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的核武器研发中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8:03:51
萨罗夫((俄语:Саро?в)是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州的一个保密行政区 (小部分位于莫尔多瓦共和国,已于1995年结束保密行政区地位)。2002年人口87,652人。在19461991年称为阿尔扎马斯-16 (俄语:Арзама?с-16)。昔日当地是东正教圣地,1946年以后一直是前苏联 (和现在俄罗斯)的核武器的研究中心。几乎没有人能在未经许可情况下进入该地区,也很少能看到该城市照片。现在该地区已经开放,以下是俄罗斯网站上发表的部分照片,供大家欣赏。

萨罗夫城的市徽















































































































  萨罗夫展出的各类弹头。苏联第一次原子弹试验(Joe-1),1949年8月29日早上7:00。Joe-4 核爆炸,12 August 1953。前苏联第一颗氢弹爆炸,22 November 1955。苏联第一次“工业化”核爆炸,所谓的与美国“Sedan test”相当的和平利用原子能研究计划。进行该次核试验的查干河(Chagan River)苏联的“洛斯阿尔莫斯”-萨罗夫城。Arzamas-16 实验室。萨罗夫原子能博物馆。卡里登和JOE-1合影 Tsar 前苏联最大的核弹,这是萨罗夫核武器博物馆中的复制品。前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右)和氢弹之父萨哈洛夫(左)   库尔恰托夫(1903~1960)
  Kurchatov,Igori Vasilievich
苏联物理学家。苏联核科学技术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苏联科学院院士。1903年1月12日生于车里雅宾斯克州锡姆市。1923年毕业于克里木大学物理数学系。1924年在巴库工业学院从事电介质物理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1925年起在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工作。苏联原子能研究所的创始人和首任所长。1943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46~1960年任苏联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库尔恰托夫创立了酒石酸钾钠电介质学说,对晶体的电特性研究作出了贡献。他从1933年起转向原子核物理的研究,与L.I.鲁西诺夫等共同发现了原子核同质异能现象。在他的领导下,建造了苏联第一台回旋加速器,欧洲第一座原子反应堆,造出了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由于他对国家的卓越贡献,曾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库尔恰托夫7

为苏联研制出第一枚原子弹的人是他,后来极力劝阻国家继续开发核武器的人也是他——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库尔恰托夫。《世界博览》2005年第六期刊登了霍艳编译的文章,介绍了这个传奇人物。 
v% G. i4 ^1 p
他除去“举止行为”不及格外,其他各门功课都是优秀。 8 o
5 R7 `& g3 y  l& C
伊戈尔的父亲是土地测量师,母亲出身于神甫家庭。为了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全家在1909年伊戈尔6岁时从偏僻小城锡姆搬到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伊戈尔和弟弟上的学校可谓是培育伟人的摇篮。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也就是列宁,是他们的老校友,后来任俄临时政府总理的亚历山大·克伦斯基的父亲此时在该校担任校长。而日后的“原子弹之父”当时是个厌倦课堂的顽童。从保留下来的成绩单中我们看到,他除去“举止行为”不及格外,其他各门功课都是优秀。 国内战争爆发了,刚刚以优异成绩毕业的伊戈尔对政治提不起丝毫兴趣,完全着迷于自然科学。别人都去当志愿兵了,他却考进大学继续深造。学校的师资力量堪称雄厚,其中有A.约费(1880-1960,苏联物理学派创始人之一,半导体研究的先驱——编注)等著名物理学家,他很快便喜欢上了伊戈尔这个调皮的黑眼睛小伙子,视其为自己最得意的门生。  4 t* C: M* ^  t- Z8 Y, d
# p$ n; g5 E3 U5 ]- n6 e
1923年,寒冷的教室里常常有学生冻昏过去。为了不光着脚板儿上学,未来的科学院院士为自己用马皮缝制鞋子。为了挣到买口粮的钱,他做过伐木工、门卫、孤儿院的辅导老师……同年,伊戈尔以《论万有引力原理》为题作毕业论文。但毕业后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他还是两眼茫然,于是投考了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编注)工学院的造船系。此时物理已经成为他的最爱。毕业后他到巴库工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半导体研究。1925年,22岁的伊戈尔接到赴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工作的邀请函,他的老师约费正在那里担任所长。 " g' s9 u$ i4 g5 J8 [

