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对话》报道我们“不寻常的玉米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4:19:12
《中外对话》报道我们“不寻常的玉米地”
蒋高明  
《中外对话》报道我们“不寻常的玉米地”
蒋高明
        最近,中外对话网站(伦敦)视频的方式(英文字幕)报道了我们再山东开展的有机农业试验内容之一:禽粮互作模式,或用老百姓的语言讲,玉米地养鸡。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3525
        报道的女主角是笔者联合指导的河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乌云塔娜。
        这个思路,最早是在弘扬生态农场产生的。2008年7月一天深夜,天空繁星点点。笔者和几个学生,记得有李宗奉博士生,吴光磊、乌云塔娜硕士研究生,在我们创办的生态农场乘凉,我们的农场告别了农药、化肥、农膜、添加剂、除草剂、转基因,改用自然生态的办法,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食物产出,并增加农民收入。
        当我们聊到有机种植的玉米地里草很多,需要人工除草,有聊到每天晚上我们用物理方法抓来的虫子找不到出口时,我们忽然想到了一个重要的物种——鸡。鸡是杂食动物,既控制草害,又控制虫害,还给玉米施肥。
        说干就干,我们引进1斤左右的柴鸡,在玉米小喇叭口时期进行试验。 思路有了,谁来做呢,就是中外对话记者报道的乌云塔娜。
        这个来自内蒙古正蓝旗的女孩,是笔者在退化草地沙地恢复实验时认识的。本来是想带她到山东做榆树幼苗对臭氧污染的生理生态响应试验,在内蒙古带来了沙地榆,还在山东本地找了家榆,但前期试验预处理不理想。她也正愁论文不好进行,我给她改了这个新项目,她非常高兴。毕竟,我们的新思路,是有重要应用价值的。
        这个第一次见了农田里的金龟甲吓得尖叫的蒙古族姑娘,实验过程中竟敢用手去抓虫子了。“最多的时候,一晚上抓过9斤呢”,塔娜自豪地向我炫耀。
        现在,我们已对禽粮互作模式(其原理类似于江南的稻鸭模式、稻鱼模式)申报了专利,已获国家专利局受理。塔娜是主要技术发明人之一,她提供了2年的田间测定数据。
        只所以叫互作,以前都是粮食作物之间互作,或者叫间作套种,但植物与植物还是会争资源的,农民除草就是怕杂草与庄稼争肥争水争光照;我们是将动物与植物合作,它们占据的生态位不同,互相补充。玉米地给鸡提供遮阴环境和杂草害虫等食物,鸡给玉米除草施肥。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我们养的玉米地柴鸡,被当地政府部门买走了,15元/斤,每亩放养50只,每只45~53元,毛收入竟然是单纯种玉米的1~2倍,即农民增收100%以上。
        这就是生态办法带来的最大好处,生物多样性的合理利用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好起来,食物健康起来。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记者将我们的玉米地称呼为“不寻常的玉米地”。
图1-2: 这是截止到去年7月13日塔娜每日收获的害虫动态曲线。这样的曲线可以从2008年7月开始,到2009年10月结束。笔者认为这是当今农业院校硕士生在农田第一现场获取的最完整的实验数据之一。通过这一系列的曲线,我们可以掌握害虫都是什么时候活动,好抓来喂鸡。鸡本身就吃虫,何必打这么多农药,还要转基因呢?
关键字: 生态农业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