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校园--镇中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46:32
镇 中 简 史(1911年--2010年)
镇海中学创建于1911年(清宣统三年)。当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前后兴学堂、废科举时,县内有识之士察时度势,认识到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原翰林院编修、曾督四川、江西两省学政的盛炳纬,倡议建立镇海县中学堂。他一面向上海、汉口等地同乡筹募办学资金数万元,一面通过县知事,选择县内优秀青年曹位康等6人,官费派赴日本留学,以备学成回来充作中学师资。经盛筹划奔走,耗银2万元,于1911年在镇海城区梓荫山南麓总持寺旧址建成镇海中学堂,并将原鲲池书院存银22500元及演武厅地基(即公益布厂原址)卖得款中提抽10000元,拨充中学堂基金。
1912年民国成立,学堂正式招生开办。第一届招收2个班,学生约五六十人。首任校长即为留日归国的柴桥人曹位康(馥山)。同时在中学内附设县立高等小学校,并根据全国统一规定,中学堂改为中学校。
1913年,为培养全县小学师资,在中学内又开设师范讲习班一班。1914年,陈麟书继曹位康为县中校长。次年(1915)因资金不足,中学改制为乙种商业职业学校,县立高等小学校分出独立开办。1917年,又因乙商学生不多而停办。
1926年秋,在全国革命形势推动下,恢复了县立中学。虞凌芳受聘任县中校长,张鲁峰、梅汀荪分任教务和训育主任。左翼作家赵平复(柔石)亦应聘至县中任教,不久接任教务主任。中国共产党宁波市委派遣沃醒华、曹静渊至县中和县高小任教。同年11月,中共镇海独立支部成立,沃醒华为独支书记。这是镇海最早的中共组织。学校内建立了共青团组织,初中学生虞一飞、陈焕良为学校共青团负责人。"反帝、反军阀、反封建"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县中师生奔出课堂,走上街头,宣传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消息。沃、曹等还冒险策动驻镇海炮台司令、水警厅长、县知事等军政领导起义投顺国民革命,配合北伐军光复镇海。县中师生与革命群众运动相结合,参与打倒上豪劣绅、反动学阀斗争和参加破除迷信、捣毁城隍庙神像等活动。四一二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镇海,沃醒华等先先避离。在一次镇海县各界代表会议上,代表县中出席会议的赵平复(柔石)得悉反动派要查捕中共党员消息,借口离开会场报讯,帮助他们及时进脱搜捕。赵因此受到反动派怀疑注意,遂于学期结束前辞职离校。是年,学校改名为镇海县立初级中学。
1927年8月,金鹿笙继任校长。该年学校成立童子军团部,团号为"中国童子军260团"。1930年,复校后第一届初中毕业22人。1931年,金辞职,由许宝璜继任。1932年秋,县中再次改制为县立商科职业学校;1933年秋,依照教育部颁发规程,改名为县立初级商业职业学校(简称初级商校),由朱叔高任商校校长。当时校内爱国进步气氛浓厚,课外文艺体育活动较活跃。1934年秋,周利生继朱为校长。不久周病逝,王元斌继任。抗日战争时期,王带领全校师生辗转于县城、五里牌回向寺、柴桥瑞岩寺之间,并争取在商校内增附普通初中班。虽然当时环境艰难,设备简陋,但师生精神饱满,坚持教学。在回向寺时,还组织抗日救亡工作队,课余到附近乡村宣传抗日,激励民心。1934年时商科有3个班,115名学生。1935年第一届商校毕业生20余名。1937年学校设3个班,一年级为普通初中,二、三年级为商科,共有学生100余人。1940年底,王辞职,孙健青继任镇商校长。为便于县政府接应,学校于1941年初迁至庄市汤家庙上课。4月19日凌晨,闻知县城已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学校仓卒解散,校具簿册散失无存。
镇海沦陷后,县城被日伪占领,国民党游击县政府在江南山区活动,并控制柴桥、郭巨、大碶、长山等区。1942年秋天,由曹峰、周维新等组织校务协进会,借霞浦小学校址恢复县中。为避日伪注目,对外称“私立蛟川中学”,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王万成兼校长,胡葆德任副校长,王漱琅为校务主任主持校务。开始招3个班,学生85人。次年春添设简师班,由徐资甫主持。1943年5月间,蛟川中学学生抗议校方贪污行为,事态扩大,初三学生罢课,在部分数师、家长和社会各界声援下,有关人员辞职或解聘。1944年春,蛟川中学改为县立中学,正式由县政府接办。王漱琅任校长。其间汪伪政权于1943年秋在县城开办镇海县立中学,由丁兆任校长,招生100人,设初中2个班。
1944年县政府接办中学后,迁校至瑞岩寺。夏,王漱琅辞职,镇海县县长雷霆兼校长,沃继唐为副校长主持校务。是年底,浙江省教育厅正式核准并颁发钤记,正校名为镇海县立初级中学。1945年2月,梅汀荪为代理校长,不久改委王任斌,秋,梅重长校,以环境需要,增设战时高中班一班,招生30余人;同时创立县立简易师范,招生56名,初设址在柴桥河头伴云居,聘李价民为师范班主任,10月份迁入瑞岩寺,并入县中,为县中师范科。
在瑞岩寺时的县中,环境艰苦,条件困难,教师不齐,课本不全,图书仪器更一无所有;师生睡地铺,吃青菜淡饭,自己动手开辟活动场地。但师生们非常珍惜这学习机会:清晨,琅琅书声伴随古寺钟声;夜晚,在昏暗灯光下勤奋攻读。开创了辛勤教学、艰苦奋斗的好校风,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人才。现在的全国劳动模范、微电子学专家、中科院院士李志坚,以及中科院院士、医学专家沈自尹等,都是那个时期校友。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9月,接收县城中学,作为县中城区分部。1946年1月,李价民接任县中校长。2月份,学校全部迁返镇海城区。由于样荫山麓的原校舍,在1940年前后被日本侵略军炮击弹炸及占领期恣意焚拆,已全部毁损,经县政府决定,县中迁入孔庙复课。战时高中班则根据省厅规定撤销,高中学生分别转入宁波各中学。初中分春、秋两季始业,有7个班,320名学生,19名教职工。7月份,抗战胜利后的第一届初中毕业生57名。当代著名女作家、美籍华人於梨华即为该届毕业生。
