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东亚的“战略涡旋”//2010:东亚变局的三大动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5:54:10
透视东亚的“战略涡旋”
田一枫
 
2010年01月18日17:20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涡旋是一种自然现象,流水形成的涡旋被称作漩涡,大气形成的涡旋则有可能形成热带气旋或者龙卷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政治和军事领域,这种“涡旋”现象也不乏见,东亚地区就存在这样的“战略涡旋”。
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南海地区,是东亚“战略涡旋”最容易生成的三个“热点”,其产生的政治、军事风暴,对东亚地区和平发展的大气候,过去曾经带来重大影响,现在仍然在起作用,未来一个较长时间,还会是重要的动荡来源。
涡旋现象来自“涡核”,东亚地区的“战略涡旋”,也是这种“涡核效应”造成的结果。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对抗,台海两岸的对立和对峙,南海诸国与中国的纷争,正是这些不同“战略涡旋”中的“涡核”。因历史、地缘关系和战略利益需要而卷入其中的国家,在“涡核”的作用下,形成了特定的战略博弈关系,其相互间的角力最终酿成了一场场政治、军事风暴。
在朝鲜半岛,卷入其中的有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在台湾海峡,美、日是主要干预方;在南海地区,美、日、澳、印等国均染指其间。在这些不同的“战略涡旋”中,处于“涡核”地位的国家固然是“涡旋”的来源和中心,但其外围力量的战略博弈,则是导致“涡旋”形成并引发风暴的重要条件。
从目前情况看,东亚的三个主要“战略涡旋”,都处在生成和活跃期,是影响东亚安全与稳定的重大因素。朝鲜半岛的“战略涡旋”,刚刚引发了一场政治、军事风暴,现在虽有缓解趋向,但随时都可能卷土重来。台湾海峡时下看似雨过天晴,但两岸关系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战略涡旋”依然存在。南海则更是暗流涌动,“战略涡旋”有加剧和加速趋势,酿成风暴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上述“战略涡旋”,既是历史遗留的,也是现实原因造成的,其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说,只要“涡核”的性质不改变,这些“战略涡旋”就不会消失,并时常成为政治、军事风暴的滋生地。同时,“战略涡旋”一旦形成,那些卷入其中的各种力量,也就产生了特定的利害关系,并成为“涡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东亚的“战略涡旋”现象,将会长期存在下去,东亚地区和平发展的大气候,也难免受到其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东亚地区的三个“战略涡旋”中,美国和日本都卷入其间,中国自然也是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东亚“战略涡旋”的大国博弈特征。在朝鲜半岛,中美日虽然不是“涡核”国家,但对南北双方都有各自的特殊影响,形成了小国对抗、大国角力的局面。在台海和南海,由于中国本身处于“涡核”国家的地位,因而存在着大国直接对抗的可能。
要消除东亚的“战略涡旋”,改善直接矛盾方的关系和改变“涡核”的性质,无疑是重要的前提条件,但相关大国加强对话与合作,力求控制那些政治、军事风暴的形成,也会起到关键性作用。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台海危机的中美对话,都体现了这种作用的积极意义,可见对“战略涡旋”也有加以控制的可能。
对于近来呼声颇高的“东亚共同体”,就倡导者的出发点而言,也包括通过这种区域性合作,逐步消除地区内的对抗关系,这当然也涉及到消除那些固有的“战略涡旋”。经济合作是否会最终改变政治对抗关系?现在还要观察,不必匆忙下结论。但从朝鲜半岛的南北关系和台海两岸关系看,经济关系的发展,肯定是一个促进因素,却未必是决定因素,这与欧洲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趋同,还是有所区别的。
