以散万灵。可见,人的福德和好运气都是被自己丢光的。见一个人要研究一个人的道,见一物要研究一物的理,就叫聚万灵。能明白对面人的道,才称得起一个“人”字。不明白谁的道,就对不起谁,不明白物的理就对不起物。当儿子的不明父道,就对不起父亲;当丈夫的不明妻道,就对不起妻子。明白对面人的道,才称得起是个“明白人”。
没有贪来的德,没有争来的功,没有搅来的福。事是人做的,会做人才会做事,先有成人后有成事。把事做好,助人成事是功,有功的人必能掌权。若是自己夸功、与人争功,或是身子虽做,内心不满,那叫劳而无功。明白人帮助愚人叫有德,愚人能相信明白人也是有德,天生智者原为的是帮助愚人。明白人不帮愚人是违天命,愚人不信明白人也是违天命。遇着愚人,能低在愚人之下把他托起来,叫做能屈;遇着高人,志向要超过他,不被欺住,叫做能伸。能如此,才是“大丈夫能屈能伸”。
八、结语
以上我们讲了“人道做人的学问”中的一个主题: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首先要认识人有双重属性和双重需求,人道与动物道的区别就是人有本性,动物有本能,违反本性做人做事就是生活在动物道,与禽兽无异。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就要学会“挪界”,以期超凡入圣,横出三界。做一个合格的人,就一定要性存五常之德,心明三界之理,身行五伦之道。要“素位行道”、敦伦尽分,恪尽职守,立住天命。道有邪正,要是用正道做人把人当真了,有成人必有成事。要是背道做人,纵有万贯家财,也有人亡财散的那一天。财产越多越不出好人,因为钱财属水水多必淹人。
“如何做人”是当今中国文化复兴的当务之急。“人道人道,做人行道”不会做人就无法行道,不行道就无法积功累德。没有功德,人的生命质量一定会堕落。因此,弘扬“人道做人的学问”,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责任,也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在此我谨与在座的诸位共勉。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