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四大理财天真病:幼稚单纯执拗盲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30:24
“理财”一词在中国越来越流行,特别是当人们看到房价近十年来一路飙涨、2007年股市创造一系列财富神话后。或许是理财实践带来的财富效应过于强烈,在理论建设上反倒裹足不前——这种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与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有些类似。中国人理财的意识和理念主要来自于西方国家,从《穷爸爸、富爸爸》一书的冲击,到CFP等专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引入,老百姓的头脑居然一下子被西方财富管理理论体系武装起来,并匆忙应对远未成熟的中国金融市场。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两种现象,一种是不相信任何理论,以赌博的心态来打理财富,一种是僵化的理解运用财富管理理论这种舶来品,尽管一次次的遭遇挫折,但仍痴心不改。更需要警惕的是后一种现象,也就是把理财这件事想得太简单、太理想化,患上理财天真幼稚病。
理珀基金创始人迈克·理珀曾这样批判财富管理的传统思维:它没什么错误,但同时也没有多大用处;它无视事物的复杂性,仅仅基于毫无根据的假设来进行论断,忽略了某些特殊条件的影响,而且通常都未曾经过检验和论证。
想一想那些熟悉的理财理念,比如长期持有、价值投资、合理配置,这些空泛的理念真的能帮我们实现财务自由吗?是不是把理财的外部环境想得太美好了?认清现实可能很残酷,但有助于我们的心态成熟。而理财成功恰恰需要的是抛弃幻想,尽快成熟起来。
幼稚——把理财行为简单化、模块化,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也不会驾驭变化;
单纯——认为理财的外部市场是进步的、公平的、透明的,无视各种潜规则;
执拗——僵化的运用理财理念,神化某种投资方式,不知变通,不认错或知错不改;
盲从——不独立思考,缺乏怀疑主义精神,喜欢寻找模仿和崇拜的偶像,从未形成自己的投资理财哲学。
下面,我们就来列举一下理财天真幼稚病的常见症状,并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诊断并给出治疗方法。
病症一:简单和愚蠢只在一线之间
幼稚的人看问题只注重现象而忽视本质,他们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非善即恶,认识不到事物的复杂性。他们眼中的理财也很简单,既然现金长期来看是贬值的,资产长期来看是升值的,那就把现金收入不断的转换成资产,并合理配置,然后持有下去就行了呗。大道至简,此话没错,但如果简化到连事物的本质都没弄懂,那就是愚蠢了。
典型病例:长期持有
翻开任何一本理财教科书,或者书店里那些弱智的理财畅销书,都会发现鼓励人们长期持有某种金融资产的内容。而事实上,“长期持有”这一论调更像是一种谬误而远非真理。
在美国市场上对股票、基金的长期持有可以起到避税的作用,因为像401(K)这样的养老计划是机构投资者的主流,政府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人们加入其中并为退出设置很高的门槛。而且美国的长期资本利得税要低于短期资本利得税,频繁交易所产生的佣金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中国股市虽然也有交易印花税,但比起短期剧烈波动的利差来说,真的算不上什么,这也是中国股市换手率高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是一个持续稳定增长的市场,那么“长期持有”可能是一个很不错的策略。遗憾的是,中国近二十年股市的发展跌宕起伏。原因有三:一是没有做空机制,单方向的市场必然会造成涨跌幅度的扩大,趋势来临就一路上涨产生泡沫,破裂后就一熊到底;二是中国的货币化进程一直在加速,货币发行速度远超GDP增长速度,这让市盈率居高不下,而货币政策的放松和紧缩牵动着股市神经;三是中国的股市承担着政治功能,或者为国企脱贫解困,或者吸收过剩的流动性,或者充实社保基金,根本谈不上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放眼国际,同样如此,自从美元纸币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后,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就频繁发生。以最少受冲击的美国本土市场为例,在本世纪初的头十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也下跌了约25%,这当然是受网络股泡沫破灭和次贷危机的影响。日经225指数则更惨,本世纪以来已经下跌了一半,比1989年年末的高点下跌了77%.
