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战“十六字诀”:确系朱德首创 毛泽东仅宣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4:50:29
游击战“十六字诀”:确系朱德首创 毛泽东仅宣传  

本文摘自《党的文献》2010年第2期 作者:郭军宁 原题为:游击战术“十六字诀”产生过程辨析

关于游击战术“十六字诀”的产生过程,党史学界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是“毛泽东说”、“朱德说”、“张世熙说”和“毛泽东、朱德共同提出说”。笔者在收集各种论据的基础上对此加以辨析,认为“十六字诀”为朱德首创、由毛泽东大力宣传而推广开来,供学界参考。

(一)“十六字诀”为朱德首先提出,毛泽东赞同并广泛应用

对于“十六字诀”明确的肯定性回忆,有这样几个:

1.据龚楚回忆,朱毛红军会师不久,朱德在红四军前委的一次扩大会议上明确而详细地提出了“十六字诀”。

《龚楚将军回忆录》中记载,井冈山时期的红四军前委成立于1928年5月13日下午。毛泽东、朱德和龚楚为常委。由朱德提名,毛泽东担任前委书记,陈毅、王尔琢、何挺颖为委员。当晚,前委召开扩大会议,三位常委都做了专题发言。朱德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游击战术的“十六字诀”。

他写道:“接着是朱德发表意见。他说他同意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我们的革命事业准备长时间的进行,所以我们就要与敌人进行持久战,但与敌人作战时,要以最坚决的行动迅速解决敌人,使敌人增援不及,所以称为速决战。我们以少数兵力劣势装备和人数众多装备优良的敌人作战,要采用游击战来配合运动战。游击战术,他提出以下各点:(一)敌进我退:……保存实力,待机转移攻势。(二)敌退我进:……打击其士气,积小胜为大胜。(三)敌驻我扰:……以疲惫敌人,造成对我有利之形势。(四)敌疲我打:……应即集中兵力,主动进攻,以歼灭敌人。……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和阐述之后,会议便告结束。红军的战略战术,从此就奠定了基本原则。”(《龚楚将军回忆录》,香港明报月刊社1978年版,第157—159页。)

龚楚是当时的红四军前委三位常委之一,他对“十六字诀”的回忆,有时间、有地点、有会议名称、有详细内容。而且,他还具体地说出了“十六字诀”的内涵和会议对“十六字诀”的讨论和评价。虽然龚楚后来叛变革命,但他的这个回忆还是可信的。1984年7月9日,杨尚昆讲到该书时说:“建国后我看了这本书,曾问过陈老总,他说龚楚的历史就是那个样子,叛变前的那一段历史基本上是确实的。”(杨尚昆:《在全军资料征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党史通讯》1984年第11期。)陈毅和龚楚一同参加了湘南起义,一同上了井冈山,又在赣南瑞金、于都等地共过事,对龚楚是比较了解的。他作为当事人,对龚楚的回忆持肯定态度,也说明龚楚的回忆足以采信。

2.老红军赵镕中将的回忆。

从1927年初起就追随朱德的老红军赵镕说:朱德“乃于1928年5月间,在井冈山一次讨论游击战术时,而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这一完整的游击战术的十六字诀,当即得到毛主席的赞扬而经常引用。”(《赵镕回忆录》,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页。)这段回忆和龚楚的回忆吻合,可见龚楚所言不是孤证。

3.毛泽东的说法。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写道:“我们的战争是从一九二七年秋天开始的,当时根本没有经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失败了,秋收起义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的红军,也打了几个败仗,转移到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第二年四月,南昌起义失败后保存的部队,经过湘南也转到了井冈山。然而从一九二八年五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页。)

这段话明确指出:“十六字诀”是1928年5月产生的。这和龚楚、赵镕的说法一致,可相互印证。

4.陈毅元帅对“十六字诀”产生于1928年5月之说表示赞同。

1957年以后,《星火燎原》编辑部打算在《星火燎原》第一卷里增补一篇文章,“记述毛主席游击战争作战原则(十六字诀)的形成和在井冈山斗争中运用的情形”。他们写信向陈毅咨询:十六字诀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提出来的?信中说:根据主席说明的时间(1928年5月)推断,这一作战原则可能包括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因为这次大会是在1928年5月20日召开的,与上文所说的时间大致相同。不知这一推断对不对?陈毅元帅在这封信上用毛笔做了三处批示。(参见朱德、聂荣臻等:《星火燎原全集》第1卷,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页。)