东亚地区的“战略涡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非大自然的“不可抗力”,因而完全有可能将其消除。然而,这些“战略涡旋”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又十分复杂,并非短期内就能解决。现在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和逐步解决这个问题。能够最终消除这些影响地区和平与发展的“涡旋”,当然是好事,在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对其加以主动控制,也不失为积极的选择。
 
(责任编辑:段欣毅)
2010:东亚变局的三大动因
田一枫
 
2010年01月18日17:22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东亚已经跨入2010年。对于中国来说,在新的一年将会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东亚,自然是值得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毫无疑问,人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东亚能够走出金融危机的困扰,能够消除地区“热点”造成的动荡,能够继续保持和平合作的发展势头,能够努力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这些,当然是一种“愿景”和企盼。
事实上,东亚也是大有希望的。在冷战结束以来的20年间,东亚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动荡和冲突相对较少的地区。时下,中国-东盟自贸区宣告建成,中日韩与东盟正式签署多边化合作的清迈协议,这些都给东亚国家带来利好因素。
东亚的和平发展,正在孕育一个更具密切合作关系的新东亚,也在呼唤着“太平洋时代”的早日到来。然而,东亚远未走上持久稳定与共同繁荣的坦途,前进道路上还有诸多障碍。在新的一年,东亚依然存在发生变局的可能性,其中三个因素影响甚大。
一是朝核问题并未消停,各方都在相持中静观事态的变化,朝鲜半岛再次发生核危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去年,朝核问题成为东亚最主要的“动荡源”,危机几近走到战争边缘。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尽管危机最终得到缓解,朝美双方启动了直接对话,“六方会谈”有望得到恢复,但朝鲜半岛的固有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引发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在经历过第二次朝核危机后,有关各方的对抗,是否已经穷尽了斗争手段,是否已经到了“脓包”穿头的时候?下这种结论显然为时尚早。朝鲜虽然呼吁实现朝美关系正常化,但并未放弃核力量的继续积蓄,也不会改变多年来奉行的“边缘政策”,只要形势所迫,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并非没有可能。美国现在是以制裁促谈判,但制裁效果并不明显,加之在美朝关系正常化问题上瞻前顾后,即便重启“六方会谈”,其前景也未可乐观。
朝鲜半岛围绕“拥核”与“弃核”的斗争,将是一个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因为对抗双方谁都不愿轻易放弃手中的“筹码”,彼此的斗争也可谓未有穷期。在此情况下,朝鲜和美日韩都存在很大变数,对于朝核危机的再次发生,有准备自然比盲目乐观要好。
二是中美关系很可能出现重大反复,双方合作大局虽不会改变,但深层次矛盾将逐步显现。
目前,中美两国彼此都已明确定位,中国视美国为“建设性合作伙伴”,美国则把中国看作“友好竞争”对手。这种战略定位,尽管超越了对抗和遏制关系,但距离相互信任的关系相差甚远,利益驱动因素则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共同应对危机的需要,拉近了中美两国关系。“G2关系”和“中美共治”理念的提出,反映出美国有求于中国的一面,但这并非美国的长远想法,而更多的带有权宜之计的考虑。现在,美国已经开始逐步走出金融危机,全球性战略调整也基本完成,美国“变脸”的趋向正在增大,中美两国深层次的矛盾开始凸现。
从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摩擦,到美国坚持售台武器和会见达赖等民族分裂分子,以及中美围绕“减排”问题所进行的斗争等,这些都是双方深层次矛盾的重要表现。这些矛盾固然可以缓解,但却很难得到调和,更谈不上根本消除。美国是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国家,在处理对华关系问题上是“拉”还是“打”,完全是根据美国的利益来取舍的,无非是因时因势而易。
