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其精神,野蛮其身体:刘良华谈身体教育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0:45:23
从主张学界要致力于教育“行动研究”到呼吁一线教师写作“教育叙事”,刘良华一直将自己置于“学术时尚”的前列,在他独特的学术建构体系里,其对“身体教育学”的尊崇,再一次以新颖的学术个性和见解,逼视时下“片断”的教育,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学术脉络。
[b]身体教育学关注德育、体育、美育、劳动[/b]
中国教师报:身体教育学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您能不能用通俗的方式阐释一下什么是身体教育学?
刘良华:我不太喜欢追求“概念”和“定义”,我曾经在不同的文章和讲座中对身体教育学进行过很多描述,但至今没有给“身体教育学”下一个完整的定义。我更愿意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让“概念”和“定义”自己显示出它的意义来。
讲身体教育学是什么之前,首先应该知道它不是什么。比如“身体”不只是“肉体”,“身体教育”也不只是“体育”。身体教育学重视“体育”,但它同时关注别的身体活动,比如劳动、情感、艺术、意志,等等。
我所理解的“身体”是:1.肉体。没有必要因为身体的丰富性而贬低肉体,肉体不是身体的全部,但肉体无论如何是身体的一个重要部分。肉体是否良好,其基本标准是“肌肉发达而有力量感”与“欲望强烈而有性感”。2.人格。人格被视为身体,实际上是说人格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人格的强健也就是神经系统的强健。人格是否健全,其基本标准是“意志强盛而有权力感”与“兴趣昂然而有好奇感”。
“意志强盛而有权力感”显示为命运的控制感、操纵感。意志强大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如果他愿意,他也可以控制他人的命运。
“兴趣昂然而有好奇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个人幸福的基本元素,也是人类整体进化的一个关键要素。“兴趣昂然而有好奇感”的一个副产品是“执着”,这样的人不会轻易放弃他的追求。他能够把石头从山脚推到山顶,如果石头跌落到山脚,他可以再次把石头从山脚推到山顶。
“身体”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端”。教育有多种目标,但所有的目标必须从身体出发。教育的基本目的是让儿童凭借完整的身体享受完整的幸福。
中国教师报:身体教育学的提出有没有针对性?或者说有没有和它相对应的概念?
刘良华:我个人曾经给教育学做了一个分类:身体教育学和知识教育学。
知识教育学只关注学生的脑袋,其他部分基本不管,而且常常贬低、压制、压迫脑袋以下的部分。这种知识教育学实际上是制造一些“粗脖子人”、“病态人”的教育学,它的成品是畸形的、扭曲的所谓“人才”。这种教育学由此可以称为“变态教育学”。
身体教育学关注整个身体的发展,而不只是关注脑袋的发展。如果把人才的素质分为德、智、体、美、劳五个要素,那么,“知识教育学”几乎只负责“智育”,身体教育学关注德育、体育、美育、劳动。
身体教育学所推崇的德育是“精神教育”或“人格教育”,比如“意志力”、“对美好生活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永不放弃的乐观和向往”,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德育几乎不需要培养,它应该在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自然诞生。德育在某个学生身上发生的标志是这个学生因意志力、美感、劳作而快活。
身体教育学所推崇的体育是身体的力量感、优美感的教育,经典案例是西方历史中的“投掷铅球”和“投掷标枪”图案。
身体教育学所推崇的美育是身体的和谐与身体的震撼力。美感既可能使身体因和谐而宁静,也可能使身体因崇高而震撼。
身体教育学所推崇的劳动教育是雷厉风行地实践、高高地扬起铁锤砸碎石块的劳作。
由此观看,中国近代倡导身体教育学最得力的人是毛泽东。他也讲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你看,“身体好”摆放在最前头。我看《毛泽东传》时,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提到的一个信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身体。
我把这句话视为身体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b]中国的语文课常常显得比较粗俗;中国的体育课却显得意外地文静[/b]
中国教师报:现在的学校里,能找到你所说的身体教育学吗?
刘良华:在现在的学校里,学生往往被视为求取知识的理论的旁观者,身体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种干扰。身体活动被认为和精神活动毫无关系:一方面是单纯的“身体”活动,另一方面是单纯的“知识”活动。
我曾经说过我最喜欢听两种课:一是语文课,二是体育课。我对语文课堂的期望是:那里是一个让人因此而优雅、文明的地方;我对体育课堂的期望是:那里是一个让人因此而强大、野蛮的地方。
比较紧迫的问题是:中国的语文课常常显得比较粗俗;中国的体育课却显得意外地文静。
如果在语文课堂上看不出优雅、文明、文质彬彬,如果在体育课堂上看不出膂力、干劲、流汗、野性、疯狂,我相信这教育肯定是出了问题。
如果你仍然对身体教育学持怀疑的态度,我建议你想象语文与体育的整合效应:美育的优雅加上体育与劳动教育的野蛮,一起构成培育“快活力”的身体教育学。
中国教师报:你认为现在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所以才提出身体教育学?
