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群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4:38:46

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群众

廖保平

写下这个标题,源于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两句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与“不明真相的群众”。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体意思是说,群众心中有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瞒骗得过群众。“不明真相的群众”,则是说,群众的眼睛未必是雪亮的,他们会被假象蒙蔽,常常陷入无知中,容易被哄骗。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非某个伟人的独到发现,历史上的明君圣贤们也清楚得很。有一回,齐宣王问孟子“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也就是向请教孟子如何识才,如把何把那些庸碌甚至祸害百姓的官员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

孟子告诉他一个十分可行的办法:“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的意思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人贤与贤,群众看得清清楚楚,因此,您老人家要想任人唯贤啊,就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正因为群众如此厉害,得罪不起,有人就拼命恭维、抬举群众,说群众是能载舟的水,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说群众最可爱,群众最可亲,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怕……

值得玩味的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从官家或领导之口说出,“不明真相的群众”也出自官家或领导之口,而意思又截然相反。如此,被这两句话描绘的群众岂不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群体,他们既是眼睛雪亮的,又是两眼迷登的?既是骗不了的,又老是上当的?或者说,群众是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到底哪一种更接近真实,哪一种状态是我们生活中的群众?真是让人犯迷糊。

其实,这两句话的使用有具体语境。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是在恭维群众,而恭维之时往往是需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之时。说“不明真相的群众”,那是带有某种责备和“哀其不幸”的怜意,这个时候,群众虽然还是要相信和依靠的,但由于纯真可爱的群众容易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所利用,因此,“不明真相的群众”,时常出现在群体性事件的报道与报告之中。

一向眼睛雪亮的群众怎么就突然间不明真相起来了呢?一向被恭维、抬举的群众怎么突然间成了责备与哀怜的对象了呢?这种态度的变化背后是怎样一种心理机制?结合到两句话的具体使用语境,不难看出,“态度决定一切”,群众跟官方或领导关系“密切”,一好百好,给群众更高的评价都不算过誉;要是群众突然间从可以相信、依靠、发动的对象,变成了不值得或是不那么值得相信、依靠、发动的对象,甚至变成“对着干”的对象,可是又不能舍弃这可以载舟的水,统统地拿去“法办”,气愤与惋惜就混杂成一种怪味的感情,换用一种很含蓄的表达,是为“不明真相的群众”。

由是观之,群众眼睛雪不雪亮,明不明真相,不在群众本身的智识,关键看群众对官方或领导的态度立场,如果“站在我们这一边”,为我所用,就眼睛雪亮,绝顶聪明,站在对立面,跟我过不去,就不明真相,傻蛋一群。

在这种以是否有利于我的表达之中,原先被恭维成了不得,碰不得,惹不得的群众,随时都可能“不明真相”,原先时清醒的群众,随时可能糊涂。总之,横竖不由群众自己说了算,给个好脸,说点好话,是别人,说你无知,骂你傻子,幼稚,也是别人。在这种以是否有利于我的表达之中,群众只是一些可资利用的物件,并不是具有独立权利尊严的人群。

于我而言,确实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不然怎么说群众心里有杆称呢,他们当然能准确度量轻重。而我又确然相信群众“不明真相”,试看南宋的岳飞死的时候,围观而愤怒的群众何曾眼睛雪亮过,明末袁崇焕被凌迟的时候,群众争食其肉,眼睛又何曾雪亮了呢?

然而,人都是渴望聪明而非傻蛋的,群众并非不想探究真相,而是不具备、不敢拥有明白真相的能力,他们为那稍为想探究真相的愿望曾付出了大到杀头的代价后,于是习惯了昏昏地做顺民,哪里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哪里还能明白什么真相,哪里还眼睛雪亮?在一个信息被官方掌控与玩弄的社会,群众糊涂的时候多,清醒的时候少,对岳飞、袁崇焕的愤恨全在情理之中。

余生已晚,余生多幸,在信息时代,网络让世界变平,也变透明了很多,人们了解真相的渠道多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呼声一浪又一浪,信息封锁的难度加大。在这些条件下,群众的眼睛定然要雪亮很多,不明真相大大减少,这个时候仍然用落后老套的牧民办法,动不动说群众不明真相,就像掩耳盗铃。如此,倒底谁眼睛雪亮,谁又不明白真相,还用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