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摄影学院中国学员班 -需要澄清的一些摄影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3:26:17
很高兴,我们的导师——张益福教授在这个月提供了这篇极为专业的文章,对摄影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却很难在人云亦云的摄影网站、文章甚至书籍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进行了澄清。张益福教授是顶尖级的摄影教育家,向他学习摄影技术,真是非常荣幸的事情。
需要澄清的一些摄影问题
长时期以来,在我们摄影界,会提到对于一些摄影技术理论的阐释,而那些文字或话语,却是不准确的。摄影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对于摄影艺术领域的一些问题,有个人的阐述是可以理解的;但摄影技术理论却有着科学而严格的界定,不应该讲错、写错。否则,对那些虔诚学习摄影的朋友是一种误导,甚而以讹传讹。现汇集如下,谈一谈个人的认识。我不敢说拙见一定正确,很可能我仍有知识的欠缺。若有不当,诚望不吝指正。
流行的一些“理论”包括:
把强制显影笼统地称作“增感”
这种提法可谓屡见不鲜。大陆、港台的一些摄影书籍上,甚至国外知名胶片制造公司印行的中文产品资料上,几乎都将胶片的强制显影叫做“增感”或“增感显影”, 解释为“可以提高胶片感光度”。强制显影这个专业名词,由英文Push Processing 翻译而来,译做“强制显影”、“强迫显影”、“迫冲”都是正确的,惟独不能译成“增感显影”,因为它对负片根本不增感。采取这种显影方法,可以把负片的感光度当作更高的感光度使用,但不能实际提高负片的感光度。关于此点,在柯达公司发布的文献中有专门解释,原文是:This doesn’t mean, however, that you have increased the speed of the film(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增加了该胶片的感光度)。
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负片的感光度是胶片在制造过程中确定的固有特性,它是根据一幅良好的画面所需要的最小曝光量而计算出来的。如果比需要的最小曝光量曝光更少,底片上被摄体阴影部位便得不到足够的感光供显影后产生密度,阴影的细部就失掉了。强制显影只能使实际存在的那些微弱的潜影形成可用的密度,并不能使连潜影也没有的曝光不足的部位显现出来。因此,不能把强制显影说成是增加了负片的有效感光度。
但是,对于彩色反转片来说,强制显影却能够增加胶片的有效感光度。理由何在?
重要的原因它是反转片。反转片首先显影成负像,然后再反转成正像。在反转片上,那些因曝光不足不能显现出细部的地方是全黑的,欲看得出细节的阴影必须不是太黑,或者说密度稍小一点。它与负片的情形相反。对于负片来说,欲使阴影细节在照片上能看得出来,这些地方必须比胶片完全未曝光的部位增加密度。在按原有感光度曝光的负片上,阴影细部的密度仅仅比未曝光的部位略大一点;当曝光不足的时候,这些阴影细部便损失了,而且不能通过延长显影时间来恢复。强制显影并不能使并不存在的影像产生。
对于彩色反转片来说,曝光适当的胶片之阴影密度比未曝光部位的最大黑度(密度)小。在曝光合适的彩色反转片上,胶片的整个密度潜力并未被充分运用,以免使反转片显得太黑或曝光不足。所以,当彩色反转片曝光不足的时候,胶片仍有潜力去记录被摄体的一些细节。尽管最后拍摄出来的胶片显得暗一些,阴影细节还是记录下来了。强制显影之后,反转片上所有已曝光的区域变得更亮一点(包括阴影部位),再现出阴影细节,从而对曝光不足进行了全面补偿。这便是通过强制显影可以增加彩色反转片感光度的道理。
鉴于以上的理由,不宜笼统地把强制显影叫“增感”。因为它不增加负片的感光度(详见柯达公司发布的文献PUSH-PROCESSING KODAK BLACK-AND-WHITE FILMS )。
“彩色反转片也叫正片”
有人把彩色反转片叫“彩色正片”或“彩正”,也有人在文字中提及反转片时,附加上一个括弧:(正片)。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
