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者面面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7:05:46
德国天主教哲学家、现象学家马克斯.舍勒把“怨恨”定义为“一种有明确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它肇始于不公正处境和感受引来的伤害,因无力反击而只得忍耐,使其不得发泄所产生的一种持久心态。它是仇恨、嫉妒、阴恶、幸灾乐祸等不良情感的综合,并不会随某一特定的诱因或具体的对象的消失而消失,相反却在传播和累积中被一再放大。
实际上,怨恨是主体的一种知觉。怨恨的主体是那些感觉虚弱者,感觉受压者。马克斯.舍勒认为,怨恨者多半是这样一些人:仆人、被统治者、尊严被冒犯但无力自卫的人、士兵、祭司、缺陷者、低能者、迟钝者、脆弱者、独身者、老处女等,他们大多摆脱不了怨恨。他同时认为,老一辈对年轻辈一般存在怨恨,婚姻家庭中尤其是岳母或婆婆对女婿或媳妇也存在怨恨等等。这样看来,怨恨无处不在。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能感到怨恨情绪的存在。究竟哪些人心存怨恨呢?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善于比较的人,比较受挫的人,斤斤计较的人,小肚鸡肠的人,情绪压抑的人、郁郁不得志的人,体质虚弱的人等都易于成为怨恨者。“小人常戚戚”是怨恨者的典型写照。随着工业化社会的迅猛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心态也随之发生变化。怨恨作为一种心态或情绪弥漫于人们的精神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气质,以至于现代怨恨的主体几乎无所不涉,无怨者踪迹难觅。现代人心存怨恨,现代事件往往表征怨恨。人们常在怨恨中而自不知,怨恨却在蚕食着人们的心灵,蒙蔽着人们的道德判断,腐蚀着人们的精神气质。
怨恨者是这样一些人。
怨恨者多是保持沉默者。他们是沉默的人,他不需要澄清什么,他不需要辩解、张扬。他外表要么冷漠,要么温和,但决不热烈、绝不冷酷无情。他是对自己怨恨状态的感知者,他生怕别人察觉,把自己当成怨恨者,他心里清楚被当成怨恨对象是多么地可怕,因为在他的内心世界激烈的翻腾中,他已体会到对怨恨对象的撕裂、残杀、报复、谩骂、诬蔑、强奸,多次地消灭,用最能解恨的方式置于对象死地的可怕景象。所以,他保持沉默,但在内心里只有诅咒。他会把怨恨对象相关的人或事一起加以诅咒,他不需要像精神病患者意识不能自主时胡言乱语、骂街或抓住当下对象一通厮打那样,精神病患者往往在这之后有个暂歇,需要生理上的恢复,具有间歇性。而怨恨者可怕的沉默随时随地都可将对象做贱一番而后快,而这种沉默往往是持久的。
怨恨者是怀疑者。怀疑是被马克斯.舍勒称之为深深地“与世界为敌”的态度。怨恨者敌视世界、敌视对象、敌视上位者,他怀疑一切,唯独不怀疑自己。一切皆可诅咒,是因为他们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游走,怨恨者于是憎恨它,用怀疑的眼光审视一切,并努力窥视对手的背后。怨恨者常常陷入沉思,作沉思状,他怀疑自己的不如意的处境与对手有关,他怀疑对手的成就是不正当竞争的结果,但是这种思常常是脱离灵魂的思,是对灵魂的作贱,是个人内心的苦苦煎熬,但怨恨者浑然不觉,把它当成了认识的唯一合法来源。因此,他一上网,就怀疑任何新闻报道,只要是领导受害,他一定支持凶手,只要是老百姓受害,他一定怀疑报道数字已被压缩,任何灾难都是官方造成的,任何成就都是注了水分的。他到处发帖乱骂,无理嘲讽。在他心里,道德、法律只有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方才是现实的,方才是高尚的。怨恨者不相信误会,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只要接近自己憎恶的对象,那这个人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如果这个人认为是对他的误解,需要解释说明,怨恨者认为那不是做贼心虚就是做秀,或者隐藏着更大的阴谋,需要更加堤防。事实上,怨恨者不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只有当我们爱事物时,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事物,只有当我们相互热爱,并共同爱某一事物时,我们才能相互认识。
怨恨者是“奋求者”。奋求者执著一点,不及其余,他亢奋、他兴奋,他给自己设想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他要征服,他多次完美地征服,成功地登顶。他往往只是在自私地占有方面是成功者,他往往事业上很成功,做人上很失败。但他要的是整个成功,他需要奋求,他要的是全面的成功,永远的成功,他在饥渴中跋涉,他在疲劳中奔突,成功之巅在他的视线中游移,但是真正的成功对他始终可望不可即,他因此怨恨。西西弗是奋求者,但他没有怨恨,他征服怨恨,他看穿了怨恨,在他哪里,怨恨成了动力,所以他绝地反击,他要拼死一搏,他不想把生命在怨恨中耗干,他挑战意志,他笑对无止境的生命劳作过程,他走出了怨恨。他的笑声在生命的悲歌中回荡,他的生命在滚石的轰隆隆声中敞亮。
怨恨者是遗忘者。他虽然斤斤计较于他者的感受,但因为无能为力而养成了善于忘却的习惯,过去的事都不值一提,任何重大的事情都可以视而不见。他善于用遗忘来弥合心灵的创伤,一旦获得春天就会丧失对冬天的记忆。但又不是真的完全的遗忘,他遗忘的是自己悲伤的经历,但他复制了这一经历,只是把主人公置换了位置,他因此专注于下一个怨恨的对象,因为他已嗅出了它的相似的痕迹。遗忘是为了恨,更多的遗忘,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恨。不是吗?我们民族的知识人善于扮演这一角色,民族的无数次灾难往往在他们的笔下举重若轻,乃至若有若无。难道他们的祖辈没有经历灾难吗?难道他幸免于那场灾难吗?可悲的是,知识人选择了遗忘,知识人是怨恨者?
