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7:33:18
1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2
出版物封面
网名“愚蠢小猪”。
1970年生,相继在合肥工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学习、
任教,200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现在日本从事自然语
言机器处理研究。著有《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
中日强国之路》一书。
http://blog.sina.com.cn/foolishsmallpig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3
《刷盘子,还是读书》终于开始印刷了,下周(2005/8/29)就可以开始发行了。北京
地区近水楼台先得月,广州深圳则还需要多等几天。
《刷盘子,还是读书》由北京同道新文的臧云鹏先生策划,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左
大培先生作序。本书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经济发展历程,颠覆普通人的常识,或者激
怒你。土地资源钱财是身外之物,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财富,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指出现在
中国发展面临的风险和困难,并尝试探索未来发展的道路。
《刷盘子,还是读书》直接点名批评了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张维迎、林毅夫、吴敬
琏等。当今的全球化并不是新生事物,只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殖民主义的翻版。日本搞雁
行排序“日本(领头雁)提供大型技术和资本,韩国提供中型技术和资本,中国(最后的雁)
提供劳动力”,将中国列入技术传输体系的最后一环,使中国永远落后于日本和东南亚,中
国永远无法和日本竞争。积极推进MADE BY JAPAN、建设东亚自由贸易圈。换作以前的名
词,就是建设“大东亚共荣圈”,当时日本也是积极向中国输出资本和技术,利用中国廉价的
资源和劳动力,积极推动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只是当时日本资本在中国没有获得超国民待遇,
或者没有达到日本要求的待遇,于是日本兵“进入中国”。
如果现在与当年有什么不同,就是60年前中国人拼死抵抗,可歌可泣。而今天,林毅
夫的比较优势,龙永图的“中国应该再老老实实的搞二十年加工贸易”“中国可以不需要自主
品牌”,张维迎、吴敬琏等摧垮了民族凝聚力和根干,瓦解了民族的抵抗意志,甘心做殖民
地。当初日本失败的原因是日本想独霸,而现在是现在是日欧美联手,其内还有中国的主流
经济学家鼎立协助,他们完成了当年日本鬼子都没有完成的任务,给外资超国民待遇,建设
“大东亚共荣圈”,让烈士的鲜血白流。
《刷盘子,还是读书》从最开始网上发文到最后成书出版,历时约1年半。在此期间
以文会友,不少网友的文章和思想融会在最后的书稿中了,在此表示感谢。为了能够出版发
行,《刷盘子,还是读书》几易其稿,经历了一些波折,结构作了很大改动,内容也作了很
大增删。“工程是遗憾的艺术”,出版一本书也是一项工程,也有很多遗憾和不尽人意的地方。
不管怎么说,能够出版本身对于我来讲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刷盘子,还是读书》出版发行,还需要广大网友鼎立协助宣传。或在各大网站上发
布消息,或写书评扩大影响。关于写评论文章,迫切需要的是反对者的文章,如CHENJING、
土砖头、川流、好年华等网友,希望能鼓足炮火猛轰。如果觉得自己的书评写得好,不满足
在网上发表,可以传给我foolishsmallpig@hotmail.com,我可以帮助联系平面媒体,当然最好
能自己联系媒体扩大影响。
愚蠢小猪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4
目录
序言.................................................................................................................................................... 6
第一章刷盘子读书...........................................................................................................................8
第一节从西班牙衰落看俄罗斯2003 年亮丽的经济表现.................................................... 8
第二节从西班牙衰落看俄罗斯2003 年亮丽的经济表现—答疑........................................ 9
第三节是刷盘子还是读书.....................................................................................................10
第四节中国和日本的战后再出发.........................................................................................11
第五节改革开放.....................................................................................................................13
第六节急行中国经济列车是飞跃、崩溃还是平安............................................................ 14
第七节日本中国俄罗斯不同的改革不同的结局................................................................ 15
第八节未来的发展行方.........................................................................................................16
第九节刷盘子读书之后记.....................................................................................................17
第十节刷盘子读书系列之答疑篇.........................................................................................19
第二章经济学是科学还是神学.....................................................................................................25
第一节前言.............................................................................................................................25
第二节科学精神.....................................................................................................................26
第三节科学的判据.................................................................................................................26
第四节从工学看经济学.........................................................................................................27
第五节数字游戏门的镇山之宝.............................................................................................28
第六节科学神学的论战.........................................................................................................28
第七节中国日本的教育战争.................................................................................................29
第八节中国日本不同的改革精神.........................................................................................31
第九节本章小结.....................................................................................................................32
第十节皇帝的新衣—论战篇.................................................................................................33
第三章工业化的轨迹雄鹰折翼.......................................................................................................52
第一节前言.............................................................................................................................52
第二节工业和农业经济的GDP............................................................................................52
第三节工业化的模式.............................................................................................................54
第四节租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造船.................................................................................55
第五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56
第六节战后复兴.....................................................................................................................58
第七节历史的遗产.................................................................................................................58
第九节万吨巨轮的诞生.........................................................................................................61
第十节雄鹰折翼——蓄积构造的大转换............................................................................ 62
第十一节民族责任和牛顿三定理.........................................................................................64
第四章从文化革命到工业革命.....................................................................................................65
第一节前言.............................................................................................................................65
第二节现代工业的基本结构.................................................................................................66
第三节文化革命和工业革命.................................................................................................70
第四节水际制造业的兴起.....................................................................................................71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5
第五节“水际制造业”的虚弱体质......................................................................................... 72
第六节水际制造业的通货危机.............................................................................................73
第七节基干产业是怎样炼成的.............................................................................................74
第八节文化革命失败到去工业化.........................................................................................76
第九节行将到来的危机.........................................................................................................80
第十节历史轮回,建立新型共荣圈.....................................................................................81
第十一节问世间钱是何物?...................................................................................................83
第五章从日本的现状看发达工业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84
第一节序言.............................................................................................................................84
第二节日本的经济体制.........................................................................................................84
第四节经团连与日本平民生活.............................................................................................89
第五节日本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比较.....................................................................................90
第六节历史的沿革.................................................................................................................91
第六章站在历史歧路的文士和武士.............................................................................................93
第一节序言.............................................................................................................................93
第二节日本封建社会的结构.................................................................................................94
第六节甲午战争...................................................................................................................100
第七节战后经营...................................................................................................................102
第八节没有变革对象的中国...............................................................................................103
第九节中国的新生和迟暮...................................................................................................105
第十节悲剧和闹剧—历史轮回...........................................................................................105
参考文献........................................................................................................................................ 108
附小猪其他文章............................................................................................................................. 112
工业经济GDP 和农业经济GDP:工业化人口——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的认识转变.112
好的经济体制,是能造东西的体制;好的政治体制是能负责的体制............................ 114
市场经济优化配置资源——在国内还是国际:再谈新计划经济.................................... 117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6
序言
刷盘子读书
——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财富
愚蠢小猪
foolishsmallpig@hotmail.com
2004年12月于东京
笔者是理工科出身,平时做的也是各种工程项目,与机器打交道。如果放在古代,是属
于“工匠”一类,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过,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却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
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关心国家大事,而不是现在的“经济人”,于是对政治经
济也有业余爱好。虽然是爱好,但也很少看有关的专业书籍,主要从大众传媒上得到一些通
俗知识,久而久之就接受了诸如经济人,新自由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等等。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来到日本。日本是个全盘西化的国家,也是除西方国家外,唯一
一个发达国家。在日本的学习工作生活,使笔者发觉原来接受的经济人,新自由主义,自由
市场经济等概念,与日本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为了解答一系列的疑惑,笔者在工作之余,
开始研读日本学者关于日本政治经济过去现状将来的研究,也包括日本学者关于中国政治经
济过去现状将来的研究。中国日本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和现实的纠葛非常多,所以日本对
中国的研究也是显学。随便走进大一点的日本书店,都有关于中国的书专柜,书分两边,一
边是“中国威胁论”,另一边是“中国崩溃论”。
日本是个富裕的国家,引无数亚非拉英雄竞淘金,现在来自旧苏联和东欧的人也不少。
这里还有国际交流协会,是个小联合国,通过与各国人接触,能够了解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
历史现状。日本还有很多志愿者,在第三世界巡回医疗,捐献水井、学校等。志愿者们经常
举办图片展,募集捐款。日本的电视也经常放送这些志愿者在异国他乡工作生活的专题片,
及各种介绍各国风土人情的专题片,如NHK的每天早上5分钟的专题短片《Asia and World》。
通过博览群书,结合自己对日本和第三世界现状的直观了解,再对照中国的历史现状,
使笔者对经济人,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等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完全与
众不同的认识。抱这这些认识,于2004年初来到了强国论坛,此前,笔者则很少到网络论坛。
注册了“愚蠢小猪”网名,签名档是“大愚若智,众人皆醒,我独醉”。意思是与众不同,
颠覆普通人的常识。搞工程研究,需要对大量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归纳比较,总结出规律,
打破常规,提出新的方法和解释,指导新的实践。笔者把工程思维戏称为“数字游戏思维”,
此前强国论坛上还有一个“理工思维”。理工思维强调如何做,而数字游戏思维则强调“可
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无论是愚蠢的还是不称职的,都可以检验。这也是“愚蠢小猪”
这个马甲的含义。
2004年初,有好事者在强国论坛上转贴了2003年俄罗斯的经济数据,无非是论证自由市
场经济的优越性,如何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也应该加速自由市场改革。这与笔者在日本接
触的资料和与普通俄罗斯人言谈得到的结论完全不同,于是写下了《从西班牙衰落看俄罗斯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7
2003年亮丽的经济表现》一文,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写出了《刷盘子读书》。虽然笔者没
有刷过盘子,但耳闻目睹了不少,知道其中的辛酸。在写《刷盘子读书》的时候,没有计划
目的,随感而发,写一段发一段,前后历时近一个月。写着写着,自己竟然也豁然开朗,度
过了几个不眠之夜。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财富,民族安身立命之本。
《刷盘子读书》后被转贴于各大网络论坛,笔者也被邀请参加讨论。但令笔者吃惊的是
经济学科班出身的人,竟然不知“科学”是何物,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只知道偶像崇拜,
或空对空的逻辑来逻辑去。不知“科学”是何物竟然还是普遍现象。五四运动提出“科学”
的口号,已经近百年,中国依然不知道“科学”是什么,虽然“科学”这个词汇满天飞。于
是,写下了《经济学是科学还是神学》。“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强国只是一个梦。
《工业化的轨迹、雄鹰折翼》则进一步阐述如何才能够建立民族的知识和技术。比较了
中国日本的发展历史,归结出建立民族的知识和技术的路径。不同的发展路径,结果是大相
径庭的。日本经过20余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成为发达国家,而中国经过20余年的高速经济增
长,依然是发展中国家。
《从文化革命到工业革命》则图解了现代工业社会的结构,详细解说了一个工业国家的
根干是什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术,需要什么样的与之相配的组织和文化。开始探
讨为什么中国日本在几乎相同的起点上,走上不同的发展路径,并指出目前中国的经济困境
和面临的风险。
《从日本的现状看发达工业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则详细介绍日本的政治经济结构,日本
是全盘西化的,其实也是西方的政治经济结构。这种政治经济结构是如何与现代工业大生产
相配合协调的。中国人对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理解,与西方社会的现实是完全不同的,
这是由于中国与日本及西方有完全不同的历史传统。中国有几千年自由市场经济的历史,而
西方引入自由市场经济则非常短,从亚当斯密算起,不过200余年的时间。日本则更短,明
治维新后才引入自由市场经济。
《站在历史歧路的文士和武士》则详细比较了中国日本的近代历史,研究探讨中国日本
在外来压力下为什么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中日两国的“士”,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沉淀,
行为差异,导致了“士”对西方的不同理解,向西方进行不同的学习,最终导致了中日两国
不同的发展道路,一个成为殖民地,另一个成为一流强国。现在,中日两国的“士”所选择
的发展道路又是不同的,一个产权明晰,进一步调动积极性,另一个则进一步增强人力资本
的蓄积。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惊人的相似。百余年后的今天,中日两国的“士”又做出了与
历史惊人相似的选择。
历史是社会科学的“可重复、可检验”的实验室,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惊人的相似,通
过研究历史可以探索历史演进的规律,指导未来的实践。本书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的
发展历程,力图从历史的脉络中找到中国迈向一流国家的道路。笔者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对
政治经济历史完全是外行,本书是一个外行的一孔之见,希望读者能够批评指正。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8
第一章
刷盘子读书
第一节从西班牙衰落看俄罗斯2003 年亮丽的经济表现
强国上有好事者贴了俄罗斯2003年的经济数据,数据是多么好,成长多么快,自由市场
经济如何有成效,引得自由市场经济崇拜者惊叹不已。愚是数字游戏门出生,擅长把黄金说
成稻草,或把稻草说成黄金,而且还不说谎。俄罗斯如此好的表现,愚偏说不好,还说俄罗
斯更加衰落。各位看官,让愚慢慢道来。要说俄罗斯,先说西班牙。西班牙离俄罗斯远着呢,
但数字游戏门不管,先把人绕晕。西班牙曾经是超级大国。西班牙当时出产一种羊,羊毛质
量非常好,通过圈地运动和羊吃人,西班牙率先实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当时羊毛与其自己
纺织,还不如出口卖的钱多。羊毛主要用来出口,使纺织业及相关技术发展缓慢,产业革命
没有在西班牙产生。后来,在南美发现金山,与其养羊纺织,还不如去淘金,金山把勤勉精
神消灭了。大量金银流入,而生产并没有相应增长,引发通货膨胀,使西班牙的羊毛和毛织
物比其它欧洲国家贵好几倍,与其自己做还不如买,这样金山把资本主义的芽给淹没了。到
了1820年代,西班牙已经是欧洲的穷国。为了保护自己的纺织和钢铁工业,建立了关税制度。
一时间,工业蓬勃发展起来。但好景不长,由于蒸气船的发明,美国的廉价小麦涌入,使购
买力降低,再加上英法的竞争,纺织业破灭了。铁路发明,西班牙在本国技术没有整备的情
况下,引入外资修建铁路。由于运输费用大降,外国钢铁长驱直入,到1890年代,钢铁业也
被事实上消灭了。没有办法,1891年开始实施事实上禁止进口的新税法。西班牙在发展过程
中有丰富的资源,并且在每个时代都使资源配置最优化,改善了人民生活。但从长的时间来
看,却贫穷落后了。对照的日本,1868年才明治维新,没有资源。打仗掠夺资源,得到资源
后继续造枪造炮,继续打仗。人民生活一直很困难,而且还最终战败了。但现在日本是超级
发达国家。对国家来说,钱财是身外之物,技术才是立命的根本。绕了一圈,该回到2003
年的俄罗斯。2003年是欢乐的一年。中国的胃口变得很大,主要原料的输入量同比增长了30%
以上,而且是在很高基数的基础上的增长。石油、煤、铁、木材、棉花和大豆等一次原料的
价格暴涨,连带航运价格也涨了好几倍。所有靠原料出口的国家,经济上都有很好表现。俄
罗斯有石油,巴西有大豆,印度有铁矿石。印度还出现了压船压港,一片繁荣,GDP的增长
率好象也创记录,不比中国少。即使是日本这种靠制成品出口的国家,向中国出口木材和废
纸都有利可图,搞得日本政府慌了手脚,严禁擅自出口,政府专营。钢铁业也加班加点,向
中国出口。在对中国出口的带动下,2003年第四季度,按年率换算的GDP增长率达到了7%,
是多年不遇的好年景。
由于收入暴增,中国也不是只吃不拉,大量的工业品涌向海外。2003年也是“三种神器”
年,“三种神器”也就是中文三大件的意思。各国人民都享受到了自由贸易带来的实惠,以
前只能消费干巴巴的人均GDP数字,现在却可以实实在在把彩电、冰箱、洗衣机等抱回家。
无论是俄罗斯、巴西还是印度,大家都喜气洋洋,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2003年是悲惨的一
年。主要工业制成品价格在持续下落。主要工业国的日子都不好过,日本也不好过,别看有
7%的成长率。7%来源于对中出口,如果中国经济减速,会使日本经济增长夭折。如果中国经
济顺调发展,会动摇日本经济的根基——制造业,日本发出了挽救制造业的吼声。2003年对
俄罗斯也是悲惨的一年。所有的增长几乎来自资源和农业。当大家兴冲冲地选购“三种神器”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9
时,国产品牌几乎没有,当中国彩电只卖100$时,国产品牌不好意思卖80$,关门大吉。国
产汽车也一样,买新车还不如买日本的二手车。按照市场经济最优配置原理,皆大欢喜。俄
罗斯的技术还能吃十余年,如果现在的趋势不能扭转,那么经过十余年的高速GDP增长后,
就会成为完全的原材料供应国。当然会属于富裕的国家,因为有丰富的资源,届时人均GDP
会达到中国的水平。
以上的数据及资料均来源于近期《日本经济新闻》的社论及其它一些日本学者的著书立
说。数字游戏门会拉大旗做虎皮,以示权威。并且穿帮后能抵赖。
第二节从西班牙衰落看俄罗斯2003 年亮丽的经济表现—答疑
愚的文章跟贴者少,可能是太严密了,无从下手(先自卖自夸一通)。愚写的《从西班
牙衰落看俄罗斯2003年亮丽的经济表现——俄罗斯更加衰落》看贴及跟贴的多,深表欣慰。
可能是有破绽的原因。因此,补充说明。
这篇文章是愚看近期《日本经济新闻》的社论及其它一些日本学者的著书上总结出来的,
愚不过是文抄公,由于篇幅原因,愚把这些论证浓缩了。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查阅各种文献,
只在图书馆的阅览室看看报,从新书栏里借书,能够被愚看到的应该是主流观点。网友的一
些疑惑解答如下。
Q:关于西班牙这一段,论证太不严密了,既然能够买其他产品,怎么会衰落?
A:一方面金银是有限的,虽然抢了不少。另一方面南美后来又相继独立了,断了来源。
购买的产品最终消费了,也就是消失了。但西班牙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技术。
Q:西班牙人长于海盗,短于科技,因此落后;但俄罗斯的科技实力与人均教育水准仍
远高于中国。
A:早期的西班牙科技很发达,要不然怎么会有坚船利炮去做海盗。但由于大量的金银
流入使它的产业落后了,不能提供更加强的坚船利炮。无敌舰队被更强的海盗——英国打败
了。俄罗斯的科技实力与人均教育水准仍远高于中国是事实,但不是发展趋势。普通的学校
教育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实际的产业实践对人的教育和训练。如果没有实际项目支撑,即
便是博士,几年之后也会变成废人。俄罗斯的产业基本上垮了,大量的人才无用武之地,流
到中国的不少,到日本的更多。愚接触过一些俄罗斯人,都对未来很失望。十余年几乎是一
代人的时间,原来苏联的产业教育和训练的人才,基本上都要退了,到时俄罗斯的产业就没
有复活的希望了。
Q:目前俄罗斯的发展之路是可预测的。
A:很正确。日本学者的预测,俄罗斯未来的十余年就是原料产地,所以没有俄罗斯威
胁论之说。但对中国的预测就不同,有崩溃、威胁和中间。如果中国的产业跃进,则会摧垮
日本的制造业,此谓威胁论。如果中国的贫富差距扩大,引起内乱,则是崩溃论。中间论则
是中国不会崩溃,还会和日本产业互补。民主制度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如果能的话,巴西早
该发达了。
Q:“届时人均GDP会达到中国的水平”——错了,错完了。
A:按照日本学者的中间论,中国即不崩溃也不跃进。那么10余年后,中国的人均GDP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0
会与俄罗斯的大体相当。这里愚倒了个说法,届时俄罗斯的人均GDP会达到中国的水平,有
什么原则错误吗?另外,日本学者不太信任各国公表的GDP和增长率。比如说,俄罗斯的第
三产业占GDP的60%多,中国却只有30%多,很不可思义。喜欢比较各种细节数据,推出比较
合理的结论。比如说,日本2003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率达到7%,但日本学者并没有乐观。
GDP中什么部分在增长,比总GDP增长更有意义。大概是因为日本是资源匮乏的国家,资源类
出口由政府限制,它们创造的GDP对日本经济极其有害的缘故。
Q:俄罗斯从粮食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功劳巨大。
A:粮食是进口国还是出口国,不能反映任何问题。如日本的食品自给率只有30%多。中
国自1997年起,就成为食品的净进口国,粮食连年减产,但大家却没有饿肚子,农民还卖粮
难。南亚一些国家,饿着肚子也要出口粮食,中国也曾经如此。但它们却把出口粮食的收入
用来购买消费品,而不是国家的工业化,虽然对GDP的增长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有帮助,但牺
牲了未来。具体到俄罗斯,愚对它的农业不是太了解。只是看了一些报道,说俄罗斯远东有
大量中国移民务农,据说有数百万之众。中国农民的技术好,产量高,当然对经济有好处。
但也有很大问题,即远东总共只有多少人口,谁知道未来会出什么事。
第三节是刷盘子还是读书
数字游戏门不仅擅长把黄金说成稻草,或把稻草说成黄金,还为了出名不择手段,够无
耻的。2003年是自由市场经济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进行了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俄罗斯和印
度都交出了满意答卷,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但愚喜欢说瞎话,说自由市场经济大失败。
贩卖私货前先瞎绕,数字游戏门好手段。学生是应该刷盘子还是读书?这种问题还用问,
当然是读书了,这在国内根本就不成为问题。但对于留学生来说,却是一个时刻困扰的问题。
首先刷盘子的诱惑很大,以日本的标准,刷一个小时的盘子,折成RMB大约60元。那么一天
是多少,1个月是多少,1年又是多少。而读书则很辛苦,学费高不说,还有读不出来的可能,
即使读出来了,也有找不到工作的可能。所以很多人干脆选择了刷盘子。选择读书的,也必
须刷盘子,因为没有钱。又有新问题,即多长时间刷盘子,多长时间读书。刷盘子的收入是
用于读书还是改善生活,比如说买辆车耍耍。用于读书的,还要抵御很多诱惑,为什么自己
的生活比刷盘子的差,一旦松懈,原来所读的书白费。有很多问题要考虑。当然,读出来了,
找个工作,收入远非刷盘子可比,且很轻松。国际社会其实与一个国家内部差不多,也分三
六九等,平等只是理想,但不是现实。有人是白领,有人是刷盘子的。成为白领的方式有很
多种,如果家道殷实,则生下来就是白领,但这种人很少。如果中了彩票,一夜之间就变成
白领,这种概率太少了。多数人只能通过自己奋斗成为白领。日本是个模范生,从穷小子变
为白领。祖上没有给日本任何财产,即没有土地也没有资源,只能靠自己的本领去交换这些,
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它也赶上了好时代,当时通信和交通不发达,有个收音机就不错了,国
民很难受到物质诱惑,一门心读书,当时读书的形式是造枪造炮打仗。后来,读书的形式变
化了,但内容没有变,即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准。由于高超的技术力,从世界换回了大量的粮
食和资源,40年代还没有饭吃,到5、60年代家电大普及,70年代汽车大普及。日本成为富
裕的国家,以前的书没有白读。奇怪的是GDP的增长率并不高,所谓高度成长期1955-1973,
平均不到10%。中国没有那么幸运。可能是祖上还留下家业,有些土地和资源,虽然不多。
总在想是不是卖卖地(也就是卖粮食),卖卖资源,就可以了。这种刷盘子的收入也不少,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1
是不是应该改善生活,比如买烟抽,到十里洋场去耍耍,就这样蹉跎了约一百年。其间虽然
也想学些本事,但太辛苦,光交学费,没看到产出,也就放弃了。到了3、40年代,中国只
能做汉阳造,日本已经可以做大和零战,不打你又打谁,即没本事又空守着一份家业。毛泽
东高瞻远瞩让中国人安心读书,而不是刷盘子享受生活。所有刷盘子的收入,卖粮食和卖资
源,由国家统一管理,充做学费,使国家工业化,而不是购买彩电冰箱等消费品改善人民生
活和提高GDP。心无杂念,也不攀比邻居的幸福生活。学习成绩也很显著,从几乎零点起步,
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做出了中国第一台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颗卫星……,创造了无
数第一。完成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近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这些第一,按照经济学原理,
是不懂经济,不讲比较效益,是走弯路。但它们培养了无数人才,培育了工业人口和市场。
8、90年代家电大普及,现在汽车也开始进入家庭。正复现日本成长的历程,但日本却从明
治开始读了近百年的书。但是,现在中国爱刷盘子贪小便宜的老毛病又犯了。又在算GDP增
长多少,多少年后会达到什么水准。就象刷盘子,一天刷多少盘子,挣多少钱,多少年之后
就成百万富翁一样可笑。按照现在的GDP增长率,就是再干100年,也还是二流国家。如果继
续读书深造,降低GDP增长率,那么只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成为一流国家,人均GDP
也会是一流的。绕了一圈,该说到俄罗斯和印度。它们的市场经济改革无非是鼓励人民自由
地刷盘子,自由地消费改善生活。正好中国开了个大饭馆,生意兴隆,工钱还给的高。刷盘
子拿钱,欢欢喜喜把彩电冰箱抱回家。交学费读书?那种没有比较效益的傻事谁干。好在俄
罗斯和印度还读过一些书,俄罗斯还有博士水准,让大家还有点悬念。巴西没有读过书,一
直刷盘子,大家好象从来就不关心它的GDP增长率,其实它的GDP增长率也是很高的,并且持
续了上百年。
第四节中国和日本的战后再出发
日本虽是模范生,但不敌先生,最终战败。殖民地丧失了,剩余武器被收缴,正在研制
的先进武器,如喷气战斗机、导弹、洲际轰炸机等,连同样机、图纸和实验设备等也被美国
拆除运走。大量的工厂和建筑被摧毁,战后日本满目沧痍。从明治开始经历了约百年,又回
到了原点。大和虽然沉没,但创造大和的大量熟练技术工人,钢铁、航空、机械、电子、光
学、化学等各门类的技术及技术人才都完整的保留下来。日本本就一无所有,唯一的资源也
就是人。终战直后,政府的经济安定本部(现在经济企画厅的前身)就开始运作,规划和协
调未来的发展。航空改汽车,军舰改轮船,瞄准镜改照相机。转型需要时间,国际市场开拓
也需要时间,大量的产业工人失业在家,会消磨掉技术力,尤其是组织纪律性。一声令下,
组织去种树,演义日本版的上山下乡。今天,日本各地都能看到那高耸入云的水杉,就是当
年的杰作。这种水杉现在向中国出口,竟然也是每年春季“花粉症”的原凶。战后食品困难,
政府集中有限的粮食给学校发放免费午餐,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战后成长起来的这一
代人被称作“团块世代”,是日本高度成长期的主力,也是现在日本经济的脊梁。工程技术
人员夜以继日忘我劳动,完成艰难的转型,毕竟是转行。以厂为家,不计报酬。其实也没有
报酬,政府没钱,只能保障基本的食品配给,工厂也没钱,日本生死未卜,怎能计较个人得
失。就这样渡过了战后最艰难的岁月。进入50年代,日本逐步打开国际市场,原料大量输入,
各工厂重新运转起来,原来的产业大军又成建制地回到岗位。进入60年代,团块世代推动日
本进入黄金时代。日本经历十年不况,还看不到隧道尽头的亮光。NHK经常放送当年再出发
的节目。前不久放送了丰田再出发的节目,邀请了当年的几位技术人员现场作客,讲述当年
如何从造飞机转行造汽车,研制日本第一种小汽车——皇冠,功成名就后竟不计报酬引退。
回忆当年的创业,白发苍苍的老人热泪盈眶。1949年的中国也是一片废墟。所不同的是,国
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现代技术几乎为零,只能仿制汉阳造。所谓的知识分子是满口之乎者也,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2
与现代工业技术几乎毫无关系。祖上留下的土地和资源,人均也不见得比日本多。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毛泽东远见卓识,中国崛起唯一的依靠其实与日本一样,是人!而不是土
地和资源。1949年时点,从人的角度来看,日本已经领先中国近百年。日本已基本消灭了文
盲,有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中国,绝大多数是文盲,极少数
的科技人才,包括后来回国的钱学森,也是只读过书,没下过水的,知识分子几乎与工业生
产不沾边。如何造就工业化人口是发展经济的最优先的课题,而不是优化配置土地和资源,
这一点上毛泽东至少领先现代中国主流经济学家50年。他们还在鼠目寸光地研究该如何优化
配置资源。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简单的说就是“抓革命促生产”。中国首先是个学校,目
的是改造人。生产,也就是打工刷盘子挣钱,是从属的,只是为了支持学业。所以,在经济
方面对毛泽东时代的争论完全是不得要领,无论评价高还是低。
首先要进行扫盲初级教育。那个时代政治运动不断,读毛选,贴大字报,好象很荒唐。
但奇怪的是,中国人读《子曰》两千多年,绝大多数是文盲。读《毛曰》只20余年就扫盲了,
真是奇迹。
中国的工业化是漫漫长路。要尽快把工业文明之风吹到农村。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工
业化训练。被许多人指责积极性不高,阻碍了农村发展。其实,人就算是机器,没日没夜地
干活,中国也打不了多少粮食。还不如多些闲暇时光,学知识学文化,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集体劳动,分工协作,进行初等工业化训练。兴修水利,机械化,电气化。靠科学技术推动
农业前行。中国的人口,平均寿命,平均身高体重得到了迅速增长。而农民也得到了再造,
扫除了文盲,接触到了现代的农业技术,学到了科学知识。日本电视台经常有反映第三世界
农村生活的节目。其它国家的农民生产积极性非常高(可能土地是私有的原因),轻壮年在
田间拼命干活,但非常贫困,没有文化,家徒四壁。而中国农民,积极性差很多,老弱病残
干活,因为有各种农机具,轻壮年外出打工,家里多少还有几样电器。但中国农民的文化技
术水准还停留在毛泽东时代。相比日本农民,中国农民还算勤快的,但日本农民非常富裕。
工业的扩张,完全是与经济学原理背道而驰的。在工业急剧扩张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提高
缓慢,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但却使更多的人卷入到工业生产之中,已经熟练的技术工人,没
有必要积极且重复机械高效率地生产产品,而是带更多的学徒。节省下的时间,学知识学文
化,进夜校,搞小发明,小革新。或者自己组装半导体收音机,自学无线电技术,可别小看
半导体收音机,当时可是高新技术,一点不亚于现在的计算机。组装半导体收音机获得的知
识,比现在拼电脑多多了。看6、70年代的《无线电》杂志,就能清晰体会到这人才的再造。
经过这种违背经济规律中等教育,中国完成了中级人才的准备,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大量
中层技术和管理人才。毛泽东时代的高等教育是个奇迹。中国几乎所有的第一都诞生在那个
年代。即使现在的神舟五号,火箭也是那个时代的作品。中国的这些第一,与世界的先进水
准相比是幼稚的,不符合比较效益的经济学原理,但它们完成了中国高等人才的准备,使中
国只能仿制汉阳造一跃成为科技先进国家。在最新技术领域,中国的第一与世界第一诞生的
年代相差不远,虽然质量和性能上还有很大差距,但对于学生来说,是了不起的成就。毛泽
东远见卓识,使中国从目不识丁的文盲,经过小学、中学……,20多年后博士毕业了。日本
是模范生,也经历了近百年,明治年间的日本人没有看到日本毕业。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却
看到了。毛泽东创造了奇迹,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再造。刚毕业的
博士是清贫的,当然不能与刷了20多年盘子的打工仔相比,但前途是无量的。6、70年代出
生的人,是中国的“团块世代”, 在孩提时代就感受到了工业文明之风,读书认字时陪伴的
是《十万个为什么》,近乎免费地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还受到了很好的职业培训。这
代人中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绝对数目在世界中也是首屈一
指的,推动中国的经济列车急行,但急行的列车却出现减速倾向。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3
第五节改革开放
毛泽东创造了奇迹,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再造,走完了日本明
治以来近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从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科技先进的工业国。中国需要从一
所大学校向经济体转变。也就是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改革开放。
改革调动了积极性,开放如潮水般地引进了先进的西方技术,加上工作重心转移,中国
的经济列车骤然前行。大量的消费品被生产出来,几乎一夜之间完成了“三种神器”的普及,
领先名目人均GDP比中国高几倍的国家近20年,人民生活突然间得到了极大改善。改革开放
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但现在,中国经济列车减速倾向非常明显。
怎么办,就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改革的攻坚战,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是中
国主流经济学家的共识。各种彻底改革开放政策纷纷登场。但实际情况是,GDP仍然高速增
长,但大多数人的实际所得却下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不满在积蓄。问题出在何处?其实,
人的积极性已发挥到极点,在机台上连续工作10余小时,司空见惯。西方先进技术的流入停
滞了,只看见外资进入,却没有得到技术,白白打工。只看到GDP增长,却没有见收入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和改革之初完全不同?
日本的家电业受到中国企业严峻挑战。但中国企业的技术主要却来自日本,为什么日本
当年会扶植竞争对手呢。带着这些疑惑询问业内人士,得到的答复是当年中国已经研制出来
了,并批量生产,如果不乘早卖技术,晚了就卖不出去了。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毛泽东时代已经起步的先进技术,大型喷气客机、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大规模集成电路、
CPU……,虽然很幼稚,没有比较效益,却如潮水般引来西方先进技术。既然西方技术那么
容易引进,就没有必要自己做没有比较效益的事,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自己的技术纷纷下
马,研制队伍纷纷解散,这是80年代的主旋律。中国的高等教育随着和平典范一起烟消云散,
幸亏火箭和核弹不能引进,要不然全军覆没。要感谢李灯辉和美国的炸弹,惊醒了梦中人,
才发觉自己蹉跎了近20年的岁月,两手空空。李灯辉功不可没,至少应该获得一吨重的勋章。
20年是科技人才创造的黄金时代,就这么随风而逝。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是科技界的共识。
这次和文革不同,文革是瞎干蛮干,外行领导内行,耽误了不少时间。但对于工程来说,却
不见得是坏事,失败了总结经验教训,对人也是提高,干着干着,外行也就变成了内行。但
这次几乎被连根拔起,幸亏苏联解体,大量俄罗斯技术和人才流入,中国又开始了50年前的
蹒跚学步。对照1999年与1984年阅兵,让无数英雄黯然泪下。中国的初中级教育也瓦解了。
为了提高效率,大量的产业工人下岗失业,他们的技术和组织纪律性消逝在地摊中。在岗的
工人拼命工作,却没有时间和能力再学习再教育。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也没
有多打多少粮食,其实现在也没有积极性,因为没有比较效益,粮食连年减产,国际市场粮
价扶摇直上。农民要么赴闲在家,要么在自动机台上象机器一样干活,却不能获得新知识新
文化。幸好学校教育改革的晚,每年还有大量的半人才注入,要不然,经济列车就彻底停滞
了。中国经济列车的实态是,上不能突破,下面临断裂,大量人口不能实现向工业化人口转
化。经济列车的发动机——人才,枯竭了。主流经济学家还痴迷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成功经验,
却没有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巴西一直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的,采用的
是主流经济学家理想的体制,但却毫无希望。问题的本质在于,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是很好
的战术手段,但提升到战略高度,却是大错特错。如果只计算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技
术力,中国的经济列车实际已停滞了近20年。高端再出发,会不会夭折?因为主流经济学家
还在念比较效益的圣经。高端产生拉动力还需要时间,在此之前列车会不会崩溃脱节?因为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4
主流经济学家还在唱提高效率的高歌。中国经济列车的前途未卜,是飞跃、崩溃还是平安。
第六节急行中国经济列车是飞跃、崩溃还是平安
巴西早已建立了主流经济学家梦寐以求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所以它的发展是完全可以预
期的,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就是刷盘子的命。俄罗斯刚建立理想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
定着,它的发展是大致可以预期,未来10余年也还是刷盘子的命,只有少许讨论的必要。刷
盘子经济非常好预测,一个小时可以刷多少是固定的,别说预期10年,就是预期100年,小
学没有毕业的经济学家都可以胜任。可能是主流经济学家算术太差,把刷盘子经济体制定义
为梦寐以求的理想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列车在僵化的体制驱动下急行,未来的行方如何,
是日本学者爆炒的话题。对僵化体制的研究远没有对理想体制那么轻松,需要大量的数据图
表进行比对,得到清晰的认识。这可能已经超过了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算术知识,因为愚从
没有见过他们如此论述过,可能也是他们急着要体制改革的原因之一。由于所处立场,观察
角度的不同,结论大相径庭。主要分三类:1.中国经济平安顺调运行,那么2020年中国的GDP
大致与日本相当。平淡如白开水,毫无味道。
2.中国的地域格差和贫富格差持续扩大,超过一定水准,中国人有《水浒传》的造反情
结,是世界上最难管的人民。那么如果遇到金融危机,整个中国会崩溃和分裂,比苏联崩溃
更加惨烈。如果被不幸言中,现在真的是处于崩溃的边缘。
3.中国的产业发生飞跃,由蛹化蝶,那么2015年,中国的GDP压倒美国。GDP及增长率,
只有经济结构相似的国家之间才有可比性,日本学者非常注意这一点,无论是名目GDP还是
购买力平价。否则无法解释人均GDP是中国几倍的国家,现在才普及“三种神器”,且还是中
国产的。其实日本也经历了这个蛹化蝶的过程,1945一片废墟,1964年新干线开通和东京奥
运开催,标志着日本跨入先进国家的行列。靠刷盘子实现GDP增长,根本就不能实现国家从
后进变先进。其实日本在1945年已经是先进国家,只是还没有实物,但有技术和人才储备,
约20年一发冲天。其实中国70年代末也是先进国家,虽然实物很少,各种技术及人才齐备,
与先进国家差距不远,所差的是批量生产的经验与机会,与1945年的日本非常象。还有比日
本大很多的国内市场。当时的市场结构非常好,大家的收入相差不多,虽然名目收入虽不高,
但实质收入高,是购买国货的好市场,也与日本很象。再加上政府采购和主导,可以很快补
足批量生产的经验与机会,再施加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战术,就能使中国的产业迅速实现
由蛹化蝶的飞跃。其实整就一个日本成长战略的复制,那么到上世纪末,中国就会在GDP上
压倒美国。当然刚开始生活改善不快,日本也是进入60年代后生活才改善的,但会越来越快,
一发冲天。毛泽东远见卓识,在70年代初时就已经看到了中国即将毕业,提出了“到本世纪
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80年代出现了战略偏差,源于自己定位错误。中国虽然清
贫,但却已经博士毕业,是先进国家,怎能是刷盘子打工仔可以相提并论,即使当时的打工
仔比中国有钱。一算人均GDP比人家少了一大块,着急了,赶快学着打工仔刷盘子打工,也
就是参与国际大循环。提出“到本世纪末翻两翻”的奋斗目标,缺乏远大理想。博士刷盘子
怎能是普通的打工仔可比,刷盘子的效率高多了,刷一小时的盘子,可比打工仔刷几天。一
下子收入激增,原来是刷盘子而不是读书,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啊,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
的能力与众不同。于是把参与国际大循环刷盘子做为经济战略。刚开始博士每天只刷一个小
时盘子,生活改善奇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每天刷盘子的时间越来越多,收入当然也扶
摇直上。学业逐步荒废,单位时间刷盘子的效率下降。约20年后,博士每天已经要刷8小时
盘子,由于学业荒废,刷盘子的效率与普通打工仔相差不多,收入增长缓慢。博士着急了,
是不是自己刷盘子的积极性不够,于是各种改革措施纷至沓来,每天12,16,或干脆24小时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5
刷盘子方案都出来了。直到现在,这位博士还没有搞清楚到底什么是收入增长的动力。伟人
过早仙逝,使中国强国梦的实现至少推迟了20年,甚至永远失去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
英雄泪满襟。为什么中国和日本在奋飞的起点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第七节日本中国俄罗斯不同的改革不同的结局
日本以技术立国,技术力是比GDP更加重要的指标。GDP可能被地震一瞬摧垮,如果技术
力还在,则GDP还在。如果技术力被摧毁,多大的GDP也会随风而逝。什么是技术力,有很多
指标衡量,如国民识字率、技术工人数量,各门类专业人才,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
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等,有大量的数据图表。日本学者做学问时比较喜欢比较技术力,
这才是经济的根,真正的经济。而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也就只会对GDP进
行四则运算。如果只衡量技术力,那么1945年的日本,1978年的中国,1991年的俄罗斯是先
进国家。只是缺少GDP,日本干脆没有。但日本却20年间一跃重新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日本根本没有改革,只贴了民主标签。很奇怪,日本不是民主自由且市场经济的国家吗?
其实不是。首先政府有个经济企画厅,相当于中国的计委。还有个民间组织——产经联(经
团连),确切的说是政府的政府。产经联会长出镜率不比首相少,且定期给各政党打分并公
布,按分发钱。所以,两大党自民党和民主党的纲领几乎一样,分歧仅两点,一是伊拉克,
产经联不管。另一个是道路公团的民营化,其实也没有实质分别,民营则是产经联直接经营,
国营则是产经联经营政府。产经联里大财团的产权是模糊不清的,私营的?又不知老板是谁,
国营的?连政府都是产经联的。产经联无法无天,要降自己的税率,增加消费税。产经联也
不自负盈亏,银行要倒,政府赶快拿钱。产经联要小泉和石原花好几倍的价格购买燃料电池
汽车,还乐得屁颠。有不满,连大众媒体都是产经联的,有意见去厕所。产经联还雇佣了一
大帮御用文人,研究写作。宣扬自由市场经济的知识分子早被杀绝了。日本经济的实质是计
划经济,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产权不明,专制独裁的体制。可偏偏是这种保守落后体制,
使日本迈进先进国家。愚读了很多产经联的御用文人写的书,被洗了脑,现在崇拜起计划经
济了。
产经联里的大企业是日本的基干企业,是日本技术的精华,是日本经济的基础和骨骼。
如果产经联在,没有GDP日本也存在,如果产经联不在,再多的GDP也轰然倒地。为什么产经
联产权不明,计划经济,因为它不面对普通消费者,只对整个民族,规划整个民族经济的大
厦和发展方向,给其他企业提供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决定这个民族是一流工业国家,或只
是刷盘子的脚色。产经联有几个铁律:
如果骨骼没有发育好,即没有准备好相应的技术,改善生活是对民族的犯罪,再大的市
场需求也得等待。如果谁敢破坏骨骼,求得暂时的生活改善也是对民族的犯罪。骨骼出问题,
政府必须出钱修补。这几个铁律在市场经济下是完全不能实现的。
产经联在1945是如何使日本奋飞的呢。当时特别困难,粮食不足,政府得给学校派免费
午餐。大量工人失业,不能使他们荒废,组织上山下乡去种树。组织技术人员准备民用技术,
当然开始还不完善,即骨骼没有发育好。市场需求大增,技术遭遇瓶颈,不能满足需求,则
坚决压制需求。组织人员攻关,同时向国外敲诈:“你如果不卖,以后就没得卖了”,坚决限
制外国产品进入。就这么骨骼逐步完善,产能逐步增长,在此之前人民只能耐心等待。就这
么艰难前行,人民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骨骼逐渐强壮,一飞冲天,完成蛹化蝶。毛泽东
远见卓识,他细心体会了产经联的策略,或者穿过50年的时空,细读了产经联的群书。中国
要做超一流的工业化国家,打基础和骨骼非常重要,所以倾全力发展基干工业,发展各种尖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6
端技术。在骨骼完善之前人民必须忍耐,抓紧后备人才培育。压制知识分子,打掉一切不合
理的杂音,现在消费就是对民族的犯罪。整个操作手法与产经联一模一样,不同的是产经联
用资本,他用权威。他洞察了我们民族的弱点,贪小利,忘大志。整个20多年中,中国艰难
前行,那么得科学,顺利,愚也是最近博览群书才体会到主席良苦用心——中国要由蛹化蝶。
就在中国奋飞的前夕离开了我们。中国由蛹化蝶竟要至少推迟20年,甚至永远失去了机会。
问题出在无原则的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上。当时已经能够提供消费品,但有技术瓶颈,
产能受限制。应该逐步通关,并向外敲诈关键技术,人民继续忍耐,消费带着骨骼逐步完善。
应该艰难并痛苦地复制日本蛹化蝶的过程。结果急功近利,引进大量外国产品,把骨骼给摧
垮了。虽然生活暂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脊柱却垮了,造成我们今天白打工,因为没有关键
技术。经济发展遇到的危机,竟然想把基础全盘卖掉,中华崛起就要夭折了吗?贪小利,忘
大志!!! 1945日本再出发,一无所有,但有知识和技术,20年一飞冲天。1949中国再出发,
大脑空空,伟大导师给中华民族注入了知识和技术,在即将蛹化蝶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辜
负了他对我们的期望,贪小利,忘大志,前途多磨难,不知道会不会夭折。1991俄罗斯再出
发,抱着金山压断了脊梁,无数顶尖人才流落异国他乡。贫穷是可贵的美德,土地资源钱财
是身外之物,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财富,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无论中国今后的行方,不计较
个人恩怨,让我们缅怀带给中华民族无穷宝贵财富的伟大导师——毛泽东。
第八节未来的发展行方
毛泽东时代大方向是非常对的,包括人口问题,只要重工业运转起来,技术上来。人的
吃穿用,都可以从国外进口,根本就不用担心什么。现代工业社会,所有的财富实际上就是
重工业创造的,这种认识,日本人根深蒂固,什么GDP全是白忙。大家吃喝玩乐就可以了,
跟本就不需要给外国人当装配工刷盘子。只要中国的重工业优秀了,那么中国的经济很快就
会飞起来,根本就不是什么年百分之多少。只要重工业足够牛,就是把RMB对US$的比价倒过
来,大家都没有脾气。老子的GDP就是美国的10倍。在重工业运转起来之前,任何改善生活
都是对民族的犯罪,破坏重工业的也都是对民族的犯罪,这是日本人的铁律,也是日本被打
倒后还能飞起来的原因,可能是日本所处的环境太恶劣的缘故,一场大地震,全瞎忙。所以
日本人能够找出真正经济的原因,受灾后该如何恢复。轻工业和服务业能够创造GDP进行资
本积累,资本积累好了就可以和别人较量,其实就是个陷阱。毛泽东时代的公社非常英明。
要积极性干什么,有空读读书,去玩玩不好吗。重工业运转顺了后,拖拉机就可以放出来了。
即使来不及设立拖拉机厂,就把拖拉机零件免费或很低的价格发给农民好了,让他们自己按
照图纸装,一次装不好,拆了再装,按现在标准都是GDP,然后要拖拉机干活。愚小时候喜
欢自学无线电技术,因为当时收音机很贵,但相应的元件则比较便宜。愚现在能够体会到毛
泽东当时的构思,虽然愚很长时间没有理解,怎么生活品那么贵。把收音机卖的很贵,目的
是有钱的主出钱买。国家把钱收回去后继续完善提高重工业技术。没钱的呢,那就很便宜的
把收音机零件卖出来,让大家自学无线电技术装收音机,自己动手改善生活,又是对人才的
培训,去迎接中华民族的奋飞。小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历历在目。当时小学校有航模队,
自己动手组装模型飞机,动力,遥控等,能够很锻炼人,比现在小孩子直接买有意思多了。
愚现在做工程,非本专业的知识,基本都是哪个时代留下的。
那么按照毛泽东的路走下去。农村很快就会城市化,因为重工业放出基本零件后,人会
想出很多方法去排列组合这些零件,设计出千其百怪的东西来,改善生活和生产。做顺了,
就可以商品交换,大家的生活会急剧上升。然后,很多中小企业从农村也就诞生了,这些中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7
小企业的竞争,可以迅速提高质量,很快,这些千其百怪的东西就会杀向国际市场,这种千
其百怪的东西特别来钱,比大批量的彩电冰箱来钱多了,因为这种东西批量小,有很多盲点,
不容易想到。但中国人多,这种专用的怪东西肯定会很多。日本的GDP一大半来自中小企业,
愚住的地方就是如此,30年前还是农村,现在却一瞬间工业化了。那些中小企业不需要什么
技术,只要有点子就可以了,只要重工业够牛,提供这些基础元件。日本的经济起飞也就是
这么回事。进一步,还有更牛的。这些中小企业只用很少的原材料就换回很多钱。然后存在
重工业的银行里,反正在联合会里大家不分彼此,把钱再补给重工业,更高的技术又给开发
出来了,又促进中小企业飞。重工业有足够的资金做后盾,有计划的调整价格,比如说把汽
车价格定得很低,去打垮别人的重工业。如果这样的话,中国将有很多高技术商品,尤其是
中小企业的所谓的技术出口,很多外国人就会存RMB,因为可以买到各种商品和技术,RMB
很快就会成为世界人民的钱。所谓的银行坏帐根本就不会有问题,因为会有人买单,而且因
为有信心,不会挤兑银行。现代工业社会的钱其实根本就没有价值,润滑油而已。所以日本
人就认为财富是重工业创造的。从帐面上看重工业亏无所谓。但现在的问题是,要重工业自
负盈亏,其实是打断民族的脊梁。现在经济的问题是求人家来办厂,给人家当装配工,装配
工只是机器而已,其实是对人的摧残。你这里的人工贵了,外资立马走人,中国经济轰然倒
地。其实所谓的金融危机也就这么回事,外国的产经联在倒鬼,他们可是在有计划的进行作
战,我们还在玩什么市场经济提高积极性,义和团斗得过洋枪洋炮吗。我们想发展高技术,
一看人家的重工业技术怎么这么便宜,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还看到人家重工业负债累累,
更不敢发展了。一看人家吃喝玩乐的第三产业创造了巨大GDP,轻工业也创造了不少GDP,中
小企业也创造了不少GDP。我们也应该发展这些行业,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创造GDP,改善人
民生活,还能进行资本积累。国有的重工业效益不好,减员增效,干脆卖了算了,完全是舍
本逐末。加大财政力度改善GDP也没有加到重工业上,帐面GDP好看了。但民族经济的根垮了,
一有风吹草动就倒台。
第九节刷盘子读书之后记
愚2000年东渡日本,原来很信奉自由民主市场经济能够发展中国。但到日本后,却很困
惑。整个日本感觉就象一台机器。日本人的工作比中国人轻松得多,也就是磨洋工,但论起
人的技术水准来说,到日本淘金的中国人并不差,但中国的平均经济水准却很差。这里还有
国际交流协会,是个小联合国,因为日本富裕,引无数英雄竞淘金,当然亚非拉的穷朋友居
多,最近来自俄罗斯独联体的人也多起来了。这些穷朋友都是来自自由民主市场经济的国家,
无论是老牌的,还是俄罗斯独联体等新进。言谈中,普通民众的生活竟是那么贫困,还受不
到教育,毫无希望,无论这些国家的人均GDP多少,人均月收入几何。愚原来信奉的经济就
是GDP,发展经济就是发展GDP的观念动摇了。愚的一巴西朋友特别崇拜毛泽东,说毛泽东在
拉美人人皆知。说现在拉美在向左转,崇拜毛泽东的政治人物有很大的当选可能。查维斯不
用说,巴西的新总统也是。他对现政府还算满意,能够改善低层人明生活,使大家能够受教
育。按照他的说法,可以没钱,但不能没有教育,教育是穷人能够翻身的唯一机会。愚原来
是对毛泽东持反对意见的,也动摇了。来自俄罗斯独联体的是特殊一群。其它国家是留学生
居多,他们可是顶级人才,就职于日本的大学或国立研究所。言谈之中,对未来是那么的无
望,政治政府混蛋,民主只知道瓜分国家财产,作为一个工业国家的根干垮了,不需要他们
为国家效力了,虽然GDP在增长。民主自由能发展中国,也动摇了。对照这些国家的现实,
对照中国的发展经路,愚发觉中国与它们往一个方向走。原来大家还很快乐,因为市场经济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8
对外开放使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就是好。但越往后走,先是农民,然后
是工人。就是愚这个原来月收几千的人也不满,房价那么贵,各种保障渐渐没有了,心里发
慌。关键是在中国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为私人老板打工,于心不甘。自己独立,又没有那个
本事。为国立机构服务,待遇太低,也没有象样的高科技项目做。愚对经济很感兴趣,想转
行从文研究经济,却发觉那些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只有小学文化水准,写出的论文前言不搭
后语,毫无逻辑条理性,所谓论证简直就一踏糊涂,但他们还是权威。TMD老子一个博士,
还不会被这帮小学生杀了。所以愚决定逃走,到日本散散心。倒不是想挣钱,因为还是买不
起房子,只是工作轻松些,多些时间好好研究日本,愚觉得日本应该是中国现代化的先生。
正好这里有公共图书馆,人人免费。愚有时间就读日本的经济史,日本经济史与中国的关系
非常紧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日本对中国现状的研究。日本对世界各国经济史的研究。
有个发现非常令人震惊,1945年前(45年后日本战败),中国实际没有自己的政府,统治中
国的是英美日同盟的商会。30年代以前,以英国为主导,之后日本为主导,美国两头吃,如
918后日本占领东北后就与美国商会提携。到后来日本的商会想吃独食,结果英美日互相打
起来了,也就是抗战。袁士凯与孙中山都是傀儡,只是袁士凯的素质高,得到了英美日同盟
商会的赞助,孙中山虽然也开了不少优惠条件,但还是被拒绝了。蒋介石也是傀儡,英美日
同盟商会赞助发动412政变。其实在此其间,日本的政府和军队也实际是傀儡。商会是权利
机关,商会可以直接调动军队。比如说在东北,日本商会与张家有利益冲突,日本商会要拿
大豆,张家也要靠大豆充做军费。这样,日本商会直接要关东军做掉张作霖,要关东军发动
918,日本政府只是在后面提包拎鞋,签字画押的角色。所以经常有争论说918时,当时日本
政府不同意,其实不得要领,日本商会才是权利机关。1927年,北阀军打到南京,美英军舰
开炮,日本商会也要当时的外相一起参与炮击,但外相顶住不干,要用软力量,结果不久后
内阁倒台。日本现在遭遇10年不况,也想找到未来发展经路。所以有关战后再出发的研究很
多,NHK有关的节目也很多,给人的感觉是个感动的年代。人人都那么大公无私,不记报酬,
在拼。日本基干产业,也就是产经联,还没有运转时,大家也服从安排去上山下乡,因为没
有工作,生活也很苦,很多东西也要配给。即使是产经联恢复后的50年代,生活也很苦。进
入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快车道,经济起飞,出口激增,但人民的生活改善依然很缓慢。真
正生活大改善是进入70年代,田中的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在这之前,日本从外观上看还是第
三世界国家。读中国的经济历史,读着读着,却有惊人的发现。即中国的发展轨迹与日本的
一模一样。首先节衣缩食去打造不能直接用于消费的重工业——中国的产经联。然后产经联
逐步成型开始运转后,很多东西开始凭票供应,票也越来越多。人民也放假了,也就是上山
下乡。花了才20年左右的时间,日本是模范也花了近百年,从无到有打造了的中华民族的经
济永动机,这台新机器就开始调试磨合试车了,逐渐能放出各种消费品,但产能不足,因为
存在各种技术瓶颈,才是一架新机器。所以票据很多,压制消费,但总量却是呈指数在飞升。
各种中国最尖端的的技术基本上都在20多年前产生,说明中国的产经联正在迅速增长。按日
本的观点,在产经联打造完成后,人民就应该放假了,因为有个一个民族的经济永动机,毫
无必要努力提高人的优化组合去提高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因为这个时候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科
学技术,人的积极性在钢铁面前是藐小的。人民放假是发达国家的特征,比如去观光,看电
影,书画展,打球,做运动,打游戏,反正不能干活,干活是对民族的犯罪,因为又要靠人
的积极性去拼钢铁,又回到小农经济社会。玩还不白玩,还能创造GDP,老子减肥创造的GDP
比你种粮还多,这种玩的GDP占发达国家总量一大半。20多年前的中国其实就这么回事,因
为民族机器才刚打造好,只换了个说法,叫大串联,大字报……,只是没钱,没有算成GDP,
要真按现在的标准都算GDP。武斗都是创造了巨大的GDP,拆了建,建了拆,自己还快乐着,
就象现在娱乐业GDP。其实该玩的玩了该乐的乐了,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又回忆起过去,磨洋
工,吃大锅饭,其实那时发达国家的特征,为什么生活还很困难,是因为永动机才刚打造好,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9
还需要磨合进入快车道,中国经济就要起飞了。愚这个发现是惊人的,日本产经联没有明说,
但字里行间却这么流露的。现代工业,其价值根本就不是人创造的,而是自动机器,而货币
只是用来润滑这部机器的润滑油,跟什么价值规律毫不相关。中央政府的作用就是尽量降低
人民的积极性,想方法去玩,让机器干活,或其它国家的人刷盘子。因为是先进民族,刷盘
子是耻辱。日本从明治过了近百年,农业时代的人早死了。战败后,美国想拆产经联日本人
坚决不干,一是日本地少,不能用种地去创造美国减肥的GDP。日本没有资源,不能创造美
国炸弹GDP。日本人少,不能为美国做运动鞋,让美国创造运动GDP。所以日本人非常坚守自
己民族的永动机,不会被威胁利诱。在日本做自由市场经济的学问人,只会对外国,要敢对
本国如此,产经联坚决镇压,在美国学经济的人就是被怀疑对象。日本财相竹中平藏刚上台
时被媒体炮轰,说他是在美国学的经济。其实是产经连在提醒竹中:你小子不要乱说乱动,
否则不得好死。各国的产经联之间是相互斗争对象。热战时,从产经联重工厂开出的是坦克
大炮。冷战时,产经联重工厂提供基本原料和先进技术,然后手工(也就是刷盘子)装配成
各种消费品,然后用消费品去攻去杀。产经联重工厂提供基本原料和先进技术根本就是机器
大规模生产的,毫无价值可言,从业员也少。所谓的GDP也就是润滑油,没有实际意义。所
谓的各种基础原料价格和先进技术,根本与价值规律无关,只是国家间斗争策略。民族的产
经联被打到了,这个民族也就被打倒了,无论GDP多少,GDP纯粹是润滑油产生的泡沫。任何
有损产经联的事,在日本都被看做民族的罪犯,只能添砖加瓦,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外资极少
的原因。中国才刚从农业社会过来,毛泽东迅速使中国工业化,但在打造民族的产经联时手
法不够细腻,得罪了知识分子,又加上知识分子没有在工业社会训练过,做出的学问一踏糊
涂。把中国拉到什么减员增效,国有企业也就是中国的产经联自负盈亏,自由市场,价值规
律,其实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经济政策。日本和美国的产经联根本就不是按市场经济操作的,
完全是斗争策略。结果中国自己的产经联遭到了严重损害。创造了一大堆GDP泡沫。中国以
GDP为发展战略,已经使中国从70年代末的先进国家变为中进国。如果产经联全倒,则是彻
底的后进国家,无论GDP多少,人民生活会非常困难。现在已经有这个苗头,很多人生活困
难。
所谓市场经济的实质的提高人的效率,计划经济是提高机器的效率,所以日本的中核产
业全是计划经济。相当于用我们的血肉之躯去拼钢铁,又在做义和团拼洋枪洋炮的事,还以
为自己能够复兴。日本为什么研究中国的基干产业,而不怎么去研究GDP。在日本人眼里,
GDP纯粹是泡沫,因为各国算法各不相同,是靠产经联大树撑着的。中国为了GDP已经走火入
魔,房价涨了GDP就来了。但民族的产经联倒了,日本和美国把它的产经联一撤,整个大厦
轰然倒地,人民任由宰杀。
第十节刷盘子读书系列之答疑篇
1.什么是产经联?