彩色反转片与彩色正片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胶片。前者可用来对被摄体直接拍摄,显影后在底片上形成与被摄体明暗一致、色彩相同的影像;后者却不能用于直接拍摄。透明的彩色正片是为与彩色负像接触印相制作拷贝,或者通过投影放大制作透明或半透明的灯箱片使用的。彩色正片只能借助另外的负性影像才能生成正像,属于“负-正系统”感光材料,它自身并不能独立形成正像。
彩色反转片与彩色正片的冲洗工艺也完全不同。彩色反转片用E-6工艺冲洗;彩色半透明正片通常用C-41或其他相应的工艺冲洗;彩色全透明正片用C-41工艺冲洗;135彩色全透明正片用ECP-2A工艺冲洗,也可由C-41代用。
反转片和正片的影像质量和用途也有很大不同。彩色反转片主要用于幻灯放映和制版印刷。由负-正系统制成的彩色正片,虽然也可用于幻灯放映和制版印刷,但它的影像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远不及彩色反转片。
彩色反转片与彩色正片有如此明显的差异,为什么有些人却把它混同起来呢?可能是因为它们都能形成彩色正像。殊不知,形成彩色正像的途径有很大不同。我们使用的135或120幻灯片,甚至更大尺寸的彩色透明片,有的是用彩色反转片直接拍摄而成,有的则是用彩色正片通过负片印放而成。二者制作途径各异,效果也不同。
反转片与正片的英文名称根本不一样,前者叫slide film或reversal film, 后者叫positive film。
根据以上诸方面,完全可以看出:彩色反转片和彩色正片完全是两码事。它们性质不同、洗印工艺不一样、用途有很大差异,不应混淆。
“反转片曝光差半级都不行”
常常有人说:“彩色反转片的曝光要求非常严格,差半级都不行。”果真是这样吗?为了验证这个问题,笔者用柯达彩色反转片在青岛海边针对同一场景拍摄了4幅照片。与第1幅相比,从第2幅开始逐幅减少了半级曝光量——4幅底片的曝光共有2级之差。请读者看一看,这4幅画面中哪一幅不能制版印刷属于废品?


这4幅反转片图像曝光量各不相同,表现出来的“色彩感觉”也不相同,或者说“情景”不同:如果说照相机自动曝光的那幅(第2幅)表现的是上午时分的景色,曝光过度半级(第1幅)表现的就是清晨,曝光欠半级(第3幅)和欠1级(第4幅),表现的则是黄昏。由此可见,彩色反转片的曝光涉及摄影者对色彩的感受与传达的情调,不应单纯从技术角度判断正确与否。
对彩色反转片来说,是不是拍摄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这样调整曝光量呢?当然不是。有些场景,不仅不可以如此大幅度调整曝光,甚至只有一种曝光量是正确的,正如人们所说,差半级都不行。其中道理何在?
任何事情都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拍摄反转片能不能改变曝光量,关键要看被摄体影调明暗反差的大小。上面提到的这4幅海景图片,水天一片,原景物影调反差低微;画面中虽然有些暗影调的岩石,但面积很小,曝光量的改变对它们没有显著的影响。这类反差小的景物,其影调范围比彩色反转片的宽容度小,尚有相当的曝光机动范围,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内调整曝光量,不致成为废品。如果被摄体明暗反差大,它的影调范围超过或等于彩色反转片所能记录的影调范围,便只有一个可用的曝光,没有任何机动余地,否则,影像亮部或暗部细节就会受到损失。
下面这两幅图像都是用彩色反转片拍摄的,由于被摄体明暗反差不大,曝光量允许一定的变更。左面一幅用照相机的“中心重点测光方式”自动测光与曝光,由于测光系统“中级灰”设计原理的缘故,反转片表现出不深不浅的中级色调;右面一幅在测光后故意减少了1/2级曝光量,得到较深的绿色调子。如果说左面这幅表现的是初夏时节,右面这幅给您的印象则是盛夏。笔者觉得二者的曝光都是可以的。至于哪一幅更符合要求,完全由您自己抉择。

秦始皇墓出土兵马俑这两幅图像(下图),情况就不同了,它们明暗反差太大,没有变更曝光量的可能。左图按照测光表的读数自动曝光,画面整体影调尚可;右图减少了半级曝光量,阴影部位的层次损失太多。由此不难看出,用彩色反转片拍摄这类明暗影调反差大的被摄体,只有一种曝光是适合的,没有调整的余地。

由此看来,谈论彩色反转片是否有改变曝光量的可能,绝不能脱离具体的被摄体笼统地说差半级都不行,或者一概而论能变动多少。
“彩色反转片减少1/3至1/2级曝光,颜色更饱和”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拍摄彩色反转片,故意减少1/3级至1/2级曝光量,影像色彩更饱和”,不少人也这样做。西方的摄影书刊中,也不乏这样的论点。那么,这种说法和做法正确吗?
