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望海楼:谷歌不是上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0:20:54
黄晴
2010年03月24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3月 23日凌晨3时,谷歌有关人士宣布,将其原在中国的域名跳转至香港。从1月12日谷歌发难并威胁“退出中国”起,喧嚷了两个多月的“谷歌摊牌”事件算是有了一个交代。
从严格意义上说,谷歌并没有“退出中国”。其一,谷歌把域名转至香港,而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其二,谷歌很可能试图保留在中国内地的部分业务。3月23日,打开谷歌的搜索服务,赫然可见“欢迎您来到谷歌搜索在中国的新家”的字句,“退出中国”之说,只是个障眼法。
对谷歌“退出中国”的风波,美国媒体做足了文章,《华盛顿邮报》的说法最夸张,“对中国人来说,失去谷歌意味着只剩一片黑暗”,仿佛谷歌是中国人的精神上帝。印度Zee新闻网则说得实在,对中国人而言,谷歌“不过是个搜索引擎而已”。据中国的环球网调查,84%的人对谷歌的退出“无所谓”,很多人则对谷歌的威胁姿态很反感。
是的,对中国人而言,谷歌不是上帝,即使它做足了政治秀或价值观秀,它也不是上帝。谷歌在中国的商业运营,并未取得主导垄断地位,“死了张屠户,不吃没毛猪”。有德国媒体认为,谷歌的发难,是商业失败后的政治秀。
实际上,谷歌也并非“价值观贞女”。谷歌与美国情报安全部门的合作与配合是众所周知的,为此还引发了与欧洲的纠纷。谷歌的某个信息如果“有碍”,有关部门一个指令是必须删盖的。谷歌的信息搜索数据,是要“保留备查”的。谷歌就是一商业机构,在商言商,恪守商业道德是正途,例如,谷歌应妥善解决与中国作家的知识产权争议,不要落个“盗窃”之名。谷歌在进入中国几年之后,突然“政治纯情”,让人看不懂。谷歌发难之后,美国高官和媒体一拥而上,呐喊呼应,这是一个企业事件或商业行为吗?让人深思。联想到美国近年大搞网络战的举措,或许,这是一次试探性的前哨战?
在美国,政商之间是有道“旋转门”的,谷歌高层对美国政治的介入也是比较深的,有的人或将走入仕途,这或许也是谷歌突然“政治化”的一个原因。谷歌的这次“突然政治化”完全错判了形势,它不了解中国人十分反感外来的威胁和要挟。谷歌的这次“突然政治化”十分不负责任,它给其中国员工和合作商家带来巨大的困惑和损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谷歌要走,别人拦不住,但谷歌应处理好有关善后。
谷歌退出的风波,也会给我们带来延伸的思考。我们在警惕某些国家的霸权欲的同时,也要警惕某些企业的“垄断欲”,二者是同一形态的东西。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能“拿来”固然好,但不能因此削弱自己的创造力,要有点自己的东西,否则就会让人“拿一把”。在当今的网络世界中,美国是大拿,这是个现实。中国随时会被“拿一把”,这滋味不好受。中国是否应该有自己的技术发展路线,有自己的根服务器,这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谷歌事件回顾:
·1月13日:谷歌官方博客表示考虑关闭“谷歌中国”
·1月1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未接到谷歌撤出在华投资的相关报告
·1月22日:奥巴马希拉里为谷歌撑腰惊动世界 舆论担心中美全面角力
·3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谷歌如果撤出不影响中国的投资环境
·3月16日:商务部表示:希望谷歌遵守法律 反对将商业问题政治化
·3月23日:国新办网络局就谷歌搜索退出中国内地发表谈话
评论:
·莫须有的“中国黑客”炒作
·中国拒绝“政治的谷歌”与“谷歌的政治”
·谷歌代表不了外商投资企业
环球瞭望:“谷歌式半退”给我们上了一课
曹荣湘
 