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的工作气氛十分温馨,这里没有那种脑子里只装得下科研却毫无生活情趣的书呆子。大家经常举行一些宴会、郊游、文娱表演之类的活动。在一次聚会中,库尔恰托夫结识了一位大学同窗的姐姐玛丽娜。尽管姑娘比伊戈尔年长6岁,两人之间的爱情之花还是不受约束地开放了。1927年春天,两人喜结连理,夫妻感情始终深厚,惟一的遗憾是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莫洛托夫:“你能造出原子弹吗?   ~; |& a; a+ i$ f$ F6 E
/ ^6 c" Z; K1 o
库尔恰托夫:“能”20世纪30年代,核物理还处于起步阶段。1932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揭示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理。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和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在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人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当中子撞击铀原子核时,一个轴核吸收了一个中子后可以分裂成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在这个过程中质量发生亏损,因而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核裂变反应。而苏联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于1934年白手起家,在自己的研究所里造出了一台原子加速器。这次试验对苏联建造第一座回旋加速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6 o
30年代中期,苏联国内形势开始白热化。在1936年的科学院例行会议上,库尔恰托夫和他的一位同事莫名其妙地遭到猛烈抨击。苏联核物理学家在短期内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本该表彰的,而官员们却指责大家把国家资金都糟蹋在了“毫无现实意义”的核物理上。形势岌岌可危,库尔恰托夫很有可能被捕……幸亏得到学术界权威约费的庇护,他和同事才幸免于难。1939年,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终于道出了仅为少数学者所知的秘密:核裂变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对世界的发展和毁灭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1940年,学者们联名上书斯大林,阐述研究原子核的必要性和前景。
" i
1941年6月,苏联卫国战争拉开序幕。最高当局要求科学家们把全部兴趣集中到打败德国法西斯所需的装备研究上。万般无奈的库尔恰托夫只好把核研究暂时搁置,着手研究为黑海舰队的舰艇消磁。1942年春,苏联物理学家费卢罗奥夫发现有关核能研究的学术文章从美、英和德国的科技杂志上消失了。他敏感地意识到,他们正在秘密研制核武器。然而,卫国战争的炮声淹没了科学家的呼吁。直到这年秋天,苏联情报部门获得准确消息,证明在德国已经展开了核武器研究。情报被呈报给斯大林,很快,前沿物理学家们都被召集到了克里姆林宫。科学院院士彼得·卡皮察和约费乐观地认为,尽管苏联连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理论上的),但在不久的将来德国拥有原子弹的可能性也不大。库尔恰托夫却预言,不出几年美德就将研制出原子弹。“那么你能造出原子弹吗?”当时担任原子弹研制委员会政治方面负责人的莫洛托夫直截了当地问。“能,”39岁的科学家胸有成竹地答道,“但需要人手和时间,光着急是没用的。” ! Y" r2 {/ }: p
+ Z% p; n) [/ G# {7 I
不久,库尔信托夫就接到一份秘密文件,里面是大量关于原子弹的绝密资料,包括图纸、重要数据、研究成功的铀原子弹和钚原子弹及其引爆装置的图纸、美国铀235及钚的月产量等等。所有这些情报都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斯·福市斯提供给莫斯科的。在日后的一份报告中库尔恰托夫写道“这些资料对我们国家的核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科学家和情报人员应该分享荣誉……” 2 F; `3 [1 A' \3 k6 `# W$ O9 F