看到这样的成绩单,你还能信奉长期持有吗?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不是持续稳定增长的,国际市场不是,国内更不是。中国人往往很单纯的投资理财决策建立在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前提上,这个前提一定准确吗?谁能保证?那些国际投行?他们更关心自己的腰包吧。所以,在“长期持有”前先问明白自己几个问题:长期持有的前提是什么?多长时间算长期?什么时点开始持有?还有一点很重要,持有什么东西?沃尔玛、微软、可口可乐的确值得持有几十年,但在中国,这样的企业还很难找,特别是在泛滥资金推动下的市盈率高悬时期介入就更不安全。或许你想到了房产,按理说它是最适宜长期持有的,可惜目前它已经成为最危险的一种资产了。
治疗方法
别再简单的把理财想成是配置好资产,然后长期持有,坐享复利增值。因为持续稳定增长的市场不存在,有些机会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看清内在变化的逻辑,把握住趋势,一段一段的赚取利润才是正确的方法。对于中国股市和楼市的走势,资金面和政策面是最需要关注的,两者都有利的话,是介入的好时机,一旦风向有变,赶紧跑,即使将资产清空都无所谓。当然,大多数投资者是不愿意完全空仓的,即使趋势很不明朗。短线高手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做些小波段,不擅长做短线的人只有耐心寻找值得长期持有的资产,比如一些优质的股票,当然也要想好何时卖出,可以遵循下面几条原则确定卖出时机:
1、发现当初对公司的评估错了,买这只股票的理由不存在了。
2、公司的基本面开始恶化。
3、股价已经高出内在价值太多。
4、有更明显的、获利空间更大的机会摆在你的面前。
魔鬼理财词典之“长期持有”    资产像一块冰,不是因为喜欢它,所以把它攥在手里。而是因为一旦松手,就会让大家看见它消融的惨象。
病症二:单纯的人往往受伤害最深
人刚来到这个世上都是天真无邪的,长大成人后才会认识到人心险恶、世道艰难。太单纯的为人处事,往往会受到伤害。就像是理财,它所面对的是充斥着谎言和骗局的金融市场,特别是中国的市场有西方国家所没有的各种潜规则,怎么能用那些舶来的财富管理理念简单套用呢?
典型病例:专家理财
“理财这门学问太专业,工作太忙没时间操盘,还是交给专家来做吧”。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劝诫。这种说法对吗?一半对一半不对。听取专家的建议,让专家来帮助理财是没错的,毕竟专业的人才能做好专业的事,而且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但是,“完全交给”专家就不对了,必须要通过自我学习逐步的做到与专家平等探讨,并且能自信的对专家的建议持保留意见。因为专家理财的风险也不小。
有三句话可以很好的说明为什么不能单纯的相信专家——“屁股决定脑袋”、“专家也是人”、“这里只有赢家和输家,没有专家”。
专家理财总会有意无意的从自身所处的位置出发,而不是从客户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也就是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显然,让券商的策略分析师说股市要崩盘,让房贷部经理讲房价至少跌30%,是不太可能的。毕竟他们在帮客户赚钱之前,先要想到自己的工资和奖金。我们从基金产品的发行中也能发现“屁股决定脑袋”的现象,2007年下半年的QDII基金、2008年下半年的债券基金、以及2009年年中的指数基金,都曾创造了历史纪录的发行量,但之后业绩表现均不佳。这很好理解,基金力推的是好卖的产品,而不是为客户赚钱的产品,好卖意味着市场狂热并产生“羊群效应”,依据常识也能判断出市场要发生调整了。深信专家的投资者那颗单纯的心就这样受到伤害。
“专家也是人”是指专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风格偏好,所以他们给出的建议有时并不客观,而更多的是受主观情绪和倾向影响,也许完全不适合你。不加过滤的接受,难道不会有种被诱拐和教唆的感觉吗?