2010年03月24日08:20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北京时间3月23日凌晨3:03,谷歌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法律官大卫?德拉蒙德公开发表声明,再次借黑客攻击问题指责中国,宣布停止对谷歌中国搜索服务的“过滤审查”,并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负责人紧接着在今天凌晨发表谈话。发言指出,外国公司在中国经营必须遵守中国法律。谷歌公司违背进入中国市场时作出的书面承诺,停止对搜索服务进行过滤,并就黑客攻击影射和指责中国,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坚决反对将商业问题政治化,对谷歌公司的无理指责和做法表示不满和愤慨。
“谷歌撤华事件”前前后后一共折腾了两个多月,虽然最后的结果使人感觉十分遗憾,但这件事中,中国的舆论和民众短时间内高度聚焦,在技术、利益、正义、法治等关键词及其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来思考和认知,辨认清楚了更多的真实与虚妄。可以说,这一事件着着实实给我们上了一课。
谷歌与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关系可谓世人皆知。它不仅是奥巴马上台的积极资助者,而且公司高层与美国政府官员有着多重交叉任职。它的一举一动,完全依美国当局马首是瞻。近来,美国国内反华声音高涨,究其实质,从政治上说,是奥巴马政府上台伊始执行的适度“善华”政策遇到了挑战,民主党将其参议院选举失利归咎于对华“软弱”;从经济上说,是美国挣扎于金融危机当中,试图将危机转嫁给中国。于是,美国当局开始书写强硬对华政策的篇章。除了捡起克林顿政府的老招数如达赖问题、倾销补贴问题、对台军售、汇率问题之外,它也出了两个新招。一是气候问题,再就是谷歌事件。
照理说,与其他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一样,和所在国政府关系密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成为是其维持和发展的需要。但谷歌毕竟是一家“公司”,而不是一个关注政治的NGO,最看重的也应该是“利润”。近年来,谷歌在华业务受到了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巨大挑战,其业务量和收入长期“颓势”。但其不思积极创新,拓展自己的盈利空间,反而宣布将部分搜索业务撤出内地,这意味着将巨大的市场蛋糕拱手让与竞争对手。如此亏本的生意,是任何一家真正以商业利益考量为第一的公司都去不做的。可是谷歌偏偏做了,何故?这说明谷歌如果不是在借政治牌谋取更大的商业利益,就是把“反对内容审查”作为正义的唯一标准,即使放任色情信息肆意传播,侵害儿童身心发展也在所不惜。就笔者而言,我更愿意相信是前者。因为谷歌在行动上表现得相当“实际”,在高调的“叫嚷”退出之时,又宣布“将会继续研发部门的工作,也会在当地保留销售部门”。诚如前面所言,它毕竟是一个追逐利润的公司,既要在政治上唱高调,又要留下自己的利益种子。
长期以来,标榜“政治中立”,强调在东道国的“适应性”,遵守东道国的价值观、法律法规和传统习俗,是一些西方跨国公司、政客、学者时常展示的闪亮旗号。他们的目的当然是借此推动资本扩张,占领南方国家的资源和市场。从经济上说,这本身可以理解;从政治上说,这也易于让人接受。然而,西方跨国公司往往会变“旗号”为“幌子”,变“适应性”为“侵略性”,挑战东道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挑衅东道国的主权和法制,甚至践踏东道国民的自尊心。
谷歌公司作为一家网络媒体,在母国积极执行其当局控制舆论的意图(如借反恐名义筛查网络信息,拒绝伊拉克战争的负面报道等),在其他国家却大打“人权”、“反审查”旗号,公然将商业问题政治化。它一面倡导“法治”,一面又蹂躏东道国的“法制”,刻意执行双重标准,暴露出其“后帝国主义”的本性一面。认清这个本质,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欢迎和倡导公正、平等、回归正常的经济贸易,这就是我们从谷歌事件中学到的重要一课。
(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点击浏览《环球瞭望》更多精品
最新评论:
环球瞭望:驳施压人民币升值的两种谬论
环球瞭望:中国决不能重蹈日元升值的覆辙
环球瞭望:美军离在阿富汗的胜利还很遥远
环球瞭望:欧元或因多极化格局“重获新生”
环球瞭望:如何看待中国遭遇的“被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