1943年3月10日,斯大林亲自提议任命库尔恰托夫为莫斯科第二核武器研究室主任(对外称第二实验室),苏联核弹研制正式上马。而由贝利亚领导的克格勃则在美英两国布下一张宽广的特工网,专司窃取核情报。就连英国主持核研究的一位高官的夫人竟然也是苏联间谍!莫斯科不断收到制造原子弹的各方面资料,再加上一些世界级科学巨匠提供的权威性建议,这就保证了第二实验室的工作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有些人说俄罗斯的核物理学家不过是照搬了西方的研究成果,没有任何自己的成绩。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研制核弹需要人才,需要资金,需要试验场,需要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比如,为了建成核反应堆,需要100吨纯金属铀和500吨纯铅,而苏联各研究所库存的铀加起来也不过两吨。又如,为美国“曼哈顿工程”效力的大部分学者都来自欧洲(不少于700人),说他们的原子弹是英国人在研制丝毫也不为过;而在苏联从事核研究的却只有50人,研制过程还多次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 & u* \; W) e, v

使用原子弹和氢弹必将招来灭顶之灾!
^( M5 _
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苏维埃在研制核武器的竞赛中还是处在落后位置。1945年7月,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杜鲁门在庆功会上炫耀:“如今我们有了对付苏联的大棒!”紧接着,两颗原子弹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爆炸。一年后,美利坚又出台了新的核战计划,准备将30枚核弹头瞄准苏联的各大城市。 4 ]) G' c7 ^: Q* E3 q

在美国核垄断的事实面前,斯大林震怒了,他下了“死命令”,务必在10个月内试爆一颗原子弹。负责该计划的贝利亚在斯大林面前以自己的人头担保按时完成任务。他每次来视察都威胁大家,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造不出原子弹,所有的人都得在集中营里度过余生!威胁时刻悬在科学家们的头顶上,只有库尔恰托夫依旧保持着乐观和幽默,并尽其所能地用快乐情绪影响周围的人。他时常搞些善意的恶作剧,惟一的目的就是能让实验室里的气氛不那么死气沉沉。 2 x& a' d. x( g3 R$ X/ p% g4 E
$ V% ]! V1 G! p. M& |! u7 p$ e
挡在前面最大的困难是缺乏铀,于是开始从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进口。劳改犯们也被发配到远东开采铀矿。1945年底,坐落于莫斯科郊外的埃列克特罗斯塔利的秘密工厂里开始建造苏联第一座铀反应堆。在秘密城市阿尔扎马斯-16号(过去名为萨罗夫)有最秘密的研究中心KБ-11,这里的科学家们日夜奋战,研制能够毁灭人类的武器。1948年夏,在车里亚宾斯克附近启动了第一座核反应堆A-1,开始为制造原子弹分离钚。
1949年8月29日早7点,期待已久的核试验终于开始了。工作人员都躲到了地下掩体中,通过望远镜观看原子弹爆破。惊雷震天,飓风呼啸,巨大的火球把哈萨克斯坦草原照得通亮,硕大的蘑菇云在升腾……刚刚还满脸阴云的贝利亚因为狂喜而紧紧地拥抱着库尔恰托夫。苏联终于迈进了核大门。 
原子弹爆破成功后,库尔恰托夫回到克里米亚疗养。站在父母曾经住过的老房子里,他陷入沉思:如果爸爸妈妈知道儿子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武器,会说些什么呢?我可以得到宽恕吗…… 4 W,  ~/ e1 m' e$ V5 G
' m3 g5 g, _9 E& G( `
1953年8月,世界上第一颗氢弹在苏联引爆成功。美国早已研制出氢弹,却由于要建的发射塔过于庞大而迟迟未能竣工,所以被苏联抢了先。从发射场回来的路上,库尔恰托夫的脸色很难看。他对身旁的同事说“我看到了恶魔的脸……怎样做才能避免战争?”从那天起,他开始号召大家将原子能用于工业,而不是战场。库尔恰托夫此后再也没回过实验室,而是潜心于核动力方面的研究。1954年,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在奥布宁斯克启动,接下来又有核潜艇、原子能火箭发动机、原子能破冰船等等问世。1958年苏联单边停止核试验,这其中有库尔恰托夫的很大功劳。当后来得知国家又恢复核试验时,他联合其他学者给赫鲁晓夫写了一封抗议信,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而长年劳累的工作严重损害了这位科学家的身体健康,在接连两次中风后,他每天只是读书、听音乐,彻底不再过问核实验。 ' O1 `& k( h5 K& ~
1 |4 f# {/ J% G( |1 L5 a( V, @
1960年2月7日,“原子弹之父”离开人世,年仅58岁。在生前最后一次公开讲话中,他警告人们:“使用原子弹和氢弹必将招来灭顶之灾!”   安德烈-萨哈罗夫,左:1943年,中:1905年,右:1989年 萨哈罗夫和艾琳娜-博纳萨哈罗夫夫妇 