金融市场说得好听一点是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让来百姓财富保值增值,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的场所,一个高层次的“赌场”。在这个市场中,只有赢家和输家,没有专家。所以,你眼中的专家,很可能是输家,他在向你滔滔不绝的讲市场形势时,也许自己早已深陷圈套。有人说,现在的世界经济就是一个“庞氏骗局”,我们想不到那么宏观的问题,但2008年上半年的国际原油市场,现在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不都是“庞氏骗局”吗?遵循的不都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逻辑吗?假如你找的专家不是那条大鱼,也不是漏网之鱼,那你就惨了。
治疗方法:
首先让自己专业起来。有一种说法是理财越早越好,对此的理解不应该是越早理财就能越早享受复利——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说过这种想法的幼稚,而是早点交“学费”,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如果能交十年“学费”,再用十年挣回“学费”,然后用二十年来保持持续获利,那你就成功了。其次是寻找经受过考验的专家,并能与之保持平等自由的交流姿态。历史业绩和口碑对判断一个专家是否可以信赖还是很有帮助的,平等自由的交流才能让你清楚他给出建议的背后逻辑,了解他的风格偏好,并且让他更理解你的处境和需求。
理财生活中确实充满了陷阱,能够避开的话也就成功了一半,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只听专家判断结果,而要琢磨推导出这个结果的逻辑是否成立。
2、80%的专家观点都是没用的,对于那20%有用的部分,要弄清楚发表观点的人的立场。
3、不要只吸收自己喜欢的观点和信息,多接受另类的观点,推敲其背后的逻辑。
4、当身边绝大多数人,特别是较低层次的人,对市场产生同一方向判断,那你就反其道而行之。
5、早一点进行独立判断和思考,并放在市场中检验,跟踪并记录检验结果,反思得失。
魔鬼理财词典之“专家理财”  他能讲出我听不懂的词汇,他能透露我不知道的信息,但是他就是不能让我明白,我为什么要相信他。
病症三:死钻牛角尖不是执着
年轻是最大的资本,年轻人会认为自己可以战胜一切,改变世界。很多人的理财生活也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他们坚信自己能战胜市场,憧憬通过投资来获取巨大财富。他们固守着一套自以为正确的投资哲学,并且不愿变通以适应市场的潜规则。有理想、执着一些是好事。但如果死钻牛角尖,并把这样的“理想主义”运用到复杂、残酷、充满变数的金融市场,那就很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典型病例:价值投资
言必称价值投资,否则就不是基金经理或者理财专家。不知什么时候,价值投资越来越成为一种“显学”。某理财“名嘴”经常在荧屏上大谈价值投资,后来得知其经历是先炒股失败,然后转到理财领域。敢情“价值投资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既然如此信奉价值投资,那为什么当初炒股失败了?现在是否就挣到了钱?
理财的目的让财富保值增值,谁在乎什么投资方式。就如《笑傲江湖》一书中华山派的“气宗”和“剑宗”之争,只要克敌制胜就是好东西,哪有什么正统与偏邪之分。我们并非是说价值投资不好,我们甚至认为,每个投资者都应该配置一部分资产用在价值挖掘上。但我们非常反对将价值投资过于理想化,事实上,价值投资未必更适合于中国市场,未必是更稳健安全的投资策略,甚至未必适用于大多数人。
很多自称遵循价值投资法则的人其实连价值投资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看不懂财务报表,不会给公司估值,也不清楚其商业模式和未来发展战略到底是什么。这些人实践价值投资的逻辑是:如果买卖一只股票赚钱了,他们说成功的进行了价值挖掘。如果被套了,他们则说要静待价值发现。华尔街的王牌操盘手马丁·舒华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投资就是投机,是失败的投机就变成了投资。这是对满口价值投资的人的绝妙讽刺。
在中国,真正的价值投资施展的空间很小。价值投资要求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买入,而中国股市的市盈率一直是高估的,当然这与新兴市场国家的成长性高有关,但更多的是由货币发行速度过快、只能单边做多这些因素造成的。所以,中国的股市更多的是资金市和政策市,而与价值无关。也就是说,如果你按国际通行的绝对估值法来发掘值得投资的股票,在大部分时间里会发现没有什么可以买。
那退一步讲,寻找相比于同一市场的其他公司相对估值较低的股票是否就行了呢?这种办法其实算不上价值投资,而且也要防范流动性退潮后指数带动个股的普跌。很多国际投资大师认为买卖股票不需要择时,择股才最重要。但在中国这个不成熟的市场,择时还是很必要的。因为公司价值变化对股价的影响,往往赶不上货币政策松紧或宏观调控变动对指数乃至个股的冲击。
治疗方法