1946年2月,简师从县中分出,单独设校,校址设在镇海城西白家浦渔市场旧址,由李价民兼任校长。8月,李辞兼校长,水兆熊继任。年底,学生发起书画义卖和募捐活动。但学校未将收入用以改善设施和生活,激起学生不满。1947年5月,全国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运动高涨,简师学生在中共镇海特派员罗德生帮助下,由王世良等进步同学发动全校学生,于5月14日上街游行,提出“要读书,要吃饭,要民主”、“反对贪污腐败”等口号,并向国民党县政府请愿,同时在校内还开展反对集体参加三青团的斗争。5月28日,校长水兆熊辞职。国民党县长葛延林一度兼简师校长,教育科长丁祥瑜兼教导主任,可是他们仍不能控制局面。于是借口“西门外‘股匪’流窜,局势不靖”,在6月11日提前放假,解散师生。7月,王世良在大碶清水桥小学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简师第一个学生党员。8月,张定障接任简师校长,招收简师第三届新生。是年简师春秋两期招生,全校设3个班。不久校址及迁至招宝山下海云寺渊德观内。年底,国民党县长说张“思想有问题,宣传左的一套”,拟予免职。张被迫辞职,由高冀程继任。
1947年,旅沪同乡黄声远、俞佐庭等鉴于本县小学生毕业后无力升学的甚多,他们热心奔走,慷慨输囊,组织校董会,集资2亿元,创建私立辛成中学。选址大校场北侧公益布厂旧址,建造新校舍,并于次年夏落成。聘请李价民为校务委员会主任,金鹿笙为名誉校长,高冀程为校务主任主持校务。招生123名,设2个班。开始,全体辛成中学学生曾免收学费和书费。黄系城关人,原为上海糖业界后起之秀,深感自幼失学痛苦,当事业有成,即实践其"让更多贫苦学童入学"志愿。继1945年独资创办声远小学,自1947年辛成中学创办,直到1956年,负担两校巨额经费,用空历年积储,甚至变卖房屋、家具、衣饰,倾家办学,无怨无悔。1947年底,国民党县政府决定降低县立中学教师薪水,且借此图谋撤换县中的进步教师。李价民校长愤而辞职去上海。县中秋三同学全班罢考,抗议国民党当局的压迫,并推派8名同学为代表,去上海挽请李校长回校。然而李校长终于仍在2月份辞职,由王商熊继任校长。是时,乌崖琴继金鹿笙任辛成中学校长,高冀程继张定璋为简师校长。
1948年夏,简师第二届学生曾进行罢考“教材教法”课的斗争。简师还组织“千矢歌咏团”,向社会公演《黄河大合唱》等音乐节目,引起极大反响。11月,国民党第二(宁波)专署驻余姚的“戢乱大队”来镇海包围简师,搜捕教师史宁如,收缴学生周记本、作文本及进步书刊。因史及时得讯避离,简师毕业学生陈得澍被怀疑逮捕,并受严刑拷问。在进步师生要求和社会压力下,陈由校长高冀程出面保释。1949年5月,高辞简师校长职,国民党当局为执行其"应变计划",派林必余兼任校长。当年2月,张定璋应聘为辛成中学校长,沃继唐继任为县中校长。
1949年,解放战争形势大好。5月份以来,县中、简师、辛中三校师生为迎接解放,自觉组成护校队,日夜值班,保护学校不受反动派破坏。25日晨,人民解放军先遣小组入城搜索侦察,向辛中教师了解敌情。下午,先遣部队入城,搜索残敌。26日,解放军某部指挥机关入城,三校师生立即热烈投入庆祝解放的宣传活动,欢庆镇海解放。6月,简师学生沈育廉等8人冲破阻力,步行上杭州投考华东军大,直接参加革命斗争。
1949年秋,简师再次并入县中,为县中简师科,县中与辛中各组成校务委员会。宁波专署任命郑芳华与李价民为镇海县立初级中学和私立辛成初级中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因当时定海尚未解放,美蒋飞机不时骚扰轰炸,两校推迟至10月份开学,并暂时迁校上课。县中迁至在市王家祠堂,辛中先后迁至总持寺--石塘下--五里牌等地。1950年4月,根据宁波专署决定,县中简师科两个年级近30名学生并入慈溪锦堂师范。5月下旬,定海解放,两校迁回县城。
解放初期,资金、教师、教学设备都较困难,两校师生艰苦办学,开展工读活动,共克艰难。这时期,学校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7月间,部分教师赴杭州参加解放后首次中学教师政治学习。
1950年冬天,开展了抗美援朝教育,两校师生控诉帝国主义暴行,上街游行,给志愿军写慰问信,缝制慰问袋,多数学生踊跃报名要求参军。县中郑继强等2位、李中郑元良等7位同学光荣参干参军。1951年春,抗美援朝进入高潮。两校师生参加“抗美援朝”大游行,组织下村宣传,积极参加和平签名运动。
从1949年到195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学校从维持、改造到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两校班级激增。在党的领导下,学校进行制度上的根本改革。废除训育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同时,学校师生参加社会活动亦大大增加。校内举办半日班、夜中学、妇女文化补习班、渔民识字班等,开展成人教育和扫盲活动。学校贯彻教育向工农开门方针,对工农子女入学放宽条件,扩大招生。1952年县中有学生600名,辛中有学生703名。由于在龙山区设置县立第二中学,所以学校于1952年12月改名为镇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1956年,全国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形势大发展,县领导在庆祝六一晚会上正式宣布镇海县中和私立辛成中学合并,建立镇诲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命名为浙江省镇海中学,由李价民、郑芳华分任第一、二校长(李于1959年调任镇海县副县长),王德澄。朱一靖为副校长。校内建立中共党支部,朱一靖任党支部书记。1957年学校发展到27个班级、1502名学生,分东、西两部上课,原县中为东部,辛中为西部。
1957年底至1958年初,全校教师参加“整风反右学习”, 9名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直到 1978年拨乱反正后才改正,不少教师遭到错误批判。