日本的产经联的大财团一般是不显山露水的。电视广告上从没有他们的身影。但由于我
是做工程的,所有在电视上做广告的产品,其实都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形式变了。
比如,把彩电、冰箱、洗衣机,甚至汽车拆了。涉及到的基本材料、部件和元器件等,
品种是很有限的,都是来源于有限的几个财团。如三菱重工,住友化学,三井物产等。日本
的大银行也是它们办的,如三菱银行,住友银行,三井银行等。
我们所熟知的几个日本品牌,如东芝,SONY,松下等,其实都隶属于这些财团。他们实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20
际只是装配工的角色,把那些资材(日本的名称)买来,装配成各种消费品。中国的那些家
电大手其实也是装配工的角色,资材很多也来自日本。
由于我是做工程的,现在就象明镜一样。做工程时,要买许多资材去组合。但我的拿货
价与竞争对手的拿货价就是不同,可能差好几倍。说市场经济了,价值规律,等价交换,根
本没有。而是能提供这些资材的大财团在操纵。大财团要你死就死,要你活就活。记得我原
来在国内时,与台湾的企业竞争,但所用的资材却都是日本提供的,但他们的拿货价比我少
很多,如何与台湾企业竞争。日本研究中国的外贸,会把各品目细分出来,那些是资材,那
些是成品或其它。现在的趋势是,日本把资材运来,在中国组装,然后又销回日本。中国只
是刷了个盘子。日本国内出售的商品大多是中国产的,但基本资材却是日本的。现在的情况
是中国在刷盘子创造GDP,日本吃喝玩乐创造GDP。但问题是会刷盘子的很多,很多人抢着刷。
如是冷战,它可以请别人刷,如是热战,就好瞧了。那么从国家的层次来说,70年代末的中
国是先进国家,是博士水准,虽然比较穷,现在则向刷盘子的看齐了,虽然比博士有钱。
现在仔细品位毛泽东的政策,战略构思很清楚。就是不能刷盘子,刷盘子只能带来暂时
生活改善,会消磨掉民族的斗志,是对民族犯罪。暂时苦一点又如何,大家吃穿用的不都有
吗,只是数量和质量不足。等中国的经济永动机运转起来了,民族也就起飞了,要做一流的
民族,而不是刷盘子的角色。先进民族的标准就一个,有不有经济永动机——产经联,跟GDP
毫无关系。只要产经联强,要谁生则生,要谁死就死。四小龙全是刷盘子的角色,问题是别
人有意扶持它们,如何竞争?GDP总量和增长率几何是毫无意义的垃圾指标,刷盘子挣来的
钱没有落实到民族的产经联上,就不是资本积累。想把产经联卖了去换GDP得到暂时的生活
改善,是对民族的犯罪。为什么毛泽东喜欢读历史,而不读经济。我想他是细读了中国的经
济史,也细读了日本的经济史,从历史的脉络中找到中国前进的方向。我也是读经济历史,
读着读着,在结合我的专业知识和工程经验,突然间觉得象明镜一样,能够用工程的方法计
算出中国未来的行方。即是飞跃、崩溃还是平安。如果中国的产经联彻底进行自由市场经济
改革,那么中国就死路一条,时间大致就2020年以前,很多研究就指向这时点。就这么混,
也就不好不坏,但底层的人民生活会越来越差,不管人均GDP几何。如果产经联重新抱成团,
所有刷盘子的收入用于提升和改造产经联,准备后备人才,生活水准暂时下降,很多人没有
工作。但不要紧,国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大家放假,利用这闲暇时间读读书,学学科学
技术,或者干脆就游山玩水,只要不刷盘子就行。那么约20年的时间,中国就会飞起来。我
觉得日本人对经济的认识非常深刻。他们的工业革命开始了近百年,所有的知识分子都科学
化了,人民的危机思想也根深蒂固,一场地震全完,所以能够相互配合,不计较暂时个人恩
怨得失,服从整个民族的利益,所以他们能够在战后跌到后飞起来。即使现在出现一场大地
震,所有看得见的东西都销毁,只要产经联的人留下来了,20年后日本又是一条好汉。但中
国却不同,工业革命才开始20多年,知识分子还是农耕时代的思想和思考方法,如经常挂在
嘴边的良心良知等,但人的良心良知和积极性只在农业社会有效,因为可以早出晚归,多刷
几个盘子和多刨几亩地,收成也不要被别人拿走了。但在工业社会,人的良心良知和积极性
在钢铁面前是藐小的,无论如何也干不过生产的自动机器——产经联,所以现代工业社会的
制度设计都要服从民族的自动提款机——产经联进行设计,人只是从属和享受生活的,而不
是刷盘子的。人民的危机意识很差,总觉得中国地大物博,总想现在是不是应该刷盘子改善
生活。也就是日本和中国走上不同的道路。
“产经联”其实是圈内的名称,我经常参加一些研讨会,会上经常就提“产学官”一体。
它的大众名称应该是“经团连”,但这个“经团连”的名称和成员企业是不断变的,虽然实
质内容没有变,也就是“产学官”综合体——“产经联”,有一本书叫《经团连和日本经济
50年》。现在这个“经团连”的历史很短,刚和日经连合并不久。现在的会长奥田硕也是初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21
代会长,也是丰田自动车的会长,被称为财界总理。“经团连”下面有很多分舵,其中有个
类似于防卫厅的分舵,由三菱重工的会长出任。“经团连”伞下的分会很多,如日本钢铁同
盟,日本自动车会等。重工业、基干产业是日本学者经常混用的词汇。一些网友不容易理解。
按照日本学者的分法重工业或基干产业由四大类组成,钢铁、机械、化学和电子。现在似乎
应该加上软件的基干产业如OS、DB等,由于日本这方面弱,没有算上。
这20余年来中国的基干产业基本没有发展,甚至倒退,虽然钢铁产量增加不少。今天的
经济问题其实就是中国基干产业腿软。比如汽车业,虽然近几年产量增加不少,但汽车用钢
板普遍来自日本,汽车的发动机及各种零部件也普遍来自日本,汽车用到的各种塑料油漆很
多也来自日本,汽车电子很多也来自日本,生产汽车用的各种工作机很多也来自日本。中国
汽车为什么质次价高,根本原因与汽车业的组织管理没有多大关系,无论怎么改革都不行,
而是由于基干产业腿软。有人提到了应该发展芯片业。但芯片的生产线目前只有美日两国能
够提供,中国受到的限制非常多,最新的生产线根本不卖,但四小龙就可以。生产芯片所需
的基础原料,普遍来自住友化学,记得90年代初,住友化工厂爆炸,全球芯片价格暴涨。中
国每年出口DVD不少,但芯片大多来自日本,赚点辛苦钱。基干产业直接创造的GDP很少,且
还是赔钱的,但却是经济的根,真正的经济。
2.为什么说日本是官僚资本主义
日本确实是官僚资本主义。日本也这么认为,比如,现在构造改革,有一个说法是“脱
官僚”。日本国会实际是个茶话会,尽聊些闲天,如伊拉克啦,道路公团啦,不关痛痒的话
题。有两个著名的满才(也就是中国的相声)演员,小泉总理和管代表(当时的野党领袖)。
相声说到最后,管代表说,你怎么老一个回答呀,小泉总理回应,你怎么老问一个问题呀。
然后茶话会结束,该干嘛干嘛。但另一头,产经联的税调会却在秘密协商,如何给产业界减
税,增加普通民众的消费税。如何为增加消费税扫清障碍,如原来日本的商品价格是不含税
的,付帐时另加5%消费税。但很快要并轨(现在已经并轨了),商品价格必须包含消费税。这
下好了,消费税增加了,民众就不会不适应和造反,只是感到物价高了些。反正这套方案与
政府无关,产经联的官僚们在操作,政府签字画押就法案成立。反对这税调会的社民党和共
产党一边凉快去。社民党从产经联拿的钱极少。共产党自视清高,不拿产经联给的钱,提出
要禁止政治捐款法案,结果可想而知。但日本产经联的官僚资本主义与蒋介石的官僚资本主
义有个本质不同。日本的官僚资本主义是以技术建设为中心——发展重工业技术,赔钱,只
要想办法把帐做平。而蒋介石的官僚资本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绵纺等轻工业及其它
倒买倒卖行业,因为来钱快,再来灯红酒绿,GDP增长极快。但GDP的背后却是绝大多数人的
白骨。蒋介石没有任何重工业技术,轻工业所需的设备及基础材料和技术,都来自国外。因
此当时实际统治中国的是英美日同盟的商会,蒋介石只扮演中国的抽血机脚色,无论GDP多
高,上海多么繁华。从一战开始英美日就是同盟。918为什么不抵抗,英美日同盟商会已经
达成了分肥协定,日本占领东北后与美国商会提携。77后也不宣战,因为英美日同盟还有效,
美国继续与日本提携,提供大量物资。只是后来日本想吃独食,与英美搞翻,它们相互干起
来了,也是是太平洋战争。蒋介石才宣战。如在此之前,就是蒋介石想违抗,他的繁华上海
及其它轻工业资本顷刻玩蛋。日本的产经联的核心是三块,一块是三菱住友三井等大财团,
主要生产和提供各门类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我们看到的具体商品其实就是这些基础原料和
先进技术的排列组合。这些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之间的关系是符合统计原理,呈现一定比例
关系,是可以计划和预测的,所以用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更加有效。但这部分虽然是实体经
济的根,但却是赔钱的。政府是另一块,因为提供基础原料和技术的大财团是赔钱的,政府
想办法把帐做平。如巨额军费,但其实也没有买什么武器,日本造的武器贵得离谱。还有政
府采购,价格也是贵得离谱,现在流行燃料电池技术,小泉和石原就花很大价钱采购燃料电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22
池汽车和巴士。石原是日本的大右派,让大家看看,与中国右派的素质如何比。实在做不平
了,如改革税制,或干脆印钱,发给它们的银行。还有一块是学界,大型的国立研究所和大
学。原来信奉私立机构能出成果,但日本一看,国立机构才能出高水平成果。原因是可以汇
集顶尖人才,顶尖人才的发财心不重,只要过得稳定舒适就可以了,也不攀比。养一帮闲人
喝茶看报,或游山玩水。NHK每周二有个固定栏目,《project X挑战者们》经常就有反应这
帮闲人是如何工作学习的,往往就在喝茶看报或游山玩水之中激发了灵感。反观私企就不行,
老板才小学水平,怎么招到博士呢?所以根本就出不了什么高水平的成果。产经联以技术为
中心,提供大量先进的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下游的企业就去想办法去排列组合它们,就成
为具体的商品,去卖钱。如果有什么新要求,反馈给产经联,产经联再组织人手攻关。也可
以自己就仅设计,运到中国去组装,留下一部分材料做为中国的工钱,其它大部分变成成品
运回日本。这样就不需要什么人手搞生产,其它的人就吃喝玩乐创造GDP。如去打弹子球,
老虎机的一种,或去歌舞伎町等欢乐街去买春或买水。这种吃喝玩乐GDP占了日本GDP一大半。
很奇怪,价值不是由生产创造的吗,怎么是吃喝玩乐创造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社会的价
值根本不是人创造的,而是自动机器——产经联创造的。货币也不体现价值规律,只是润滑
油。搞工程的人很清楚,润滑油要想办法循环,润滑油的量不能多也不能少,时间长了,润
滑油会损失掉,要补充。对比货币扮演的脚色,不就这么回事吗。上游的产经联赔钱,提供
先进的基础原料和技术,下游的产业和吃喝玩乐把钱挣回来,存在产经联的银行里实现回流,
政府也想办法做平这个帐,实在不行,则印钱加新的润滑油。实际整个工业社会就象一个巨
大机器。我感觉日本就象一架机器,人都在磨洋工,吃喝玩乐还有钱赚。3.为什么只有小
学文化程度
在我的文章中经常说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有人觉得很困惑。我刚开始
研究经济时,也是拜读他们的大作,总觉得他们在胡说八道,但错在哪也搞不清。
到日本来一看,看看人家博士水准的论文,出版物就是与众不同。什么地方不同呢?其
实就一条——数学知识
小学生也就学过算术,四则运算,然后解运用题。我小时候解应用题实际很多是经济学
问题。如有多少贫农,打了多少粮食,交租子交了多少,自己还剩多少。基本上就是此类问
题,用算术四则运算就可以解决了。大家看看,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论文,要么没有用数学,
要么用了数学知识也就是小学生水准的算术。当然研究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制定封建社会
的政策,有小学文化程度就够了。如调动人的积极性,多刷几个盘子或多刨几亩地,把钱攒
起来,多少年后就成财主。
但对于现代工业社会,则远不够。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工业,工业实际就是机器,需要
各门类的专业知识,各门类是如何协调运转。还有一个是社会,要对人群进行研究。进行以
上研究,需要高层次的数学知识,算术是远不够的。
必须有的数学知识,比如研究人群,则必须有数理统计,概率论,正态分布等。如研究
农业问题,要有营养学知识,如人的身高体重及身体体质状况,需要大量统计。
研究工业则更加复杂,毕竟是研究机器,机器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需要各门类专业
知识。数学知识要求很高,如高次方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指数对数,集合论……,数也
数不清。说来惭愧,我才疏学浅,数学没有学好,许多都还给老师了,所以看许多日本学者
的论文还很吃力,看的过程中还得重新捡起来。幸好小时候自己动手做了不少模型,涉及很
多门类的专业知识,材料、机械、电子……,要不就彻底晕菜了。一边是小学文化程度,一
边是博士水平。制定出的政策可想而知,中日两国为什么从19世纪几乎相同的起点,到现在
会这么不同。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23
4.为什么日本的右派是民族主义的,中国的右派是反民族主义的
这里从历史的脉络回答为什么日本的右派是民族主义的,中国的右派是反民族主义的。
中日几乎同时被打开国门。美国舰队打开了日本国门,日本人非常震惊,要向西方学习,造
枪造炮,西体和魂,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日本的右派也就诞生了。
所不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因为要造枪造炮。而棉纺等轻工业则发展缓慢,因为日本没地
不能种棉花。所以一直日本普通民众其实并不富裕,很多时候,消费品还需要配给。2、30
年代的东京其实还没有上海繁华,上海有东方巴黎之称。中国被打开国门后也很震惊,于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开始了资本主义改革。其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日本的西体和魂没
有本质区别。日本还是日本,它的民族服装和传统活动到现在都保留着。中国几乎没有了,
另外日本学者比较中美日三国人的国民性,中国人与美国人更象些,日本人是另类。但中国
向现代资本主义转化时,与日本走上了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地大物博,当时还很
有钱,据说当时的GDP占世界的1/3。与其自己去造军舰还不如去买军舰,即造船不如买船,
买船不如租船。洋务运动开办的工厂,也只是造简单枪械的小脚色,如汉阳兵工厂。因为投
资少,见效快。而基干产业,钢铁、机械、化学等,由于投资大,见效慢,不符合比较效益,
反正可以从外国采购,就放弃了。另外,中国地大物博,可以种棉花。发展棉纺等轻工业也
符合比较效益原则。于是轻工业迅速成长起来,比如从日本采购纺织机械,纺织品再销回日
本。当然轻工业来钱很快,于是生产规模迅速增长,需要种更多的棉花,纺更多的布,当然
这些棉花还是布最终到了日本。中国的资本家,也就是中国的右派也诞生了。轻工业挣来的
钱除了扩大再生产外,还用于消费,灯红酒绿,创造了巨大的GDP,2、30年代是黄金十年,
上海非常繁华。但这繁华背后却掩盖着森森白骨,中国大量的资源和农作物实际被轻工业象
抽血机一样抽到外国。虽然创造了巨大的GDP。但绝大多数普通民众非常贫困,他们没有能
力消费灯红酒绿的GDP,但日常生活所需的农产品和其他资源却被抽走了,生活水平急剧下
降,虽然人均GDP在高速增长。由于底层人民非常贫困,产生了左派,想要拯救民族,高扬
爱国主义旗帜。历史演变到那个时刻。中国和日本的资本家,也就是右派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日本右派凭借重工业,可以从国外抽到资源,改善本民族的生活,因此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中国右派需要抽本国资源,除一部分用来购买机器设备用于扩大再生产,其它用于改善自己
生活,创造巨大GDP,所以反对爱国主义,直到现在称爱国者为爱国贼。中国左派,则必须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虽然人均GDP在增长,但却只能消费GDP数字,而没有实物,直到现在中
国左派都宣称爱国主义。我读日本学者写的日本经济史,中国经济史。读着读着,深刻领会
到了日本产经联的铁律。在没有完善重工业之前,改善人民生活,即提高GDP,是对民族的
犯罪。破坏重工业,用于提高GDP的行为也是对民族的犯罪。
其实现在的倾向很明显。在深圳,一个民工在机台上干10余小时司空见惯。他的工资只
能维持基本生活。他也没有能力去逛锦绣中华或世界之窗。人均GDP在提高,但他只能消费
GDP数字。与20余年前相比,其实生活水平下降了,以前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还能逛公园,
全国大串联去旅游。当然维持基本生活的消费品质量提高了,但只是科学技术带来的,与人
的积极性毫无关系。5 苏联的产经联为什么会崩溃
打造民族的经济永动机——产经联,基干产业,如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是非常困
难的事。因为很长时间不能产生效益,即使产生效益后,由于机器的调试磨合,进入快车道,
再到经济起飞,到根本改善人民生活,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日本是模范生,打造产经联从明
治起用了近百年。45年到60年是调试磨合期,60年是经济起飞,改善生活是进入70年代。英
美是幸运儿,诞生在阳光下未开垦的土地。英美的产经联伴随着坚船利炮,铁甲战车,人头
滚滚,血流成河,茁壮成长。其间英美人民自由民主且快乐着,因为从外界抢到了大量资源。
民主自由好,就是好,就是好, 就是好, 就是好!!!!!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24
轮到日本就没有那么好事。只有一面对外征战,一面对内节衣缩食,去打造民族的自动
机器——产经联。人民就没有那么民主自由了。
轮到俄罗斯及后来的苏联,更没有好事。当时的俄罗斯虽也算工业国家,但本民族的产
经联的规模和技术水准不值一提。列强已经把肥肉瓜分完毕。怎么办?只能用铁腕去实现本
民族的自动机器——产经联。收缴剩余物资去支持民族的未来。如有异义想改善生活,斯大
林坚决镇压。竟然把一些优秀的飞机设计师关进了监狱。奇怪的是,卫国战争时的一些优秀
飞机竟然诞生在监狱设计局。后人为了缅怀斯大林的丰功伟绩,也采用一样的组织管理方法,
不过换了个名称,叫封闭式开发。斯大林时代的政策,按照产经联论,是非常正确的,只是
不够细腻。问题出在后面,应该逐步放开产经联的下游产业。诞生一大批拥有高技术的中小
企业。即象日本经济起飞一样。但到戈尔巴乔夫和叶利欣,竟然把民族的产经联分解卖钱,
想改善生活,按照产经联论,则是民族的罪犯。当然俄罗斯的人才还在,产经联还有修复的
可能。但十余年后,苏联时代的人才退了,俄罗斯就彻底成为后进国家。在GDP高歌猛进之
中,人民生活会越来越贫困。中国更加不幸。1949年,几乎没有任何重工业基础和技术,人
民绝大多数是文盲。清朝时积攒的巨大财富,早已被列强盘剥干净。几乎一无所有,除了人。
伟大导师毛泽东从历史的脉络中找到了中国前进的方向。全民族节衣缩食,自立更生,艰苦
奋斗,打造民族的产经联,中华民族要做一流的民族,而不是刷盘子的角色。发动群众,政
治运动,读《毛曰》,20余年让民族扫盲。读《子曰》2千多年竟绝大多数是文盲,很奇怪。
靠着他的权威,把中华民族带到了奋飞的起点。但是……对比日本,苏联是很幸福的。日本
必须依靠国际市场获得原料,必须给美国刷盘子,挣钱去实现经济起飞。但苏联则不同,有
的是资源,没有必要去给别人刷盘子去获得经济起飞的资金。
其实,日本的70年代以前还很穷。有很多电影或记录片反应了这个情况,如小孩围着美
军要巧克利,或到美军基地去卖春。比如,在东京立川,有个很大的公园——昭和纪念公园,
70年代以前是美军基地,所以当时的立川也就象个大妓院。这是我听老一辈日本人说的。
在现代工业社会,人的积极性非常藐小。人只要想办法动脑子就可以了,根本就不需要
去干刷盘子等体力活。人是享受生活的,实在不想动脑子,吃喝玩乐,游山玩水就可以了。
想办法让别人刷盘子。
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是否正确并不重要,关键是心态,我有这个技术力,就是先进民族。
GDP少暂时不要紧,把民族的经济永动机调顺了,经济就起飞了。大家动动脑子,或享受生
活。日本就有这个良好心态,可能是它没有别的选择吧。而中国和苏联的生存环境比日本好,
容易被灌迷魂汤。日本的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非常值得一学,什么该开,什么坚决不开。所
以日本一直是非常封闭的市场,现在都是。只是进入90年代后,在美国的压力下,放开了一
些市场。我想原因可能是日本的产经联雇佣的一帮御用文人很有水平,能够精确计算出来什
么该开,什么不该开,然后精确制定政策。比如,前不久NHK放的节目,讲日美达成协定,3
年后开放美国的一种工程机械进口。但那个时候,日本的工程机械的质量还不能与美国相提
并论。但日本组织人员攻关,结果硬是在期限内把质量提上去了,反而还把那家美国企业打
垮了。为什么定3年期限,肯定日本的御用文人经过了周密计算。在日本有个说法,即日本
的政治家不行,但官僚很厉害。比如操纵外汇市场,都能体现日本官僚的厉害。反观中国
的……
6为什么产经联不能通过私人资本自由市场自发形成
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虽然是一流工业化国家经济的根,真正的经济,是
这个国家技术力的精华。但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却是没有比较效益的。建立重化学工业需要
大量的投资,长期的人才培训。即使建成后,也是没有经济效益的,需要巨额军费和政府采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25
购去维持和提高技术水准。私人资本会在重化学工业巨大的投资和很少的收益面前却步,如
日本30年代以前,地主的资金会向资本转化。之后,由于日本重化学工业化,需要大量投资,
地主的资金也就停止向资本转化,转向有价证券投资。而在此其间,由于战争需要,经济的
基盘向重化学工业移动,政府与三菱住友三井等财团其实不分彼此,重化学工业急速成长。
同时,“不要不急”的中小企业,如纺织、自行车等,被强制转废业,成为三菱住友三井等
军需企业的部品下请、协力工厂。这种组织形式也就是战后高度成长期的组织形式。缩写自
《现代日本经济史》[新版2002]英美的情况有所不同。虽然英美重化学工业来自私人资本,
由于诞生在阳光下未开垦的土地。英美的重化学工业伴随着坚船利炮,铁甲战车,人头滚滚,
血流成河,茁壮成长。但是,英美重化学工业却不是市场经济的,而是由政府的巨额军费和
政府采购支持的。在他们背后站立着大量的国立研究所和大学。苏联和中国的重化学工业的
建立则完全是国家资本和计划经济。因为他们的重化学工业在建立过程中,不能够对外进行
掠夺战争。
完全依靠私人资本和自由市场经济建立起的重化学工业,在世界经济史中竟然找不到一
例。英美是私人资本加计划经济,日本是半私人资本加计划经济,苏联和中国则是国家资本
加计划经济。实际反映了它们诞生的历史时代,即能够自由发动掠夺战争,不那么自由发动
掠夺战争,不能发动掠夺战争。但自由市场经济会损害重化学工业,苏联不用说,中国也受
到了极大损害。科研体制转向了个体户体制,积极性是提高了,却使现在竟然没有能拿得出
手的成果。没有重化学工业的经济是依附型经济。经济的好坏其实与自己的经济政策没有多
少关系。纯粹取决于寄主的需要和可能。四小龙就是典型,它们的经济政策其实与其它第三
世界穷国也没有太多差别,可以找到对应经济政策的国家,问题就只是它们发达了。印度是
民主典范,也被力挺,但太大,寄主也没有能力挺起来。
第二章
经济学是科学还是神学
第一节前言
自从《刷盘子读书》系列在强国首发以来,被好事者四处转贴。好评如潮,恶语相向的
也不少,影响力是我从未想到的。其中,有位好事者,与我一样也在日本,不过他是经济学
科班出身,算准“海龟”,我只是外行,把我的《刷盘子读书》转贴到太傻论坛bbs.taisha.org
的心灵书吧。据说这个论坛是与留学有关的,有大量的留学生和准留学生参与,影响力很大。
在那个论坛,这位准“海龟”与另一位好事者就我的《刷盘子读书》展开了激烈撕杀。那位
好事者也是经济学科班出身,据己称有博士学位,当然是在国内读的,俗称“土鳖”。演义
了一场“海龟”“土鳖”大战。在撕杀过程中,“海龟”邀请我去助拳。本来因为事多,又因
为水平有限不想且不能参与,在威胁利诱之后,我也加入战团。现在GAME OVER了。谁赢了?
不知道。就这么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论战双方连同观众都承认GAME OVER了。与一般的网
络论战不同,通常是不了了之。这回却是都承认GAME OVER了,只是不知道胜负。不过,通
过这次论战,我又想通了一些事,于是想起来写这篇文章。这篇算是《刷盘子读书》的姊妹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26
篇。不过这篇却有些拿不出手,立意和高度远不能与《刷盘子读书》相提并论,还请众多期
待我的新作的网友海涵。虽然这篇水平不高,但我却觉得很重要,比原来预想的文章要重要
得多。原来的构思暂停,写这篇低水平,拿不出手的,让人笑掉大牙的,小学生习作。在《刷
盘子读书》中,以“学生是应该刷盘子还是读书?”开场。这里的提问是:“经济学是科学
还是神学?”
第二节科学精神
我住的地方经常有基督教传教的,谁让基督教现在把持着话语权呢。我爱占小便宜,他
们免费把各种资料给我,当然笑纳了。另外,我的日语不好,也喜欢装着一副虔诚的样子与
他们攀谈,提高自己的日语水平。我也有信教的朋友,有时也一起到教堂做礼拜,只是想骗
免费的面包,捐善款就免了。闲来无事,也翻翻这些教义,这些教义非常权威,通篇是主曰
或罗马法王或其它什么法王曰。还有些论述事实数据逻辑清楚,还运用了高深的数学知识,
至少比我高,因为看不懂。科学是什么,与神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说科学实事求是,但神
学也实事求是,比如探究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探索宇宙的中心等等。科学讲究事实数据逻辑,
神学也讲,至少我曾看到的神学教义讲,还看不出有什么问题。科学是真理,其实也不是,
经常出错,比如航天飞机摔了,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也不一定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神学也会
经常搞对。神学搞崇拜,其实科学也搞,对著名科学家也是顶礼膜拜。神学是信仰,信上帝、
安拉、佛祖或其它。科学实际也是信仰,它的力量实际也是来源于信仰。科学神学那么相似,
科学本就是从神学中脱胎来的,就不奇怪同一个人即信科学又信神学,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
顿。科学神学本质上都是信仰,信仰是不讲道理逻辑的,所以科学神学的传播方式也是相似
的。神学的信仰通过灌输,不服的用圣战或十字军东征。科学的信仰也是通过灌输和战争,
如义和团的血肉之躯没有对抗过洋枪洋炮,迫使中国人接受“赛先生”。那么,科学神学到
底是如何区分的呢?科学本质也是一种信仰,是神学的一种,只是拜的神不同。科学的信仰,
科学精神是什么呢?就是“可重复,可检验”。而神学却是信则有,心诚则灵。不信就没有,
如果不灵,则是心不诚,或有原罪,或死后上天堂。反正是无法检验,纯粹是心灵体验。行
文到此,肯定不少看官忍不住笑出声来,这还用你说,小学生就知道。我,一个工学博士,
虽然水平不高,但毕竟在科学中混了几十年,竟然写出这种科学的ABC来,也不觉得羞愧。
就象信仰基督教几十年的教士,刚发觉上帝一样,满世界显摆。所以,我在序言里就已经说
了,这篇只是小学生的习作,望大家海涵。有看官还会奇怪,不是讨论经济学吗,怎么下笔
千言,离题万里。看过《刷盘子读书》的应该知道,这是数字游戏门的行文风格。在弯弯绕
之中,不经意之间,兜售黑货。
第三节科学的判据
“可重复,可检验”虽然是科学精神和信仰。但实际操作中,却有些问题。“可重复”,
实际不可能100%复现原始条件。“可检验”,则需要建立客观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这是很
困难的事,甚至不可能。为了克服“可重复,可检验”不易操作的问题,退而求其次,即“有
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重复条件、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可以由自己自由定义,只要
在著述中贯彻这个自定义标准。其他人,不论信仰,不论种族肤色,无论是愚蠢的还是不称
职的,都可以用这自定义的重复条件、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去探查事物,得到一致的结论。
当然这个一致的结论是基于这个自定义的重复条件、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下的一致。满足了
“有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后,还仅仅是假说。还有实践检验和标准争夺问题。实践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27
检验就不用说了。标准争夺是做工程的大事,如果自己的标准被广泛接受,则无论怎么说都
对。如果自己的标准被打败了,无论怎么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和正确的逻辑都毫无意义,
统统是支持别人论点的嫁衣。判断某个学问是不是科学,很多看官会找出权威的定义啦,实
践检验啦,证实证伪啦等等。其实都不是。科学的本质是信仰,即是不是信仰科学精神“可
重复,可检验”。“可重复,可检验”是科学的神,就象基督教的神是上帝一样。如果信仰了
科学精神,就是科学理论和科学家,与对错和是不是真理无关。比如心理学,现在还不能在
实践中给予很好的证实和复现,但心理学家和心理学著作,主动地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公布出
来,给出重复条件、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主动让这些学说接受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这说
明心理学是信仰科学精神的,科学当然接受心理学为其一个分支。再比如考古学和天文学,
实际研究的是历史,人文历史和天体历史。历史可以相似,但不会重复。考古学和天文学把
历史作为自己的实验室,把历史的相似条件定义为重复条件,努力使自己的研究结果可以被
重复被检验。既然信仰科学精神,那么考古学和天文学也是科学门类。那么反过来,数理化
之类传统的科学门类,如果研究者或著述,背叛了科学精神,也不再是科学分支,而是巫医
术士,无论水平有多高,逻辑有多严谨。本来数理化就是巫医术士的学问,只是后来他们信
仰了科学精神,数理化才演变成了科学的门类。
如果信仰了科学精神,即使在实践中被证伪,或没有经受住时间考验,它依然是科学理
论,它的创立者依然是科学家,或多或少对科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比如牛顿的理论,并没
有完全经受住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但并不妨碍把牛顿的理论作为科学理论,牛顿本人
也被作为伟大的科学家被载入史册。绕了一大圈,该回到经济学了。经济学是科学还是神学?
第四节从工学看经济学
我对经济学是外行,只是工学博士。工学的门类虽然繁多,但在江湖混得久了,自我觉
得工学的各门类其实没有本质区别,所以统称工学。工学当然是科学分支,提到科学,马上
会联想到纯洁高尚,但对工学却不成立。因为工学涉及到利益分配和争夺,非常黑,满目是
骗子、强盗和恶棍。我骗海泛舟,历经无数风雨,体会到这一点。至于我自己,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自然也是骗子、强盗和恶棍。我在强国论坛登场时,就是以数字游戏门邪派身份
出现的。从事工学的人虽然是骗子、强盗和恶棍,但有可爱的地方,即声明自己是骗子、强
盗和恶棍,也就不那么可恶了。不管怎么说,比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可爱多了。在我看来,
工学与经济学有天然联系。工学是追逐利益的,经济学本来就是研究利益的。工学要坚决,
毫不手软地,却又象天使般地宰杀客户或竞争对手。宰下来后,要考虑如何合理分配资源,
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总之,算盘是打得很快的,手段是残酷无情的,面目是天使
般可爱的。在我的潜意识里,经济学是工学的一个分支,既然属于工学,自然也是科学了。
有看官说了,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其实工学也研究人,否则无法天使般地宰杀客户或竞争对
手。经济学是大系统,很难重复和实验,其实工学也有大系统,也很难重复和实验。不管怎
么说,我是把经济学当科学的。我把经济学当科学,但用科学精神却完全读不通中国主流经
济学家的著述。所以,在《刷盘子读书》中,有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论断。
当然这个论断只是假说,在我参与“海龟”“ 土鳖”的论战后,发现自己的论断是错的,即
他们不是小学文化程度。是什么呢?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28
第五节数字游戏门的镇山之宝
论坛是论战的地方。论战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纯粹是信仰的争吵,信仰是不讲道理的,
罗卜白菜各有所好,争不出结果,这类论战我是不看的。另一类是基于事实数字逻辑的,比
如说两个人争论一辆汽车的好坏,甲可以拿出一堆事实数字逻辑说好,乙可以拿出另一堆事
实数字逻辑说坏,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但最后谁也说不服谁,不了了之。这类论战我喜欢
观看,但不出手,因为可以获得一些资料。如果出手,数字游戏门的掌门不是白坐的,出手
就一剑封喉或打断脊梁,论战就停了,我也获得不了资料了。在数字游戏门看来,原始的事
实数据逻辑,不管怎么准确,都是垃圾。往往是自己找到的事实数据逻辑,越权威越准确,
对自己的伤害越大,都可能作为呈堂证供。不是有那句台词吗:“律师不来,我什么都不会
说。”
论战不是讲事实摆道理吗?那只是讲良心良知的人干的事。数字游戏门是不讲良心良知
的,所以不讲事实和道理。最好自己什么事实数据逻辑都不出,全由对手提供。实在不行,
必须提供时,要做技术处理,做好防守和抵赖准备。在骗海泛舟久已,早已刀枪不入。
那么,数字游戏门依仗的是什么呢?是“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当然是它的可
操作版本“有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即数字游戏门玩弄的实际不是事实数据逻辑,
而是标准。论战的目的是说服观众,而不是对手,观众接收了自己的标准,则不战而胜,
对手提供的精准的事实数据逻辑全是呈堂证供。比如推销汽车,吹嘘速度如何快,突然间客
户接受的标准是速度越快越危险,优点也就变成缺点,自然就卖不出去了。所以,数字游戏
门收拾非同道中人,一骗一准,来两个杀一双。数字游戏门同道的决战,是争夺标准的战斗,
而不是辩论事实数据逻辑。建立标准的一方是胜利者,另一方也不完全是失败者,因为自己
提供的事实数据逻辑是被处理过的,不会做为呈堂证供。数字游戏门出手,首先审查对手有
不有标准,也就是整个论述的脊梁,如果没有,就说明是菜鸟一只,他提供的所有事实数据
逻辑都是自己的大菜。如果有脊梁,则审查对手提供的事实数据逻辑能不能贯彻这个标准,
如果不能贯彻标准,也是菜鸟,一出手就可以打断脊梁。如果既有标准,又能够贯彻标准,
那就是数字游戏门同道,则需要靠真正的功力去较量。又离题万里一通,看官不知绕糊涂没
有。总算要介绍“海龟”“ 土鳖”大战了。
第六节科学神学的论战
经济学科班出身的“海龟”“ 土鳖”鏖战正凶,被邀去助拳。我知道自己的斤两,外行
一个,小虾米一只,即没有经过系统经济学训练,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查资料,上去不是找死。
踌躇比较一阵,决定披挂上阵,胸中自有百万兵。
我不能去讲事实数据逻辑,外行嘛。要把战斗引向信仰层面,要用我的神去压倒对手的
神。我对自己的神有自信,不管怎么说,大家都口口声声相信科学。一上来首先打神主牌,
不过是个“小鬼”,即“有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大鬼”,即“可重复,可检验”先
暂时扣下不发。构思很清楚,如果对手认识“小鬼”,下面就引导对手进入自己的标准,不
战而胜。如果不认识,则想办法激出对手的神主牌,然后用我的“大鬼”镇压。这是数字游
戏门出手的不二法门。结果很令人意外,对手竟然不认识“小鬼”,一阵窃喜之后,却是深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29
深的悲哀,一个在中国获得经济学博士的人,竟然不认识科学的神主牌!难道真的是我在《刷
盘子读书》中写的,中国又要用义和团的刀枪不入,去对抗钢铁吗?!我加紧催动“小鬼”
去逼宫,力图把他的神主牌逼下来。终于神主牌下来了,虽然是个“小鬼”,但我却觉得很
悲哀。原文太长,大意是说XXX之流的主流经济学家如何权威,如何公认,还是中国的国师。
发表论文的经济学杂志如何权威,那些美国的经济学家是如何泰斗,非我等业余爱好者所能
动摇。还说就象物理学的牛顿爱因斯坦不能动摇一样。且说我与他不是一个坐标系下。中国
的经济学界是怎么回事,培养的博士竟然搞偶像崇拜。我在国内教授工学时,给学生灌输的
是没有权威,只有一个神——科学精神,“可重复,可检验”。别的可以不学,这个是必须灌
输的,鼓励学生在信仰科学精神的前提下离经叛道,挑战和蔑视权威。游戏应该结束了,我
干脆说出:“如果是我的学生,早就不讲道理了,拍桌子打板凳打将出去。”这是气话,也是
实话,谁要胆敢藐视科学精神,早抄家伙打了。这下好了,他的“大鬼”下来了。说他的思
维方式是:“而我只有一个标准: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来自非经验世界的部分,逻辑必须是
严格的;来自经验世界的部分,数字必须是真实的。这是我唯一相信的标准。”结果出来了,
但我还没有死心,继续循循善诱地解释“有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道理说得直白浅
显,就差直接说出“可重复,可检验”科学精神,但得到的答复是不理解,不懂,还说有语
法错误。连带着一些看客起哄,说如果自己的老师象这样的思维方式,他会笑死了,幸好教
授的是日本学生。论战该结束了,不同的信仰之间的争执是没有结果的,谁胜利了呢,不知
道。信仰之间其实是没有高低对错之分,信科学的也可以信上帝,信科学的不比信上帝的更
高贵,或反之。但我却觉得很悲哀,中国的经济学是神学,进行的教育是神学教育,他们却
是中国的指导者!历史翻过了一百多年,又回到了义和团用血肉之躯去对抗钢铁。看看被这
位经济学博士崇拜的偶像——XXX是个什么脚色。我原来在国内时没有读通他的论述,现在
一下子明白了。下面的一段是我在论战中评述XXX的一段。“谈到XXX。他说中国应该发扬比
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如纺织业做裤子。我当然认可他的标准和逻辑。他还说,装备
业耗资大,技术密集,需要人少,不宜发展。我当然也认可这套的标准和逻辑。但是,把两
个标准结合起来却有问题。我是做装备的,知道中国自己产的装备需要更多的人手,往往还
是有意为之,外国产的需要的人手很少。当然,不可能要求XXX象我一样做装备,但统计局
的各种统计反映了这个问题,但他却没有看见,统计局纯粹是摆设。这两个标准明显存在悖
论,但还是有解决办法,即重新定义劳动密集产业,怎么定义是XXX自己的自由,但很遗憾
我没有看见。比较优势是XXX理论的核心,我承认他的比较优势逻辑,但问题是他自己却没
有贯彻这个标准,也没有用高等数学去修补和完善它。”XXX是没有科学精神的人,他不是小
学生,而是神学士,中国的国师!这场论战落幕了,我保存了原始记录备考,在太傻论坛打
出了自己最后的神主牌“可重复,可检验”这个科学精神后,任由众人评说,绝尘而去。GAME
OVER!!!
每个把自己的事业当科学的人,虔诚地归依科学教的人,应该时刻在科学精神面前忏悔
和反省自己,扪心问问,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学说,自己的实践是不是遵从并符合了主的召
唤和教诲。中国的经济学,是科学还是神学?每个人,无论信仰,都可以扪心问问,是不是
遵从了主的召唤和教诲。是,或不是!!!
第七节中国日本的教育战争
中国日本是一对生死冤家,这是地政学上的宿命。百余年的中日关系史实际是斗争史,
虽然现在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日本学界对中国的研究是一大显学,各种著述层出不穷,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30
虽然流派众多,观点各异,但主线依然是斗争,合作也是为了斗争。中国学界对日本的研究
极少,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吧。去年马立诚的《对日关系新思维》,被日本各大媒体转载,各
种社论评论极多。我不知道马立诚在中国学界的地位,是不是能反映中国学界的水平。通过
“海龟”“ 土鳖”的论战,我发现中国的学界在历史翻过百余年后,依然原地踏步,与日本
相差一个世纪之遥。中日两国的斗争,实质是学界的斗争。东渡日本后,觉得很困惑。日本
的教育可以说一蹋糊涂。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以一个字形容足以,就是“玩”,基础知识极
差,远不能与中国学生比肩。但是,硕士往上走,中国学界的学术水平远不能与日本相比拟。
进公司的情况也一样,几年之后的成就也远非中国学生可比。是因为硬件设施差,也不对,
至少没有感受出来。是体制问题,也不对,日本的铁饭碗大锅饭比中国还严重。突然间一下
子明白过来,那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有了科学精神就可以
获得科学知识,如果科学精神不在再多的科学知识也是行尸走肉。人在求学的最初阶段,科
学精神的灌输比科学知识的灌输更重要。日本的小学课程极少,很早就放鸭子了,没有家庭
作业,即使有也是查资料调查之类。即使上课也不正规,经常请山野匹夫,闲杂人等做报告。
还经常组织去旅游参观见学,如去未来科学馆,船的科学馆和江户博物馆等。
未来科学馆展示了日本的最新技术成就,H2火箭发动机、磁浮列车、太空舱、机器人、
燃料电池……,或实物,或模型,或原理演示。很多展品还可以实际操作和实验,工作人员
在旁耐心地解说、指导和答疑。在这里,孩子们被种下了科学精神的种子,培养了科学的兴
趣。船的科学馆展示了日本航海的历史,其实也记录了日本成为一流工业国家的历史。当时
最大的水上飞机,最大的舰炮……,面对这些巨大的展品,体会到钢铁的力量和人的渺小。
东京旧称江户,江户博物馆是东京历史的见证,其实也是日本历史的缩影。在博物馆的
现代部分,展示的是日本第一辆自行车、第一辆黄包车、第一辆摩托、第一辆汽车、第一台
电视、第一台洗衣机……。面对这些粗糙幼稚的展品,体会到科学第一的重要,每个科学第
一的诞生,都标志着民族的一次跃进,迈入一个新时代。到这些展馆见学,我总是不禁想起
自己的童年,青少年宫、航模队……。而今它们安在?