在新的一年里,美国对中国打压的一面有可能加强,除了对华政策将趋于强硬外,拉拢东盟制约中国也是重要的一手。奥巴马今年将在华盛顿逐个会见东盟国家领导人,这将进一步巩固美国重返东南亚的地位和更有利于美国扮演“太平洋国家”的角色,而东盟借重美国制衡中国,以维护其在南海的利益,也将会成为严酷的现实。
东亚的所有重大问题,可以说都与中美关系密切相关,中美关系出现的变数,无疑是东亚变局的重大因素,中国对此应当有所警惕,也需要确立相应的忧患意识。
三是日本政局出现新的动荡,“鸠山新政”能否得到维系,不仅影响到有关大国关系,而且影响到东亚的稳定。
鸠山政府上台以来,在日美、日中关系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理念,特别是“东亚共同体”构想的推出,得到东亚国家的普遍赞许,也为地区合作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展现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然而,自去年年底以来,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鸠山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换马”的可能性明显增大。这其中,既有“政治献金”问题的困扰,也有对鸠山行事软弱的责难,同时也包含对“亲中疏美”政策的非议。担心“鸠山新政”会削弱日美同盟关系,这是日本传统政治势力企图倒阁的重要原因,也是日本走上变革之路的最大障碍。
在日美中大国间建立平衡关系,这是日本的明智之举,也有利于东亚的稳定。尤其是希望通过建立“东亚共同体”,妥善解决地区内的历史遗留问题,这种想法具有积极意义,也符合相关国家的利益。但如果鸠山一旦下台,“鸠山新政”随之夭折,那些具有变革意义的构想和举措,也许就会成为历史,一切还是回到从前,“新政”所带来的希望自然也不复存在。
对于日本政局可能的变化,以及由此对中日关系和东亚局势所带来的影响,中国应当密切关注,也需要预有应对措施。尤其是在中美关系有可能面临复杂局面的情况下,如何保持稳定的中日关系,积极维护东亚和平合作的大局,更是战略谋划上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世界上的事物,“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在于如何促使事情向积极的、有利的方面变化,同时对消极的、不利的变化未雨绸缪,有所准备。东亚的变局无非也是朝着这样两个方向发展,也需要我们采取恰当的应对之策。
中国发展的机遇存在于变局之中,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来自于局势的变化,因而审时度势至为重要。作为东亚的大国,中国应当关注东亚可能的变局,更要把各种问题想在前面,准备在前面,非此难以争得战略主动,疲于应付则在所难免。
 
(责任编辑:段欣毅
·2010:东亚变局的三大动因
·中美“迎头相撞”能否推迟和避免?
·透视东亚的“战略涡旋”
·“军事因素”对中美关系影响几何?
·毛泽东评说美国“驴象之争”的警示
·美国维系《与台湾关系法》意欲何为?
·中国需要廓清在世界的战略位置
·中国“不称霸”将开创大国崛起新模式
·环球瞭望:“韬光养晦”何须公开张扬?
环球瞭望
·环球瞭望:拉登缘何对美发起气候攻势
·环球瞭望:美对台军售绝不是简单的选举问题
·环球瞭望:对台军售,奥巴马真的赔大了
·环球瞭望:欧盟对华军售要看美国的脸色
·环球瞭望:美国总统到底是谁?
·环球瞭望:日本染指马六甲海峡的野心与手段
·环球瞭望:中国不能搞西式民主是历史的结论
·人民时评:美国互联网外交是虚伪的实用主义
·环球瞭望:小泽一郎会重蹈田中角荣的覆辙吗?
·环球瞭望:尤先科下台隐含的外交“铁律”
·环球瞭望:中国维和行动堪称国际社会的典范
·环球瞭望:给国家排座次岂可“儿戏”
·环球瞭望:提前结束“蜜月期” 鸠山首相经难念
·环球瞭望:岂可再让美国肆无忌惮对台军售
·环球瞭望:中国不必担心美国“重返东南亚”
深度报道
·塔利班头目马哈苏德生死成迷 美称死亡可能性90%
·美国为啥“雷锋”多?
·奥巴马为何要与华尔街"决斗" 美国教训启示中国
·印媒称奥巴马本月见达赖 专家指中美较量提前
·非洲加速跨越数字鸿沟(国际视点)
·欧洲足坛为何很干净(环球走笔)
·格鲁吉亚宣布停航背后不简单
·朝韩在摩擦中探讨合作
·美国国防战略重新布局(国际论坛)
·9·11首犯哈立德:我不喜欢杀人
·“召回门”事件令日本“造物”光环褪色(国际视点)
·美国房地产的水还有多深?
·2010年国际安全形势若干特点探讨
·短评:非盟峰会主题凸显发展需求
·星岛日报:奥巴马拿中国激励美国保“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