1958年,学校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培养劳动观点,开展勤工俭学,下乡劳动宣传,边学习,边参加兴修水库和春耕劳动以及扫盲活动。在“大跃进”运动中,师生也“大炼钢铁”,“大办三场”,开展教学改革,试办初中二年制,学校又附设师范专科两班(次年并入宁波师院)、速成师范和幼儿师范各一班(第一期毕业后即停办)。3月,张文明被任命为学校党支部书记,一年后由陈幼明继任。11月,镇海撤县并入宁波市。1959年3月,学校改名为浙江省宁波镇海中学。
1959年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成绩优良,82%毕业生升入大学,名列全省第五,初高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成绩均为全市第一。学校全面开展勤工俭学:有农场土地62亩,水稻得高产,教具厂生产万能测量仪,畜牧场发展家畜家禽,还在大校场旁建立科学馆。该年学校获县、市“先进集体”称号,并在市表彰会上被推举为出席全国群英大会代表。1960年3月,宁波市委任命张士杰为镇海中学校长。6月份,在全国文教战线群英大会上,镇海中学获“全国先进单位”称号。这时,学校一度被列为浙江大学附中。1963年,镇海恢复建制县,学校再改名为浙江省镇诲县镇海中学。李价民兼任校长至 1964年7月,张士杰专任党支部书记。从1960年到1963年,镇中先后被确定为浙江省实行中学五年一贯制试点学校和省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条例(草案)》及新教学制度的学校。 1964年5月,学校隆重举行建校53周年庆祝活动,盛况空前,气氛热烈。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6月7日,全县第一张“文化革命”大字报在镇中出现。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搞"串联",扫“四旧”,大批判,师生成立“战斗队”,党政领导瘫痪。教学秩序被破坏,校舍设备严重损毁,几万册图书被盗失,学校大批珍贵历史资料散失殆尽。1968年“复课闹革命”,工宣队进驻学校,成立镇海中学革命委员会,工宣队胡根土为革委会主任。当时18名教师“下伸”农村,东部校舍被占,西门外学生劳动基地被割划。初中学制改为二年,班级实行军事连排编制,而政治大批判始终未曾停止过。尽管如此,但是多数师生在“复课”后仍坚持认真教学。1969年,66、67、68三届生毕业分配实行“一片红”,多数在本县农村插队,少数奔赴边疆。学校还一度与城关三校合并,命名为东方红学校,试办小学中学九年一贯制,不久取消。1970年,张士杰校长"解放",重任党支部书记并兼革委会主任,党支部恢复活动。次年,在新路岙国营林场划山地250亩,建立学农基地,由学校师生共同垦荒耕种学农。1972年6月,张士杰调任文教局革命领导小组组长。1973年2月,何性善调回学校任党支部副书记兼革委会副主任,主持校务。11月初,“批林批孔”开始,学校又曾一度陷入混乱。
1976年后拨乱反正,学校秩序逐步恢复,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77年,恢复初中三年制。学校地震测报小组获“全国地震战线学大庆先进集体”荣称。次年初,学校被宁波地委及革委会授予“教育战线先进单位”称号,又经省政府批准被确定为浙江省十三所重点中学之一。此时镇海县教师进修学校创建并附设于镇中(1979年2月分出)。1978年5月,县委任命王师荣为镇海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6月,县委任何性善为副书记兼副校长,袁明川、胡明德为副校长,撤销校革委会。学校领导班子正确贯彻党的方针,慎重处理“文革”中遗留下来问题,肃清极左路线余毒,加强政治思想和教学工作,学校出现团结安定进取发展的局面。高初中向全县招生,择优录取,小学毕业生施展经严格考核破格录取升入高中。施高中毕业后以高分考入中国科大五年制本科,成为挂红领巾的大学生,现为法国居里大学教授。
1979年,制订“三年规划”,努力办好重点中学。试行高二文理分科。胡明德被批准为省第一批特级教师,为学校第一个特级教师。1980年,在西部教学楼加层后,又落成实验楼。发展校办企业,建立镇诲光学仪器厂。1981年4月,学校再次被确定为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之一。高中恢复三年制。历时10年的新路农场撤销。5月25日,建校70周年庆祝活动隆重举行。1982年,王师荣专任党支部书记,何性善任校长。学校获“全国中小学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称号。1983年,王调任宁波市教育局局长,谢荣华任副书记,余舜荣任副校长。是年9月,根据县委指示,附设二年制干部高中班,吸收学员38名。1984年,“文革”后第一届三年制高中毕业生全面丰收,高校升学率达92.8%,全省理科前20名中,镇中占11名。学校总结优良校风,制定“励志、进取、勤奋、健美”八字校训,和“严格要求、严明纪律、严肃制度”校规。建立奖学金制度,实行初中优秀毕业生免试升入本校高中制度。年底,教代会通过“镇海中学管理制度改革试行草案”,利用创收基金,实施教职工补贴奖励,校内体制改革起步。1985年10月,镇海再次撤县分区后改校名为宁波市镇海中学。1986年根据上级规定取消重点初中,秋起停招初中新生,高中继续在镇海、滨海(后改北仑)两区择优录取新生,名额5个班,另在镇海城关招收高中3个普通班。是年,倪文奎任镇中党支部书记,刘同森为副校长。