日本的国家电视台NHK,每周二的固定栏目《project X 挑战者们》,周日重播,则讲述
的是这些第一背后的动人的故事。挑战者们在简陋的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
历经无数失败,去拼搏,去奋斗,去构筑民族的基础和柱石。节目的末尾,则邀请挑战者们
或亲朋故旧到演播室做客,连同那粗糙幼稚的日本初甚至世界初的作品。栏目的主题歌《地
上之星》,催人奋进,催人泪下。挑战者们是地上翠灿的明星,民族的脊梁。中国的教育历
史也非常令人困惑。在20多年前的那个疯狂的年代,教授被关牛棚,学校停课闹革命,上山
下乡,但却是民族第一诞生的火红的年代。现在,高考恢复了,大学扩招了,学士满街走了,
博士教授满手抓了,重视知识了,重视人才了,科学的春天来到了,但科学的第一却没有了。
为什么?!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怀疑一切,打倒一切”,
“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虽然极左,但却蕴涵着科学精神,是科学精神张扬的年代,自然也
是民族第一诞生的火红的年代。而现在,说是学术腐败,坑蒙拐骗,其实日本也一样,天下
攘攘,皆为利往嘛。科学本就不是圣洁的殿堂,也是追逐名利的战场。真实的原因是科学精
神被抽走了,被偷换了。看看太傻论坛,这个中国泱泱学子,未来精英荟萃的地方。堂堂经
济学博士不知道科学精神,他对科学精神的解释完全被偷换了概念。蔑视科学精神,藐视科
学第一。崇拜偶像,崇拜权威。以跟在别人后面,添别人匹眼为荣。看客认为如果遇到有科
学精神的老师会笑死,幸好用科学精神教授的是日本学生。这是个怎么样的黑白颠倒的世
界!!!在我的祖国,会修大戏院,有人提议修文革博物馆,拍摄格格和皇阿玛。但可曾有人
提议修建中国的未来科学馆,中国的江户博物馆,拍摄中国的《project X 挑战者们》。现
在的中国就象座富丽堂皇的宫殿,但支撑宫殿的基础和柱石却动摇了,瓦解了。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31
第八节中国日本不同的改革精神
中国正在进行体制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在中国是一个
神,符合自由市场经济原则的就是公平、公正、合理,这里省去赞美的词汇若干。不符合自
由市场经济原则的就是人为、扭曲、畸形,这里也省去谩骂的词汇若干。既然是神,当然是
不能批判和动摇的,要是有谁对自由市场经济大不敬,早给封杀了。改革见成效了,自由市
场经济就是好,是神的功劳。遇到问题和挫折,是因为体制问题,既心还不够诚。或是因为
计划经济遗毒,即有原罪。或现在虽然下岗和不能受教育,以后会好的,即将来可以上天堂。
其实科学精神“可重复,可检验”也是神,也是不能动摇的。与其它的神行事逻辑完全一样。
成功了是因为科学精神,失败了是因为对科学精神不够虔诚。或是因为原来的基础不好,即
有原罪。或失败乃成功之母,即将来可以上天堂。在信仰的层面,科学与其它宗教是一样的,
平等的。日本遭遇十年不况,也在大嚷构造改革,只是嚷而已。改革步伐步履维艰,一步三
回头,时而民营化,时而又实质国有化。日本式的大锅饭,终身雇佣年功序列,被打破了,
现在又开始重新捡起来。日本的改革完全找不到方向感,市场乎,计划乎,放松管制乎,加
强政府主导乎,一时间缤缤纷纷,如同青挺点水,进一步可能退两步。反映到学界的著述也
是非常乱的,找不到头绪。我突然间读懂了日本构造改革的指导神是谁——科学精神。就象
做一个大型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也会经常找不到方向感,这个时候宁可等,不断对各种
方法进行测试和评估,在不断尝试中找到方向。如果盲目赶工,大厦可能会自然崩溃,或人
为用炸药解决问题。现在方向感逐渐清晰了,反映到日本学者近期的著书立说中。日本的金
融是脆弱的,根本原因是日本政治军事腿软,无论怎么改革,金融都是不健康的。但日本重
新政治军事化又受到美国限制和民众反对。那就缓慢并坚实地推进它。如突破和平宪法,海
外驻军。军事技术面,则间谍卫星,返回技术,大型运输机,准航母,只要美国放松管制,
就积极但却是缓慢坚实地推进。强化科技立国,加强产官学提携,政府加强对新技术、新领
域的投入和补助。现在成果显现出来了,现在的经济复苏是不是确实,还有待观察,但与90
年代的短命的经济复苏有个显著不同,这次是技术力的突破,如数字家电,燃料电池、电子
标签等。
为了对抗来自中国的竞争,提出了“中国大活用”、“超制造业”、“国际间垂直分业体制”
等构想。“中国大活用”是指实现中日两国关系产业互补。“超制造业”是指日本脱离组立工
业,从事研发和部品制造,组装在中国进行。“国际间垂直分业体制”则是生产一个产品需
要很多工序,把这些工序垂直地安排到国际间。比如,日本生产先进的材料和部品,运到韩
国进行地初步组装,再运到中国装配成最终产品,最后成品运回日本消费。现在这种趋势很
明显,在日本最大的电器街秋叶原,给人的感觉大多数电器是中国制的,确切的说是中国组
装的。日本产的很少,即使有,也会用“国产”大号招牌标明。当然在食物链的底端,干得
最多,得到的最少,是革命的老黄牛,为全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
血。百余年前,中国的土神没有斗过洋枪洋炮。现在,中国从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
——美国,引进了自由市场经济这位洋神。在洋神的指导下,中国会不会走向现代化,洋神
能不能打败科学精神,时间会给出答案。无论中国今后的行方,也不计较个人恩怨,让我们
虔诚地向自由市场经济祈祷,保佑中华民族繁荣昌盛,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32
第九节本章小结
站在超然的角度,科学是神学的一种,也是宗教,科学家本质上也是神学士。科学崇拜
的科学精神“可重复,可检验”,不比其它神更好或更坏。各宗教内部都有自己的事实数字
逻辑,考察问题的方法和评价标准,都有自己的理性。一种宗教的逻辑不比另一种宗教的逻
辑更正确或更错误,其实正误只在同一宗教内有效,跨宗教就无所谓正误。宗教之间完全不
能用事实数字逻辑进行争论,因为它们的标准是完全不同的,争论只在同一宗教内有效。宗
教之间的争论,靠的是信仰,信仰是不讲道理的,看谁会灌输,谁的力量大。一个人可以同
时信几种宗教,科学家也可能信上帝,考虑这个问题时用上帝,那个问题时用科学。宗教会
行善,科学也会造福人类。宗教会行恶,如宗教裁判所、圣战和十字军东征等。科学也会行
恶,坚船利炮,铁甲战车,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原子弹氢弹干脆能把地球炸飞。论起行恶,
没有哪个宗教能与科学相提并论。
历史上中国人被科学打败了,想信仰科学。但由于中国人善良的天性,总认为善有善报。
于是就把“科学”这两个字赋予了很多善良的词汇,如真理啦,正义啦,公正啦,公平啦,
数也数不清。提到科学就马上联想到善良。不管各位看官原来对科学的认识,看这篇文章时
就认为科学是宗教的一种,或干脆认为是邪教。所谓的科学家也就是神学士,或干脆认为是
骗子、强盗和恶棍。这篇文章不是论述文,所以是不讲事实数据逻辑的,而是传教布道文。
即传科学教,科学精神“可重复,可检验”。所以措辞非常激烈,不讲道理,因为完全是宗
教的信仰和狂热。别的宗教门派看了可能不爽,那就把科学当邪教好了。
数字游戏门其实是我对科学的戏谑的称呼。在这个门派,只有一个真理,一个神,就是
科学精神“可重复,可检验”。只要信仰了科学精神,就有原罪,是骗子、强盗和恶棍,也
确实是骗子、强盗和恶棍,用科学方法抢钱骗钱非别派可比。把自己的事业当科学的人,他
的著书立说全是胡说八道,不过有个好听的名称,叫假说,迟早会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科
学家和科学理论是骗子和胡说,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如果宣称自己和自己的理论是圣人和真
理,则是对科学精神的背叛。科学是通过研究历史去预测未来,指导未来的实践。所以要强
调“可重复”,在不断的重复中总结出规律性的重复条件和方式方法。然后用这方式方法去
指导未来的实践。历史虽会相似,但不会重复。现有的方式方法局部错,甚至全部错都有可
能。科学的预测只是建立在历史的“可重复”基础上,并不能保证100%预测准确,甚至全错,
并不一定比神学的预测更高明。所以要强调“可检验”,在新的科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比对与
旧有实践的差异,找出新的重复条件和规律,不断完善和修补现有的方式方法,甚至提出新
理论。在新的科学实践之前及过程中,需要用“有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创立茂密的
假说之林,让这些假说去相互质疑,相互斗争,激发灵感,逐步去逼近科学真理“可重复,
可检验”。只要满足了“有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理论,都是科学理论,或多或少都
有它的价值,即使它最后被证伪了,也能开拓思路,扩展视野,为新理论提供基础和柱石。
神学也能指导实践,神学实践与科学实践是完全不同的。神学实践是由神定义目标和路径,
是神圣不可动摇的。成功了,是神显灵。失败了,是心不诚,或有原罪,或忍受痛苦,将来
可以上天堂。
至少满足“有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才能称作科学理论或科学假说。但由于人的
水平知识精力有限,人也会出差错,或不成熟不严密,如灵感,这个条件也很难满足。退一
步,信仰“有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的也是科学理论或科学假说。实际体现了科学的
本质是信仰,即是不是信仰科学精神——“可重复,可检验”。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33
第十节皇帝的新衣—论战篇
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家喻户晓,寓意深刻,被世界各国选入小学教材。皇帝新
衣的故事实际上以各种形式经常发生在我们的周边。原因很简单,很多客观事物非常复杂,
不是人的感官能够直接感知的。由于包装和宣传技术的进步,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到的也不一
定是事实。于是,各种漂亮的皇帝新衣在现实中不断上演。不管什么类型的皇帝的新衣,都
有共同的特点,即对人的要求比较高,如要求聪明和称职。当然不同时代的要求是不同的,
如现在则要求有良心良知,独立思考,当然也要求聪明和称职。我——“愚蠢小猪”,即没
有良心良知,也非常愚蠢和不称职,还不喜欢用脑,喜欢用手指头和脚趾头考虑问题,探查
事物。舰船知识网站号称是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军事网站。我的《刷盘子读书》也被好事者转
贴到这里。舰船知识网站上有一个人气很旺的贴子《汉时关经济讲座》,在这个讨论中,讨
论了我的《刷盘子读书》。我也去观摩了一下,于是也耐不住寂寞,加入战团。开贴的[汉时
关]好象是经济学博士,据自己说还很有背景,另外一个叫[偏微分]的也是学经济的,好象
在英国。由于论战比较长,请大家耐心观摩。在论战过程中,我简单分析了《刷盘子读书》
的结构和写作技巧,是如何满足科学论文要件的。当然主要不是分析《刷盘子读书》,而是
推销“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我认为科学精神是最重要的东西,是识别皇帝新衣唯
一有效的武器。中国自“五四”以来寻找“赛先生”近百年,培养的学生大半不知道“赛先
生”,这是中国日本最大的差距。在不影响意思的情况下,有些删节。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
目前的“科学”教育。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界是怎么样的神学或艺术组织。
--------------------------------------------------------
[汉时关]
To he000:经济学的本质问题,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凡是和社会有关的理论,都不可能
是冷冰冰的“科学”,而很大程度上是“艺术”。我们说乐队指挥的水平高,叫做指挥艺术高
超。军队战争水平高,叫做战争艺术高超。研究经济,经世济国,难道不与这两者更相似吗?
古今中外,皆是如此。我不想争“科学”这个词的定义。但是经济与物理之间的巨大区别,
是不能抹杀的。遏止今日,所有宣称自己的经济理论是“科学”的人,都不过是别有用心罢
了。这一点已经被多少事实证明了。
PS:某些网友比较热心,喜欢说大话可以理解。但是他们的理论武器来源,恰恰是某些
不负责任的经济学者。他们才是我最反感的。
----------------------------------------------------------
[愚蠢小猪]
To汉时关网友:
你提到了艺术问题,科学也可以研究艺术,科学还可以研究神学。科学放到哪都是一样
的,就是“可重复,可检验”。研究社会科学也是一样。这是我在强国论坛上发的文章的一
段“有网友问,这个理论还没有被重复,被检验,那怎么办,尤其对社会问题研究,很难做
实验和实施。其实“可重复,可检验”除了实践外,还有个理论上的“可重复,可检验”。
就是说,论文中使用的概念,重复条件,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要清晰定义,具有可操作性,
无论什么人,无论信仰,无论职位高低,是否聪明,用手指头和脚趾头思考,就能得到一致
的结论。这非常重要,因为脑子会有偏见,会出现职位高,聪明的人才能看到的“皇帝新衣”。
当然这个一致的结论是在这个自定义的概念,重复条件,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下的一致。无
论什么人都可以检验,体现了“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汉时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34
关网友是把经济学当作科学研究呢,还是其它。汉时关网友的研究满足科学的充要条件了
吗?如果把社会研究当作艺术,则非常危险,就象画卡通片,可以自由拿捏现实,自由破坏,
自由恢复,很有艺术感染力。同样的方法对社会要造成什么结果?其实,我的目的不是为《刷
盘子读书》争论什么,《刷盘子读书》只是假说而已,而是推销“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
精神,这是中日之间最大的差距。我也不怀疑你的见解。我考虑的是你的那套理论的“可重
复,可检验”的要件在什么地方。比如说,我也不批驳你的技术进步的判断,只是要你拿出
一个评价技术力的标准。我的技术力进步的判断,是基于我的技术力评价标准。
-------------------------------------------------------
[汉时关]
愚蠢小猪:你的发言我很欢迎,让本帖热闹不少。
你的经济观点,其逻辑很不明显,怕也难怪我不能理解。如果方便,请用三段论组织一
下。“因为……,且……,所以……”这样我大概可以明白。
哲学问题,本帖前面也有讨论,现在不妨也说说。偏微分网友发言,至少还有个蓝本为
凭。你对科学的定义不知道从哪里来的?
真理是我们大家都追求的东西。所谓真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理解,对事物规律的
正确反应,掌握了真理,就可以正确地进行实践,成功地实现人类的主观愿望。这个定义,
是哲学界广泛采用的。
有一句话,物质决定意识。任何理论,要因时而异,因地置宜。所以说,社会环境变了,
经济理论就要跟着变。不然,就是刻舟求剑。社会环境没有变,经济理论就不能变,不然,
就是掩耳盗铃。
以上道理,其实都是幼稚得不能再幼稚的道理了。
中国的社会环境,从来都是举世无双,再无相似的。那么,经济理论也只好不断地尝试
着去适应这个独一无二的社会环境。这个过程,就是邓公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过
程中,我们不能保证新生理论都是正确的,但是可以保证任何照抄照搬其它世界国家,其它
历史阶段的理论,肯定都是错误的。正是因为社会环境“不重复,不检验”所以经济理论就
不可能“可重复,可检验”。你要是以为经济理论应该“可重复,可检验”,那只说明你没有
认识到中国社会环境的“不重复,不检验”。
黑色游鱼说的“反对教条主义”,要用科学实践观来看,才是正解。
--------------------------------------------------------
[偏微分]
愚蠢小猪:
如果:科学=可重复,可检验.
那么地心说就是完美无缺的科学.
科学被这么定义,真的很悲唉.很清楚的一点,日本人的经济学有独到的成就,但他们
把商学(经营学)归划的又笼统又混乱,仍然初级到没把市场学和人事管理学分类的阶段.所
以不要把日本人说什么就都当成真的.
纯学术上讲,人对理论有不同的理解是很平常的,因为人智有限,看待问题总会不那么
全面透彻.但现实中的不同"理解"往往带有强大的目的性,比如永动机的争论,再比如掷
色子的上帝的争论.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35
而经济学家的争论,又有其特殊性,因为经济学本身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追求利益
最大化,就有很明显一个问题是谁的利益应该优先最大化.某些经济学家,就会把自己的利
益最大化摆在第一位,某跟他们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第二位,国家,公众的利益最
大化可能要到三位四位.这是他们受经济学理论熏陶后所产生的偏性,当然也跟本性有关.说
他们不负责,其实应该是很"负责"的,只是公众在接受经济学家的建议时,应格外小心而
已.而最除根的办法,是自己掌握扎实的经济理论,尤其是争议不多的微观经济学理论,那
么就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
----------------------
[愚蠢小猪]
回偏微分网友和汉时关网友:
首先明确我是经济的外行,只是技术专家。我写的东西只是从一个技术专家眼里的考察,
与什么经济学理论不沾边,当然很多人把我的东西归成什么一类。
两位网友是经济学科班出身的。原来我在太傻论坛论战时,发现经济学博士没有科学精
神,让我很吃惊,但现在不吃惊了。几乎百分百在国内学经济的不知道科学是什么。我觉得
需要普及一下科学的常识。
“科学”从西方传到日本,由日本翻译成汉字词汇后再到中国。但在中国完全走样了,
与什么正确和真理联系起来了。科学的真理就只有一个“可重复,可检验”。所有的科学理
论都是假说,迟早要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顶多是相对真理。如果宣称自己的理论是科学理
论,就是假说,必然可以是“可重复,可检验”,与正误无关。只有在不断“可重复,可检
验”中,理论才能不断修改完善提高。“可重复,可检验”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在实践
中可以不断重复,另一层意思是无论什么人,都可以进行检验,得到一致的结果。不会出现
称职的和聪明的人才能检验,那是“皇帝的新衣”。那么对于社会运动来说,本身不能重复,
但不同的人对它的结果都可以进行检验,得到一致的结论。既然要检验,就需要客观的检验
方法和评价标准,很遗憾,社会问题及很多物理工程问题没有办法提出客观的检验方法和评
价标准。怎么办,就由研究者本人提出主观的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这种主观的检验方法和
评价标准一定要可以操作,不同的人拿这个标准去评价事物,可以得到一致的结论,否则又
是皇帝的新衣,当然,这种一致是在这自定义标准下的一致。这就是科学论文强调的“有不
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满足了这一条就是科学论文,因为它具有可以被重复,被检验
的特性。当然实践中可能并不满足,但由于有检验标准,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但是,
这种评价标准只是研究者主观定义的,很难说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因此,需要不同的研究
者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让这些标准去相互斗争、借鉴和提高,逐步逼近客观的检验方法和
评价标准。
偏微分网友提到的地心说,当然是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就是假说,按照地心说理论提供
的评价标准,在实践中“被重复,被检验”了。但是日心说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这个新的
评价标准比旧的标准更能够刻画客观事物,于是地心说就被抛弃了。日心说是真理吗,其实
也不是,现在已经抛弃日心说了。这反映了科学是在“可重复,可检验”精神指导下,人类
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旧理论不断完善甚至舍弃的过程,用茂密的假说之林逐步逼近客观真
理的过程。很遗憾,科学是永远达不到客观真理的,如果谁声称掌握的是真理,那是对“可
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的背叛。汉时关网友谈到:“正是因为社会环境“不重复,不检
验”所以经济理论就不可能“可重复,可检验”。你要是以为经济理论应该“可重复,可检
验”,那只说明你没有认识到中国社会环境的“不重复,不检验”。”这是完全没有科学精神
的话。社会环境不能重复,但可以提供评价标准,让不同的人对社会运行的结果进行评价,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36
得到一致的结论。当然这个一致是在自定义标准下的一致。这也是我为什么要你自己提出一
个技术力评价标准的原因。好或者坏,不是凭自己的主观好恶去说,而是任何人都可以拿着
你提供的尺子去测量,去评价,得到一致的结论。当然是你的评价标准好,还是我的评价标
准好,那是标准斗争的问题,科学非常强调标准斗争。具体例子是,比如说谈到东北改革,
就需要把要达到的各种指标,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列出来,然后制定实施步骤。要记住,所
有的方法都可能有问题,但不要紧,因为有检验,如果实际运行与理论预测不合,就需要停
下来,找原因和对策。不是认为这个理论是真理,不符合理论的就是不好,就需要改,那是
神学。-------------------------------------------------------------
[汉时关]
愚蠢小猪:先说经济问题。你的观点到底是什么,我到现在还是没有清楚地看到。难道
讲一点逻辑就这么难么。如果你的观点只是中国比日本落后四十年,那也可以用逻辑表达。
按你前面帖子的逻辑就是:
大前提:日本有本书说中国比日本落后四十年。
小前提:那本书说的肯定是对的。
结论:中国比日本落后四十年。
你这样表达了以后,那我们就有讨论的可能了。我要不就是调查一下到底有没有那本书,
要不就研究一下那本书到底说的对不对。这个就是讨论的平台和框架。
不过,你的观点如果只是中国比日本落后四十年,那我不准备和你讨论。舰船上说中国
比日本落后一百年的都有。我很怀疑你想说的其实是中国的现行经济政策不是最优的。那么
你的逻辑就应该是:
大前提:中国没有实行X政策。
小前提:实行X政策肯定有利于中国经济。
结论:中国现行政策不是最优的。
我把逻辑提示了一下,请你自己表达你的观点。我基于你的逻辑,才能进行分析。
哲学问题,我想提醒你一下。哲学是一门学科,有这门学科自己的术语。不是你想怎么
说就怎么样的。
当然了,“你的科学”和“你的神学”是你首先提出的概念。我尊重你组合和运用这几
个汉字的权力。所以我特意回避你的符号系统,我采用这门学科通行的符号:“真理”。
事实上,一个经济理论,只要被证明为真理,即能够基于客观实在,反映事物规律,那
么无论你是否定义它为“你的科学”,我觉得都有研究和提倡的价值。因此,我只讨论真理,
不讨论你创造的概念。
真理是否必须可重复?不必须。我说“如果你把自己的脑袋斩下来,你就会死”。这是
否真理?可否重复?
真理是否必须可检验?不必须。虚数论能否检验?黎曼几何能否检验?测不准原理能否
检验?
真理可否既不能重复,又不能检验?可以。我说“你刚刚生下来时肯定活着的”。是否
真理?可否重复与检验?
另外,帮助你和大家理解一下我的话。正因为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经济理论也在不断
变化。因此强调可否检验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检验得到的结论,只能是关于过去环境下过去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37
理论的正确与否。而一个理论在过去环境下不正确,现在可能又正确。过去环境下正确的,
现在可能不正确。这样的检验,对实践不能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是没有意义的。
退一步说,如果你想强调的只是建立经济政策的评判系统。那么大可不必这么激动。现
在,即使是最愚蠢的官员也至少知道一条特别“你的科学”的标准:GDP。又可重复,又可
检验。那就再退一步,你只是想改进GDP这种标准。那就太好了,国内外的经济学界都在研
究这个呢。你有好的方案,请拿出来吧?---------------------------------------------
------------------
[改版]
厉害!汉时关的这个逻辑阐述得很清楚,很直接。我最喜欢看的就是“虚无”的逻辑争
论。所以,愚蠢小猪一开始就强调“可检验可重复”,看来有点问题,至少没有说清楚其含
义。我粗粗地看了《刷盘子系列》,觉得愚蠢小猪的观点简单说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没有发展技术力,而技术力其实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改革开放其实是有问题
的;而且与历史和周边相比,甚至是退步了。为了支持这个结论,用了日本来作为对比进行
阐述。不知道理解得有没有问题? 我想,如果愚蠢小猪能就“技术力”概念再作一点清晰
的阐述,效果会更好。而且,“可检验可重复”的真理,到底是适用于什么范畴,也确实需
要说明白。我想说的是,汉时关的“斩头”和“婴儿”,并不是经济学范畴的概念;而且汉
时关的“强调可否检验是没有意义的”的结论,应该只是在长的时间阶段条件下才成立,比
如在前面叙述过的经济学历史。但是在特定的时期,“可检验可重复”是否应该成立?或者
在其他条件下成立?-------------------------------------------------------------
[谢尔曼2]
汉时关:
。。。。。。。。正是因为社会环境“不重复,不检验”所以经济理论就不可能“可重复,可
检验”。你要是以为经济理论应该“可重复,可检验”,那只说明你没有认识到中国社会环
境的“不重复,不检验”。黑色游鱼说的“反对教条主义”,要用科学实践观来看,才是正解。
=======================
照此推理,客观物质世界、整个宇宙都是不重复的,我们是否要把大千世界先前的所
有科学理论,都全盘抛弃? 人不吃饭要死的,但这是昨天的理论,客观物质世界都在变化,
所以不能照搬,得研究研究, 发展新理论?
想起了当年哲学课上的一词,好象是形而上学!
---------------------------------------------------------------------------
---
[偏微分]
我总结的愚蠢小猪的逻辑,还望其本人来指正。
大前提:以发展技术力的原则为优先的日本比以经济学原则为优先的其他国家,尤其是
中国,会发展的更好.
小前提1:日本的发展技术力的原则比其他国家相应的都优先
小前提2:适合日本的原则就一定适合其他国家小前提3: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
的确是经济学原则优先的
小前提4:发展的是否更好,不能以GDP衡量,而应以技术力衡量.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38
结论:发展技术力的原则应该优先于经济学原则
---------------------------------------------------------------------------
--
[愚蠢小猪]
回汉时关网友:
真理和逻辑只有在一个体系下有效。佛教有它的真理和逻辑,基督教也有它的真理和逻
辑。各教派之间的真理逻辑完全不能相互理解,没有争论的必要,只有灌输和圣战。科学的
真理就一个“可重复,可检验”。我们不在一个体系下,所以争论逻辑和真理是不必要的。
对于科学来说,通过了实践检验,也还是相对真理。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实践检验的
评价标准不是客观的,只能逼近客观。另一方面实践是不会重复的,100%的重复过程是没有
的,只能近似重复。那么,这个相对真理,在新的实践中,或在新的检验标准下就不一定成
立,需要修改完善提高,甚至舍弃。科学理论即不能检验自己,也不能检验别的理论是否正
确。比如,牛顿的理论是相对真理,但它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不符合牛顿定理的也不一定
不对。你说很多事不能检验和重复,即使是自然科学在严格意义上也是不能重复和检验的。
我已经告诉你了,可以制定主观的检验方法,不能重复的事,则要找不同的人用这自定义的
检验方法去检验结果,可以得到一致的结果。多个人检验同一个事物,也是一种“可重复”。
你提的问题,如“你刚刚生下来时肯定活着的”等。当然可以被重复,被检验。比如我
定义的检验条件是现在活着就是刚刚生下来时肯定活着的,这没有道理可讲,只是我的检验
定义而已。检验标准有了,找不同的人来,检验现在我是不是活着的,如何判断是不是活的,
也可以定义检测标准,比如说可以发贴子,也没有道理可讲,只是我的定义。如果其它网友
看到我发的贴子了,就说明我是活的,且刚刚生下来时肯定活着的。当然这种可检验可重复
的判断是基于我自定义的标准,这个自定义的标准是否客观准确,另当别论,别人还可以提
出新的判断标准。这是科学的论证逻辑,当然佛教等可以用它的逻辑去论证。下面我不是讨
论逻辑,只是叙述《刷盘子读书》是怎么用科学精神写的。《刷盘子读书》的立论非常清楚,
是系列的最后一句话,即“贫穷是可贵的美德,土地资源钱财是身外之物,知识和技术才是
宝贵财富,民族安身立命之本。”你原来没有看清楚,现在应该知道了吧。这是整个立论的
根,就是说把经济定义成了技术力了,什么GDP等通通靠边站。到底是技术力好,还是GDP
好,那是标准争夺问题,不是本文叙述问题。那么技术力是什么呢?给出了定义,即“什么
是技术力,有很多指标衡量,如国民识字率、技术工人数量,各门类专业人才,钢铁、机械、
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等,有大量的数据图表。”
这个定义非常清楚,可以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出来。国民识字率可以用手指头和脚趾
头去数出来,技术工人数量和各门类专业人才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出来。钢铁、机械、化
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涉及大量的数据图表,但是由于专业性太强,就没
有列,这些数据也是可以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出来。不管是谁,无论是否聪明和称职,都
可以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出来,结果都是一样的。但问题在于,由于专业性太强,又没有
实际列出具体项目,非专业人员如何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呢?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就数民
族第一吧,什么第一台汽车,第一艘万吨轮,第一架飞机……,组装品不能算。因为组装品
不能反映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技术水准。用手指头和脚趾头数的结果,会
发现,“中国几乎所有的第一都诞生在那个年代”。无论是谁,无论是否聪明和称职,都可以
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出来,结果都是一样的。至于为什么民族第一能够反映钢铁、机械、
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技术水准,不需要我展开说了吧,当然如果提出要求,可以展开。
这样,整个文章的立论、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都有了,满足了科学论文的要件“可重复,可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39
检验”。什么人,都可以开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去评价和判断,结论还是一致的,不会
出现这个人数的结果与那个人不同。如果用脑子去领悟,就会有问题,因为个人立场信仰不
同,结果会大相径庭。有了这个评价标准后,回顾的是历史。并没有提出什么观点和逻辑,
所以你找不到什么观点和逻辑,完全不符合你的理论,科学论文不需要符合某某理论。那么
用手指头和脚趾头数的结果是,毛泽东时代的如国民识字率、技术工人数量,各门类专业人
才,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等得到了飞跃发展。在毛泽东时
代以前,几乎没有。而在毛泽东时代之后,却没有数出什么民族第一来。当然,大学生和教
授多了,不过如果扣掉没有科学精神的部分,实际比过去还少,因为没有出什么成果,具体
可以去数中国的重大成果。我对这段历史的叙述有什么问题吗,欢迎指出。把日本引进来,
只不过作为一个参照系,另外,中国人非常迷信洋人,对增加感染力很有好处。不过,这不
是英雄行径,作为伏笔,在《刷盘子读书》的开始就留下了,具体可以去查。总之在科学上
找不到我的任何把柄。
具体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留给大家去思考。我只是把日本的体
制与中国的体制做了一番比较。老实说,我没有看过任何系统介绍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是如何
运做的书,可能从来就没有出版过。日本计划经济时代是如何运作的则比较详细,关于中国
的部分只是日本学者的只言片语。我比对的结果大体是吻合的。是不是真的吻合,另当别论。
至于说40年,20年问题,只是日本学者基于他们的标准,评价出来的结果,无所谓对错,只
是一种视角。当然他们的标准与我的是一致的,只是他们直接比对的是基干工业的技术水准,
然后用年份标注。我只能数第一,可惜这20年没有数出什么,反而还把原来的第一给数掉了
不少,既然没有,说明这20年基干工业的技术力停滞了。当然,你可以不同意这个技术力评
价标准,所以我说你自己可以创一个技术力评价标准,然后让大家都可以用手指头和脚趾头
去数就可以了。具体那种评价技术力标准好,那就需要标准斗争、借鉴和提高了。其实标准
体现了立场。比如说,你对外贸很熟悉,应该可以从外贸中定义一些指标。当然,你可以完
全不管技术力评价标准问题。就说整篇文章的立论不对,经济怎么能够是技术力呢,应该是
GDP嘛。那么整篇文章就不值一驳,因为体系完全不一样。
你完全没有懂检验对实践的重要意义。社会问题太复杂,简单点吧,建一座大厦,人类
可是已经建了无数大厦。建大厦的理论可以说非常成熟了吧,但你看看大厦是如何施工的,
时刻用铅垂线检验。不要铅垂线检验一条路摸到黑,不是施工,而是赌博。大厦还好说,歪
了炸掉就是,社会呢?所谓用手指头和脚趾头思考,意识是说动手去实践,开动双脚去调查。
难道很荒谬吗?
-----------------------------------------------------------
[谢尔曼2]
说实话,“经济乃艺术”一说,令人极感惊讶,闹半天,帖主难道是在开一帖“艺术讲
座”不成?
“经济理论在中国的不可重复、不可检验”,更令人惊讶之极,这也就是说,在中国环
境下的经济理论,是无半点真理的,因为真理是可检验、可证伪的。
-----------------------------------------------------------
[herby]
关兄,我认为仅仅是从一般意义上向愚蠢小猪他们解释是不够的。这个贴子的以前的读
者普遍比较倾向于相信自由市场理论,因此大家比较积极地听你的讲座以及大家的探讨。
而现在的则不一样,他们压根不相信自由市场理论,这样的人现在蛮多的,他们比较有代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40
表性的观点就包括“刷盘子”理论,以及担心我们国家拉美化。他们的核心观点就是自由
市场机制并不能保证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甚至永远只是成为先进国家的加工厂,永远处
于附庸地位。自由市场理论要战胜这些人的理论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很好
的例子能证明奉行自由市场能赶超先进国家。而“刷盘子派”(姑且这样简称,希望不要误
会)则有日本、苏联以及我国的某段时期做例证。
所以请关兄要慎对。
----------------------------------------------------------------
[愚蠢小猪]
To汉时关:
有网友很吃惊,我现在一点也不吃惊。“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应该小学生就掌
握了。看看这里的发言,竟然对“可重复,可检验”科学精神提出怀疑的人不少,别处也一
样。说教育如何大发展了,大学生数目比以前多了N多倍,没有科学精神什么也不是。
我想起一个相声,说是找算命的询问兄弟几人,算命的的回答:“桃园三结义,孤独一
枝”。到底兄弟几人,只能去领悟,什么结果都对。这是不具有检验性的论断,自然就不是
科学论断了。如果回答“兄弟3人”,就是科学论断。因为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掰手指头数出来,
是3人就是对的,不是就是错的。这就是科学理论的可检验和可证伪性,符合科学精神“可
重复,可检验”。曾有人询问你的治国方略,你回答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也是只能去领
悟,什么结果都对。小鲜是什么,烹法是什么,如何判断是否烹好了,各人的领悟理解五花
八门。日本人喜欢吃生鱼片,干脆不烹了,就这么吃吧。这是没有可检验和可证伪的论断。
就象你说的,不需要检验,搞的是艺术。实际上算命先生对个人,其实也没有太大危害,但
对国家民族呢?你开的这个讲座是算命讲座?整个中国的经济学界是算命先生?我在科学
的殿堂里摸爬滚打,刺刀见红了这么多年。出手是非常重的,会整个把对手的脊梁和根给磋
掉。这也是许多网友觉得我为什么得意洋洋的原因。其实无它,是“可重复,可检验”的科
学精神。
To偏微分:
你也是学经济的,好象在英国学的,你是我接触的在海外学经济的唯一一个例外,即没
有科学精神。谈起来就是以什么理论为参照,按什么理论如何如何。竟然怀疑起“可重复,
可检验”的科学精神来了。你的什么理论,我没有看过,就象我没有系统读过《圣经》一样。
但我不会按照《圣经》做学问。我也不会按照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做学问,我还想打倒他
们的理论呢,只是才疏学浅没有这个本事。科学讲究的就是批判和挑战现有的学说和理论。
你总结的我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我没有进行任何逻辑推理,只是从另一个视角描述历史。历
史有它固有的逻辑,但不知道,需要用科学精神由浅入深去探查它,得到它的本来面目。什
么大前提小前提一类逻辑,在历史固有逻辑面前不值一提。根据我的考察,人口大国,又是
发达国家的,无一例外是技术力先进的国家。小国则不一定。这也很好理解,做二奶或狗腿
子也可能挣很多钱,也可能会有势利。但要问问自己,自己是做二奶或狗腿子的料吗?只能
发愤图强,当然博士也可能出现穷困僚倒的时候,也要被迫去刷盘子,但是只要自强不息,
还会站起来的。-----------------------------------------------------------------
[改版]
愚蠢小猪还是没有将问题说明白,或者说,逻辑是不清晰的。这里我想至少有两个问
题需要阐述:
第一、科学是强调可检验可重复的,但是科学不是经济学。在经济学上也要求“可检验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41
可重复”是否有意义?道理何在?
第二、“可检验可重复”在经济学上的含义是什么?这里就涉及到“技术力”,技术力如
何才是“可检验可重复”的,不能简单地说“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这个技术力的概念
还是太简单,没有说服力。“什么是技术力,有很多指标衡量,如国民识字率、技术工人数
量,各门类专业人才,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等,有大量的
数据图表” ,“如”,是不能当成定义使的;还有就是这么多指标,到底如何才能满足“可
检验可重复”要求的,是不是仅仅进行数字比较就是检验重复了?我觉得偏微分的思想还是
很尖锐的,并不是夸夸其谈者。
----------------------------------------------------------
[偏微分]
我真的很庆幸,没有长篇大论的浪费我的时间,某些"人"一口一个科学精神,却又称
呼"科学精神"就不必讲逻辑,而只需要用手指头和脚指头数数.真是让我感动的泪流满面,
激动的血脉奔涌啊~~~~~~~
我们知道,某些昆虫是非常讲"科学精神"的,比如苍蝇可以往任何地方毫无目的的乱
飞,如果碰巧发现了什么秽物,就群拥而上,仿佛找到了什么大宝藏.又比如某些蜘蛛会在
强风暴雨下仍坚持不懈的织网,不管被吹烂多少次.而那些刷盘子派,见到如此伟大的情景,
则仿佛一下找到了祖宗,把苍蝇蜘蛛那惊世骇俗的"科学精神"顶礼膜拜.所以让我抱着万
分崇敬的心情称呼他们为:伟大而感人的"昆虫派".伟大而感人的昆虫派们由于崇拜昆虫,
所以认为人类进步的根本目的和必然的最终结果,就是变成昆虫.所以他们主张人类应该放
弃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人类大脑所特有的能力,而改为昆虫类的机械运动,我对此表示万分
的敬意,和十万分的感动.在此,我对这些伟大的先驱者们予以最美好的祝福,期望他们不
会立即被专吃昆虫的动物吃掉,因此而提前结束他们那伟大而感人的昆虫事业.但是,我是
人,不是昆虫.不管有多少人愿意变成昆虫,甚至已经变成昆虫,我都不对参与其中抱任何
兴趣,我只认为自己是人,不是其他任何一类生物.而作为人,我对自己能有包括逻辑思维
在内的一切脑思维而感到自豪,也对因生理结构有缺陷而不具备相关功能的昆虫派予以最充
分的理解和同情.--------------------------------------------------------
[偏微分]
我不妨做一次小人,以最恶毒的视点思考愚蠢小猪那或许是"最善良"的目的.
大凡邪门歪道,都有其四大万世不变的"经典"捧在手里.
1.外理邪说,愚弄驱使群众.比如说人不必长脑袋思维,不必考虑逻辑,只要长手长
脚,有用就行了.
2.大力推销自己的观点,包上美丽的外衣,比如"科学精神",而为了推销观点,可
以无所不用其极,比如:"中国人非常迷信洋人,对增加感染力很有好处。"
3.大力批驳现有制度,仿佛现有制度一钱不值,因此让昆虫们期待某某超级昆虫出来
拯救他们.比如改革开放,原来是社会大倒退呢~~~救世主是不是已经下生产线了?
4.四处找人辩驳,积累经验,认清自身弱点.但一旦遇到强手,绝不深究,改为耍无
赖.比如自己逻辑不行,就拒绝谈逻辑,认为只要有"科学思想"的根本教宗,就不必有逻
辑.
而昆虫派们的独特一点,是他们自称海龟,而且是日本那只劣种龟的后代.众所周知,
日本人的昆虫性"万世一系",神风突击队的昆虫性堪称史上经典.所以,某某昆虫就打量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42
自己是否可以从劣种龟那里学到精髓,回国后以期一步步加冕为新天蝗,成为昆虫们的万世
之王. 可惜,昆虫就是昆虫,披上人皮也变不成人,因为没有人的能力.
--------------------------------------------------------------
[烈火之河]
To[偏微分]:
你的发言真精彩,很有文采,很有气势。看的出你很愤怒。
不知道你是故意装糊涂还是没有看明白小猪原话的意思。小猪说的数手指、脚趾,我觉
得很容易理解。
辩论中,歪曲对方的观点,然后对歪曲后的观点进行反驳。这是经常见到的一种辩论技
巧,为了辩论而辩论或别有用心的人常这么干。法庭上的巧嘴律师们也这么干。
靠文采,玩弄文字游戏。虽然说出来的话很好听,很有气势的样子,但是不能让人信服。
-----------------------------------------------------------------
[愚蠢小猪]
To改版:
科学就是“可重复,可检验”,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就象基督徒信上帝,佛教徒信佛祖
一样。信仰了“可重复,可检验”就是科学,否则就不是。任何学问都可以当科学,也可以
当神学研究,这是个人的自由。研究经济时坚持“可重复,可检验”,就是科学经济学,否
则就是神学经济学。落实到你,是科学还是神学?这是个人选择的自由。科学经济学和神学
经济学间完全没有争论和讨论逻辑的必要。就象用科学向基督徒宣传上帝不存在一样。我已
经说得很清楚了,科学的“可重复,可检验”,实际没有客观的“可重复,可检验”标准,
是通过主观自定义标准去逐步逼近客观标准的。各研究者可以自定义可以操作的标准,如何
定义是研究者自己的自由。但要有可操作性,不能要求聪明和称职,那是“皇帝的新衣”。
那个技术力的定义是我的定义,当然是抄的,每一项都有详细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只是
专业性太强,转用“民族第一”来代替,专业人员请直接去分析具体数字。这样无论是谁,
是否聪明和称职都能数出来。无论什么人都可以进行检验,得到一致的结论。“无论什么人”
体现了“可重复”,“得到一致的结论”体现了“可检验”。如果只有聪明的人,称职的人才
能检验,那是“皇帝的新衣”。当然这是我定义的标准,你或者其它人也可以定义自己的技
术力标准。科学鼓励自定义标准,通过大量的自定义标准去逐步逼近客观标准。上面讲的科
学的“可重复,可检验”的方法,是没有逻辑的,没有道理可讲的。满足了就是科学论文和
研究,不满足就不是。你就把它当科学的公理好了,是不证自明的。
偏微分网友的思想尖锐,不是夸夸其谈者。这种判断只在同一个宗教体系内有效,跨宗
教毫无意义。不管逻辑多么严谨,思想多么尖锐,如果没有“可重复,可检验”的检验标准,
在科学的眼里就是垃圾。
To偏微分:
不同信仰体系的人之间完全没有讨论逻辑的必要。我有时去教堂聆听上帝的教诲,或去
听高僧讲佛经。我觉得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人性的感悟深刻。科学就是你所说的昆虫派,
在科学的殿堂中,自己不过是在黑暗中摸索的愚人,历经无数失败,跌到了又爬起来,不断
奋斗。这大概是我的网名“愚蠢小猪”的来历吧。---------------------------------------
------------------------------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43
[汉时关]
愚蠢小猪:我在这个帖子里开过多次哲学入门课了。象你这样自创一说的倒比较少见。
我还是不走你自己定义“你的科学”这条路。
归纳与演绎,是哲学四大基本问题之一。你有空读一点这方面的书,比在这里斗嘴强。
想来书上也会说得比我清楚。
正如我回答谢尔曼2的一样,“经过检验”是真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的。比如我们
说万有引力定律。“万有”那是包括一切物质,至少是包括地球上的一切物质吧。谁检验了?
人类从猿猴到今天,也才接触过多少物品,谁说一定“万有引力”?我偏说爪哇国某个山洞
里有块石头不服从万有引力。那是不是万有引力也先别当定律,等等检验过了再说? 我们
只检验了一部分物质,就归纳出了所有物质的共性,这就是归纳。从这一部分物质的性质,
推广到所有物质,这就是演绎。归纳的范围,小于人类实践范围。牛顿当年肯定没有发动全
人类来检验,他只动用了几个人来检验。但是演绎的范围,可以大于人类实践范围,超越人
类能力的界限。与此基本问题相关的,还有一个行与知的问题。先行可以后知,但是也可
以先知而后行。但是知与行之间,互不为存在的前提。不行,也可以知,这个知,也可以是
真理。
最后强调一下,不经检验的,仍然可以是鸡蛋。这是客观性问题。但我也承认,你把它
吃下去之前,最好还是检验一下,这是主观性问题。
------------------------------------------------------------------
[愚蠢小猪]
To汉时关:
我对于科学的定义,你可以随便去问问理工系的专家,看说词是不是与我一样。你是我
接触的第一个,知道“可重复,可检验”科学精神之后,仍然拒绝承认的人,很佩服。
归纳与演绎之后的结果,必须接受检验。就象牛顿的理论被归纳与演绎推广后,经过检
验,发现它并不处处成立,有很多限制条件。在科学研究中,所有的逻辑都必须建立在“可
重复,可检验”基础之上。如果这个根没有,就不是科学,神学也讲归纳与演绎。
你完全没有懂检验是什么回事。前面跟你讲了建大厦的例子,我想你不会看不懂吧。建
大厦的理论那么成熟,为什么在建造过程中不断检测,建完后还要验收。那么我受点累,把
工程上是如何用“可重复,可检验”科学精神去解决未来的实践的,是如何实施一个大工程
的。要记住,大工程往往只能建一次,必须成功,不能失败。没有完全相同的大工程,可以
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可重复,可检验”。那请你看看科学家工程师们是怎么做的。1.必须
进行工程论证:
这个论证,不是耍嘴皮子纸上谈兵,搞什么逻辑归纳与演绎等。而是
1)先要科学家工程师们确定一个工程问题相关的角度与参数。也就是说尽量防止有什
么问题没有考虑到。从多视角考察事物非常重要。这种研究往往是研究类似工程的历史。
2)对达到的指标参数必须要量化。
3)把这个母系统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这时才能应用科学工程中的理论进行计算。
看有没有问题。
2.工程论证后还要进行模拟试验。根据原始参数建立模型,进行模拟试验,或者比
例实验,测试理论计算有没有可能在系统范围出问题。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44
3.模拟试验通过必须进行工程计划分阶段。把一个大工程分割成可以反馈调整的几个
阶段。在每一阶段,要反馈检测与预期理论是否相合。做及时调整。任何不能划分可测试阶
段的工程都不能上马。大工程建完后才发现问题,那不叫工程反馈,那叫赌博。不能反馈调
整的阶段划分不能叫工程的划分。4.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定量检测反馈,调整。即
使如此严格的工程操作,人类历史上还有无数的工程灾难。
工程上这四个步骤的划分,是经历无数失败得来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从来就认为自己掌
握的谬误,需要在不断“可重复,可检验”中进行修正完善提高。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对国家
经济政策的影响全凭一张嘴,哪个嘴更有名,哪个理论后面有更有名的理论。工程四步中哪
一步也没有做。所谓的专家论证与中国千百年来的清流清议没有任何区别,引经据典而已。
正因为这样,工人下岗结束了,才发现社会问题严重(不说别的,分阶段反馈在哪里?)。
国企改革成了大嘴名嘴们的嘴皮子玩耍场。正是没有科学的精神,工程的思维,没有量化
的概念,养成了中国文人们阉割西方理论的癖好。而社会科学的不成熟性无异于给他们提供
了阉割的乐园。我不知道你现在理解科学精神没有?你把“经济建设”替换掉上面工程四步
中的“工程”,会发现什么?经济建设问题其实是超大型工程问题,风险非常大,只能成功,
不能失败。我的《刷盘子读书》只是研究类似工程历史(经济历史)的一个新视角,我的文
章有“可重复,可检验”的要件。但你的呢?科学家工程师们是不会去争论逻辑归纳与演绎
正确与否,因为隐含的前提就是错的,而是检查这套理论的“可重复,可检验”要件在何处。
这也是我要你提供检验技术力标准的原因。结果你看看,你前面的言论中,把中国目前的经
济问题往体制,过去一推,或者干脆幻想以后可以上天堂。可曾怀疑过自己的那套理论和操
作步骤。口口声声掌握真理,不是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习惯。科学家工程师们喜欢认为自己是
愚蠢的,自己的理论是在胡说八道。
---------------------------------------------------------------------------
-----
[偏微分]
愚蠢小猪:
真的不想因为说你而浪费楼主的空间,但你居然拿工程学来硬套经济学,你怎么不找其
他学科?说全地球上就只有工程学啊?说啊!
工程中建一个普通的楼房,给你一万年,全地球的资源.我相信你会建的比给你十年,
一千万英镑的等价资源要好,如果你不是太蠢或居心不良.
但你建这么一个房子给我看看啊!全地球人为了你那个破房子就要一万年不吃不喝了?
建设经济等于建设工程?我真服了你!
经济中谁是水泥?谁是钢筋?你傻站那儿考虑来考虑去,水泥钢筋一万年不会变(也
许),人可是早生老病死不知多少代了!
你别装糊涂,我不信你搞建筑工程的时候身边没有经济师指点!你下次搞建筑时先把那
个人踢走再说!
经济学最根本的就是有限资源的前提下避免无谓浪费,提高效率.
你去建你的破房子,如果中国13亿人口,你建20亿座破房子,那才是标准的白吃!
可以搞别的东西的资源都去建那多余的破房子去了!
最后告诉你,谁说只有刷盘子才能读书?读书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大学是平白搞出来的
吗?不需要钱吗?收入增加了,谁说就不能用来读书了?谁说就不能用来搞科研了?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45
外行人!
---------------------------------------------------------------------------
-----
[改版]
“可检验可重复”原本是自然科学实验的要求,由于有实验条件、实验结果等非常明确
清晰的定义,所以可检验可重复就成为检验自然科学真确性的一项标准。在这种意义下,可
重复指实验条件、环境和结果的可再现性;可检验是指每次再现的结果,是可以检测,并保
持一致的。那么愚蠢小猪的“可检验可重复”是否是这个意思?从帖子来看,似乎不是。
愚蠢小猪的“可检验可重复”我觉得更多的是指科学态度,愚蠢小猪反复提到了科学和神学,
我想“可检验可重复”的标准是指“科学态度”的角度来理解更合适。
所以我是想知道,这个“可检验可重复”到底是指什么?
再说科学态度,在社会科学领域,科学态度应该是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
求是原则,还是“可检验可重复”?愚蠢小猪提出的标准就是“可检验可重复”,并且强调
这个标准是无逻辑的先验的!我觉得在这里愚蠢小猪是将自然科学实验的标准扩大化了,认
为其适用于所有领域。但是比如在历史学上,谈论“可检验可重复”就没有多少意义。在这
一点上,恰恰是愚蠢小猪坚持了静止的观点,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这才是神学。不过,
《刷盘子系列》确实有道理,并不是纯粹唬人的花架子。我以为,如果这样来表达,是不是
要好些: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国完全忽视了对[基础科学]的研究和提高,导致目前在基
础科学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而基础科学是国家发展的要素,所以改革开放存在着
巨大缺陷? 在对类似这样的问题的理解上,我觉得存在着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这一点
使我们在认识问题时,总是带着有色眼镜。
---------------------------------------------------------------------------
-----
[偏微分]
或许是我错了,至少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经济学家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服从利益集团所
获得的利益,更存在违抗利益集团所承担的风险.我现在...可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也或许对中国的经济学家保持一定的外界压力是很必要的,某些人甚至会期望有这种压力,
只要不大的过分.我先前所期望的每个人都能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就可以除根的想法,或许
太理想化了.....----------------------------------------------------------------
----------------
[汉时关]
愚蠢小猪:哲学是博大精深的学问,你不愿意学,我也就不讲了。反正哲学不是随你口
说的学问。不过你的回帖仍然很好,终于把你的思路讲清楚了,那我们就有讨论的余地了。
把治理国家经济当作工程,这本身就错了。你的这个思路,以前不是没有过,斯大林就
是这个思路。虽然在当时那个历史条件下很有效,但我要告诉你,现在时代变了。现代经济
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分工,产业链极度细化。你在麦当劳里吃顿饭,消费品可以来自全球十几
个国家,为你服务的人可以成千上万。经济发展程度越高,计划经济的用武之地就越小。我
们说苏联解体是病急乱投医,主要注意力放在“乱投医”上了。可是它为什么会“病急”呢?
这个深层次原因值得严肃讨论。
工程学的模型再精密,用到经济里来,仍然是挂一漏万。什么时候你把个人的各种行为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46
都模型化了,都数据化了,把人脑原理彻底破译了,那才能把经济学发展成工程学。自然科
学的研究方法才能用到经济学里来。
北昆仑:谢谢你说看了我许多帖子。我认为,如果你把我发表的观点综合一下,不可能
得出我是推崇放任自由主义的。其实你看我的整个思维,都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当然我
不照搬照抄经典著作的经典结论。那是因为照搬照抄本身就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
我考量问题的整个思路框架,至少是尽量去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人,他的思
维是怎么组织的,一分析问题就看出来了。武术里有句话: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希
望你是行家,能看出我“有没有”。
改版,海盗,各位网友:怎么看待我和愚蠢小猪之间的讨论。我们两个到底在讨论什么?
