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工看得起病(中国青年报 2005-10-1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5:06:52
首页->>中国青年报->>特色周刊->>冰点人物
退休大夫赵华琼卖掉自家房产,申请开了家民办非营利医院。她的口号是:“弱势群体进得来看得起病的医院”。来她这里求诊的,多数是民工。她的收费甚至不到其他医院的一半。即使面临严重财务危机,她仍独自扛着。她的经营理念是―――
让民工看得起病
2005年10月19日
本报记者 蒋韡薇
“你怎么把药开得这么贵?”一大早,杭州崇一医疗门诊部法人代表赵华琼怒气冲冲在办公室嚷开了。
她手里捏着的,是前几天诊所的收入账单。她把账单甩得“哗哗”作响,质问一位刚来几天的大夫:“为什么不按我的优惠标准开药?”
赵华琼定的规矩是:对民工,药价起码要比外面的零售价低60%~70%,而这位大夫只给优惠了50%。大夫一脸委屈,几十元的药费还算贵吗?换了我以前的医院,起码得几百元。
其他大夫过来打圆场,称这位大夫也是好心,想给医院减少点亏损。
赵华琼的嗓门反而更大了。她气呼呼地指着墙上的口号说,我们就是给民工服务的,要是开这么贵,民工哪里看得起病?
墙上,挂着赵华琼亲自拟定的标语:“民工朋友:您们为我们这个城市付出太多的了,让我们也为您们付出一点!您们的生活太艰苦了,一场疾病会使您立即进入贫困线,让我们也为您奉献一点!”
位于杭州城西城乡接合部的崇一医疗门诊部,是由赵华琼投资设立的民营医院,因为坚持低价为民工服务,被当地民工称为“民工医院”。在他们眼里,这个有9个科室、20多位医护人员,还有化验室和B超机的二层楼“医院”,远比老家镇上的医院大好多倍。
每天都有几十名民工来看病,多的时候,有一两百人。他们都是通过老乡口口相传知道这里的———看病不收诊疗费、挂号费;测血压、打针也不收钱;同样的药,价格比大医院起码便宜一半;甚至可以把整包的药拆开,只买几粒。
护士从国庆后的账簿里,随手抽出几张,最少的一笔西药费是1元,最贵的60元,大多数只有二三十元。最少的输液费只有20元。
10月15日,23岁的打工妹小赵走进崇一门诊部。她在这里看过病。病好后,还有一些药剩余。“我和赵院长说了一声,她就给我退了,有十几块钱呢。”
赵华琼说,对民工来说,几块钱都不是小钱。所以,每次有人提出退药,她都同意。当然,收回的药品也不会再卖出去,损失由诊所承担。
晚上10点,赵华琼仍在诊所值班。诊所最忙的时候就是晚上,民工白天不好请假,只能晚上出来看病。常常要加班到半夜。
一次,赵华琼上夜班,来了一对夫妻,女的得了阑尾炎,赵华琼让他们转院。男的哭诉说,清晨因崇一没开门,他们去了大医院,带去的100多元钱全交了化验费,因为没钱,一粒药没配就回家了。晚上实在熬不住,带着仅有的10元钱来找赵华琼。
赵华琼怕阑尾炎引起穿孔,赶紧拿出2000元,让他们去大医院。过了三天,那男子带着身份证又来了。“赵院长,你给的2000元不够,医生没给开刀,天天挂几百元的消炎针。我付不起药费也不能出院,你先借我点药费,让我们出院再来你这里治吧。我把身份证押你这里。”
赵又掏出1000元钱,说身份证就不必押了。半年了,这对夫妻一直没来还钱,赵也不去催,她甚至都没把这笔钱记到账上。这位信仰基督的诊所创办者说:“我一直觉得,左手做了好事,右手不应该知道。”
这几天,赵华琼正为被卫生局罚款的事儿苦恼。
前不久,诊所来了一个人,说孩子得心脏病做手术,花了5万元,家里实在没钱治疗了,请大夫给挂点药水营养一下。按规定,崇一没有儿科,不能给儿童看病。经不住病人苦苦哀求,曾在其他医院做过多年儿科医生的沈医生,给孩子输了液。恰巧区卫生局突击检查,当即要罚款1000元。
赵华琼恳求卫生局给整改机会,对方不许。她交罢罚款,回来偷偷哭了一场。
有救治能力却不能施救,是崇一经常要面对的难题。一次,一个民工被狗咬了,去防疫站打了第一针预防针后,买了针剂放在崇一的冰箱里,过几日再来崇一打针,因为这里为民工打针免费,而防疫站要收钱。民工把这当作好人好事告诉当地报社的记者。报道见报后,卫生局立即来检查,说崇一违反了有关规定,要处理。
“我们就是这样,在情与法之间犹豫。”赵华琼轻叹。她拉开抽屉,拿出几张公交车月票说,这都是给病患准备的。对许多民工来说,一元钱也是钱。可民工们丝毫不会想到,这个出手大方的赵院长,正面临沉重的财务危机。
崇一门诊部在杭州西湖区民政局登记的性质是“民办非企业”。赵华琼对自己要求:医院不分红、不传代,假如破产了,全部上交国家。
建诊所前,她卖掉儿子的婚房,又拿自己的房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100万元,总共投入200万元。每月支出总计8万元左右,而诊所每天收入仅两三千元。据她本人粗略统计,自2004年12月开张以来,已经赔了30万元。
旁人很难理解她的选择。她却坚持,帮助别人比得到帮助本身更有意义。“我们这个社会,尤其在杭州这样的城市,并不缺少贵族医院,缺的就是贫民医院。不是平民的‘平’,而是贫困的‘贫’。”
《正派社会》的作者马格利特认为:在一个和谐公平的社会里,政府存在的合法、合理的理由,就是因为它可以起到保护社会成员不受某些羞辱的作用。这包括贫困、无家可归、剥削、恶劣工作环境、得不到教育和医疗保健等等。对此,赵华琼深以为然。她说:“民工作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但他们既享受不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益处,又被排除在城市医疗保障体系之外。”
赵华琼曾看到一份资料:77%的民工家庭每年的医药费用不超过500元,14%的民工反映医院是他们受到歧视最多的地方。她质问:“如果这么多人的健康问题不能解决,我们还空谈什么和谐社会?”
