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强年画艺术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0:28:28
2010-03-14 00:01
中国武强年画艺术 2007-06-24 01:03:19 阅读728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编辑说明
一 本汇编所选的文章和材料均来自网络和部分关于中国文化的书籍,图片均来自百度搜索引擎。
二 本汇编所选文献基本上全文照录,但也有部分在原文基础上加以编辑说明,使其结构更加紧凑,条理更加系统化,以便读者阅读和理解。个别档案正文中含有与本汇编无关内容处,删略部分用”……”或文字加以说明。
三 本汇编标题均为编者所拟。
四 本汇编共分为概说篇、美育篇、技艺篇、人文篇和其他五大部分,每部分再加以细节说明武强年画。
五 编者对于文献原文的文字、标点等出现的错误加以改正说明并注释,注释位于每页的右下角。
六 本汇编由河北大学管理学院04级档案学专业学生寇红玉编纂而成,由于编者水平的有限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汇编内容可能存在不妥或不严密之处,谨请广大读者见谅。
序言
武强年画,始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是它的全盛时期,鼎盛时有画店几百家,县城周围几十个村还有很多画业作坊,每年中秋节以后,这里的画市十分热闹,那些挂在街道两旁的年画,有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童话、喜寿祝辞、人情风俗、儿童妇女、花卉山水等。为数众多的历画、门画、灯画、窗画、对联、条屏、中堂等年画,大多寓吉庆之意。常见的有《喜鹊登梅》、《春牛图》、《狮子滚绣球》、《耕织图》以及《男十忙》、《女十忙》等,最近又推出走俏的沙发图。
在武强还有一种木版年画,它是以杜木或梨木刻板,以黑、红、紫、绿、黄、粉等颜色套印。通过绘稿、刻版、印三道工序来完成。其构图紧凑饱满,刻版线条粗放、稳健、清晰,既运用黑白效果,又不失古雅质朴的风格,武强木版年画主要工序用手工操作,具有传统的世间工艺特色。
武强年画在用色上以单纯的颜色、套出丰富的效果。色彩强烈,浓艳而不凝滞,用色虽少数变化多端。达到对比鲜明而又统一的效果。这是其特点之一。特点之二是在造型上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比如,在刻画人物时,着力表现头部和眼睛,寥寥几笔,就能使人的神情毕现。所表现的人物大都在中、近景处,并且以正脸出现,这样易表现人物的感情,突出故事情节。
图文并茂也是武强年画的一个特点,很多画都配有风趣,诙谐的诗词等。
目录
一 概说篇
1 武强年画历史及发展
2 武强年画大事记
3 武强年画前景展望
二   美育篇
1 厚重的乡土气息
2 精深的艺术价值
三 技艺篇
1 武强年画的材料工具
2 武强年画的制作工艺
四 人文篇
1 武强年画传说
2 武强年画中的文学
3 武强年画与民俗
4 武强年画与剪纸
五 其他
1 张搭艺术
2 发行邮票
3 武强年画博物馆
4 武强年画工艺品
5 武强年画艺人
概说篇
一   年画简介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祗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厚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至与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
二    武强年画的历史及发展
武强,古属冀州,春秋为晋邑,曾是“辽宋旧分野,燕赵古战场,”明清为 辅之地,民国归直隶省管辖,现属河北省衡水地区,武强历来以农耕为主,民风纯朴,崇侠尚义,自古多慷慨悲 之士,向来以盛产年画著称,历史上年产量最高达一亿对开印张左右。行销大半个中国,大江南北,黄河两岩几乎都张贴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是产生于冀中平原的一种纯粹的乡土艺术,深深植根于民间,多来年未见诸于经传,文人多以粗俗鄙浅而漠然视之,然其在民间却多年生长、发展,每个时期都有其茁壮向上的力量,淳朴的农民艺人在年画中也溶入了自己出世或入世的人生态度。
武强在历史上曾属深州,清代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文书院刊印的《深州风土志》上说:“武强地脊人贫,物力稍绌,民往往画古今人物,刻版,集印五色纸,入市鬻售,悦妇孺。其事至鄙浅,然颇行远。” 地处海河水系的武强,历史上黄河曾在这里经过,由滹沱河入海。滹沱河自古为害,河无定身,南北游移,“南至衡(水),北至(安)平,”武强夹在当中,为大涝之年河水汇集之所,河水泛滥,淹没村庄,冲毁良田,春旱秋涝,多是歉收之年,所以地脊人贫。然此地由于洪水成灾,多产芦苇,芦苇为优良的造纸原料,且各类染色用的槐黄、靛蓝等颜料的原材料及刻版用杜木也多产于此,因而为年画生产提供了条件。此地区以画补农,入市鬻售,“历来为该县商业之一大家”(民国二年重修《武强县志》)。
武强亦为当时之水陆码头,交通甚便。《深州风土志》对年画的运输有以下记载:“小范濒滏水,北贾天津,南达邢磁 ,绾毂津要,贺氏居近小范,颇收其委输,以此富盖一县”。小范原为武强一个古镇,交通方便,尤以水路更为便利,北贾天津,南达邢台、磁州、洛州,与山东、山西、河南相接壤,在旱路方面,武强是座平原古城,位于沧石路畔,经过沧州可通往东北。西面经石家庄、井陉口,通往山西、陕西。其东10余公里处有一富庄驿,为古老驿站,此处为南北交通之要路,可北直京城,南至豫鲁,为武强年画的运行创造了有利的交通条件。

武强年画始于宋末元初。因时代久远又兼年画即买即贴的特点,至已鲜有遗存。唯一发现一件《盘古至今历代帝王全图》,从标题与画面对照分析,其原版当是刻于元代初年,图中最后一位皇帝为元太祖,至今当为至元初,以此推测,此画印制于元代初年,当为无疑的。明、清两代最为鼎盛。相传,明永乐年间,山西省洪桐县艺人到此以后,促进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起初是民间画家亲笔画,逐渐发展成刻版印刷,以至全部套版印刷。那时人烟稠密的武强南关,便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形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到了清乾隆、嘉庆时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全县各种年画生产厂家和作坊达到近千个,从业者万余人。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被称为年画之乡的南关,拥有144家画店,周围40多个村庄数以千计的农户有年画作坊,其中规模较大的"四大家"在外地设有160多处批发店,行销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十几个省.后因地理交通状况的变化而逐渐衰微,民国时期的战乱导致武强木版年画业迅速萎缩,仅有四十余家画坊开门经营。。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华,烧杀抢掠,武强年画一度遭到灭顶之灾,此后,作为冀中革命老区的武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在此期间,晋察冀边区、延安鲁艺的艺术家和北平、天津等地的画家,响应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深入武强革命老区,向民间艺人学习年画的传统技法,与武强年画艺人结合,以武强年画的形式,创作了大批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年画。与此同时,同样富有爱国激情的武强年画艺人,也积极投身到抗日洪流中去,利用年画宣传抗日。他们把“门神”改换成民兵的形象,印上“打日本救中国”的口号,创作了我国现存发现年代最早的“抗战门神”画。


旧时过年,民间广为流传的年俗之一,就是将钟馗或秦琼、尉迟恭的形象刻绘印刷出来贴在门上,俗称“门神”。武强年画的“抗战门神”,采用了传统年画的套印方法,形式上也沿用了传统门神画的结构,但是改换了新内容,《民兵抗日门神》,画面上是一位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民兵,正英姿飒爽地跃马扬刀,炯炯有神的双目,似在怒视日寇,把革命主题与传统门神画的娱乐性结合起来,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年俗时令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