至少在我看来,我们讨论的指导思想是如何把国家建设得更好。目的指向是如何提高我
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决策范畴是经济政策。归纳起来,就是如何设计出一个比现行经济政策
更好的经济政策,更快更好地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
如果是讨论这个。我反对回到计划经济的作法,反对照搬照抄其它国家地区、其它历史
阶段的经验。如果愚蠢小猪网友确实有好办法,我很愿意讨论。前面绕了这么多口舌,等的
就是要听他的办法。
大的结论是显然的,有意义的只是商量具体办法。如果大家以为我们还是在讨论“要不
要发展科技”“ 要刷盘子还是要读书”。那我觉得这种问题未免也太低级了。不符合我这个帖
子的水平。
我希望网友们不要沉浸在文字里,跳不出来,抓不住讨论的精髓。
当然了,网络之大,无奇不有。也有许多人是从根本上不爱国,不想国家科技水平提高
的。那些人,确实需要用写点文章去教育教育。但是大而化之,盲人摸象,以偏盖全,那就
不好了。
要说什么是科学精神,愚蠢小猪自己归纳了一条。我觉得至少还要加上一条:“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毛主席说“不经过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就是这个意思。其它还有
什么,大家也可以补充。
---------------------------------------------------------------------------
-----
[叹服]
攻击敌人之前,至少要知道敌人手上的武器是什么
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为例
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需要经济学提供经济理论框架
(比如货币和财政的政策,利率、收入、汇率、国际储备、税收收入、
预算赤字、经常项帐户赤字、资本的流动以及外债的变化等等),
都可设为参数,、
利用统计学提供经济数据资料
拟合出一个回归方程,,求解,分析所得数据,
这样一个新的定理(模型)就算形成了
也就是说一个新的可能的政策依据就算形成了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47
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并不指望能够跟具体的事实有多大程度的吻合
理论结论与事实是否符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模型的适当建立,
现实的发展到底能否检验经济理论的正误?由于社会科学的特殊性,
它不象自然科学那样可以进行可重复的试验。
这也正是为什么经济学最终走上严重依赖严密推理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应该远离现实。
相反, 它只是经济学更好地解释现实的手段
通过严密推理,在对现实进行预测和判断的过程中
可以知道哪些地方肯定没有错,
如果我预测与事实有偏差,
那一定是因为其他需要进一步寻找的原因所致。
配服汉兄的耐心
------------------------------------------------------------------
[愚蠢小猪]
To[改版]:
科学从根本上来讲,就象你说的,就是“可重复,可检验”的治学态度,在这个意义上,
科学也是神学的一种,是一种信仰。你所看到的自然科学能在实践中能很好地满足“可重复,
可检验”,是科学家不断用主观“可重复,可检验”去逼近客观的“可重复,可检验”结果。
科学只能逼近客观真理,自然科学其实也是根本做不到“可重复,可检验”,因为没有100%
重复过程,还是测不准的。你谈到历史学,在自然科学里对应的是天文学,研究的是天体历
史,从历史中总结规律,预测天体的演化趋势。历史是不能重复的,所以天文学其实也是不
能重复的。但历史是相似的,可以把相似条件定义为重复条件,去逐步逼近历史演化的客观
规律。比如说,天文学发现了恒星有诞生消亡的过程,那些星体被人类发现,往往已经过了
多少亿年,完全走入了历史。但太阳有与其它恒星的相似性,那么天文学也预测太阳也会最
终消亡。科学的本质是通过研究历史去规划未来的,实验一结束就走入历史了,在工程上体
现非常明显。从研究类似工程开始,找出内在规律,找出原有工程优点和不足,去规划现在
的工程建设。由于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和现在的实际情况不会完全吻合,所以在工程实
施过程中非常要强调检验,研究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差异,找出新规律,不断修改完善提高现
有的理论,甚至舍弃,创立新理论。如果不要检验,那不是施工,是赌博。实事求是和一切
从实际出发不是科学的本质特征,神学也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我听过高僧讲佛法,
佛学也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科学的本质特征是“可重复,可检验”,实事求是和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这个本质特征派生出来的。
《刷盘子读书》从科学论文的写作角度来说,是非常讲究技巧的,可以说非常狡猾。类
似这种科学论文我经常写,就是我在文中说的,数字游戏门出身,专门干坑蒙拐骗的勾当。
无非是为了推销自己的工程方案和设想。强烈推销和暗示什么,但什么也不明说,抓不到把
柄。把客户搞晕了,下面的黑货就系统的出来了。你那么理解《刷盘子读书》也可以,但我
什么也没有说,呵呵。-------------------------------------------------------------
-------------------
[愚蠢小猪]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48
To偏微分:
你不要太激动。你说我蠢也好,外行也罢,我以前都已经承认了,而且欣然接受。我的
目的是让愚蠢和不称职的人也能够看到新衣服。
“经济学最根本的就是有限资源的前提下避免无谓浪费,提高效率.”这个论断很好,
和工程一模一样。工程学最根本的就是在有限的资金、资源、时间,使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
在本质上与经济学有区别吗?我没有看出什么区别,所以我认为经济学是工程学的一种。
当然你还可以说经济学与人打交道。但大型工程也是,比如要大量移民,在施工过程中
如何把对人的影响降到最小,完成后如何分配工程产生的效益,使工程的效益最大化。现在
大型工程的实施,其实涉及到的工程本身的东西不多,因为理论非常成熟,主要的是进行人
文调查和研究。你还提到要读什么XX经济学理论才有发言权和批驳权。我也认为你说的是对
的,所以我从开始就没有对XX经济学理论表示过任何疑问和批驳。相反,我还很尊重这套理
论,认为它是科学理论。只是要求在中国实施,需要“可重复,可检验”的要件,这是科学
实践的起码条件。----------------------------------------------------------------
----------------
[愚蠢小猪]
To汉时关:
象你这么死不悔改的人很少见,你说:“把治理国家经济当作工程,这本身就错了。你
的这个思路,以前不是没有过,斯大林就是这个思路。虽然在当时那个历史条件下很有效,
但我要告诉你,现在时代变了。现代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分工,产业链极度细化。你在麦
当劳里吃顿饭,消费品可以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为你服务的人可以成千上万。经济发展程
度越高,计划经济的用武之地就越小。”我给偏微分网友关于经济与工程的关系应该看到了
吧,这里就不重复了。你说“现代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分工,产业链极度细化。你在麦当
劳里吃顿饭,消费品可以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为你服务的人可以成千上万。”我很赞同。
但把你的话稍微改一下会怎么样,既“现代工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分工,各学科极度细化。
完成一个子系统,部品可以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为你服务的人可以成千上万。”对仗还比
较工整吧。工程学与经济学本质的区别在何处?在我的理解里,经济学是个超大型工程,是
整个国家,工程越大,对检验要求越高。你完全没有搞清工程实践的过程。并不是把什么问
题都搞清楚了,才能进行工程实施。现在工程理论应该比较成熟了吧,但离搞清楚客观事物
还差得很远,其实大量使用的是近似模型和经验公式。尤其是如果大型工程涉及人民生活时,
更是如此。人的活动是随机的,就象你所说的,还没有把人脑原理彻底破译了。怎么办,通
过问卷调查,统计,概率论等方式去逼近客观,揭示规律。因为工程上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
本质上都是近似的,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强调检验。要不断分析实际和理论的差异,不断
进行调整,同时也对理论进行完善提高。我觉得你完全没有领会西方经济学的精髓,虽然我
没有系统的读过。西方理论的精髓是科学精神。你看到的自由市场经济的模型,是西方研究
者把复杂社会问题给抽象简化了,是一个简化模型,当然其它研究者也抽象出了各种其它简
化模型。简化模型往往被称为“理想模型”,“理想”并不是说这种模型是楷模,大家需要照
着做。而是讨论问题方便,定量计算容易,只是客观现实的近似模型。经济学中各种近似模
型非常多,因为各种研究的着眼点不同,相互之间无所谓对错之分,相互之间进行什么逻辑
论战是没有必要的。各种近似模型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具体实施时要对各种近似
模型进行比较综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由于是近似模型,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检验调
整,同时修改完善近似模型。上面是我一个外行对西方经济学的描述。可能你觉得我描述的
完全不对。那么,把上面的“经济”用“工程”替换,会发现什么?整就一个工程学的描述。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49
日本学者的著述,能够清晰体现出这种工程思想,这也是我比较能看懂的原因。而中国主流
经济学家呢,完全是从“理想模型”去套现实,不符合“理想模型”的就要去改革,而不是
通过检验去逐步完善和提高“理想模型”。你看你的讲座是不是用“理想模型”套现实的。
我没有对你的“理想模型”提出任何怀疑。在进行科学争论的时候,是尊重和理解对方的“理
想模型”,认为是相对真理。既然是相对真理,必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当然自己由于
没有研究过对方的“理想模型”,所以根本也找不出什么问题。而是检查“可重复,可检验”
的要件,所以我没有对你的理论有什么怀疑,只是要你提供“可重复,可检验”的要件,这
个要求应该不过分。至于我的《刷盘子读书》,只是回顾的是历史,没有提出任何自己的“理
想模型”。当然我有自己的“理想模型”,以后慢慢贩卖吧。但不管怎么说,科学精神是第一
位的。你最后说的科学定义还要加上什么,我很接受,所以一开始就声明自己是外行,对你
的理论也不说三道四。而是要求你的理论产生的实际效果,要象我这种愚蠢的,不称职的人
能够看得见。
---------------------------------------------------------------------------
-----
[汉时关]
改版:具体方法不可一概念而论。科学和技术两者又要分开。
基础科学的研究,很难用物质利益来调动和促进。但是也要对工作人员提供基础的物质
保障。从这个角度说,高校和部委研究所是非常适合的地方。国家确实要养一批人,让他们
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地搞基础研究。
“科学无国界”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研究成果,一般是向
学术界公开的。爱丁堡大学搞出克隆羊以后,把基本原理发了好多篇论文,马上各国就都搞
出了克隆羊、克隆牛。
但是技术和科学又不一样。汽车的原理谁都知道。但是具体的技术,各个掌握者都是保
密的。要说克隆羊,不是克隆你一只羊,几十斤肉出来就算了。克隆羊的意义在于转基因,
这个就是技术,英国人不可能公开。
又比如说出国留学,你学空气动力学,那很容易把西方空气动力学基础知识给掌握。但
是空中客车的飞机设计技术,是绝对不可能通过留学学到的。所以中国学生到美国去,学得
最多的就是基础学科。美国人也不怕你学了基础科学以后,就能在技术上超越它。
那么中国谁来发展技术,我看这一块工作,就要放给企业去做。你让高校和部委研究所
的人来,就作不好这个工作。就算硬着头皮做了,也是无头苍蝇。前面我已经提到过,我国
各项专利积压闲置达几万项,都不能转化为效益。这个就是科研与市场脱节所致。
民营企业搞不搞得好技术?这个问题不要虚谈。巨大中华四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就是最
好的证明。当然,我还是不搞“出身论”,无论国企还是民企,有效益就是好企业。也正因
为我不搞“出身论”,所以以任何借口打击民营企业,为计划经济招魂的主张,我都是不能
同意的,任何借口打击国有企业,为放任自由主义开锣的主张,我也是不能同意的。愚蠢
小猪:我劝你发言之前先思考一下。你真的准备坚持把经济当作工程?你的观点到底是什
么?我最后说一声“请明确表达一下”。如果还是计划经济的那一套的话,我觉得没必要再
讨论了。
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长篇大论,在许多人看来是精彩绝伦。但你要是把你的真正观点最后
明明白白地亮出来,恐怕许多原来为你叫好的网友,都要把他们的掌声收起来了。
---------------------------------------------------------------------------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50
-----
[愚蠢小猪]
To汉时关:
我刚来是就表明自己的目的了,是为了推销“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我之所以
不厌其烦,长篇大论,就是推销科学精神。我觉得非常重要,比什么模式方案要重要的多。
科学和工程的关系是科学认识客观世界,工程是改造客观世界。科学和工程是孪生兄弟,
一块硬币的两面。我不反对你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但要求有科学精神,工程思想。日本也
有很多自由市场经济流派的学者,怎么他们都能尊从科学精神,工程思想。搞自由市场经济
信仰科学精神就那么难吗?我没有提到计划经济的事,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怎么就认为
是计划经济那一套?难道科学精神,工程思想就是计划经济?没有科学精神,与贩卖“皇帝
的新衣”有什么区别?另外,关于如何发展科学技术问题,你完全是外行。
---------------------------------------------------------------------------
-----
[恶梦]
看了大段的争论,我觉得焦点问题还在于什么是科学,经济学是不是一种科学?
我想简单定义一下科学。
科学是一种“假说”。在这个假说中存在N条“公理”(或者叫做“信仰”, 不证自明),
存在M条“逻辑”(或者叫做算子,由假说提出者定义)。由这些公理和逻辑可以推导出该假
说中的一切“定理”和“推论”(或者叫做“理论体系”)及对应的“边界条件”。
这个“假说”是不是“真理”呢?这不重要,科学是只是“相对真理”,科学只能被“证
伪”。在一个“假说”被证伪之前,它就是所有信仰科学的人们的“真理”。
那么怎么证伪呢?这就必须由不同的人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可重复的“检验”:理论检验
和实践检验。
如何进行理论检验?根据该假说提供的公理和逻辑,推导出至少一个悖论。
如何进行实践检验?根据该假说提供的边界条件,设计一个真实实验或者理想实验,检
查实验结果数据是否符合该假说的定理和推论。
证伪了以后怎么办?修改该假说的公理、逻辑和边界条件。使该假说的理论体系再次回
到“自恰”状态,并且符合实验结果数据。
最后一个问题,经济学是不是科学?
信仰科学的人说“是”,不信科学的人说“不是”。
唯物主义者说“是”,唯心主义者说“不是”。
---------------------------------------------------------------------------
-----
[好阿友]
小猪你究竟卖什么?要读书不要刷盘子?还是可重复可检验?两者并不等同。
没学费就刷盘子赚点学费,读书累了或空下来甚至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可以刷刷盘子,
毕业后挣大钱了就可以休息休息不必再刷盘子了,如果精力充沛刷刷盘子也无妨既可以调节
身心也可以赚点外快,当然,如果读书没有天赋还不如趁早刷盘子。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51
我主张要多读点书,如果读书后可以作个警察或税务官到时收收保护费或收收税就比较
理想,当然如果能开银行也行,但恐怕有点难度,一无关系而无本钱,故想请教一下读什么
书比较有钱图?如何刷盘子?如何烧菜?如何开饭店?或者如何生产盘子或刷盘子机?给
个建议? 经济和理工各有其特点,你不会不知道吧?
理工科所研究的对象包括环境、结果均可再现,结果也可以检验,严格讲应该是其结果
可以事先预测或推导且必须与实际结果是一致的。可重复是前提,包括所有外界的干扰因数
均在可控范围内或误差范围内。
而宏观经济是不可重复的、干扰太多,太过复杂,故根据经济理论推导所得的结果虽然
也是可以检验的但与实际结果可能有较大的误差,如果能够再现经济理论中的条件或环境则
结果也是应该一致的。但事实上从严格意义上讲环境是无法再现的,即不可重复的,因此也
就产生了各种理论,多种流派。否则就没有必要争论了。另外,我想知道你是否认识你所
推崇的日本经济学家?是否有机会与他们探讨过经济学是科学还是神学?结论如何?
---------------------------------------------------------------------------
-----
[偏微分]
愚蠢小猪:
我不明白为什么独独你就可以说话不讲逻辑?谁赋予你的特权?
你说一切都是假说,一切都会被扫入垃圾堆.那么你看看自己说话,哪次不冒出一堆假
说?我看是假说属你说的多,你都"可重复,可检验"过了吗?没有吧!那你张嘴说话干什
么?拿出来垃圾来浪费别人时间的?
你如果喜欢检验,那么可以跑到菜市场捧本经济书蹲点.蹲上十天半个月,再回来说你
的说话.
那非常欢迎
---------------------------------------------------------------------------
-----
[愚蠢小猪]
To恶梦:
于我心有戚戚焉。但问题是在中国象你这样知道“科学”的人怎么这么少?
To偏微分:
“我不明白为什么独独你就可以说话不讲逻辑?谁赋予你的特权?”我高兴不讲逻辑,
这点自由总有吧。如果真讲起逻辑来,讲得过我吗,我是搞科学技术出身的,成天与什么逻
辑公式推导打交道,侃起来不把你们绕晕了。虽然我没有系统读过什么经济学的理论,但用
脚趾头想就知道,经济学才刚刚向工程学习,搞什么逻辑公式推导,这也是我在《刷盘子读
书》里说的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没有科学精神,逻辑有用吗?数学发展到现在可以说非常严
密完善了吧,就在数学理论体系本身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还有许多悖论。问题在何处?数
学公理有问题?数学的各种逻辑有问题?都不知道。经济学拿着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算术进
行什么逻辑推导,还敢说逻辑严密,不需要检验。To好阿友:
《刷盘子读书》只是药引子,真正贩卖的是“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你关于宏
观经济的描述,我把什么“经济”用“工程”替换了,如下: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52
“而大型工程是不可重复的、干扰太多,太过复杂,故根据工程理论推导所得的结果虽
然也是可以检验的但与实际结果可能有较大的误差,如果能够再现工程理论中的条件或环境
则结果也是应该一致的。但事实上从严格意义上讲环境是无法再现的,即不可重复的,因此
也就产生了各种理论,多种流派。否则就没有必要争论了。”看样子你是工程科班出身的,
怎么对工程的描述这么准确,很令人惊叹。是不是你也认为经济学理论需要检验?日本学者
百分百是科学经济学出身,信奉自由市场的都是。我认识的几个朋友是经济学教授,劝我到
他们那去旁听,说可以优惠。有时一起闲聊,自然喜欢侃经济政治,不要检验,那是做学问
吗?
第三章
工业化的轨迹
雄鹰折翼
第一节前言
《刷盘子读书》揭示了这么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知识就是力量”。对于普通人
来说,知识是立身之本。对于民族国家,土地资源钱财是身外之物,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
财富,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技术力先进是先进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当然如果做二奶或狗腿
子,则不需要什么知识技术,纯粹取决于主子的需要和可能。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
没有做二奶的可能,只能靠自己。在这个章节中,则是从历史的脉络中寻找成为先进国家的
模式,详细比较中日两国工业化的轨迹。并试图回答这样的疑惑:日本1955年恢复战前水平,
经过约20年的经济高度成长期,平均成长率近10%,成为先进国家,并且人均GDP大体赶上了
其它先进国家。而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也经过了20余年的年平均成长率近10%的高
度成长,但依然是后进国家,人均收入还处于后进国家的末流。连续20年的高度经济成长是
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事,中国不知道还需要几个20年的高度经济成长,才能赶上先进国家。
这个系列涉及一些模型和图表,不比《刷盘子读书》通俗易懂,学术气比较重,且可能有些
篇幅翻译日文,不够通顺,希望能够谅解。
第二节工业和农业经济的GDP
一谈到经济,自然就联想到GDP及GDP的成长率。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多少,中国的是
多少,以年均多少成长率,经过四则运算,就能得到多少年能翻几翻,多少年能赶上发达国
家。
几年前参加一个纪念首批日本移民登陆秘鲁100周年座谈会。会上一位秘鲁人介绍秘鲁
的经济现状:面积是日本的3倍多,人口2千余万(日本约1.3亿),经济以农业矿业为主,有
少量的纺织等工业,人均收入2千余US$。近几年的GDP增长率5%左右,但以US$计算,却连年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53
减少。从帐面上看,数据还是不错,但实际的生活却非常贫困,中国人均约1000$,很多家
电产品都普及了,在秘鲁却是稀罕物,属于奢侈品,而秘鲁的物价水平并不高。这是件很奇
怪的事,帐面上人均不低,物价水平不高,但实际人均消费的产品却很少。我产生了探索GDP
数字背后秘密的念头。在日本,有关中国的经济数据和研究很多,但有关拉美的却很少。这
个时候,我结识了一个来自巴西的朋友,与我一样,也是政治经济爱好者。他对中国有浓厚
兴趣,正在学中文,喜欢研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据他的比对,10年前,中国经济就超过巴
西,现在则远超巴西,而且继续急升。反观巴西,仍然贫困,重要的是还看不到希望。拉美
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差不多,以前阿根廷好些,现在也不行了。问题出在何处,巴西一直是自
由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也有民主宪政。政治上没有什么动乱,经济发展也很顺利,至少在GDP
的成长率上,但100年后却是穷国,而日本却是超级发达国家。日本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
治是近几十年的事,而且还不那么纯正。
日本的经济成长,55-73年是高度成长期,平均年率不足10%,74以后是稳定增长期,平
均年率不足5%,进入90年代则平均年率为1%,是失去的十年,当然数字的出典不同会有区别,
增长率也不太高。如果把数字倒推回去,几十年前的日本应该是富裕国家,其实不是,从中
老年日本人嘴里,还能听到食品不足和配给制的经历。再往前溯,战前日本也不是富裕国家,
还一直向拉美移民,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才停止。战前日本的人多地少,自然农业也没有什
么出产。工业则几乎完全是军事工业,与民生没有太多关系。军事工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
自然没有优化配置,成本核算等等。军事工业做出了一些产品,但没有做成而夭折的产品更
多,效率是极低的。即使做成了,可能完全落后于时代,如大和战舰,花费了无数金钱和人
工,工程方案几经反复修改,做出来的却是“无用长物”。军事工业像大黑洞,吞噬了日本
所有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农田没有劳力耕做,农业生产下降,小孩也半工半读的在工厂
劳动,做出来的武器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用,实际完全浪费了。战败后,军事工业被彻底清
盘,日本战后再出发。在中国学者通常的认识里,现在日本的经济繁荣源于市场经济和民主
改革。而日本学者却认为是战前普遍的国民教育,大量的熟练工人和中层技术和管理人才。
战后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改革并没有被列入日本的大变革,日本历史上有三次大变革,圣得太
子、织田信长和明治维新,战后的改革换汤不换药。都叫GDP,即使有一致的定义,一致的
核算方法,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其实没有任何可比性。工业经济的本质是机器生产,人只是
操作和设计机器,可生产的产品数量在生产力上几乎没有上限。工业产品的准备期很长,需
要技术和人材准备,所以刚开始产品数量很少,价格昂贵。一旦突破,产品数量会呈指数增
长,价格也会成指数下降。算GDP时,即使产品数量翻了几倍,算增长率也只增加几个百分
点,甚至倒退。农业经济则不同,不需要技术和人材准备,随着技术改进,土地的出产也会
稳步提高,但不会爆炸性增长,因为农业毕竟还是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价格是稳定的,产量
提高多少,GDP也大致提高多少。在同样的GDP增长率下,工业和农业对产品数量的供应却是
截然不同的。国家内统计GDP与国际间不同,能够生产工业品的国家很少,而生产农产品的
国家却很多,农产品的需求又缺乏弹性,实际上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与工业品之间的比价却是
稳定的。工业国与农业国即使有一样的人均,一样的GDP增长率,几年下来,人均收入会差
很远。战前日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资源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是很低的,GDP很低,生活必须
品也需要配给的。但有个效率是很高的,即把国家的大部分人口转化成了工业人口,这个很
重要,是日本与拉美的最大区别。问题还没有完。农业经济由于引入新技术,由于土地有限,
总产量不会有显著增长,却把人工解放出来了,也就是失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但这笔钱
却不会投资于工业,因为市场上已经有大量廉价的工业品。在工业国家,投资办厂就可以出
产品,所需投资低。而农业国则不行,因为没有技术工人,技术和管理人员。如果培训,则
需要很多时间和资金,由于是生手,刚做出来的产品肯定是质次价高,毫无竞争力,能赚到
钱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根据市场经济比较优势论,还不如把钱投向股市和房地产等虚拟经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54
济,GDP也会上涨。由于有大量失业人口,劳动力价格低,用机器还不如用人工,财主大量
请看家护院的,端茶送水的,洗衣做饭的,等等。这些人的人数不少,工资还不低,比种地
强,也创造了巨大的GDP。就象《红楼梦》中的贾府,算GDP很高,也很光鲜,但只是空壳,
人均实物占有率很低,非常贫困。国家中的工业人口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但工业人口不等
同城市人口,由上面论述,农业国家也可能多数是城市人口,农业国的三产也可能占6、7
成,与工业国家相似,但他们创造的GDP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工业人口首先要有文化,即普
遍教育。有文化还远不够,需要各种专业技能,即各种岗位培训,甚至需要真刀真枪操练实
际项目,哪怕不成功,成为废品。但在后进的农业国家中,靠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完全不
能实现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变,只会划出工业化天堑,现在则是数字化天堑。总之,在不
同经济结构的国家之间讨论GDP及GDP增长率是毫无意义的。后进国家不可能通过单纯的GDP
增长而成为先进国家。先进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技术力先进。关于技术力
的评价标准在《刷盘子读书》中已经给出了。
第三节工业化的模式
如何从后进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其中发展的阶段和路径是什么?在世界经济
历史中,各个国家由于环境和文化的不同,所走过的路径是不同的,可以用图1的发展轨迹
来描述。
图1工业化的路径
这幅图引自《日本型资本主义》(有斐阁2004出版)。技术由纵轴“先端——成熟”表达,
越往上越先进,往下则是成熟的低技术。横轴“组立——加工”则反映了技术的性质,“组
立”对应的中文意思是组装,越往右则越复杂,需要完整的系统能力,往左只是简单的组装。
后进国家的位置处于左下角,技术的蓄积薄弱,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密集的组装业。右
上角是先进国家,拥有先端技术,能够完成复杂的工程设计与制造。从后进国家到先进国家
的路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技术技能节约的发展”,对应的是路径A,先从最简单的低技
术的组装开始,随着工业化进展,劳动力出现短缺,工资上升,逐步带动产业升级,但还是
在“组立”工业范畴内向“先端” 发展。目前,还没有国家通过此路径实现了向先进国家
迈进,能够完成复杂的工程设计与制造,所以用“(将来)?”表达;另一种是“技术技能
蓄积的发展”,对应的是路径B,先向“加工”方向展开,然后向“先端”迈进。这两种路径,
在最初阶段,由于技术蓄积不足,需要从海外积极导入技术和部品,而对于路径A,则所有
阶段都需要从海外导入技术和部品。日本的成长轨迹是路径B,“技术技能蓄积的发展”,广
泛的国民教育,知识技术积累,基干产业先行。基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培育中小企业
和部品工业。这种蓄积的发展轨迹与欧美基本类似。
韩国从1970年开始工业化进程,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从日本导入工作机械和部品,不需
要技术技能的蓄积实现高度工业化。与日本相比较,被称为“技术技能节约的发展”。由于
是“小国”,工业化进展到一定程度,劳动力不足,工资上升,企业不得不进行高附加值产
品生产。随着工业高度化,需要高度的生产设备,而自国的技术没有充分蓄积,进一步依赖
海外技术和部品。原来的劳动密集产业则逐步向中国和越南转移。中国的工业化的进程,1978
年以前,与日本的发展轨迹非常相似,走的是“技术技能蓄积的发展”道路。从1949年前只
能仿制汉阳造,经过20余年的技术蓄积,到70年代末,有两弹一星,大型喷气客机,门类齐
全的基干产业,拥有先端技术和完成复杂工程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属于先进国家。但后来出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55
现了自我定位错误,把自己定位为后进国家,以“四小龙”为师,重走“组立型工业化”补
课。由于中国劳动力的无限供应状态,没有发生产业升级,导致原来的自我技术停滞不前,
甚至倒退。大量外资涌入,外贸外资依存。经过20余年的高速GDP增长,成了后进国家,人
均收入处于后列。1955年的日本并不富裕,刚恢复到战前水平。但日本把自己定位为先进国
家,以自我技术发展为主导,经过20年的高度成长,成为超级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也大体赶
上了先进国家。中国和日本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几乎同时被西方打开了大门。日本“西
体和魂”,中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了各自的工业化的进程。“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和“西体和魂”没有本质区别,但却走上了不同的工业化道路。
第四节租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造船
日本被打开国门,非常震惊,要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但日本是小国,没有什么资源,
需要靠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当时生丝有比较优势,国内价格只有国际价格的1/10,于是大量
的农田变桑田。但很快发觉比较优势此路不通,因为中国有更强的比较优势,只有另想出路。
1870年,政府从当时制丝先进国法国导入技术,设立官营富冈制丝厂,转向制丝业。由于官
营,连年赤字。但它培训了人员,仿制并改善了制丝机械,使制丝业蓬勃发展起来。同样的
方式,以官营工厂为先导,棉纺业也成长起来。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原料和成品的海运成了
问题。当时无论远洋运输还是日本各港口间的转运,都由几家外国海运公司经营。由于自由
竞争,运输价格低廉合理,以至于没有日本会社能够挤入海运市场。日本政府又一次违反了
市场经济原则,1875年免费或低价提供给三菱大量船舶,并每年提供补助金,在政府的保护
下三菱开始与英美的海运公司竞争。后来,政府又通过行政手段以三菱为核心,成立了日本
邮船会社。那么这个日本邮船会社的经营状况如何呢?,如图2。图2 海运的发展和补助金
日本邮船会社从1886年到1914年一战爆发前,近30年时间,合计的补助金是利润的1.1
倍,实际长期赤字经营。日清战争是个转折点,战时的军事运输需要,大量船舶购入。战后
作为“日清战后经营”的一环,补助金急剧扩大。根据经济学理论,不符合比较效益,买船
还不如租船。随着买船的进行,造船也开始推进。政府又违反市场经济原则,设立官营造船
所,现在日本造船业的大企业,如石川岛造船所、三菱长崎造船所、川崎造船所等,都是从
官营造船所演变过来的。到1890年代初,国内的造船所主要还只能承担船舶修理业务。
日清战争后,正式推出造船业的育成政策。1896年制订了造船奖励法。1899航海奖励法
改正,如果航运业者使用外国船舶,补助金半减。造船奖励法和补助金半减,使造船业蓬勃
发展,技术水准也快速提高,1907年三菱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客船天洋丸和地洋丸。但
造船奖励法的经济效益如何呢,根据川崎造船所的1897到1913年的数据,总利润821万元,
其中奖励金251万元。如果只考虑民用船舶,利润257万元的中间奖励金有208万元。基本没
有赢利,从经济效益角度,造船还不如买船。1911年,日本关税自主权回复,船舶输入税金
上升,进一步促进了船舶自给化。日本还强调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和相互联动效果。作为关键
的环节钢铁业,也是以官营制铁所开始。并且在日清战争后设立了官营八幡制铁所,现在新
日铁的前身,是日本钢铁业的支柱。这个官营八幡制铁所的经营成绩如何呢?如图3。
图3 八幡制铁所的经营成绩
八幡制铁所的利润大多数年份是负值,即使是一战爆发的1914年,利润率也只有4.9%,
而同期国债的利率为5.3%,事实上享受国库的补助金。到1914年,累计补助金达到5600万元,
相当于同年一般会计岁出的8.6%。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56
从造船业和钢铁业的业绩可以得出,无论政府的产业育成政策和民间企业的努力,一战
前日本的重工业在国内市场上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原因有两点,一是生产要素的价格,日
本钢铁业的工资只有欧洲的约1/7,而“资本的价格”,日本的利率大约是英国的2倍。这样,
日本的低工资,高利率的状态,对资本密集的重工业获得国际竞争力不利。二是没有达到经
济规模,八幡制铁所订购的钢材是小批量多品种,造成成本居高不下。1908年,八幡制铁所
的钢材产量占日本总产量的71%,占总供给量(含输入钢材)的43%。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的八
幡制铁所仍没有达到经济规模,说明日本的钢材市场还不足够大。关联产业还没有达到具备
国际竞争力的规模,还需要对关联产业全体实施育成政策。1914年一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
相反还需要向日本订购武器和军需,日本的重化学工业迎来了黄金时代。但好景不长,随着
战争结束,国际竞争再开,又陷入不景气。20年代,日本的重化学工业仍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当时日本的贸易构造有三个环节。第一是对美国生丝出口,获得外货;第二是用外货输入欧
洲的机械和金属制品。第三是用输入的机械和金属制品强化重化学工业和军事力,对亚洲殖
民地的支配强化和扩大,获得原料和市场。但这种三环节构造在30年代崩溃了。由于大恐慌
和化纤的发展,对美国生丝出口减少,对美贸易反而发生巨额赤字,贸易的第一环节崩溃。
日本与亚洲各国民族资本的矛盾,如中国印度等抵制日货,使贸易的第三环节崩溃。日本的
重化学工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30年代重化学工业的继续推进需要大量从欧美
导入先进机械和材料,导致外货严重不足,国际收支恶化。为了克服贸易三环节的崩溃,日
本急剧军国主义化,要建立自给自足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在战争的轨道上急行,国民
经济急剧重化学工业化,而纺织等轻工业则根据“不要不急”原则,强制转废业,成为军需
企业的部品下请、协力工厂。这种组织形式也就是战后高度成长期的组织形式。图4 日本的
工业化和重化学工业化
日本的重化学工业的建立和成长,完全违背市场经济原理,与价值规律、比较优势、优
化资源配置等理论完全背道而驰。这是日本的不幸,土地狭小,资源匮乏,同时还人口众多,
随时有地震火山台风的威胁,没有任何比较优势,只好依靠“物作り”的“技”。“一号机输
入,二号机国产”是日本的引进原则。由于重化学工业没有经济效益,需要国家大量补助。
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民众的生活其实非常困难,大量的人成为天皇的弃民,移民拉美,甚
至菲律宾。而在同期,中国的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呢?
第五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中国工业化的轨迹完全不同于日本,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奉行“造船不如买船,买船
不如租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也开始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军事和科学技术,开始了
洋务运动,时间上与日本差不多。洋务运动开始以“自强”为主,重在创办使用机器生产的
军事工业和训练新式军队。洋务派兴建的第一个兵工厂是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则是当
时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左宗棠在福建成立的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设备最齐全的船舶制造
厂,也极为著名,曾经建造过排水量2千余吨的军舰。不过,很快发现这些现代工业没有经
济效益,与其造军舰还不如修后花园。洋务运动在后期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纺织等
民用工业。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清朝风烛残年,中国走上了政治变革的
道路。
辛亥革命后的北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律和政策,经济法制急速整备。推进这些政
策的中心人物是1913-1915年担任农商务部总长的张謇。他是立宪派的代表人物,1890年代
在其家乡南通创办了一系列的纺织工厂。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57
张謇认为“清末创办的公营事业浪费很多,收益无法与民间企业相比”,他对现存的公
营事业强烈不信,提出原则上撤废公营事业,优先振兴民间企业。对外关系上,主张采用开
放主义,但对纺织等轻工业进行保护,重工业则吸引外国投资,利润分成,公营事业限制在
最小,不与民争利。民国政府初期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的整备,由于军阀混战,并没有什
么实际效果,但为2、30年代的民间轻工业的急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制定的法律和
政策,实际是清末光绪新政期政策的充实。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一战爆发,江南造船厂1919
年承建美国“官府”级万吨运输船。但是建造所需的材料,关键部件及设计图纸都由美国提
供。自己没有任何技术,只是组装,没有对基干产业产生推动作用。以至于“官府”级建造
完成后,再也没有建造类似的船只。
1928年,北京政府倒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928-1931年间的实业部长孔祥熙提出了
以重化学工业为主导的国营企业发展计划,以国家的国防为目标。但孔祥熙的计划没有资金
支持,没有进展就结束了。1931年末,孔祥熙的后任陈公博提出了以民间轻工业为主体,“输
出志向工业化”的战略,提出了“保税工厂”等措施,陈公博的经济政策是战后一些国家共
通的策略。1928-1933任财政部长的宋子文也积极推进民间轻工业的发展,反对发展国营企
业,反对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反对建立重化学工业。宋子文的主导思想是:1活用民间
资本;2抑制政府财政支出;3国际分工协力。为什么重视轻工业发展,陈公博如此解释:作
为国家的根本大计来说,毫无疑问应该发展重工业。但为什么着重发展轻工业呢?首先中国
缺乏重工业的熟练劳动力;其次重工业需要大量投资和相关产业配合,民间资本很难投资;
第三外国政府对本国的重工业有大量的援助金,中国政府没有这个财力。中国需要采用什么
样的经济体制,资源委员会的翁文灏有如下论述:现在各国的经济体制,概括的说有三种类
型。[甲]完全国营和计划经济,苏联为代表。短时间重整了军备,成为强国,但民众付出了
巨大牺牲。但可以参考其计划经济的方法和勇敢前进的精神。[乙]政府完全统治下的全体主
义经济,以德意日为代表,同时容忍私人企业。增强国家全体的力量和军备,侵犯其它国家
利益。这种体制能够克服自由散漫,在短时间取得成果。但是,中国爱好和平,要为国际和
平做贡献。[丙]以自由竞争为主,部分政府控制,以英美为代表。部分政府控制与上述的两
类体制不同,是守护和促进市场经济的自由,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但翁文灏是计划经济论
者,希望国防优先,政府应该负更多的责任促进国营事业的发展。民国期间以民间轻工业为
主,采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抗战时则向计划统治经济倾斜。有意思的是,积极推进民间企
业的张謇、宋子文、陈公博等都拥有自己经营的民营企业。
由于采用民营资本为主体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按Chang
(1969)的记载,工业增长率在1912-20年间高达13.4%, 1921-22年有一短暂萧条,1923-36,
为8.7%,1912-42,平均增长率为8.4%,整个1912-1949,平均增长率为5.6%。而在二战前民
国时期,尽管连绵战争,工业增长率仍高达8-9% (Chang 1969, pp20-74)。而在同一时期,
日本采用重工业优先的统制经济模式,效益低,增长率低下。一战期间(1915-1918)工业
增长率为13.4%,战前工业增长率仅3.8%,20年代的增长率又退回到3.8%。1932-1936由于向
战争突入,工业生产又加速,工业增长率达到11.1%。(《工业化的轨迹》P109-110)中国日
本在甲午战争后才拉开差距,但中国锐意进行了政治和经济改革,民国期的经济得到了飞速
发展,增长率远远高于日本。2、30年代是中国的黄金十年,上海非常繁华,有东方巴黎之
称。但这繁荣却是虚壳,918不战而丢东北,抗战时英勇的中国士兵要用大刀向装备精良的
鬼子头上砍去,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抗战期间中国工业不能为前线提供一架飞机,一
辆坦克,一门重炮。而日本却可以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大和”,生产当时世界上最
先进的战斗机“零战”。经过高速经济增长,中国远远落后于日本。中国所谓的工业增长实
质上是把自己的资源加工好后送到国外,人民生活迅速降低,挣来的钱用于奢侈消费,而没
有用来提高民族的知识和技术水准。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58
第六节战后复兴
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经济崩溃,殖民地丧失,不能从殖民地输入粮食和原料。1945
年粮食产量只有战前的2/3,粮食危机一直持续到1948年。人均纤维供給量到1949年不足战
前的1/4,只有1kg程度。由于遭受空袭,大量住宅被摧毁,1948年时点,80%东京市民没有
自己的住宅。1946年的工业生产指数只有战前的31%(图5)。粗钢产量由43年的765万吨到46
年的万吨。棉丝由37年的72万吨到45年的2.3万吨。煤炭由41年的5647万吨到46年的2038万
吨。除去武器和军舰,和平国富损失了1/4。
图5 工业生产指数
在一般的印象中,日本从废墟中复兴。实际上,工业设备大体残存,并没有遭受很大的
战争破坏。重化学工业基本保持了太平洋战争开始时的水准。纤维等消费品工业损失比较大,
主要不是因为战争,而是转向了军需生产。和其它国家相比,日本的工业设备残存率非常高,
只是由于外国贸易中止,原料输入事实上停顿,使生产大幅度下降。为了从战后的废墟中重
新站立起来,1946年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现在日本经济企画厅(相当于中国的计委)的前
身。同年,日本财界的“政府”经济团体连合会(经团连)创立,它是战前的日本经济联盟
会及战中的重要产业协议会的延续。
经济安定本部1947年的《经济实相报告》:“基于收集的资料和统计数字,把我国的经济
现状向国民传达,想要国民一起考虑和解决问题。每个国民需要像考虑自己的家计一样考虑
国家经济”,提出了“国も企業も家計も赤字”著名的口号,意思是无论国家还是企业还是
家计都赤字了,号召全体国民团结起来共度难关,争取国民理解和协力。经济安定本部实施
了一系列的经济统制措施,具体的是:1基于“临时物资需给调整法”的物资统制;2基于“物
价统制令”的物价管制;3基于“金融机关资金融通准则”的资金统制;基于“贸易等临时
措置法”的贸易统制。
经济学家有泽广巳(社会主义计划主义派)提倡“倾斜生产方式”。把有限的资源集中
于煤炭和钢铁,这两个产业相互循环扩大,再波及到其它产业。为了筹集资金,设立复兴金
融金库,向重要产业重点提供资金。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吉田茂首相却是自由经济论者。
为了经济复兴,采用统制经济体制,资源和资金向煤炭和钢铁行业集中注入。复兴金融
金库是政府全额出资的国营银行,向煤炭、钢铁、电力、肥料四部门重点融资。47-48年向
煤炭行业的贷款约占同期全国总贷款的1/4。由于没有经济效益,由日银印钞票填补亏损,
是47-48年高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由于是基干产业先行恢复,消费品生产被押后,国民的
生活被压缩到最低,粮食和生活必需品配给,取缔自由市场。1947年10月,东京地方裁判所
的34岁法官,由于遵纪守法,拒绝食用黑市的粮食,营养失调死亡。48年的《经济白书》:
“配给的实绩,比如火柴1人1天只有4支,肥皂1人1年1个,国民消费的日用品大半来自黑市。”
国民节衣缩食,艰难地推动基干产业恢复,日本逐渐从崩溃的深渊中脱离出来。1950年朝鲜
战争爆发,美国向日本产业界大量订购军需,形成朝鲜特需,日本经济急速回复。
第七节历史的遗产
中国经历8年抗战,然后3年内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接收的历史遗产,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59
简单的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财阀和帝国主义——三井物产和中国》,作者是名
古屋经济大学经济学部的坂本雅子教授。此书是平成14年度日本学术振兴会科学研究费资助
下出版,2003年7月第一次印刷。下面是此书的一些节选。中国实际没有自己的政府,实际
统治中国的是英美日同盟的商会。1930年前英国为主导,之后日本为主导,美国则门户开放,
利益均沾。918后,由于三国联盟,国联自然倾向日本,且日本还与美国商社提携共同开发
东北的资源。
1911年辛亥革命后,继承了所有的不平等条约和债务。袁世凯以非常优厚的条件做抵押,
获得多国同盟的善后大借款。其实,孙中山开出的条件不比袁世凯少,但列强经过评估,最
终选择了袁世凯。列强还资助各地方实力派,军阀混战。列强的资本运作、武力及投资,使
中国的资源大量流向国外。苏俄支持的北伐军,高扬打倒帝国主义的旗帜。英美日同盟想用
武力干涉,扑灭中国的革命。3月24日,北伐军攻入南京,侵入日英领事馆和美系大学。英
美军舰随后炮击南京市街,约2000中国人伤亡。但日本军舰没有参与炮击,当时日本的币原
外相认为,如果列强武力干预,会助长中国民族主义,还不如资助蒋介石,要蒋介石消灭共
产党。3月28日,日美英三国代表在北京开会,敦促蒋介石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对关系
者进行处分赔偿。蒋介石对共产党的镇压,不能不考虑列强的软硬两方面的压力。硬的压力,
当时中国领水域有列强170余艘军舰,陆战队正逐次上陆。虽然列强没有达成共同派兵协议,
但这样的军事压力是蒋介石发起反共政变的重要原因。软的方面以币原外相为代表,如何给
蒋介石做工作,如何给钱,如何提携等等,为了维护蒋公和民主国家的光辉形象省去若干字,
一系列的转化工作后,反共政变终于开花结果。列强在不污手的情况下,实现了“煮豆燃豆
萁”。以上是此书有关南京事件及412政变的相关描述。在这之前及之后还有许多相似事件描
述,由于篇幅的原因,以及为了维护民主国家和蒋公形象,也就不介绍了,往事不堪回首。
蒋介石是靠列强扶植的,自然继承了所有的不平等条约和债务。他的轻工业资本完全靠列强
维持,对外非常软弱。918时不敢抵抗,77时不敢宣战,因为英美日同盟还有效。英美日同
盟的商会通过资本运作,各种借贷款,如铁路贷款,电话电报贷款,武器贷款等,中国则用
各类资源、各种税收做抵押。中国的资源大量流向国外,但却统统算成了GDP。中国的民族
资本虽然与列强有矛盾,但也依赖列强的设备和技术,轻工业实际上是把自己的资源加工好
后送到国外,挣来的钱没有用来改善和提高民族的知识和技术,而是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
奢侈消费,当然也都算成了GDP。GDP在高速增长,人民极端贫困,民族在流血。没有重化学
工业支撑的所谓经济发展是对民族的犯罪。1949年,中国12岁以上的人口90%是文盲。而1955
年的日本,新就职的学历构成为,中学毕业60%,高中毕业31%,大学毕业9%,人力资本方面
中国远远落后于日本。
自然条件方面,中国的面积约为日本的26倍。东南部的面积不足40%,却生存了95%的人
口,人口密度与日本相当。沙漠、高原、荒芜、干燥、寒冷等环境恶劣的西北部,总面积超
过60%,但只有5%的人口。日本是土地狭小的国家,但日本农民的人均耕地却是中国农民的
2.4倍,且日本的气候土壤条件比中国好得多。中国农业实际没有多少发展潜力。中国的矿
物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率低,且品位低,埋藏分散。探查技术、采掘设备、运输手段
严重不足。中国的近代工业非常薄弱,作为国防自主,经济自立的重化学工业几乎为空白。
中国粗钢生产,包括外资工厂,1936年是历史最高水准,才41.1万吨,同样作为殖民地国家
的印度同年钢产量为88万吨,不足印度的一半,到1949年时则只有15.8万吨。作为对比,苏
联革命前夜的1913年,钢产量为423.1万吨。几乎没有任何重工业技术和人才,而当时的日
本则拥有门类齐全重化学工业和大量的专业人才。民国期高速发展的轻工业,早就在战火中
烟消云散。1945年的日本保存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设备基本保留,没有受到很大的战争
破坏,只是原材料输入断绝,即使如此,战后复兴经历了约10年时间。而1949年的中国,则
一无所有,现代工业技术几乎为零,绝大多数人口是文盲,中国实际落后日本近百年时间。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60
第八节高度经济成长的秘密
随着重化学工业的逐步恢复,消费品逐步放松管制,1955年日本的消费生活恢复到战前
水准。日本经济进入高度成长的时代。
日本的GDP,从1955年到1973年18年间的实质GDP成长率达到了9.3%,总量近5倍扩大,
成为“经济大国”,且人均收入大体赶上了先进国家。约20年的高度经济成长是世界经济史
上罕见的事。近10%的高度经济成长,是战前及高度成长期以后的经济成长率2倍以上。
战前有坚固基础的钢铁和造船业;战前已经萌芽并登场的汽车、家电等耐久消费财产业;
战后初登场的石油化学、合成纤维、电子产业等,推动日本重化学工业急速成长。1955年以
前,与先进国家相比,日本的重化学工业的比重低。55年以后仅5、6年间,在数量上成为世
界一流的重工业国,如图6。图6 重工业化率的国际比较
图中从上到下的国家为日本、英国、西德、美国和意大利。日本的重化学工业率急速提
高。推进重化学工业的主体是企业集团。50年代中期是三菱、三井、住友,60年代初又形成
了富士、第一和三和,共6大企业集团。日本的大银行也是它们办的,三菱银行、三井银行、
住友银行、富士银行、第一银行和三和银行。近年由于银行不良债权问题进行了合并重组,
剩下4大银行,分别是三菱银行、住友三井银行、瑞惠(富士、第一)银行和UFJ(三和)银
行。银行不仅给财阀伞下企业贷款,还给财阀外部企业提供资金。伞下企业贷款大约只有20%
前后,而战前主要是给伞下企业提供贷款,形成了更大规模的企业集团。由于现代技术高度
复杂,需要很多专业门类协调配合,银行采取一种被称为“系列One set支配”的独特投资
政策,对新兴产业在财阀内部施行成龙配套的投资,便于系统地导入外国技术。由于各财阀
的技术背景相同,技术垄断的可能性小,促进了财阀间的技术竞争。企业集团内部的企业相
互持股,增强集团内部联系的纽带。同集团的经营者结成社长会,如金耀会(三菱)、五日
会(三井)、白水会(住友),进行情报交换和恳亲,统一及调整集团意志,具有经营执行委
员会的特性。财阀的产权模糊不清,47年财阀家族及财阀系的主要经营者被强制排除在经营
阵之外。以大企业为核心,还有大量的部品下请、协力的中小企业群。大企业对伞下的下请
企业群择优选择,通过持股、金融援助、人员派遣等进行经营指导,特别进行质量管理等技
术指导,并且还把它们编入自己的经营计划。对伞下企业进行选择育成,比较典型的有日产
的宝会,丰田的协丰会,三菱和川崎重工的下请协同组合等。高度成长期的日本被称为“企
业国家”,即国家整个是一个企业,叫“日本株式会社”。有以下三个特征:
(1) 通过财政投融资等方式,国家机器将巨大的货币集中,是转化为生产资本的中介
者和组织者。