1987年1月,收回被占达18年的几成废墟的东部校舍,东部重建工程启动。制订学校“七五”期间奋斗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制定“镇海中学关于奖励、补贴暂行规定”,推进改革。是年,为镇海三个贫困山乡代培初中生两班,实行文化扶贫。1988年进一步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实施“镇海中学津贴、奖励若干规定”,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调整学校组织机构,设立三处(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二室(学校办公室、勤工俭学办公室),并加强年级组职能。12月,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制订“198~1991年校长任期目标”和“镇海中学教职工聘任、优化组合的实施意见”,实行教职员工聘任制。建立中共镇海中学总支委员会,倪文奎任党总支书记。1989年,学校获宁波市“文明单位”称号。高考再获好成绩,全省三大科类各前10名优秀生中,镇中占7名。9月,镇海职业中学初中10个班并入镇中。1990年,重建东部校舍第一阶段工程全面完成:大成殿、大成门重修一新;疏浚洋池,重建泮水桥;四幢教学楼竣工;大门楼、道路修建完毕;校园初步绿化。调整学校布局,原东部为本部,设高中22个班;原西部为分部,设初中l2个班。本年度划地区招收城关镇初中新生6个班。1991年5月2 5日,庆祝建校80周年大会在镇海电影院举行,千余校友欢聚,并进行联欢、文艺晚会等活动。该年高中新生全部根据重点中学要求择优录取,不再把收普通班。10月,本部新实验楼落成启用。年底,省教委对镇中进行“合格重点中学”评估。1992年1月,教代会通过《学校“八五”发展规划》,提出“管理高要求,设施高标准,教师高水平,学生高质量,争取省内外一流”的奋斗目标。4月上旬,浙江省部分重点中学校长会议在镇海中学举行,省教委领导在会上宣布镇海中学为省内第一所合格重点中学的评估结论。旅日侨胞傅在源先生首访镇中。7月,镇海区委同意镇海中学兴建体艺馆,扩建田径场。区府专门召开会议,对镇中扩建和开发校办农场筹措建设资金的规划,进行专题协调,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落实立项、征地、拆迁等工作。至 12月,拆迁民宅、厂、店 170余户,扩大校园面积30余亩;同时为校办厂征地5亩。校农场开发商品房1万7千余平方,当年动工,部分安置拆迁户用,学校重建第二阶段工程全面启动。是年改革高中招生制度,在完成政府下达招生计划后,第一次招收自费生60名。为纪念1926~1927年曾在学校任教的“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诞辰90周年,在校园内建“柔石亭”。王申浩被任命为副校长。1993年1月,教代会通过《教职员双轨组合工资制细则》,实施国拨工资和校筹工资相组合的双轨工资制,进一步注入激励机制,推进校内工资制度改革。3月,校办企业大成实业公司成立。体艺馆于4月破土,10月,傅在源先生汇入36万美元鼎助。镇海中学先后被省政府和省教委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和“省先进学校”;团省委授镇中团委为“省先进团委”;宁波市政府授予镇中“宁波市文明学校标兵”称号。8月,在舟山朱家尖召开校长扩大会议,制订《高中教学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和《教职工效益工资实施细则》,深化教育和管理体制改革。1994年,开发校内海防遗址取得重大进展,新建林则徐纪念堂,由赵朴初先生题名;重建抗倭名将卢镗手迹“流芳”碑,修建朱枫烈士纪念楼,校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初具规模。《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中央、省、市领导,教育单位及大中小学生前来视察、采访、参观者全年近4万人。经省教委评估后,发文确认镇海中学为省内第一所高中会考全科免试学校。学校还被评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先进单位。9月,为支援革命老区,与河头中学结对扶助。是年,体艺馆落成,标准田径场扩建工程竣工,第二阶段重建任务胜利完成。
1995年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消息并配评论报道镇诲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经验。年初,学校向区府提出“开发分部,建设本部,确保领先”的建议。5月,在镇海区政府同意协调下,学校开始对分部作综合开发,以筹资建造图书电教楼和学生生活配套设施资金,并安置100余户拆迁户。区计经委批文同意镇中校舍扩建立项,将校本部的北侧4地块划归学校,再次扩大校园面积20亩。重建第三阶段工程于当年启动。董生元被任命为副校长。3月,隆重举行朱枫烈士纪念楼落成,中央领导人杨成武、张爱萍、罗长青等题词。学校现有12个教育点,其中3个国家级文保单位,包括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和解放战争五个历史时期,记录了林则徐、柔石等8位民族英雄、爱国先辈和革命先烈光辉业绩的校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面建成。何性善校长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赴京出席全国劳模表彰大会。6月,省教委派出14名领导和专家对镇中进行省一级重点中学全面评估,7月下达文件,认定镇中为省内第一所一级重点中学。7月15日,杨振宁博士为镇海中学题词。学校德育领导小组编著的《德育之路》正式出版。1996年,镇中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称号。5月,镇中教育教学研究会成立。首次在丽水地区录取17名高中新生,作为镇中教育扶贫又一举措。12月,新辟镇中农科园于城关新老周村,并完成50亩土地产权转移手续。1997年五月,实施学校“九五”发展规划,提出努力办成“全国一流现代化示范学校”目标。镇中与丽水少数民族地区景宁县渤海中学结对教育扶贫。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等视察镇中。10月,傅在源先生莅校资助图书电教馆兴建25万美元,并以100万美元建立“富的镇中基金”,用于奖教奖学,又以40万美元资助学校电教、体育设施的增添。