怨恨者是行将报复者。报复不是报复感,报复冲动不带有反击冲动或者防卫冲动,即使这一反应表现得相当狂躁、盛怒。产生报复感是以为自己受到伤害,要么真的受到伤害,要么自己觉得受到伤害。但报复感有自我抑制的能力,它会直接萌发冲动的力,把它抑制住,推到下次或者合宜的场合。当报复感转化成报复欲时,怨恨就出现了。怨恨者此时深信命运,深感无能,怨恨者成了报复者。报复者深刻地伴随着“以牙还牙”的报复意识,只是具有强烈的隐忍力,因此,常常信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复者的真实面相是:“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自己又变成狼”。阿Q就是这样一个心存怨恨的报复者。但是必须谨记,若有了报复欲,人就要寻机发泄,有了报复的意图,人就会采取具体的行动。
怨恨者是嫉妒者。嫉妒是怨恨的前奏,嫉妒是对别人的快乐(幸福、富有、成功等等)所感觉到的一种强烈而阴郁的不快。别人被提拔,那是领导瞎眼,别人致富,那是老天瞎眼。嫉妒往往包含功利的计较,即使对某些精神价值,嫉妒者所看重的也只是它们可能给拥有者带来的实际好处,当嫉妒不可遏制时,会爆发为仇恨。当嫉妒可以遏止时,会化身为轻蔑。嫉妒就是“雨打出头的椽”,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弗兰西斯·培根所谓“最为惑人的心智”之一,是《圣经》中的“凶眼”,是占星术士所称的“灾星”。一句话,嫉妒是对强者的怨恨,是弱者的心态。
怨恨者是拒绝回应的人。怨恨者无法回应,因为他回应的对象就是他所憎恶者,甚至是这个世界。这种憎恶又回馈自身,聚积到怨恨者体内,随着聚积的活动、放大,只要是与此相近的、相似的、相关的人或事,都被纳入怨恨的范畴。但他总表现出什么都不知道,你问他,他不知道,你骂他,他不张口,你打他,他不还手。极度君子,非常高尚。别人误会了他,他无所谓,别人给他道歉,一般地,怨恨者会对这些解释表示虚假地谅解,他不得不谅解,他事实上害怕报复、压制。他已领略过报复、压制的滋味,不止一次地,他认为现实中自己经常被报复、压制。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压制和报复事件是多么地惊心动魄。但无论怎样,怨恨者还是顽强地不管对象如何对自己他都一律当作怨恨的对象,当作复仇的对象,随时准备复仇,但随时拒绝回应。
怨恨者成瘾。怨恨如鸦片毒素一样永久地驻留在主体身心中,几乎不需要刺激,怨恨者每一次体验都是一次“吸毒”,都似注入了强心针。体验过程是强烈的、刺激的、令人兴奋的,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狩猎,是一次成功的刺杀,是胜利者的凯旋。怨恨者是常胜者,因为每一次出击都能迅速合围,直奔主题,入无人之境,甚至不经过厮杀立斩对手于马下,更令人兴奋地是,可以多次地演出这一壮观的场面,每次对手不变,但环境可以改变。怨恨者并不必见到或接触对手,他甚至可以回避。就像吸毒者并不是对毒品有多少喜爱,也甚至回避毒品,深知毒品的强大破坏力和对机体的侵蚀,但他不能摆脱毒品,没有了毒品,就没有了自己的存在。没有了对手,就没有厮杀的愉悦,胜利的回味,人生就会乏味。他需要对手,离不开对手,他甚至臆造怨恨对象,这是一场偏向怨恨者胜利的永无止境的战斗,直到对手真的得到自己所预设的报应或就此消失。消失也不能使怨恨相应消除,消失不能消除记忆,消除了记忆,就戒瘾了。但怨恨者要使你死不瞑目,你想消失?消失者需要带着流言,若有机会还要掘墓鞭尸,以消心头恨。至此,怨恨也还是没有消失,他要寻找下一个同类的人或事,这就使怨恨者内心永处于焦虑状态,时刻在高潮和低谷间奔波。