刘良华:是的,我认为,“传统教育”对知识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看得太重,身体受到贬斥和压制。
“现代教育”已经显示出恢复“身体”的迹象,或者说,“现代教育”将要重新评估身体,拯救身体的尊严感与欢乐感。
中国教师报:什么叫“快活力”?
刘良华:快活是一种能力,不快活的人,是暂时无能。
什么是好学生?我曾经认真地想过这事。我要是有那么一天做了小学或者中学校长,我会把“快活力”作为评“三好学生”的一个基本标准。
我把“快活力”看作“三好学生”的基本素质,其实也并没什么创意,传统的“三好学生”中有一个“好”大体就是指“身体好”。我比较看重学生是否“身体好”,我所期待的身体好至少有两个指标:有些野蛮;有快活力。
有点遗憾,到目前为止,我很少听说哪个学校把“快活力”作为“好学生”的要素之一。
[b]在那些身体孱弱的人的身上,肯定见不到谭嗣同所憧憬的“威力、奋迅、勇猛、大无畏、大雄”等精神气质的影子[/b]
中国教师报:身体教育学似乎特别崇尚体育、劳动和手工劳动。
刘良华:对学生来说,无论体育还是手工劳动教育,它们本身并无独立的价值。比如,体育的目的并非为了参赛而获奖,手工劳动教育也并非为了生产物质资料或挣钱。
体育与手工劳动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增进健康,增长力量,它让人因此而有强健的行动能力与冒险精神。它让人不至于成为思想的巨人和行动的懦夫;它让人自信满满、雷厉风行、决策果断、敢于冒险,而不只是沉于幻想、优柔寡断。谭嗣同所憧憬的“威力、奋迅、勇猛、大无畏、大雄”的精神气质,不能说都与身体强健有直接的关联,但在那些身体孱弱的人的身上,肯定见不到它们的影子。除了促进“行动能力”与“冒险精神”之外,“身体强健”还有一个隐秘的价值:它是“艺术冲动”的策源地。
今日的中国学校教育实在应该重新考虑体育与手工劳动教育以及艺术课程的价值。时代需要学校教育培养出“心灵手巧”的人,而不是制造一批又一批“头脑发达”却“笨手笨脚”缺乏“行动能力”的人。中国学校教育是否能够培养出理想的“新人”,第一紧要的任务是培育和护卫学生的“自由精神”与“独立个性”,第二紧要的任务便是让学生因体育、手工、劳动教育、艺术等课程而拥有强健的身体、行动能力、冒险精神与艺术冲动。
[b]人活着,一切只是为了爱[/b]
中国教师报:身体的狂欢是不是也包括爱欲?现在很多学校教育都在以知识为第一要务,而压制学生的爱欲,这是否也是身体教育学所反对的?
刘良华:是的。如果承认教育的起点是身体,那么,这实际上是说教育的起点是人的本性或人的本能。简单地说,教育的起点是人性或本能、欲望。
人有三个核心的本性或本能、欲望:一是爱欲,二是对权力或财产的占有欲,三是知识的探究欲。
人活着,一切只是为了爱。除了爱,也有别的目的,但别的目的都只有辅助和补充的意义。一个人若在情爱上受挫或者严重缺失,这人必终身不幸。其他本能活动虽然可以转移和缓解情爱缺失的痛苦,但爱情的缺失终究会使人在某个时候忽然跌入空虚或痛苦的深渊。
人也会有别的企求,比如权力、财产、知识。与之相关的说法是:功名、德行、作品,也有人称之为名、利。追逐权力与财产,这是人的本性。可是,它们只是人的副业,是“爱”的派生。
中国教师报:探究知识原本是儿童的本能欲望,可是,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的学生厌恶知识,放弃探究?
刘良华:探究欲可以视为某种知识冲动,源于人类的“好奇心”。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开篇就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相关的说法是:哲学始于“惊异”。
可是,学校的教育过于看重知识的体系和严谨,那些体系化的严谨的知识在学生还没有做好接受和欣赏的准备时就大量地堆积到他们的面前,学生被知识“呛”住了,那些体系化的宏大知识淹没了学生的好奇心。儿童原来的探究欲望没了,那些宏大的知识让儿童普遍患上“知识厌食综合症”。
中国教师报:身体教育学提倡“身体的狂欢”,那么您怎么看待身体教育学与“道德”、“制度”、“秩序”的关系,它们会不会有冲突?