8500平方米的图书电教大楼落成启用。1998年1月,“富的镇中基金”管委会成立。教代会修订“双轨工资制”实施细则,深化校内工资制度改革。4月,镇海区委任命王申浩为镇中党总支副书记,季芳为镇中副校长。高三学生王思民以优异成绩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并获该校奖学金,为镇中学生直接出国留学第一人。5月,镇海中学校办企业大成实业公司举办“蛟川书院”(初中部)办学许可证下达。镇中不再把收初中生。7月5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视察镇中并题词。8月下旬,镇中教学成果《学生最优发展教学模式探索》通过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为首的专家组鉴定,后获宁波市和浙江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是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镇海中学代表队获浙江赛区第一名和个人第一、第二名,有7人获一等奖。提前实现教职工校筹工资超过国拨工资的“九五”目标,教师待遇明显提高。10月,全国总工会授予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奖牌。1999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来校视察。许克用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享受专家待遇。60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和师生大膳厅建成。5月7日,傅在源先生为首届获“富的镇中基金”奖励的32名师生颁奖,同时又建立大学生助学奖学专项资金,第一年提供 100万元人民币,4年内滚动递进,最后达到每年400万元,作为向镇中毕业升入重点大学而经济困难的学生助学,并对特优生奖学,直至本科毕业。市教委确定镇海中学从本年起建立创新教育理科实验试点班,面向全市择优招生。第一届学生40名,来自 3个地市 11个县(市、区)。傅在源先生资助美元50万,学校游泳馆筹建。10月,由镇中课题组撰稿的《学生最优发展教育模式探索》一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何性善校长退休,区政府任命季芳为校长,聘何性善为名誉校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学校有特级教师胡明德、沈瑞初、李高风、许克用、朱道初、罗忠烈、王正均、周志良等8名,其中享受正教授待遇的有沈瑞初、许克用、朱道初、王正均等4名,许克用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专家待遇。2000~2001年度学校112名在职教师中91.8%达到大学本科学历,有高级教师50名,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不少教师获全国及省市先进荣誉称号。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成绩优良,1995年后升入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占 96%以上,1999年达99.4%。学生参加全国性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苏淑芳曾获全国化学奥林匹克赛一等奖,夏方方曾获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赛银奖,葛俊曾获全国数学奥林匹克赛银奖。
进入新世纪后,学校在科学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拓宽思路,务实创新,正向着"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机制,造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标准的教育设施,营造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培养高素质的年轻一代"目标迈进。
2000年,在教学现代化建设方面不断投入更新。春,投资40余万元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在高一理科实验班投入使用,同时开始按Intranet/Internet标准设计并建设千兆位校园网。第一期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用16条光缆作为网络主干连接校园14幢教学、办公和学生公寓楼800余个节点;各教研组办公室每位专任教师配一台与校园网相连接的电脑;在所有教室配备电脑、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及音像系统等设备;在3个创新教育理科实验班建成多媒体网络教室,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台专用电脑。9月,千兆位校园网开通运行。年底,学校游泳馆及屋顶网球场建成。8月,季芳调离,吴国平继任校长。10月,学校成立党委。是年,省教委授予镇中为“省1999年结对扶贫先进学校”和“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又被核定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共青团市委与市学联授予镇中学生会和镇中灵通社为“市先进学生会”与“市优秀社团”。2000年赵方杰同学获得全国物理竞赛金奖,有四位同学获该赛事浙江赛区一等奖;五人获全国数学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2000年高考上线率继续保持99.1%,重点率80%。