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探讨:一是对被摄体细部层次带来的影响;二是如何评价色彩饱和度。
首先,从被摄体细部层次来说,彩色反转片的曝光如果比正常曝光量减少1/3级至1/2级,胶片上本来可以记录下来的那些较暗的细节由于曝光减少而变得全黑,最暗的那些细节便失掉了。这些细节的损失,对影像的观看、扫描和印刷制版都不利。
    其次,从色彩饱和度来说,按照色彩学关于色彩饱和度的定义,饱和度指色彩的纯度,当某一色彩不变深(明度不降低)、不变浅(明度不提高),又不掺杂别的颜色时(光谱色),它的饱和度最高;如果变深或变浅,饱和度降低。参见右图(摘引自Kodak Encyclopedia of Practical Photography)。 用彩色反转片拍摄的一般明暗的景物,只有在曝光量不多不少时,影像色彩饱和度最高;如果故意减少1/3级至1/2级曝光量,只能是色彩表现得更深、更浓,绝不会提高饱和度。
那么,为什么持这种说法者大有人在?因为大多数摄影者拍摄的常常是一般影调的景物,减少1/3级至1/2级曝光量,仅损失最暗的少部分层次,整体影响并不明显;又由于色彩表现得更浓,被误认为色彩更饱和。假若他们拍摄的不是一般影调的被摄体,而是高调景物,能减少1/3级至1/2级曝光量吗?不仅不能减少,反而应该增加曝光量了!退一步说,即便拍摄一般影调被摄体,比如女孩近景肖像,如果故意减少1/3级至1/2级曝光量,女孩的肤色就太深,也不可取。所以,笔者坚决认为,拍摄彩色反转片,应该根据胶片实有感光度调定照相机,对于一般明暗的被摄体,可以正常曝光;拍摄暗影调被摄体,要适当减少一点儿曝光量;拍摄亮调被摄体,额外增加一点儿曝光量。这样,色彩效果才最好,才是正确的做法。
混淆胶片宽容度与曝光宽容度
胶片的宽容度是指胶片能够按正比关系反映被摄体亮度与影像密度二者关系的范围,也就是胶片特性曲线直线部分两个端点所对应的曝光量范围。宽容度可以用特性曲线直线部两个端点对应的曝光量对数差表示,也可用直线部两端点对应的曝光量的比值表示。胶片的宽容度大,能够按正比关系记录的被摄体亮度范围就大,这是摄影者所期望的。对于某一种特定的胶片,在标准显影条件下,它的宽容度是固定不变的。正确了解所用的胶片的宽容度,对于精确控制曝光十分重要。
现代黑白负片,在标准显影条件下,宽容度为1:128,比曝光基准点亮3级的那些局部和暗4级的那些局部,在底片上仍能准确记录下相应的层次。现代彩色负片的制作工艺比先前的彩色负片有很大改进,它的宽容度已经与黑白负片一样,也是1:128。彩色反转片的宽容度小一些,不超过1:50。
这里要说明的是,现代彩色负片宽容度虽然已经和黑白负片相等,也只是针对它能记录的细部层次来说,曝光过度太多或不足太多,色彩必定损失很多。
另外,相纸的宽容度比胶片宽容度小得多(不同的相纸产品,宽容度也不够统一)无论黑白负片或彩色负片,底片上所能保留的细节反映在用相纸制作出的照片上,还要损失很多。本文所谈的宽容度仅以胶片而言。
曝光宽容度与胶片本身的宽容度不是一个概念。曝光宽容度是指拍摄某一景物时所允许的曝光误差。例如,某胶片的宽容度是1:128,被摄体的亮度范围是1:64,两者的比值为128:64=2。比值为2时,说明曝光误差容许1级,即曝光宽容度为1级。
上面已经谈到,在固定的显影条件下,某一胶片的宽容度是不变的。但它的曝光宽容度却不是固定的,因为它受被摄体亮度范围大小的影响。我们还以胶片宽容度128为例,如果被摄体亮度范围是1:64,曝光宽容度是1级;假设被摄体亮度范围仅有1:32,则曝光宽容度为2级;倘若被摄体亮度范围为1:128,那么,就没有曝光宽容度了,只有一个准确的曝光,差半级都不行。