第一处批示是:“根据一九二七年冬和一九二八年春初的游战经验即形成十六字诀。一九二八年五月即广泛宣传了。”这个时间,是指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转战赣南和湘南时期。起义军南下失败后,朱德与陈毅等整顿余部于11月初转战赣南。得到范石生将军帮助后,他们于1928年1月成功地举行湘南暴动,1928年二三月间又采用游击战术在广东坪石消灭了国民党许克祥部。其间,朱德提出了从正规作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思想,并亲自编写军事教材,亲自给学员讲课,重点讲授游击战战术。陈毅此时一直在朱德身边,对朱德的战法感同身受。所以,陈毅认为“十六字诀”形成于1927年冬和1928年春初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的游击战中。

朱德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是在1928年5月13日晚上前委召开的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寓意高明、朗朗上口,当时就得到红四军领导和其他军政骨干的热烈响应和一致称赞,当然会得到高度关注和广泛宣传。

第二处批示是:“以毛选为准。”他还在“从一九二八年五月开始”这几个字的下面用毛笔画了一道。“十六字诀”,毛泽东强调的是在南昌起义余部到来后一个月左右产生出来的。产生是需要过程的,不可能上月到达,下个月就产生,没有多年的战争经验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陈毅的“尊重”和“同意”也是有原则的。

第三处批示是针对编辑部关于“十六字诀”提出的具体时间的推断,指出“不能作这样论断”。这一否定再次说明了他的看法:“十六字诀”形成于1927年冬和1928年春的游击战中,在会师后的1928年5月得到了广泛宣传。

(二)“十六字诀”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为什么在1928年5月之前产生不了“十六字诀”?毛泽东说得很明白:“当时根本没有经验。”这个“根本没有经验”,指的是他本人和当时的党内大多数人。秋收起义的军事指挥是卢德铭、余洒度等人。起义的组织相当混乱,刚刚发动就失败了。毛泽东带领剩余部队于1927年10月27日上了井冈山。1928年1月4日,他率领部队攻占了敌人守备薄弱的遂川县城,2月17日打下宁冈县东北部的新城。当时党内大多数人刚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上井冈山是他们军事生涯的开始。而朱毛会师之前,朱德已经身经百战。他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参战时间最早、经历战争时间最长、经过战斗次数最多的领导人。

朱德于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的云南重九起义,由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1913和1914年,他作为营长率部在云南蒙自、个旧、临安一带剿匪两年。在此期间,他结合以往学过的军事理论和《孙子兵法》,总结出“秘密,迅速,化整为零,声东击西,忽南忽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战法,形成一套与众不同的流动游击战争理论。这种在特殊环境中所总结出来的理论,是过去军事教材中没有的。

后来朱德又经历了护国讨袁战争和川滇两省多次剧烈的军阀混战,成为滇中名将。四川大军阀刘湘曾要给朱德一个师长的位置,朱德没同意。他后来回顾这件事时说:“我用以攻击敌军而获得绝大胜利的战术是流动的游击战术,这种战术是从我驻在中法边界时跟蛮子(旧称)和匪徒作战的经验中得来的。我从跟匪兵的流动集群作战的艰苦经验中获得的战术,是特别有价值的战术。”(〔美〕宁谟·韦尔斯:《续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119页。)

1925年7月,朱德赴苏联学习军事。当时教官曾问他回国后如何打仗,他提出要实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的战法。(《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6页。)朱德在苏联期间,先入东方大学学习马列主义,后到军事培训班学习现代军事。在那里他结合中国的实际,进一步完善了游击战思想。

在井冈山反围剿战争中,朱德根据我情与敌情,集中主力于主要方向,用于打攻坚战、伏击战和歼灭战;非主力部队安排于次要方向,担任警戒、掩护、阻击、骚扰等任务。一打永新,红四军先集中兵力于一路,然后声东击西在五斗江设伏。二打永新,红四军避其锋芒,敌进我退,然后再次声东击西,在草市坳设伏。“十六字诀”就是在二打永新取胜之后正式提出来的,是游击战争理论的具体运用与集中体现。

毛泽东曾经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毛泽东具有高度的分析概括能力,极善于把经验条理化,形成言简意赅、振聋发聩的见解。他还特别擅长宣传鼓动,后来不但经常宣讲“十六字诀”,还写成脍炙人口的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使“十六字诀”更加鼓舞士气,更加深入人心。

以上辨析让我们再次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十六字诀”为朱德首创,并不妨碍它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正是毛泽东的概括、宣传、运用和推广,使之成为红军主要的作战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