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小传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俄语:Андре?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Са?харов,姓氏也译作沙卡洛夫;1921年5月21日-1989年12月14日),苏联原子物理学家,闻名于核聚变、宇宙射线和基本粒子等领域的研究,并曾主导苏联第一枚氢弹的研发,被称为“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也是人权运动家,是公民自由的拥护者,支持苏联改革。他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生平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1921年出生于莫斯科,父亲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萨哈罗夫(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Сахаров)在私立学校教授物理学,也是业余钢琴家;德米特里的祖父伊万(Иван)是沙俄时期著名的律师,重视社会认知和人道主义原则,包括提倡废除死刑,德米特里其后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萨哈罗夫的母亲是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夫娜·萨哈罗夫(Екатерина Алексеевна Са?харов,原名索菲亚诺,有希腊血统)。萨哈罗夫的父母和祖母玛丽亚·彼得罗夫娜(Мари?я Петровна)很大程度地塑造了他的性格,虽然他的祖父是俄罗斯正教会的教士,他的母亲也曾给他洗礼,但他的父亲是无神论者,宗教对萨哈罗夫的生活影响不大,尽管他认为一个非科学的“指导原则”在管理着宇宙和人类[2]

1938年,萨哈罗夫入读莫斯科大学,1941年因苏德战争撤离后,他在阿什哈巴德毕业。之后他被派往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实验室工作,在这段时期,他在1943年与第一任妻子克拉夫季娅结婚,并育有一子二女,克拉夫季娅在1969年逝世[2]。萨哈罗夫在1945年返回莫斯科,在列别杰夫物理学院理论部继续学业,1947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萨哈罗夫开始对宇宙射线的研究。1948年,他参与了伊戈尔·库尔恰托夫领导的苏联原子弹计划,苏联在1949年8月29日对研制的第一种原子装置进行了测试。1950年移居保密行政区萨罗夫(Саро?в)后,萨哈罗夫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苏联在1953年8月12日对研制的第一种核聚变装置进行了测试。同年,萨哈罗夫得到了科学博士学位,被选为苏联科学学会的会员,并获得了他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荣誉。随后萨哈罗夫继续留在萨罗夫主导研发苏联首枚百万吨级氢弹,并在1955年进行了测试。有史以来破坏力最大的曾引爆的核武器——沙皇炸弹也是基于萨哈罗夫的设计制造的。

萨哈罗夫曾提出兴建一个受控核聚变反应堆——托卡马克,直至现在仍是大部分同类研究的基础,他和伊戈尔·塔姆曾共同提出以环面状的磁场限制高热的离子化等离子体,以控制托卡马克的核聚变。

萨哈罗夫亦曾提出感应重力,作为量子重力的替代理论。

从1950年代后期起,萨哈罗夫开始关注他工作所牵涉的道德和政治问题。他在1960年代开始活跃于政坛,反对核武器扩散。他亦推动各国停止在地面进行核试验,也参与促成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在1963年的签署。1965年,他重返科学界,开始研究物理宇宙学,但仍继续反对政治歧视。