我们应放弃对价值投资的盲目追捧,而是以交易者的心态参与到市场中来,对待你的股票要像对待你的生意一样。具体的操作方式就是要预判概念炒作,抢先介入。从大的概念来说,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复苏都是很好的题材。从小的概念来说,炒作的花样就太多了。从四万亿投资带来的水泥基建,到通胀阴影下的金融房产,再到上海的世博会与迪斯尼,还有新能源、物联网、甲流概念等等。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从这些概念炒作上你会发现技术含量还是很高的。再次强调两点:要预判概念而不是跟风炒作,否则就成了最后的傻瓜;要做好止损止赢,止损是怕落入概念陷阱,止赢是要及时退出,别忘了你是在炒概念而不是长期投资。
投资理财需要用商人思维来参与金融市场,但这并不是完全排斥价值投资。价值投资就像是做企业,而优秀的企业家肯定是成功的商人。我们拒绝的是那种连自己都不明白的“伪价值投资”,如果你能在熊市底部耐心的进行价值挖掘并不断的介入,那么获得的长期收益要比短炒概念多得多,前提是你真的是像了解自己的企业一样了解手中所持有的股票。
对于普通投资者,不妨将动态的概念股和静态的成长股都配置一些,并根据市场的不同阶段调整配置比例,切记两种股票的操作方式是不同的,前者止损止赢,后者止损不止赢,这样的投资哲学要比固守所谓的价值投资稳健而又灵活。
魔鬼理财词典之“价值投资”  买入的时候叫价值发现,套牢的时候叫价值待发现,上涨的时候计算未实现价值,割肉的时候算计已实现价值。
病症四:崇拜别人不如相信自己
追星不是什么坏事,怕的是那些心智不成熟的人因为偶像崇拜而迷失自我。在投资理财领域,也有一些明星被投资者追捧、模仿,并希望藉此获得财务上的成功。但理财没有这样的捷径可走,不先认清自己就盲目崇拜别人,这是一种病。获得短期的精神慰籍,失去的却是最宝贵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典型病例:“股神”崇拜
巴菲特是举世公认的“股神”,尽管他自己从未承认。可能每一堂理财课上,都会举巴菲特的例子。如果说以前巴菲特只是一个遥远国度的神奇人物,那么随着他买卖港股中石油技惊四座,与赵丹阳的一顿天价午餐震动世人,以及入股比亚迪的神兵天降,这个传统保守的老头与中国投资者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近了。
不过,在某些方面,巴菲特又好像与我们越来越远了。以前让人津津乐道的长期持有、价值投资等“巴氏投资哲学”变得愈发模糊。人们发现,巴菲特更愿意抓住趋势,低买高卖,比如投资中石油。巴菲特更擅长趁火打劫,比如在金融危机期间以非常优惠的条件入股高盛,有投资者感叹,如果能拿到这样的条件,什么人都能在这笔交易中赚钱。巴菲特也很精于营造概念,投资比亚迪借助的就是新能源概念,而更主要的是“巴菲特概念”。巴菲特真相信比亚迪的电动汽车能满大街跑吗?这与他因爱喝可乐而投资可口可乐完全是两套逻辑。而比亚迪港股则在巴菲特效应的笼罩下狂涨,自然这又是一笔成功的交易。
巴菲特还是以前那个巴菲特吗?对于大多数中国投资者来说,巴菲特已经被过度包装了。不仅他的操作手法再难模仿,而且其投资哲学也不知该如何遵循。
巴菲特的崇拜者该何去何从?
治疗方法:
巴菲特本来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投资家,而更像是产业资本家。他的价值投资法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适用,况且我们也没有他那样的实力,可以改组所收购公司的董事会,让亏损的公司重新赚钱。所以,不要学巴菲特炒股,而要学巴菲特理财,学习他对钱的态度。比如生活节俭不浪费钱、时刻想着让钱发挥最大的效用、勤勉的工作并把赚取财富上升到信仰的层面。这是巴菲特精神的内核,无需崇拜,只需慢慢的品味。
投资理财完全是个人的事,认清自己要比模仿别人更重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才能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投资哲学。比如:
有耐心,富有谋略,信念坚定,喜欢研究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人,适合进行趋势投资。
争强好胜,做事果断,对数字和图形敏感的人,适合作短线的交易者。
有毅力,行事稳健细腻,善于分析财务数据,对企业经营管理感兴趣,适合伏击成长股。
头脑灵活,善于观察,商业嗅觉敏锐,做决定快,适合参与概念炒作。
无论建立起怎样的投资哲学,不盲从他人,具有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成功实现理财目标必备的素质。
魔鬼理财词典之“股神崇拜”  崇拜你,是为了让别人相信我;崇拜你,是为了让自己相信自己;崇拜你,是为了让人们相信世界。
颠覆那些传统理财思维
又到了盘点一年理财得失的时候,理财的重要性相信没有人还会否认,比较一下近几年来房价的涨幅和工资的涨幅就都心知肚明了。但是,很多人却感觉理财是越理越糊涂。有调查显示,在2009年这样的行情里仅有35%的股民赢利,而且换手较频繁的投资者盈利比例较高。虽然我们常讲要制定一生的理财计划,可无论什么市场环境,年年投资亏损那什么时候才能理出个头呀?更有趣的是操作“勤快”的投资者更能赚钱,这好像与理财教科书上倡导的理念很不一致。