刘良华:其实身体教育学不仅不会对“道德”、“制度”、“秩序”等构成破坏,反而有助于现代教育的“溯本正源”。身体教育学和当下教育不存在冲突。
身体教育学不反对把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到道德和变成制度,反对的是限定得太死,抵制和预防得太多。孩子没这么可怕,我们过于恐惧孩子的精力和身体。我们要“规则”,更要“身体”,希望“规则”首先是不反身体的。不反身体的教育最终一定会走进“创造”里去,这不是什么高端理论,而是很现实的具体问题。
知识和制度,是两匹马,连同一架马车以及马车上的人,一起构成身体教育学。对立在车上的孩子来讲,我以为想怎么狂欢都可以,我们要知道他们是孩子!人到一定年龄,身体教育学就要慢慢过渡到知识教育学,并驾齐驱的是公民教育学。
中国教师报:可以不可以理解为儿童阶段尽可能“让身体狂欢”,成年之后,尽可能享受“知识的狂欢”,并做一个“理性公民”?
刘良华:那是卢梭的思路。先让儿童有独立的强大的“身体”,先提供充分的身体教育,然后让儿童长大成人,成为有契约意识的“公民”。
身体教育学所重视的身体,除了肉体的强健,还有野性、豪气、意志、活力以及健康的情感与审美情趣。
[b]畸形的“知识教育”会让学生的脑袋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小[/b]
中国教师报:您曾经提出,古代教育学与近代教育学的区别在于“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这怎么理解?
刘良华:初始的教育实践原本是“身体力行的教育”,大量地显示为亲身感受、以自己的身体与野兽搏斗、以自己的身体与自然对抗等身体活动。与之相应的教育观念可称为古代教育学。这种古代教育学的核心精神是重视身体“感觉”的身体教育学。
所谓近代教育学,它与近代经济学或近代政治学并不完全同步,它只考虑知识的形态。哪个地方开始出现知识教育学的萌芽和开端,就意味着这个地方已经有近代教育学的发生。哪个地方一如既往地延续着身体教育学的实践制度和观念,就意味着这个地方仍然维持了古代教育学的局势。
当“知识”给人类的“感觉”带来灾难性的错乱之后,人类在“自卑感”和“羞耻感”的双重打压下,以为教育的使命不过就是为了从“多样”的现象背后追寻“一般”的本质。也正是在这种迷恋“一般”而抵制“多样”的乐观主义情绪中,人类的教育学开始一步一步由生意盎然的身体教育学演化为机械僵死的知识教育学。畸形的“知识教育”会让学生的脑袋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小。教育应该关注整个身体的生长而不只是关注脑袋的发展。
[b][u]链  接[/u][/b]
[b][size=4]刘良华关于身体教育学的相关述论
[/size][/b]    1.身体教育学虽然不限于身体的教育,但不关注体育的教育学肯定不是身体教育学。体育是身体教育学的主要议题。
2.身体教育学简单地说就是重视“音体美”的教育学。不简单地说,身体教育学至少可以分为两个追求:一是使身体趋向强健、强悍甚至野蛮;二是使性格或人格趋向健全、勇猛、锐利、热烈。
3.古代身体教育学发端于“劳动”,但近代身体教育学显示为“运动”。劳动容易使人受奴役;运动使人摆脱奴役,运动是贵族的劳动。
4.身体教育学的纲领性口号很多,比如“文明其精神,野蛮其身体”;“尚武”;“教育的核心是体育”。
5.知识教育学的典型疾病是“男子汉消失”,“非典”事件是“精神病”。
6.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体育已经堕落为知识教育学的“点心”。对学生来说,知识学习是一种无期望的“牢狱”,体育是学校教育牢狱中的“放风仪式”。
7.现代学校教育中已经看不到激情、狂奔、激荡、翻腾,学校教育的头等大事是“注意安全”。
8.身体教育学的源头是斯巴达教育;知识教育学的源头是苏格拉底的“辩论术”。前者以“强健身体”为目的,后者以“高级思维”为荣耀。
我欣赏下面这段文字:
我曾经说过我最喜欢听两种课:一是语文课,二是体育课。我对语文课堂的期望是:那里是一个让人因此而优雅、文明的地方;我对体育课堂的期望是:那里是一个让人因此而强大、野蛮的地方。
比较紧迫的问题是:中国的语文课常常显得比较粗俗;中国的体育课却显得意外地文静。
如果在语文课堂上看不出优雅、文明、文质彬彬,如果在体育课堂上看不出膂力、干劲、流汗、野性、疯狂,我相信这教育肯定是出了问题。
如果你仍然对身体教育学持怀疑的态度,我建议你想象语文与体育的整合效应:美育的优雅加上体育与劳动教育的野蛮,一起构成培育“快活力”的身体教育学。
中国教师报:你认为现在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所以才提出身体教育学?
刘良华:是的,我认为,“传统教育”对知识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看得太重,身体受到贬斥和压制。
“现代教育”已经显示出恢复“身体”的迹象,或者说,“现代教育”将要重新评估身体,拯救身体的尊严感与欢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