2001年5月26日,学校在田径场隆重举行了建校90周年庆典活动,参加庆典活动的人数超过3000人。6月,我校响应国家支援西部大开发号召,与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第一中学签订了帮扶协议,为他们及时提供有关教育信息、学校管理经验,帮助他们培训师资和学校管理人员,并每年接纳几名高一新生免费入镇中学习,为国家开发西部尽一份绵薄之力。11月29日,中央八家新闻单位由市委副书记徐福宁、宣传部长邵孝杰、区委书记闻建耀、副书记张才国陪同下,来我校采访。2001年,我校获得数理化和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的就达20人之多,居全省之首,一人参加全国冬令营。 2001年高考,上线率和重点率与上年持平,有两位学生高考成绩列全省文科第二和第九。该年,我校荣获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教科研百强、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2002年4月7日,由200余名老校友发起的"纪念李价民校长诞辰90周年"活动在学校演播厅举行,并印发了纪念文集《硕德清芬》,收集了贺贤土院士等各届校友纪念文章百余篇。4月25日,浙江省中小学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和学科研究"研讨论在我校召开,省、市教委领导、专家学者近200人与会。8月20日, "课堂--网络的整合"--超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课题通过省级鉴定。 11月26日,《梓荫花》文学社被教育部关工会社区教育中心、《创新作文》编辑部评为"全国百家优秀文学社"。2002年高考再创辉煌,上线率达到100%,重点率80%,600分以上高分人数占全部考生的54%,刘英豪同学荣获全省理科状元。在全国首届女子奥林匹克比赛中,我校袁甲幸同学获得金牌,竺艳、周洁获银牌,嵇陈敏获铜牌;第十九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我校学生又创佳绩。6人获得全国一等奖,王巍刚同学入选国家集训队。 该年我校获宁波市首批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浙江省“五爱 四有”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浙江省科研兴校200强等称号。
2003年,我校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全省文理科前十名我校共占3名,全省理科前100名,我校独得17名。我校囊括了宁波大市理科前十名,文科前二名。第二届理科创新实验班高考平均总分625.5分,全校600分以上人数达75人。重点率79.5%,本科率98.2%,上线率继续保持100%。28名同学进入北大、清华深造,占宁波大市录取人数的一半以上。学科竞赛也取得历史性突破,王魏刚同学成为第34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5名国家队队员之一。在第20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黄赟同学获全国物理决赛金奖,并入选国家物理奥林匹克集训队。在中国数学奥林匹克暨第18届中学生数学冬令营中,王加白获银牌,王崇理获铜牌,并双双被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预录取。1月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一行来我校进行信息化工作调研。2月25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镇海中学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我校"九五"期间省规划办重点立项课题《超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由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学九十九佳文学社刊(报)"评选活动中,我校《梓荫花》、《梓荫书友》双双入选并获奖。镇海中学读书会被《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杂志社评为"优秀文学社",梓荫花文学总社被文化部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评为"全国中小学十佳文学社"。镇海中学艺术教育教学初建成效,荣获宁波市首批艺术特色项目学校称号。
2004年年1月,在澳门举行的第十九届全国数学奥林匹克决赛中,支持同学以浙江省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全国二等奖(银牌);8月,沈才立同学在"第21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银牌;10月,第2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举行,全省40名一等奖中我校夺得9个席位。其中朱军浩、吴斌2名同学进入全国冬令营,这是我校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新的突破,也是我校2000年来连续四次闯入全国物理竞赛冬令营;11月,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成绩揭晓,在全省45名一等奖中我校学生占了16名,王崇理,柯艇进入全国冬令营;11月,2004年宁波市高二物理竞赛成绩揭晓,我校一举囊括全大市全部八个一等奖,并获得团体总分第一。 2004年高考我校继续保持领先优势,重点率达到82%,有15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占宁波大市录取人数的三分之一强。