(2) 国家机器自身拥有巨大财富,是高度集中的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作为大机能资本
家出现的国家垄断。
(3) 国家装置对生产、流通、信用、土地、资源利用,贸易、资本输出等诸分野进行
规制,也就是国民经济的“组织化”和“计划化”的展开。
高度成长期的“企业国家”的权利构造是政官财复合体。国会的机能低下,实际的权利
核心是财界的代表经团连,经团连才是日本真正的政府。首先,政府的各项政策由经团连提
出公式意见书,为了制定政策,经团连内设置了各种委员会,与政府的各省、厅、部、局、
会对应。其次,经团连向政府的各审议会、调查会、恳谈会派遣委员。对于全体产业经济的
审议会,关系省厅必须邀请经团连的委员成为通例。第三,各省厅的担当局与经团连的事务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61
局保持日常接触,进行政策调整。制定新政策法律的省厅,担当官需要事前与经团连的事务
局会晤,询问财界的意向,然后做成政策的原案。日本与欧美资本主义相比较,与纯粹的资
本主义,即小政府和民间企业几乎相反。所有者支配、阶级区别、贫富差距很小,与欧美相
比是社会主义。日本即是资本主义又是社会主义,却又都不象,有种说法叫“会社主义”或
“企业主义”。(见《现代日本经济史》[新版]2002)日本就是这么一个党政不分,政企不分,
产权不明,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僵化保守的政治经济体制。就是这种体制推动日本迅速现代
化。首先对国内市场进行严密保护,强制进口替代,限制外资。60年代前期,日本的国产品
依然是粗恶品的代名词,但消费者没有选择,洋货的价格极贵。这种极端保护措施进入90
年代后,日本被迫签订了一系列开放市场协议才放松。到今天,日本依然是非常封闭的市场。
缩小贫富和地域差距,使多数国民都能享受到工业化的成果,市场基盘扩大,反过来推动生
产发展。1955年的日本技术是落后的,战时中的技术空白面很多,但潜在的工业技术水准和
劳动力素质其实与欧美没有很大差距,拥有吸收消化外国新技术的能力。技术导入,并不是
简单的模仿和使用,而是消化吸收提高。技术的引进和提高注重各产业间的关联,逐步把大
多数产业卷入技术进步。钢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优质价廉的素材,促进造船业和汽车业发
展。石油化学的出现,促进了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的成长。自动机械的出现使制造工
程合理化。这些新技术的相互配合,产生了大量的新制品。国内市场扩大,使得量产和削减
成本成为可能。各产业关联的紧密化,产生了相乘的效果。随着技术引进革新,生产扩大,
消费一直受到压制,消费带着产业链逐步成熟。日本进入大消费时代已经到了60年代末。日
本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则到了70年代的田中角荣的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在这之
前,日本在外观上还像第三世界国家。
日本的战后追求平等和限制竞争,可能损害了效率,但实际上没有产生大的社会摩擦,
构筑了安定的社会,有利于人才和技术的蓄积,实际上达成了非常高的效率。日本的经济基
盘是重化学工业,无论战前还是战后都优先发展,成长迅速。由于采用的是僵化保守的计划
运营体制,经济效益极其低下,政府背负了巨额国债,重工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堆积如山。就
是这么一个从诞生起就不断赔钱的怪物,却是日本富裕的源泉和动力。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
还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研究自由市场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研究种苹果卖苹果,永远也搞不清
其中的奥妙。
第九节万吨巨轮的诞生
中国长期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出卖资源和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要么奢侈消费掉了,
要么作为赔款、外资利润流失,要么被通货膨胀吞噬,要么变成金银外汇被席卷一空。生产
设备或毁于战火,或被拆迁。几乎一无所有。作为民族安身立命之本的知识和技术,一片空
白。国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知识分子对现代工业社会一无所知,满口仁义道德,之乎者也。
发展民族的知识和技术是发展民族经济的重中之重,中国必须走“租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
造船” 知识和技术蓄积之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建造万吨巨轮。首先要有各种钢材,需
要一炉炉炼,一炉炉试验,一炉炉失败。有了钢材还不行,还需要锻造成大型锻件,需要研
制万吨水压机。有了锻件,还需要用车磨铣刨等机床精加工。万吨轮还需要油漆、各种非金
属材料,需要建立化学工业。万吨轮的控制调度通信,则需要电力电子和信息电子技术……
第一艘万吨巨轮的诞生是那么艰难,充满了坎坷和失败,就像煤的诞生,当时用大量的木材,
结果只是一小块。需要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从无到有建立和协调配合,没有
任何经济效益和比较优势,但它积累了民族的知识和技术,培养了大量的各门类专业人才和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62
技术工人。随着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逐步成型完善,汽车、火车、飞机、建
筑、桥梁、家电,及形形色色的新制品都会从这根干上长出枝条,开花结果。新中国并不是
传说中那样闭门造车,而是积极谋求从国外导入技术。由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债务,不
依法依契约办事,被民主国家强力封锁。50年代中期,系统地从苏联导入156项重点基干工
程,中国开始了发展自主技术力的历程。但是,苏联要把中国纳入以苏联为核心的经济分工
体系,1960年中苏经济断交,撤走专家和图纸。中国走上了以自力更生的道路。民族知识和
技术的积累之路是那么艰辛坎坷。日本赶上了殖民时代的末班车,可以对外征战掠夺。中国
只能依靠全民族的节衣缩食,默默奉献,构筑民族奋飞的翅膀。1964年原子弹实验成功,67
年氢弹实验成功,标志着中国迈进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71年核
潜艇下水和导弹驱逐舰实战配备,中国成为世界大三角的一极。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成
功突破了国际封锁。1963-65年(契约年),中国绕过美国的阻拦,从西方国家(含日本)导
入31个基础项目,主要是石油化学、制刚设备、化纤、船舶等。1972-1974年(契约年),基
干项目从日本导入79、美国28、英国41、西德4、法国8、荷兰瑞士意大利各1,共170项。从
卫星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到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门类广泛。这次技术引进的水准、门
类广泛程度远超过前两次技术引进。中国的技术积累走的是一学、二用、三赶、四超的自力
更生之路,自我技术力迅速提高。学习MIG21,仿制改进成了自己的J7系列,并大量出口,
还派生出了J8。学习B707,研制了自己的大型客机Y10。各种工业生产设备也很快从引进到
仿制,再到改进提高。中国的第一几乎都诞生在这个年代。从6、70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曲
线,可以清晰体会到基干产业逐步成型磨合跳动的脉搏,如图7。
图7 6、70年代实质成长率和投资率
中国经济是年轻的经济,与衰老期的经济不同,回复力非常快。经济停滞是由于政治斗
争,而不是经济构造上引起的。67、68年激烈武斗,使这两年连续减少,后续两年迅速回复,
76年打倒四人帮时也是同样。这种后退与美国的大恐慌和中国大跃进时期不同,不是由于经
济构造引起的后退,中国的基干产业正迅速成长。66年到78年,实质成长率6.6%。按照一般
的分类基准,0-3%低成长,3-6%正常成长,6-9%高成长,9%以上超高度成长。文革期平均6.6%,
属于高度成长。并没有经济大混乱,濒临崩溃。一般很难实现GNP中超过30%的蓄积率。日本
经济60年代固定资本形成率超过30%,实现了高度成长。中国65年前虽然有超过30%蓄积率的
年份,但没有持续,70年到80年连续11年强蓄积体制。这种强蓄积构造是80年代超高度成长
的基础。这种构造被注入大量外资,达成了改革开放年率10%以上的成长。到70年代末,中
国已经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可以独立设计生产现代工业的几乎所有门类的产品。天上有
卫星、大型喷气客机,地上有汽车火车,海里有万吨轮核潜艇,此外计算机、微电子、家电……,
应有尽有。中国在短短20余年的时间里,从只能仿制汉阳造,一跃成为科技先进国家,走完
了日本近百年的知识和技术积累之路,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扫除了文盲。在民族即将奋
飞的前夜,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农业、
工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70年代末的中国就像欲展翅高飞的雄鹰,但是……
第十节雄鹰折翼——蓄积构造的大转换
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经济崩溃,提出的口号是“国も企業も家計も赤字”,号召国民
团结起来,节衣缩食,为民族的未来去拼搏奋斗。而中国,据说文革期的国民经济处于濒临
崩溃的边缘,提出的却是“先富论”。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63
民族的知识和技术蓄积的道路是艰辛漫长的,人民节衣缩食,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改革
开放使这种蓄积构造迅速向消费构造转换,使生活短时间得到了极大改善。
1979年开始,连年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收购价格。以粮食为例,1978年的粮食收购价格
以100为基准,85年的粮食收购价格为202,而同期的物价指数为128。财政倾斜,化肥大规
模使用,再加上包产到户使积极性提高,使粮食大幅度增产。
在城市,工资分配率急剧上升,工资分配率是工资占附加值(工资总额、利润、税金)
的比重,如图8。
图8 工资分配率的变化
毛泽东时代由于蓄积构造,工资分配率约21%。80年代有三次大幅度提高,一次是80、
81年增加到25%,二次是86、87年达到30%,89年以后增加到40-48%,如果算上福利开支,会
超过50%。作为对比,日本高度成长期的工资分配率稳定在35-40%之间。中国89年后远高于
日本。80年代,急速由蓄积构造向消费构造转换,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收入急剧增加,各种
耐久消费品的需求急增,中国一夜之间向大消费社会突进,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改革开放
能够极大改善生活,发展经济,成为共识。
但是,皆大欢喜的背后却是另一番景象。生产力并没有得到实质增长,由于不顾一切向
消费倾斜,政府财政出现巨额赤字,不能负担基础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已经起步的项目能砍
则砍。国防科研一停就近20年,大型喷气客机、微电子……,凡是不能立即产生效益的项目
纷纷下马。天真地想象“市场换技术”,能够和西方建立“和平典范”,重走“造船不如买船,
买船不如租船”的清末民国的发展道路。政府财政枯竭,对国营企业实行拨改贷,自负盈亏,
作为“企业国家”的政府职能瘫痪。再加上工资分配率急升,企业没有能力进行技术改造和
升级,“搞技改找死,不搞技改等死”。89年开始效益急剧下降,随着改革推进,效益越来越
低下,如图9。
图9 国营企业的资金利税率的变化
作为政府主要财源的国营企业效益急剧低下,政府没有财力承担教育、医疗、养老、住
宅等福利,使毛泽东时代的“准中产阶级”的社会构造崩溃,贫富和地区差距急剧扩大。准
中产阶级社会构造的崩溃使购买力急剧弱化,进一步使企业效益下降。
国内蓄积构造的瓦解,只能依靠外资,于是积极引进外资,外资在固定资产中的比重急
速上升,如图10。
图10 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粗固定资本中外资比例
作为对比,台湾经济是由于美国援助和60年代中期以后外国资本的直接投资推动发展
的,63年进入高度成长期,到74年约13年间,66年除外,粗固定投资8%至11.5%外资依存。
大陆86年外资4.4%以上,96年到达12%。如果不算外资,蓄积率93年以后不足25%。现在形成
了恶性循环,引进外资,使更多的企业破产,更多的人失业,政府更加没钱,需要引进更多
的外资。在农村,由于人民公社解体,使水利、植树、造地等公益事业停顿,农村的基础设
施建设陷于停滞。农村的中小学校建设和教育费,合作医疗费等都陷于停顿,农村的蓄积构
造瓦解。人民公社制度抑制农民的消费,从而抑制都市劳动者工资的蓄积成长经济,由于农
村自然发生的市场经济使政府的压制消费策略崩溃,向城市波及,再加上企业内部分配构造
改变,演变成了依靠外资才能实现高度成长的经济。支持中国经济的有三大支柱:自我技术
力、市场、大量廉价高素质的劳动力。
中国向消费社会突入时没有像日本一样,用消费对外敲诈技术,消费带着产业链成熟,
迫不及待地大量引入外国制品,使自己的产业链崩溃,自我技术趋于消亡。到今天,天上飞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64
的是外国飞机,地上跑的是洋车,地铁是国外的,高速铁道也准备引进外国的新干线,重新
提出“国船国造”的口号。自鸣得意的家电、手机业,里面的芯片及关键部件是进口的。钢
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技术力停滞不前,生产设备和基干部品依靠进口。自我技
术力趋向消亡。准中产阶级社会瓦解,贫富和地区差距急剧扩大,市场结构成金字塔形。高
端有高级消费志向,倾向消费外国制品。底边低收入者由于失去教育、医疗、住宅等保障,
购买力急降。国内市场低迷,外贸依存。
劳动力无限供应,工资提高缓慢。中国的工资并不低,还有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只是中
国劳动力素质高,普遍受过初中等教育。改革使中国劳动力的积极性高涨,在流水线上象机
器一样每天干十多个小时,即没有岗位培训,也没有闲暇时光,微薄的收入也不能负担子女
教育。高素质劳动力也趋向枯竭。中国现在的GDP增长,只有数字意义。作为资源贫乏的国
家,大量的资源却被加工后出口,国民并没有实际消费,且利润大多属于外资。换来的花花
绿绿的纸片,或压箱底或奢侈消费,丝毫没有想到提高和改善民族的知识和技术。因为根据
经济学理论,消费才是“价值”,才有效益,知识和技术的积累纯粹是浪费,效益低下。名
义工资上升,但被各种必须的开支盘剥走,也没有落实到实物。这一切都算成GDP增长。随
着GDP迅速增长,人民却不能求学、求医、求职,养老金也不知在何处。中国在国际分工体
系中向底层急落,出卖资源和劳动力,民族在流血。作为对比,日本从55年开始约20年间超
过9%的增长,技术立国,人均GDP赶上发达国家。而中国自1978年开始约20年间超过9%的增
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人均GDP不足1000US$,翻两翻。日本1980年的人均GDP不足1万US$,
经过约20年2-3%的低速增长,2000年时人均GDP超过3万US$,也翻了两翻。1997年,中国之
所以能够避免亚洲金融危机,主要靠政府强大的控制力和公信力。但现在,政府的财力进一
步弱体化,控制力低下,污职和贫富分化使政府公信力下降。如果再爆发类似的危机……
第十一节民族责任和牛顿三定理
这个系列可以称得上天下文章一大抄,有大段篇幅是抄的。由于翻译水平有限再加上不
知道一些专业名词在国内是如何翻译的,也就直接用了,读起来有些不够通顺和难懂。不过,
文章的立论和论述是自己的,与《刷盘子读书》一样,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财富,民族富
强的根,安身立命之本。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走的是知识和技术蓄积的道路,人民的生活
其实比较贫困。45年战败,国民经济崩溃,但日本人节衣缩食支持民族知识和技术的再造。
55年消费生活恢复到战前水平(当然是低水平的),但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技术,国民也受
到普遍教育,经过20年高速发展,以技术立国,人均收入赶上了发达国家。中国则不同,从
洋务运动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比较优势,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上海非常繁华,但抗战时
却是汉阳造对日本的大和零战,底层的民众异常贫困,绝大多数是文盲,民族处于亡国灭种
的危机。49年以后,走的是民族知识和技术蓄积的发展道路,到70年代末建立了完整的工业
体系和技术,扫除了文盲,建立了准中产阶级的社会结构,整备了支持中国腾飞的三大支柱:
技术、市场和劳动力,与55年的日本非常相似,在短短20余年的时间里走完了日本近百年的
知识和技术蓄积之路。但其后的发展却脱离了民族的知识和技术建设,雄鹰折翼,经过20
年的GDP高速增长,依然是落后国家。研读日本经济史,发觉历史上日本完全不按经济规律
办事,尽干赔本的事。而现在的日本学者对当时先人的业绩仰慕不已,丝毫没有谴责浪费国
家和人民财富之意。关于此事询问过一个老学究,得到的答复是:这是民族的责任,当时的
中国向殖民地滑落,日本绝不能做殖民地。“民族责任”是日本人深入骨髓的意识。可能是
日本国土狭小,火山地震频发,无依无靠,钱财只是身外之物,只能通过“群”去拼。没有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65
比较优势,只有靠自己“物作り”的“技”。中国却是个人主义,可能地大物博,还有一些
比较优势。研读中国经济史,却是另外一副光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什么挣钱做什么。在
国难日渐深重的2、30年代,依然莺歌燕舞,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没有想到去建立民族的知
识和技术。在不断捡芝蔴过程中,却丢了西瓜,最后芝蔴也被抢干净。
历史虽然已经走到了21世纪,但是中国和日本学者其实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日本学者生
活在现代工业社会,做的学问自然是工业社会的学问。“社会”就是人群,对人群研究需要
有大量的统计图表。“工业”其实是机器,而对机器进行研究,则需要有现代工业各门类的
专业知识和统计图表,这些门类之间是如何协调配合。从大量的统计图表去认识客观世界的
本来面目,它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从而制订相应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比对期望
与实际的差异,出现问题能及时纠正。日本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
年鉴》,关于中国的数据我在这里出口转内销了。中国人喜欢根据主观好恶修改数字是有名
的,为了克服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大量的相关数据的比对,以得到比较客观的认识。日本学
者是冷酷无情的,要么是“中国威胁论”,要么是“中国崩溃论”,却没有沁人心脾的“双赢
论”,有个代替的词叫“共荣圈”,这可能是日本“武士”的传统。中国学者却生活在小农时
代,或在农贸市场卖茶叶蛋,著述中很少看到统计图表,而是引经据典,《中国统计年鉴》
好像与他们没有关系。坐而论道:1个苹果卖1元,赚5毛,有利可图吸引更多的人种苹果,
价格下降,供需平衡。市场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公平公正,自动实现资源配给最优化,人有多
大胆,地有多大产。但问题是自由市场真的这么神奇,还要经济学家做什么,不知道是会卖
苹果还是种苹果。还有些人附庸风雅,邯郸学步,弄一些莫名其妙的数学公式和逻辑,一通
所谓的严密推导之后,证明了XX理论。实践中出了问题是实践错了,理论是不会错的,因为
有严格的数学推导,不需要实践检验。如果数学逻辑真的很正确,经济学根本就没有存在的
必要,因为根据分球理论,资源是无穷的。中国学者其实是中国传统的“文人”出身,不知
道现代工业社会是何物,民族责任是什么,满口仁义道德,搞“双赢”,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中,把西方理论的精髓——“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给阉割了。
没有科学精神的指导,中国的运动符合牛顿三大定理:需要很大的力量才能推动中国,
符合第一定理;运动起来后就不会停止,符合第二定理;碰到头破血流才会转变方向,符合
第三定理,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中国就像一辆飞驰的夜行列车,即看不见前方的陷阱,
也意识不到自身的危险,乘客进入了梦乡,憧憬着美好未来……
第四章
从文化革命到工业革命
第一节前言
并非所有的人都认为物质财富是文明的基础,虔诚的宗教信徒或极端一点的环境保护主
义者可能会认为物质是身外之物,精神上的安宁和快乐才是真正的财富。这话当然不错,但
他们起码要先穿衣吃饭,享用了物质产品之后才有机会做这种思考。而谈到现代工业社会时,
会有更多的人习惯性的从环境保护、自然主义、传统文化等角度进行抵制。但无论如何,现
代工业(包括已经工业化的农牧业、服务业)创造的财富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并且已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66
经改变了我们的社会、道德、伦理,与我们的文明密不可分。譬如,崇尚绝对绿色食品的人
应当知道,只有在化肥、农药、现代水利工程的支持下,目前的粮食单产才能超过前工业化
时代数倍,即使有农民愿意放弃使用化肥和农药,如果不使用制种企业提供的优选种子,除
了养活自己和家人,他很难有多少粮食可供他人食用。认为现代生活方式带来了癌症与爱滋
病的人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前工业时代的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不喜欢现代工业品的单
调,偏爱手工制品的质朴的朋友,恐怕在批判工业化摧残传统文化之余,已经忘记了正是工
业化带来的闲暇才第一次允许多数平民有意识的用艺术来装饰生活,而现代的手工艺品也多
半使用了钢制工具、油漆等工业产品来保证工艺品的质量和制造速度。换个角度说:如果没
有现代工业,大部分人类必须从事农牧业,才能保证食物的充足供应,若是没有了现代化的
医疗体系,只有靠高达30%的婴儿死亡率,我们才能抵御遗传病的威力,而手工业固然质朴
无污染,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匮乏与单调(超出任何工业产品的单调).......这里不需要再
继续列举前工业化社会的弊端,光是上面这几桩前工业化社会的普遍特征,想必就足以让大
多数工业化的批评者重新考虑他们的意见了。事实上,由于人类已经习惯了工业化社会的生
活,大部分人都把现代工业的许多成就当成了自然的恩赐,因此,工业化的批评者往往忽视
了工业化的力量和必要性,仅仅把目光集中在工业化的弊端上,得出工业化弊大于利的错误
结论。而他们的批判的错误之处又恰好从反面证明了工业化与人类文明结合的紧密程度。无
论如何,这个星球的绝大部分人口已经生活在一个被工业化改造过的世界里。即便是纯粹的
农业国家,如果它不能从外界输入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农机等工业产品,也将会陷入
饥荒与战乱之中。那么,什么是工业社会,它与前工业社会有什么区别?
第二节现代工业的基本结构
前工业化社会的经济以一家一户的自给自足小生产为特征,个人是生产的主体,使用简
单生产工具进行重复性劳动。而现代工业经济以普遍使用先进机械,整个社会互相配合、不
断发展变化的大生产为特征。在工业社会中,生产是由人和机器组合而成的工业体系来完成
的,机器有远远超过人的体力和精力,能够达到人力远远不及的生产效率。人在生产中只是
设计和操作机器。整个现代工业社会其实就像一台机器,具有高度组织化社会结构的,需要
各部门协调配合方能运转,图1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图1 现代工业的基本结
构(箭头代表物质产品的主要流动方向)
现代工业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如汽车(日文为自动车)、电器电子用品等,需要用各
种基本配件(日文为部品)进行组装。生产各种基本配件所需要的原材料,则依赖以材料科
学、化学为中心的现代冶金工业和现代化学工业,还要有物理学知识做整个产业的基础。进
一步,为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提供原料的上游产业是矿业。矿物的探查、采掘,需要利用高
技术和高技术机器设备,所以需要高技术的机械工业提供产业机器。高技术机械工业还为基
本配件制造业和组装业提供各种产业机械、工作机械和模具(日文为金型)。在这个现代工
业化社会中,最终产品是由整个工业体系提供的,各个部门、工序缺一不可,从表面上看,
似乎所有的工作和所有的部门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重要性或地位上的差别。但其实这种情
况只存在于市场经济原教旨崇拜者的幻想中,考虑问题必须基于现实的社会、自然、历史条
件。简单的说,由于人类之间的相似性和全球化产生的文化交流,人们对无数种最终工业产
品有着类似的要求,如:更快、更精确、更清洁等等,这样,生产最终商品的企业就对工业
母机的生产企业提出了趋于一致的加工要求,能够满足这些主要要求的部门和企业由此占据
了相对重要的地位。同时、因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平衡、技术集中于少数人口、人口流动受国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67
界限制、技术进步速度超出市场调节速度等原因,各个部门之间的收益也非常不平等。工业
中的分层现象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学、社会学、组织学等许多学科的问题,详细的推理和
分析需要另文陈述。可以把现代工业想象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由钢铁(冶金)、化学、
机械、电子(机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部门组成的基干产业是现代工业这棵大树的根干。
与之对应,由科学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用于人才再生产的教育人才组成的生产知识
体系则是现代工业国家的脊梁。由于基干产业提供的技术和工业母机满足了绝大部分最终产
品生产部门的基本需求,其他工业部门只有依附于基干产业,才可能用工业化的效率产出大
多数人愿意接受的最终产品(少数特殊产品除外,如艺术品、特别的文化产品等等),所以
相对于基干产业,其他工业部门只是根干上长出的枝条而已。站在基干产业的角度观察,各
种纷繁的最终工业产品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比如汽车和坦克就没有本质区别,
选择合适的钢材,更换模具,调整机器设备,组装汽车的生产线可以生产出坦克的车体和动
力部分,至于电子设备部分,元件与结构的通用化比机械部分更甚。反过来,一个能制造坦
克的重工业系统也可以生产出汽车。汽车和飞机也没有本质区别,战后日本被禁止生产飞机,
造飞机的转行造汽车,现在日本资本逐步挣脱限制,本田的飞机又造出来了。基干产业不仅
体现为民用科技力量,也是国防工业的基础,对于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而言,基干产业的水
平反映在任何一件最终产品上,无论是汽车还是钢笔,还是步枪或导弹。反过来说,观察单
个综合性工业产品的技术水准,就可以反推出这个国家基干产业的技术力,它是先进的工业
国家还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它的技术力是突飞猛进,还是停滞不前。30年代日本可以造大和
战舰,零式战斗机,中国却只能仿制汉阳造步枪,说明了两国当时巨大的工业差距,解释了
中国的一溃千里。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当今的中国,很不幸,中国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
还是70年代的技术,中国70年代末可以独立生产大型喷气客机,现在却不能,大量的武器装
备依靠进口。诚然,中国的家电、手机等许多轻工业等得到了大发展,但制造他们的工厂使
用的是外国的材料、基本配件、机械设备,我们的高速公路修的纵横交错,却不得不应用进
口机械修筑,就连设计路面路基所需要的基本技术指标,也必须从国外引进,这种“繁荣”
反映的是外国基干产业的技术实力,反映的是中国自主基干产业的堕落与崩溃。基干产业的
技术力,必须结合成完整的体系才有意义,现代化产品是各门类技术协调配合的结果,而不
是单项技术的指标竞赛。比如40年前日本的新干线开通,被命名为“光”,一般的理解是因
速度快而得名。其实不是,而是新干线的诞生地,国立铁道研究所的所在地——光町。到日
本光町国立铁道研究所去见学,参观初代新干线,不禁感慨万千。因为即使以当时的标准,
单项技术竟是如此粗糙,但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空气动力等各门类专业人才合力攻关,
互相协调,终于化腐朽为神奇,创造了一个新时代,并为继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样,
苏联的米格-25曾是划时代的战斗机,一度被西方看做苏联工业的奇迹,但直到苏联飞行员
叛逃日本,整个世界才发现米格25并没有应用任何最前沿的技术,只是通过精密的配合,把
已经成熟的的各项技术都发挥到了极限。结果在保证米格25的速度,操控性等指标超出同时
代西方战斗机的同时,还做到了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日本和苏联能在二战的废墟中崛起,
正是靠的这种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与之对比,今天中国的体制改革,给企业松绑放权,逼
迫科研机构自负盈亏,对于同属国有的企业还要求产权清晰,分家分个明白彻底。这些措施
或许极大调动了个人牟利的积极性,提高了少数优质资产的收益率,但10000条舢板并不等
与航空母舰,基干产业的组织性协调性土崩瓦解了,个人的积极性再高,整个国家也不再具
有开发高速列车、大型客机的能力,不能为繁荣的轻工业提供成套设备,曾经独立建造大型
客机的工厂满足于为美国的波音制造飞机零件,曾经独立开发机车,铁路信号系统的铁路部
门则准备引进日本的新干线。到株洲、长春等中国铁路工业的摇篮去见学,大部分的技术突
破都诞生在20年前,基干产业已经堕落如此,不全盘引进外国技术又有什么办法?随着“现
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的基干产业已经不得不被彻底放弃了。基干产业的技术力发展必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68
须循序渐进。新技术是源于旧技术的积累,必须基于现有的产业和技术去创造发明更高性能
的新机器、新技术。光靠积极性、激励机制,没有独立的基干产业和技术开发体系,任何先
进技术也不会凭空产生。譬如现在使用的P4源于最初的4004芯片,而4004又源于最初的集成
电路和晶体管。现代的波音飞机源于最初的707,而707又源于波音为军方生产的战略轰炸机,
日本理光公司是半导体产业关键设备步进曝光机的领导企业,它的技术蓄积源于其前身,
1917年设立的为海军制造光学瞄准镜的日本光学。理光的竞争者佳能公司,它的前身是1933
年设立的从日本光学转移技术的精机光学研究所。这两家公司战败后从事民用照相机生产,
也是照相机的领导厂家。独立技术水平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起来的,其中绝对没有任何取
巧的可能,一个把为外国的基干产业做配套加工的国家,一个放弃了独立的基干产业的国家,
即使有再大的雄心壮志,给技术人员再高的悬赏,也不可能发明出任何能真正为中国造福的
技术。东京旧称江户,江户博物馆是东京历史的见证,其实也是日本历史的缩影。在博物馆
的现代部分,展示的是日本第一辆自行车、第一辆黄包车、第一辆摩托、第一辆汽车、第一
台电视、第一台洗衣机……。这些粗糙幼稚的展品,记载了日本迈入先进国家的历史,我们
的国家曾经在20余年时间内,从手工敲打机器零件,肩拉人扛修建大坝发展到能独立开发数
控机床、自主建造大型水利枢纽,这段辉煌的历史还有人记得吗?当然,必须承认,我们那
时的工业技术依然很落后,但我们拥有独立的基干产业和研发体系,能够不断攀爬技术的高
峰,这是国家的希望所在。1952年中国制造第一台完全国产的蒸汽机车,西方国家和日本大
致在同一时间废弃了所有的燃煤机车,我们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但这种“落后”的技术成
果,对于整个国家的未来比引进10条高速铁路更有价值。因为开发这种“落后”技术的过程
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工程师和产业工人,给了第一代自主培养的大学生锻炼能力的机会,造就
了工业的脊梁。而今,昨日的辉煌被看成愚昧,曾经的自豪变成自卑,在中国不断用外国的
机车、外国的钢材、外国的芯片装备自己的工业系统时,我们不禁要问自己,前途何在?现
代工业生产的主体是大工业体系,其生产力几乎没有上限,只受制于能够获得的资源和市场。
即使农业,也是现代工业的结果,没有现代工业提供的化肥、农药、农机、种子等工业产品,
农业的单产会大大降低,不能养活现在这么多人口。下表是日本米生产的能源收支。年分
总投入
劳动力
机械
肥料
农药
燃料
灌溉
其它
产出
收支
1950
9,150
1,120
1,370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69
2,400
60
80
1,550
2,570
11,600
2,450
1974
47,070
440
15,950
9,820
1,950
1,870
2,720
14,320
17,700
-29,370
表1 日本米生产的能源收支(1950、74年)
(此表由宇田川武俊推计,根据槌田敦的《石油文明の次は何か》P29。统计每公顷的
能源投入产出,单位是千卡)。1974年的米生产出现了明显的能源投入产出赤字,劳动力的
投入则微不足道。从世界范围看,世界的谷物生产,1950年每吨谷物生产消费的能源,用石
油折算是0.44桶,1985年增加到1.14桶(《データ世界经济》P56)。中国的农业问题,实质
是源于“世界工厂”导致的资源大量流出。上表说明,即使在最古老的行业——农业中,零
散的个人积极性在工业体系这个钢铁怪物面前也是渺小的,至于其他产业,统一的工业体系
的效率更是远远超过零散的人力。早期的机器缺乏灵活性,只适合进行规格化大规模生产,
但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进展,机器的柔性逐步增强,不断取代人在生产中的位置。目前,
由于机器技术的发展,在整个工业生产链中,人工已经被大量取代,只是在最后的组装环节,
由于品种多,单次装配批量小,不可能为每种装配单独设计自动生产线,还需要大量的人工。
工业社会中的人要么提高知识和技术水准,从事机器不能涉足的智能领域,或者提高积极性,
从事简单机械的装配业,与机器的效率竞争,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否则就只能被工业时代
无情的甩掉,与哀鸿遍野的非洲、硝烟弥漫的中东、遍布游击队的拉丁美洲相比,我们确实
有自豪之处,因为我们用廉价的,曾经在完整的工业-义务教育体系中受过训练的劳动力为
本钱,挤上了全球工业体系(其实是西方的工业体系)的最后一节车厢,而他们已经被碾到
了车轮下面,但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他国家的人口受到简单训练,这个位置也是岌
岌可危的。被甩到车轮下面的民族大多转向简单农业养活人口,或是向西方乞求援助,并用
宗教麻醉自己,维系生存。在农业社会,人是生产的主体,于是依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由贵金属体现。而现代工业社会,工业体系是生产的主体。货币脱离了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70
贵金属成为符号,只是物资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巨大社会工业机器的润滑剂,与价值规律并
不相干。工业时代的经济,归根到底是有没有能力获得资源,有没有能力把资源加工成各种
产品,这种能力就是技术力。热战时生产线上开出的是坦克,直接掠夺资源。冷战时生产线
上开出的是汽车,“等价”交换大量的资源,在这样一个体系中,中国为所谓自由市场的假
象所迷惑,看不到西方世界财阀横行的本质,逐步的走向歧途。为了更好的分析现实,我们
先看看历史。现代工业社会是如何建立的呢?
第三节文化革命和工业革命
简要的说,工业革命在欧洲最先发端,先是圈地运动,羊吃人,大量的剩余人口流向新
发现的美洲。随着羊毛产量的大量增加,出现了新式纺织机械。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人力不
能够承担,蒸汽机应运而生,工业革命从此发端。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首先在英国开始,
19世纪到西欧和北美,然后扩展到苏联、日本。但是,在日本之后,虽然技术不断进步,世
界贸易指数化扩展,却没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现代工业社会。工业革命引发了巨大的
社会经济变革,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劳动者与生产手段分离”。工业革命出现的使用大型机
器的工厂和铁路等生产工具,工人所有则价格太高,家族运营又过于复杂。因此,生产手段
由特定的资本家所有,不久则归股份公司、国家和自治体等法人占有。作为占人口绝大多数
的劳动者,则成为贩卖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工业革命使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自由劳动者”的土地与人身分离,住在能提供职业的都市。而家族的生产机能迅速丧失,
最终分解成核心家庭。一般教育和职业训练社会化。经济货币化,竞争激化。在政治上,国
家作为大企业利益的集中体现形式,从皇帝和王室分离,法人化,管理能力和权限大大增强。
工业革命改变了农业社会的体制、组织和价值观等各方面,使整个社会组织化,协调化。反
过来说,如果没有社会全面的变革,也就不能彻底实现工业革命,不能构筑现代工业社会。
欧美在工业化过程中,不断对外争战殖民,军事机器的组织性协调性与商业结合,催生了工
业革命。在这之前,中国人和阿拉伯人早已经开始了世界贸易,虽然买卖自由,实行自由市
场经济。但由于没有军事机器的组织性协调性的配合,没有上层社会介入提供组织资源,工
商业社会依然是一盘散沙,不能组织起来压倒农业社会,没有导致工业革命。即使如此,在
鸦片战争的前期,由于拥有庞大而勤勉的人口,中国的商业力量依然压倒早已开始工业革命
的欧美,它们只能通过鸦片平衡贸易。日本与其它亚洲国家不同,有与欧洲相似的封建社会,
由封建领主(大名)和武士统治,能够顺利接受西方的组织性协调性。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
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等人到欧美视察,很多学者也随行,考察欧美先进国的各个方面,特
别对科学技术、经济等非常关心。视察后,提出了“殖产兴业”的路线,富国强兵,一扫旧
有的体制、组织和价值观,以旁观者的身份看清了西方国家的社会本质,先建立了适合现代
工业发展的社会结构。作为社会变革的结果,当然也要考虑到日本与西方相距遥远,资源贫
乏,受到干涉较少的现实条件,日本在19世纪末实现了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
为了在远东对抗俄国,压制中国的兴起可能性而扶植日本,也是日本工业化的重要因素)。
工业的特点的是规格化大量生产。但建立现代工业的体系非常困难。首先要有巨额的资金,
除了大工厂的建设费用以外,相配套的道路、港口、劳动者的住宅和城市设施等基础建设。
为了资金蓄积,国民需要勤勉和清贫的精神。同时还需要建立可以信赖的金融制度,能够正
确运用资金的组织和知识。其次,对现代工业进行操作和管理,需要大量的中层管理人员和
优秀的工程师者。需要大量建立商业学校和工业学校。企业内部也需要进行职业培训。再次,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71
要为大量规格生产的工业品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船舶和铁道等商品运输设施需要整备。
统一度量衡和规格,如交流电的频率,铁道的轨距,道路的构造,建筑的基准等。相应的人
才教育也采用整齐画一,抹杀个性的学校教育。而这一切,在工业体系完备以前,是不会有
任何回报的。明治以来的日本,对资金自给、技术独立和开发国内市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对国民进行勤勉和艰苦立国的教育。建立了现代银行,邮政储蓄和人身保险等现代制度。动
员了全部的教育、税制和金融财政政策等手段。在“殖产兴业”过程中,当然需要从国外引
进资金和技术,但日本政府宁可高利率从国外借款,聘请外国人技师,坚决贯彻排除外国直
接投资、事业经营的方针,对于历史遗留的外国商会直接投资合资经营的事业,则采用赎买
方式利权回收。这与当时大清国完全相反的国策相比,给予多高的评价都不过分。日本和苏
联的工业化道路完全不同于欧美。欧美是先从农业开始进行协调组织,然后轻工业,重工业,
逐步的产生对上游产业的需求,最后由工业革命催生整个社会全面变革的文化革命,进而巩
固和完成工业革命。日本正好反过来,先进行文化革命,使整个社会组织化协调化,然后“殖
产兴业”,市场和资源与西方一样靠军事机器去争夺。军事机器的组织性协调性促进了社会
的文化革命,文化革命又促进了重工业飞速发展,强化了军事机器,进一步扩大对殖民地的
占领和控制,夺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工业革命产生了强大的机器,机器的巨大力量又使整
个世界变得狭小,资源是有限的,在私有制下,市场也很难无限拓展,因此只有少数国家能
够完成工业革命,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沦为资源和劳动力的供应地。先进的工业国家获得资
源和劳动力的方法,或是通过军事机器的暴力,或是通过垄断技术的“等价交换”。19世纪
和20世纪的国际关系由图2表示。图2 19世纪和20世纪的国际关系
19世纪是殖民地时代,宗主国对殖民地占领并进行行政管理,直接掠夺资源和粮食,也
通过投资获得利润。20世纪,殖民地相继独立,先进工业国用工业品交换发展中国家的资源
和特产。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激增,传统农业已经不能养活这么多人口,还要从工业国家输入
粮食。为了填补贸易赤字,工业国家对农业国家进行贷款和无偿资金援助等形式的“经济协
力”。工业国家之间则通过残酷野蛮的战争最终达到妥协平衡,在大致相同的技术水平上进
行技术合作,产业分工,相互出口工业品和投资,最终达到利益一致,资本一体。工业国家
提供工业品,农业国家提供资源,这种分工关系维持了很长时间,其间人口虽然急剧增长,
但工业人口的比率始终维持在1/8左右。后进国家已经没有可能通过自由市场经济迈入先进
国家,因为根据比较效益,建立自己的生产知识体系和基干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材培训,需
要漫长的时间和资金,而且开始时做出的工业品质次价高,还不如把资源和粮食运到工业化
国家,然后用空船把外国的汽车运回来。落后国家的资本习惯于做买办获利,虽然从长期来
看,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但工业体系必须完整才有效益,建立完整工
业体系并磨合良好需要太长的时间,甚至超出了资本和投资者的理性预期(在投资回报时间
超出人的平均生命长度以后,投资者的理性假设必须加以修正才能符合现实),因此落后国
家的买办资本始终不能发挥出与发达国家的资本类似的作用,乐于通过依附外国来得到稳定
分配的残羹冷炙。进入20世纪80年代,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
第四节水际制造业的兴起
进入20世纪80年代,先是亚洲四小龙NIES诸国,然后是ASEAN诸国,进入90年代,中国
和越南等也相继开始了工业化。但这种工业化的与欧美日的工业化是完全不同的。从表面上
看,东亚一片繁荣,似乎要出现新的发达国家了。但情况并非如此。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72
70年代石油危机,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产生巨额贸易赤字,世界中流通的美元迅速膨
胀。80年代,英国和美国的金融管制取消,使得资金跨国境移动迅速扩大。日元升值,压制
了日本的直接出口,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产业大规模转移,亚洲诸国大力引进外资,从中获
得“工业化”的资金。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这些落后国家可以直接从日本等先进工业国
购买计算机控制的生产设备。以前需要长时间培训和经验的精密工作和经理事务,现在只需
要短时间的计算机操作训练就能胜任。不需要培训中间管理职和中坚技能者,就能够制造高
品质的产品。大力发展以组装工业为主体的来料加工业。因此一时间,整个世界的轻工业都
向东南亚转移。这些国家不需要开拓国内市场,生产的制品一律出口,主要目标是北美。这
种制造业依赖于外国资金、外国技术、面向外国市场,为了方便外资进出,主要集中在沿海,
所以又叫“水际制造业”,是亚洲诸国工业化的模式。中国进入8、90年代,抛弃了原来自力
更生的发展道路,设立经济特区,追随亚洲诸国采用“水际制造业”(日本名词),或曰“新
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水际制造业”使新加坡、香港这样的国家和地区达到很高的经济
水准,但这仅仅是因为这两个城市的文化背景接近西方,适合作为外资和物资的集散中心,
并不代表“水际制造业”真能带来繁荣和富强,正如上海的繁华与苏州累死的民工没有关系
一样。对于巨大的中国,出口主导的“水际制造业”并没有使社会工业化,反而走上了“去
工业化”的道路,原来的民族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和国内市场逐步丧失。而通过“水际制造
业”创造亚洲经济奇迹的亚洲诸国,在经过短时间繁荣后,遇到了挫折,依然被阻在工业化
的另一端。“水际制造业”的实质,是工业国家把处于产业链最底端的劳动密集型的组装业
转移。原来只掠夺后进国家的资源,现在还掠夺劳动力。21世纪的国际关系由图3表示。
图3 21世纪的国际关系
先进国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优质工业材料(不是矿产资源,而是先进的重化工产业的产
品)、基本配件和机器设备。发展中国家利用自己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为先进国家
提供廉价的工业品(日文为安价品)。如果说在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里,先进工业国
家还有与机器赛跑的产业工人,接受残酷的剥削压迫。那么到今天,现代工业则把第三世界
的劳动力转化成了不知疲倦的人肉机器。先进发达国家的普通劳动者中产阶级化,安稳富裕,
乐于支持现有秩序,而后进国家则绝对贫困。
第五节“水际制造业”的虚弱体质
亚洲诸国采用的是“水际制造业”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
初,亚洲诸国还维持经常项目下的黑字(出超),然后转换为赤字,并显著扩大。(经常项目
收支除了贸易收支外,还包括1运费、保险、旅游等服务业收支;2直接投资和证劵投资的收
益、雇佣所得等的收益;3无偿资金援助等。其中前两者占大多数。)贸易赤字的最大原因,
是作为亚洲诸国发展战略基础的外资依存型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亚洲诸国积极吸引外资,
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大力发展组装加工业为主体的出口产业。但是基本配件、素材和机械设
备等基干产业并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结果,所有的国家都演变成了出口增加,进口也伴随着
增加的贸易结构。此外,各国竞相发展对基本配件等进口依存度极高的电子产业;并在国内
购买力稍有提高后,建设面向国内市场的汽车和家电等工业生产增加;为了维系这种“工业
化”进程,还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为外资做配套项目。由于这些国家本国没有基础产
业,大部分建设物资都需要进口,这些因素导致基本配件、素材和机械设备等进口急剧增长,
贸易收支的赤字大幅扩大。最后外资企业的生产逐步走上正轨后,开始向海外汇出利润,最
终导致了经常项目下收支恶化。亚洲诸国有很高的储蓄投资率。96年平均约36%,远远超过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73
其它地区。世界平均的储蓄投资率(95年)为21-23%。与亚洲诸国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拉美
诸国约为20%,印度为中心的南亚诸国也在20%上下。进入90年代,泰国和马来西亚的投资率
大约一直在40%以上。印尼96年达到了38%,韩国95年是37%,中国93年后达到40%左右。作为
对比,高度成长期的日本,60年代平均32%,70年代平均33%。对比可见,亚洲诸国的投资率
非常高,对于基础设施匮乏的亚洲诸国,高水准的投资是维持持续经济增长的不可欠的条件。
但亚洲诸国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投资方向,大量的资金涌向不动产,使不动产泡沫化。重
复投资,使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投资效率低下。第二是投资资金的构成,国内储蓄不足的部
分外资依存,尤其是对短期资金的依存度过高。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技术蓄积,使得投资只能
流向泡沫领域或重复建设。换句话说,本国的资金积累在国内不能买到投资所需要的物资,
只能投机或搞房地产,要投资工业就必须用外汇向拥有基干产业的国家购买物资和技术。伴
随着经济增长,这些国家的外资流入一度急增。外资流入急增的原因是: 1)庞大的投资需
要;2)外汇管制放松和外资出资比率上升,及各种吸引外资政策的实施;3)本币与美元挂钩,
降低了汇率风险,同时本币提供高利率。外资大量涌入,使本币面临升值的压力,为了维持
出口的竞争力和防止外资套现获利,不得不大量增发货币,而新增货币又大量流向奢侈消费
及房地产等产业,经济进一步泡沫化,经常项目收支更加恶化。必须靠大量外资的流入或直
接贷款来掩盖经常赤字的本质,泰国90-96年间累计的经常赤字636亿美元,资本流入为944
亿美元。韩国累计经常赤字488亿美元,资本流入为716亿美元。其它经常赤字国印尼和马来
西亚也与之类似。由于外资大量流入,没有必要采取内需抑制等政策改善经常收支,经济空
前繁荣。外汇储备急增,剩余的资金又购买美国的国债,成为资金的供给者,“实力”急剧
增长。但是,西方资本不是慈善家,外资总是要还的,随着外资流入的减缓及外资企业利润
的汇出,经常项目下的赤字往往在瞬间表现出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水际制造业”
的门槛低,其他国家迅速加入竞争)和出口增长率低下(西方对低技术产品的需求有限,本
国消费者又不能支付外汇),外资流入会发生逆转,国内资本为了规避风险,也一并出逃,
经济的崩溃就如雪崩一般,所有的投资者不约而同的挤兑外汇,撤出投资,几十年积累的“财
富”一瞬蒸发干净。事实上,本来就没有什么财富,所谓的高技术工厂只是发达国家不屑于
搞的组装车间,一度兴旺发达的大学教育不过是为组装工厂配套的技术学校,而帐面上虚涨
的财富仅仅体现了外来资本对低技术品出口高增长的一种预期。一旦这种预期撞上了狭小的
世界市场的边界(第三世界即使“工业化”,大部分人依然穷困,世界市场始终依赖于西方
国家的购买力),泡沫自然会随风而去。海外投资占国内投资总额的比例,96年时的数据是:
韩国11%,泰国18%,马来西亚23%,印尼16%,菲律宾50%,中国14%。这种靠海外资本流入支
撑的经济,如果面对资本流入减缓和资本流出的增加,就不得不采取抑制投资、削减进口、
财政均衡化等措施改善经常项目下的收支。亚洲诸国采用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成
功地提高了产品加工能力。但这种发展方式使各国产业构造趋同,各国的竞争关系非常强。
亚洲及世界市场的轻工业品供给过剩,价格下落。而90年代前期的高度成长使电力、道路等
基础设施不足,劳动力价格上升,投资的比较优势丧失,一增一减之间,危机只是迟早的事
情。
第六节水际制造业的通货危机
支付能力危机并不是在直接投资停滞后立刻到来的,直接投资开始减少以后,证券和外
债形式的外资还在大量流入,经济依然保持繁荣。中国以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全面
进入“水际制造业”。94年初人民币并轨贬值33%,出口竞争力增加,廉价的工业品出口增强,
导致亚洲诸国的出口急剧下降,经常赤字大幅扩大。于是外国资本对亚洲诸国债务返还能力
产生疑问,外资的流入一夜间逆转,汇率急剧下落,金融危机爆发。1997年金融危机从泰国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74
发端,然后迅速波及亚洲诸国,全部资本外逃,“东亚模式”的神话到此破灭。一旦危机开
始,国家的具体情况如下:首先汇率大幅下落,进口物价急剧上升,产生剧烈通货膨胀,实
际工资水平急降,个人消费能力基本消失。企业在内需不振,汇率高涨,外资债务上升的情
况下,被迫削减设备投资和投机性投资,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为了减少经常赤字,许
多工程中止或延期,建设投资低落,大批的房地产成为烂尾楼,连同被裹胁进投机行动的民
众存款一同化为垃圾场。工业企业和投机企业的破产致使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增
加,信用等级下降,储蓄流出和外国银行贷款回收压力增加,资金不足现象频发,反过来又
影响了残存的工业企业的运转。此外,在泰国、韩国和印尼等国,为了重建金融系统,对经
营恶化的民间银行进行清算和营业停止,短期内又增加了对整个金融系统的不安。就这样,
亚洲诸国的经济,随着汇率下跌,内需低迷、企业业绩恶化、金融系统混乱,这些因素又促
使汇率进一步下落,形成恶性循环。资本外逃,外汇储备枯竭,公私的外货债务不能返还。
实际代表外国债权人的IMF往往在这时伸出“援助”之手,首先不能返还的私人债务要转化
成国家债务。然后是强求财政收支/经常收支均衡,金融市场/股票市场自由化,以方便海外
投资的进出,增强海外投资者的信心。最后,国民经济进一步依附化殖民化,外资以低价收
购了比原来更多的企业,甚至可以取得一贯受国家保护的少数民族产业的优质资产。整个危
机结束后,外国投资者取得了更大的控制权,工资水平下跌到工业化以前的水平甚至更低,
整个国家数年的动荡只是为西方国家提供了更廉价的劳动力,但是否投资利用这些劳动力,
给他们被剥削的权利,还要看是否有其他国家提供更便宜的劳动力。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
“工业化”国家只能守着空空的厂房,追忆以往的繁华。经济学中素有雁行战略的说法。亚
洲是以日本为头雁提供基本配件、素材和设备,然后按照NIES、ASEAN、中国越南的次序,
逐次建立“水际制造业”,雁行发展。亚洲飞雁其实不过是80年代拉美山鹰的翻版。80年代
拉美国家由于累计债务问题引发严重经济危机。债务国在IMF主导下构造改革,彻底依附化。
94年墨西哥再次爆发金融危机,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又传播到拉美。2001年阿根廷又爆发金融
危机。这一系列的事实的具体过程正好印证了上面所说的发展过程。在第三世界的雁行发展
队列中,拉美诸国最先发展,得益于当时中国和印度不开放,其它第三世界国家又处在动荡
之中。拉美诸国相对稳定,接近西方文化,容易吸引西方投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后来
东南亚的国家开始稳定开放,人民比拉美诸国更勤勉,愿意接受更低工资,于是拉美诸国的
投资比较优势消失,遭遇债务危机,发展中心转向亚洲诸国,创造了亚洲经济奇迹。再后来,
中国印度也加入了雁行队列,海量的劳动力且能够接受更低的工资,亚洲诸国的投资优势很
快消失,爆发金融危机。从增长率来看,中国目前依然在繁荣之中,这只最大的飞雁的结果
会如何呢?
