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历史上的几次大战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7:47:20
中日历史上的几次大战
□ 高 岩《军事文摘》2005年第10期
13日,丰璋王为迎接日本援军,率水军候于白江口,17日,唐、新罗的水军和日本船师同时抵达,两军交战。当时日本战船有四百余艘,唐、新罗联军只有一百七十艘,兵力处在劣势,在三回合较量中,双方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到18日,两军第四次合战,由于日、百济方高估了自己优势,轻视唐、新罗联军的实力,盲目拼杀,结果大败,四百余艘战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灭亡。
白江口海战胜利后,唐朝继续对高句丽用兵,因此未能惩罚倭国与百济联合与唐朝发生战争的行为,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始终担心唐朝对日用兵,同样未能主动发起更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而这一切,由于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后完全改变。日本在白江口海战败于中国之后,更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单独结束派遣遣唐使,才结束了这一中日历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时期。
白江口之战的惨败,使日本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与中国抗衡,于是此后的几百年间,他们一直与中国修好,并派遣十几批“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政治、经济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
术,而其国内经历了天皇集权、摄关统治(由权臣担任摄政、关白,实际掌权)、院政(由天皇让位于子弟,自己称上皇、法皇,实际仍行使政治权利)、战国大名纷争等时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续九百余年,其间虽有蒙古入侵,但和平基本上被维持,直到丰臣秀吉一统日本。
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白江口中日一战,创建了全新的朝鲜半岛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经战争失败后而对唐朝尊敬有加的双重原因。
第二战:元忽必烈渡海东征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个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以华夏农耕中国为核心区域、同时跨越游牧区域和渔猎区域的、完全不同于传统农耕中国的中国正统朝代。蒙古人在东亚的经营,为本质保守的华夏中国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扩张和融合时期。
今天的中国大地域版图,首先是在元代中国初步成形的,元代同样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主动向周边区域扩张全面发动战争、以期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安全秩序的时期。
自从唐代后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国脱离外交关系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后,企图改变这种情况,使日本与其它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忽必烈数次遣使前往日本,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但均为日本政府拒绝。
公元1270年,蒙古使节第五次到达日本,传达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贡,蒙古人即将出兵。当时十八岁的日本执政者北条时宗(1251~1284)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并下令西国的守护和地头准备防御。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忽必烈执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国,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惊四境而归”。蒙古人第一次东征日本以失败告终。这在蒙古兴起后的战争史中极其罕见,蒙古人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海战中破灭。
忽必烈听到征服日本失败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携书前往日本,并以强硬的态度要求日本纳贡,否则将诉诸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绝了元朝统治者的要求并处死了使节。忽必烈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杀使臣为由,结集南宋新投降的十万人组成一支大军远征日本。兵分两路:洪茶立、忻都率蒙古、高丽、汉军四万,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军乘海船九千艘,从庆元、定海启航。
元朝二路大军约定六月以前会于一岐岛及平壹岛。高丽国王也为元朝提供了一万军队、一千五百名水手、九百艘船和大批粮食。然而,人数多、辎重多的元南方军队行动迟缓,没有按预定时间与东路军会合,东路军从合浦出发,侵袭日本对马、一岐两岛后,进抵筑前志贺岛登陆。东征元军战败,退至鹰岛、对马、一岐、长门等地,与姗姗来迟的江南军会合。
两个月之后,一场强大的台风袭击了日本海岸,蒙古东路军损失兵力三分之一,江南军损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杀或溺死。据汉文史料记载,由于元军战船“缚舰为城”,在“波浪如山”的台风袭击下“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中如麻。”统率范文虎临阵脱逃,“独帆走高丽”。蒙古人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