赵华琼想通过崇一的实践,为改变民工看不起病的现状做一点尝试。她为诊所制定的口号是:弱势群体进得来看得起病的医院。
原本,每个月15日是崇一员工发薪水的日子。但本月直到17日,仍凑不齐工资总数。赵华琼只得把每天两三千元的门诊收入作为工资,每天付给一个员工。18日,要偿还银行利息1.5万元。再到下个月,还要交好几万元房租……
能借到钱的亲戚那里,她都去找过了,一无所获。她想把自己居住的一套房子卖掉,并打起了儿子赖以谋生的网吧的主意。如果这两处产业出手,她将可以暂时渡过眼前的危机。
赵华琼其实并非不懂经营。她从杭州一家制鞋厂医务室退休后,曾做过药品生意,且获利不菲。房价上涨前,她贷款买了几处房产,升值也颇为可观。但照她现在的经营理念,崇一门诊部无疑就是个无底洞。同事们私下评价,她不是在经营医院,而是在做慈善事业。
继崇一诊所之后,杭州下城区又成立了一家政府扶持的“民工医院”。据当地媒体报道,优惠仅限于在下城区领取过优惠卡的民工。每月减免的费用总额,不过两三千元。
“如果不是有100万元银行贷款要还,即便照目前实行的低药价,也能维持医院的基本运转。”赵华琼曾销售过一段医药,她形容其中的利润“高得可怕”。出厂价三五元的药品,到病人手中就成了三五十元。她觉得这样赚钱于心有愧,很快辞职不干了。她说,还是行医救人更合适我。
诊所一边是售价过万的高尚住宅小区,另一边却是破烂的工棚。赵华琼说,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贫穷。
来她这里求诊的大多是附近的民工,卫生习惯不好,有时在诊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赵华琼也从不责怪,只是自己一遍遍清理。当年从医科大学毕业时,为响应国家号召,她曾到浙江台州农村医院工作了7年。走的时候,一个村庄的人把她送出30里路。“现在想想,和农民的感情,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护士袁文敏刚到杭州时,一连换了四五家诊所,最后在崇一落脚。她对赵华琼说,以前那几家诊所特别“黑”,随便看什么病,只要一进门,至少要花三四百元。诊所里整天都有“医托儿”骗病人。
小袁发现,这个和蔼的院长阿姨,天天在亏本,对待病人却那么和善。“可能全国也找不出这样的诊所和医生了。我宁可少赚点钱,也要在这里工作。”
崇一开张后,赵华琼经常接到各种骚扰电话,有的恶声恶气威胁,说要她好看。“我自己分析,一是我的诊所冲击了周围的游医生意,再一个,就是我的低价暴露了药价虚高的现实。有人不高兴了。”
儿子尽管担心母亲的安全,却非常支持她的工作。犹豫之后,他答应把网吧卖了。他最痛心的是有人毫无节制地利用母亲的好心。有人不带一分钱来看病,治好了,连句感谢也不说就走了。他有时也劝母亲,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帮。母亲一笑了之。
看病间隙,赵华琼抱出一堆印有“崇一民工门诊”字样的塑料袋,拿把尺子,小心刮去上面的“民工”二字。“卫生局来检查过了,不许我们用民工两字,怕我们以民工的名义赚钱。”她说,“我做事不求别的,只求对得起良心。”
让民工看得起病(中国青年报 2005-10-19) 《瞭望周刊》:中国应学印度 让穷人看得起病 温家宝:医改从五方面着手?让群众看得起病、看好病--时政--人民网 印度的穷人为什么看得起病 胡锦涛:保障群众安全用药看得起病 胡锦涛:加快医保全覆盖使群众看得起病 视点:民工禁止入内、走私集团给海关发工资....(中国青年报 2005-10-26) 黎明:医改成功的标志是穷人看得起病(南方都市报 2010-3-12) 李景:网上流行“民工杰克逊”(中国青年报 2009-7-22) 中国青年报:别拿民工充数 上海大火应问责到底 包丽敏:“要让工人明白自己的力量!”(中国青年报 2005-10-12) 让你不得病的10个健康秘诀 莫让“引咎辞职”变成“金蝉脱壳”(中国青年报 2005-12-17) 公共财政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中国青年报 2005-12-26) 李英田:让敏感问题不再“敏感”(中国青年报 2008-10-6) 鄢光哲:网上“呼救”,让他逃过一劫?(中国青年报 2009-11-10) 张国:让社会监督新闻界(中国青年报 2008-10-29)n 宣华华:民工为何缺乏集体自卫能力(中国青年报 2007-7-3) 徐百柯:民工的话、总理的话、母亲的话、网友的话(中国青年报 2009-7-1) 纽约时报 中国奋力让民工融入主流社会 春晚对民工的表达让人感到扭曲 民工荒:哪些原因让单位招工剃头挑子一头热? 一个民工的月帐本,让人流泪! 民工的《春天里》为何让省委书记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