2004年2月,校读书会被评为"全国百家阅读示范工程文学社",相关老师受表彰。
2004年5月,"富的镇中基金"创立人傅在源先生第五次莅临我校。
2004年8月,2004年全国数学奥林匹克"希望联盟"夏令营在我校举行。
2004年11月,第四届全国数学奥林匹克"希望联盟"协作体校长会议在浙江省镇海中学举行。中科院系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裘宗沪先生和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队领队兼总教练、浙江大学李胜宏教授参加了本次会议并作了重要的指导性讲话。
2004年11月20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中央教科所、上海市教委、浙江省教科院、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教科所等单位的7位专家组成课题成果鉴定组,对浙江省镇海中学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融合人文与科学 营造个性化校园--"镇海中学现象"的学校文化解读》进行成果鉴定。专家组成员在认真审阅有关成果的书面材料、听取学校口头汇报和答辩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认为镇海中学个性化校园的构建是"一个成功的具有开创意义的'绿色'办学个案",课题研究务实创新,成果丰硕,在国内同类研究中颇具特色,一致同意通过鉴定。
2004年11月21日,以"建设先进校园文化,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主题的第七届全国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在我校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领导、教授、大学研究生和大中学老师近200人参加。
迈入新世纪,《镇海中学"十五"发展规划》确立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现代化办学水平和全面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把学校办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国家级示范高中的目标。积极推行"稳步提高,重点突破;拓展服务范围;推进教育信息化"四大战略;努力实施"信息化校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学生素质、深化教育科研、注重人文教育、开拓教育产业与后勤服务社会化、创新教育管理、扩大海外交流"等八大工程;不断探索完善以"人文、和谐、自主"为特质的个性化校园建设。今天,学校在科学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拓宽思路,务实创新,正向着"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机制,造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标准的教育设施,营造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培养高素质的年轻一代"目标迈进。
2005年1月,学校被评为2004年度宁波市科普教育先进单位(全市共10所,我校列榜首)。参加20届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的三位同学全都获奖,其中王崇理得金牌,林艇、周晓云获银牌。我校网站获宁波市十大优秀教育网站称号,也是十大网站中唯一的高中网站。
2005年2月,校团委荣获2004年宁波市先进团组织称号。
2005年4月,我校被评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宁波市治安安全单位,并再次被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2003——2004年度军警民共建“文明单位”。“‘德育12345’系统工程进校园”工作案例受到中央文明办表彰。
2005年5月,傅在绎先生一行十几人来校访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巴音朝鲁等市委领导考察我校,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麦校长、华侨中学洪校长、陈副校长莅临我校进行工作访问。我校被授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源输送基地校。
2005年6月,我校被评为宁波市首批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张咏梅同志被评为宁波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5年,8月,吴国平校长应邀出席全国高中校长论坛并作专题报告。
2005年10月,我校举行七届三次教代会。纪念朱枫烈士诞辰、100周年牺牲55周年、朱枫烈士纪念楼挂牌10周年纪念活动隆重举行。我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这是我校获得的最高荣誉。我校荣获“宁波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5年12月,镇海中学第八届课堂教学创新周活动顺利举行。校学生会被宁波市学联评为“宁波市优秀学生会”。我校举行七届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五届三次工会会员大会。