怨恨者怨天尤人。他常常感慨万端,叹世风日下,叹人心不古,叹世道艰难,叹人心惟危,叹命运之无常,叹生命之脆弱,叹生不逢时,叹知音难遇,叹唯我独醒。他整天忧愁满面,忧国忧民,忧心忡忡。他看世事,到处充满着假恶丑,假大空。天空总是阴暗的,人心总是险恶的,自己的心情总是阴郁的。他常常哀叹:天下之大,识我者谁?怨恨者由此对一切不满,不满过去,不满现状,不满未来,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如下判断:过去惨不忍睹,现状已经糟糕透顶,未来也好不到哪里。我们需要做点什么,你们做吧,我已看透了一切。
怨恨者是那些内心痛苦的人。怨恨者把一切事物都视为对自己的一种冒犯,冒犯的程度与事物对他的影响的程度成比例,美和善必定像他所经历的痛苦一样令人厌恶,如尼采在《瞧,这个人》中所谓“我们既不能摆脱任何事情,也不能克服任何事情,更不能抵制任何事情——每一种事情都带来伤害,任何事纠葛不清,经验的打击过于沉重,记忆则变得像化脓的疮口。”怨恨者本身是一个充满痛苦的存在,他的意识逐渐僵化,体内刺激日趋迅速,侵入体内的痕迹日渐加重,满腔的仇恨残酷地折磨着他。
怨恨者是虚伪的。他不懂得爱和尊重,但却装出一幅恭顺怜悯的样子,他在暗地里谴责一切,在公众场合无论遇到什么事总是先谴责自己,他谦虚的赞美和虚伪的自责隐藏着对美的何等仇恨!仇恨、贬低一切值得赞美的东西。怨恨者最显著的特征不是肮脏而是令人作呕的狠毒和贬低、诽谤的能力,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他发挥这一特点。他天生就会推诿责任,并且善于庸俗化一切。
怨恨者是自私自利之人。他不想去爱,他不懂得爱,却想着被别人爱。他不愿参与一些爱心奉献,却想着从中受益,他吝啬付出,却幻想得到,否则就愤愤不平,大骂世道之不公,人心之不测,一切错都是别人的错,一切利都是自己的利。在他眼里,没有公私之分,只有一个大写的我。自私是冷酷的,他甚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自私是恶毒的,他从别人的痛苦和不幸中感受快乐。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弱者,自己才需要得到爱。所以,怨恨者是猥琐的,满怀恶意的。
怨恨者的价值世界是颠倒的。“你邪恶,因此我善良”,这是怨恨者固定的判断模式。怨恨者的初始感觉就是混乱的,他构筑了一个与自在价值世界对立的自我价值世界。这个价值世界一开始就拒绝同情、怜悯等感情元素,更遑论爱了,注定是没有意义关怀的价值世界。因为它一开始就埋下了价值崩溃的引信,只要一评价,便是支离破碎的世界。当你指责他为何见死不救时,他会理直气壮地说:“我救你,谁救我?”你遭遇不测,需要帮助,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更需要帮助。你爱的,都是他恨的。怨恨者往往标榜自己的理性与冷静。他对事件的分析头头是道,对历史的把握脉络清晰,对可能的预见见解独到,但殊不知所有这些都建立在怨恨意向上。所以,怨恨者的实际行动往往是袖手旁观,不闻不问,对任何事情都克制冷静,但却在背后言之凿凿,煞有介事,而在其内心深处要么幸灾乐祸、要么无可奈何。所以别指望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别指望他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在这些场合,怨恨者踪迹全无。他冷静,所以置身于事外;他理性,所以长于分析。他相信,事件的发展就是按他所说的那样进行,结果也不会出乎他的预料。只有拉开距离,才能洞观一切,当事件真的如其所料之时,也只有此时,他才善于激起话语,挑起声调,牵引故事,传播观点,手之舞之,足之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