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命世界 第二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6:30:53


第?章-->.1..2..3..4..5..6..7..8..9..10..11..12..甲..乙
第一章 生命世界
前 言
第一節生物圈
第二節形形色色的生物
第三節討論活動1-1顯微鏡的使用
活動1-2水中的小生物列出內容全部
【】 形形色色的生物
生物個體的大小差異很大 (圖1-6),有些肉眼即容易辨識, 有些如水中許多微小的生物,則須用顯微鏡才能觀察 (活動1-1和 活動1-2)
地球上有各種不同的環境,有的地方潮濕,有的乾燥,有的炎熱,有的寒冷。大多數的生物生活在溫暖而有水的地方,但是,也有生物生活在終年冰凍的極地,另有些則定居在非常乾燥的沙漠地帶,甚至有些終年生活在又深又黑的洞穴中。

圖1-6  生物個體大小示意圖
生物的個體差異很大,有些肉眼即可見,有些需要用解剖顯微鏡或
複式顯微鏡觀察,有些則需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得見。
生物通常都有其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的環境。仙人掌(圖1-7) 的葉針狀,可減少水分蒸散;肥厚的莖,可貯藏水分以適應長期缺水的環境,例如沙漠。捕蟲植物具有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例如毛氈苔和豬籠草(圖1一8),藉著捕食昆蟲,以獲得含氮的營養成分 ,故能生長於潮濕且土壤貧瘠的地區。
另有一類在植物界中具有獨特生存方式的紅樹林植物,例如生長於台灣北部和西部河口的水筆仔 (圖1-9),他們生長在這些地區沿海各大河流與海洋交會的沼澤軟泥中 ; 在此環境中土壤缺氧,且鹽度高,既不適合種子發芽,也不利幼苗的生長。水筆仔是一種「胎生」植物,能適應沼澤的惡劣環境。它的種子像胎生動物一樣留在母樹上吸取養分,成長為筆狀的「胎生苗」。成 熟後脫離母樹,插入淤泥中,並長出根,形成植株;或隨著潮水送到其他地方生長。


圖1-7   仙人掌
仙人掌的針狀葉和肥厚的莖   圖1-8   食蟲植物
1.毛氈苔  2.豬籠草


圖1-9   水筆仔
1.成林的水筆仔
2.水筆仔的筆狀胎生苗成串垂掛於母樹上
3.水筆仔胎生苗的成長過程:胎生苗成熟後,脫離母體,插入軟泥中,長出根,發育成長成植株。
洞穴中光線不足,生活在洞穴中的動物,視覺退化。蝙蝠由口發出聲波,以測量和其他物體之間的距離。行動緩慢的穿山甲,皮 膚特化長出堅硬的鱗片,遇到危險時,頭向柔軟的腹部彎曲,使身體成球形,以保護自己。螢火蟲會在夜間發光,作為雌雄間求偶的訊號 ; 甚至有少數螢火蟲類的昆蟲,會模仿他種螢火蟲的發光方式 ,誘引他種螢火蟲前來,再伺機予以捕食 (圖1-10) 。


圖1-10   特殊生活方式的動物
1.穿山甲:左為平常日的個體;右為彎曲成球形的個體。
2.蝙蝠
3.螢火蟲:左為雄蟲,腹部有兩節具發光器;右為雌蟲,只有一節具發光器。
◎如何用科學方法來探討形形色色的生物
在日常生活中,有關生物的問題很多,例如心臟為什麼會跳動?鳥兒為什麼會飛翔?種子為什麼會萌芽等,這些問題都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探討。
常用的科學方法的第一步驟是要對事物作周詳的觀察。例如瘧疾和登革熱等疾病,是由蚊蟲傳染 (圖1-11.1、2) 。蚊的幼蟲叫做孑孓 ,孑孓生活在池沼、水溝等處。要抑制蚊子孳生,可以從研究孑孓著手。如此便要仔細觀察孑孓的活動情形。
在觀察了孑孓的活動情形以後,可看到孑孓常在靠近水面處活 動 (圖1-11.3) 。我們可能會問 : 「孑孓為什麼要浮到近水面處?」這就是科學方法的第二步驟一提出問題。



圖1-11  蚊 蟲
1.埃及班蚊
2.白級斑蚊
3.孑孓
提出問題以後,便要針對問題擬定答案。這種答案,是對問題的可能解釋,叫做假說。對上述有關孑孓的問題,提出的答案可能是 : 「孑孓需要空氣」 或是「孑孓需要光線」 。這些答案,在獲得證明以前,僅是推測而已,屬於假說。提出假說,便是科學方法的第三步驟。
假說是否正確,還要用實驗加以求證。所以科學方法的第四步驟,便是實驗。實驗的設計,必須周詳。求證上述的假說「孑孓需要空氣」 時,可以用兩個燒杯, 盛等量的水 ; 再選取大小相同、數目相同的孑孓,分別放入燒杯中 。將這兩個燒杯放在光線、溫度均相同的地方。其中一杯的水面下橫著放置一塊鐵絲網,使孑孓不能靠近水面獲得空氣; 另一杯則豎著放置鐵絲網,孑孓仍然可以靠近水面,用來作為對照。這兩個燒林,只有要測試的因素 (阻礙孑孓浮到水面呼吸空氣) 不一樣。
實驗過程中,要詳加觀察,並將孑孓的活動情形作成紀錄,然後比較兩個燒杯中的孑孓有無差異。若在水面下橫置鐵絲網的杯中的孑孓活力減退甚至死亡,這可說明實驗結果支持 「孑孓需要空氣 」 的假說。
實驗常常要重複許多次,所得結果才比較可靠。有時實驗結果並不支持假說,在這種情形下,便要修正假說,甚至廢棄而重新提 出假說,並另設計實驗,再行求證。
假說經過其他科學家廣泛的試驗,證明無誤後,就可能被接受而成為學說。但是,這一過程通常要經過多年的時間,也可能要經 由不同國家的多數科學家共同努力才能成立。學說即使被大家所接受,事實上仍要不斷的試驗與修正,有時甚至被廢棄。
綜合以上所述,可以將科學方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以幫助解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問題。