第七节基干产业是怎样炼成的
现代工业社会,生产的主体是工业体系,工业体系的核心就是钢铁、机械、电子和化学
等产业组成的基干产业。有了基干产业才是工业国家,才有机器般的经济效率,而不是依靠
调动人的积极性与机器赛跑。
日本比西方晚了近百年才开始工业革命,已经没有可能通过自由市场经济建立自己的基
干产业。日本先发展纺织业,出口换取外汇。然后用外汇购买欧洲的机械和金属,用这些机
械和金属发展自己的基干产业和重工业。用重工业强化军事机器,占领和支配殖民地,掠夺
资源。这些资源又用于发展重工业,强化军事机器,进一步扩大对殖民地的占领和支配,掠
夺更多的资源。太平洋战争爆发,纺织业的出口断绝,于是轻工业被强制转产,成为军工厂
的配件车间。1945年,日本战败,军事机器瓦解,资源输入断绝,基干产业也受到了很大破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75
坏。战后被迫采取倾斜生产的发展方式,煤炭钢铁先行。先挖煤,再炼钢,钢材又用于挖煤,
循环扩大。然后用钢生产工作母机,再用工作母机生产各种产业机械。最后逐步扩大到用于
民生的轻工业。在基干产业恢复过程中,国民的消费被尽量压缩,消费品配给,粮食强制收
购,取缔自由市场。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日本又作为工业国家在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
日本从领主封建社会开始现代化变革,由于原有的上层阶级力量弱小,文化不够强大,所以
变革力量能先从文化入手,改造社会,迅速工业化。中国却拥有前工业化时代最优秀的官僚
体系,是以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的自耕农为主体的小生产社会,农业社会能调动强大的资源,
工商业社会只能在夹缝中发展,缺乏组织性协调性,是一盘散沙。中国自秦朝以来,人身依
附式的封建社会已经瓦解了两千年,也最早开始世界贸易,还在公元1000年后的世界贸易体
系中积聚了大量的财富但始终没有发生工业革命,这也许是偶然。但中国在走向近代的过程
中,不断向西方学习的,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到辛亥革命,始终一无所成,只能解释
为思路不对,看不到现代工业经济的本质。始终是用传统的小农思路,经济效益为中心来解
释理解西方的思想,学习和使用西方的科学技术。结果非但没有完成整个社会的组织化和协
调化,反而使国家趋向瓦解,人民成为一盘散沙,任人宰割。思路不对,是文化问题,没有
文化革命,中国没有建立起基干产业的可能,不能实现工业革命。没有基干产业,国防就不
能自立,经济也不能自立。经济不能自立,政治自立自然是空话。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实际
统治者是英美日的商会同盟,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各路实权人物,其实只是外国商业利益的傀
儡,或许他们个人不愿意做傀儡,但国内没有基干产业,为了维系政权,必须从外国得到现
代化工业资源、管理资源,换取这些资源的代价就是对外国资本言听计从。2、30年代的黄金
十年,所谓的工业发展,只是以外国投资为主导,使用外国设备和技术的轻纺业,是殖民地
经济。作为黄金十年的结果,中国工业只能仿制简单枪械,抗战时不能为前线提供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一门重炮,买来的德械师一溃千里。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1949年,中
国开始了文化革命,社会组织化协调化。以1956年引进苏联156项重点工程为标志,从钢铁
业开始,比日本晚了约百年才开始了工业革命。但中国工业革命已经没有当时日本的优越环
境,日本赶上了列强争霸大殖民时代的末班车,可以游走于列强的缝隙之间,还可以争夺殖
民地,释放下层人口,掠夺发展资源。中国只能采用比日本更加极端的倾斜生产方式,建立
自己的基干产业和生产知识体系,完成工业革命。基干产业不是提供最终产品,而是为国民
经济各部门提供装备、素材和技术等中间生产物,与市场需求没有太多关联。基干产业追求
的是更高、更快、更强,它遵循技术自身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对于追赶型的国家来说,
有前人的经验做参照,不需要市场的指导,也能够把握工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农业国家,
最初只能靠手工造扳手、改锥,然后这些东西加熟练工人就可以造简单的钳工机械和水准尺。
有了钳工机械、水准尺才能造车床、游标卡尺等等。然后从车床,精密点的测量仪器再加初
等电子控制就能造出更高水平的机床。用机器制造更高水平的机器,不断循环,其间各门类
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不断培养升级。机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添加逻辑电路、单片机……,
最后数控机床诞生。有了高水平工作母机后和技术人员后,就可以为各行各业设计生产量产
型的产业机器,整个国家迈入工业时代,并拥有了不断增长提高,跟上甚至领导世界工业技
术的步伐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步把持不住,试图为外国打工,换取技术和物资,
就容易被拉入外国的工业体系,从工业基本标准到核心技术研发都走上殖民化道路,为外国
打工的工业部门也因为能够从外国更强的基干产业获得资源和利润,形成相对庞大的利益集
团,最终主导国家的发展方向,数十年的辛苦会在数年内付之东流。下面引自《中国苏联的
工业技术》(牧野升编著、讲谈社),可以看到70年代基干产业的发展概况。
“………根据1971年秋第30回广州交易会的记录:在“机械馆”,展示了北京第一机床
厂制的NC(数字控制)工作机械(猜测是计算机控制的CNC工作机械)。NC工作机械是现在汽
车基本配件制造不可欠的设备。在“电机动力馆”,展示了陕西省西北机器厂制的大型单晶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76
硅的制造装置。用于半导体器件的硅,需要高纯度的单结晶。在“电子机器馆”,展示了多
种用于电子工业的制造机器。在“化学工业馆”展示了多种类的塑料制品......特别是,NC
工作机械、单晶硅的制造装置等电子工业用制造机械的出现,说明作为现代工业根干的电子
及关联的新素材产业,已不是单纯组装技术水平。当时已经向中间生产物的生产阶段浸透、
深化。也就是说,NC工作机械是电子控制驱动的中间生产物(机械),单晶硅的制造装置等
电子工业用制造机械则是电子设备制造的中间生产物......电子产业的组装阶段及一定程
度的基本配件制造,与包含机械的中间生产物的制造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表示了没有
他国企业合作,自我技术力到达的高度。这些生产设备的出现,说明当时中国的生产知识体
系及社会的生产系统已经到达了相当的高度,非常值得注意.......中国代表的电子工厂“北
京电子管厂”,1956年由苏联的技术援助建立制造电子管,1962年后开始生产晶体管和二极
管。北京以外,上海沈阳也开始了半导体生产。1970年,虽然文革的进展(猜测那个时候文
革的恶劣影响没有波及到),辽宁省的电子工厂达到了320个,生产量是66年的7倍,哈尔滨
市电子工业产量,比65年增加了15倍。后来,随着文革的继续深入,以钢为纲,使半导体产
业受到极大冲击,即使如此,就连完全没有电子产业的青海、宁夏、西藏等边远地区,也出
现了大量的半导体关联工厂.......表征电子工业技术水准的计算机产业,1959年在苏联援
助下制造第一台计算机。1967年制造了最初的晶体管大型计算机。与计算机关系很深的IC,
与苏联同年,1968年开始生产。最迟到1971年,一定程度电子工业用制造机器出现后开始量
产。LSI也开始进入试制阶段。从各方面考察,中国在70年代末,已经整备了高技术的基
盘。……”由于中国觉醒较晚, 1949年方才有崭新的政治力量消灭买办资本家的傀儡政府,
这时的西方国家已经拥有控制世界的工业能力,只有战后残破的苏联尚在试图打破这个格
局。中国既不能走向外扩张获取资源的路子,也无法在帝国主义的冲突中寻求机会,时间异
常紧迫。因此中国工业革命与日本还有些不同。日本的工业革命过程中,每一代工作母机出
现,都能够拿出一部分来进行消费品生产,安抚国民,回收利润,让国民感受到工业化的进
展。中国则几乎把工作母机全部投入下一代工作母机的开发生产,或用于技术人员技术工人
的培训,几乎完全是基干产业内部循环。这种工业革命的方式要求国民更加勤勉清贫,乐于
奉献。这样的工业技术高积累,使中国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跑完了日本和西方近百年工业化
的历程,构筑了中国的生产知识体系。中国从只能仿制汉阳造,一跃成为科技先进国家,能
够设计生产几乎所有种类的现代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大三角的一极。在中国技术力迅速增长
的期间,中国的国民也在进行文化革命。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打破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
建立新的社区。分工协作,集体劳动,准备迎接社会化机器大生产。建设横贯东西南北的铁
路桥梁,统一度量衡,统一语言文字,整备了全国大市场,到了70年代中期,中国具备了全
国工业化的物质条件。但是,二三十年年时间或许足够一个国家整备自己的独立工业体系,
但对于文化革命来说还是太短了,中国人没有完成文化革命,没有从心底认识和掌握现代工
业社会。高积累政策使国民,尤其是农民长时间得不到消费品,不能改善生活,无法认识到
社会已经翻天覆地,不能认识到整个国家在奋力追赶,已经极大缩小了与先进工业国家的差
距。于是整个文化再次回归小农经济自由市场的传统,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
第八节文化革命失败到去工业化
日本的工业革命过程中,完成了文化革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彻底工业化了,“物作
り”深深刻入日本人的骨髓。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经济崩溃,工业基础瓦解。农地改革,
平分地主土地。劳动改革,劳动组合(工会)势力强大。财阀解体,财阀家族被强制排除出
企业管理,财产税及通货膨胀等使大部分股份集中在政府手里,从业员参加企业管理。日本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战前积累的知识、技术和组织管理在燃烧的废墟中完整地保留下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77
来。为了从崩溃的深渊中脱离出来,提出了“国も企業も家計も赤字”的口号,号召国民齐
心协力共度难关。自由经济派的吉田茂首相推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派的经济学家有泽广
巳的倾斜生产政策,煤炭和钢铁先行,基干产业先行恢复,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被尽量压缩。
科学技术人员被编成新的民用科研机构,重建了生产知识体系,大型企业集团得到了恢复。
国民默默忍受1人1天火柴4只,肥皂1人1年1块的配给,耐心等待现代工业国家基盘的再造。
十余年后,日本又作为先进工业国家在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中国的工业革命过程中,没有
完成文化革命,仍然是传统的小农思维方式,内心深处还是“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70年代末打开国门,看到国外的高楼大厦,光怪陆离的消费品,顿时自
惭形秽,却没有看到消费品背后的深层工业实质,没有看到中国在这方面的进展。于是彻底
否定自己的工业革命和文化革命,重新拥抱传统,采取清末民国的发展策略,走上了去工业
化的道路。这条路虽然不通向希望,但却是最容易走的一条路,加上30年高积累的底子,中
国得到了暂时的繁荣。去工业化先从农村开始,分工协作的人民公社解体,包产到户,调动
积极性,重新回到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农村的组织资源被浪费了。然后是城市改革,减政
放权,自负盈亏,产业结构间的协调配合瓦解,个人发财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技术水平
却停滞不前,中国的工业革命就此夭折。去工业化极大破坏了中国的生产力发展,但是,政
府把所有能调动的资源向消费倾斜,如军转民,砍掉大部分科技发展计划,大举内外债引进
国外的消费品或消费品生产线,一味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增加工资。工业生产急剧向消费
品生产倾斜,国民生活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极大改善。短期的生活改善掩盖了技术力停滞不前,
迷惑了中国人对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中国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有相似的消费品匮乏的
历史,但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日本经济企画厅1996年编的《战后日本经济的轨
迹》——经济企画厅50年史,这么写到:经过50年的岁月,我们对先人肃然起敬。日本的电
视专栏里,那是个清贫,但却又是拼搏奋进的火红年代。询问普通的日本人,为什么倾斜生
产,而不是改善生活,回答那是国家的根基。中国则完全相反,正式文件中指责先人犯了错
误,走了弯路。学者们不断论证当年如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当时消费多些,现在的
收入会增加几何。普通人则觉得少吃了几口饭,少穿了几件衣,不堪回首。对“造船不如买
船,买船不如租船”的看法,普通日本人会异口同声回答:不行;而中国人则认为符合经济
发展规律。造船很长时间不能改善生活怎么办?日本人的回答是:忍耐;中国人则是控诉。
这反映了中国日本的文化差异,日本完成了文化革命,而中国却没有,特别是中国的上层阶
级没有具备工业化思想。经济结构的不断细分化、原子化,导致了研发能力枯竭,高消费又
使政府不能投资于国民的义务教育,也不能投资于民族的新技术新产业。于是大规模成系统
的引进外资,利用外资促进中国的改革。一代名相朱熔基主张:应该帮助外资打垮国企,无
论国资外资,在自由市场上获胜的就是好资!把邓小平理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由不
问姓“社”姓“资”到不问国籍,外资象潮水一样涌入中国,接管和改造中国的工业体系。
中国累计利用外资过680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过5000亿美元。表2,体现了中国去工业化
的进展。表2:90年代中国工业增加值的组成及工业化程度(%)
年份
外资
企业比重
A
采掘及原材料工业比重
B
本国正规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78
制造业比重
C
非正规
制造业比重
D
工业化程度
E
1992
5.5
26.9
42.1
25.5
18.4
1994
8.5
26.6
40.8
24.1
20.4
1996
9.8
21.5
30.7
38.0
17.4
1998
12.2
20.1
25.9
41.8
16.2
2000
15.4
22.3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79
26.5
35.8
18.5
数据来源:
本表所使用的工业增加值取自“中国统计年鉴”上国民生产总值构成表。1998年以前外
资企业和本国采掘及原材料工业的增加值取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全部独立核算工
业企业主要指标”表,1998年以后取自“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表。
计算说明:
本国正规制造业增加值=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或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
业增加值-外资企业增加值-本国采掘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非正规制造业增加值=工业增
加值-本国正规制造业增加值-外资企业增加值-本国采掘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A、B、C、
D各栏百分比分别由外资企业增加值、本国采掘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本国正规制造业增加
值和非正规制造业增加值除以工业增加值而得,这四栏的百分比相加为100%。E栏数据由本
国正规制造业增加值与外资企业增加值之和除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而得。从表2可以看出,
90年代中国的工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外资企业比重明显上升;其次,非正规制
造业(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血汗工厂)的比重迅速提高,但此类小型简单的工业生
产活动不能运用多少现代工业技术,也体现不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再次,本国正规制造业(譬
如已经破产的沈阳第一机床厂)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从42.1%跌落到26.5%,这说明本国的
正规制造业处于明显的相对萎缩之中。大规模引进外资发生了外资替代本国正规制造业的结
果。1992年本国正规制造业与外资企业增加值的比例是9比1;而到了2000年本国正规制造业
与外资企业增加值的比例变成了6比4。考虑到外资和本国正规制造业合计在工业的比重从
1992年的47.6%下降到2000年的41.9%,引进外资并未有效地促进中国的工业化。工业增长
中出现了本国的正规制造业被技术简单、规模很小的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所替代的“弱质替
代强质”现象。工业化过程中,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都会呈现蓬勃活跃的局面,但正常情况
下这些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主要是正规制造业的补充和配角,它不可能独立支撑经济现代
化。正规制造业的相对萎缩意味着对制造业各部门熟练技工,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需
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趋于下降,城市失业率急剧上升,而他们却曾经是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
主体。其次,外资企业的大部份所从事的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导向型生产。即使
从事高技术产品生产,虽然进口的产品零部件之技术含量高,但在中国的加工装配工艺的技
术含量却并不高。因此外资企业需要的劳动力大部份是低工资的非熟练工。由于把物质刺激
作为经济发展的法宝,调动个人积极性成为企业管理的唯一目标,中国的劳动力正转化成与
钢铁机器竞争效率的人肉机器。与钢铁机器竞争效率的结果,90年代初以来,广东的打工工
资只增长了68元,如果扣除通货膨胀、教育、医疗、住房等,实际所得大大下降。农产品的
市场开放,中国农民也以血肉之躯与外国的农业机器竞争。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真正就业率
已经跌落到50%,且常常只能就职于秘书等技能简单的白领职位,文科理科学生基本失业,
只有工科学生因为可以在流水线上当技术员而谋得一份工作,但工资也与从事简单劳动的日
益接近。中等收入阶层整体上趋于被消灭,少数高层人物却能够从外国投资者手中分得丰厚
的利润。社会收入两极分化,社会结构与拉美及东亚诸国接近,穷人买不起,富人买够了不
想买,消费需求持续萎缩,价格年年走低,越来越依赖外国市场。随着正规制造业萎缩,消
费低迷。政府的财政收入日见紧张,需要引进更多的外资弥补,导致更多的正规制造业萎缩,
形成恶性循环。为了刺激疲弱的经济,中央政府大量举债,大量投资土木工程项目,以营造
需求。地方政府为了筹措资金,也大力推动房地产,大兴土木。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改善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80
了城市的外观,在外资的推动下沿海若干大都市和郊区也形成了局部“繁荣”。掩盖了中国
经济实体的虚弱。可是倚重土木工程投资来支撑的增长对整体经济的推动力是偏倚而虚软
的。这样的投资主要产生的是对原材料能源的需求,而对制造业的刺激相对微弱,无法带动
工业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投资结构不但不能改善产业结构的现状,反而强化了目前的结
构性弊病,在增加城市就业和提高多数人收入等方面几乎无能为力。这种靠透支政府信用的
刺激经济增长孕育着巨大的金融风险。经过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到今天,以钢铁、机械、
电子和化学为中心的基干产业全线崩溃,钢铁业只能做粗钢,化学也只能生产初级原料,半
导体产业早已消失,机械行业行将就木。中国几乎不能够独立设计生产现代化的工业产品,
武器装备依赖进口,国民经济所需的各种装备也依赖进口,中国作为工业国家的基础已经瓦
解了。没有基干产业的支持,所有的产业要么依附于外国,要么变成炒作者的泡沫。中国经
过了百年轮回又走上了清末民国“水际制造业”的发展道路。使用外国资金,外国技术,依
赖外国市场的发展模式,使中国的研发能力急速瓦解,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水际制造业”
只需要高层管理者、高级官僚,和底层从事简单机械劳动的人肉机器,不需要多少有知识有
技术的中间管理者和工程师。人口的再生产也适应这种需求,教育产业化,使人肉机器的下
一代还是人肉机器。即使大学毕业,也不能接受独立产业培训,还是人肉机器的候补。而高
层官僚子弟和买办资本家的后代留洋镀金,从思想上与西方接轨,自然受外国资本赏识,回
国继续作威作福作买办,为外国组织廉价劳动力生产。一个日益两极分化的社会在中国不仅
有其政治氛围,而且在整个产业结构方面也已基本成型,因此很难逆转。中国的经济改革路
径解决了精英阶层的经济需要,但却未能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也就无法改善大多数国民今后
的生活状态。靠人肉机器驱动的中国经济,由于暂且拥有无穷无尽的廉价劳动力,可以不用
考虑其它国家的人力竞争,当然印度是个问题,不过看来现在还不是中国的对手。中国的未
来会如何?
第九节行将到来的危机
大清曾富甲天下,通过自由贸易集中了世界上大部分白银,但雪花银最终没有抵挡住坚
船利炮,贸易的收益还是被抢了回去。民国采取依赖外国资本、外国技术、外国市场的“水
际制造业”发展模式,创造了黄金十年的辉煌,却迎来了几乎亡国灭种的战争。采取同样发
展模式的拉美国家和东亚诸国,虽然没有战争,却遭遇金融风暴,国家混乱不堪。百年轮回,
重新回到“水际制造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中国,又会是什么样的命运?随着外资大量
流入,中国的经常项目收支变化曲线,与东亚诸国非常接近。外贸以外资系企业为主导,约
占进出口总额的60%。出口增加,伴随着进口急剧增加,贸易顺差急剧减少,向赤字方向转
换。图4是近20年来中国贸易收支、经常收支的变化曲线。
图4 中国的贸易收支、经常收支的变化
94年后,贸易出现大幅顺差,97年到达最高点,然后顺差逐年减少。2004年1-6月中国
进出口总值为5229.7亿美元,其中:出口2580.8亿美元,进口2649.0亿美元,进出口逆差68.2
亿美元,实现了贸易赤字。由于外资利润汇出,经常收支顺差在贸易收支顺差的下方,1991
年-2002年中国累计货物贸易顺差2863亿美元,累计收益逆差1248亿美元,货物顺差的43.59
%用于弥补收益逆差。经常收支呈现加速下滑趋势,由于受世界市场容量限制,中国每年吸
收的直接投资增长已经逐渐减速,如果现有曲线继续延伸,到2009年左右,利润汇出会超过
直接投资。直接投资趋向停滞还不代表危机立刻开始,由于RMB与美元挂钩,实际上固定汇
率,RMB的利率又高于美元,风险小,收益高,于是吸引大量游资涌入,RMB受到升值的压力,
外汇储备急剧增长。2004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4706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673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81
亿美元,而公布的1-2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才83.19亿美元,也就是说,1-6月有约500亿美元
的游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中国央行平均每天要用投放30多亿人民币来买进超过4亿的
美元。RMB升值的压力,掩盖了经常收支的顺差收窄,甚至赤字的实态。这些新增货币并不
满足于在银行里吃利息,又大量流向易于收益的行业,如房地产、各种基建项目、形象工程,
及2008年奥运特需。房地产异常火暴,吸引各种民间资本向房地产流动,包括所谓的高新技
术企业也积极向房地产投资,因为房地产的风险和收益远比发展高科技优越。房地产又带动
其它相关产业,如钢铁、水泥等,又使汽车等高级消费猛升,中国经济欣欣向荣。这一切与
危机爆发前的东亚诸国非常相似。房地产的价格已经严重偏离了普通人的购买力,空前的繁
荣是靠银行贷款支撑的。截至2004年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已投资约8800亿,其中银行贷款
占了7200亿,投资规模上升势头凶猛,不良贷款率日益上升,在广东、上海等省市,住宅空
置率达45%到60%,广东省住宅空置面积达4000万平方米,积压资金1000亿以上,前几年通过
四大金融管理公司把不良资产、呆坏帐剥离后,现在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债率又恢复至
30%以上。金融不安显现,宏观调控,收紧信贷。但是,却调控不了外资银行,外资乘机填
补真空。外资银行不需要担心金融风险,即使泡沫破裂,可以靠IMF出面追回债权。中国有
异常高的储蓄率,达40%以上,即使银行的不良债权比例很高,存款仍然快速增长,使银行
能够承受超常的不良债权。这是政府信用和普通民众缺乏社会保险的结果。但现在银行股份
制改造,私有化,推向市场,政府滥用信用,在教育产业化、下岗等运动中贪小利,付出的
代价是整个国家的信用……,表面上繁荣昌盛的社会,基础已经被侵蚀的差不多了中国经济
积蓄了大量的泡沫,只欠导致泡沫破裂的直接诱因。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是中国加入“水
际制造业”的竞争和日元贬值。中国的人肉机器虽然没有国外强有力的竞争,印度虽是候补
的竞争者,但劳动力素质低,约一半是文盲。看起来情况不错,但中国自身的劳动力供应却
趋向枯竭了,见图5。图5 2010年中国人口构造
由于推行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男女比例失调。而且新生的独生子女一度被称为“小
皇帝”,娇生惯养,没有上代人勤勉。到2010年前后,第一批独生子女步入30岁,成为劳动
力的主体时,由于廉价而又勤劳的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中国的国力可能急速衰竭。现在民工
荒已经显现,社会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政府被迫酝酿延长退休年龄。“水际制造业”虽然使
中国从整体上已经脱离了工业化的轨道,大部分人口被排除于工业化进程之外,没有消费能
力,但占人口百分之几的精英,却享受着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但中国有13亿人口,就是这
百分之几的人口,绝对数字非常庞大,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世界工业人口的比例,资源紧张问
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日本加紧压迫RMB自由浮动,资本项目下自由流动。
中国的上层社会也需要把资产向更安全,更有效率的地方转移,金融自由化是大势所趋。1997
年,中国凭借中央政府强大的控制力和公信力避免了危机。但现在,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严重
削弱,信用远不如昔。各地方已逐渐与国外资本形成各自独立的经济圈,与中央博弈,地域
之间是相互竞争而非合作关系。没有基干产业,犹如无根草木的中国经济在即将来临的金融
风暴下,前途会怎样?
第十节历史轮回,建立新型共荣圈
“日本提供大型高级技术和资本,韩国提供中型技术和资本,中国提供劳动力,俄罗斯
提供资源”,建立垂直分业优势互补的环日本海经济圈,然后在此基础上推行日本工业标准,
最终东亚“共荣”。这是日本的发展战略,符合“先富论”,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
也是中国现在正在执行的发展战略,发挥劳动力价格低廉,无尽藏的比较优势,融入世界经
济,参与世界大循环。图6 2002年中日两国的贸易构造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82
图6是2002年中日两国的贸易构造。日本对中国出口5万亿日元,进口7.7万亿日元,贸
易赤字2.7万亿日元。如果包含香港的转口贸易,贸易大体平衡。日本输出的品目,电气机
器(26.8%)、一般机械(20.9%)、化学制品(12.5%)、金属及制品(10.5%),合计占全体的
7成。电气机器的约4成是半导体,金属及制品、化学制品等占了很大比重,是中国不能或很
难生产的基本配件和材料。机械类的输出比重高,是由于直接投资上升的结果。另一方面,
日本的输入产品:机械机器(33.5%)、纤维制品(25.6%)、其它(17.6%)、食品( 9.5%),
合计86.5%。机械机器的内容是办公机械、音响、电视等,大多是基本配件输出,运到中国
组装后重新输入日本的。其它类是家具、旅行用品、手提包等,与纤维制品一样,是传统的
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也是资源密集型产品。中日贸易关系,除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
集产品继续增大输入外,机器设备、基本配件和材料等出口,在中国加工成制品,再逆输入。
中日贸易是“双赢”的互补关系。即使是食品输入,也是日本提供技术的开发型逆输入。由
于这种逆输入,使中日贸易实际上是日本企业间的“日-日”贸易,占全体贸易的约60%。“日
-日”贸易也引发了贸易摩擦,2001年中国输入农产品争端,及随后的纺织品争端。都是在
中国投资的日本企业与留在日本的本土企业间的问题,最后是依靠协商,自主规制解决,民
族主义者不断拿这些贸易纠纷大作文章,却不知道这些争端根本和中国没有关系。
日本提供资金技术,中国提供资源和劳动力,在工业层次上垂直分工,相互间互利互惠,
讲求双赢的贸易关系。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30年代大东亚共荣圈的翻版。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出现了以电气、化学等为中心的重要发明,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的大幅扩张。1914
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军工产业极大推动了技术进步。从科学技术,举国经济总体战等
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应该被称为最初的现代战争。坦克和飞机在这场战争中崭露头角,参
战各国则努力对它们进行技术改良和性能提升。这些技术,战后被应用于汽车产业和车辆产
业等一般产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成长的要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与战前相比发生
了很大变化。科学技术有了长足进步,美国、日本的生产力显著增强。战后工业国家的原有
工业生产能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复兴,表面上看当然是大好事,但由于国界的分割和消费能
力受限于私有制,从全球来看,生产力扩张酿成了世界性的生产过剩。1929年,纽约的股票
市场暴落,大恐慌及30年代的持续的不景气,它的规模和持续时间是从来未有的。以前的经
济危机都能通过看不见的手,很快自动的达到供需平衡,自动恢复景气。但这次却不同,西
方资本主义已经把世界瓜分的一干二净,世界上已经没有可以释放危机的外部空间。为了从
危机中解脱出来,欧洲诸国与各自的殖民地结成区域经济体。自国商品优先销售,殖民地的
天然资源和劳动力由宗主国垄断利用,名义上却是共存共容,互利互惠。美国与自己的殖民
地和拉美加拿大等结成事实上的区域经济体。德国、意大利等没有殖民地或很少的国家,不
能结成有效的区域经济体,而日本虽然拥有朝鲜半岛、台湾、撒哈林南部及南洋诸岛等殖民
地,但天然资源不多。于是德意日要结成轴心国重新划分殖民地,德国是“生存空间”,日
本是“大东亚共荣圈”,在日本海的对岸,建设事实上的殖民地满州国。当时日本由于劳动
保护立法,劳动时间缩短和工资上升,纺织业向工资低廉的中国转移,在中华纺织急速发展,
1918年24万锭,1919年33万,1920年达到87万。在中国现地进行棉丝生产的三井物产,一战
前就开始了。在华纺大量向美国出口,换取外汇发展重工业,再进一步强化军事机器。英美
也向中国大量投资。这些外资与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权相结合,划分势力范围,获取垄断利
润。2、30年代的中国是英美日三国同盟的共同殖民地,为它们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低廉的劳
动力,经济非常繁荣,是黄金十年。随着日本的势力增强,想夺取更多的份额,引发了太平
洋战争。三个新兴工业国的扩张最终导致了血流漂杵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无论战争结果如
何,第三世界还是第三世界,究竟是旧殖民老爷取胜还是新兴的军阀得志,都不能改变被剥
削的事实,只是在剥削方式和程度上有微小的调整。要想打破这个规则,指望别人是没有用
的——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中国独立、工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83
业化、去工业化,几十年的历史画了个圈,又回到了提供资源和劳动力的被支配地位。这次
与上次不同,上次是被武力胁迫,这次却是心甘情愿。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根本原
因是中国人正像机器一样把自己的资源加工后送往日本及国外。换回来花花绿绿的印刷品叫
做外资,换回来的奢侈消费品供少数人享用。对于全体国民来说,可消费的资源事实上减少
了,所以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也住不起房子,没有养老和各种保障。国民的普遍教育没有
了,岗位培训没有了,生产知识体系瓦解了,剩下的只是积极性高涨的人肉机器,以血肉之
躯对抗钢铁,憧憬着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十一节问世间钱是何物?
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这一点无庸置疑。从南方的广州深圳到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
再到苏北、山东沿海,渤海湾沿岸,处处都在大兴土木,修公路,建厂房,成百平方公里的
土地被划为开发区,以异常便宜的价格提供给外来投资者。无数的劳动力从西部和中部涌向
这些迅速建立的开发区,再分头流向各个流水线旁的工作岗位。石油、钢材、有色金属的消
耗量也越来越高,虽然公路越来越多,但超载现象还是压垮了路基和桥梁......这一切都证
明,中国的工厂正在制造越来越多的产品。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又很难把许多社会现
象同“增长”联系起来,工资确实在缓慢增加,却始终跟不上物价和房屋价格的上涨,大学
生们从学校里走出来,却很少有人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越来越多的人被医院的高收费剥夺了
基本的医疗保障,整个国家不断在外交上让步......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幸福?繁荣为何不
带来富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外汇储备超过4700亿美元,人
均GDP达到1000美元,年均增长8%,在世界经济一片低迷中,一枝独秀……。发展是硬道理
的内容最后变成了挣钱是硬道理,一切用钱衡量,挣到钱的就是好猫,没有利润的事情就是
无谓的浪费。既然挣钱成了唯一的经济指标,我们倒要问问世间钱是何物?是金银财宝吗,
那么当年的大清帝国忠实地履行了发展是硬道理,凭借自己无以伦比的商业力量挣到了世界
上大多数白银,GDP占到世界总GDP的30%,富甲天下,最后在阵阵炮声中交出了数百年的积
蓄。民国战乱不止,出口低技术产品的能力比清朝差了许多,却也是挣钱能手,创造了黄金
十年,建设了东方巴黎的上海,当时的钱已经不是足赤真金,金本位银本位,但好歹还有固
定含金量。虽然挣了很多钱,民国和清朝的下场差不多,经济成就被现代工业创造的战争机
器摧毁。今天,钱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元英镑都与黄金脱钩,纯粹是西方政府凭信
用发行的符号,RMB从来就与金银无关。各国政府发行的货币总量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规模。
货币的变化反映了工业社会的实态,机器是生产的主体,强大的工业体系可以创造无穷的生
产力,只受限于可以得到的天然资源。至于货币,既然只是产品分配及调整机器运行的手段,
自然退化为符号,与财富无关。国家的财富是自然资源和能够创造和使用机器的有知识、有
技术有组织的国民。历史轮回,中国又走上了以挣钱为硬道理的发展道路。人均GDP在增长,
但国民的生活却每况愈下,三农问题,下岗,教育医疗产业化,环境污染……。改革开放极
大调动了积极性,一天干十余小时司空见惯,为什么干的越多得到的越少?原因是把自国的
资源和人力往国外运,多运多得,极大调动了积极性,而中国却是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GDP
的增长对工业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在工业国家反映的是资源流入,落后国
家反映的则是资源流出,人均资源占有量的下降。换来的高级产品,只用来奢侈消费,并没
有用来改善民族的知识和技术,反而还破坏了民族的独立性,学生在教育产业化中失学,熟
练工人在下岗运动中死于贫病,基干产业彻底瓦解。挣来的钱是自己的吗?如果辛苦挣来的
钱必须去购买西方以垄断价格出售的工业物资,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这种钱只是在我们的
手中打个转而已,不是自己的财富。如果挣了钱,买房子置了家当却没有力量捍卫,也不是
自己的,这个世界远没有大同。历史上的大清和民国不用说了。现在,虽然武力热战的可能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84
性小了很多(台湾是个问题),但斗争却一刻不停,方式更加邪门离谱,轻轻一点鼠标,几
十年积攒的货币,可能瞬间灰飞烟灭,还欠上还不清的债。依附型的中国经济,有捍卫国家
的力量吗?百余年前,中国日本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轨道,一个成为殖民地,另一个成为世界
强国。现在,日本中国的发展战略又是不同的。《日本制造业复活战略》中这么写到:日本
要维持与中国20余倍的收入差距,日本的年青人需要具备创造20余倍附加值的学识和技能。
中国的改革方向是教育产业化,改制下岗,进一步调动个人积极性。百年前,义和团的血肉
之躯没能够打败钢铁,今天……
第五章
从日本的现状看发达工业国
家的政治与经济
第一节序言
一个平等的世界一直是许多人的梦想,但这个梦想并不符合现实。在这个狭小的星球上,
少数几个发达工业国家事实上主导着全球经济体系,并在文化体系中占据了制高点。中国是
落后国家,又确定了融入全球化,利用比较优势,在市场经济中争取复兴的基本国策,自然
会把这些发达国家作为我们的样板。不过,作为世界的核心地区,这些发达国家乐于看到资
本在全球的自由流动并积极的在中国投资,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却不
允许同属经济要素的劳动力向它们的国土自由流动。因此,大部分中国人对这些“样板国家”
并没有直观印象,只能由少数率先与发达国家“接轨”,接受西式教育的精英转述对这些国
家的认识和见闻。就目前而言,发达工业国家基本上被描绘为沐浴在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经
济下的天堂,西方议会民主保证了人民的权利,自由市场则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两者结合则
创造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美好生活。本文将试图用事实和数字来分析事实的另一面。
本文选择日本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是考虑到日本在现存发达国家中最后建立现代工业经
济体系和政治结构,明治维新采取了全盘西化的方针,战后又由美国亲自主导民主改革,是
一个彻底西化国家。由于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很短,历史的遗迹非常多,易于把握真实的运行
规律及发展脉络。
第二节日本的经济体制
二战后,日本一片废墟,殖民地纷纷独立,原有的财阀体系被盟国解散,剩余的军舰飞
机等军用物资也被收缴一空,几十年的工业积累毁于一旦。整个日本的经济体系必须在这个
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从头开始,然而,20余年后,日本一跃而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分析这段
奇迹般的发展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的经济现状。战后的日本,百业凋敝,极端缺乏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85
资本,但日本并没有开放市场,吸引投资,指望外国投资者解决问题,而是于1946年成立了
经济安定本部。也就是后来的经济企画厅(相当于中国的计委)。关于这个机构的性质,从
经济安定本部1947年的《经济实相报告》可以看出个大概:“基于收集的资料和统计数字,
把我国的经济现状向国民传达,想要国民一起考虑和解决问题。每个国民需要像考虑自己的
家计一样考虑国家经济”,提出了“国も企業も家計も赤字”著名的口号,意思是无论国家、
企业还是家庭开支都出现了赤字,以此号召全体国民团结起来共度难关,争取国民理解和协
助。经济安定本部迅速宣布了一系列硬性的经济管制措施,主要有四项:1.基于“临时物
资需给调整法”的物资管制;
2.基于“物价统制令”的物价管制;
3.基于“金融机关资金融通准则”的资金管制;
4.基于“贸易等临时措置法”的贸易管制。
四项管制,管死了企业的方方面面。而严格的金融管制和币制改革则抹杀了一切贫富区
别,无论是皇族、华族、财阀家族,还是平民,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中,每人每月只能从银行
提取500圆的存款(当时的工资约500圆),所有的存款、国债、社债、股份都在猛烈的通货
膨胀中化为废纸。日本的上层能够在经济崩溃时与人民同甘共苦,而不是先富,这是我们值
得注意的一个细节。主持复兴计划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派的经济学家有泽广巳,提倡“倾
斜生产方式”。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抛弃利润,产权等如今最热门的概念,把有限的资
源集中在煤炭,钢铁两个行业,生产焦碳是为了炼钢,炼出的钢材又优先供给与煤矿生产相
关的工厂,煤铁两部门循环扩大,最终恢复基干产业,为下一步发展做准备。在这个循环过
程中,资金全部来自复兴金融金库(政府全额出资的国营银行,任务就是向煤炭、钢铁、电
力、肥料四部门重点融资)的贷款,由于工业部门没有生产任何最终产品,也就无所谓利润,
帐面亏空由国家银行印钞票弥补,因此引发高通货膨胀在所不惜。尽管这个煤铁复合体在狭
小的国土上滥采自然资源,不关心任何利润,但经过数年艰苦的努力,日本再次在缺乏外汇
的情况下重建了独立自主的核心产业,最终能够做到出口成套设备,进口原材料,在获取长
期利润的同时保护了国家的资源。(日本的煤铁复合体不是特例,欧洲战后也有类似的煤钢
同盟。)在重工业优先的国策下,整个日本的资源都被集中,服务于体内循环的重工业,消
费品工业(轻工业)无法从重工业取得物资,被迫停产。日本人的生活水平被压到最低,只
能靠本土残存的农业生存。农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使他们能够承受低的粮食收购价格
和高的税收。粮食和极少量生活必需品均采取统购统销,按人头配给,自由市场则被取缔,
每个日本人每天只有四支火柴的定额,一年才能得到一块肥皂(《日本经济白皮书》:“配给
的实绩,比如火柴1人1天只有4支,肥皂1人1年1个”),只有少量来自美军基地的物资及一些
隐匿物资能够在黑市上缓解这种极度匮乏。这种匮乏不仅仅限于日本平民,而是基本平均的
施加到整个社会,举个例子,1947年10月,东京地方裁判所就有一名34岁的法官,由于遵纪
守法,拒绝食用黑市的粮食,营养失调死亡。严重的普遍贫困,并不能阻止日本人继续实施
经济管制和政企不分的国策,1946年8月,经济界成立了经济团体联合会(经团连),它是战
前的日本经济联盟会及战中的重要产业协议会的延续,这个团体包括了所有的大型工业企
业、金融企业和高技术工业。1948年2月,在已经存在的行业协会、地区企业协会基础上,
进一步成立了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日经连),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也被联合。日本的企业
从此要受到统一的指导,至于这种联合体更重要的作用,后面谈日本政治结构的时候将会详
细论述。2002年5月,大企业团体经团连与中小企业团体日经连合并,组建了新的经团连。
会员总数1,623社、团体。其中,日本的主要企业1,306社、行业协会(如日本钢铁联盟,
日本自动车会等)性质的全国团体129个,地方性质的经济团体47个。会长是丰田自动车的
会长奥田硕,副会长则是新日铁、三菱重工、住友商事、东芝、SONY等日本大公司的会长。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86
以上介绍的是日本战后的应对措施,但在战争带来的冲击过去以后,这些政策并没有作为临
时措施受到取缔。而是成为了日本的一贯国策。主要的表现就是日本财阀集团的重建。日本
战前,几个财阀家族拥有大部分工业资产,垄断了大部分行业,战后,财阀家族不再拥有股
权,也被强制排除在管理阶层之外,并禁止出任公职。但这种变革并不导向一个产权清晰,
自由竞争的市场化经济体系,相反,产权集中程度比战前更甚,财阀垄断转向了政府垄断。
改革手段也不是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基本以直接行政干预为主。1946年日本政府强行从资本
家手中征收了相当于GNP10%的财产税,并通过金融紧急措施、农地改革等,在战后猛烈的通
货膨胀中用纸币赎买各种资产,到1947年,日本的财阀及非财阀系的主要企业,大部分股份
被集中到持株会社整理委员会、闭锁机关整理委员会、大藏大臣等政府机关的手中。等到重
组结束,日本的大企业有国家股,个人股,各企业间也相互高比例持股,纠缠不清,同集团
的经营者结成社长会,如金耀会(三菱)、五日会(三井)、白水会(住友),进行情报交换
和协调行动,统一及调整集团意志,占有全部的经营权力。在这种体制下,根本不能指望个
人通过买卖股权或参与股东会议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拥有大部分工业资产的财阀家族被
赶走了,但由于这些家族下属的企业之间分工配合紧密,股权又多半被收归政府,在短时间
内,与原来的财阀企业相对应的大企业集团又纷纷出现,日本的经济又重新被大企业集团所
控制,与战前相比,垄断程度变本加厉,而企业股权又多集中在政府或由企业相互持有,经
济体系距离理想的自由市场经济越来越远。50年代中期出现了三菱、三井、住友等企业集团,
60年代初又形成了富士、第一和三和,共6大集团。日本的大银行也归属各个企业集团,并
且一一对应——三菱银行、三井银行、住友银行、富士银行、第一银行和三和银行。近年由
于银行不良债权问题进行了合并重组,剩下4大银行,分别是三菱银行、住友三井银行、瑞
惠(富士、第一)银行和UFJ(三和)银行。这些大型集团的成立,并非各个组成企业各自
的独立选择,而是日本经济部门统一的规划所致。大企业集团本身掌握了日本的核心资产,
还能够干预大量集团外企业的活动,进而掌握了整个日本经济的脉搏。它们的主要控制方式
有两种:
1.利用金融进行投资控制和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控制。金融控制是指大企业集团所控制
的银行为外部企业提供资金,战前各个财阀银行主要给本集团的企业融资,如今各个大集团
银行大约只有20%的贷款是提供给下属企业的(伞下企业),这使大量的中小企业听命于大集
团,增强了大集团的控制能力。在高度成长期,日本企业的平均自我资本只有17%,据1993
年的统计,企业的总资本中,私人股份仅占23%,个人大股东已经消失,剩下的主要集中在
以金融机关为中心的法人手中。政府对金融机关实行“护送船团”的保护,并进行“窗口规
制”和“窗口指导”,以统一计划引导贷款的投向。近年由于银行大量的呆坏帐,政府大量
购买银行股份或向银行大量注入公的资金,事实上国有化。大企业的会长和社长,基本不拥
有股份,而是由从业员逐步提拔上来的管理者,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分离。2.技术优势控
制是指以大企业为核心,控制大量的配件工厂、合作工厂等中小企业群。大企业不断挑选中
小企业进行间接控制,通过持股、金融援助、人员派遣等进行经营指导,特别进行质量管理
等技术指导,还把它们编入自己的经营计划。特别培养,比较典型的有日产的宝会,丰田的
协丰会,三菱和川崎重工的下请协同组合等。当然,鉴于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结合之紧密,
两种控制方式并没有被严格区分,例如大集团的下属银行采取一种被称为“系列One set支
配”的独特投资政策,对新兴产业进行成龙配套的投资,便于系统地利用外国技术,中小企
业只是在名义上才享有经营上的独立性。
除了内部的垄断(或寡头)经营外,日本对外贸的严格管制一直持续到今天,尤其以技
术引进为甚。日本企业引进技术是需要个别申请,由外资审议会后才能获得外汇和引进许可
的。主要不是为了节约外汇,而是着眼长远,防止成套技术引进打击国内的自主研发能力,
日本制定了如下的审查基准。1.只能促进不能损伤自主技术的发展;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87
2.技术导入不能使即存的产业秩序发生混乱;
3.技术导入不能使中小企业陷入困境;
4.技术导入的企业有其它相关技术和资金配套,能够灵活使用导入的技术。
这些判断基准是暧昧的,可以有多种解释,具体负责的官员有否决权。
在大企业集团的垄断经营下,日本的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基本为少数联系紧密的集团企
业垄断,剩下的只有农业。但农业也不是市场经济的天堂,战后日本确实进行了农地改革,
土地被无偿平均分配,产生了大量的自耕农,但农民并非单独面对市场,而是加入农业协同
组合等组织,农资的购入和农产品卖出主要通过农业协同组合进行。根据2000年的统计:农
产品贩卖类农业协同组合在农业相关产品贸易中占的比例为谷物96%、牛奶95%、肉类85%、
蔬菜水果92%。农资购入类农业协同组合占的比例为饲料67%、肥料83%、农机具71%。这与中
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完全相反。不过日本的农业并不是赚钱的产业,主要还是作为日本这
个岛国的一种储备资源,保证在国际市场动荡,粮食进口困难的时候日本人不至于没有东西
可吃,这里就不做过多比较了。
第三节日本的政治体制
高度成长期的日本被称为“企业国家”,即国家整个是一个企业,日本人戏称自己的国
家“日本株式会社”。这个企业有以下三个特征:(1)通过财政投融资等方式,国家机器将
巨大的货币集中,是转化为生产资本的中介者和组织者。(2)国家机器自身拥有巨大财富,
是高度集中的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作为大机能资本家出现的国家垄断。(3)国家装置对生产、
流通、信用、土地、资源利用,贸易、资本输出等诸分野进行规制,也就是国民经济的“组
织化”和“计划化”的展开。日本这个“企业国家”的权利核心是政官财复合体。国会只是
装饰品,实际的权利掌握于企业界的联合组织经团连,经团连才是日本真正的政府。经团连
对此也不讳言:“我们是政府”,与官僚相对应,经团连工作人员被称为“民僚”。官僚和民
僚的人员互通,官僚退了出任经团连的民僚,民僚退了出任官僚。经团连直接干涉政府的日
常工作。首先,政府的各项政策由经团连提出方案(意见书),为了制定政策,经团连内设
置了各种委员会,与政府的各省、厅、部、局、会对应。其次,经团连向政府的各审议会、
调查会、恳谈会派遣委员。对于全体产业经济的审议会,关系省厅必须邀请经团连的委员成
为通例。第三,各省厅的担当局与经团连的事务局保持日常接触,进行政策调整。制定新政
策法律的省厅,担当官需要事前与经团连的事务局会晤,询问财界的意向,然后做成政策的
方案。日本政府毕竟在名义上是议会民主的产物,因此经团连需要控制议会。具体控制过程
如下,这一过程充分表现了日本议会民主的本质。在日本,政治家和政党接受经济组织的政
治捐款(献金)并不是需要避讳的事情,只要遵守一些很松散的规则即可,如:政治团体的
代表或领导人,只有在被证明对该团体财务负责人的选任和监督两个方面都出现失察和失责
的情况下才要负刑事责任,相关省厅的大臣或政务官不能接受相应的政治献金等等,这些规
则一般都非常容易规避。事实上,如果没有政治献金,日本的绝大部分政治团体都无法生存。
唯一拒绝接受政治献金的议会党派就是日本共产党(依靠发行党刊和开办医院等党营事业支
付办公经费)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长期以来经团连倡导的“政治献金是自由世界的
守护神”没有依托,再加上一系列政治献金的丑闻,1993年开始经团连被迫停止有组织的现
金。1993年自民党丢失政权,1955年体制崩溃。政治献金断绝后,经团连与自民党的关系意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88
外的紧密化了。自民党丢失政权对经团连是不小的打击。经团连的平岩会长辞职,丰田的丰
田章一郎出任会长。丰田最大的使命是修复与自民党的关系。为了推动自民党重新上台,由
于不能以献金形式提供资助,而是通过银行贷款,1993年夏的总选举给自民党本部贷款100
亿JPY。1996年住宅金融专门会社(住专)不良债权处理法案,由于被国会中的新进党议员
阻止,不能通过。连立与党请求经团连,要民间银行能够多承担负担。自民党山崎拓政调会
长等连立与党政策责任者到经团连的会馆访问,向银行界的代表末松谦一(樱花银行会长)
副会长请求协力。这个事件是自民党与经团连相互新的依存关系形成的起爆剂。作为回报,
自民党的紧急金融系统安定化对策本部给经团连提供30兆JPY公的资金。两者的提携,最近
涉及养老金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等广范围分野。经团连经历了政权交代,开始进行政党
的全方位外交。不仅仅与自民党接触,还与民主党和自由党提携(现在自由党已经并入民主
党)。这样与野党逆转的可能性基本是零。如果只是企业对政界献金,看起来并不太出奇,
因为大大小小的党派和政治团体总不能全靠成员交党费运转,政治派别接受社会政治捐款,
各国大抵如此。但国内很少提到的一个事实是:日本大部分政治捐款来自经团连,而经团连
根据一个早就拟订好的打分制度对各个党派分发捐款,这个过程充分说明了日本政治的本
质。(前面曾经谈到日本的大小企业分别结合成经团连和日经联,并在2002年合并成新的经
团连。就是这个经团连代表日本的企业界出面给议会各个政党打分。)下面这张表格是2003
年10月,日本众议院选举前,经团连给各政党打分的简表。表1 经团连的评分表
从表中可以看到,打分有很严密的评价体系。国家政策的主要方面都单独立项,每一次
立法投票都对各个党派的投票倾向按A-E五等打分,每等中还用+-分出三个档次。汇总后经
团连就按这个打分表给各个党派发钱。资金来源是经团连下属企业的捐款,经团连根据纯资
产把伞下企业分成25个层次,纯资产100亿以下最低要出50-200万,100-150亿的下限是100-
300万,3000亿以上起码1000万以上,此外还根据经营规模和营业额等综合测定,协议出资
额,2004年计划分发40多亿日圆的政治献金。(数字引自京都新闻2003.11.19)。在与每一次
投票挂钩的高额奖金刺激下,各派政治势力无不对精心揣摩经团连的意图,言听计从,经团
连的意见书百分之百的变成了具体的法律规章。关于降低法人税,要从现在的实质税率约
40%,降到20%台的水平。同时消费税从目前的5%逐步提高到18%。此外还削减养老金和提高
养老保险费。经团连的意见书:
「産業力強化の課題と展望―2010年におけるわが国産業社会―」( 2003年4月22日)
「『近い将来の税制改革』についての意見-政府税制調査会中期答申取りまとめに向
けて-」(2003年5月29日)
「今次年金制度改革についての意見」(2003年9月10日)
这些意见书已经演变成正式法案。经团连关于反对修改独占禁止法的意见书:
「『独占禁止法改正(案)の概要』に対する日本経団連意見」(2004年4月15日)
「『独占禁止法改正(案)の概要』に対するコメント」(2004年6月25日)
日本刚通过可以出口武器的法案,对应的经团连的意见书是:「今後の防衛力整備のあ
り方について― 防衛生産?技術基盤の強化に向けて―」2004年7月20日
关于修改宪法第九条,2004年5月27日经团连设立了「国の基本問題検討委員会」想必
将制订出意见书,然后交国会变成法律。
经如此介绍,读者当可看出,日本议员其实只是大财团的投票机器、政治宠物,各个党
派争吵不休,不过是揣摩大企业官僚的心意,吃醋争宠罢了,所谓的议会民主,一张幌子而
已。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89
议会虽然已是经团连的驯服工具,但大企业的官僚们并不希望这个工具索要太高的价
码,经团连通过巧妙分配政治献金,始终让议会中的大党之间保持平衡,不使一党独大,防
止一党主导议会投票后和经团连讨价还价。如果已经形成了独大的政党,就一定要在党中搞
分化,促成各种派别,这也就是日本自民党等大党党内外斗争和不断出现的各种派系的原因。
(也是西方民主国家所有议会斗争的本质)举个例子,根据2004年《一次政策评价的发表》,
(经团连网页http://www.keidanren.or.jp/japanese/policy/2004/012.html),自民党得
分85点,民主党得分50点以下,自民党明显比民主党更贴近经团连的主张。2004年,经过11
年,经团连的有组织政治献金再开,约40亿日元,如果经团连下属企业自主决定政治献金方
式,那么40亿日元基本会给自民党。经团连统一献金,则自民党63%(85/135),民主党37%
(50/135),这样就保证了自民党不至于独自控制议会,拥有与经团连博弈的能力。如果一
定说日本是个自由市场国家的话,恐怕议会是唯一体现这种竞争原则的地方。关于国会,这
里还要说一下,虽然立法活动和内阁决策已经基本为财团掌握,但议员能带来的巨大利益和