彩色反转片的曝光宽容度,除去要考虑被摄体量度范围以外,还有另外的影响因素,即色彩再现效果。如果它的曝光误差大,色彩变化也增大,所以,柯达公司等胶片制造厂家的出版物上提到:“拍摄彩色反转片的摄影师,必须将曝光宽容度控制在1级以内,以便获得最好的质量”。这话当然是有道理的,尤其从纯技术的角度讲。但是,评价色彩调子的优劣,摄影者的主观要求也会起作用。比如,用彩色反转片拍摄彩色高调照片,或拍摄黄昏下的逆光水面,甚至夜景照片,曝光误差超过1级有时也是允许的。关于这一点,我已用上文4幅海景照片举例阐明。
胶片的DX编码,也涉及到曝光宽容度,但是,它的含义与这里所说的曝光宽容度并不相同,它含有较多的从视觉效果上主观评价的成分,没有严格的科学界定。
总之,把胶片的曝光宽容度讲述为固定值,说“某某胶片曝光宽容度为多少级”,或者把它与胶片宽容度混为一谈,都是不妥当的。
“照暗部曝光,按亮部显影”
这种做法,在特定的条件下是有用的,并非错误;但是,不加具体限定而当作普遍适用的方法加以倡导,则很不适当。
所谓“照暗部曝光”,意思是被摄体暗部曝光要够,比如将被摄场景最暗的部位控制为亚当斯《区域系统》(Zone System)的第III级密度,亦即整幅底片要多曝光。而“按亮部显影”,是说底片上高密度部位(被摄体亮部)要保留适当的层次,通常要求将亮部控制为《区域系统》第VII级密度便进行停显,实质上是缩短了底片的正常显影时间。要知道,多曝光少显影的做法,必定会降低影像反差,压缩底片的影调范围,它只适合拍摄明暗反差过大的景物(如强烈阳光下的山岳风光),而不适合拍摄反差正常的景物,更不适合拍摄低反差的景物,因为它导致影调偏软。在拍摄低反差景物时,不仅不能多曝光少显影,反而需要额外减少曝光量同时增加底片显影时间,以便改善影调反差。
除上述以外,还有实际操作方面的问题:大多数影友如今都拍摄卷片,若要“按亮部显影”,照着一卷底片中哪一幅画面的亮部显影?其余的画幅怎么办?假若冲洗彩色底片,能“按亮部显影”吗?它会不会导致色彩的偏移?
不难看出,所谓“照暗部曝光,按亮部显影”,是在特定情况下的局部经验,是一种压缩底片上影调范围的方法,而且仅适用于黑白散页胶片。时至今日,如果不加分析地硬搬这种曝光和显影方法,不免太教条了!
“构图和用光属摄影技术”
有人认为构图和用光这些摄影造型技巧属于技术范畴,我觉得这是不恰当的。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而技巧,则表现为艺术方面巧妙的技能(参见《辞海》相关释义)。比如,一个木工,必然会锯、刨、凿各种技术,却不一定都有雕刻出木质艺术品的技巧。艺术技巧反映出个人(或艺术家)的创造性,是更高层次的范畴。以摄影来说,会正确曝光,会对焦,能够把被摄体拍摄下来,这是技术。
但构图如何,用光怎样,造型效果是否有表现力、感染力,则属于艺术技巧的范畴。
在摄影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能够一般性地会拍照片,已经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了。当今的照相机,把微电脑技术广泛运用于它的设计之中,不仅可以自动控制曝光,许多镜头还可以自动对焦,既快速,又精确……可以说,你只要能把照相机对准被摄体,会按快门,就会拍照。因此,有人便觉得研习摄影技术及摄影造型手段很容易了。其实,这是非常短视的想法。摄影技术知识有丰富的内涵,不可把自己关在摄影技术的门外。如果说掌握摄影技术相对容易的话,提高摄影艺术技巧就复杂多了,绝不是短期突击可以奏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