1967年当反弹道导弹成为美苏关系的重要议题时,萨哈罗夫的政治生涯出现了转折点,1967年7月21日萨哈罗夫在写给苏联领导人的一封信中,他认为苏联应该接受美国的建议,双方共同放弃对反弹道导弹的研发,否则针对这项新技术的军备竞赛将增加核战的可能性。他也请求领导人批准他在苏联一份报章上发表文章,解释反弹道导弹的危险性。当局没有理会这封信,并禁止他在苏联出版书籍展开对这个议题的讨论。1968年5月,萨哈罗夫写了一篇文章,指出反弹道导弹是核战威胁的一个主要因素,这篇文章作为地下出版物被传播并在苏联境外出版后,萨哈罗夫被禁止参与与军事有关的研究。之后他返回列别杰夫物理学院修读普通理论物理学。在1970年代,他与瓦列里·查里兹(格鲁吉亚语:?????? ??????)和安德烈·特韦尔多赫列博夫共同创立莫斯科人权委员会,并因而面对当局更大的压力。

1972年,萨哈罗夫与同为人权行动主义者的叶连娜·邦纳(Елена Георгиевна Боннэр)结婚。1973年,萨哈罗夫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翌年他获得了奇诺·德尔杜卡世界奖(Prix mondial Cino Del Duca)。197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他被苏联禁止离境领奖,他的妻子叶连娜在颁奖典礼上代他宣读演讲辞。

萨哈罗夫的社会发展理念,使他致力于将推动人权作为政治的基础。在他的著作中,他认为“没有被禁止的事情即被容许”,否认法律以外的任何道德或文化规范的重要性和正确性。1980年1月22日,他因为示威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而被捕,随后他被流放到一个保密行政区高尔基,即现在的下诺夫哥罗德。在1980年至1986年间,萨哈罗夫受到苏联秘密警察的严密监视,在他的回忆录中他声称他在高尔基的寓所经常被搜查和抢掠。1986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展开重建和开放的政策,萨哈罗夫被释放。

1988年,萨哈罗夫获得国际人道和伦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Humanist and Ethical Union)颁发的国际人道主义奖。之后,萨哈罗夫协助了苏联最早的一批独立政治组织的成立,并成为苏联反对势力中主要一员。1989年3月,萨哈罗夫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的成员(Съезды Советов),成为民主改革势力的领导者之一。

1989年12月14日,萨哈罗夫死于心脏病发,终年68岁[3]。他的遗体埋葬在莫斯科沃斯特里亚科夫斯科耶公墓。

 

本小传摘自于网上资料,不代表本帖编者的观点。

 

苏联氢弹问世始末:安德列-萨哈罗夫的氢弹

 

今年8月12日是前苏联氢弹试验50周年。俄罗斯《消息报》8月7日在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刊发回忆文章。文章指出:1953年8月12日,前苏联在今哈萨克斯坦东北部城市塞米巴拉金斯克的一处靶场上进行了世界上首次氢弹试验。这是前苏联进行的第4次核试验。这颗代号为РДС―бс的氢弹爆炸当量高达40万吨,相当于40万吨TNT黄色炸药同时爆炸的威力,是美国或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威力的20倍!试验成功以后,苏联杰出的核物理学家、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时年50岁的苏联科学院院士伊格尔·库尔恰托夫,对年仅32岁的青年物理学家安德列·萨哈罗夫毕恭毕敬地说:“这可多谢你啦,苏联的救星!”