自认为很懂理财的人却没通过理财实现财富增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造成这种尴尬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受传统理财思维的误导。理财教科书一般会告诉人们:每月拿到一笔收入后,要把钱存一部分,然后把剩余的配置到各种资产或负债上,包括房产、股票、基金、保险等等。接着介绍这些资产的特性,最后信誓旦旦的宣称:长期持有,一定能战胜通胀。
但正像迈克·理珀所说的,传统的理财思维没错,但也没什么用。有用的东西理财教科书上一般不写,比如在前文中总结出的几条:
中国股市是资金市和政策市,根本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机构推荐的产品往往不是能帮客户赚钱的,而是更容易为自己赚钱的。
人的生命周期决定了年轻时要激进投资,年老要保守,但假如不和经济周期合拍就惨了。
鼓吹长期持有是很不负责任的,因为很多人连持有的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在真正的市场高手眼里:成功的投资就是投机,是失败的投机就变成了投资。
货币时间价值理论、资产配置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是财富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石,可后人在解读这三大理论时过于简单化、片面化、机械化。所以我们在用那些传统思维来指导理财实践的时候会陷入误区。理财是一门综合的学问,它融合了经济学、金融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特别是中国的金融市场有着自身的一套潜规则。不明白这些,简单的套用一些世人皆知的理财知识就想成为赢家,岂不可笑。
在充满博弈的金融市场,赚钱的永远是少数。就如那句2009年流行语录所言:“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把自以为聪明的骗子变成傻子。大家都能简单的通过理财实现财富增值,那索罗斯、甚至巴菲特这些人的钱从哪赚的?
通常我们能听到这样的说法,理财要越早越好,其理由是越早些置入资产,就能越早享受到复利。而前文中我们提到,那种指望简单长期持有,就能坐享复利增值简直是痴人说梦。如果你在1989年的日本、2000年的美国投资股指的话,噩梦才真的开始了。中国人的噩梦什么时候开始?其实已经开始了,在当前价位贷款买房的人就将进入梦魇,只是还懵懂不知而已。
所以说,一生的理财计划不是生活节俭一点,然后把多点的钱配置成资产就万事大吉了。而是用至少十年的时间去抓紧学习,真正成为投资理财的实战高手,在之后的时间里能持续的获利,最终成为大赢家。即使你在学习、实践中亏损一些,也不要紧,可怕的是输了之后不知悔改,还没有进步,并且依然用一种天真幼稚的心态看待理财。
“破”了之后就要“立”,颠覆传统理财思维的同时要重构新的理论体系,这个过程可就没有考个CFP那么容易了。你要懂得国家货币政策和国际货币体系规则,这样才能抓住货币时间价值变动的脉搏。你要了解国内外的经济、政治周期以及人口周期,并和个人的生命周期巧妙结合,以趋利避害。你要努力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投资哲学,甚至只操作一个市场,精于趋势判断和遴选个股,这比那种囫囵吞枣的资产配置要强得多。不要有畏难情绪,理财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存在“二八”现象,要成为那20%的赢家绝非一日之功。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财务自由更是如此。
或许这样的解构令你觉得太抽象、太宏大,那我们再具体微观的列出几条与当前中国市场环境紧密相关的法则:
1.M1(货币供应量)才是买卖股票的先行指标,宏观经济数据是逗你玩的;
2。通胀无牛市,因为之前半年货币已经发行得差不多了,该关门打狗了;
3。股市是为国企融资服务的,是为社保基金填窟窿的,是为消灭流动性的,最后才是让股民折腾的地方;
4。资产配置完全因人而异,因市场而异,在泡沫破灭前,完全配置现金就是最优选择。
5。中国股市还不太适合价值投资,要像做生意一样操作股票,跑得快是最重要的。
6。一两年内挣个波段就行,其余时间可以休息、学习。长期持有的原因一般是被套了。
7。人口周期决定某些商品的价格,比如房子,不存在稀缺,高峰过后就开始甩卖了。
8。有时把钱交给专家,不如交给父母,至少他们能帮你攒着。
9。买房炒股要看国家政策,一纸文件比大投行的精美报告有用得多,当然要判断政府是动真格还是吓唬人呢。
10。世界没有救世主,拯救不了自己的财富,就拯救自己的心情。
记住,这些法则更适用于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市场上,也许随着制度的完善,经济结构的调整,就需要其他的法则了。而对于一个勤学的人,这样的转变是会发觉的,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理财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