象征意义还是让各派势力趋之若骛。特别是官僚集团和一些特殊利益集团,更是希望直接掌
握投票权而不是通过收买这种间接方式插手政治。这就构成了日本政治中特殊的“族议员”
现象。所谓族议员,倒不一定是家族政治(虽然日本议员有相当比例的父子相承,甚至祖孙
相承),但肯定是稳定的某一利益集团的代表,如运输族代表汽车修理业的部分小业主和运
输省部分官僚反对取消车检,厚生族直接代表医生协会捍卫医师优惠税制等等。这些族议员
在服从大财团之余,还利用自己的合法权力及社会地位,千方百计直接为所属的“族集团”
牟取利益。这给日本议会政治带来一些争吵和不确定因素,但无论如何,没有任何议员代表
所谓的“人民”,他们只是各个大小财团、利益集团的投票机器而已。很显然,日本的政治
制度是赤裸裸的垄断企业专政,经团连自己对此也并不讳言,而且公开的摆出一副“事实政
府”的样子。下面是摘自经团连网站的一幅图表。
图1 21世纪日本应该成为的国家
这个图表简要说明了经团连对日本未来的规划——日本作为东亚核心国家,提供资本和
技术,其他东亚国家提供人力和资源,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面对世界竞争。这个规划是否会成
为现实暂且不论,但制订这个图表的行为本身足以反映经团连对自身的定位。
第四节经团连与日本平民生活
少数财团和官僚控制了日本的政治和运转,日本平民对此却并没有什么抗议,至少是熟
视无睹,只有共产党等少数政治团体不断呼吁取缔政治献金,只是无权无势,在媒体靠金钱
运转的今天,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不过,这不意味着日本平民已经被资本专政外面的民主包装所蒙蔽,普通日本人对社会
现实还是有充分认识的。譬如,日本的议员被民间称为“三ばん(bang)”议员,( “看板”、
“皮包”、“基盘”,这三个词汇的最后一个字的日语发音都是ばんbang)。看板就是广告牌,
有能力把自己的画像贴到大街小巷。皮包里装的是钱,有钱方能当选,有钱才会投票。基盘
则是老子遗留的势力和人脉。日本的议员普遍世袭,老子英雄儿好汉,比如小泉是三世议员,
自民党干事长安倍的老子是原首相,田中真纪子的父亲是原首相田中角荣。由秘书承接老议
员衣钵的也大有人在。议员既然如此,日本平民自然对政治没有兴趣,车站门口时常有些议
员或准议员抱着扩音器演说,但很少有人驻足围观。平时一般人都要工作,没时间搭理,而
即使在节假日,也基本没什么人看。除非党魁或派系领袖出场,才能热闹一些,但也不排除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90
事先安排人手做秀的可能。而日本的投票率也逐年下降。如下图。图2 投票率的变化
投票率走低的原因不仅仅因为是日本整体国民参政热情的下降,更重要的原因是年青一
代平民对政治了无兴趣。青年人生于这种政治决策于己无关的社会,比父母一代更不愿意投
票。30岁以下的人,投票率不足40%。倒是女性的投票率稍高,但在女子普遍以家务为重的
日本社会,这多半只是反应了女性的闲暇较多而已。可以预见,未来日本社会的投票率会越
来越低。经团连控制下的政府名义上奉行自由主义,不便干涉日本的一般生活秩序,但作为
日本的事实主宰,必要时介入平民生活是必要的。事实上,日本还有另外一个地下政府——
暴力团。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可怕,却不是整天杀人越货,谋财害命的组织,暴力只是他们经
营事业的保障,主要作为一种威慑,平时还是避免使用。暴力团的财产基本上来自色情、赌
博和高利贷等行业的利润或保护费(变相的税收),这些行业或为日本法律所禁止,或者打
擦边球,总之是一些边缘行业。新宿的歌舞妓町就是暴力团的财源之一,日本最大的高利贷
会社、东证上市企业,武富士也有很深刻的暴力团背景(在日本经营高利贷并不违法,但若
无暴力团通过武力威慑确保欠款人还钱,就难以规避伴随高回报带来的高风险)或许是日本
主流社会压力太大的缘故,这些行业很是兴旺,暴力团也获益非浅。以日本财团力量之盛,
政府议会尚且是经团连的附属品,暴力团也不例外,前面说过的武富士高利贷公司就是经团
连的成员。事实上,在经团连面前,暴力团和政府不过是左右手的区别,都是财团控制社会
的工具。暴力团虽名为黑社会,和政府间基本上处于一种暧昧的合作关系,在许多政府利用
合法手段介入成本太高的社会领域承担了管理职能。举几个例子,东京都政府在新宿,新宿
的区政府在歌舞妓町,暴力团的最大财源之一——歌舞妓町就在政府的眼皮底下大搞非法色
情事业,却一直无人过问。而新闻里时有暴力团枪战的报道,枪战过后,警方马上就可以报
道说暴力团成员某某死伤。说明警察深知暴力团内情,但从不干涉其运行。政府兴建一些公
共工程,需要征用土地。日本的土地名义上私有,受法律保护。政府一家一家的去谈价钱,
免不了有满天喊价的钉子户,这个时候往往由暴力团出面摆平。政府与暴力团之间的关系是
谁也说不清的。
第五节日本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比较
前面几节是对当代日本政治经济的一些介绍,与目前国内对日本的一般认识多有冲突之
处。但冲突的根源并非在于信息来源,事实上,上述信息都来自公开的媒体或者调查机构,
有关经团连依照打分表发放政治献金、控制立法机构的图表和文字部分来自经团连自身的官
方网站。之所以国内大部分人依然认为日本是一个经济自由、政治民主的国家,恐怕是因为
自由主义思想已经占据了思想界的主流地位。即默认只有自由市场和民主政治能够带来富裕
安宁的生活,既然日本是第二大经济大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创造了“日本奇迹”,那么,
奉自由主义思想为真理的思想界自然倾向于用自由市场的经济理论和分权民主的政治理论
去解释这一现象,无视基本事实地把日本名义上的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看做是真实规律的体
现,甚至动辄以日本作为市场经济、议会民主的成功典范也就不足为奇了。日本是一个把自
由经济和民主政治当装饰品的发达国家。但它并非是发达国家中的特例。在日本这个典型样
本的参照下,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其他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事件,详细分析具体的运行过程而
不是满足于对表面分析,可以得出许多有意义的结论。当然,正如序言所说“……日本在现
存发达国家中最后建立现代工业经济体系和政治结构,明治维新采取了全盘西化的方针,战
后又由美国亲自主导民主改革,是一个彻底西化国家。由于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很短,历史的
遗迹非常多,易于把握真实的运行规律及发展脉络。”西欧和北美工业的国家早在19世纪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91
就占据了对全球的优势地位,并一直保持到今天,能够轻松的向外界轻易转嫁矛盾,它们现
存的基本社会结构已经建立了1个多世纪,磨合良好。表面上的经济自由,政治民主和实质
上的资本专政。象日本这种由经团连向议会打分发钱的赤裸裸手段,一般不会在英美等国出
现。因此观察这些国家的运行规律需要更多的资料和更多的分析。英美等国自立宪以来,选
举中基本是两党竞技,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竞争党(无论是哪个党)的纲领越来越接近,
甚至随着竞选形势的变化而交换立场。自由主义当然可以把这解释为保持竞争的需要。但两
党都没有坚实的基层组织,党的唯一作用就是竞选本身。一定要用社会力量的博弈和竞争来
解释党派斗争是很难自圆其说的。事实上,通过与日本的议会选举做对比,我们会发现,两
个纲领相近的党派是大财团收买成本最低的政治结构。既不会出现单个党派控制议会(或直
选),不听指挥或漫天要价的行为,也没有政治派别太多,乱中出错,交易成本太高的弊端。
还能自然的作出激烈的竞争姿态(如前所述,争风吃醋)。从这个角度看去,激烈但基本没
有根本性分歧的政治斗争就很好解释了。当然,在总统制国家,行政权相对强大,总统一经
当选,任期固定,总统在地位暂时无忧的时候有可能做出与大资本大财团利益相悖的举动。
大资本即使控制议会也不能随时倒阁阻止其行为。这时就需要一些非常手段来保证财团利
益。譬如刺杀(肯尼迪)、适当的造出一些丑闻(水门事件)并在达到效果以后在适当的时
刻让丑闻消失(克林顿)。这些事件看似偶然,且都有正常的解释方式。但如果你把这些偶
发事件及最终结果与同时期发生的政治经济变动放在一起观察,就可以发现惊人的相关性,
这是不能用“偶然”来解释的。日本有暴力团为大资本利益做一些政府机关不便出手的工作,
在其他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组织。如意大利的黑手党。但意大利的大财团比较弱小,对其他
发达国家的依附性比较强,因此倾向性和与政府的默契程度不如日本暴力团。至于为美国英
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充当打手的私人军事公司,早就走上了前台。从经济角度看,目前还没有
任何一个发达工业国是在开放市场,允许外国资本和商品自由进入的政策下进入发达国家行
列的。如今的各国政府对本国的大企业一向是不遗余力的扶持,从政策上进行保护,必要的
时候则直接进行行政干预,譬如众所周知的美国政府为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做贷款担保。另外、
西方国家对农业多有高额补贴,这似乎也不能用自由贸易理论来解释。当然,大部分发达国
家还是在自己的企业占有优势的行业会很高兴提倡自由贸易,但这显然不能为贸易自由做榜
样……….限于篇幅和资料搜集能力,本文对其他国家不再进行系统分析。仅举几个例子供
读者参考。但总体上,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地球上所有的发达国家与自由主义所描述的理想
国家都偏差甚远,甚至完全背道而驰。但正是这样的国家占据了世界的中心地位,向国民提
供了更富裕的生活和更好的公共服务。在这种事实下,我们有必要重新考察历史的演变,以
便更好的解释现实世界。
第六节历史的沿革
日本及西方社会是工业革命后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个人只是在庞大的大工业生产体系中
的一员。组织中的个人觉得压抑,于是高喊民主自由,市场经济。其实整个社会与民主自由
市场经济不沾边,至少与中国人理解的民主自由市场经济不沾边。这种体制继承于中世纪时
日本和西方的封建制度。而中国自秦统一以来就结束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官僚体
系靠现代文官制度的前身——科举制度产生,经济上以自耕农+全国大市场的自由经济为主。
这种差异最终影响了工业革命的结果。用梅棹忠夫的《文明の生态史观》中欧亚大陆示意图
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如下图。图3 欧亚大陆的示意图
旧世界的主要文明发展可以分为第一和第二地域。旧世界是欧亚大陆及周边地区,可以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92
简化成椭圆形。椭圆的东西两端的日本和西欧是第一地域,进入近代由于工业革命产生了高
度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第二地域是椭圆的其它部分,进入近代时没有发生工业革命,逐渐
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第二地域的中心位置,是从东北到西南的广范围干燥地带,古代
的高度文明处于干燥地带的边缘,如中国。干燥地带是游牧民族的居住地,对文明有极大的
破坏力。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和统一治水,采用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
第一地域很少受干燥地域的暴力影响。这个地域的西欧和日本,进入中世纪时产生了权
利分散型的封建制度。西欧以种植小麦为主,小麦的产量比水稻低,再加上喂养家畜,经常
为争夺粮食发生流血冲突,中世纪的欧洲私斗横行。为了保护自己,需要倚赖有力量的封建
领主。封建领主间的互相争斗,需要国王拥有权利进行全国平衡协调,形成了国王支配领主,
领主再支配农民的封建制度。为了形象直观,以中世纪的日本为例来说明封建制度,如图3。
图4 封建制度的构造
中世纪的日本是幕藩体制,天皇是名义中的最高首脑,幕府将军才拥有权利。幕府下面
是大大小小半独立的藩,也就是封建领地。藩主对领地内的人进行各种身份限制,谁该种米,
谁该种菜,谁做手工,谁做生意等等。藩的内部不存在自由市场,由藩主统一经营管理,如
何投资如何修工程水利等。为了保卫或扩展疆土,养了一帮职业武士,武士世袭领奉禄,由
于社会运行主要靠经济以外的力量维持,所以统治阶级异常庞大,中国则主要靠自由市场维
持,所以统治的文官很少,不足1%,是小政府。藩是命运共同体,藩中的领民对藩主有极强
的人身依附关系,不能自由移动,如果脱藩也不可能进入别的藩,成为衣食无着的浪人。(封
建制度的基础是人身依附关系)藩之间互相自由交易,存在自由市场经济。但藩与中国传统
的大商人不同,中国传统的商人思维是利益优先,要挣钱。藩除了是经济组织外,还是政治
和军事组织。交易时不是从纯粹的经济角度考虑问题,还要结合政治及军事问题作出决策,
后来的垄断资本就是这种文化沿袭。藩有军队,是仗剑经商。如果赚了,尊重市场规律,如
果赔了,剑就出鞘了。比如明朝时的倭寇,就是仗剑经商。藩在必要的时候甚至会与幕府对
抗。清朝与西方进行自由贸易,挣到了大部分白银,但英国用坚船利炮抢夺,也是封建的仗
剑经商的传统。2、30年代,日本在中国投资,也是这种政军经三位一体,什么手段合适用
什么。这种政军经三位一体的传统是封建时代的遗留,看现在的美日英非常明显。当然,日
本和西方在理论上探讨政经分离,经济脱离政治完全自由化,但这只是一种理论探讨,绝非
西方世界的现实。中国由于过早结束封建制度,政经分离得非常彻底,政府只收税,乐于做
裁判员,对发展和保护自己的产业漠不关心,心安理得的看到自己的产业基盘被肢解。幕府
虽然是最高权利者,但其实不过是一个相对强大的藩,并没有绝对优势。幕府将军为了维持
自己的权威,想办法削弱其它藩的实力,主要办法是改易,减封藩的土地。此外还修建一些
工程,大兴土木,费用和人力当然也转嫁到藩上。还要藩定期参勤交替,也是很大的负担。
幕府时代的经济可以称为转嫁经济,幕府把负担转嫁到藩上,藩又把负担往下转嫁,如克扣
武士的俸禄,要领民分担。随着农业社会缓慢发展,在总体上向中国模式过渡。不过,工业
化打断了这个趋势。1853年美国佩里的黑船来航,日本被迫打开国门,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
主义的自由贸易体制。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
原来的藩有高度的组织,维新后在此基础上整个国家高度组织化。原来的封建身份制转变成
契约制,各种封建规制转化为法规。原来“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变成四民平等,从业自由。
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法制市场经济都能在封建制度里找到对应物和沿革。但中国2000年前就
已经结束了封建制度,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法制市场经济等概念传到中国时,引不起共鸣,
因为中国早已经是自由平等的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社会了。由于农业的发达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过早进入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后的大工业所需要的组织资源必须重新建立。这
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由于地球的狭小,西方帝国主义的扩张已经不允许中国从头建设大工
业体系了。反观日本,农业社会的落后反成了优势,封建社会的组织资源能够直接转入大工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93
业时代。譬如:当年藩之间和藩内的交易是通过特权商人进行的,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特权商
人积累了很大势力,能够和特定藩的财政相互结合,谋取更大的利益。当时的特权大商人三
井就拥有为幕府发行纸币的特权。幕末的经济政治动荡,三井又为幕府提供资金,如1864-
1866年镇压长州藩反叛的战争。由于长州战争失败,三井又暗中支持长州倒幕,萨长土肥四
藩联合倒幕时,以三井为中心的三都特权商人提供了超过70%的经费。伏见鸟羽之战倒幕势
力获胜,三井旗帜鲜明地支持维新政府,维新后转身成为新政府的特权商人,为新政府提供
资金和发行纸币。现在经团连操纵政党,在历史中能找到影子。再以三菱为例子,土佐藩1870
年(明治3年),以3艘汽船创办名叫“九十九”的海运会社,岩崎弥太郎被任命为经营、监
督者,这是三菱的起点。不久“九十九”更名为“三川”,1873年(明治6年)岩崎弥太郎成
为社长,更名为“三菱”。1877年(明治10年)日本的最后一场内战西南战争爆发,三菱负
责给政府军运送军火和补给,得到了大发展,占据了大财阀的位置。三井三菱等大财阀是亦
官亦民,被称为“政商”。他们直接干预、支持政府的运行,并从政府得到特权。这种传统
一直延续到现在。
三井等幕府时代的旧商人,产权是不清晰的,是受限的股份所有制,出资人只能把自己
的股份传继,不能分割转让,也不能拿取本金,只能根据规定领取经营的利益,投资优先。
经营者则由招聘而来,或长期培养选拔,出资人不能随意干预经营。这种受限所有制被称为
财阀“总有制”。这种“总有制”演变成今天日本的经营者支配体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
分离,股东的牟利趋向对企业经营的刺激微乎其微。中世纪的日本与中国一样,以农为本,
也引进中国的“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当然“士”不相同。中世纪的中国是中央集权的官僚
制度,是靠科举产生的文官支配的社会,统治中国的是“文士”。日本相对落后是封建社会,
统治社会的是“武士”,武士们信奉暴力,还没有把自身的统治意识形态化,集中化。日本
虽然也从中国引进了儒教,但儒教对武士阶级没有行为规范,日本实际不是儒教国家。中日
两国的中坚阶层“士”的差异,导致了中国日本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
路。中国文士和日本武士从各自的文化传统,去理解和学习西方。百年前,各自引导中国日
本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日本成为世界强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现在中国的文士又指导
中国的改革开放,准备全盘引进西方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精英
阶层对西方的经济社会制度的现状和变迁完全没有了解。完全凭中国传统的小农-手工业自
由市场思想去理解现代工业经济,凭中国传统儒家的仁义道德去接受西方作为装饰品的民主
自由。结果改革到现在,南辕北辙,离西方的经济政治体制越来越远,越来越回归中国传统
的小农经济和社会结构,基层组织瓦解,重新走上了依附型的发展道路。
第六章
站在历史歧路的文士和武士
第一节序言
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向全世界发起了又一次有力的扩张。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94
在以往的文明冲突中,从来没有哪个文明能够建立全球军事霸权。亚历山大东征一度占
领半个旧大陆,马其顿帝国却在他死后立刻解体,蒙古人的铁蹄曾经踏遍欧亚大陆,霸权也
不过维系了数十年,17-18世纪的欧洲凭借航海技术优势已经建立了全球商业网络,当面对
旧大陆的发达农业文明时也只能满足于建立小小的贸易站,进行公平贸易………但工业革命
改变了这一切。
工业革命将前所未有的力量赋予欧洲文明,第一次使军事-经济力量的扩张能够超出各
个文明的地理界限,深入影响其他文明的历史进程,因此,这一次扩张不同以往。扩张者不
仅能够获得短暂军事胜利,还能够彻底征服最强大的帝国,并在经济上彻底控制对手。在这
样的历史大势中,曾经被地理障碍和众多的人口所保护的中国和日本——远东最强大的两个
国家,不得不面对军事和经济的双重威胁。中日几乎同时感受到了西方的强大威胁,但在接
下来的一个世纪里,两国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国不断的挨打、内战,到了21世纪依然
身处第三世界;日本虽是小国,却能积极对外扩张,对内提高经济水平,虽然一度在原子弹
的威力下战败,到如今却依然是发达国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两国的差异如何解释?如果
归于偶然或是某个领导人的个人影响,恐怕是太粗疏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回溯历史,
分析中日两国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事实与数据,寻找两国的根本性差异,试图解释为
什么两国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受到同样的外来刺激,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希望能得到读
者认同。当然,读者多是中国人,肯定对中国历史更熟悉一些,本文侧重分析日本的近代历
史。
第二节日本封建社会的结构
一般说来,日本的封建社会以1192年镰仓幕府的建立为标志,自此日本的政权完全从松
散的中央公卿政府转入地方军事贵族手中。到1584年,太阁秀吉(丰臣秀吉)一统日本,实
行太阁检地,进一步固化了封建制度,日本进入近代封建社会,这个体制随后被德川家康继
承。日本近代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以德川幕府为中心,诸大名(封建领主)在名义上从属
的幕藩体制。大名拥有受封的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对领国有独立的支配权。幕府将军名义
上统治全国,但其实不过是相对强大的一个大名,只能直接控制1/4的土地,此外还有全国
主要都市(三都:江户、大阪、京都)的税收以及部分的矿山作为财源,货币铸造权也归属
幕府财政。除此之外,幕府对其它大名可以少量征税,用来支付水利、救灾等临时支出,并
要求大名为驿站付出劳役。在政治上,幕府用参勤交替、武家诸法度等制度对其它大名进行
统御,对违反制度的大名进行除封、减封和转封等处分。幕府不断试图插手地方政治,但大
名们依然是独立的,在自己的土地上有独立的行政、军事、司法权,还可以独立发行纸币。
任何试图在政治上统一日本的尝试都会被地方贵族联合反对。从镰仓幕府—足利幕府—德川
幕府,确实存在中央集权化的长期趋势,但总的来说,如果农业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不变,
封建贵族割据的局面还将在日本持续很长时间。为了管理自己的领地,大名拥有家臣(武士)。
武士有大名分配的土地—知行地,作为低层贵族,武士不象大名那样具有独立性,他们集中
居住在城市,并不实际占有土地,而是领取由领地面积折算的实物俸禄,通常是米。他们更
类似于今天的军官和管理人员。大名的领地细分为封建村落,由农民中选拔的村役人和领主
派出人员共同管理。城市里也和乡村一样,划分为小单位管理。具体到基层,村落和都市均
设立了五人组制度,组之间相互检查扶助,负连带责任。大名通过检地,详细掌握了各部分
领地的面积、出产量等数据,并为每一块土地指定了耕作者。然后以检地帐作为征收租贡的
基准,全部占有农民除劳动力再生产以外的剩余。领主依靠庞大的武士军队,通过武力收夺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95
农业剩余。为了防止农民造反,军事贵族建立了严格的领主—武士—农民身份制度,贵族处
于绝对统治地位。在生产者中,农民的地位最高,依次是工、商等。阶级身份与职业完全对
应,任何人都不能改变职业。除此之外,被统治阶级还受到许多其他管制。如农民拥有武器、
离开土地、买卖土地都是被禁止的,具体如何耕种、种什么农作物都必须服从规划,衣食住
行等方面也有严格的礼制,不可逾越。工商业者同样受严格管制,如不得住在农村,在农村
的商业活动方式必须符合规定等。至于对外贸易则实行一贯的锁国政策,只有幕府有权利进
行小规模的垄断经营。宗教信仰作为文化力量自然是受严格管制的范畴,只允许神道教和佛
教存在,基督教徒遭到逮捕和屠杀。不过,必须指出,虽然幕府把儒教朱子学作为治国的意
识形态,虚设的天皇朝廷也是仿照中国模式建立的,但儒教朱子学对占统治地位的武士没有
行为规范,所以日本并非儒教国家。农业时代的农民拥有小块耕地、农具,自己经营,交纳
领主的租贡。由于生产力低下,单个农民力量弱小,需要组织起来,对公共所有的水利设施、
山林、原野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方能维系生产。山林、原野等地区无法划分给个人使用,
于是,耕地具体划分到每个农户,但山林、原野等辅助部分则作为公地使用。这种结构与作
为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基础的格鲁曼共同体非常相似。共同体不仅是生产组织,还是共同防卫
的自治组织和互助组织。由于战乱不止,天灾不断,村落这种小组织无法自立,民兵也无法
与专业武士相对抗,所以小型村落只有合并成更大的组织才能支付专业军队的费用,并在灾
害到来时自救,而专业军队又逐步具备了对外和对内的两种职能,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封
建制度就此产生。封建时代的农民土地所有权是不完整的,领主对土地有领有权,对农民的
耕种经营有很多限制。土地的生产物大部分属于领主,是收益权限制。农民不能自由买卖和
继承土地,是处分权限制。农民可以耕作什么不能耕作什么也有限制,即使用权限制。此外,
土地的耕作受共同体的约束也很强,如耕作方式,何时播种,何时收获,需要共同体共同行
动。由于土地不能自由买卖,农民为了防止土地越分越小,采用长子相继制,即长子继承全
部土地,次子被迫自立。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业和农业紧密结合,没有分化,主要以农户的自
给自足的形式存在。但因为领主和武士集中居住在城市,为了满足贵族需要,城市集中了少
数专职的工商业者,受领主的保护和统治。与农业类似,虽然德川时代允许手工业者自由营
业,但考虑到生产力的水平和经营风险,手工业者同样难以自立,且农民的购买力很低,消
费对象仅集中于少数贵族,手工业者结成组织进行稳定生产比较有效率。手工业者组织的结
构与农民基层组织类似,同时也是领主管理和支配职人的机构,最终剩余利润也为领主所夺。
当时日本农村基本不存在商业。体现为地租的剩余物资由领主和武士消费,在消费过程中,
领主间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各大名在江户、大阪等地设置“藏屋敷”,储藏贡租米和从领
地内强制收购的特产品等,委托商人经营。随着时代发展,藏屋敷也经营普通百姓的物资。
特权商人为了规避风险和对抗幕藩的绝对权利,也结成组织,如大阪的二十四组问屋,进行
垄断经营。幕府握有货币的铸造权,各藩也发行本藩通用的纸币—藩札。总而言之,贵族武
士和少数特权商人严密控制着生产和交换的所有环节,基本上实行了与近代的计划经济相似
的制度。封建制度的基础是简单农业-手工业经济,对于农民而言,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成为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少数剩余物资为贵族征收,由于物资数量和种类都很少,
统一管制比较符合效率,也符合贵族的利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物资大量增加,商业
开始繁荣,一方面农民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协作,另一方面,都市人口和商人逐渐脱离封建制
度控制,日本封建制度开始解体。
第三节封建社会的解体
封建时代生产力低下,农村的剩余基本被领主占有,不存在商品经济。但随着生产力的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96
发展,如水利灌溉技术,肥料,及各种作物的改良和移植,产量日趋上升,但租贡却常年维
持在固定的水平,于是除租贡外的农业剩余逐步增加。随着剩余增加,商人在农村也开始活
跃,农民卷入了市场经济。此外,领主为了增加租贡收入,鼓励开垦新田,对新田施行租贡
减免。这样,封建制度的基础开始动摇。农民以独立的个体进入市场,自然不敌大商人和经
商的贵族,在脱离封建制度的同时,逐步被商人和高利贷者所统治。虽然土地不可以自由买
卖,但农民可以出让实际控制权,江户幕府末期,大量的土地集中于地主,很多农民丧失土
地成为小作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地租,同时向原来领主的交纳租贡,形成了“寄生地主
制”。到了幕府末年,农民已经分化,自营农(拥有自己的土地)占36.3%,自小作农(拥有
一部分自己土地,另一部分租种)19.5%,小作农(完全租种土地)44.2%。小作农的总收获
量中,租贡占37%,地主的地租占28%,自己仅得35%。随着农民的分化和市场的发达,缺乏
共同利益的村落共同体也逐步瓦解,商人的势力和地位得到很大提高。不过由于封建领主的
强大,大商人多与幕府和各藩的封建统治者相结合,产生了寄生于领主的巨商,三井、住友
等,它们在明治后发展成大财阀。寄生地主制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导致多数的农民贫困
化,还间接使幕府和诸侯的财政收入减少。在繁荣的市场面前,高级贵族追逐奢侈消费,也
使开支不断增加。为了摆脱财政困难,领主加强了对农村的统治,增加租贡,由常年不变制
的租贡改为按年征收,使农民更加贫困。为了填补赤字,领主还向商人借入高利贷,被迫给
商人更多特权。为了独占利润,幕府和诸藩还设立了特权工厂,后期还设立洋式工厂,如造
船、兵器、纺织等,推进物品的国(藩)产化,减少对外藩及三都的依赖,(国)藩产物专
卖强化,实现经济自立。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领主克扣武士的俸禄,使武士的生活水平下
降,原本不被允许务农经商的武士被迫需要从事商业、手工业等副业维持生活,武士也开始
卷入市场经济,与商人结合,如联姻,参加商业机构等。农村的贫困迫使大量的农民抛弃土
地,流入三都和其他的都市。都市的人口增长,使都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增大,物价上扬,贵
族的财政状况更加恶化。灾年时,米价高涨,都市的下层居民骚乱,成为比农民动乱更可怕
的不稳定因素,需要存储大量救济米钱,进一步加重了幕藩的财政负担。同时,农村的人口
减少,土地荒芜,但以村为单位的租贡没有减少(并纳),使更多的人口向都市转移,形成
恶性循环。幕藩采用各种措施使都市下层住民减少,发出归农令,回乡务农,都没有显著效
果。如1790年,幕府给愿意归农者提供约3两的奖励金,只有4人愿意归乡。随着商品经济深
入和农民贫困化,幕府和藩财政日渐困难,逐步腐败。幕府和诸侯随意发行货币,减少货币
中的含金量,幕藩政府中贿赂和无尽(老鼠会)盛行。到了幕府末年,逐渐演变成逐层转嫁
经济压力的结构,幕府把财政负担转嫁给藩,藩又转嫁给武士,最后全部压到农民身上。生
产力提高了,但利益为少数商人和贵族所得,高级贵族消费了更多的奢侈品,农民的生活水
平反而下降,农民暴动急剧增加,农民暴动不仅指向藩当局,也袭击身边的村役人、商人、
高利贷者。作为领主统治农民的基层单位的村落共同体,也逐步演变成对抗领主的组织。可
以推测,如果没有外来压力和工业革命,日本会演变成与中国古代类似的农业资本主义制度
——无用、腐败的贵族阶级在动荡中被消灭,取而代之的是不直接干涉经济运行的小型统一
政府,社会阶层不断流动变换,农民工商业者自主经营,通过市场交换物资。
第四节中日近代历史比较
我们经常说中国有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但如果仔细观察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的中
国,我们会发现此后的历史缺乏封建社会的最根本特征——人身依附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当
然,封建制有不同的定义,但如果用西欧、日本、西亚等地的贵族割据封建制来定义封建制
的基本特征,再用这个词汇来描述同期中国社会显然不太合适,因此本文认为中国自秦朝统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97
一以后的社会为一种早期农业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因为农业生产力在15世纪以前无法突破自
然上限,导致社会结构固化,无法持续扩张。自秦朝统一以来,中国的封建制度基本解体。
秦汉两代还保留了一些封建制遗迹,以至于在两晋南北朝期间会有士族这种封建阶层的出
现,但在随后的漫长岁月中,封建的遗迹基本消失了。首先身份制度被打破,虽然有“士农
工商”的价值取向,但职业间可以自由流动,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除了作为统治象征的皇
帝以外,其他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贵族也被消灭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任何人都
可以通过科举进入统治阶层,科举制度成了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前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
靠经济-文化力量而不是靠武力维系,所以军队地位低下,数量少,统治权掌握在由科举产
生的文官手中,整个统治机构占人口的比例很低。以晚清为例,按官制,全国的官僚大约只
有两万名文官和七千名武官。举人共有一万八千名左右,进士二千五百名左右,北京翰林院
的翰林六百五十名左右。所有举人以上的官员和知识分子合计不足5万,即使计算上20倍也
就是100万的胥吏和100万左右的乡绅秀才,总数不过200万,而当时的总人口约4亿,是名副
其实的小政府大社会。另外,乡绅阶层事实上只是一个过渡的阶层,只拥有豁免了劳役等小
小的特权,实际上并未侧身于官吏的行列之中。作为对比,明治初年的日本,总人口约3310
万人,国家机器其他的部分不算,光作为统治者的武士就有189万之众,这反映了日本的社
会主要是靠经济以外的力量维持的,属于大政府小社会(具体到每个地区而言)。按照不同
的统计口径,武士的数量是不同的。日本的统治阶层是武士—乡士—村役人。武士一般指居
住在都市的,不事农业生产的“城下士”。乡士则介于农民与武士之间的阶层,虽承担兵役,
但也从事农业生产,有时也把乡士算作武士。村役人虽然属于农民,苗字(姓)带刀的也不
少见,虽然农民被禁止带刀。武士的等级分为一门、家老、中老、番头、物头、徒士头、马
廻、平士、徒士、足轻、中间、小者。秩禄处分的时候,从一门到平士算作武士,称士族,
共有150余万。以下到足轻被称为卒,后来卒被取消,基本原则是世袭的并入士族,一代的
归入平民,这样的士族又有30余万。合起来享受秩禄处分的士族189万。由于武士的俸禄是
以家为单位发放的,人数包含家属。幕藩的统治机构中还有大量非世袭临时聘用的奉公人,
他们不在秩禄处分的对象之列。豪农商人也可以用钱购买中间、小者等轻辈的地位。幕藩时
代的日本,人格是不平等的。上级武士对下级武士,武士对农民、町人有“切捨て御免(斩
免责)”的特权,即下级对上级有无礼行为,上级可以斩杀而不承担责任。什么是无礼行为,
由武士各自把握,鞠躬不到位都可能被认为无礼。即使没有任何理由斩杀,武士也只承担形
式上的处罚。中国传统社会其实更接近于自由资本主义,与现代工商业资本主义社会不同,
它是基于农业的资本主义,可以称为农业资本主义。由于贸易发达、社会稳定,小农户既不
需要封建军队保护,也不需要大型组织提供物资和管理,长期的稳定使各层组织提供的服务
功能基本转由市场提供,于是中层组织逐渐消亡,中国成为高效率的一盘散沙。在这种结构
中地主就是资本家,地主与农民之间是自由契约的经济关系,双方都是自由民,人格平等,
土地买卖租借自由。而不是封建领主与农民之间是靠身份等级和军队暴力维持经济来往,禁
止土地自由买卖。之所以地主不像资本家,对雇工采取集体劳动、分工协作,定期支付工资
的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是由于对于传统农业,集体劳动、分工协作并不能有效提高
效率,还要付出管理成本和承担风险,收取地租的方法是效率最高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
其实还保留在现在的资本主义中,如出租车行业。传统中国的货币权、土地权和政权相辅相
成,而不是封建时代的对立。地主、商人、高利贷是中国古代资本主义社会三大主要榨取集
团,官僚是他们的政治代理人。早在唐代,中国最后的封建制度——世袭制和门阀制已经解
体,社会各阶层可以自由流动。概括的说,主要有四个流动路径:商人—高利贷—地主,文
人—官僚—地主,官僚—地主—商人,地主-文人-官僚。这种社会流动,可以往复循环,没
有限制。即使最贫困农民,也有可能通过劳动积累资金,购买土地成为地主。商人、高利贷
可以购买土地成为地主,通过科举和献纳制度可以成为官僚,官僚也可以转化为地主并兼营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98
商业。除了科举合格成为官僚的“正途”外,还有“献纳”的“异途”,通过献纳金钱、米
等制度成为官僚,如乾隆时代的献纳额:道员16400两,知府13200两,知县4620两,明码标
价,童叟无欺。献纳制度打开了地主、商人从政的近道。由于四个流动路径存在,形成了地
主、商人、高利贷者、官僚的“四位一体”的统治阶层,保卫中国古代资本主义是他们共同
的利益。而日本是严格的阶级制度,有严格的“士农工商”等级区分,武士是封建的支配阶
层,本身还分了20多种等级。各等级是世袭的,不能流动。富农、商人、高利贷即使买入土
地,在法律上也不承认。即使拥有土地,也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进入统治阶层。
下级武士也不能获得高的官位。日本的封建社会,货币权和土地权对立,被支配阶级和支配
阶级的下层,向上流动的道路是闭锁的,是非常严格的等级制社会。中国早已具备了资本主
义,自由市场的本质特征,各阶层可以自由流动,可以自由从事各种职业,人格是平等的,
人与人之间主要靠自由契约的经济联系,但却没有产生工业革命。这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
其一,整个旧大陆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引发技术突破。其二、经济长期稳定导致人口过剩,
没有提高机械效率的动机。其三,社会缺乏中层组织,不适合大工业时代的复杂管理。事实
上,由于中国长期稳定,在社会结构上“早熟“,封建时代的组织资源过早消亡,在大工业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到来之际,竟手足无措。反观日本,虽然也引进了中国的儒教,但大量
武士却一直直接管理经济,虽然这种制度在16世纪后阻碍了自由经济的扩张,却与大工业
时代,军事-经济-政治一体化,大批管理人员层次化的特征非常符合,最终在19世纪支持
了日本的腾飞。
第五节开国与维新
1840年鸦片战争失利,中国被打开国门。1853年,美国佩里的黑船攻击日本,日本国门
也被打开。《南京条约》的内容无庸赘述,下面着重讲述日本的经历。佩里对日本有三个要
求,第一是保护在日本沿海遭难避风的美国船只的乘员生命财产安全;第二是为船只提供补
给;第三是促进日美两国贸易。随着美国工业革命的进展,纺织业飞跃发展,需要开拓亚洲
市场,日本是绝好的中继站,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便于船只的补给。1858年签订的不平等的
《日美修好通商条约》,规定了诸如治外法权、不得自订关税、割租界、给予片面最惠国待
遇等。但日本的不平等条约和清朝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比,稍有些有利内容,如禁止
鸦片输入、外商不得在特许地以外贸易等。虽然日本中国签订的条约多少有些差异,但都在
战争失利后被强制纳入西方的单方面自由贸易体制。1859年,根据《日美修好通商条约》,
横滨、长崎、箱馆开港,世界霸主英帝国迅速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横滨从一个小渔村
成长为新兴国际大都市,进出口额急剧上升。1865-1868年间,横滨的出口占总出口的8、9
成,进口占7、8成。主要的出口货物为生丝、蚕种、茶、海产物等第一产业的生产物,进口
是毛织物、棉织物、金属、武器、舰船等工业制品。这体现了显著的内外经济落差。外国商
人凭借雄厚的资本、不平等条约的特权以及背后经工业革命改造的生产体系,掌握了贸易的
主导权。开港使横滨及关东地区的经济空前繁荣,大量的农田变桑田、茶园。但是,由于生
丝大量输出,价格急剧上涨,以生丝为主要原料的绢织物生产地带——关西地区受到了很大
的打击。日棉纺物的大量输入,又使棉纺地带受到了很大打击。日本固然从贸易中得到一些
利润,但对于前工业化国家而言,没有贸易利润转移支付给受打击的产业与人口的能力。于
是富人奢侈消费,物价飞涨,靠固定俸禄生活的下级武士生活更加困难。地域和阶层差距急
剧扩大,不满在酝酿。同一时期,中国的上海也由小渔村迅速成长为新兴国际大都市,非常
繁荣。但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地大物博,单方面自由贸易的恶果一时并不显著。日本的武
士阶层规模巨大,靠出口资源无法维持全体统治阶级的生活。中国则不同,文士-官僚阶层
的相对数目很小,无须独立自主,当买办,依靠出口原料和人口的利润就可以活的很好。于
是,中日两国的“士”对开国带来的刺激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反应。日本武士以攘夷为动力,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99
推动建立中央集权,团结一致对抗外压。外压使日本松散的封建制度走向现代化的中央集权。
中国文士则没有捍卫国家的动力,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参加国际大循环,彻底放弃了工业化
的道路,只是依靠各国殖民者的妥协才能维系名义上的统一政权,从八国联军到九国公约,
莫不如此。日本开国使少数高级贵族和商人得益,物价上涨,大部分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特
别是使拿固定俸禄的下级武士,部分手工业主、商人受到很大打击。一些下级武士在豪农豪
商的支持下开始了攘夷运动。1863年的萨英战争和1864年的长州攘夷战争,均告失败,英美
等国仅以不到10艘军舰进行炮击,就轻松摧垮了攘夷派的军队,攘夷志士们意识到军事实
力的巨大差距,直接攘夷不能成功,从而转向了倒幕,因为幕府是日本的买办势力,代表少
数从贸易中受益的高层贵族,要建立统一的日本,用全国的资源来进行贸易。在这种气氛下,
萨长土肥四藩联合倒幕,同时打出“尊王”的旗帜,使倒幕派有“大义名分”,于伏见鸟羽
一战大败幕府军队,1868建立了新的明治政府。明治维新的核心人物,前期是明治三杰,西
乡隆盛(萨摩人),大久保利通(萨摩人),木户孝允(长州人)。后期是伊藤博文(长州人),
山县有朋(长州人)。这些维新志士都是下级武士出身。维新首先是废藩置县,藩主的领地
被剥夺,打破封建割据,建立中央集权。然后是“士农工商”四民平等,允许自由通婚,自
由择业,土地自由买卖。武士的俸禄被剥夺,不再垄断军政职位,平民也可以从政从军。由
于政府可以对藩主和上级武士进行赎买,他们能够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如成为商人、地主、
资本家等,组成了新的组织结构,但在大工业体系建立之前,下级武士只有破产一途。于是
部分武士又造反反对新政府,1877年,西南士族拥戴西乡隆盛反乱,爆发了西南战争。这是
日本历史上最后一场内战。维新同志间刀枪相见,最后西乡隆盛兵败自杀,同年木户孝允病
死,而获胜的大久保利通在1878年被武士暗杀。值得一提的是,西南战争中,特权商人三井
给政府提供物资,三菱为政府军运送军火和给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奠定了明治后财阀的
基础。后来,西乡隆盛被平反,并于1891年在东京上野公园为他立了个铜像,牵着一条狗,
西乡隆盛是日本武士的象征。1871年,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到美
欧视察,细致考察了美欧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回国后写下了《米欧回览实记》,其
中美英各20卷,最为详细,德国10卷。回国后,大久保利通以英国为蓝本,开始改革,殖产
兴业,富国强兵。1850年代,幕藩为了增强军事实力,从外国购买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聘请外国技工,创办了一些的枪炮、火药、造船、制铁等现代工业,一部分藩为了增强经济
实力,还引进了纺织等轻工业。维新后,这些现代工厂被明治政府接收和重组,设立了东京
炮兵工厂、大阪炮兵工厂、海军造兵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等,由陆海军省直接经营。1870
年,日本设立工部省,致力于铁道建设、矿山的开发、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基础,从英国引
进高炉技术,设立釜石制铁所,确立了采矿—制铁—机械制造的近代重工业。在政府向重工
业投资的同时,华族(原来的公卿、藩主等封建贵族)大量投资现代工业,是日本最初的民
营企业。后来政府为了减少财政负担,把大量的官营事业免费或极低的价格交给三井、三菱
等特权商人经营,并提供大量的经营补助金。三井、三菱等特权商人反过来为政府提供资金,
左右政府的运行。这些亦官亦商的财阀,被称为“政商”。大久保利通视察美欧回国后设立
了内务省,自任省长,致力创建纺织、食品等轻工业。内务省以官业为中心,对民间近代产
业进行严格的规划指导。日本在维新以后的殖产兴业,坚决限制外国资本的直接投资和合资,
对历史遗留的外国控制事业,不惜高价赎买回收利权。如1872年,高桥—横滨间的日本第一
条铁路,是举外债,聘请英国的技术人员自主修建,自主经营,坚决贯彻排除外国的直接投
资和直接经营,与同期清国坚持单方面开国的政策成了鲜明对照。1892年,日本的工业企业
共2746家,总投资6901.6万元,水陆交通业319家,总投资9474.5万元。两者合计总投资额1
亿6376.1万元。作为对比,中国的洋务运动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60年代才开始发展,
比日本的起步时间稍晚,且产业投资的规模和系统性完整性远不能与日本相提并论。根据
1894年的统计,洋务派设立的工矿业企业数15个,总投资额1545.7万元,交通运输类企业数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00
7个,总投资额1250.9万元。两者合计总投资额2796.6万元。1880年代开始,中国地主、商
人也开始投资近代工业,到1894年,设立了160个制造企业,途中破产的很少,总投资额约
461.5万元,主要是纺织等轻工业。采掘类企业20个,总投资额约261万元。也出现了小型汽
船制造和经营,但投资的规模很小。民间的投资总额约722.5万元。洋务派和民间资本家两
者合计,总投资额仅3519.1万元。远远小于日本对近代工业的投资。中日两国走向近代化的
时候,指导思想没有多少不同,中国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是“和魂西体”,积极
导入西方的近代工业,为何差距如此巨大呢?日本原来是封建制度,废藩置县,取消武士俸
禄,使原来藩主、高级武士等占有的资源让了出来。明治初年,用于安置藩主、武士的经费
只占政府总支出的1/3(秩禄处分)。这样政府就有财力对工业投资。至于农民,租贡负担并
没有减少,明治政府早期岁入依然要靠土地税,占总岁入的约85%。农民的生活困苦,各种
暴动维新后依然不断。不过,允许农民自由择业,自由经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武
士阶层虽然被取消,但武士的文化知识、管理经验和组织纪律性,为推行义务教育提供了基
础,为早期产业工人队伍提供人力资源。幕藩时代,各藩为了经济自立,推进国(藩)产化,
一直由政府派武士创办和经营产业,积累了经营和管理现代企业的经验。封建时代亦官亦商
的“政商”,与幕藩财政共生,明治后继承了这一传统,各项事业在民营和国营之间来回转
换,并没有什么阻力。中国则不同,因为早已经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找不到改革的对象。
没有封建贵族可供革命,没有剩余的财源可剥夺,这是中国走向近代化时落后于日本的根本
原因。此外,由于割地赔款导致政府的财政非常困难。也不能通过“解放农民”使农民承担
更多的租贡,因为中国农民早已自由择业,自由经营,理论上也可以通过勤奋劳动或刻苦读
书而进入上层社会,简单的说自由民权没有意义。另外中国传统上政经分离,中央小政府,
很少干涉经济,对如何经营管理企业缺乏经验。各商人、地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政府很难
采取象日本那样的针对性的扶持和资助特权商人。也没有足够的有组织纪律性的武士可以作
为现代工业的产业工人、技术人员、管理者的后备军,缺乏人才现代工业的储备。武士长期
要用真刀真枪说话,没有什么明确的意识形态禁区,对新技术新思想来者不拒。中国的文士
却已在成熟的管理思想上固化,很难接受新科学思想,不愿意深入实际去查找和解决问题。
上面的这些因素,使中国的近代化步履维艰。
第六节甲午战争
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很快就遇到原料和市场问题。1892年,日本对清朝输出1965万元,
占日本总输出额的21.5%,比1884年增长了3倍。但是,对中国贸易由清朝的贸易商人支配。
从中国的棉花输入,从1887年82万元增长到600万元,急剧增长了7.5倍。为了节约棉花的输
入费,1887年,第一银行的涉泽荣一,计划在上海设立加工厂,但被清朝官员拒绝。后来三
井物产只能与英美系商会合资在上海设厂,没有支配权。与英美随意立约设厂相比,日本深
刻认识到没有军事胜利做后盾的资本是无本之木。从1887年开始的5年间日本的纺织业,生
产规模增长5倍,生产量提高9倍,成本大幅下降,比印度棉丝有价格的竞争力。但是,由于
西方与中国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固定关税等,日本棉丝在上海市场上反而处于不利的地
位。日本纺织业的发展并没有提高纺织工人的生活水平,他们的工作时间往往长达12-16小
时,大多采用寄宿制,通常第一年没有工资,有些工厂甚至头5年没有工资,低廉的工资仅
够购买粗粮维持生活。为了维持低工资,保持竞争力,需要低价粮食供应,从国外获得低价
米是日本政府的重要课题。为了获得廉价的米,同时通过殖民的方式释放被大工业淘汰的过
剩人口,还需要占领弱国殖民地。最近的弱国显然就是朝鲜,但朝鲜是清的属国,侵略朝鲜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01
必需击败中国。日本虽然已经开始了工业化,但与清国这个近在咫尺的庞然大物开战依然需
要冒极大的风险。不过,虽然当时的运输、通信等手段不发达,西方列强暂时不能够对远东
进行有效的干涉,但英国、俄国、美国都在拼命向远东发展。如果等准备好了再开战,西方
列强也在远东有了一定实力,日本必然无法独占征服中国朝鲜的利益,这促使日本确定了铤
而走险,冒死与中国开战、争取生存空间的基本国策。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定不平等条
约缔结,占有在朝鲜的一系列特权,能够在朝鲜销售工业品和获得原料,使得朝鲜的经济结
构受到破坏性影响。1882年,朝鲜的民众和士兵发起反日暴动,杀死日本军事教官、商人,
袭击日本公使馆,史称壬午军乱。日本政府作出了强硬反应,立刻派军队干涉。为了应对日
本对朝鲜的军事行动,大清国急派三艘军舰和3000陆军入朝。在清国的介入下,日朝缔结了
济物浦条约,日本以保护公使馆为名,赢得在朝鲜驻军的权利,在军事上迈出了走向大陆的
第一步。而一贯作为政府反对派核心的自由党,比政府更加激进。自由党反对西方列强对日
本的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和废止领事裁判权,却支持对朝鲜的不平等条约。日本自由
民权运动的代表人物福泽谕吉(现在日本1万元纸币上的人物)赞扬日本外交官的机敏不低
于世界文明诸国。这次事件也使中国稍有警觉,强化了清朝朝鲜的宗属关系,派出比日本更
多的军队常驻朝鲜,并为朝鲜军队提供武器。壬午军乱使日本认识到要支配朝鲜,必须击败
清朝。军乱直后的8月15日,陆军长老山县有朋提出意见书,以清朝作为军事计划的假想敌,
把作战目标从陆军保卫本土安全改变为赢得大陆上的运动战。(注:山县有朋是甲午战争准
备和战斗期间的关键人物,曾经1889和1898年两次组阁,此人喜欢拉帮结派,构筑了“山县
阀”,长期霸占日本政坛。此人还贪污成性,曾经贪污和挪用公款达日本岁入的1/10,是日
本政坛权钱勾结的鼻祖,伊藤博文死后,作为长老的第一人握有选择首相的决定权。)右大
臣岩仓具视痛感日本海军舰艇不足,要求海军当局将3艘/年的造舰计划翻一番,所需要费用
由增税解决。岩仓认为非常的增税虽然使人民抱怨,但一时的抱怨不足虑,占领大陆才是长
远之计。在军备完成前相对弱小的日本采取了对清朝妥协的外交政策,主政的伊藤博文采取
维持现状的策略,反对派自由党则批判政府软弱,比政府更加露骨的主张侵略主义。此时的
清朝刚刚在新疆平叛、中法战争中表现了传统农业大国的实力,依然号称亚洲第一大国,1885
年,清国北洋舰队增加了定远、镇远两艘战舰,济远巡洋舰。到1890年,清朝有战列舰2艘,
装甲巡洋舰6艘,巡洋舰2艘。陆军号称百万,但近代陆军只有李鸿章的北洋陆军3万。俨然
对日本有压倒性优势。日本财政相对清朝要紧张的多,海军无法自造大型军舰,购买又无力
支付船款,重炮火力与中国相差甚远,被迫针对中国主力战舰采取临时措施。为了拥有能击
沉北洋舰队主力定远、镇远等目标的重型火炮,日本发行海军公债1700万元,建造了排水量
4200吨的松岛级军舰三艘(松岛、桥立、严岛,以日本三处著名的景点命名,又称三景舰,
其中桥立为自建),各搭载一门32cm的巨炮。但由于三景舰是小舰体载巨炮,大炮的回旋必
须靠转动船体,瞄准困难,实际海战的效果未知。于是日本又建造小型快速的巡洋舰,搭载
15m和12cm的中口径速射炮,发射速度是原来火炮的8倍,企图利用快速和火力快的优势压倒
中国炮重甲厚的优势。期待已久的巡洋舰吉野号1893年在英国竣工,自建的3000余吨的秋津
洲号1894年3月完成。随着日本战争准备进行,日本海军已经凌驾于北洋舰队之上,1893年,
海军军令部制定了作战条例,然后又建立了战时大本营体制,在制度上做好了战争准备。此
时的日本军队可以说是一个怪胎,因为所有制度和军械都是为了攻击中国而定,不具有通用
性,针对中国军队能发挥的威力远胜对他国的战斗力。为了侵略中国,日本不惜冒险一战。
作为后着,军部还秘密制定了10年后对俄罗斯的战争计划,决定一旦朝鲜内乱就发动对清战
争,还派出间谍刺探中国的情报,绘制中国地图。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战争,清朝日本先
后介入,日本有备而来,清朝仓促应战,甲午战争爆发。7月25日,日本舰队吉野、秋津洲、
速浪号在丰岛冲海域与北洋舰队的巡洋舰济远、炮舰广乙遭遇。日本舰队的总吨位1万1千吨,
15cm速射炮8门,12cm速射炮14门,格鲁伯26cm炮2门,格鲁伯15cm炮6门,速度18节以上。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02
北洋舰队合计3300吨,格鲁伯21 cm炮2门,格鲁伯15 cm炮1门,格鲁伯12cm炮3门,速度15-17
节。日本舰队占压倒优势,海战结果是济远受伤逃走,广乙弹药库爆炸成为废舰。海战中,
由木造炮舰操江号护卫的满载清军的英国高升号运输船接近,浪速号舰长东乡平八郎发出最
后通牒,要求投降,清军将兵拒绝,高升号被击沉。浪速号只救援欧洲人高级船员,射杀中
国水兵。到第二天,除被法国军舰救助的200人外,1000名兵将死亡。1894年9月16日,中国
军队因军官团腐败厌战,在占上风的情况下抛弃良好的防御阵地北逃。平壤陷落,17日世界
史上首次现代海战——黄海海战爆发。日本舰队有旗舰松岛以下12艘,北洋舰队有旗舰定远
以下14艘参战,总排水量是4万吨对3万5千吨,平均速度16节对14节,总功率7万3千马力对4
万6千马力,日本优势。重炮日本11门,清国21门,但速射炮日本67门,清国6门,总战力清
国处于劣势。此外,清国舰队是在护送运兵船的途中遭遇日本舰队的,展开队列处离海岸不
远,限制了舰队的机动。经过6小时战斗,中方超勇、致远、经远沉没,扬威、广甲座礁。
日本舰队获得压倒优势,一艘也没有损失。但旗舰松岛被定远的巨弹击中,113人死伤,比
睿、赤城也受到了巨大损坏。但日本舰队船小炮轻对定远和镇远两艘战列舰的主装甲带也无
可奈何,退出了战斗。黄海海战清国海军损失了30%的军舰,剩余的舰只也多处受创伤,炮
弹基本耗尽,但达成了陆军登陆的战术目标,同时重创日本海军。只是将帅锐气已失,无意
出战,日本获得了黄海的制海权。使日本从容修复军舰,在无干扰的情况下实施了多次登陆
作战,围歼中国现代陆军主力,并最终消灭清朝舰队。因此,此战为甲午战争的转折点。战
后,日本海军总结海战胜利的首要原因是清国的舰队用法有误,没有用来争夺制海权,而是
担任运兵船的护送任务。致使舰队的活动区域在海岸不远,限制了机动,丁汝昌也没有采取
足够的侦察搜敌活动,导致黄海海战必须在不利的沿岸侧布阵。第二原因是,清国虽然建设
了强大的舰队,但没有进行必要的改造、改装。养护不良导致部分军舰达不到设计速度,与
主力脱节被歼灭,弹药储备也不充足。日本事实上以新式装备战胜了劣势装备的清国舰队。
甲午战争中国最终战败,签定马关条约,割地赔款,赔银2亿两,约合3亿日本元,相当于清
国政府三年的岁入。赔偿金成为战后日本军备扩展,产业革命的本钱。这次战争是中日两国
的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第七节战后经营
甲午战争后,日本获得了3亿日元的赔偿,制定了十年军备扩张计划。目的是独霸远东,
能够打破俄罗斯、英国、法国任何两国的远东联合舰队。尤是以俄罗斯为第一假想敌国。当
时1万2000吨以上的军舰不能通过苏伊士运河,只能绕道南非的好望角,沿途的加煤站大多
由英国控制,如果英国中立,那么其他欧洲国家派大型军舰增援远东是非常困难的。因此,
日本与英国结盟,正好英国为了遏止俄罗斯的扩张,正需要在远东寻找盟友。中国既然衰败
不堪,日本是唯一的选择,英日双方一拍既合。在这个条件下,日本海军计划建造攻击力、
防御力具有压倒优势的1万5千吨的战列舰舰4艘,加上已经开工的富士级战列舰,勉强能够
掌握远东的制海权。此外,海军还计划建造1万吨的装甲巡洋舰6艘进行机动打击。合起来是
六六舰队。伊藤内阁的战后十年计划,陆海军军费合计达3亿元。在支出的高峰1897年,军
扩经费达8200万元,于甲午战前的国家总岁出相当。除军费,政府还为钢铁企业,铁道、电
话等事业投入1亿5千万元。制铁所的设立和铁道建设改良、电话交换的扩张,主要是为了军
舰、兵器自给和军事运输,军事色彩浓厚。庞大的岁出虽然有清国的赔偿金支持,但还远远
不够。不足部分通过募集公债,增税,烟酒专卖等筹集,每年平均增收3500万元。增税使物
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但民间舆论比政府更加激进。“一日三餐节约成两餐也要海军扩张”,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03
“文明世界的立国通常在战争中觉醒”等等,政府的战备基本没有遇到阻力。作为军备扩张
的结果,1904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惨胜,成功摆脱了殖民地化的危险,进入列强行列。但是,
就在1905年9月5日,历时约两年的日俄战争结束,日俄在美国签署和约之际,数万民众聚集
在东京日比谷公园,游行示威,反对放弃赔偿金的讲和条约,并进行了破坏活动,史称日比
谷烧打事件,这是第一起在首都爆发的民众暴动。第二天,暴动蔓延到横滨和神户。这是因
为日本虽然积极扩张,却只能勉强击败俄罗斯,暂时无力追击,索要赔款。日本虽然因胜利
成为了一等国家,但扩张本身消耗了巨大资源,国民依旧非常贫困,一旦停止扩张,内部就
有压力,可能会暴动,甚至分裂,同其他强国一样,日本的扩张既是欲望,也是内部压力的
结果。甲午战争宣告了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开始尝试政治变革。康有为在《日本变政
考》中认为应该进行“官制的变革”,应该向日本的明治维新学习,搞君主立宪;经济面则
主张奖励民间近代产业;文化教育面则废除科举,开办新式学校。这个维新纲领与日本的明
治维新大致相同。但日本变法强国,而中国的维新只进行了百余日即失败。1911年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民国初年的各种制度建设依然是百日维新的延续。国家的政治变革
了,但越来越贫困,继续向殖民地滑落。为什么相同的变革纲领,结果却不同?