  众所周知,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情报部门情报曾经帮过前苏联科学家的忙。然而,前苏联的氢弹却险些毁在情报部门手里。从大名鼎鼎的克劳斯·福克斯手中弄到的那份资料曾经让美国人和前苏联物理学家都先后进入过死胡同。由扬·泽利多维奇院士领导的小组仅为检查这份错误百出的资料就浪费了6年时光。情报部门还提供过一份关于丹麦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创始人之一尼尔斯·珀尔认为“超级炸弹”根本不现实的资料。

  对于氢弹,苏联科学家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只是要把这套想法的前景证明给后来全力推动氢弹研究的斯大林和贝利亚很不容易且要冒大风险。

  研制氢弹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智力竞赛。为了研制原子弹,首先要解决一系列工程技术问题,并且要在矿场和各类工厂里面开展大规模的工作。研究氢弹则需要一系列新的科研方向和新人才的出现。这些新的人才包括高温等离子物理学家、超高密度能量物理学家和异常压力物理学家。并且首次求助于数学模型。当时在美国,冯·卡门类型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很普遍。前苏联在计算机方面落后于美国,苏联科学家们虽然使用简陋的计算器,但通过采用巧妙的计算方法弥补了这一缺陷。

  苏联赢得了这场比赛!这要归功于安德列·萨哈罗夫想出了一套可供选择的氢弹构造示意图。而他当时不过是泽利多维奇院士领导的小组里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1949年,他就提出过“分层”的设想。根据这一设想,使用铀―238作为有效的核材料,而在生产武器级钚的过程中铀―238向来被看作是垃圾。假如用这类“废料”轰击能量含量10倍于裂变中子的热核聚变中子的话,每获得1000吨当量能量的代价可减少许多倍。热核燃料离子化收缩现象是前苏联第一颗氢弹的理论基础,这种收缩现象至今仍被称为“萨(萨哈罗夫)化现象”。前苏联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维塔利·金兹堡则提出拿锂的氘化合物作为热核燃料。

  前苏联研制原子弹和研制氢弹的工作是同时进行的。1950年初,贝利亚担任主席的专门委员会做出了一个关于加速工作的决定,即按照萨哈罗夫的结构加紧研制100万吨当量的氢弹(即爆炸威力相当于100万吨TNT炸药的氢弹),并且把氢弹试验的时间定为1954年。

  1952年11月1日,美国在埃卢格鲁博珊瑚岛上试验了一个名为“迈克”的热核装置,其能量释放当量为1000万吨TNT,这是美国当年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威力的500倍。“迈克”是一个大小相当于一幢二层小楼的庞然大物,其爆炸威力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爆炸产生的中子流十分强大,并且让人们发现了两种新的元素--锿和镄。

  前苏联对研制氢弹可谓全力以赴。无论是斯大林逝世还是逮捕贝利亚,都未能阻止这项工作的继续。1953年8月12日,终于在塞米巴拉金斯克成功地试验了世界上第一颗真正的氢弹!在核试验期间,第一次爆炸就释放出82%的锶―90和75%的铯―137。当时对于放射性污染问题,任何人都没有想过。

  第一颗氢弹的试验成功推动了前苏联宇航事业的发展。这次核试验结束后,科罗廖夫特别设计局就受命为这种氢弹研制运载工具——洲际弹道导弹。这种洲际弹道导弹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乘坐这颗卫星上天的就是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

  1955年11月6日,前苏联首次进行了从图―16飞机上投掷氢弹的试验。美国直到1956年5月21日才进行了同类试验。此次试验在平民中造成了伤亡。试验结束后,苏联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伊格尔·塔姆要求他的同事们放弃先前的想法,甚至放弃让苏联引以为自豪的“分层”思想寻找全新的途径。他说:“我们至今所做的一切谁都不需要了,我们失业了。但我相信几个月以后我们是一定会达到创新的目的的。”

  1954年春季,前苏联的物理学家们接受了一种新的爆炸理论,这种理论的首创者就是泽利多维奇和萨哈罗夫。1955年11月22日,一架图―16飞机在塞米巴拉金斯克靶场上空投下了一颗设计威力高达360万吨当量的氢弹。这颗氢弹的破坏半径竟长达350公里,试验期间有人伤亡,塞米巴拉金斯克城也遭到一定破坏。

  此后,世界便掀起了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事实上,自1955年起前苏联的核军备已经达到了同美国并驾齐驱的水平。在这一点上,前苏联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安德列·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功不可没,尽管这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后来曾长期作为前苏联“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蜚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