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咖哩脑袋”为何让美国如此着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7:16:04
(台湾《天下》杂志,2006-12-09 09:39,萧富元/文)
在印度,第一流的学生进IIT,二流的才出国念美国名校。在全世界所有大学中,IIT学生成为百万(美元)富翁的比例最高。每年12月,各跨国公司纷纷进驻IIT的7所校园征才,通常在两个星期之内,所有学生都会被“抢订一空”……
印度最热门出口产品:理工学院毕业生
猜猜看,印度史上最热门的出口产品是什么?答案是:“印度理工学院”(IIT)的毕业生。在印度,一流的学生念IIT,二流的学生才到美国留学。在印度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它已惊动美国、轰动跨国企业……。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节目,曾经花了一整集节目的时间来介绍它,说:“把哈佛、MIT(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加起来,就是它在印度的地位。”美国《商业周刊》则大胆下了这个定论:这所学校的毕业生,是“印度史上最热门的出口产品”。
如果没有第一任总理尼赫鲁的深谋远虑,就不会有今天名扬国际的IIT。1947年印度独立后,尼赫鲁预见到印度的现代化,科技将扮演重要角色,委派实业家萨卡尔(N.R.Sarkar)率领22人的委员会,研究成立一所以国际标准设置、按照MIT为蓝本的高科技学院,并在印度东西南北各设分校,IIT系统至今在印度各地共有7个学校。  学生考试成绩一定要在前2%
“IIT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成为印度的国家骄傲。”IIT德里校区的学生训练与辅导处主任塞恩(K. Sen)强调。55年前第一所IIT校园选址在卡拉普尔这个英国殖民者关印度政治犯的监狱,就是希望学校永远要记得“人才是印度富强之本”。
印度政府摆脱齐头并进式的僵化思考,把国家大部分的高教资源,集中在这所衔着国家使命出生的学校身上。它的基础设施和条件,都比其他大学好;为了让学校更快发展起来,印度政府特别制定了一个为它量身打造的独立法案,宣告IIT是“国家级重要机构”,允许学校高度自治,举凡课程设置、招生、教职员招聘,全由教师组成的学术议会裁定,不必受非学术势力的干扰与压力。
独立运作的招生系统,既彰显印度政府对IIT放任自主,也是IIT能够打造成功品牌的最重要利器。
“上至总理的儿子,下至校长、教授的小孩,不论是谁,要进IIT,考试成绩一定要在前2%。”对于IIT的严选,德里校区注册组长辛格(Col.R.Singh)不无骄傲地说。
专门研究印度杰出教育机构的尼赫鲁大学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劳奥(S.S.Rao)指出,印度小孩从11岁起,就开始为考进IIT做准备,日夜补习苦读,“只为了进入这所人人梦寐以求的学校。”劳奥点出,印度其他大学或理工学院,只能颁发工程学士,IIT却可以单独授与B.Tech.(科技学士)学位,凸显了它在印度的特殊地位。  两周内毕业生被“抢订一空”
是政府不遗余力的栽培,才造就IIT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国际水准看,IIT绝对称不上资源丰富,7所分校、3万多名学生,每年经费相当于1.38亿美元。从印度的角度来看,IIT“富有”得让其他校眼红,政府每年给其他几千所理工学院的补助,加起来也不过是相当于438万美元,只有IIT的3%。
在这种“特权”环境中,IIT学生特别有竞争力、自信心十足。“只要能进IIT,去哪里都会成功。”来自北印度、在IIT孟买计算机系念大二的阿斯纳尼还记得,在得知他考上IIT之后,父母亲喜出望外,几乎倾家荡产,连续几天请全村邻居吃饭。“我们都知道,念完IIT,只要工作几个月,家里对我的一切投资,就能全部回收。”目光炯炯有神的阿斯纳尼,从不怀疑自己的未来将一帆风顺。
当全球化竞争横扫国际高等教育界时,IIT并没有受到太大冲击。从很多标准衡量,IIT一点也不国际化,所有教师都是印度本地人,也没有几个外国学生。教授月薪约8500元人民币,在人均年所得还不到5000元人民币的印度,属于中上所得,但也请不起国外名师。
当国外大学为了在全球大学排行榜争取到好名次,鞭策教师写论文时,IIT却在评估教师绩效,并不侧重论文发表量。因此,在以论文数量为评比重心的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大学排名,IIT只勉强挤进前500名;但是,在以同业评分学术声望为根据的伦敦《泰晤士报》全球大学排行榜上,IIT却名列前50大;其工科领域排名甚至是全球第三,仅次于MIT(麻省理工学院)和柏克莱。
“我们不在乎排名,好就是好。”德里校区纺织科技系教授阿格拉瓦(A.Agrawal)说。
因为IIT学生有一流的专业实力和扎实的英语能力,每年12月,各跨国公司纷纷进驻7所校园征才,通常在两个星期之内,所有学生都会被“抢订一空”。“在离开校园之前,IIT人一定会知道自己将到哪里。”德里分校学务长夏玛尔指出。  硅谷:IIT的最大受益者
IIT能够成为一个国际高等教育的驰名品牌,须归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网络热潮。在这段时期,IIT每年有70%的毕业生会出国,且大部分都落脚美国。过去50年,IIT总共培养了17万毕业生,留在美国的就超过3.5万人。印度曾经有一则笑话,说进入IIT,是一只脚踩在印度土地,另外一只脚踏进印度航空。
2003年,IIT在美国硅谷举行创校50周年盛大庆典。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盛赞它是具有全球影响力、“令人不可思议”的学校。硅谷是IIT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据柏克莱教授萨克森统计,硅谷两千家新创公司中,有40%由印度人创立,绝大部分都从IIT毕业。
曾有人计算过,全世界所有大学中,IIT学生成为百万(美元)富翁的比例最高。信息系统创办人、麦肯锡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等,都是具有全球知名度的IIT校友。
不论是大学或企业,美国人疯狂着迷这些“咖哩脑袋”。例如,美国华盛顿特区的George Mason大学,每年主动奉送60个全额奖学金给IIT毕业生,另外还补贴住宿费,付钱让他们到美国企业去实习。
这种轰动美国、惊动跨国企业的热潮背后,或许也象征了印度自身的遗憾。政府每年补贴IIT学生的费用,是其他大学生的十几倍;但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IIT学生,前脚才离开校园,后脚就马上踏进外国。
据印度《经济时报》估计,在美国的IIT人拥有的总净值共300亿美元;印度每年因软件人才出走而造成的损失约20亿美元,“人才出走八成以上都是IIT人。”“最好的头脑外移,印度无疑是最大输家,IIT只是为发达国家制造工人的生产线。”《经济时报》批评说。
IIT当然感受到印度社会这股不平怨气,除了积极拓展研究所课程吸引学生,并鼓励学生留在印度奉献之外,还推出远距离工程教学计划,在全印设立至少20处卫星中心,将IIT几十门课程,分享给印度其他学校。“IIT要把印度整体高等学校教育水准拉起来。”孟买校区远距教学中心主任墨格亚(Moudgalya)表示。
在国际人才市场上,“IIT制造”无异于品质的保证;对于数以百万寄望通过挤进这里,改变贫穷命运的印度学生而言,IIT似乎不是梦想的起点,而是梦想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