第八节没有变革对象的中国
中日都有“士农工商”的序列,但含意是完全不同的。日本是封建制度,“士农工商”
是终身制,出生就决定了身份和职业,阶层之间不能自由流动。土地由封建领主所有,实际
掌握和行使权利的是武士。明治维新是资本主义革命,革命对象是封建领主和上层武士。君
主立宪使下级武士、甚至平民出身的可以参与国事。废除儒教朱子学,开办新式学校,使下
级武士和平民有出仕的机会。还有奖励民间近代产业,因为封建时代特权商人与政权财政共
生,容易实施奖励措施,而没有小商人来查问公平问题。此外,四民平等,从业自由,允许
土地自由买卖。这些维新措施,相对当时日本的封建社会,都是进步的,释放了封建束缚,
使下层人民有出世的机会,赢得了多数人的支持。但中国则早已实现了这些制度,“士农工
商”只是儒教的价值取向,不是身份制,职业间可以自由转换,土地也可以自由买卖。实际
掌握和行使权利的是靠科举出世的文士,下层可以通过科举进入统治阶级,官僚、地主、商
人、高利贷者可以自由转换,是四位一体的资本主义官僚性质的统治阶层。仿照明治维新的
百日维新实际上没有变革对象。君主立宪与中国传统的文官制度没有本质区别,下层人民通
过科举,都可以参与国事。废除科举,反而导致地方知识分子不能进入上层,引起巨大不满。
奖励近代工商业则找不到奖励对象,因为中国早已政经分离,传统的资本家(地主、商人等)
是平等的,很难实现公平奖励和重点扶持。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虽然是资本主义变革,但与
中国传统的资本主义相比,没有实质改良,甚至倒退,尤其对下层人民和小知识分子,完全
没有任何利益,他们出仕的道路还断绝了。没有人民的支持,这些维新措施最终失败也在情
理之中。在经济方面,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但领主的土地租贡并没有取
消和轻减,而是转换成政府的税收,土地税占明治政府总税入约85%。原来这笔收入主要支
付武士的俸碌,由于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的特权和俸碌,使明治政府有经费进行殖产兴业,
对现代工业和现代军事进行大举投资。甲午战争时日本的岁入约8000万元,而比日本大得多
的清国,税入只有约1亿元,与日本大体相当,是名副其实的小政府。除去通常的岁出,既
没有多余的经费,也没有哪个社会阶层能让出自己的资源对现代工业和军事进行大量投资。
造成甲午战争前,清国对洋务运动的投资远不如日本的殖产兴业运动。甲午战争前日本已经
能够建造4千余吨的军舰,并参加了甲午战争,中国只能建造2千余吨的军舰,日本陆军统一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04
装备自产的村田步枪,清军却是万国牌装备,这充分反映了两国近代工业的差距。随着对外
战争不断的失败,不平等条约相继签定,割地赔款,出让各种利权,中央政府可供支配的财
源越来越少。而各种近代事业都委托外资建设,出让更多利权,形成恶性循环。到1913年,
外国资本在近代工业中所的比例如下,制造业42%,矿业50%,铁道95%,航运74%。再考虑到
进口的重工业产品,中国基本上没有任何独立的近代产业。特别是作为近代产业灵魂的金融
业,完全由外国控制。到了后来,中央政府的收入连维持自身运转都非常困难,辛亥革命后,
无论孙中山还是袁世凯,都需要出让利权从外国借款维持中央政府,最后袁世凯胜出,获得
善后大借款。1927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也需要列强的资助。地方实力派也接受列强资助。
列强分赃不均,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军阀言听计从,因此内战不断。政府没有社会剩余可供
中国工业化,最终导致了中国经济依附化,政治买办化。无论怎么政治改革,政治民主,巧
妇难为无米之炊,都无法实现中国国防自立,经济自主,只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武
士作为特权阶层被消灭了,但他们有知识和组织,依然是日本社会的主导力量。武士虽然曾
经有政治和军事特权,但经济地位并不高,大部分演变成产业工人或全民义务教育的教员,
为日本的工业化奠定了人力基础。部分武士地位上升,成为国家的领导者,由于幕藩时代的
激烈对抗,武士养成了“国(藩)益优先”的思维习惯,清楚只有组织才产生力量,讲究国
家自立自强,推进国产化,即使在野的反对派,虽然强调自由民权,但在对外政策上比政府
更加激进野蛮。另外一部分武士成为资本家管理者,由于武士具有身先士卒的武士精神,和
相对灵活的意识形态,日本企业的高中级干部能够深入生产第一线,查找和解决问题,“现
场主义”使日本的技术力突飞猛进。武士需要真刀真枪争论,养成了认真踏实的学风,容易
接受新事物,顺利接受了西方的“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思想,能够仔细考察西方的做法,
直接学习西方的实质优点,不重形式。文士是中国的统治阶层,虽有知识但没有组织。他们
大多出身于地主,经济富裕,不大可能成为产业工人或推行全民义务教育,中国工业化缺乏
人力基础。文士读的是圣贤书,仁义道德,以天下为己任,以为天下大同,乐于量中华之物
力结与国之欢心,对国家没有责任,没有国家自立自强的意识,使国家依附化买办化。文士
远离生产,“治大国若烹小鲜”,喜欢在书斋里做学问,不与生产相结合,轻视体力劳动。到
了毛泽东时代,知识分子依然把“两参一改三结合”视作极大迫害,导致中国的技术力停滞
不前。文士的知识、文化、哲学思想都是在漫长稳定的农业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当时很适
用,但在大变革的时代,这些都不适用了。日本资源匮乏,土地狭小,而作为统治者的武士
却人数众多。幕末开港,日本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贸易体系,导致资源大量外流,物价
飞涨,武士生活困苦。断绝了下层武士们在世界大循环中帮助外国资本剥削本国劳动力,获
取富裕生活的梦想。武士们认识到日本只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只能够自力更生,去拼搏去奋
斗,自己逃生是不可能的。中国则不同,地大物博,而作为统治者的文士却人数极少。鸦片
战争后中国也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贸易体系。虽然资源大量外流,但换来的西方高档消
费品极大改善和丰富了文士们的生活,使他们更加富裕。于是文士们心甘情愿地参加世界大
循环,国际分工。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为国际社会提供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实现自己的
先富,至于是否能带动后富,就不是这些肉食者关心的事情了。中国有古话“时势造英雄”,
中国日本不同的历史道路不是由某个领导人决定的。不同的文化制度传统,不同的自然、人
口条件,导致了站在历史歧路的中国文士和日本武士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日本武士革了
自己的命,出让了社会剩余,释放了人力资源,指导日本自立自强,使日本从后进的农业国
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列强。中国文士只革了傀儡皇帝的命,反而占有了更多的社会剩余,用社
会剩余去交换西方奢侈的消费品改善生活,实现先富。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产地
和商品倾销地,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05
第九节中国的新生和迟暮
1945年日本战败,殖民地独立,本土经济崩溃,多年征战侵略又回到了原点。虽然人才
和技术等生产知识体系完整保存下来了,但要把人力和知识体系重新恢复成工业基础,需要
大量的资金。于是日本展开农地改革,剥夺了地主的土地,农产品由政府强制收购,农村为
日本再次工业化提供了剩余。同时解散财阀,用财产税和猛烈的通货膨胀,剥夺了资本家大
部分财产。收夺社会剩余虽然是和平的,但也是靠美军枪杆子强力镇压才没有引起大的社会
动荡。社会剩余与生产知识体系相结合,再加上人民艰苦奋斗,20年后,日本重新作为先进
国家在废墟上站立起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出国作战的农
民军队用的是20多种万国牌枪支,光步兵枪械口径就有13种,凭着这些杂牌的武器,志愿军
顶住了拥有最现代化装备的17国联军。朝鲜战争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原点,被新生力量组织起
来的中国人爆发出了巨大的力量,能够保卫自己不受外敌侵犯,也同样能够推动中国的工业
化。巨大的武器差距,使中国人认识到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军事工业和基干产业,民族才能
自立自强。基干产业是军事工业的基础,也是工业财富的源泉。20世纪50年代,以向苏联引
进156个基干项目为标志,中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中国的工业化不是平坦的,时常有挫折和
动荡,但能很快恢复,向前飞奔。中国就像初生的婴儿,在蹒跚学步时步履艰难,但充满了
活力。在短短20余年的时间里,从半殖民地农业国成长为先进的工业国家,能够自行设计制
造几乎所有现代工业产品。在绝大多数是文盲的国家里普及了义务教育。这个效率和速度是
空前绝后的。日本的战后复兴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是时有挫折甚至倒退,但都能很快恢复到
增长的快车道,经济充满活力。社会剩余的收夺也引发不满,农民的抗议、米骚动、工人运
动、学生运动此起彼伏。相比较而言,中国要比日本平稳得多,毛泽东尽量减少工业化的痛
苦,虽然要从农业取得剩余作为工业化资本,但同时要求社会上层能够和工农相结合,同甘
共苦,共同分担工业化过程中生活的艰辛。全民族节衣缩食,艰苦奋斗,默默构建中华民族
奋飞的翅膀,经过百余年的失败、痛苦、屈辱,到了70年代中国作为工业国家再次挺起了脊
梁,屹立在世界东方。工业化的过程是漫长和痛苦的,知识分子拒绝和全民族一起承受苦难。
中国的工业化影响了他们的幸福生活,随着伟人的逝去,提出了尊重知识、提高知识分子待
遇等口号,知识分子需要掌握更大的权利,控制更多的财富,对“两参一改三结合”大肆批
判,提出先富论,抢夺中国工业化的果实。知识分子们首先解散工农的组织,使他们没有力
量参加争夺果实的战斗。批判自力更生的工业化方式,使中国重新依附化买办化,为外国提
供资源和劳动力,换取奢侈消费品,走上了殖民地道路。鉴于统治阶级相对比例很小,毛泽
东时代还留下了许多剩余,自由贸易极大改善了知识分子的生活,洋房汽车滚滚而来,使知
识分子们沉浸在中国正走在民族复兴的光辉大道的幻觉中,高呼“和平崛起”。而资源的丧
失和日益增加的低水平劳动,却使底层民众丧失了教育、医疗甚至住房。20余年的高速经济
“增长”,使中国数代人勒紧腰带建设的独立工业体系损失殆尽,从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变
成迟暮的老人,中国再次走上了了经济殖民地的道路。
第十节悲剧和闹剧—历史轮回
今天的中国有一个必然令后人惊奇的现象——台上的腐败官僚和台下自命清流的知识
分子反对派几乎对经济问题有完全一致的认识。官僚们循序渐进,逐步把国有资产分光卖净,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知识分子高喊明晰产权,力图证明私有制的效率是财富的根源。对于最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06
终把中国经济导向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自由市场这个长远目标,双方没有任何分歧,双方激
烈争论的只是市场化的具体手段应该是稳扎稳打还是雷厉风行,剩余国有财富的分配是侧重
公平还是效率,或者是分配者自身的利益。这种大方向上的一致明确指出了中国的近期走向。
与其他国家的类似历史阶段相比,中国朝野内外对变革目标的高度认同,变革方向的稳定是
不同寻常的,但起码在中国历史上,这并非是第一次。回顾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我们可以
看到非常相似的现象。清朝末年,立宪派、革命派、维新派……诸派林立,争斗不休,但各
派都认为中国应该市场化,刺激工商业,建立与这种经济基础相配的宪政体制,然后自立自
强,富国强兵。只是在具体如何宪政,宪政速度多快的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始终不能深入
认识到大工业时代的立国之本,因此,最后无论是哪一派胜利,终究脱离不了向外国借款求
援,建立依附于外国大资本的经济体系的道路。相隔一个世纪,历史的轨迹竟如此相似,本
文试图从历史文化和集团利益两个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尽管今天的精英们(官僚和文士)
想方设法论证中国自秦朝以来的历史是封建社会,是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的敌人,然后用西
方历史的模型来论证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源于缺乏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精神,但所有这些论
证都不愿意用数字和调查来证明自己的圆满。事实上,如果与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地区相比,
中国具有更多的自由市场和平等,但这并没有导致中国产生工业革命和繁荣富强。工业革命
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在这以前,相对简单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方式使自由市场这个看不见
的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只有艰难的交通会限制交换的产生。中国文明独处旧大陆东端,既
不至于因无法与其他文明接触而落后,也不至于因为太多的文明冲突而无法稳定,长期滞留
在封建军事阶段,因此最早消灭了身份等级制度,产生了高效的中央官僚政府,允许农户和
手工业者自由经营。但正是这种长期稳定的社会产生了惰性和固化的制度。而农业时代的生
产力限制也使政府对扩张和冒险失去兴趣。儒家士子以“治大国如烹小鲜”为宗旨,远离具
体生产,把人伦的“道”作为唯一而又至高无上的目标。当然,无论后人如何评价,当年的
儒家官僚不能未卜先知,对于他们和那个农业时代而言,中国的社会是最完美的制度。在19
世纪初,旧大陆的技术积累冲破了工业革命的门槛,持续的经济增长成为可能,西欧这个相
对落后的世界抓住了这次机遇,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中亚东欧本来也可能产生工业经济的
竞争者,但由于与西欧距离太近,工业革命之火被及时扑灭。只有日本,在与西欧相似的落
后体制下走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又在工业革命的早期受到遥远距离的保护而获得发展机
遇。最终成为落后国家中唯一的幸运儿。而中国虽然富饶强大,却因为自己的惯性而拒绝了
工业化的机遇。从宏观历史角度来说,自1840年以来中国的落后,中国所遭受的侵略和痛苦,
不应该由任何个人负责,这是历史的悲剧。马克思曾经用调侃的语气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总会出现两次,第一次作为悲剧,第二次作为闹剧。回顾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不得不
折服于马克思的洞察力和幽默感。百年风雨,万事轮回,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终于
又拣回市场经济和明晰产权的理论当宝贝,又形成了官僚—文士—资本家—商人的紧密同
盟,以为只要建立了“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让所有资产归于能发财的个人,强国就指日
可待,财富自然滚滚而来。殊不知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一个靠自由市场而进步成发达国家的例
子。为自由市场摇旗呐喊的精英们以“科学精神”自诩,宣扬自由竞争的经济理论时却只能
靠空想的模型和繁琐的推导,举不出一个实例来。这种论证已经丧失了最根本的科学精神—
—“可重复,可检验”。当然,想必以精英之睿智,自然懂得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只是例
子难寻,只好做空头文章。为什么号称精英的知识分子竟如此不讲逻辑?文化上对旧制度的
潜在认同自然是最重要原因,但西方大资本在中国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居心叵测的鼓
吹开放,其效果也不可忽视,青年一代就是在这种文化气氛下生长的。正如韩德强最近在欧
洲议会的演讲中所说“……记者和编辑都是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斯密教条信奉者,很少有人
知道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甚至英国都是靠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起来的,他们甚至把贸易保
护等同于“闭关锁国… … ”。由于这种被大资本操纵的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中国一步步心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07
甘情愿的走向经济殖民地,这比起当年清朝在历史传统下渐渐落后更加不堪,闹剧之说不虚。
不过,马克思说历史的重演往往是闹剧,那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说的,对于用身家性命来承担
自由市场后果的13亿人民而言,这场由买办资本、高级官僚与知识分子合力导演的闹剧将是
一场最大的悲剧。百年前,中国日本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自由贸易体系,站在历史歧路
的日本武士把日本引入了战场,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而中国文士则把中国送到了天堂,沦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百年后,又是全球化,中日两国的“士”再一次处于历史的歧路。日本的
“士”依然把全球化当作战场,当然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研究和制定日本的战略战术。中
国的“士”还是把全球化当作天堂,积极融入国际社会,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08
参考文献
1.桥本寿郎.《20世纪资本主义I》. 東京大学出版会,1995年9月
2.工藤章.《20世纪资本主义II》. 東京大学出版会,1995年9月
3.日本興業銀行調査部産業調査部. 《中国2001年の産業経済》. 東洋経済新報社,
1997年7月
4.Joseph E. Stiglitz.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W.W.Norton &
Company, Inc. throught Japan UNI Agency, Inc., Tokyo, 2002
5.Marshall I. Goldman. 《THE PIRATIZATION OF RUSSIA, RUSSIAN REFORM GOES
AWRY》. Routledge, a member of th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3
6. 坂本雅子. 《財閥と帝国主義》. ミネルヴァ書房,2003年7月
7. 小島慶三. 《戊辰戦争から西南戦争へ》中央公論社,1996年
8.山室建徳. 《大日本帝国の崩壊》. 吉川弘文館,2004年6月
9.季武嘉也. 《大正社会と改造の潮流》. 吉川弘文館,2004年5月
10.読売新聞中部社会部. 《海を渡る新幹線》. 中央公論新社,2002年9月
11.小野堅,岡本武,溝端佐登史. 《ロシア経済》. 世界思想社,1998年5月
12.小川和男. 《ロシア経済事情》. 岩波書店,1998年11月
13.後藤晃. 《イノベーションと日本経済》. 岩波書店,2000年8月
14.三和良一. 《概説日本経済史近現代[第2版]》. 東京大学出版会,2002年11月
15.吉川洋. 《高度成長——日本を変えた6000日》. 読売新聞社,1997年4月
16.渡辺治. 《高度成長と企業社会》. 吉川弘文館,2004年8月
17.岡崎哲二. 《工業化の軌跡——経済大国前史》. 読売新聞社,1997年2月
18.中西輝政. 《国民の文明史》. 産経新聞社,2003年11月
19.天児慧. 《中国とどう付き合うか》. 日本放送出版協会,2003年10月
20.大石学. 《享保改革と社会変容》. 吉川弘文館,2003年9月
21.金田一郎. 《環日本海経済圏》. 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97年5月
22.平田潤. 《検証アジア経済》. 東洋経済新報社,1998年6月
23.藤田覚. 《近代の胎動》. 吉川弘文館,2003年10月
24.古賀純一郎. 《経団連日本を動かす財界シンクタンク》. 新潮社,2000年4月
25.内田公三. 《経団連と日本経済50年》. 日本経済新聞社,1996年10月
26.猪木正道. 《軍国日本の興亡》. 中央公論社,1995年3月
27.高木保興. 《開発経済学の新展開》. 有斐閣,2002年5月
28.井上勲. 《開国と幕末の動乱》. 吉川弘文館,2004年2月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09
29.塚瀬進. 《満州の日本人》. 吉川弘文館,2004年9月
30.野田由美子. 《民営化の戦略と手法》. 日本経済新聞社,2004年8月
31.田中彰. 《明治維新》. 岩波書店,2000年4月
32.白井久也. 《明治国家と日清戦争》. 社会評論社,1997年1月
33.松尾正人. 《明治維新と文明開化》. 吉川弘文館,2004年2月
34.吕万和.《明治維新と中国》.六興出版,1988年9月
35.荏開津典生. 《農業経済学》. 岩波書店,2003年10月
40.福島清彦. 《ヨーロッパ型資本主義》. 講談社現代新書,2002年10月
41.竹中平蔵. 《強い日本の創り方》. PHP研究所,2001年6月
42.松山巌. 《群衆——機械のなかの難民》. 読売新聞社,1996年10月
43 . S. N. Eisenstadt. JAPANESE CIVIZILATION: A Comparative View.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6
44.大江志乃夫. 《日本の産業革命》. 岩波書店,1981年10月
45.橘木俊詔. 《日本の経済格差》. 岩波書店,1998年11月
46.暉峻衆三. 《日本の農業150年——1850-2000年》. 有斐閣,2003年12月
47.宇田川勝,橘川武郎,新宅純二郎.《日本の企業間競争》. 有斐閣,2000年10

48.渡部昇一. 《明解!日本近代史》. 海竜社,2004年6月
49.篠崎彰彦,乾友彦,野坂博南. 《日本経済のグローバル化》. 東洋経済新報社,
1998年1月
50.岩井洋. 《日本経済への招待》. ミネルヴァ書房,1995年5月
51.三橋規広,内田茂男,池田吉紀. 《ゼミナール日本経済入門2004年度版》. 日本
経済新聞社,2004年4月
52.守本順一郎. 《日本経済史》. 未来社,1987年6月
53.七戸長生. 《日本農業の経営問題——その現状と発展理論》. 北海道大学図書刊
行会,1988年2月
54.武田晴人. 《日本人の経済観念》. 岩波書店,1999年6月
55.前間孝則. 《日本はなぜ旅客機をつくれないのか》. 草思社,2002年11月
56.宮本又郎等. 《日本型資本主義どうなるどうする戦略と組織と人材》. 有斐閣,
2003年12月
57.野村総合研究所. 《日本再生への処方箋》. 野村総合研究所,2003年6月
58.日本政策投資銀行産業問題研究会. 《日本製造業復活戦略made in Chinaとの競
争と共存》. ジェトロ(日本貿易振興会),2003年4月
59.星野芳郎. 《日美中三国史》. 文芸春秋,2000年5月
60.藤村道生. 《日清戦争》. 岩波書店,1994年5月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10
61.马家骏,汤重南. 《日中近代化の比較》. 六興出版,1988年8月
62.中野不二男,五代富文. 《日中宇宙戦争》. 文芸春秋,2004年1月
63.佐野眞一. 《渋沢家三代》. 文芸春秋,1999年1月
64.久留島浩等. 《身分を問い直す》. 吉川弘文館,2000年11月
65.宮崎勇,田谷禎三. 《世界経済図説》. 岩波書店,2000年2月
66.間宮洋介. 《市場社会の思想史》. 中央公論新社,1999年3月
66.佐和隆光. 《市場主義の終焉》. 岩波書店,2000年10月
67.大庭健. 《所有という神話》. 岩波書店,2004年7月
68.沈才彬. 《天皇と中国皇帝》. 六興出版,1990年4月
69.正村公宏. 《図説戦後》. 史筑摩書房,1988年3月
70.森谷正規. 《文明の技術史観》. 中央公論社,1998年6月
71.田代洋一,萩原伸次郎,金沢史雄. 《現代の経済政策(新版)》. 有斐閣,2000
年11月
72.安忠荣. 《現代東アジア経済》. 岩波書店,2000年2月
73.塩原俊彦. 《現代ロシアの経済政治分析》. 丸善株式会社,1998年10月
74.原輝史,工藤章. 《現代ヨーロッパ経済史》. 有斐閣,1996年2月
75.橋本寿郎. 《現代日本経済史》. 岩波書店,2000年10月
76.森武麿等. 《現代日本経済史[新版]》. 有斐閣,2002年9月
77.小島麗逸. 《現代中国の経済》. 岩波書店,1997年12月
78.聴濤弘. 《新ロシア紀行見たこと、聞いたこと、読んだこと》. 新日本出版社,
2004年3月
80.原田泰. 《図解アジア経済》. 東洋経済新報社,1999年3月
81.小風秀雅. 《アジアの帝国国家》. 吉川弘文館,2004年4月
82.塩見治人等. 《移行期の中国自動車産業》. 日本経済評論社,2001年4月
83.五白旗頭真. 《占領期——首相たちの新日本》. 読売新聞社,1997年12月
84.篠原三代平. 《戦後50年の景気循環》. 日本経済新聞社,1994年10月
85.橋本寿郎. 《戦後の日本経済》. 岩波書店,1995年7月
86.吉田裕. 《戦後改革と逆コース》. 吉川弘文館,2004年7月
87.中岡哲郎. 《戦後日本の技術形成——模倣か創造か》. 日本経済評論社,2002
年2月
88.福永文夫. 《戦後日本の再生——1945-1964年》. 丸善株式会社,2004年9月
89.土志田征一. 《経済白書で読む戦後日本経済の歩い》. 有斐閣,2001年10月
90.檜山良昭. 《戦艦大和の謎》. 光文社,1996年8月
91.後藤道夫. 《岐路に立つ日本》. 吉川弘文館,2004年9月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11
92.Mark R. Peattie. 《植民地帝国50年の興亡》. 読売新聞社,1996年12月
93.落合弘樹. 《秩禄処分》. 中央公論新社,1999年12月
94.堺屋太一. 《中国大活用》. NTT出版株式会社,2003年2月
95.狭間直樹等. 《データで見る中国近代史》. 有斐閣,1996年10月
96.河地重蔵,藤本昭. 《中国経済と東アジア圏》. 世界思想社,1998年8月
97.森谷正規. 《中国経済真の実力》. 文芸春秋,2003年4月
98.小島朋之. 《中国現代史》. 中央公論新社,1999年7月
99.国分良成. 《中華人民共和国》. 筑摩書房,1999年9月
100.新井勝紘. 《自由民権と近代社会》. 吉川弘文館,2004年3月
101.平田潤,平塚宏和,重並朋生. 《ネットワーク型発展のアジア》. 東洋経済新
報社,2003年4月
102.大前研一. 《China Impact》. 講談社,2002年2月
103.小山和伸. 《救国の戦略》. 展転社,2002年10月
104.経済企画庁. 《戦後日本経済の軌跡経済企画庁年史》. 経済企画庁,1996年12

105.石原慎太郎. 《宣戦布告“NO”といえる日本経済》. 光文社,1998年9月
106.長尾克子. 《日本機械工業史量産型機械工業の分業構造》. 社会評論社,1995
年2月
107.霍見芳浩. 《大変革》. 早稲田出版,2001年6月
108.植田信. 《ワシントン陰謀》. 洋泉社,2002年1月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12
附小猪其他文章
工业经济GDP 和农业经济GDP:工业化人口—— 市场经济到计划
经济的认识转变
[ 愚蠢小猪]
发表时间: 2004-02-10
愚原来崇拜市场经济,现在却转为信奉计划经济,完全是因为偶然。几年前参加一个纪
念首批日本移民登陆秘鲁100周年座谈会。会上一个秘鲁人介绍秘鲁的经济现状:面积是日
本的3倍多,人口2千余万,经济以农业矿业为主,有少量的纺织等工业,人均收入2千余$。
近几年的GDP增长率5%左右,但以$计算,却连年减少。从帐面上看,数据还是不错,但实际
的生活却非常贫困,中国人均不足1000$,很多家电产品都普及了,在秘鲁却是稀罕物,属
于奢侈品,而秘鲁的物价水平并不高。这是件很奇怪的事,帐面上人均不低,物价水平不高,
但实际人均消费的产品却很少。愚产生了探索GDP数字背后秘密的念头。
在日本,有关中国的经济数据和研究很多,但有关拉美的却很少。这个时候,愚结识了
一个来自巴西的朋友,与愚一样,也是政治经济爱好者。他对中国有浓厚兴趣,正在学中文,
喜欢研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据他的比对,10年前,中国经济就超过巴西,现在则远超巴西,
而且继续急升。反观巴西,仍然贫困,重要的是还看不到希望。拉美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差不
多,以前阿根廷好些,现在也不行了。
问题出在何处,巴西一直是自由市场经济,也有民主宪政。政治上没有什么动乱,经济
发展也很顺利,至少在GDP的成长率上,但100年后却是穷国,而日本却是超级发达国家。日
本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近几十年的事,而且还不那么纯正。
日本的经济成长,61-75年是高成长期,平均年率不足10%,76-90是稳定增长期,平均
年率不足5%,进入90年代则平均年率为1%,是失去的十年,当然数字的出典不同会有区别,
增长率也不太高。如果把数字倒推回去,几十年前的日本应该是富裕国家,其实不是,从中
老年日本人嘴里,还能听到食品不足的经历。再往前溯,战前日本也不是富裕国家,还一直
向拉美移民。
战前日本的人多地少,自然农业也没有什么出产。工业则几乎完全是军事工业,与民生
没有太多关系。军事工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自然没有优化配置,成本核算等等。军事工业
做出了一些产品,但没有做成而夭折的产品更多,效率是极低的。即使做成了,可能完全落
后于时代,如大和战舰,花费了无数金钱和人工,工程方案几经修改,做出来的却是“无用
长物”。军事工业象大黑洞,吞噬了日本所有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农田没有劳力耕做,
农业生产下降,小孩也半工半读的在工厂劳动,做出来的东西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用,实际
全浪费了。战败后,军事工业被彻底清盘,日本战后重新出发。
在中国学者通常的认识里,现在日本的经济繁荣源于市场经济和民主改革。而日本学者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13
却认为是战前普遍的国民教育,大量的熟练工人和中层技术和管理人才。战后的市场经济和
民主改革并没有被列入日本的大变革,明治维新才是。战前日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资源和
劳动力配置效率是很低的,GDP很低,生活必须品也需要配给的。但有个效率是很高的,即
把国家的大部分人口转化成了工业人口,这个很重要,是日本与拉美的最大区别。
都叫GDP,即使有一致的定义,一致的核算方法,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其实没有任何可
比性。工业经济的本质是机器生产机器,人只是操作和设计机器,可生产的产品数量在生产
力上几乎没有上限。工业产品的准备期很长,需要技术和人材准备,所以刚开始产品数量很
少,价格昂贵。一旦突破,产品数量会呈指数增长,价格也会成指数下降。算GDP时,即使
产品数量翻了几倍,算增长率也只增加几个百分点,甚至倒退。农业经济则不同,不需要技
术和人材准备,随着技术改进,土地的出产也会稳步提高,但不会爆炸性增长,因为农业毕
竟还是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价格是稳定的,产量提高多少,GDP也大致提高多少。在同样的
GDP 增长率下,工业和农业对产品数量的供应却是截然不同的。国家内统计GDP与国际间不
同,能够生产工业品的国家很少,而生产农产品的国家却很多,农产品的需求又缺乏弹性,
实际上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与工业品之间的比价却是稳定的。工业国与农业国即使有一样的人
均,一样的GDP增长率,几年下来,人均收入会差很远。
问题还没有完。农业经济由于引入新技术,虽然总产量没有什么增长,却把人工解放出
来了,也就是失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但这笔钱却不会投资于工业,因为市场上已经有大
量廉价的工业品。在工业国家,投资办厂就可以出产品,所需投资低。而农业国则不行,因
为没有技术工人,技术和管理人员。如果培训,则需要很多时间和资金,由于是生手,刚做
出来的产品肯定是质次价高,毫无竞争力,能赚到钱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根据市场经济比
较优势论,还不如把钱投向股市和房地产等虚拟经济,GDP也会上涨。由于有大量失业人口,
劳动力价格低,用机器还不如用人工,财主大量请看家护院的,端茶送水的,洗衣做饭的,
等等。这些人的人数不少,工资还不低,比种地强,也创造了巨大的GDP。就象《红楼梦》
中的贾府,算GDP很高,也很光鲜,但只是空壳,人均实物占有率很低,非常贫困。
国家中的工业人口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但工业人口不等同城市人口,由上面论述,农
业国家也可能多数是城市人口,农业国的三产也可能占6、7成,与工业国家相似,但他们创
造的GDP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工业人口首先要有文化,即普遍教育。有文化还远不够,需要
各种专业技能,即各种岗位培训,甚至需要真刀真枪操练实际项目,哪怕不成功,成为废品。
但在后进的农业国家中,按照市场经济的力量完全不能实现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变,只会
划出工业化天堑,现在则是数字化天堑。
用工业人口的概念可以很好解释日本和拉美的经济发展,愚作为业余爱好者,也可以用
它来解释其它各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那么来解释为什么中国经济会迅猛发展,并尝试说明
未来的发展。一个理论首先要自圆其说,能够解释现有的现象,最重要的是能够预测未来。
现在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是6、70年代出生的人口。而这代人的父辈绝大多数是农民,
爷爷辈几乎全是农民,大字不识一箩筐。祖上不是农民的,与工业生产也几乎没有关系。而
这代人在孩提时代就感受到了工业文明之风,读书认字时陪伴的是《十万个为什么》,近乎
免费地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还受到了很好的职业培训。这代人的中层技术管理人员在
人口中的比例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绝对数目在世界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代人的消费倾向与
发达国家没有什么差距,更重要的是有专业技术。国外的新产品,新技术能很快掌握和模仿,
很快自己的产品就出炉了,并象潮水一样杀向世界。当我们在讨论要不要新干线时,日本还
在讨论卖不卖的问题,怕被中国人模仿了,再出口。
不算GDP,从这些年的工业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数目的变化趋势,就能清楚感觉到这工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14
业人口的脉搏。而同期,在别的发展中国家却没有出现,它们可是市场经济的先行者啊。现
在在中国创办一个小技术企业很容易,不需要什么投资,有技术的几个人凑在一起,只管技
术和销售,生产外包。做软件的就不用说了,硬件的机械电子产品都很容易实现。这是其它
发展中国家不敢想象的事,是发达国家的特征。
但是,中国工业化人口却出现了减速趋势。大量的农村被排除在工业化进程之外,沿海
企业的高效率,使内陆的工业破产。免费教育没有了,职业培训也没有了。虽然大量的农民
进城打工,但多是在生产线上不动脑的活,没有夜校等免费培训手段,也没有时间、精力和
金钱接触计算机和网络,被阻在数字文明的另一边。他们的家属子女也没有办法在城市生活,
不能实现向工业人口转变。一旦中国人口工业化出现停顿,工业化的进程也就停止了。就会
出现两个中国,一个穷,另一个富,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是不会稳定的,即中国崩溃论。即
使稳定,那个富裕中国也不会是一流工业国,因为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存在,与其开发新技
术,还不如使用人工。
50年前,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但现在却是工业国。根本原因不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
而是建国头20多年从无到有,培养了数目巨大的工业人口。所以愚曾说过,前20多年方向正
确。而现在却是方向错误,因为现在中国还是农民占多数的国家,工作重点不是把农业人口
转化为工业人口,而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当然能看到GDP在增长,成绩是很显著,但只是
以前潜力的显在化。计划经济下,配置资源是低效率的,但改造人口却是高效率的。市场经
济则反之。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环境了,企业不能承担改造人口的任务,但政府应该承担责
任,但政府却不顾一切发展GDP。
政府需要做的是降低市场经济带来的高效率。一是要严格执行8小时工作制和法定节假
日,使工人能够有闲暇时间,扩大就业,鼓励企业进行职业培训。政府部门创办免费的网吧
等,使工人能够接触数字文明。免费教育,对儿童提供基本的免费医疗,使工人能够在城市
养孩子。加强失业和养老保险,使工人能够把微薄的收入用于消费,购买工业产品。逐步提
高沿海部企业税收,降低内陆税率,使内陆工业能够维持。为边远地区免费提供电话和网络
等。具体做法可以商榷,但方向不能错,政府应该改造人口,而不是提升GDP。
那么,中国政府的政策从GDP改换到改造人口,使中国顺利完成工业化,就万事大吉,
天下太平了吗。不是,工业虽然不是靠天吃饭,但最后受基础原料和市场容量限制,即地球
只能承载有限工业人口,即出现新问题,中国威胁论,其实也就是世界崩溃论。
未来,是中国崩溃还是世界崩溃!?
好的经济体制,是能造东西的体制;好的政治体制是能负责的体制
"物作り"是日本的词汇。却很难找到对应的中文词汇翻译。字面上的翻译就是“造物”造东
西的意思。但是,"物作り"在日本是非常神圣的词汇,而造东西在中国却是不入流的工匠所
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马克思主义千言万语,归结到一句话就是“造反有理”。我写的《刷
盘子还是读书》,简单的说就是“造东西”。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15
中国人讴歌改革开放的成就,不外乎是因为改革开放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
有彩电手机互联网……。中国人非常信服这些成就,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怎么能够享受
到这些东西?!如果换成日本人,就不一样了,这些东西是自己造的吗?自己会造吗?自己
不会造还谈什么成就?!
“Made in China”虽然象潮水一样向世界输出,但中国却已经丧失了造东西的能力。3DG6
是一种20多年前非常流行的国产晶体管的型号,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了,现在的中国连一个晶
体管都不会生产了。晶体管是电子工业的基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CPU的基础元件。中国的
电子工业已经被摧毁了,虽然中国是DVD一类电子产品的生产大国,中国却没有造DVD的能力。
这段时间很忙,没有看书写文章。所谓的忙,实际是重操旧业,搞无线电,又看了许多电子
方面的专业书籍,也深入了解了日本电子工业发展的历史,又钩起了我童年的回忆,回忆起
伴随我童年的3DG6。世界上50年代是真空管的黄金时代,此后晶体管逐步取代真空管,1975
年时真空管几乎销声匿迹了。而我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事业余无线电活动时,就直接使用
晶体管了。最初使用的是锗晶体管3AG1。想不到2005年中国电子协会编的收音机教材中还是
使用它,这20多年没有一点长进,3AG1还在否?!很快,大量使用的是硅小功率高频管3DG6。
3DG6是一代名管,以至于现在有关晶体管原理的教科书上还用它作为例子,但它已经在市场
上消失了。
1977年日本国产第一号运算放大器4558诞生。运算放大器是模拟电路时代的核心器件。我作
为一个普通的业余爱好者,在80年代初就使用了上海无线电五厂生产的运算放大器5G24。今
天的运算放大器教科书上也往往以5G24作为范例,但5G24也消逝了。除了电子工业外,上海
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大型喷气客机Y10,运载火箭,世界首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
上海的新版历史教科书里,有日本的子弹头列车,美国的宇宙飞船,但上海以至于中国的骄
傲在哪里?!
那个时代数字电路才刚兴起,国产TTL和CMOS门电路已经被业余爱好者大量应用了。杂志上
还说要给业余爱好者开发一款4位的CPU,但最后没有了下文。然后又是争论中国是否应该发
展存储器,当时中国只能做几K十几K的存储器,国外已经做到了几十K,争论的结果是中国
不应该造,买现成的好。90年代初也有一次是否中国应该发展CPU的争论,结果还是造不如
买。在造不如买的争论中,国产元件被驱逐出了市场,洋货一统天下,中国的电子产业完结
了,中国丧失了进入信息时代的机遇。现在看来,中国电子产业的完结是个好事,就算当时
蓬勃发展,现在也会被卖掉。
中国人没有造东西的意识,总想开放直接享受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符合最小投入最高产出
的经济学原则。《红楼梦》里就已经用上了大量西洋的先进物品,足见当时中国多么开放。
但这盛世后中国没有能抵挡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甲午战争前的中国也是一个中兴盛世,对
内统一了新疆,对外还打败了法国,市场开放,经济蓬勃发展。西太后修花园庆祝这国泰民
安,不愿意劳民伤财修铁路造轮船。现在的中国也是花园城市,也一样不会造东西,中国订
购的俄罗斯大型运输机又因故迟延,不知道战争一开,是否又会重蹈甲午战争的覆辙?!
战争离普通人还很遥远。中国虽然不会造东西,电子工业消失了,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可以靠卖资源卖劳动力去换去享受彩电手机互联网。我原来只是以旁观者角度看过打工者的
生产生活。杨海燕的BLOG,则是一个打工妹的现身说法。中国经济已经垮了,就靠这些打工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16
仔打工妹的双手支撑,靠他们的生命去拼搏。
不过,这种博命对中国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大量的资源被勤劳的双手加工后送往国外,换
回来的不过是没有物资对应的花花绿绿“白条”。大量资源流失,使更多的人破产,加入到
这打工大军,打工者地位更加低下。资源流失,原本有的福利被取消了,教育医疗产业化了,
本可以上大学的杨海燕也只能去打工了。但上了大学又如何?享受教育产业化恩泽的北大副
教授也哭穷了。这穷看怎么比了,北大副教授的收入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肯定属于经济
学家说的5%的中产阶级,意识形态接近西方,是社会的主导阶级。但确实也很穷,除开计划
生育的政策,中国的中产阶级养不起两个孩子,这是维持中产阶级人数不减少的最低限。他
得要去兼职,也就是抢别的中产阶级的饭碗,不可能去抢杨海燕们的饭碗,于是北大毕业生
也只能去卖肉了。中国中产阶级养不起两个孩子,又没有人能加入到这个阶级,这个阶级实
际处于消亡状态。中国有许多大富豪,但却不知道他们造了什么东西,也就是没有创造任何
财富,财富不过是掠夺来的。
经济改革导致中国经济已经垮了,丧失了造东西的能力,中国整体走向贫困化,虽然GDP在
高速增长。政治改革也已经完成了,变得毫无责任。政府放弃了对教育、医疗、科学技术、
产业发展的责任。十一五“计划”改“规划”了,说是市场改革的巨大胜利,实际却是产业
已经被卖了,想计划而计划不了。出了问题,就是“体制”问题,“体制”的责任就是大家
都没有责任,或者由30年前的毛或者文哥负责。好的经济体制,就是能造东西的体制;好的
政治体制就是能负责的体制。中国的改革,恰恰把这两个根本点革掉了。
问题是现在怎么办?中国的精英阶层已经丧失了责任,也丧失了基本判断是非的能力。我们
力所能及能做些什么?如何在民族的心里根植上“造东西”的意识?
在日本,各式各样的“大和”战舰和“零”式战斗机的模型满街走,能动的和不能动的都有。
报刊杂志上有关“大和”战舰和“零”式战斗机的文章汗牛充栋。它们是日本的骄傲。此外
还有日本的各种列车汽车模型出售。从小就培育日本人的“造东西”意识。
而中国呢,Y10是中国的骄傲,但只在互联网上吵一吵,市场上竟然没有看到Y10的身影,虽
然外国飞机模型很多。中国的骄傲虽然被扼杀了,但我们可以通过模型把它们保存下来,教
育下一代,告诉他们,中国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
中国的科研体制瓦解了,成了无数个体户,低水平重复,相互之间不能协作、借鉴、提高。
中国政府出资的科研项目,很少有公开的全社会可以共享的成果,往往成为那些科研个体户
挣钱的私物。而在日本,可以找到不少公开的可以共享的科研成果。
在民间,日本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公开。日本有许多"物作り"的个人网站,把自己的设计公开
出来,手把手教,别人照着一步步做,就可以复制出自己的东西。这样能够相互借鉴促进,
是一种知识和技术的自我教育和积累。中国则很少,最多只是一些原理性介绍,看了之后依
然不知道怎么做,技术关键点在哪里。别人做过了,自己还需要重复做,没有积累提高。单
个中国人很优秀,集合起来却远不如日本,缺的是这种相互协作,相互学习。
那么,从我做起,公开自己的设计。最近无线电活动的成果是一台IP电话,可以通过网络拨
号打电话,无论对方在天涯海角。硬件设计从最基本的晶体管入手,软件则全由高级语言写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17
成,自己动手制作IP电话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详细请看
市场经济优化配置资源——在国内还是国际:再谈新计划经济
[ 愚蠢小猪]
发表时间: 2004-02-17
关于市场经济如何能够优化配置资源,有关论述可谓汗牛充栋,愚没有找到有力的反驳,
自然也接受了市场经济能够优化配置资源,使社会财富最大化。
但有个问题,即这个社会是国内还是国际。中国与日本是很相似的国家,面积是日本的
26倍,除去沙漠和干旱地区,人均面积与日本差不多。人均的资源也很少。实在没有什么资
源可以进行国内最优化配置。即使实现了最优配置(理论上最优是不可能实现的),也不会
多产很多粮食和多生产很多工业品。中国必须象日本一样在世界中优化配置资源,其实世界
无所谓优化问题,而是中国能够从世界拿到多少资源问题。
这个世界其实就是理想的自由市场经济,政府很小,如果联合国及其它国际组织算的话,
各个国家就是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经济人之间既有两相情愿的正常交易,也有坑蒙拐骗,
杀人越货的勾当。要想在这个自由市场中过得好,就必须掌握竞争的手段,好好计划计划自
己,如果地大物博,就不必了。
竞争手段最高的是美国,印钞票就可以争夺资源。这源于美国的霸权,心神往之,但对
目前的中国不现实。次一等的以日本为代表,靠着自己的工业技术争夺资源,也能过得很好。
再往下就是靠出卖资源、农产品和风景的国家。中国即没有能力印钞票,也没有卖资源的本
钱,只有发展工业一条路,这是中国的宿命,工业也是争夺霸权的本钱。日本很早就认清了
自己的宿命,把工业技术发展起来了,还尝试过争夺霸权。而中国长期还沉浸在地大物博上,
迟迟没有工业化。现在,中国虽然已经是工业国,但还有巨大的农业人口,工业化还没有彻
底完成。却又玩起资源优化配置来了,使中国工业化进程出现了严重减速化倾向。
工业化的基础是初、中等教育,但现在大不如从前,许多人又上不起学,不能转化为工
业人口。高等教育也不如从前,这里的高等教育不是指大学教育,而是要不断有新项目,新
课题去训练和提高已有的工业人口。工业技术是个积累的过程,不能指望刚从农民转化过来
的工人,能够做出质优价廉的产品。但目前的政策却奉行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比如,中国
新建的地铁好象都是国外进口的。国产的就不行吗,国产地铁却在国外承建,这难道不奇怪
吗?
中国工业刚度过了积累期,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却又积极忙忙搞医疗和住宅商品化。
医疗和住宅会吞噬原本不多的可以用来购买国货的可支配收入。医疗和住宅的比较高效益,
会使资源从工业流出,实现优化配置,但这只是局部优化,而不是全局优化。
原来计划经济时代,大方向是正确的,在短短20余年时间里,从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
而现在方向却出了偏差。以为市场经济了,任何市场化都是好的。这方面日本是个很好的借
鉴,它的义务教育和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很值得学。另外,还有住宅公团制度,政府兴建住宅,
以较低的价格租出。住宅公团一方面抑制房地产的价格,提高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另一方面
也促进了劳动者的自由流动。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118
对于中国来说,住宅公团制度尤其重要。中国还是一个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型的国家。
大量的农民进城打工,但城里没有自己的家,无法把子女放在城市接收教育,每年春运紧张
不说,不能完全实现向工业人口转变。
后记:写这贴子时,正在研读一本新书《日本制造业复活的战略》,发现不少观点和措
施英雄所见略同。研读完后,写心得,望网友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