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之五十六:自我概念形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1:04:49
作者:郝志强
孩子刚生出来时,皱巴巴的,你见到的是一“只”,会哭,会吃,会闹的“小动物”,简直是天底下最无能的“幼崽”。我家北斗出生半个小时后,被护士抱给我,我抱着他,感觉他象个皱皱巴巴的小老头,只会嘤嘤地哭。直到他长大到让你惊奇,你才会发现人类的伟大。那些小羊,小狗出生后的生存能力,比人类婴儿强百倍,但人类还是成为了最伟大的生物,成为了世界的主人。
而要成为独立的人,标志就是有“我”的概念,还有就是会说“不”(参见我以前写的两篇文章),显然他在自己思考了。有了“我”的概念后,下一步是发现别人,会用“你、我、他”之类的词,开始发展人际交流。“我”的概念是第一步,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1972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 Beulah Amsterdam发表了一项实验,开启了关于自我认识的研究。
实验者悄悄地,在熟睡的6到24个月大的婴儿鼻子上,粘了一小红点,等他们醒来后。把他们放在镜子前,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那是谁?”。研究者们开始观察婴儿的反映。在做实验的88个婴儿中,只能得到16个孩子的可靠资料。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多孩子对此不感兴趣。
1、其中一些6到12个月大婴儿的表现是:那是别的孩子!这些婴儿的表现,好像镜子中是另一个人。他们发现一个小朋友,在镜子中,他们做出接近的动作,比如微笑、发出声音等。可以确定,这些孩子认识不出那是“我”,他们没有明显的自我意识。
2、其中一些3到24个月大婴儿的表现是:退缩。婴儿看起来有些警惕,做出退缩的样子,显然也是把镜子中的婴儿,当作了别的孩子。还有的会偶尔微笑,并弄出些声音。这些婴儿的表现,可能表现出自我概念,也可能是面对其他孩子的自然反应。不确定,这些孩子是否意思到“我”,他们可能有自我意识。
3、其中有一些20到24个月大婴儿的表现是:那是我!这些孩子能清楚地认出自己,用手指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而不是镜子上的,说明他们认出了镜中的自己,他们有自我意识。
虽然上面的结果是通过16个孩子的小样本得出,但在后来在很多孩子身上,得到了验证。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家也在无意中,做过类似实验。我们指着北斗的相片问他:这个宝宝是谁呀?北斗说:是北斗,那时他也大约是24个月岁大。后来我们带他到镜子前面,让他看穿的衣服漂亮不漂亮,他很害羞地看着镜子里的人,还和镜子里的自己玩耍,伸头过去做怪相,吐个舌头什么的。
后来这个经典实验,被用在海豚、大象、猩猩之类的高级动物上,这些高级动物,也能够准确地认出自己。而认出自己,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那是建立社会性活动的第一步,这样智力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到更高层面。有了自我意识后,小朋友们就要不断地确定自我的存在,和验证自我的力量。比如说特别喜欢说“我”要怎样,特别喜欢说“不”要做什么,甚至对父母的一些合理的要求,也说“不”来拒绝。你说:“宝宝,饿了吧,我们吃饭吧”。他说:“不吃,不饿”。然后把眼睛看着你,看你怎么反应,看你用什么方式来说服他,或低着头继续玩他的玩具。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我,体会到了自我的力量,也在听你说服他的过程中,学到了语言和沟通。所以说,对父母来说,从2岁到3岁,开始了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孩子在有了“我”的意识以后,开始探询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边界。在不断地碰壁,不断地哭闹,不断地冲突中,最终知道了“我”的边界。比如我家北斗经常对我说:“我要你怎样怎样”。我说:“我要你怎样,可你不干,那你为什么你要我怎样,我就要干呢?”北斗说:“就要”。我说:“这个世界是不是你的。”他说:“是我的”,然后看我还不按他的意思,就开始大哭或吵闹之类,都是在探询边界,发展人际关系技能。孩子明确了“我”的边界后,也开始对别的孩子产生了兴趣,人际交往就开始了,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非常喜欢和别的孩子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