2006年1月,我校被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2003——2004年度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2006年2月,黄国龙老师专著《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探究教学模式构建和策略探索》一书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2006年3月,2005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浙江赛区授奖大会在镇海中学第二报告厅隆重举行。镇海中学校园网站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优秀校园网站一等奖”(全省共33所,其中中学18所,宁波大市仅我校1所)。
2006年4月,我校沈才立同学入选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这是我省中学生选手中首位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比赛的学生。
2006年5月,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吴国平校长,后在中央电视台“校园采风”节目中播出。对我校立足现代教育,熔铸人文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培育世界公民的办学理念给予了很高评价。
2006年7月,沈才立同学获第4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大赛金牌。这是我校也是我省中学生首次获得该大奖。几代人的夙愿终于实现。
2006年9月,我校黄国龙、陈尚余两位老师被评为浙江省第九批特级教师。
2006年10月,我校七届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隆重举行。我校被评为首批浙江省“和谐校园”。
2006年11月,著名作家秦文君莅临我校作“阅读、写作与成长”主题讲座。
2006年12月,我校教师读书会成立仪式在行政楼三楼会议室举行。
2007年1月,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记者来我校拍摄柔石亭、泮池、大成殿、吴公纪功碑、梓荫阁、俞大猷生祠碑、林则徐纪念堂等镇海口海防历史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景点。沈才立同学以全国并列第四好成绩再次入选国家队。
2007年2月,我校被授予“宁波‘十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度“宁波市军警民共建文明单位”并再次荣获宁波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7年4月,教育部副司级巡视员郑增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学校管理处处长俞伟跃及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记者在省、市、区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下对我校“和谐校园”创建工作进行调研和采访。我校是省教育厅向教育部推荐的四所典型学校中唯一的一所(重点)高中。
2007年5月,CETV专题报道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2007年6月,新西兰怀特克里市市长鲍伯·哈维一行5人来我校交流访问。
2007年7月,我校图书馆被评为全国2005—2006、2006—2007学年度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
2007年8月,我校八名同学组成的舞蹈队在北京荣获“第三届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科学与艺术大会”最高荣誉奖——国星奖。
2007年9月,吴国平校长代表学校在省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颁奖。这是1960年我校被授予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后,第二次获此殊荣,时隔整整47年。
2007年10月,现为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校89届校友俞燕教授回访母校。德国埃尔旺根市市长卡尔先生在常务副区长张江华、区教育局局长杨宇伟陪同下访问我校。美国旧金山慈善教育基金会会长旅美华人虞刚年夫妇携基金会顾问胡大琪夫妇及来自台湾的庄市叶氏后代朱之仁先生一行在区教育局沈尧华副局长陪同下第三次访问我校。著名作家、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在翁雪莲副区长等陪同下访问我校,还欣然提笔留下“百年书声今犹盛,桃李门墙已巍然”墨宝。
2007年11月,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师生一行29人来我校进行为期四天的交流浸润活动,这也是我校第二次接待来自南洋女子中学的学生。
2007年12月,《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吴国平校长、张咏梅书记。镇海区慈善总会镇海中学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

学校概况
办学思想
校园网络
爱教基地
富的基金
镇中影集
学校领导
组织机构
镇中简史
校务公开
家校互通

备案序号:浙ICP备05032810号
浙江省镇海中学 | Email:admin@zhzx.net.cn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鼓楼东路32号 邮编:315200
Copyright © 2000-2010 zhzx.net.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