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之六十二:教孩子的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0:52:24
作者:郝志强
这是个学习的时代,这是个比赛学习速度的时代,这是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也是个“学习”被唾弃的时代。你要是和别人说起,你是怎么让你家孩子(6岁以内)学习的,怎样让孩子认字的,十有八九会招来鄙视的眼神,现在流行的是“放养”,流行的是让孩子独自成长。让孩子独自探索,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提升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开发孩子的智力。“放养”是现在育儿的主流,而不是让孩子学音乐、美术、认字等,尤其是认字,简直和摧残孩子有一比。
我们经常听到那些倡导“放养”家长,在说:“我家都是放任孩子自己玩的”,“在我家孩子6岁以前,他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我们家对孩子是放养”,“我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无论如何,这些家长认为探索,那是正确的,教孩子,那是有问题的,甚至是错误的。我认为无论是单纯地侧重在教孩子方面,还是单纯地侧重在让孩子自己探索方面,都有偏颇。有教育和传授,也有探索和发现,结合起来的教育,才是好的幼儿教育。
难道让孩子探索,就可以让孩子成长吗?你给你家孩子一个苹果,让他玩儿,他可能会抛着玩。他会在抛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牛顿定律吗?难道让孩子独自探索,他能发现时间和空间的奥秘,从而掌握能量和质量的关系吗?难道让孩子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经验,再探索一次吗?难道你真把你家孩子,当成牛顿和爱因斯坦了?什么是教育,不是瞄准把孩子培养成天才,做出什么伟大的事业,而是把孩子培养成合格的普通人。毕竟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而不是天才和蠢材。合格的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人格特点,高尚一点最好,有着普通人的智商水平,高一些也不错,有普通人的技能,最好是专家。
探索只是孩子学习的一种方式,关于孩子有几条规律,我在这里先说明一下。首先孩子是学习的机器。孩子在向周围的所有人和物,都在学习某些规律,从而认知这个世界。学习是孩子的基本需求,可能比温暖更重要。其次孩子喜欢探索,自己发现和解决我难题。第三孩子需要帮助。按照建构心理学的观点,孩子是从自己的已知出发,来探索这个世界。他自己知道的越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越深刻,探索的范围就越大,这样的探索就越有意义。
你为什么自己不探索,为什么要看书学习,为什么要听课学习,为什么要向别人学习,而非让你家孩子探索呢?探索和教育要个平衡。就连孔子都有自己的老师,就连爱因斯坦,都上过学校。在这个知识泛滥的年代,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需要掌握的知识是无限的,如果没有导师,而让孩子自己学习,自己探索,将浪费孩子多少时间呀。有教授有探索,才是合理的搭配。
比如我们给孩子一些基本概念,一些基本规律,然后让孩子来探索,这样的探索,不是让孩子有更多收获?我家北斗在3岁1个月的一天下午,在家摆积木。突然高兴地大叫,经过仔细询问,原来他在地上用积木摆了个“吐”字,后来又摆了、土、口、品、丫、回字。我们教了孩子认字,现在孩子在独自探索,发现了可以用各种东西,摆出他脑中的字来。你说他不是在探索,不是在学习,不是从中找到更多快乐吗?而象别的孩子一样,他也用积木摆过房子,摆过桥,摆过宝塔等等,但在摆汉字上,超越了很多孩子,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教了孩子一些东西,再让孩子的探索,让孩子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当然我们也给孩子磁铁玩。对磁铁这样的东西,你就没有必要教孩子,怎么玩了吧?让孩子自己拿着磁铁,探索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道理,不也是孩子玩耍的乐趣吗?一旦他发现了这个规律,一定是充满疑惑的。孩子大了一些,你可以让他去看书,让他自己找规律,但你也告诉他,发现规律的方法了。孩子小一些,你可以比喻,那两个是好朋友,所以相吸等等。他会问你磁铁是怎么回事,你难道不告诉他吗?那你是共/产党/员,已经做到打死也不说了。
探索和教授结合起来,这样的探索才有意义。我们可以在孩子探索以后,再来教授,也可以在教了孩子以后,再来探索。期间的平衡点是,孩子探索后,可否发现那个规律,可否得到提升,如果不可以,孩子做不到,那就先教授再探索,反之就要先探索。或者说简单的东西,让孩子探索,复杂的东西,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